敢情是打撲克。
交談之難,像這種由語言不通而來的障礙,隻是其最小者,最無關緊要的一種。比之更難於克服的,還有預設缺少或錯誤而帶來的意外。交談使人熟悉,熟悉使人知道彼此之間談論什麽、如何談論。即使是陌生人相對,我們憑著經驗,依賴對場景及對方身份的判斷,會把我們的話題限製在合理範圍之內,此之謂不失言。在路上,談話的對方總是陌生人,經得多了,便不那麽冒失。然而判斷總有出錯的時候,於是始於膠漆之心,終於胡越之形,比一開始更陌生了。
很多年前,我曾受朋友之託,看望他的一位舊相識。這位朋友是爽快的人,不知怎麽,我便以為他的舊相識,想必性情差不多。初見麵時一切都好,他在縣城裏有很不錯的住所,有軟椅子讓我坐。為了打開話題,我觀賞他高高供起的一尊神像,發表了些冒失的評論,等注意到他的臉色不太對勁兒,趕緊道歉,說以為他既然是某某的朋友,對這些事該不怎麽在意的。他說,某某從來不對他的信仰「說三道四」。後麵這個詞刺激了我,我便說,信仰,這玩意兒和信仰有什麽關係。於是我們熱烈討論起來,等到各自把肚子裏惡言語的藏貨用光,不歡而散。我給朋友打電話,揭發那人是心胸狹窄的糊塗蟲。朋友說,他剛打來電話,說你是個混蛋。
在一係列不和中,這件事算是輕鬆、容易說出來的,更多的,是細碎的乖迕,使旅程更加顛簸。有時我想,與陌生人在一起,多一句不如少一句,但又想到這是一種自相矛盾。人出去旅行,本意之一,便是去看陌生的世界,人或事;而一旦原來的經驗不適用,又要抱怨。兩種念頭,都是人之常情,可見常情雲者,有時使我們自由,有時相反。常情人所不能免,差別或隻在有沒有自省的願望。
其實便是友朋同道,一起出去玩,偶爾也有風險。路上的挫折,會把本來就有的分歧放大,情緒醞釀,起因倒在於求同。這中間的關鍵是,平時便是好朋友,也可以各持己見,各行其是,而在路上,同車的人,總不能隨便分道揚鑣,不好你在這家吃飯,我在那家住店。必須一致,每人的脾氣便被壓製一些,如果順利,一切都好,分手時笑容滿麵,相約下一迴。一旦遇到點麻煩,或中間有人性子不太隨和的,固然總能弭除爭議,卻難免各有肚腸,分手時滿臉假笑,連稱開心,心裏想的倒是,天哪,可算結束了。
也有愉快的記憶。某年在江西,轉得十分無聊,忽到泰和縣,想起這裏是理學家羅欽順的老家,就去尋訪。至村幾無所見,隻有一個舊祠堂,看不出什麽子午卯酉,村北稻田裏一件神道碑,字跡磨蝕得不可辨。正要走時,遇見一位老先生,幾句話說得投機,他便邀我去家中一飯。這位老先生做了四十年的民辦教師,一介寒士,屋裏農具多於家具,看到這光景,我很是不安。片刻端上飯來,有兩碗魚,一碗炒扁豆,一碗我叫不出名字的青菜。老先生尋出半瓶酒,堅持要我喝,而他是不沾菸酒的。我們慢慢地聊家常,也說些時事、風物變遷之類,不知不覺就到夜裏了,我才想起告辭。
我喝過幾口酒,不願駕駛,出村不遠就在路邊停下,躺在車裏尋思剛才的事,竟有幾分悲哀。所謂契合,很少不混雜彼此的降心相從。我因為不安,言語間便多投其所好,他招待遠客,自然也將日常生活中本來值得談論的情節隱去,揀喜歡的事情來說。比這些還要命的,是所謂身份、角色,無往不在其中,往往是,高興過後,想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足令人沮喪。不過我轉念一想,對這些念頭,也不可過於執著,不然不成道學家,便成「稀泥客」。如羅欽順諸人,「君子義之與比,不茍比乎人」「逢迎有道應忘勢」之類的教訓,我一向是不喜歡的,怎麽可以邁向那種思路?對待人情,不比對待物理,苛察細故,便是強不知以為知,大概可能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轉念之後,重新高興起來,就睡著了。
然而角色一事,並不因此而能視而不見。我自己是瞻前顧後的,就特別羨慕某種雄健的性格。曾陪這樣的豪士朋友闖入鄉民家裏,真是驚心動魄。我的朋友大聲稱讚院子裏的雞,以為人家聽了恭維,當感動得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對方措手不及,隻好禮貌地陪笑。雞很胖啊,房子整齊啊,日子真好啊,比城裏舒服啊等等,滔滔不絕,他這麽一路說下去,直到主人允許他揣走幾穗晾幹的漂亮玉米,方才離去。出了院子,他評論說,鄉下真好,真想到這樣的地方來生活。這是頂無恥的謊言,他才不想呢。
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比如我安坐家中,來了這樣的豪客,東瞧西看,掀鍋揭被的,不管他是什麽人,我一定趕他出去。
同樣,對向陌生人攀談,我早先曾興趣濃厚,現在則很不相信這樣的談話,即使運行良好,能有什麽意義。有時對方顯露出談話的興趣,我也不太肯定,總覺得勉強,不如三言兩語,草草收場。您想啊,換您在自己的家鄉,對麵踅來個不怎麽討喜的傢夥,假笑之後,有的沒的,說些著三不著兩的話,您願意搭理他嗎?然而我確實碰到不少人,樂意跟我說點什麽,這時我就忘恩負義地想,怪人全讓我碰上了。還有的時候,在外麵,竟有人主動找我搭腔,他說著說著我就走了神兒。對方停下話頭,有點不安,說:「我看您臉色不太對,是不是我說遠了?」「沒事,您接著說,我是想到別處了。」其實我想的是,原來我過去就是這副模樣。
交談之難,像這種由語言不通而來的障礙,隻是其最小者,最無關緊要的一種。比之更難於克服的,還有預設缺少或錯誤而帶來的意外。交談使人熟悉,熟悉使人知道彼此之間談論什麽、如何談論。即使是陌生人相對,我們憑著經驗,依賴對場景及對方身份的判斷,會把我們的話題限製在合理範圍之內,此之謂不失言。在路上,談話的對方總是陌生人,經得多了,便不那麽冒失。然而判斷總有出錯的時候,於是始於膠漆之心,終於胡越之形,比一開始更陌生了。
很多年前,我曾受朋友之託,看望他的一位舊相識。這位朋友是爽快的人,不知怎麽,我便以為他的舊相識,想必性情差不多。初見麵時一切都好,他在縣城裏有很不錯的住所,有軟椅子讓我坐。為了打開話題,我觀賞他高高供起的一尊神像,發表了些冒失的評論,等注意到他的臉色不太對勁兒,趕緊道歉,說以為他既然是某某的朋友,對這些事該不怎麽在意的。他說,某某從來不對他的信仰「說三道四」。後麵這個詞刺激了我,我便說,信仰,這玩意兒和信仰有什麽關係。於是我們熱烈討論起來,等到各自把肚子裏惡言語的藏貨用光,不歡而散。我給朋友打電話,揭發那人是心胸狹窄的糊塗蟲。朋友說,他剛打來電話,說你是個混蛋。
在一係列不和中,這件事算是輕鬆、容易說出來的,更多的,是細碎的乖迕,使旅程更加顛簸。有時我想,與陌生人在一起,多一句不如少一句,但又想到這是一種自相矛盾。人出去旅行,本意之一,便是去看陌生的世界,人或事;而一旦原來的經驗不適用,又要抱怨。兩種念頭,都是人之常情,可見常情雲者,有時使我們自由,有時相反。常情人所不能免,差別或隻在有沒有自省的願望。
其實便是友朋同道,一起出去玩,偶爾也有風險。路上的挫折,會把本來就有的分歧放大,情緒醞釀,起因倒在於求同。這中間的關鍵是,平時便是好朋友,也可以各持己見,各行其是,而在路上,同車的人,總不能隨便分道揚鑣,不好你在這家吃飯,我在那家住店。必須一致,每人的脾氣便被壓製一些,如果順利,一切都好,分手時笑容滿麵,相約下一迴。一旦遇到點麻煩,或中間有人性子不太隨和的,固然總能弭除爭議,卻難免各有肚腸,分手時滿臉假笑,連稱開心,心裏想的倒是,天哪,可算結束了。
也有愉快的記憶。某年在江西,轉得十分無聊,忽到泰和縣,想起這裏是理學家羅欽順的老家,就去尋訪。至村幾無所見,隻有一個舊祠堂,看不出什麽子午卯酉,村北稻田裏一件神道碑,字跡磨蝕得不可辨。正要走時,遇見一位老先生,幾句話說得投機,他便邀我去家中一飯。這位老先生做了四十年的民辦教師,一介寒士,屋裏農具多於家具,看到這光景,我很是不安。片刻端上飯來,有兩碗魚,一碗炒扁豆,一碗我叫不出名字的青菜。老先生尋出半瓶酒,堅持要我喝,而他是不沾菸酒的。我們慢慢地聊家常,也說些時事、風物變遷之類,不知不覺就到夜裏了,我才想起告辭。
我喝過幾口酒,不願駕駛,出村不遠就在路邊停下,躺在車裏尋思剛才的事,竟有幾分悲哀。所謂契合,很少不混雜彼此的降心相從。我因為不安,言語間便多投其所好,他招待遠客,自然也將日常生活中本來值得談論的情節隱去,揀喜歡的事情來說。比這些還要命的,是所謂身份、角色,無往不在其中,往往是,高興過後,想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足令人沮喪。不過我轉念一想,對這些念頭,也不可過於執著,不然不成道學家,便成「稀泥客」。如羅欽順諸人,「君子義之與比,不茍比乎人」「逢迎有道應忘勢」之類的教訓,我一向是不喜歡的,怎麽可以邁向那種思路?對待人情,不比對待物理,苛察細故,便是強不知以為知,大概可能差不多,也就可以了。轉念之後,重新高興起來,就睡著了。
然而角色一事,並不因此而能視而不見。我自己是瞻前顧後的,就特別羨慕某種雄健的性格。曾陪這樣的豪士朋友闖入鄉民家裏,真是驚心動魄。我的朋友大聲稱讚院子裏的雞,以為人家聽了恭維,當感動得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對方措手不及,隻好禮貌地陪笑。雞很胖啊,房子整齊啊,日子真好啊,比城裏舒服啊等等,滔滔不絕,他這麽一路說下去,直到主人允許他揣走幾穗晾幹的漂亮玉米,方才離去。出了院子,他評論說,鄉下真好,真想到這樣的地方來生活。這是頂無恥的謊言,他才不想呢。
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比如我安坐家中,來了這樣的豪客,東瞧西看,掀鍋揭被的,不管他是什麽人,我一定趕他出去。
同樣,對向陌生人攀談,我早先曾興趣濃厚,現在則很不相信這樣的談話,即使運行良好,能有什麽意義。有時對方顯露出談話的興趣,我也不太肯定,總覺得勉強,不如三言兩語,草草收場。您想啊,換您在自己的家鄉,對麵踅來個不怎麽討喜的傢夥,假笑之後,有的沒的,說些著三不著兩的話,您願意搭理他嗎?然而我確實碰到不少人,樂意跟我說點什麽,這時我就忘恩負義地想,怪人全讓我碰上了。還有的時候,在外麵,竟有人主動找我搭腔,他說著說著我就走了神兒。對方停下話頭,有點不安,說:「我看您臉色不太對,是不是我說遠了?」「沒事,您接著說,我是想到別處了。」其實我想的是,原來我過去就是這副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