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說旅行十事
上篇《旅行十事》說得簡略,這次擇二三事再囉嗦幾句。
旅行十種好處之八曰談資。想起我的一位老父執,姓張,他是文人的脾氣,武人的命,喜歡看書,卻從了軍,因此誰都看不大起。他最愛高談闊論,講到有些人躲著他走,就連我父親,有時也要微笑著打斷他,要說聽得專心,隻有藏在一邊的我了。他沒聽眾時,便向我說幾句,算是有教無類吧。
我記得有一迴,他歷數平生到過的好去處,各種景致人物,奇風異俗,以及好吃好喝的東西,聽得我眼睛既直且亮。他說的那些地方,如今都忘記了,除了一處——井岡山。那可是個好地方,他說,一直鑽到天裏去,從上往下看,要是晴天,南京北京,都看得見,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一年四季地開……
杜鵑花我們那裏也有,俗名「藥死羊」,隻在春天才開幾日。至於那麽高的山,就沒見過了。我那時八九歲,已知井岡山的赫赫大名,但模模糊糊的印象,隻是山上有很多旗幟,還有很多強人。
他說,對,那裏最出好漢。我沒走幾步,樹窠子跳出個人,我就跟他對暗號,說對了就請上山,白吃白住,吃羊肉,喝蛇湯。
山裏全是蛇,得抹了藥才能走。
我搬弄從書上看來的知識,插嘴說,有五步蛇嗎?他說有啊,幾步的都有。這有點嚇人,不過我還是很嚮往,嚮往了很多年。幾年前過境江西,便把井岡山作為第一目的地。結果,我在井岡山沒有停留,幾乎是一駛而過,又壯著膽子想,張伯伯也許並沒真的來過這裏。
且莫誤會,不要以為我在非議這位長輩,相反,我認為,旅行歸來的人,講述路上的見聞,便該如此。古今中外的遊記,我見過的有幾百種了,最喜歡的,便是大張其詞、有的沒的一塊說的那一些。我們需要切實的知識,我們同樣需要想像及刺激想像的內容。馬可·波羅的遊記,有一大半是將耳食之言捏合而成,不如此,怎麽能勾引人東行呢?《大唐西域記》倒可信,不研究歷史的讀者,則不容易發生興趣。在這一行裏,談天衍,雕龍奭,好過荀孟的老老實實。
人類旅行,目前的極致,是太空人所達到的。但他們似乎都沒有寫過正經的「遊記」,在別的場合談及太空生活,一點兒也不吹牛,這大概因為他們都是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且在眾多科學家的眼皮底下行動,實不便胡說八道。逼得我輩隻好去向電影裏尋滿足,如去年的《星際穿越》,看後雙重的失望,第一是裏邊的人際故事陳腐之極,第二是力求符合物理學與數學(其實也還有些講不通之處),卻忘了旅行(包括逃生)另有一種哲學本質,存於使命之外。《星際穿越》將難得的遠行拍成肥皂劇與紀錄片的合成,雖然花哨,總如錦衣夜行。
所以我想致語所有講述旅行的人,放心地吹牛吧,我們愛聽。九曰迴味。每個人都有想出門而不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變老。如果他碰巧是喜歡轉悠的人,那麽,先前的記憶,就格外寶貴了。
我見過老年人,拄杖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躺在床上,一言不發;麵麵相覷,一言不發。這種情景,曾令我惶恐。他們在想什麽呢,不敢多猜,隻覺得這是挺悲慘的事。現在我不總這麽想了。每棵樹都有葉子落光的時候,但隻要還作為一棵樹而存在,它的維管裏,樹的定義仍在流淌。對生命來說,記憶是如此之本質,甚至可以說,自我與綿延是同義詞。擁有豐富迴憶的老人,我這麽猜想,從來不會寂寞,世界不在他麵前時,他也用不著在世界的麵前,我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麽,因為他不在乎我們了。
當然,用不著變得很老,就能享受迴憶的妙味。旅行在記憶裏留下許多東西,有些痕跡深些,有些印象淺些。人容易記得什麽,容易忘卻什麽,因人而異,因時因地而異,有些事情霸占著記憶,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奇怪,不明白為什麽還記得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還有些事,我們或者強迫自己記住,或者相信自己能夠記住,卻溜之大吉了。寫日記是好習慣,可惜我沒有;也曾記過一點,過幾年再看,頗感驚異:真有過這事,真的去過那裏,怎麽一點也不記得了?這些本來忘記,又被記錄打撈出來的事,除非不斷溫習,總還是會忘掉的,若不甘心,隻說明我們對自身理解的不足。記憶,如心理學家所言,是變形的,經常為喜好過濾而不真實,然而這恰恰又是它的真實所在,它可以不符合別人眼中的實際,卻因而更符合我們自己。一次旅行,你記得什麽,都是理所當然,忘了什麽,也是理所當然。
旅行,不管好壞,驚心動魄或無聊之極,比較而言,總比居家的日常生活多些痕跡。五年前的六月份,你做什麽來著?如果沒有可觀的事變,誰也說不上來,而如果那年恰巧去過某個海灘,就很有機會想起點什麽來,比如被水母刺到了。
對我來說,最容易忘掉的是地名,還有人名,各種實際事物的細節、出現的順序、彼此的關聯等等。到最後,日期混亂,張冠李戴,什麽都模糊一片了,倖存的隻有情緒。一次旅行,總體的情緒是不容易忘記的。你可以忘了二十年前在山西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麽人,發生了什麽事情,但總會記得,那是次挺愉快的旅行,或者相反。更不用說,旅行中偶爾的驚心動魄,一定強度的感動或喜悅,初次襲來再也揮之不去的某種情感,印記比什麽都深,你可以忘記與之聯屬的事物,而很難抹掉情緒本身。
上篇《旅行十事》說得簡略,這次擇二三事再囉嗦幾句。
旅行十種好處之八曰談資。想起我的一位老父執,姓張,他是文人的脾氣,武人的命,喜歡看書,卻從了軍,因此誰都看不大起。他最愛高談闊論,講到有些人躲著他走,就連我父親,有時也要微笑著打斷他,要說聽得專心,隻有藏在一邊的我了。他沒聽眾時,便向我說幾句,算是有教無類吧。
我記得有一迴,他歷數平生到過的好去處,各種景致人物,奇風異俗,以及好吃好喝的東西,聽得我眼睛既直且亮。他說的那些地方,如今都忘記了,除了一處——井岡山。那可是個好地方,他說,一直鑽到天裏去,從上往下看,要是晴天,南京北京,都看得見,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一年四季地開……
杜鵑花我們那裏也有,俗名「藥死羊」,隻在春天才開幾日。至於那麽高的山,就沒見過了。我那時八九歲,已知井岡山的赫赫大名,但模模糊糊的印象,隻是山上有很多旗幟,還有很多強人。
他說,對,那裏最出好漢。我沒走幾步,樹窠子跳出個人,我就跟他對暗號,說對了就請上山,白吃白住,吃羊肉,喝蛇湯。
山裏全是蛇,得抹了藥才能走。
我搬弄從書上看來的知識,插嘴說,有五步蛇嗎?他說有啊,幾步的都有。這有點嚇人,不過我還是很嚮往,嚮往了很多年。幾年前過境江西,便把井岡山作為第一目的地。結果,我在井岡山沒有停留,幾乎是一駛而過,又壯著膽子想,張伯伯也許並沒真的來過這裏。
且莫誤會,不要以為我在非議這位長輩,相反,我認為,旅行歸來的人,講述路上的見聞,便該如此。古今中外的遊記,我見過的有幾百種了,最喜歡的,便是大張其詞、有的沒的一塊說的那一些。我們需要切實的知識,我們同樣需要想像及刺激想像的內容。馬可·波羅的遊記,有一大半是將耳食之言捏合而成,不如此,怎麽能勾引人東行呢?《大唐西域記》倒可信,不研究歷史的讀者,則不容易發生興趣。在這一行裏,談天衍,雕龍奭,好過荀孟的老老實實。
人類旅行,目前的極致,是太空人所達到的。但他們似乎都沒有寫過正經的「遊記」,在別的場合談及太空生活,一點兒也不吹牛,這大概因為他們都是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且在眾多科學家的眼皮底下行動,實不便胡說八道。逼得我輩隻好去向電影裏尋滿足,如去年的《星際穿越》,看後雙重的失望,第一是裏邊的人際故事陳腐之極,第二是力求符合物理學與數學(其實也還有些講不通之處),卻忘了旅行(包括逃生)另有一種哲學本質,存於使命之外。《星際穿越》將難得的遠行拍成肥皂劇與紀錄片的合成,雖然花哨,總如錦衣夜行。
所以我想致語所有講述旅行的人,放心地吹牛吧,我們愛聽。九曰迴味。每個人都有想出門而不得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變老。如果他碰巧是喜歡轉悠的人,那麽,先前的記憶,就格外寶貴了。
我見過老年人,拄杖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躺在床上,一言不發;麵麵相覷,一言不發。這種情景,曾令我惶恐。他們在想什麽呢,不敢多猜,隻覺得這是挺悲慘的事。現在我不總這麽想了。每棵樹都有葉子落光的時候,但隻要還作為一棵樹而存在,它的維管裏,樹的定義仍在流淌。對生命來說,記憶是如此之本質,甚至可以說,自我與綿延是同義詞。擁有豐富迴憶的老人,我這麽猜想,從來不會寂寞,世界不在他麵前時,他也用不著在世界的麵前,我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麽,因為他不在乎我們了。
當然,用不著變得很老,就能享受迴憶的妙味。旅行在記憶裏留下許多東西,有些痕跡深些,有些印象淺些。人容易記得什麽,容易忘卻什麽,因人而異,因時因地而異,有些事情霸占著記憶,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奇怪,不明白為什麽還記得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還有些事,我們或者強迫自己記住,或者相信自己能夠記住,卻溜之大吉了。寫日記是好習慣,可惜我沒有;也曾記過一點,過幾年再看,頗感驚異:真有過這事,真的去過那裏,怎麽一點也不記得了?這些本來忘記,又被記錄打撈出來的事,除非不斷溫習,總還是會忘掉的,若不甘心,隻說明我們對自身理解的不足。記憶,如心理學家所言,是變形的,經常為喜好過濾而不真實,然而這恰恰又是它的真實所在,它可以不符合別人眼中的實際,卻因而更符合我們自己。一次旅行,你記得什麽,都是理所當然,忘了什麽,也是理所當然。
旅行,不管好壞,驚心動魄或無聊之極,比較而言,總比居家的日常生活多些痕跡。五年前的六月份,你做什麽來著?如果沒有可觀的事變,誰也說不上來,而如果那年恰巧去過某個海灘,就很有機會想起點什麽來,比如被水母刺到了。
對我來說,最容易忘掉的是地名,還有人名,各種實際事物的細節、出現的順序、彼此的關聯等等。到最後,日期混亂,張冠李戴,什麽都模糊一片了,倖存的隻有情緒。一次旅行,總體的情緒是不容易忘記的。你可以忘了二十年前在山西去過哪些地方,見過什麽人,發生了什麽事情,但總會記得,那是次挺愉快的旅行,或者相反。更不用說,旅行中偶爾的驚心動魄,一定強度的感動或喜悅,初次襲來再也揮之不去的某種情感,印記比什麽都深,你可以忘記與之聯屬的事物,而很難抹掉情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