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技術上是相當可能的,不過我相信,未來的人,仍會喜歡旅行,因為旅行與人類的某種不可分析、不可替代的本性相連。這一點將來再談。
再說說其他九種。
健康。這一條大概可以從旅行的好處名單裏劃掉了。現代的旅行,有多少利於健康的內容,就至少有多少不利於健康的因素。這幾年,華北地區的人會使勁將頭頸伸到遠方,為的隻是喘口氣,但北京不還是遊人如織?有多少步行的人,就有多少,或更多搭乘機車的人;我見過步履如飛的行者,也見過滿臉倦色的返鄉人。關鍵在於,我沒看到統計資料,說明愛旅行的人比常坐家中的人更健康。
教育,即增長知識。安如磐石地坐在家裏逛網,也能長見識,且效率更高、花錢更少。我贊同仍將長見識保留為旅行的好處,就像甘冒違法及傷身的風險,買一副弓,每天坐到山頭上,等著射下過路的天鵝,仍是一種獲取蛋白質的方法。肯定不是最便捷的方法,但誰能說不是一種方法呢?
躲開某些事情。不用說,在旅行的「副動機」裏,這一條最有現代意味。通常,人們並不明確地知道想要躲開什麽,然而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便是沒有哲學家來宣布,我們也知道,其中有些難忍的東西在日積月累。現在的休假製度,實在是不能少,這一點據說有的官員都知道了,可見其顯而易見。
對我自己來說,「離開」是美妙的感覺。我在旅行中,像李逵著了戴宗的套兒一樣,腳不點地。出行前想去的地方,一旦接近,就另作盤算,如果離路稍遠一點,就不去了,或者不好意思不看一眼,也是匆匆忙忙,我來了,我看見了,我走了。而在路上,不論是在火車上還是方向盤後麵,移動不居,是最讓我舒服的事情。
發現自己見識的孤陋。與「教育」不同,這一條另有些意味。被感受包圍的知識,是最可貴的一批知識。我們見過情緒是如何影響人,使人背叛已有的知識,對明顯的事物視而不見,偏要推出可疑的見解,以符合自己的情緒;但在好的一方麵,人的感受使知識活生生起來,使我們時刻知道,我們慣常使用的一批概念,真的實有所指,我們的思維,雖然抽象地進行,卻沒有一刻超越過現象世界。
幾乎所有的人,情急的時候,都咒罵過別人「該殺」,一旦對方站在麵前,一萬個人裏,也不見得有一個人有能力做出可怕的事;但坐在桌前寫文書的人,一百個裏,倒不見得有一兩個時刻提醒自己,筆下的數字實際是別人的生活。實際的事物是觀念的解毒劑,我在家裏看新聞,有時很生氣,出去轉一轉,原先的氣就小了。當然,還會新生些別的氣。
改善生活。在舊日,為生計而旅行的人很多,現在少了吧?現在旅行是件挺昂貴的事,至少在我國,路費那麽貴,油價那麽貴,門票和食物,無所不貴,這情況下,旅行真是敗家的事。當然,為了掩蓋一下慚愧,多數旅者,總要買些各地的物事,帶迴家中,一來表示身在江湖心在廚房的誠意,二來收買家人,預防不滿。其實現在商業如此發達,有什麽值得買的東西,是家裏買不到的呢?出門的人帶迴來的禮物,我們都喜歡,這並不是經濟上的考慮,與改善生活自然也無丁點關係。若論經濟,至少我在外麵買的東西,無一不是昂貴、粗劣、易於損壞,或在我買到手之前就已經損壞了。
了解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我喜歡這一條,盡管不無懷疑。在好幾千年裏,中國人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地理上,政治上,精神上。實際上,世界中許多地方的人,都這麽想,越小的部落,越是如此。現在他們不那麽想了,我們還這麽想,甚至,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有的國家,比中國小許多,暗中還有這幻想。這一觀念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之一,一兩次旅行,幾小時電視節目,遠不足以改變。因為對一個人來說,越是沒有事實基礎的念頭,越不是邏輯推導產物的觀點,越難改變,沒有什麽可以說服他。今年夏天,在太行山裏一個叫陀梁的破山頂上,遇見一位上海來的導遊。這位導遊雖然年輕,可真跑過許多地方,從羅馬到美洲,從埃及到陀梁。在聊天中他感慨,走遍世界,還是中國的風光最好。例子?比如這裏。當然,這是價值判斷,沒人能說他不對。
增加談資。這是旅行的一大好處。如果有人以為它是浮淺的,不妨想想人類對外界知識的傳播過程。網際網路時代不同於山海經時代,胡扯得太多要露餡的,我倒喜歡聽人誇飾地講途中的故事,這種誇飾益多害少,能增加人們對外部世界的嚮往,而這種嚮往,是古往今來的君主及任何一種獨霸一方的權力,一直壓製的。
將來有可迴憶。大概隻有上點歲數的人,才漸漸懂得這一條的重要吧。日常生活,如無特殊事情,每天與每天都差不多吧,而一次短暫的出行,也有機會在未來的記憶裏活躍起來,這一點無須多說。
愛家。幽默的一條,有可愛的自嘲意味。就我而言,每一次出行,心情最不平靜的,永遠是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特別是最後一天,歸家的急切,超乎自己的預料,也不符合對自己的判斷。迴到家中,往熟悉的地方一坐,幾乎不想起來,懶漢的本質,再也掩飾不住,那感覺真是舒服。離家,迴家,往復振盪,用句古人的大話,叫作「道在其中矣」。
再說說其他九種。
健康。這一條大概可以從旅行的好處名單裏劃掉了。現代的旅行,有多少利於健康的內容,就至少有多少不利於健康的因素。這幾年,華北地區的人會使勁將頭頸伸到遠方,為的隻是喘口氣,但北京不還是遊人如織?有多少步行的人,就有多少,或更多搭乘機車的人;我見過步履如飛的行者,也見過滿臉倦色的返鄉人。關鍵在於,我沒看到統計資料,說明愛旅行的人比常坐家中的人更健康。
教育,即增長知識。安如磐石地坐在家裏逛網,也能長見識,且效率更高、花錢更少。我贊同仍將長見識保留為旅行的好處,就像甘冒違法及傷身的風險,買一副弓,每天坐到山頭上,等著射下過路的天鵝,仍是一種獲取蛋白質的方法。肯定不是最便捷的方法,但誰能說不是一種方法呢?
躲開某些事情。不用說,在旅行的「副動機」裏,這一條最有現代意味。通常,人們並不明確地知道想要躲開什麽,然而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便是沒有哲學家來宣布,我們也知道,其中有些難忍的東西在日積月累。現在的休假製度,實在是不能少,這一點據說有的官員都知道了,可見其顯而易見。
對我自己來說,「離開」是美妙的感覺。我在旅行中,像李逵著了戴宗的套兒一樣,腳不點地。出行前想去的地方,一旦接近,就另作盤算,如果離路稍遠一點,就不去了,或者不好意思不看一眼,也是匆匆忙忙,我來了,我看見了,我走了。而在路上,不論是在火車上還是方向盤後麵,移動不居,是最讓我舒服的事情。
發現自己見識的孤陋。與「教育」不同,這一條另有些意味。被感受包圍的知識,是最可貴的一批知識。我們見過情緒是如何影響人,使人背叛已有的知識,對明顯的事物視而不見,偏要推出可疑的見解,以符合自己的情緒;但在好的一方麵,人的感受使知識活生生起來,使我們時刻知道,我們慣常使用的一批概念,真的實有所指,我們的思維,雖然抽象地進行,卻沒有一刻超越過現象世界。
幾乎所有的人,情急的時候,都咒罵過別人「該殺」,一旦對方站在麵前,一萬個人裏,也不見得有一個人有能力做出可怕的事;但坐在桌前寫文書的人,一百個裏,倒不見得有一兩個時刻提醒自己,筆下的數字實際是別人的生活。實際的事物是觀念的解毒劑,我在家裏看新聞,有時很生氣,出去轉一轉,原先的氣就小了。當然,還會新生些別的氣。
改善生活。在舊日,為生計而旅行的人很多,現在少了吧?現在旅行是件挺昂貴的事,至少在我國,路費那麽貴,油價那麽貴,門票和食物,無所不貴,這情況下,旅行真是敗家的事。當然,為了掩蓋一下慚愧,多數旅者,總要買些各地的物事,帶迴家中,一來表示身在江湖心在廚房的誠意,二來收買家人,預防不滿。其實現在商業如此發達,有什麽值得買的東西,是家裏買不到的呢?出門的人帶迴來的禮物,我們都喜歡,這並不是經濟上的考慮,與改善生活自然也無丁點關係。若論經濟,至少我在外麵買的東西,無一不是昂貴、粗劣、易於損壞,或在我買到手之前就已經損壞了。
了解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我喜歡這一條,盡管不無懷疑。在好幾千年裏,中國人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地理上,政治上,精神上。實際上,世界中許多地方的人,都這麽想,越小的部落,越是如此。現在他們不那麽想了,我們還這麽想,甚至,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有的國家,比中國小許多,暗中還有這幻想。這一觀念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之一,一兩次旅行,幾小時電視節目,遠不足以改變。因為對一個人來說,越是沒有事實基礎的念頭,越不是邏輯推導產物的觀點,越難改變,沒有什麽可以說服他。今年夏天,在太行山裏一個叫陀梁的破山頂上,遇見一位上海來的導遊。這位導遊雖然年輕,可真跑過許多地方,從羅馬到美洲,從埃及到陀梁。在聊天中他感慨,走遍世界,還是中國的風光最好。例子?比如這裏。當然,這是價值判斷,沒人能說他不對。
增加談資。這是旅行的一大好處。如果有人以為它是浮淺的,不妨想想人類對外界知識的傳播過程。網際網路時代不同於山海經時代,胡扯得太多要露餡的,我倒喜歡聽人誇飾地講途中的故事,這種誇飾益多害少,能增加人們對外部世界的嚮往,而這種嚮往,是古往今來的君主及任何一種獨霸一方的權力,一直壓製的。
將來有可迴憶。大概隻有上點歲數的人,才漸漸懂得這一條的重要吧。日常生活,如無特殊事情,每天與每天都差不多吧,而一次短暫的出行,也有機會在未來的記憶裏活躍起來,這一點無須多說。
愛家。幽默的一條,有可愛的自嘲意味。就我而言,每一次出行,心情最不平靜的,永遠是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特別是最後一天,歸家的急切,超乎自己的預料,也不符合對自己的判斷。迴到家中,往熟悉的地方一坐,幾乎不想起來,懶漢的本質,再也掩飾不住,那感覺真是舒服。離家,迴家,往復振盪,用句古人的大話,叫作「道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