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一個公認為美的地方,隻有很少的機會,我們才不覺得那裏美。一部分的原因,是人類的審美經驗,擁有共同的基礎;一部分原因,是在形成審美傳統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前人,絕大多數確實是優異之士,擁有很好的判斷力;然而還有一部分原因,審美是混合的行動,我們在各種影響之下,有時失去了獨立判斷。多數情況下是,我們也覺得這裏「不錯」,而實無特別的感覺。這時我們願意相信自己嗎?或許我們想求助於自己的「內心」,便會發現,早已不存在什麽清澈、可以依賴的內心。


    讀點歷史上的東西,有一個好處,是發現某些自己以為天賦於我的東西,其實是他人的布置。我有時還驚喜地發現,自己正在接受的影響,甚至是來自某些庸人,和自己一樣的傻瓜。有人說,少讀點舊貨,做個新人吧。非也,就是文盲,也無所不在歷史或傳統的背景之中行動,區別隻在於自己知曉與否。


    有一種趣味乃至風氣,大約是在兩晉前後鑄成的。且抄半首謝靈運的《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迴轉。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再抄幾句慧遠《廬山記》:


    「風雲之所攄,江湖之所帶,高崖反宇,峭壁萬尋,幽岫窮岩,人獸兩絕。天將雨則有白氣先摶,而瓔珞於嶺下,及至觸石吐雲,則倏忽而集。或大風振崖,逸響動穀,群籟競奏,奇聲駭人,此其變化不可測者矣。」


    我們覺得麵熟嗎?不是我們讀過這些文章,是我們接受了它們所代表的審美趣味的影響。這些文字我們或不麵熟,裏麵的態度、對事物的觀察方式、自我欣賞的途徑,怎麽可能不麵熟呢?


    我自然不是反對這樣一種審美傳統,隻是想提醒自己,時過境遷之後,原來的喻體,有可能因為後人的懶惰,僭居本位。我們不能體會當時人的苦惱與嚮往,我們的哲學觀與他們甚少相同,所謂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在人生與想像中的位置,此時與彼時,完全兩樣,那麽,我們接受的是什麽呢?一部《世說新語》,此刻我們不是當好玩的故事看嗎?有個爛熟的比喻,叫帶著鎖鏈的舞蹈,我們繼承的是鎖鏈,還是舞蹈呢?


    我念中學的時候,課本裏有不少狀寫自然物的「散文」,有古代作家的,也有現代的。有的時候,我真希望沒看過那些文章,或遲些再讀。這些教材,以及前後接觸的許多文字,讓我沒辦法相信自己。有一迴在南方,來到高處,那邊兒的山與北方不同,有些溜直溜直的,高處有雲霧,低處有農人。「跟畫兒似的。」我讚嘆道。像什麽畫呢?說不清,也許像馬遠的《踏歌圖》。那畫上有趙擴皇帝錄寫的王安石的詩,後兩句是:「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真乃惡趣也。這麽一想,就垂頭喪氣了。


    麵對自然界,晉人有他們的位置和姿態,我們的位置和姿態是什麽?《芥子園畫譜》,真正的藝術家,大藝術家,自然是瞧不起的。這是本老實書,無甚高明,但它表達的氣質,能逃得過的人可不多。咱們多少都看過山水畫,裏邊白水長林之畔,每有點景人物,神仙一般,我們看了,羨慕道:「願為畫中人矣。」《芥子園畫譜》教你成為畫中人的姿態,有緩步式、負手式、撫鬆式、倚杖式、臥讀式、臨流式、對酌式、攜童式、垂釣式、歸漁式、濯足式、寂坐式、烹茶式、抱琴式、騎驢式、擔書式、三人對坐式、三人對立式……太多了,你想不帶芥子園氣,竟須努力才行。


    不知先賢看到芥子園,或我們,有何感想。但在我的印象中,古典文學中遊記一派,唐宋以下,沾沾自喜,義無反顧。北方之強如柳宗元,尚不免俗,我輩天資未見其高也,地勢未見其利也,正該警惕。


    所謂「遊山玩水」,認真想來,是惡劣的程式。其在近年的大流行,如我記得不錯,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負笈京師時,去過城外的什麽峪。山澗裏有水,是最平常的事,當奇觀來看,那在我是第一次。後來又去過什麽峪,還有什麽峽、什麽穀……就在上個月,我還去了附近的某山。說是山,實是沿著個山溝子往上走,到了頂上,沒什麽可看的,又從溝裏下來——什麽毛病啊!我們不宜自居高明,以為見過更壯麗的事物,看這些山溝子不起,然後在這種自滿中讓自己矇混過去。我相信,支配我們的審美態度的,有同樣一種東西,在別的地方給掩蓋上,在庸常甚至讓人生厭的「景區」倒有機會暴露出來。


    任何地方,本身是無辜的,我不喜歡的是在某些地方,自己的姿態、心情等,而這些東西又實難掙脫。像一個囚犯,自以為越獄多年,忽然看到眼前無非鐵欄,低頭一看,身上的衣服還是條紋的呢,才知道世上最難逃出的牢籠,是畫地為牢。


    至於黃山,我相信它是漂亮的。我不怕我不喜歡它,我倒怕我喜歡它。或說,如此與自己抬槓,難道不有違天性?我想,此處談論的不是天性,而是相反的東西。我費了這麽多年的勁,以為自己能做到不喜歡黃山了,萬一爬將上去,見到石濤之八勝、梅清之十九景,心生歡喜,又是多麽沮喪!


    刪照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道和小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刀爾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刀爾登並收藏大道和小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