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享受這段路程,像行駛在浮島上,一些枝葉茂盛的樹木,會在很近的地方忽然出現,沒等看清,又飛快地消失到水汽裏。在這一地區,巴山並不十分寬闊,便是以緩慢的車速,我估計一個多小時便到最高處,然後該是下坡路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是遇到了下坡,然而立刻轉為上坡,這種事一再發生,時上時下,公路時寬時窄,在這種情況下,我也有點動搖了。快到中午,霧氣散去了許多,我見到路邊有一戶人家,趕緊過去。一對老年夫妻看我走過來,顯得有點驚訝。我估算多半開進四川了,便用事先預備好的四川話說:「這裏是哪裏呀?」
他們臉上露出不知所雲的神色。我改用普通話,他們聽懂了,用半秦半蜀的口音說出了一個地名,我在地圖上找了一會兒,沒找到什麽。我想我多半還是在陝西。「簡池離這兒遠嗎?」搖頭。「三門?」不知道。我放棄了,休息,等有汽車開過來再打聽。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的交流有了起色。男主人的話,我隻能聽明白三分之一,不過他的全部語氣和表情,都是生動而可解的。女主人有一條腿不太好使,有一段時間,我相信我們在討論她的病情與醫療方案。我聽懂了他的一句話:「兩條腿能走的路,一條腿也能走。」女主人顯然不很同意他的見解,但他的口吻給我的印象很深。還有,房屋後麵的山坡及林木,在雨後的水汽中,呈現出難描難述的色彩和姿態,似非人間氣象,凝視得越久,越令人心生寒意;後來在別處,有幾次我發現自己在將麵前的事物與這天之所見做比較,才意識到當時的印象之深。我在那一帶晃了幾天,其他的印象,得靠日記才迴憶得起,而這對老夫妻的生活以及環境,莫名其妙地銘刻下來,現在我一閉上眼睛,仍能在想像中復原那種奇怪的色彩。
所以,迷路又怎樣?旅行,如同其他許多事情,我們事先給自己規定出目的及路線,一種通常的用心,是到陌生的地方,見前所未見的事物。然而,未見並非未知,我們事先要研究或打聽對象。在到埃及前,大家都知道那有金字塔,有些人知道得更多。爬上泰山之前,對於將要看到的事物,人們也有所預備和期待。這是有點矛盾的,我們又要訪問陌生的事物,又懼怕過於陌生的事物,這時,知識或他人的經驗,便是調節這矛盾的津梁。我們對隨機性的看法也是這樣,經常厭倦一成不變、按部就班、可以預計的生活,但真要將自己的命運或健康或金錢交到偶然的手裏,那是沒人可以不躊躇的。
公路網是兩者之間的平衡,它早已不會通向真正的荒野了,又有大大小小的分岔,讓我們滿足一下「東西任所之」的夢想。在這樣的公路網中,便是迷路,也仍在道路上。所謂道路,是別人走過的,修建的,通向他人居住或工作的地點。一個人在大大小小的路上走得久了,或遲或早,曾經鮮活的體驗,會成為模糊的一片,除了稀少的一些例外,所有當時曾引發新奇之感的細節不可避免地掉色、暗淡,退為籠統的印象。在這樣的經驗中,共性總是要贏的,我們在外麵見到的各種生活方式,也將與我們本來的日常生活混為一團,而這是不可挽救的。
在這種事情上,我學會了不保持太大的野心。把經驗擴展一點點,便是大大的收穫。這麽說來,迷路,或許也是境遇,不過它是不可求的,誰也不能假裝迷路,對吧?不管怎麽說,見到歧路,一個有點理智的人,都能拒絕誘惑。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哪裏要等到七十歲,難道不是終身如此?宏觀世界的隨機性到底本質為何,人們還不清楚,但就個人來說,我們隻是需要足夠的隨機就行了,特別是一個人終於意識到空有自由意誌,卻無時無刻不受限於經驗和能力,這時,一點微小的隨機性,都是挺大的安慰。如果隻能行進於一條沒有岔路的高速公路上,那是多可怕的事。我從此地到揚州,可走京滬高速,也可取道京台高速,雖差別甚微,但總是令人心安的。在縣鄉的公路上行駛或行走,岔路眾多,每一條通向一個村莊,也許是通向藏在山裏的一個工廠或廟宇;如果願意,我們可假裝它通向一個更加陌生的所在——反正我們也不會去驗證的。經常遇到的,是那種蜿蜒向上、深入山坡然後消失的小路,能刺激一下我那半死不活的好奇心,特別是每當以為自己身處最偏僻之地時,便有這樣的一條路出現,使我們既慚愧又安心。我有很少的幾次,受到吸引,離開本來的道路,步入新路,然而無不淺涉輒止;恐懼在修正我們的好奇心,修正我們滿足的程度,這恐懼並非來自可能遇到的陌生事物,而是來自背離我們已擁有、熟悉的、井井有條的事物,於是見到一個村莊,走過一道橋樑,我們便命令自己滿足。夠了,我們對自己說,太陽底下並無新事,裏麵的人與外麵的人並無不同。我們掉轉方向,找到先前的道路,迴到自己可控的小世界。
擁有選擇——哪怕是假象,是令人安心的,選擇不去做額外的選擇是成熟的。哪一種是更嚴重的選擇,是當前的道路,還是其他,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人生如同一條軌跡,是它所是的樣子,不是它所不是的樣子。每個人都偶爾會想,如果當初做了另一種決定,生活會是什麽樣,這其間唯一可以確知的,是我們不管走到哪裏,都會作如此想。有一部電影,演一個人總是活在同一天,他曾得意,也曾難過得去自殺,最後他一遍遍修正自己,朝著完美的方向,終於打破了魔咒。
他們臉上露出不知所雲的神色。我改用普通話,他們聽懂了,用半秦半蜀的口音說出了一個地名,我在地圖上找了一會兒,沒找到什麽。我想我多半還是在陝西。「簡池離這兒遠嗎?」搖頭。「三門?」不知道。我放棄了,休息,等有汽車開過來再打聽。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的交流有了起色。男主人的話,我隻能聽明白三分之一,不過他的全部語氣和表情,都是生動而可解的。女主人有一條腿不太好使,有一段時間,我相信我們在討論她的病情與醫療方案。我聽懂了他的一句話:「兩條腿能走的路,一條腿也能走。」女主人顯然不很同意他的見解,但他的口吻給我的印象很深。還有,房屋後麵的山坡及林木,在雨後的水汽中,呈現出難描難述的色彩和姿態,似非人間氣象,凝視得越久,越令人心生寒意;後來在別處,有幾次我發現自己在將麵前的事物與這天之所見做比較,才意識到當時的印象之深。我在那一帶晃了幾天,其他的印象,得靠日記才迴憶得起,而這對老夫妻的生活以及環境,莫名其妙地銘刻下來,現在我一閉上眼睛,仍能在想像中復原那種奇怪的色彩。
所以,迷路又怎樣?旅行,如同其他許多事情,我們事先給自己規定出目的及路線,一種通常的用心,是到陌生的地方,見前所未見的事物。然而,未見並非未知,我們事先要研究或打聽對象。在到埃及前,大家都知道那有金字塔,有些人知道得更多。爬上泰山之前,對於將要看到的事物,人們也有所預備和期待。這是有點矛盾的,我們又要訪問陌生的事物,又懼怕過於陌生的事物,這時,知識或他人的經驗,便是調節這矛盾的津梁。我們對隨機性的看法也是這樣,經常厭倦一成不變、按部就班、可以預計的生活,但真要將自己的命運或健康或金錢交到偶然的手裏,那是沒人可以不躊躇的。
公路網是兩者之間的平衡,它早已不會通向真正的荒野了,又有大大小小的分岔,讓我們滿足一下「東西任所之」的夢想。在這樣的公路網中,便是迷路,也仍在道路上。所謂道路,是別人走過的,修建的,通向他人居住或工作的地點。一個人在大大小小的路上走得久了,或遲或早,曾經鮮活的體驗,會成為模糊的一片,除了稀少的一些例外,所有當時曾引發新奇之感的細節不可避免地掉色、暗淡,退為籠統的印象。在這樣的經驗中,共性總是要贏的,我們在外麵見到的各種生活方式,也將與我們本來的日常生活混為一團,而這是不可挽救的。
在這種事情上,我學會了不保持太大的野心。把經驗擴展一點點,便是大大的收穫。這麽說來,迷路,或許也是境遇,不過它是不可求的,誰也不能假裝迷路,對吧?不管怎麽說,見到歧路,一個有點理智的人,都能拒絕誘惑。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哪裏要等到七十歲,難道不是終身如此?宏觀世界的隨機性到底本質為何,人們還不清楚,但就個人來說,我們隻是需要足夠的隨機就行了,特別是一個人終於意識到空有自由意誌,卻無時無刻不受限於經驗和能力,這時,一點微小的隨機性,都是挺大的安慰。如果隻能行進於一條沒有岔路的高速公路上,那是多可怕的事。我從此地到揚州,可走京滬高速,也可取道京台高速,雖差別甚微,但總是令人心安的。在縣鄉的公路上行駛或行走,岔路眾多,每一條通向一個村莊,也許是通向藏在山裏的一個工廠或廟宇;如果願意,我們可假裝它通向一個更加陌生的所在——反正我們也不會去驗證的。經常遇到的,是那種蜿蜒向上、深入山坡然後消失的小路,能刺激一下我那半死不活的好奇心,特別是每當以為自己身處最偏僻之地時,便有這樣的一條路出現,使我們既慚愧又安心。我有很少的幾次,受到吸引,離開本來的道路,步入新路,然而無不淺涉輒止;恐懼在修正我們的好奇心,修正我們滿足的程度,這恐懼並非來自可能遇到的陌生事物,而是來自背離我們已擁有、熟悉的、井井有條的事物,於是見到一個村莊,走過一道橋樑,我們便命令自己滿足。夠了,我們對自己說,太陽底下並無新事,裏麵的人與外麵的人並無不同。我們掉轉方向,找到先前的道路,迴到自己可控的小世界。
擁有選擇——哪怕是假象,是令人安心的,選擇不去做額外的選擇是成熟的。哪一種是更嚴重的選擇,是當前的道路,還是其他,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人生如同一條軌跡,是它所是的樣子,不是它所不是的樣子。每個人都偶爾會想,如果當初做了另一種決定,生活會是什麽樣,這其間唯一可以確知的,是我們不管走到哪裏,都會作如此想。有一部電影,演一個人總是活在同一天,他曾得意,也曾難過得去自殺,最後他一遍遍修正自己,朝著完美的方向,終於打破了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