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右前側,也就是西麵,有一條山脈,漸漸清晰,有點像前天經過的賀蘭山,土石裸露,但要陡峻些。等到山體完全被照亮,我便不大注意它了。道路時而拐彎。太陽有點晃眼地出現在鏡中;有時移開,我得向右側身,才從倒車鏡中看到它;有一段時間,它完全在我左側,照得我眯起眼睛。但這仍然是朝日。直到那紅色的調子完全褪去,太陽變成白亮的不可逼視的東西,我確定,一天又開始了,所謂一天,自然是以人的活動來界限的。」
和日落一樣,日出也在提醒我們的生物本質。不過,我們通常忽略這消息。地球自轉,每一分鍾,某個經度上的人和其他生物,抬起頭來。「玫瑰紅的手指」依次塗抹天際,人們輪番禮讚。假如我們寄居的天體真如古人曾經以為的那樣是一個平麵,而太陽時刻君臨上方,沒有日出,沒有日落,隻有正午,我們的文化想必是另種模樣。
兩天後,我又記錄了一次日落印象。「大約下午6:30,太陽迫近一排高聳的山頂(從我這個方向看,是第二列山脈,所以我猜那裏是托勒南山),那裏有一大團雲,像是從峰頂爆炸、噴射出來的,讓我想起在圖片上看過的日珥,它仍是青藍色的,因為它太厚了,落日不能驅散它的冷色,隻在 邊緣和下部映射著光芒。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天空都在變化,無論是顏色,還是形狀。在我的正前方,有雲層大到足以覆蓋前方的三分之一天空,這個雲層並不厚,所以呈透明的幽藍色,而在它的下麵,地平線的上麵,在其他地方戰敗的日光橫穿過去,使那一線天空成為暖色。
峰頂的雲團射出一絲絲的絮狀物,與附近的雲層連屬,或雖不相連,卻呈現出趨勢來。我總要注意道路,每當我的視線離開一會兒,那裏的情勢就改變了,終於,太陽結束了掙紮,消失在峰巒的後麵,溫暖的光線仍然影響著天空,但接下來的過程,我們都清楚。很快,那一帶的祁連山的峰頂,又恢復為白色,而在剛才,落日的光線使人無法看清峰頂的顏色和形狀。這時是6:50左右。」
此時此地的落日時間是七點零二分半。我剛才所見到的,不過是從我的方向看去,太陽被某個山峰擋住了,但在西麵偏北的地平線上空,溫暖的顏色仍逗留不去,這個過程,是不會在七點半之前結束的。便在方才,太陽沉入雪山背後之時,它的光線仍潛行在雲層之下,這一條溫暖的色彩,從北方一直延伸到東方。我沒有迴頭看,但心裏知道便是南麵的天空,也在它的影響之下。
「到了7:10左右,忽覺清冷。不知什麽時候,許多車輛打開了車燈,我慢慢開車,看著各種車輛從我左右超越,紅色的尾燈先是列成一線,然後聚合成一團,最後消失了。傍晚是趕路的時刻,那些即將到達目的地的人,心情不問可知。此時前後,四周的景物悄悄改變了麵貌,連對麵的大卡車也似乎嚴肅起來,默默地奔馳,楊樹和玉米地都是奇奇怪怪的顏色了,至於左麵的祁連山,我盡量不再去注意。」
對日出我則從來沒有這麽仔細地觀察和記錄過。我想,如果喜歡日出和喜歡日落出自兩種不同的秉性,我一定屬後者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喜歡休息,不喜歡勞作。日出後開門,日落後關門,我喜歡關起門,不喜歡打開門。日出後要上路,日落後可宴飲,我喜歡宴飲,多多益善。
有一種說法,晚上人會胡思亂想,白天入世,便恢復現實感了。誠然如此。不過另有一種現實感,是會在白天迷失,晚上恢復的,那便是對我們真實處境的認識。舉例來說,我們都看過從空間站或衛星上拍攝的大地上的燈火,那真是美麗,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已成如此規模,讓人心裏暖洋洋的,而那活動又如此受限,又讓人清醒。用不著飛上天空,也有機會享受這種獨特的感覺,比如火車將要進站時,先是見到零星的有燈光的房屋,很快,大片的光流出現在遠一些的地方,車上,有人起身,從架上取下包裹,而疲憊的我們不但不嫉妒他們,還為他們高興呢。然而其實呢?
再想像晚上十點鍾停車在俯臨一座城市的高坡上,穀地裏聚攢的燈光令人感到溫暖,同時也映出日常活動的實際麵貌。比如權力在夜晚會發光,如果眼神好,依稀可以辨認出權力的流動路線;又如作為我們活動之背景的某些事物,在白天令人目眩,此時則本分地隱在背景中了。在夜晚看我們的城市,比在白天能看到的還多。不過,燈火是白晝的模仿和延伸,是對日落的反抗,「像在白天一樣」,我們如此說。於是我們高高興興地開下山坡,進到城市的中心,孩子哭,老婆鬧,貓兒偷魚狗撒尿,各種亂七八糟,糊裏糊塗了。
你拍一,我拍一
去年底,英國《衛報》上有場小小辯論,話題是老掉牙的「攝影是藝術嗎」。這是那種後息者勝的論題,自有照相術以來,便沒停止過,在可預計的將來,也難見寖息。藝術評論者喬納森·瓊斯,理應知道此事多說無益,然而看過一場攝影展後,不平之氣湧上來,揮筆寫了一篇文章,單看題目已火氣十足——《單調,毫無生氣,愚蠢:為什麽照片不適合掛在畫廊裏》。
喬納森為示公允,開篇便讚美攝影是「當代世界的奇蹟」,因為它提供的視覺信息和對我們生活的如實記錄(「信息」「記錄」,當討論藝術時,這兩個詞未見得總是好話)。但鑲上框子,用燈光巧妙照射著,擺在藝術展覽中,攝影作品便不配了,為什麽呢?因為那是展出畫作的傳統方式,換上照片,則成了些「單調,浮淺,沒有生氣的代用品」。他說,一幅優秀的畫作,如卡拉瓦喬的畫,涵義豐富,生氣勃勃,而攝影,再怎麽好,總是表麵上的東西,一目了然。
和日落一樣,日出也在提醒我們的生物本質。不過,我們通常忽略這消息。地球自轉,每一分鍾,某個經度上的人和其他生物,抬起頭來。「玫瑰紅的手指」依次塗抹天際,人們輪番禮讚。假如我們寄居的天體真如古人曾經以為的那樣是一個平麵,而太陽時刻君臨上方,沒有日出,沒有日落,隻有正午,我們的文化想必是另種模樣。
兩天後,我又記錄了一次日落印象。「大約下午6:30,太陽迫近一排高聳的山頂(從我這個方向看,是第二列山脈,所以我猜那裏是托勒南山),那裏有一大團雲,像是從峰頂爆炸、噴射出來的,讓我想起在圖片上看過的日珥,它仍是青藍色的,因為它太厚了,落日不能驅散它的冷色,隻在 邊緣和下部映射著光芒。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天空都在變化,無論是顏色,還是形狀。在我的正前方,有雲層大到足以覆蓋前方的三分之一天空,這個雲層並不厚,所以呈透明的幽藍色,而在它的下麵,地平線的上麵,在其他地方戰敗的日光橫穿過去,使那一線天空成為暖色。
峰頂的雲團射出一絲絲的絮狀物,與附近的雲層連屬,或雖不相連,卻呈現出趨勢來。我總要注意道路,每當我的視線離開一會兒,那裏的情勢就改變了,終於,太陽結束了掙紮,消失在峰巒的後麵,溫暖的光線仍然影響著天空,但接下來的過程,我們都清楚。很快,那一帶的祁連山的峰頂,又恢復為白色,而在剛才,落日的光線使人無法看清峰頂的顏色和形狀。這時是6:50左右。」
此時此地的落日時間是七點零二分半。我剛才所見到的,不過是從我的方向看去,太陽被某個山峰擋住了,但在西麵偏北的地平線上空,溫暖的顏色仍逗留不去,這個過程,是不會在七點半之前結束的。便在方才,太陽沉入雪山背後之時,它的光線仍潛行在雲層之下,這一條溫暖的色彩,從北方一直延伸到東方。我沒有迴頭看,但心裏知道便是南麵的天空,也在它的影響之下。
「到了7:10左右,忽覺清冷。不知什麽時候,許多車輛打開了車燈,我慢慢開車,看著各種車輛從我左右超越,紅色的尾燈先是列成一線,然後聚合成一團,最後消失了。傍晚是趕路的時刻,那些即將到達目的地的人,心情不問可知。此時前後,四周的景物悄悄改變了麵貌,連對麵的大卡車也似乎嚴肅起來,默默地奔馳,楊樹和玉米地都是奇奇怪怪的顏色了,至於左麵的祁連山,我盡量不再去注意。」
對日出我則從來沒有這麽仔細地觀察和記錄過。我想,如果喜歡日出和喜歡日落出自兩種不同的秉性,我一定屬後者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喜歡休息,不喜歡勞作。日出後開門,日落後關門,我喜歡關起門,不喜歡打開門。日出後要上路,日落後可宴飲,我喜歡宴飲,多多益善。
有一種說法,晚上人會胡思亂想,白天入世,便恢復現實感了。誠然如此。不過另有一種現實感,是會在白天迷失,晚上恢復的,那便是對我們真實處境的認識。舉例來說,我們都看過從空間站或衛星上拍攝的大地上的燈火,那真是美麗,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已成如此規模,讓人心裏暖洋洋的,而那活動又如此受限,又讓人清醒。用不著飛上天空,也有機會享受這種獨特的感覺,比如火車將要進站時,先是見到零星的有燈光的房屋,很快,大片的光流出現在遠一些的地方,車上,有人起身,從架上取下包裹,而疲憊的我們不但不嫉妒他們,還為他們高興呢。然而其實呢?
再想像晚上十點鍾停車在俯臨一座城市的高坡上,穀地裏聚攢的燈光令人感到溫暖,同時也映出日常活動的實際麵貌。比如權力在夜晚會發光,如果眼神好,依稀可以辨認出權力的流動路線;又如作為我們活動之背景的某些事物,在白天令人目眩,此時則本分地隱在背景中了。在夜晚看我們的城市,比在白天能看到的還多。不過,燈火是白晝的模仿和延伸,是對日落的反抗,「像在白天一樣」,我們如此說。於是我們高高興興地開下山坡,進到城市的中心,孩子哭,老婆鬧,貓兒偷魚狗撒尿,各種亂七八糟,糊裏糊塗了。
你拍一,我拍一
去年底,英國《衛報》上有場小小辯論,話題是老掉牙的「攝影是藝術嗎」。這是那種後息者勝的論題,自有照相術以來,便沒停止過,在可預計的將來,也難見寖息。藝術評論者喬納森·瓊斯,理應知道此事多說無益,然而看過一場攝影展後,不平之氣湧上來,揮筆寫了一篇文章,單看題目已火氣十足——《單調,毫無生氣,愚蠢:為什麽照片不適合掛在畫廊裏》。
喬納森為示公允,開篇便讚美攝影是「當代世界的奇蹟」,因為它提供的視覺信息和對我們生活的如實記錄(「信息」「記錄」,當討論藝術時,這兩個詞未見得總是好話)。但鑲上框子,用燈光巧妙照射著,擺在藝術展覽中,攝影作品便不配了,為什麽呢?因為那是展出畫作的傳統方式,換上照片,則成了些「單調,浮淺,沒有生氣的代用品」。他說,一幅優秀的畫作,如卡拉瓦喬的畫,涵義豐富,生氣勃勃,而攝影,再怎麽好,總是表麵上的東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