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愛丘山
人年紀大了,會有些奇奇怪怪的改變。
中古的山水詩,一直是我喜歡的。大約在七八年前,忽然發現,讀起來有些不耐煩;偶爾出去玩,自然要找草木茂盛的地方,大約四五年前,忽然覺得,對那類「優美的風景」,又不耐煩了。
在某一年的日記裏,我找到兩段記錄。
一次是在江西某地,淩晨在車裏醒來(我有時候會把車停在路邊,在後座上睡覺)。這本來是我最喜歡的時光和場景,在過去的日記裏,我曾若幹次喋喋不休地記述光線的微妙變化,樹木和更遠處的山巒如何一絲絲地顯露出形狀,細節如何鋪展,鳥鳴如何次第響起。總之,自然界如何投其所好地呈現為易於理解的形態——但是在那天清晨,不可抑製地覺得,這一切固然是美的,卻又是或多或少地欺騙或自我欺騙的。
審美是最好的體驗之一,不過我們又有一種傾向,把它誇大、增厚,利用起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廣闊的冰原和噴發的火山都是非常美麗的,但同時也是殘酷無情的——甚至「無情」這個詞並不能夠形容物理世界的本性,因為「無情」之所指的本身,也不過是人類自身情緒的投射。
「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不過是咱們自己在那裏做白日夢。美麗的事物並不僅僅是美麗的,「江山共開曠,雲日相照媚」之類的觀賞經驗——我在日記裏寫道,在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奴隸喜歡讚美主人,像弱者喜歡講強者的笑話,像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喜歡去發現壓迫者身上的「人情味」。總之,如同在政治生活或其他進程中,麵對自然界,我們似乎過於容易讓自己滿意了。
植物,是一類有生命的東西,而且是比我們低得多的生命形式,它真是一層好掩護。北方有許多光禿禿的山嶺,在這種地方,旅者盡快穿過,目光遊移,在找植被或村莊,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後者令我們覺得安全。沙漠也是美的,但是要安下心來欣賞它,還需要點兒別的——公路、加油站、人跡和犬吠、水壺和衛星電話。膽小如我,是不敢往深處亂鑽的。
而自然界之使人驚悚,並不總是在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時。我很小的時候,有一天午後在山坡上玩耍,睡著了,醒來後忽然大懼,因為四周本來十分熟悉的事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澗,忽然間變得陌生而且敵意十足,好像紛紛背過身去,不知是什麽意思,於是狂奔下山。類似的體驗成年後也有幾次,我同朋友們談起,也獲得了一點響應,比如有一個人就告訴我,他曾經在釣魚的時候忽覺恐懼,手一抖,魚竿掉在水裏。
華茲華斯有過這麽幾句詩(這裏竊用黃杲炘的譯文):
我的憂慮恐懼紛至遝來,連草兒窸窣作響也害怕,一朵朵雲兒在天上飛過,那影子竟讓我牙齒打架。
華茲華斯是開風氣之先的人。他的俏皮與樂觀,是我輩可望而不可即的,如他在另一首詩裏寫道:我們喜歡自然界的嚴峻,並從中汲取力量。這樣的詩句最能讓我們留連,因為我們有時是華茲華斯,有時又不是,一會兒同意他,一會兒又另有意見。
華茲華斯還有一首詩,題目是《瀑布與野薔薇》。說的是春天積雪消融,小瀑布氣勢頓足,威脅野薔薇說:「你要是敢擋我的路,我就把你衝下山穀。」野薔薇戰戰兢兢地迴答:「我們在一起曾是多麽和諧愉快,你使我青翠,我用花葉把你點綴。」結尾處,詩人寫道,我真擔心這是它最後的話。
華茲華斯畢竟比常人高明,避免了大團圓式的結局。不過細看他的詩歌,以及另一位以自然界為主題的著名作家梭羅的文章,我們沒辦法不注意到,他們筆下有兩種自然,一種是野生生物、樹木或鳥兒之屬,在它們後麵,又有所謂無生命的自然,而他們所注目的,顯然是前者。
畢竟,比起不為所動的鐵石,生命,不管是什麽形式,要容易理解得多。擬人或移情,是我們看待自然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對這一手段,生物是更方便的對象。在他們的筆下,自然,特別是有生命之物,與我們是那麽相似,聯繫是那麽緊密。
無生命之物呢?我們看最早期的詩歌,王士禎說《詩經》中談不上有什麽刻畫山水之作,便是間或有之,「亦不過數篇,篇不過數語」。他說的是對的,「月出皎兮」,一筆帶過而已;《荷馬史詩》中零星有「指甲紅的曙光」之類的句子,隻是零星耳;更早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殘篇中,則什麽也沒有。
這並不是說上古人民對生命之外的那一部分自然界的美無動於衷,我們隻能推斷,這種美沒有打動他們到足以圖之詠之的程度。再說上古人民並不認為有什麽無生命的自然,他們隻是著目於與自己關係更近一些的事物。
這和當代大多數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而我們的看法著實令自己煩惱:瀑布與野薔薇沒什麽兩樣——生物也是自然,或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比這還可惱的是,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物。而最可惱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身上是否有一點兒,哪怕是一丁點兒,「不自然」的東西?
按下這個話題,且說熱愛自然是很晚才出現的聲音。在我國的傳統中,莊子哲學中的自然觀絕不能說是「熱愛」(盡管有可能被如此誤解),不過不管源頭在何處,「熱愛自然」,當擴大到審美之外的體驗時,確是一種哲學態度。
人年紀大了,會有些奇奇怪怪的改變。
中古的山水詩,一直是我喜歡的。大約在七八年前,忽然發現,讀起來有些不耐煩;偶爾出去玩,自然要找草木茂盛的地方,大約四五年前,忽然覺得,對那類「優美的風景」,又不耐煩了。
在某一年的日記裏,我找到兩段記錄。
一次是在江西某地,淩晨在車裏醒來(我有時候會把車停在路邊,在後座上睡覺)。這本來是我最喜歡的時光和場景,在過去的日記裏,我曾若幹次喋喋不休地記述光線的微妙變化,樹木和更遠處的山巒如何一絲絲地顯露出形狀,細節如何鋪展,鳥鳴如何次第響起。總之,自然界如何投其所好地呈現為易於理解的形態——但是在那天清晨,不可抑製地覺得,這一切固然是美的,卻又是或多或少地欺騙或自我欺騙的。
審美是最好的體驗之一,不過我們又有一種傾向,把它誇大、增厚,利用起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廣闊的冰原和噴發的火山都是非常美麗的,但同時也是殘酷無情的——甚至「無情」這個詞並不能夠形容物理世界的本性,因為「無情」之所指的本身,也不過是人類自身情緒的投射。
「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不過是咱們自己在那裏做白日夢。美麗的事物並不僅僅是美麗的,「江山共開曠,雲日相照媚」之類的觀賞經驗——我在日記裏寫道,在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奴隸喜歡讚美主人,像弱者喜歡講強者的笑話,像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喜歡去發現壓迫者身上的「人情味」。總之,如同在政治生活或其他進程中,麵對自然界,我們似乎過於容易讓自己滿意了。
植物,是一類有生命的東西,而且是比我們低得多的生命形式,它真是一層好掩護。北方有許多光禿禿的山嶺,在這種地方,旅者盡快穿過,目光遊移,在找植被或村莊,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後者令我們覺得安全。沙漠也是美的,但是要安下心來欣賞它,還需要點兒別的——公路、加油站、人跡和犬吠、水壺和衛星電話。膽小如我,是不敢往深處亂鑽的。
而自然界之使人驚悚,並不總是在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時。我很小的時候,有一天午後在山坡上玩耍,睡著了,醒來後忽然大懼,因為四周本來十分熟悉的事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澗,忽然間變得陌生而且敵意十足,好像紛紛背過身去,不知是什麽意思,於是狂奔下山。類似的體驗成年後也有幾次,我同朋友們談起,也獲得了一點響應,比如有一個人就告訴我,他曾經在釣魚的時候忽覺恐懼,手一抖,魚竿掉在水裏。
華茲華斯有過這麽幾句詩(這裏竊用黃杲炘的譯文):
我的憂慮恐懼紛至遝來,連草兒窸窣作響也害怕,一朵朵雲兒在天上飛過,那影子竟讓我牙齒打架。
華茲華斯是開風氣之先的人。他的俏皮與樂觀,是我輩可望而不可即的,如他在另一首詩裏寫道:我們喜歡自然界的嚴峻,並從中汲取力量。這樣的詩句最能讓我們留連,因為我們有時是華茲華斯,有時又不是,一會兒同意他,一會兒又另有意見。
華茲華斯還有一首詩,題目是《瀑布與野薔薇》。說的是春天積雪消融,小瀑布氣勢頓足,威脅野薔薇說:「你要是敢擋我的路,我就把你衝下山穀。」野薔薇戰戰兢兢地迴答:「我們在一起曾是多麽和諧愉快,你使我青翠,我用花葉把你點綴。」結尾處,詩人寫道,我真擔心這是它最後的話。
華茲華斯畢竟比常人高明,避免了大團圓式的結局。不過細看他的詩歌,以及另一位以自然界為主題的著名作家梭羅的文章,我們沒辦法不注意到,他們筆下有兩種自然,一種是野生生物、樹木或鳥兒之屬,在它們後麵,又有所謂無生命的自然,而他們所注目的,顯然是前者。
畢竟,比起不為所動的鐵石,生命,不管是什麽形式,要容易理解得多。擬人或移情,是我們看待自然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對這一手段,生物是更方便的對象。在他們的筆下,自然,特別是有生命之物,與我們是那麽相似,聯繫是那麽緊密。
無生命之物呢?我們看最早期的詩歌,王士禎說《詩經》中談不上有什麽刻畫山水之作,便是間或有之,「亦不過數篇,篇不過數語」。他說的是對的,「月出皎兮」,一筆帶過而已;《荷馬史詩》中零星有「指甲紅的曙光」之類的句子,隻是零星耳;更早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殘篇中,則什麽也沒有。
這並不是說上古人民對生命之外的那一部分自然界的美無動於衷,我們隻能推斷,這種美沒有打動他們到足以圖之詠之的程度。再說上古人民並不認為有什麽無生命的自然,他們隻是著目於與自己關係更近一些的事物。
這和當代大多數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而我們的看法著實令自己煩惱:瀑布與野薔薇沒什麽兩樣——生物也是自然,或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比這還可惱的是,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物。而最可惱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身上是否有一點兒,哪怕是一丁點兒,「不自然」的東西?
按下這個話題,且說熱愛自然是很晚才出現的聲音。在我國的傳統中,莊子哲學中的自然觀絕不能說是「熱愛」(盡管有可能被如此誤解),不過不管源頭在何處,「熱愛自然」,當擴大到審美之外的體驗時,確是一種哲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