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有點麻煩的是,紅學對社會日常生活的入侵,走得有一點遠。比如紅學家同時又各自是公認的美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學者、教授、愛國者、好丈夫,那麽,這些正常的身份,就有點兒不清不楚,別的人再以什麽家或什麽者自居,一想到沾了光,臉或要有些「紅」。紅學,包括曹學、秦學,和正在建立的「姥學」,既為人生哲理之總括,宇宙運行之樞機,已非「學術」二字所可範圍,不妨另起高門大戶,把「學」字賞給你我平庸之輩混口飯吃。
在需要專業知識才能自定其是非的許多問題上,我們都在接受主流行家的意見。古代的哲人說大地是中心,我們便取這意見,今天的科學家說地球不過是太空中的一個流浪漢,我們也取這意見,這並無問題,問題在於一個社會,什麽樣的東西成為主流,或接近主流。各種意見都有表達的權利,但何種意見占上風,卻構成重大的區別。比如在二十一世紀,仍有人主張宇宙的密碼是寫在文學作品裏的,並無什麽不好,且很有趣,但假如相當多的人同意這意見,就有點異樣了。
《堂·吉訶德》的主角,堅信騎士小說裏那個世界更加真實,如果他遇到的事情,和小說裏的形容不符,他寧可不相信眼睛。吉訶德先生是小說的讀者,但他本人也是小說中的角色,而我們又是《堂·吉訶德》的讀者,假如有人把這些全部混為一談,那一定能創造相當的混亂。在我接觸的人裏,相信《紅樓夢》不是簡單的小說的,比能想像的要多很多。有太多的人,認為這本小說,其實是推背圖,是史書,甚至超越了記錄,成為被記錄的某種實在之物,這些最可駭怪的議論,出自各種受過良好教育、衣著得體的成功人士之口,很難不令人去想:我們的教育真是失敗呀。
現代教育的要義,於傳授知識之外,還要訓練學生掌握辨別真偽是非的一套基本程序。對個人經驗之外的多數問題,我們隻有聽別人的,但通過觀察他建立主張的方法,我們能決定自己的立場,我們不知道地心裏藏著什麽,但假如一個人說「我是個慈善家,所以當我說地心是一個大燕窩時,你最好相信我」,我們不該同意他,因為他的方法有問題。
常識和通常說的知識有不同的意義,常識不僅是一套合用的知識,還代表一種日用理性,完全有可能的是,一個人學富五車,卻極端缺少常識,那是因為他少一種核查程序,而那是決定了誰是大肚漢,誰是美食家的。
有一位紅學家,提出曹雪芹其人並不是作者,而是抄手,理由是「曹雪芹者,『抄書勤』也」,—很獨特的觀點,放在飯桌上談談,還是有趣的。紅學中好多主張,看著不像這一條這麽奇怪,而骨子裏比它奇怪一百倍,而且那幾種最廣為人接受的主張,其實是最奇怪的,是對當代教育的最大嘲笑。
「最大」有點誇張了。窗上漏了那麽大的洞,進來的不會隻有紅學。比紅學更背離常識,而且大行其道的,還多著呢。有時聽那些衣冠楚楚之士胡言亂語,看那些善良的人們點頭稱是,難免要想,這就是我們,發明了顯微鏡和電冰箱,把飛船送上太空的晚期直立人?
不讀《儒林外史》
時代變化快呀,吳敬梓這類人的精神祖先,操心的隻是精神,至多是性命問題,像他喜歡的嵇阮們,都是社會上的貴族,生計雲雲,不用費心,阮籍有時哭哭窮,其實他就是什麽也不做,也有酒喝的,等到吳敬梓或杜少卿的時候,「南京這地方,是可以餓得死人的」,於是小姐的身子丫環命,高明如虞博士,也得每年謀幾兩俸金,掙下三十擔米的一塊田,猶不敢去,還要「多則做三年,少則做兩年,再積些俸銀,添得二十擔米,每年養著我夫妻兩個不得餓死」。
當代英語裏的loser一詞,譯成漢語的失敗者,太生硬,那麽譯成什麽呢?不中用之人?笨蛋?廢物?廢物點心?反正,一部《儒林外史》,就是loser之歌,它裏麵的好人,都是混得不好的,混得好的,在作者筆下,無非鄙吝之徒。作為讀者,我們很難同意吳敬梓的這種牢騷,第一,那樣會顯得我們也是loser;第二,我們都是工作者,而工作的定義就是可以出售,出售了就可以過活,可以買棉帽子、買炸糕等各種好東西。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可不想為一本小說叛教。
《儒林外史》寫的是士子、文人,那時候的知識分子。不過這本書對「知識圈兒」以外的人,也不客氣,書裏寫過三十來個鄉民,二十幾個買賣人,十個差役,十六個奴僕,還有三個看陰陽的,五個大夫,八個和尚,四個尼姑,—除一二人外,也都不是什麽好嘴臉。吳敬梓搭建的書中社會,簡單地說,就是所治癒下,得車愈多,他把自己和友人的不幸,歸咎於世風日下。那也是中國最古典的牢騷了。
《儒林外史》裏的文人有幾類,一類是作者的理想人物,如杜少卿、虞博士、遲衡山、餘二先生,這些人有操守,還多少有些才學,前者使他們混得不好,後者使他們不至於餓肚子。第二類是混功名而人品見識又很差的,像高翰林、匡超人這樣的。第三類是什麽也沒有,向雅人處說雅,向俗人處吃俗,艱難地混在外圍的小文人,如季葦蕭、季恬逸之輩。
還有一種人,醉心功名然而為人極好,如著名的馬二先生。這個角色的原型是馮祚泰,和作者是朋友。《儒林外史》寫馬二,下筆是很溫柔的,同對杜慎卿的貶抑相對讀,可以發現,在吳敬梓的價值表裏,道德比才學重要很多。所以他對第四類文人,也就是欺世盜名者,態度最嚴厲,如小說裏的權勿用(據說原型是康雍幹時代的假道學、假名士是鏡)。
在需要專業知識才能自定其是非的許多問題上,我們都在接受主流行家的意見。古代的哲人說大地是中心,我們便取這意見,今天的科學家說地球不過是太空中的一個流浪漢,我們也取這意見,這並無問題,問題在於一個社會,什麽樣的東西成為主流,或接近主流。各種意見都有表達的權利,但何種意見占上風,卻構成重大的區別。比如在二十一世紀,仍有人主張宇宙的密碼是寫在文學作品裏的,並無什麽不好,且很有趣,但假如相當多的人同意這意見,就有點異樣了。
《堂·吉訶德》的主角,堅信騎士小說裏那個世界更加真實,如果他遇到的事情,和小說裏的形容不符,他寧可不相信眼睛。吉訶德先生是小說的讀者,但他本人也是小說中的角色,而我們又是《堂·吉訶德》的讀者,假如有人把這些全部混為一談,那一定能創造相當的混亂。在我接觸的人裏,相信《紅樓夢》不是簡單的小說的,比能想像的要多很多。有太多的人,認為這本小說,其實是推背圖,是史書,甚至超越了記錄,成為被記錄的某種實在之物,這些最可駭怪的議論,出自各種受過良好教育、衣著得體的成功人士之口,很難不令人去想:我們的教育真是失敗呀。
現代教育的要義,於傳授知識之外,還要訓練學生掌握辨別真偽是非的一套基本程序。對個人經驗之外的多數問題,我們隻有聽別人的,但通過觀察他建立主張的方法,我們能決定自己的立場,我們不知道地心裏藏著什麽,但假如一個人說「我是個慈善家,所以當我說地心是一個大燕窩時,你最好相信我」,我們不該同意他,因為他的方法有問題。
常識和通常說的知識有不同的意義,常識不僅是一套合用的知識,還代表一種日用理性,完全有可能的是,一個人學富五車,卻極端缺少常識,那是因為他少一種核查程序,而那是決定了誰是大肚漢,誰是美食家的。
有一位紅學家,提出曹雪芹其人並不是作者,而是抄手,理由是「曹雪芹者,『抄書勤』也」,—很獨特的觀點,放在飯桌上談談,還是有趣的。紅學中好多主張,看著不像這一條這麽奇怪,而骨子裏比它奇怪一百倍,而且那幾種最廣為人接受的主張,其實是最奇怪的,是對當代教育的最大嘲笑。
「最大」有點誇張了。窗上漏了那麽大的洞,進來的不會隻有紅學。比紅學更背離常識,而且大行其道的,還多著呢。有時聽那些衣冠楚楚之士胡言亂語,看那些善良的人們點頭稱是,難免要想,這就是我們,發明了顯微鏡和電冰箱,把飛船送上太空的晚期直立人?
不讀《儒林外史》
時代變化快呀,吳敬梓這類人的精神祖先,操心的隻是精神,至多是性命問題,像他喜歡的嵇阮們,都是社會上的貴族,生計雲雲,不用費心,阮籍有時哭哭窮,其實他就是什麽也不做,也有酒喝的,等到吳敬梓或杜少卿的時候,「南京這地方,是可以餓得死人的」,於是小姐的身子丫環命,高明如虞博士,也得每年謀幾兩俸金,掙下三十擔米的一塊田,猶不敢去,還要「多則做三年,少則做兩年,再積些俸銀,添得二十擔米,每年養著我夫妻兩個不得餓死」。
當代英語裏的loser一詞,譯成漢語的失敗者,太生硬,那麽譯成什麽呢?不中用之人?笨蛋?廢物?廢物點心?反正,一部《儒林外史》,就是loser之歌,它裏麵的好人,都是混得不好的,混得好的,在作者筆下,無非鄙吝之徒。作為讀者,我們很難同意吳敬梓的這種牢騷,第一,那樣會顯得我們也是loser;第二,我們都是工作者,而工作的定義就是可以出售,出售了就可以過活,可以買棉帽子、買炸糕等各種好東西。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可不想為一本小說叛教。
《儒林外史》寫的是士子、文人,那時候的知識分子。不過這本書對「知識圈兒」以外的人,也不客氣,書裏寫過三十來個鄉民,二十幾個買賣人,十個差役,十六個奴僕,還有三個看陰陽的,五個大夫,八個和尚,四個尼姑,—除一二人外,也都不是什麽好嘴臉。吳敬梓搭建的書中社會,簡單地說,就是所治癒下,得車愈多,他把自己和友人的不幸,歸咎於世風日下。那也是中國最古典的牢騷了。
《儒林外史》裏的文人有幾類,一類是作者的理想人物,如杜少卿、虞博士、遲衡山、餘二先生,這些人有操守,還多少有些才學,前者使他們混得不好,後者使他們不至於餓肚子。第二類是混功名而人品見識又很差的,像高翰林、匡超人這樣的。第三類是什麽也沒有,向雅人處說雅,向俗人處吃俗,艱難地混在外圍的小文人,如季葦蕭、季恬逸之輩。
還有一種人,醉心功名然而為人極好,如著名的馬二先生。這個角色的原型是馮祚泰,和作者是朋友。《儒林外史》寫馬二,下筆是很溫柔的,同對杜慎卿的貶抑相對讀,可以發現,在吳敬梓的價值表裏,道德比才學重要很多。所以他對第四類文人,也就是欺世盜名者,態度最嚴厲,如小說裏的權勿用(據說原型是康雍幹時代的假道學、假名士是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