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了這些牢騷,是因為我為了寫這篇文章,特地買了一本新版的《西遊記》—好多年沒讀《西遊記》了,這次翻開,迎麵便是一篇愁雲彌望的前言,讀了一會兒,我把書從窗口扔了出去,心中暗暗希望能砸中剛剛送書來的小夥子。這是我小時候讀過的《西遊記》嗎?我差點縱容心中的一種邪惡念頭,便是把自己的不幸,讓更多的人分擔,辦法是在這篇文章中,仔仔細細地介紹《西遊記》和吳承恩的前後來去,或大講豬八戒這一角色的種種深意。最後還是我的善良天性占了上風,決心一個人把恚怒和絕望承擔下來。我本又打算介紹自梓行以來,數不清的人士,一直在解釋《西遊記》,所謂解釋,就是把他們自己的愚蠢,夾在每頁之間,用他們自己的沉悶,把我們的笑容,像皮一樣從臉上撕下來,我打算狠狠地嘲笑他們一番,不過我立刻想明白了,為了不幫這些惡人傳名,我才不要提他們的名字,不引用他們的嘮叨,而隻須籠統地說一句,那些都是胡說八道。


    《西遊記》不是偉大的作品,它最重要的品質僅是童心和戲謔—恰恰是人們最缺的東西。它屬於那類作品,那類你一生中可以讀三遍的書,第一遍在童年讀,可以讓你想像得眼睛發亮,或咯咯地笑;第三遍是在老年讀,邊讀邊迴憶童年,不自知地有了些笑容;至於第二遍,在中年讀,是讀不出什麽趣味的,但也非無意義,因為可以讓我們知道現在的自己到底有多麽乏味。


    會不會有人奇怪,《西遊記》,以及另外兩部有名的書,《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都缺少女性讀者呢?女性讀者或厭惡《水滸傳》的粗魯,《三國演義》的爭鬥,但為什麽不愛看《西遊記》呢?也許是她們有自己的遊戲,和男性不同而已,或竟如惡毒的門肯所斷定,她們比男性聰明許多。我們在泥塗上掙紮的時候,她們早就到達前麵,一邊閑聊,一邊在等著我們了。


    不讀三國


    《三國演義》是好小說嗎?是的。是偉大的小說嗎?那要看怎麽定義「偉大」。 如果認為巨大的、影響多人的便是偉大的,如果認為受人膜拜的就是偉大的,如果認為令人自覺其卑微的就是偉大的,那麽,《三國演義》當在偉大之列。如果認為個人的、帶有精神性的才是偉大的,如果認為超乎日常經驗、難以捉摸其始末的,是嶄新的創造而非渺小之累積的,才是偉大的,那麽,金字塔也沒什麽不得了,長城比不上黃道婆的一台紡車,而《三國演義》也隻是一部好小說而已。


    但確確實實,在古典小說裏,若論曾經影響人心之深,哪一本也比不上《三國演義》。不妨想像一下古代社會裏的普通人,那些不認識字、沒機會讀史書的大多數人,他們如何形成歷史觀?在他們的理解中,國家是怎麽迴事,政治是怎麽迴事,九州誰設,四疆誰辟,為什麽自己要繳賦稅,為什麽官員會乘馬,什麽樣的人是英雄,如何辨認出自己的救星?……一個人自幼及老生活在村莊裏,但也能談古論今,對多種公共事務都有一套看法。那麽,這些看法是怎麽來的呢?一大來源便是聽故事,從說書人,從戲文,或直接或輾轉,積累起自己對政治事務的知識。講三國故事,至少在唐代就有,到後來集撰成書,一千年裏,眾多的故事中,隻有它,當得上是全民的歷史教科書。


    人們從這本教科書裏學到了什麽呢?語雲,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傷心。蘇東坡記當時的裏巷小兒,聽書聽到曹操戰敗,就很高興,聽到劉備戰敗,就會哭泣,「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是啊,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裏,君子之澤,確乎百世不斬,因為人民受君子的教育那麽多年,已經打從心眼裏愛戴他們,一聽說上大人走了麥城,沒幾個不眼淚汪汪的。曹劉爭天下打破頭,千年後的聽書人意見相左,也有打破頭的,據說還有出人命的,而永遠想不到問自己一句,這些事,和我有什麽關係嗎?


    關係似乎也是有的,帝製下人民的最大願望,就是找個好主子,而劉備據說是仁厚長者(這個說法,竟然有讀書人也相信),非好主子而何?若幹後選主子打仗,對漢末人民來說,是極倒黴的事,因為或者被征去當兵,或者被當兵的抄掠,都是容易致死的事。不過這些感受,不容易流傳,容易流傳的是英雄事跡,令千年後的人民讚嘆不已。明代李贄說人們之喜歡三國,是因為熱鬧好看。自古以來改朝換代,遞興倏廢,就是打仗也短暫,不過癮,而三國時代—


    「智足相衡,力足相抗,一時英雄雲興,豪傑林集,皆足當一麵,敵萬夫,機權往來,變化若神,真字內一大棋局。……直誌士覽古樂觀而忘倦也。」


    有誌之士樂觀而忘倦,可以理解,身為芻狗、胸無大誌的百姓,同樣津津樂道,想一想亦可理解。人民需要英雄,隻不過常常不知道需要的是哪一類英雄。三國時代英雄確曾輩出,但未必是《三國演義》中人,當然,這是現代人的看法了,古人並不這麽看,有誌之士覺得過癮,大家也跟著覺得過癮。當然,有人也藏點私心,以為看看三國,可以學些大人之術,甚至有俗話講,老不讀三國,果真以為看了三國,會格外老奸巨猾,這都是太天真了,一旦做了愚民,長點小心眼,又有何補呢?


    《三國演義》的宗旨是扶持綱常。當年孔子做《春秋》,據說亂臣賊子懼。三國的作者,也是聖人之徒,演義者,本來就是推衍經義。他編寫三國故事,如某篇序文裏說的,要讓天下百姓皆知「正統必當扶,竊位必當誅,忠孝節義必當師,奸貪諛佞必當去;是是非非,瞭然於心目之下」。聽起來也很不錯,可惜社會裏自然成長起來的倫理,和強加的倫理,通常混在一起,而功用絕不一致。《三國演義》的老讀者,皆知綱常、明禮義,也沒見到他們能給自己掙一條出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必讀書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刀爾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刀爾登並收藏不必讀書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