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引兌。
引,長也。引字的本義是拉弓,牽引著弓弦,慢慢拉開、拉遠,弓弦因此被拉長,於是就有了拉、延長的引申義。
所謂引申,就是由一事一物一義延長推衍而及其它。
我們用心引導著,盡量讓愉悅和快樂保持得長長久久的,這究竟是吉還是兇呢?
我們讀易經,沒必要糾結於吉兇。
因為它是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所謂吉、兇、無咎、有厲,全看我們怎麽去做。
但易經的辯證和變化,也有一個始終圍繞著的不變核心:守中正。
做任何事,持中守正,不過分,不過度,無論過程多艱難,結果總歸是不錯的。
康熙對待中俄邊境問題持中守正,有理有節,結果於是有利。他在對待準噶爾的問題時,也做到了持中守正。
康熙帝針對尼布楚條約的談判底線,最開始是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以及連通黑龍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不能送給俄國人。
然而,就在談判過程中,準噶爾領袖噶爾丹忽然大舉入侵喀爾喀蒙古。這使康熙帝認識到“撫綏外國,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他決定盡快劃定國界,親善沙俄,以全力征討噶爾丹。
這個策略,與當年平定三藩之亂時拉攏耿精忠、尚之信而堅決消滅吳三桂如出一轍,是極為高明的統戰戰略。
蒙古族在離開中原地區後,逐漸分為在內蒙古自治區遊牧的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北方的漠北喀爾喀蒙古以及漠西衛拉特蒙古。
衛拉特蒙古為蒙古瓦剌部的後人,主要遊牧於巴爾喀什湖的東部和南部。準噶爾則是厄魯特蒙古的一支部落,當時控製著天山南北,在這裏建立起了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早在順治帝時期,漠南蒙古已歸入清朝版圖,而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已臣服於清朝。
綽羅斯·噶爾丹(1644年—1697年)既是僧俗領袖,又是蒙古民族曆史人物,幼年被認定為西藏溫薩活佛轉世,曾隨西藏班禪活佛和達賴活佛學習佛法。他在掌握準噶爾統治權後,為建立統一的大蒙古國開始向外擴張,並在稱雄西域後,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
他以追擊喀爾喀蒙古為由,率兵三萬自唿倫湖沿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已然威脅到北京的安全。
對此,康熙帝不可能坐視不管。
康熙帝親自督軍,以異母哥哥、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異母哥哥、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發兵十萬分別由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出擊,同時又令盛京和吉林駐軍西進,協同作戰。
陪同康熙出征的,還有國舅爺、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內大臣索額圖、明珠等重臣。臨行前,康熙帝還作了一首五言長詩壯行:萬國勤懷保,三階願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盡蒼生。小蠢忘帡冒,天心解鬥爭。執迷思梗化,伐罪事專征。武略期無敵,王師出有名……雲雲。
其詩歌水平足可與皇太孫愛新覺羅·弘曆交相輝映,堪稱大清詩壇雙璧。
相比中俄雅克薩之戰,這樣十萬級的作戰規模,才能表現出康熙大帝的重視程度和作戰決心。然而王師出師不利。
常寧部在長途跋涉進入內蒙古境內後,因後勤跟不上,與準噶爾軍的作戰失敗。準噶爾軍乘勝追擊,逐漸接近福全部。
康熙帝命兩路軍會合,在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遊支流)北阻擊準噶爾軍,同時令康親王傑書火速移師歸化(今內蒙古唿和浩特市),截斷噶爾丹的退路。
福全率軍在烏蘭布通四十裏外安營紮寨,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裏,寬二十裏,嚴陣以待。康熙大帝本想禦駕親征,不料偶感風寒而發燒,隻好從諸臣之請迴朝養病。
烏蘭布通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部?,被稱為北京的後花園。如今這裏是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準噶爾軍則列營於山坡之上,因西北地區地勢平緩開闊,無險可守,他們將一萬多頭駱駝綁住腳趴在地上,再在駱駝背上加箱籠,蒙濕氈,構成別具一格的駝城。士兵依靠箱垛躲避清軍弓箭,同時展開反擊。
但清軍更猛。他們集中火炮連續轟擊,轟破駝城後以步兵正麵衝殺,又以騎兵從左右兩翼迂迴突擊。噶爾丹見勢不妙,趁夜色率部北撤,並沿途焚燒野草阻擋清軍追騎。
噶爾丹不甘失敗,四方招羅舊部,同時向沙俄求援。康熙帝也在加緊部署,增強邊境守備。同時將喀爾喀蒙古分為三路編為三十七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訓練他們自衛。
公元1693年,康熙帝詔令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當然不肯乖乖就範,隨即率三萬騎兵再次入侵喀爾喀,進駐巴顏烏蘭(今烏蘭巴托東南)以東地區。康熙帝於是再次興兵十萬,發動了二征噶爾丹的戰爭。
這一次,他們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曆時三年之久。
首先是征集大批熟悉地形的蒙古人為向導,其次隨軍攜帶五個月的口糧,同時每名戰士配備一名民夫加四匹馬。光運糧大車就足足準備了六千輛,還籌備了大批防寒防雨器具和樹枝木材,這是為遠征沙漠、沼澤地帶鋪路用的。
公元1696年2月,清軍分三路出擊。其中翻越興安嶺西進,西路則分別由歸化、寧夏(今銀川)越過沙漠,在翁金河(今蒙古國德勒格爾杭蓋西)會師。中路則由康熙帝親自率領出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抵達克魯倫河,逼近準噶爾軍後,靜待其他兩路大軍會師。
噶爾丹見清軍勢大,這次不戰而乘夜西逃。
康熙帝親率大軍追擊,將準噶爾軍驅趕至特勒爾濟(今烏蘭巴托東南)。此時,噶爾丹的三萬大軍已隻剩一萬出頭。
而清軍西路軍也已進抵前線,一戰斬敵三千餘,噶爾丹的妻子也被擊斃。最後,噶爾丹隻帶了幾十名騎兵拚命逃竄。
噶爾丹的勢力跌至穀底,他的侄子趁機自立,並向清軍投降。一年之後,康熙帝隻率六千清軍親征,渡過黃河。而噶爾丹麾下將士不過五六百人,服毒自殺。
康熙帝說過:“朕為天下一統主,務使四海之內,人民鹹獲其所,一享太平。”他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堅定扞衛者,終極目標是統一全國,仁育萬民。
在平定三藩、收複台灣、三征噶爾丹以後,清政府重新控製了雲南、嶺南、台灣以及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此後一百多年時間裏,中國國土上多民族共治、多種製度並存,基本實現了和平穩定發展,使百姓共享長久的安樂。
引,長也。引字的本義是拉弓,牽引著弓弦,慢慢拉開、拉遠,弓弦因此被拉長,於是就有了拉、延長的引申義。
所謂引申,就是由一事一物一義延長推衍而及其它。
我們用心引導著,盡量讓愉悅和快樂保持得長長久久的,這究竟是吉還是兇呢?
我們讀易經,沒必要糾結於吉兇。
因為它是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所謂吉、兇、無咎、有厲,全看我們怎麽去做。
但易經的辯證和變化,也有一個始終圍繞著的不變核心:守中正。
做任何事,持中守正,不過分,不過度,無論過程多艱難,結果總歸是不錯的。
康熙對待中俄邊境問題持中守正,有理有節,結果於是有利。他在對待準噶爾的問題時,也做到了持中守正。
康熙帝針對尼布楚條約的談判底線,最開始是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以及連通黑龍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不能送給俄國人。
然而,就在談判過程中,準噶爾領袖噶爾丹忽然大舉入侵喀爾喀蒙古。這使康熙帝認識到“撫綏外國,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他決定盡快劃定國界,親善沙俄,以全力征討噶爾丹。
這個策略,與當年平定三藩之亂時拉攏耿精忠、尚之信而堅決消滅吳三桂如出一轍,是極為高明的統戰戰略。
蒙古族在離開中原地區後,逐漸分為在內蒙古自治區遊牧的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北方的漠北喀爾喀蒙古以及漠西衛拉特蒙古。
衛拉特蒙古為蒙古瓦剌部的後人,主要遊牧於巴爾喀什湖的東部和南部。準噶爾則是厄魯特蒙古的一支部落,當時控製著天山南北,在這裏建立起了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早在順治帝時期,漠南蒙古已歸入清朝版圖,而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已臣服於清朝。
綽羅斯·噶爾丹(1644年—1697年)既是僧俗領袖,又是蒙古民族曆史人物,幼年被認定為西藏溫薩活佛轉世,曾隨西藏班禪活佛和達賴活佛學習佛法。他在掌握準噶爾統治權後,為建立統一的大蒙古國開始向外擴張,並在稱雄西域後,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
他以追擊喀爾喀蒙古為由,率兵三萬自唿倫湖沿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已然威脅到北京的安全。
對此,康熙帝不可能坐視不管。
康熙帝親自督軍,以異母哥哥、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左路,異母哥哥、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右路,發兵十萬分別由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出擊,同時又令盛京和吉林駐軍西進,協同作戰。
陪同康熙出征的,還有國舅爺、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內大臣索額圖、明珠等重臣。臨行前,康熙帝還作了一首五言長詩壯行:萬國勤懷保,三階願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盡蒼生。小蠢忘帡冒,天心解鬥爭。執迷思梗化,伐罪事專征。武略期無敵,王師出有名……雲雲。
其詩歌水平足可與皇太孫愛新覺羅·弘曆交相輝映,堪稱大清詩壇雙璧。
相比中俄雅克薩之戰,這樣十萬級的作戰規模,才能表現出康熙大帝的重視程度和作戰決心。然而王師出師不利。
常寧部在長途跋涉進入內蒙古境內後,因後勤跟不上,與準噶爾軍的作戰失敗。準噶爾軍乘勝追擊,逐漸接近福全部。
康熙帝命兩路軍會合,在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遊支流)北阻擊準噶爾軍,同時令康親王傑書火速移師歸化(今內蒙古唿和浩特市),截斷噶爾丹的退路。
福全率軍在烏蘭布通四十裏外安營紮寨,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裏,寬二十裏,嚴陣以待。康熙大帝本想禦駕親征,不料偶感風寒而發燒,隻好從諸臣之請迴朝養病。
烏蘭布通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南部?,被稱為北京的後花園。如今這裏是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準噶爾軍則列營於山坡之上,因西北地區地勢平緩開闊,無險可守,他們將一萬多頭駱駝綁住腳趴在地上,再在駱駝背上加箱籠,蒙濕氈,構成別具一格的駝城。士兵依靠箱垛躲避清軍弓箭,同時展開反擊。
但清軍更猛。他們集中火炮連續轟擊,轟破駝城後以步兵正麵衝殺,又以騎兵從左右兩翼迂迴突擊。噶爾丹見勢不妙,趁夜色率部北撤,並沿途焚燒野草阻擋清軍追騎。
噶爾丹不甘失敗,四方招羅舊部,同時向沙俄求援。康熙帝也在加緊部署,增強邊境守備。同時將喀爾喀蒙古分為三路編為三十七旗,設立驛站和火器營訓練他們自衛。
公元1693年,康熙帝詔令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當然不肯乖乖就範,隨即率三萬騎兵再次入侵喀爾喀,進駐巴顏烏蘭(今烏蘭巴托東南)以東地區。康熙帝於是再次興兵十萬,發動了二征噶爾丹的戰爭。
這一次,他們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曆時三年之久。
首先是征集大批熟悉地形的蒙古人為向導,其次隨軍攜帶五個月的口糧,同時每名戰士配備一名民夫加四匹馬。光運糧大車就足足準備了六千輛,還籌備了大批防寒防雨器具和樹枝木材,這是為遠征沙漠、沼澤地帶鋪路用的。
公元1696年2月,清軍分三路出擊。其中翻越興安嶺西進,西路則分別由歸化、寧夏(今銀川)越過沙漠,在翁金河(今蒙古國德勒格爾杭蓋西)會師。中路則由康熙帝親自率領出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抵達克魯倫河,逼近準噶爾軍後,靜待其他兩路大軍會師。
噶爾丹見清軍勢大,這次不戰而乘夜西逃。
康熙帝親率大軍追擊,將準噶爾軍驅趕至特勒爾濟(今烏蘭巴托東南)。此時,噶爾丹的三萬大軍已隻剩一萬出頭。
而清軍西路軍也已進抵前線,一戰斬敵三千餘,噶爾丹的妻子也被擊斃。最後,噶爾丹隻帶了幾十名騎兵拚命逃竄。
噶爾丹的勢力跌至穀底,他的侄子趁機自立,並向清軍投降。一年之後,康熙帝隻率六千清軍親征,渡過黃河。而噶爾丹麾下將士不過五六百人,服毒自殺。
康熙帝說過:“朕為天下一統主,務使四海之內,人民鹹獲其所,一享太平。”他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堅定扞衛者,終極目標是統一全國,仁育萬民。
在平定三藩、收複台灣、三征噶爾丹以後,清政府重新控製了雲南、嶺南、台灣以及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此後一百多年時間裏,中國國土上多民族共治、多種製度並存,基本實現了和平穩定發展,使百姓共享長久的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