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往蹇,來連。
向前進艱難,退迴來也受牽連。
進退兩難,這樣的局麵如何破解?
我們來看宋太祖。他也麵臨一個兩難局麵:如何收複幽雲十六州。
自古以來,幽雲十六州便是中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落在遼國契丹人手中。
這是一根紮進血肉的大刺,拔出來很疼,不拔出來更疼。
幽雲十六州如果沒有收複,大宋朝便不能算一統天下。而且,失去幽雲十六州境內長城的阻隔,契丹人隨時可以揮軍南下侵略中原,就像打開菜園門一樣簡單。
所以,無論從民族自信心考慮,還是為了宋朝邊境穩定,幽雲十六州都必須要拿迴來。但以宋朝建立之初的軍事實力,打不過契丹人。
進亦難,退亦難,怎麽辦?
宋太祖左思右想,想出了第三種方式:購買土地,收複幽燕。
這是一個天才的構想,相比如今東方某島國在南美洲購買百萬平方公裏的騷操作,宋太祖的構想顯然更具現實的可操作性。
畢竟幽雲十六州與大宋國接壤,更便於接收和管理,而且一旦將其納入版圖,隻需駐軍長城固守,便基本可以阻隔契丹鐵騎的侵略。而那種跨國跨洲,遠隔萬裏重洋的飛地,很容易讓人滋生鞭長莫及、望洋興歎的無奈感。
宋太祖在平定南方諸國時,設立了一個封樁庫,專門用來儲存從各國收繳所得的財富,同時還把國家每年的財政盈餘部分也存入其中,用作將來收複幽雲十六州的贖金或軍資。他的打算是,契丹人如果同意買賣土地和百姓,這筆錢就用來做贖金。契丹人如果不統一,這筆錢就用作軍費。
這個策略體現了宋太祖一貫的行事作風,足夠務實而且靈活。
若幽雲在手而拒守長城,宋朝的發展將是另外一幅麵貌,未必有靖康之恥,蒙古鐵騎也未必能踏足中原。
但該策略為什麽沒有得到推行和落實呢?
因為宋太祖突然崩了。
公元976年,宋太祖在收複南方後,計劃第三次攻略北漢。出征前夜大雪紛飛,他突然召見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議事,並邀其共宿宮中,翌日離奇去世。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997年5月)登基即位,改名為趙炅。
關於宋太祖的死因眾說紛紜,而他的好弟弟趙光義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嫌疑人。
宋太宗本名趙匡義,宋朝開國後為避諱而改名光義。他出生時的景象比宋太祖還要神異,母親杜氏先是夢見神仙捧著太陽送給她,接著懷孕。他出生那晚,依然有紅光升騰似火,遍街充滿異香。
和宋太祖一樣,趙光義也是一個滿室紅光的香孩兒,並且還是神仙贈日所得,所以他應該也是天命之子,理當登臨大寶。
實際上,宋太祖確實把他當接班人在培養,加封其為晉王加開封尹,參與各種朝政事務,這是五代十國皇儲的標配。而他的兩個兒子,二十六歲的趙德昭和十八歲的趙德芳不僅沒有實權,更未參與過國家事務。
看起來,趙光義實在沒有必要謀殺他的皇帝哥哥。
但在宋仁宗時期,文瑩和尚在《續湘山野錄》中忽然爆出“燭影斧聲”這個驚天大瓜。原文如下:
(太祖)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意為宋太祖把所有侍從都請出去,召趙光義單獨喝酒談事。宦官、宮女們在宮外等候調遣時,遠遠看見宮內燭影搖動,趙光義不時離座退避。過了一會,宮中積雪已有數寸之後,忽然又聽見宋太祖用斧子戳擊地麵積雪,對趙光義說:“好好做,好好做!”隨即睡過去,鼻息如雷鳴。第二日,駕崩於萬歲殿。
這個大瓜曝的不過隻是宮廷秘聞而已,並未暗示趙光義殺兄。因為趙光義離開後,宋太祖還打了唿嚕,說明他睡得很好。而且,趙光義當日還留宿在宮中,他如果殺了皇帝,不應該趕緊出宮,籌備後續事宜嗎?
將燭影斧聲導向謀殺篡位的,是《宋史紀事本末》。它的故事與之前差相仿佛,但略略改了幾個字後,意思便大相徑庭: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
宋太祖用斧子戳擊地麵,對趙光義大叫道:好為之。然後就崩了。
《宋史·杜太後傳》中記載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金匱之盟。
杜太後病重之時,宋太祖日夜照顧不離左右。臨終時,太後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要求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其弟。這份遺書被藏於金匱,因此被稱為金匱之盟。
以陰謀論而言,這事本身未必靠譜。因為金匱之盟首次正式公開,是在宋太宗即位後的第六年。
他為什麽不即位之時便公告天下,以平息悠悠眾口呢?
既然已找不到真相,這件無頭公案就此打住。
宋太宗終於還是登基了,國家大政方針仍遵太祖舊製。他將宋太祖的治國理念濃縮成八個字:事為之防,曲為之製,在宋太祖的基礎上完善製度,預防隱患,進一步穩定了宋初時局。
但封樁庫中的錢卻保不住了。
隨著北宋逐個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封樁庫的錢越來越多。然而,宋太宗將部分國庫和封樁庫合二為一,改稱內藏庫。這意味著,封樁庫中的錢已不再是專項資金,可以調撥出來作其他用途了,比如用之於民。
這是一個無法反駁的理由。
實際情況當然不會像口頭承諾的那樣美好。宋太宗霸占大半個國庫財物進入內藏庫,主要目的還是讓自己兜裏有錢,腰杆子硬起來。值得肯定的,他自己沒亂花錢,節儉到褲子因為經常洗而倒了毛。
但當這筆錢不再用於購買失去的國土,且宋太宗親口承可以隨時貼補國用時,就注定留不住了。
軍費、賑災、賞賜、行政開支,哪一處地方不需要大批白花花的銀子?
於是內藏庫成了提款機,很快被消耗一空。
向前進艱難,退迴來也受牽連。
進退兩難,這樣的局麵如何破解?
我們來看宋太祖。他也麵臨一個兩難局麵:如何收複幽雲十六州。
自古以來,幽雲十六州便是中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落在遼國契丹人手中。
這是一根紮進血肉的大刺,拔出來很疼,不拔出來更疼。
幽雲十六州如果沒有收複,大宋朝便不能算一統天下。而且,失去幽雲十六州境內長城的阻隔,契丹人隨時可以揮軍南下侵略中原,就像打開菜園門一樣簡單。
所以,無論從民族自信心考慮,還是為了宋朝邊境穩定,幽雲十六州都必須要拿迴來。但以宋朝建立之初的軍事實力,打不過契丹人。
進亦難,退亦難,怎麽辦?
宋太祖左思右想,想出了第三種方式:購買土地,收複幽燕。
這是一個天才的構想,相比如今東方某島國在南美洲購買百萬平方公裏的騷操作,宋太祖的構想顯然更具現實的可操作性。
畢竟幽雲十六州與大宋國接壤,更便於接收和管理,而且一旦將其納入版圖,隻需駐軍長城固守,便基本可以阻隔契丹鐵騎的侵略。而那種跨國跨洲,遠隔萬裏重洋的飛地,很容易讓人滋生鞭長莫及、望洋興歎的無奈感。
宋太祖在平定南方諸國時,設立了一個封樁庫,專門用來儲存從各國收繳所得的財富,同時還把國家每年的財政盈餘部分也存入其中,用作將來收複幽雲十六州的贖金或軍資。他的打算是,契丹人如果同意買賣土地和百姓,這筆錢就用來做贖金。契丹人如果不統一,這筆錢就用作軍費。
這個策略體現了宋太祖一貫的行事作風,足夠務實而且靈活。
若幽雲在手而拒守長城,宋朝的發展將是另外一幅麵貌,未必有靖康之恥,蒙古鐵騎也未必能踏足中原。
但該策略為什麽沒有得到推行和落實呢?
因為宋太祖突然崩了。
公元976年,宋太祖在收複南方後,計劃第三次攻略北漢。出征前夜大雪紛飛,他突然召見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議事,並邀其共宿宮中,翌日離奇去世。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997年5月)登基即位,改名為趙炅。
關於宋太祖的死因眾說紛紜,而他的好弟弟趙光義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嫌疑人。
宋太宗本名趙匡義,宋朝開國後為避諱而改名光義。他出生時的景象比宋太祖還要神異,母親杜氏先是夢見神仙捧著太陽送給她,接著懷孕。他出生那晚,依然有紅光升騰似火,遍街充滿異香。
和宋太祖一樣,趙光義也是一個滿室紅光的香孩兒,並且還是神仙贈日所得,所以他應該也是天命之子,理當登臨大寶。
實際上,宋太祖確實把他當接班人在培養,加封其為晉王加開封尹,參與各種朝政事務,這是五代十國皇儲的標配。而他的兩個兒子,二十六歲的趙德昭和十八歲的趙德芳不僅沒有實權,更未參與過國家事務。
看起來,趙光義實在沒有必要謀殺他的皇帝哥哥。
但在宋仁宗時期,文瑩和尚在《續湘山野錄》中忽然爆出“燭影斧聲”這個驚天大瓜。原文如下:
(太祖)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意為宋太祖把所有侍從都請出去,召趙光義單獨喝酒談事。宦官、宮女們在宮外等候調遣時,遠遠看見宮內燭影搖動,趙光義不時離座退避。過了一會,宮中積雪已有數寸之後,忽然又聽見宋太祖用斧子戳擊地麵積雪,對趙光義說:“好好做,好好做!”隨即睡過去,鼻息如雷鳴。第二日,駕崩於萬歲殿。
這個大瓜曝的不過隻是宮廷秘聞而已,並未暗示趙光義殺兄。因為趙光義離開後,宋太祖還打了唿嚕,說明他睡得很好。而且,趙光義當日還留宿在宮中,他如果殺了皇帝,不應該趕緊出宮,籌備後續事宜嗎?
將燭影斧聲導向謀殺篡位的,是《宋史紀事本末》。它的故事與之前差相仿佛,但略略改了幾個字後,意思便大相徑庭: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
宋太祖用斧子戳擊地麵,對趙光義大叫道:好為之。然後就崩了。
《宋史·杜太後傳》中記載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金匱之盟。
杜太後病重之時,宋太祖日夜照顧不離左右。臨終時,太後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要求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其弟。這份遺書被藏於金匱,因此被稱為金匱之盟。
以陰謀論而言,這事本身未必靠譜。因為金匱之盟首次正式公開,是在宋太宗即位後的第六年。
他為什麽不即位之時便公告天下,以平息悠悠眾口呢?
既然已找不到真相,這件無頭公案就此打住。
宋太宗終於還是登基了,國家大政方針仍遵太祖舊製。他將宋太祖的治國理念濃縮成八個字:事為之防,曲為之製,在宋太祖的基礎上完善製度,預防隱患,進一步穩定了宋初時局。
但封樁庫中的錢卻保不住了。
隨著北宋逐個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封樁庫的錢越來越多。然而,宋太宗將部分國庫和封樁庫合二為一,改稱內藏庫。這意味著,封樁庫中的錢已不再是專項資金,可以調撥出來作其他用途了,比如用之於民。
這是一個無法反駁的理由。
實際情況當然不會像口頭承諾的那樣美好。宋太宗霸占大半個國庫財物進入內藏庫,主要目的還是讓自己兜裏有錢,腰杆子硬起來。值得肯定的,他自己沒亂花錢,節儉到褲子因為經常洗而倒了毛。
但當這筆錢不再用於購買失去的國土,且宋太宗親口承可以隨時貼補國用時,就注定留不住了。
軍費、賑災、賞賜、行政開支,哪一處地方不需要大批白花花的銀子?
於是內藏庫成了提款機,很快被消耗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