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卦六爻講述了大唐最後一位名相李泌進退自如,立下再造大唐之功的傳奇故事。
李泌(722年-789年4月)是一個大隱隱於朝的真隱士,出身遼東李氏,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他自幼聰穎, 七歲能文,小小年紀就得到了唐玄宗的喜愛和著名宰相張說、張九齡的賞識,贏得神童美譽。
青少年時代,李泌開始遊曆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一心求仙問道,卻被唐玄宗一紙詔書召入朝中,供奉東宮太子李亨。後因寫詩譏諷寵臣楊國忠和安祿山,被誣諷刺朝政而貶往蘄春郡(今湖北黃岡蘄春縣)。“厲,勿用有攸往。”他於是潛遁名山,安心做起了隱士。
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後,立刻派人尋訪李泌,邀請其共謀平叛大事,並打算授其官職。李泌堅決推辭,隻願以幕僚的身份隨從參謀。唐肅宗無奈答允,他比李泌年長十餘歲,卻一直尊稱其為先生。
李泌有經天緯地之才,以至從製書文誥到將相升遷,唐肅宗都要征詢他的意見,結果,這個幕僚身份的先生卻權逾宰相。當時,李泌陪同唐肅宗車駕外出,老百姓會指著他們說:穿黃衣服的是聖上,穿白衣服的是山人隱士。
唐肅宗聽說後,便賜予李泌金紫朝服,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豫的行軍司馬。唐肅宗給出的理由是:你曾經侍從過上皇唐玄宗,又作過我的老師,如今下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我們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義。
理由很充分,如“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李泌無奈就任,並為唐肅宗製定了一係列詳細的平叛戰略。他斷定安史叛軍隻是一群烏合之眾,目的在於搶劫而不知天下大計。經過審慎分析,他讓李光弼守太原而出井陘,郭子儀入河東而放開華陰一角,讓叛軍擁有一條通往關中的通道。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叛軍不得不在範陽和長安之間長途奔波往返,而唐軍則可以逸待勞,目的在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最終收複兩都和範陽。
唐肅宗因急於收複長安,隻部分采納了他的策略。結果長安和洛陽先後收複,叛軍的大本營範陽卻仍在敵人手中,以致後來叛軍出現反複。
範陽未被及時收複更嚴重的後果是,從此以後唐室藩鎮之亂始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藩鎮割據,強枝弱幹,這是中後唐國力衰弱,再無力收複失地的主要原因,也是唐朝滅亡的禍根所在。
李泌與唐肅宗的親密關係,很快招來了權臣崔圓和權宦李輔國的猜忌。待兩京收複,大局已定後,李泌不願卷入宮廷權爭,主動請求離任,遁避衡山修道。然而“係遁,有疾厲。”唐肅宗駕崩後,李豫即位為唐代宗,馬上又把他召迴朝堂,任命為翰林學士,並在長安城中賜予他一座府第,又強迫修道的他食葷吃肉,還為他“畜臣妾”,給他娶了一房妻子。
此時的朝中宰相已是元載,認為李泌對他的權位是一個潛在威脅,於是想方設法將他外放為檢校秘書少監、江南西道判官。
李泌一生出世無為,視功名富貴如浮雲,所以多次堅辭官位。“好遁,君子吉,小人否。”李泌最終如願再度隱居衡山。而公元777年,宰相元載犯罪伏誅,他的妻兒全被賜死。
唐代宗崩後,唐德宗繼位,因涇原兵變避難於梁州(今陝西漢中),再次急詔李泌來到梁州行在,以左散騎常侍之職在中書省值班。
公元785年,李泌單騎前往陝虢(今河南陝縣、靈寶一帶),平息當地兵變。兩年後,李泌再度平定淮西軍叛亂,因功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入閣拜相。
他在位期間,對內政、外交、軍事、財經等做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有力保證了唐帝國總體的和平穩定。
為相期間,李泌提出“北和迴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的困蕃之策,聯合迴紇、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達成貞元之盟,共同遏製吐蕃發展,保證了當時帝國邊境的穩定。考慮到“徐地重而兵勁”,李泌建議將徐州與濠、泗二州合並後改設徐泗濠節度使,後改名武寧軍節度使,以對抗平盧鎮等強藩威脅,保衛了江淮糧運通道的安全。
尤其值得肯定的,他以一己之力,拚死保住了太子李誦的地位。
事情源起於太子妃的母親郜國公主與太子詹事李昪有染,結果被人告發他們以通奸為名,為太子結交黨羽。唐德宗大怒之下,有廢太子而另立的打算。
李泌勸諫他不能懷疑嫡子。如果連親兒子都不相信了,還有什麽人值得信任呢?
唐德宗不搭話茬,卻出言威脅道:“你難道不顧及你的家人嗎?”
麵對赤裸裸的威脅,李泌迴答說:“臣位居宰相,因諫言被殺是臣的本份。”他與唐德宗當麵爭論數十次,始終堅持己見,甚至提出要用整個宗族的性命來保太子,這才使唐德宗收迴成命。
太子李誦就是後來的唐順宗,他與自己的兒子唐憲宗一起奮力革新,共同開創了唐朝的中興局麵。
李泌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來迴周旋,終於解開唐德宗父子之間的心結,然後以心力交瘁為由懇請致仕歸隱。唐德宗一邊誠心致歉,一邊嘉獎撫慰,“嘉遁,貞吉”,但始終不批準他辭職。
從唐肅宗時代開始,李泌始終堅持以謙退的態度處世。他與唐肅宗亦師亦友,受到的信任無人能比,但是當唐軍收複長安後,他卻功成而不居,果斷辭職歸隱山林。
算上唐玄宗時代,李泌曆經四朝,進則建功立業,對國家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退則自得其樂,“肥遁,無不利。”始終恪守自己的品行和情操,無愧為唐朝最後一位有為名相。
但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續盛唐餘緒,文有李泌,武有郭子儀和李光弼,卻始終未能光複西域,收複藩鎮,重現昔日盛唐榮光。
這是為什麽呢?
李泌(722年-789年4月)是一個大隱隱於朝的真隱士,出身遼東李氏,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他自幼聰穎, 七歲能文,小小年紀就得到了唐玄宗的喜愛和著名宰相張說、張九齡的賞識,贏得神童美譽。
青少年時代,李泌開始遊曆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一心求仙問道,卻被唐玄宗一紙詔書召入朝中,供奉東宮太子李亨。後因寫詩譏諷寵臣楊國忠和安祿山,被誣諷刺朝政而貶往蘄春郡(今湖北黃岡蘄春縣)。“厲,勿用有攸往。”他於是潛遁名山,安心做起了隱士。
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登基為帝後,立刻派人尋訪李泌,邀請其共謀平叛大事,並打算授其官職。李泌堅決推辭,隻願以幕僚的身份隨從參謀。唐肅宗無奈答允,他比李泌年長十餘歲,卻一直尊稱其為先生。
李泌有經天緯地之才,以至從製書文誥到將相升遷,唐肅宗都要征詢他的意見,結果,這個幕僚身份的先生卻權逾宰相。當時,李泌陪同唐肅宗車駕外出,老百姓會指著他們說:穿黃衣服的是聖上,穿白衣服的是山人隱士。
唐肅宗聽說後,便賜予李泌金紫朝服,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豫的行軍司馬。唐肅宗給出的理由是:你曾經侍從過上皇唐玄宗,又作過我的老師,如今下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我們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義。
理由很充分,如“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李泌無奈就任,並為唐肅宗製定了一係列詳細的平叛戰略。他斷定安史叛軍隻是一群烏合之眾,目的在於搶劫而不知天下大計。經過審慎分析,他讓李光弼守太原而出井陘,郭子儀入河東而放開華陰一角,讓叛軍擁有一條通往關中的通道。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叛軍不得不在範陽和長安之間長途奔波往返,而唐軍則可以逸待勞,目的在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最終收複兩都和範陽。
唐肅宗因急於收複長安,隻部分采納了他的策略。結果長安和洛陽先後收複,叛軍的大本營範陽卻仍在敵人手中,以致後來叛軍出現反複。
範陽未被及時收複更嚴重的後果是,從此以後唐室藩鎮之亂始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藩鎮割據,強枝弱幹,這是中後唐國力衰弱,再無力收複失地的主要原因,也是唐朝滅亡的禍根所在。
李泌與唐肅宗的親密關係,很快招來了權臣崔圓和權宦李輔國的猜忌。待兩京收複,大局已定後,李泌不願卷入宮廷權爭,主動請求離任,遁避衡山修道。然而“係遁,有疾厲。”唐肅宗駕崩後,李豫即位為唐代宗,馬上又把他召迴朝堂,任命為翰林學士,並在長安城中賜予他一座府第,又強迫修道的他食葷吃肉,還為他“畜臣妾”,給他娶了一房妻子。
此時的朝中宰相已是元載,認為李泌對他的權位是一個潛在威脅,於是想方設法將他外放為檢校秘書少監、江南西道判官。
李泌一生出世無為,視功名富貴如浮雲,所以多次堅辭官位。“好遁,君子吉,小人否。”李泌最終如願再度隱居衡山。而公元777年,宰相元載犯罪伏誅,他的妻兒全被賜死。
唐代宗崩後,唐德宗繼位,因涇原兵變避難於梁州(今陝西漢中),再次急詔李泌來到梁州行在,以左散騎常侍之職在中書省值班。
公元785年,李泌單騎前往陝虢(今河南陝縣、靈寶一帶),平息當地兵變。兩年後,李泌再度平定淮西軍叛亂,因功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入閣拜相。
他在位期間,對內政、外交、軍事、財經等做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有力保證了唐帝國總體的和平穩定。
為相期間,李泌提出“北和迴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的困蕃之策,聯合迴紇、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達成貞元之盟,共同遏製吐蕃發展,保證了當時帝國邊境的穩定。考慮到“徐地重而兵勁”,李泌建議將徐州與濠、泗二州合並後改設徐泗濠節度使,後改名武寧軍節度使,以對抗平盧鎮等強藩威脅,保衛了江淮糧運通道的安全。
尤其值得肯定的,他以一己之力,拚死保住了太子李誦的地位。
事情源起於太子妃的母親郜國公主與太子詹事李昪有染,結果被人告發他們以通奸為名,為太子結交黨羽。唐德宗大怒之下,有廢太子而另立的打算。
李泌勸諫他不能懷疑嫡子。如果連親兒子都不相信了,還有什麽人值得信任呢?
唐德宗不搭話茬,卻出言威脅道:“你難道不顧及你的家人嗎?”
麵對赤裸裸的威脅,李泌迴答說:“臣位居宰相,因諫言被殺是臣的本份。”他與唐德宗當麵爭論數十次,始終堅持己見,甚至提出要用整個宗族的性命來保太子,這才使唐德宗收迴成命。
太子李誦就是後來的唐順宗,他與自己的兒子唐憲宗一起奮力革新,共同開創了唐朝的中興局麵。
李泌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來迴周旋,終於解開唐德宗父子之間的心結,然後以心力交瘁為由懇請致仕歸隱。唐德宗一邊誠心致歉,一邊嘉獎撫慰,“嘉遁,貞吉”,但始終不批準他辭職。
從唐肅宗時代開始,李泌始終堅持以謙退的態度處世。他與唐肅宗亦師亦友,受到的信任無人能比,但是當唐軍收複長安後,他卻功成而不居,果斷辭職歸隱山林。
算上唐玄宗時代,李泌曆經四朝,進則建功立業,對國家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退則自得其樂,“肥遁,無不利。”始終恪守自己的品行和情操,無愧為唐朝最後一位有為名相。
但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續盛唐餘緒,文有李泌,武有郭子儀和李光弼,卻始終未能光複西域,收複藩鎮,重現昔日盛唐榮光。
這是為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