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淚如雨下的樣子,憂傷歎息的樣子,吉利。
為什麽涕淚交加,悲傷歎息,卻是吉利呢?
有些事情很奇怪。比如我們若得意忘形,往往會樂極生悲。我們若憂憤交加臥薪嚐膽,則可能哀兵必勝。
哀兵必勝這個成語,典出《道德經》: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州。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什麽意思?
善於用兵的人說:我不敢采取攻勢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是稱雖布陣卻如無陣,雖奮臂卻似無臂可舉,雖臨敵卻眼中無敵,雖持兵器卻似手無兵器。沒有比輕敵更大的災禍,所以當兩軍實力相當時,因悲憤而奮起反抗的一方會獲得勝利。
所以,李顯一哭,便複辟了。武則天臨死前一哭,便總算保住了武氏家族的性命。
唐中宗也許是一位好兒子,也許是一位好丈夫,也許是一位好父親,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
說白了,他就是一個是非不分的昏君。
他再次登基為帝後,作了一係列封賞。加封弟弟、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官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又封從龍之臣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等五人為宰相,這五個宰相,就是武則天所說的“五賊”。
以上封賞看起來還算正常,但他另外一係列操作,就讓人大跌眼鏡。
唐中宗立韋氏為皇後。這當然也無可厚非,韋皇後陪著他在房陵吃苦受難,相濡以沫,值得皇後這個名分。落難時的唐中宗曾私下向她發誓:如果我能重見天日,一定讓你隨心所欲,不加任何限製。
這一個承諾,他很快兌現了,破格追封韋皇後父親為王,並讓她參預朝政。
與此同時,唐中宗封上官婉兒為昭容,令她負責起草詔令,又將自己貶居房陵時生下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唐中宗認為武三思是自己的表兄弟,值得信任,轉而卻對張柬之等一眾功臣心懷猜忌。
他在房陵受的那些苦算是白吃了。
武三思開始作妖。他先是勾搭上了上官婉兒,又通過上官婉兒與韋皇後有了不清不白的關係。三人之事在宮中鬧得無人不知,除了唐中宗李顯。他甚至將武三思引為知己,視作心腹,經常帶著韋後微服私訪,到武三思家中做客。
擁戴唐中宗複位的五位宰相見狀,多次勸諫誅殺武三思未果後,於是上書試圖抑製其權勢,不僅仍然沒有結果,反而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武三思與韋皇後構陷五位大臣,將其流放嶺南,隨後在流放途中將他們一一殺死。殺死五位大臣之後,武三思和韋皇後又將目光瞄準了皇太子李重俊。
韋皇後想學婆婆武則天稱帝,安樂公主則希望父親立她為皇太女,目的也是為了向奶奶武則天學習。而皇太子李重俊的生母並非韋皇後,身處韋皇後、安樂公主、武三思重重包圍之中,他的處境之糟糕可想而知。
但他的身上總算隔代大遺傳了開國先祖的血性。公元707年7月,皇太子李重俊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裏、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等人,率羽林軍三百餘人發動兵變。
哀兵出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很快被格殺。但韋皇後、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卻帶著唐中宗逃了。
這一次政變的終局,再次發生在玄武門。
玄武門的城樓下,是李多祚率領的叛軍,而城樓上則是驚魂未定的唐中宗諸人,及趕來護駕的羽林軍。
皇帝與太子,父子倆兵戎相見。這種宮廷政變,在唐朝屢見不鮮。難怪盛唐軍力強盛,因為李唐皇室的骨子裏就有好戰嗜殺的基因。
關鍵時刻,還是皇帝這個頭銜起到了關鍵作用。
唐中宗趴在城樓上朝叛軍喊話:“你們都是朕的衛士,為何要作亂呢?如果能歸順我,斬殺李多祚這些叛將,可以長保富貴哦!”於是叛軍紛紛倒戈,李多祚等叛將被當場格殺,政變失敗。皇太子李重俊則在逃亡途中被親信殺害。
這一年,多次發生政變的玄武門被改名為神武門,玄武樓被改名為製勝樓。韋皇後則獲封尊號為順天翊聖皇後,她當女帝的心更加迫切了。
從唐中宗複辟以來,韋皇後就一直努力仿效武則天替皇帝理政,隻可惜她有野心和暴行,卻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能,其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她一邊陷害宗室忠良為自己鋪路,一邊賣官鬻爵中飽私囊。她與自己的兩個女兒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仗勢專擅朝政,大肆收受賄賂。不論屠夫酒徒,亦或盜賊奴婢,隻要交三十萬錢,就能夠獲得由唐中宗親筆敕書任命的官位,經她們之手任命的各類官員總計數千人之多。
輕輕鬆鬆搞到這麽多錢,在房陵山林中飽吃苦頭的韋皇後和女兒們開始揮霍無度。
安樂公主曾找她爹,請求將昆明池賜給她作為私家池沼,被拒絕。安樂公主很不高興,於是自己動手開鑿定昆池,麵積綿延數裏,堆砌石頭模仿華山,溪水九折迴旋,石階石橋,中有石泉噴水。又造寶爐鏤刻怪獸神鳥,上麵鑲嵌無數珊瑚珠寶。安樂公主還在洛陽昭成寺中造了一座百寶香爐。爐高三尺,雕刻有諸天、麒麟、鸞鳳、白鶴等仙佛瑞獸,爐身嵌著各種珍珠、瑪瑙、珊瑚、寶石。
她擁有兩件極其珍貴的百鳥裙,采集百鳥羽毛織成,顏色鮮豔無比,變幻無窮,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其本色。她將其中一件獻給韋皇後,深得喜愛。於是百官、百姓之家紛紛仿效,以致“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穀,掃地無遺。”
這簡直是生態大災難。
然而光是奢靡享受,對這兩位女性來說遠遠不夠,因為她們想要的更多。
公元710年7月3日,唐中宗李顯無故駕崩。十六歲的幼子李重茂(695年-714年)被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六位皇帝,史稱唐殤帝,韋太後臨朝稱製。
關於唐中宗之死,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被自己的夫人和女兒合謀下毒而死。也有人認為,這對母女並沒有害死唐中宗的現實動機和需要,唐中宗應該是死於家族遺傳病風疾。
但這次風疾來得如此突然和蹊蹺,以至更多人不得不偏向陰謀論。如果按誰獲益最大誰嫌疑最大的原則推論,迄今為止麵目模糊的安國相王李旦也顯得非常可疑。不過從李旦再次登基為帝後的表現來看,他的嫌疑也小得可憐。
此時的唐朝宮廷已是潛流暗湧。
根據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聯合起草的遺詔,以李重茂為帝,由李旦輔政,韋太後攝政,算是盡量平衡了諸方勢力。但宰相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等人紛紛勸進韋太後沿用武則天慣例登基稱帝,且當時守衛宮城的南北禁衛軍以及尚書省諸司,都已在韋氏子弟控製之下。
如此看來,韋太後的機會也許真的來了。但誰知短短六年之間,繼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後,唐朝宮廷發動了第三次政變。
這一次發動政變的人,名叫李隆基。他當時的身份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臨淄王。
淚如雨下的樣子,憂傷歎息的樣子,吉利。
為什麽涕淚交加,悲傷歎息,卻是吉利呢?
有些事情很奇怪。比如我們若得意忘形,往往會樂極生悲。我們若憂憤交加臥薪嚐膽,則可能哀兵必勝。
哀兵必勝這個成語,典出《道德經》: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州。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什麽意思?
善於用兵的人說:我不敢采取攻勢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是稱雖布陣卻如無陣,雖奮臂卻似無臂可舉,雖臨敵卻眼中無敵,雖持兵器卻似手無兵器。沒有比輕敵更大的災禍,所以當兩軍實力相當時,因悲憤而奮起反抗的一方會獲得勝利。
所以,李顯一哭,便複辟了。武則天臨死前一哭,便總算保住了武氏家族的性命。
唐中宗也許是一位好兒子,也許是一位好丈夫,也許是一位好父親,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
說白了,他就是一個是非不分的昏君。
他再次登基為帝後,作了一係列封賞。加封弟弟、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官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又封從龍之臣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敬暉、袁恕己等五人為宰相,這五個宰相,就是武則天所說的“五賊”。
以上封賞看起來還算正常,但他另外一係列操作,就讓人大跌眼鏡。
唐中宗立韋氏為皇後。這當然也無可厚非,韋皇後陪著他在房陵吃苦受難,相濡以沫,值得皇後這個名分。落難時的唐中宗曾私下向她發誓:如果我能重見天日,一定讓你隨心所欲,不加任何限製。
這一個承諾,他很快兌現了,破格追封韋皇後父親為王,並讓她參預朝政。
與此同時,唐中宗封上官婉兒為昭容,令她負責起草詔令,又將自己貶居房陵時生下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唐中宗認為武三思是自己的表兄弟,值得信任,轉而卻對張柬之等一眾功臣心懷猜忌。
他在房陵受的那些苦算是白吃了。
武三思開始作妖。他先是勾搭上了上官婉兒,又通過上官婉兒與韋皇後有了不清不白的關係。三人之事在宮中鬧得無人不知,除了唐中宗李顯。他甚至將武三思引為知己,視作心腹,經常帶著韋後微服私訪,到武三思家中做客。
擁戴唐中宗複位的五位宰相見狀,多次勸諫誅殺武三思未果後,於是上書試圖抑製其權勢,不僅仍然沒有結果,反而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武三思與韋皇後構陷五位大臣,將其流放嶺南,隨後在流放途中將他們一一殺死。殺死五位大臣之後,武三思和韋皇後又將目光瞄準了皇太子李重俊。
韋皇後想學婆婆武則天稱帝,安樂公主則希望父親立她為皇太女,目的也是為了向奶奶武則天學習。而皇太子李重俊的生母並非韋皇後,身處韋皇後、安樂公主、武三思重重包圍之中,他的處境之糟糕可想而知。
但他的身上總算隔代大遺傳了開國先祖的血性。公元707年7月,皇太子李重俊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裏、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等人,率羽林軍三百餘人發動兵變。
哀兵出擊,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很快被格殺。但韋皇後、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卻帶著唐中宗逃了。
這一次政變的終局,再次發生在玄武門。
玄武門的城樓下,是李多祚率領的叛軍,而城樓上則是驚魂未定的唐中宗諸人,及趕來護駕的羽林軍。
皇帝與太子,父子倆兵戎相見。這種宮廷政變,在唐朝屢見不鮮。難怪盛唐軍力強盛,因為李唐皇室的骨子裏就有好戰嗜殺的基因。
關鍵時刻,還是皇帝這個頭銜起到了關鍵作用。
唐中宗趴在城樓上朝叛軍喊話:“你們都是朕的衛士,為何要作亂呢?如果能歸順我,斬殺李多祚這些叛將,可以長保富貴哦!”於是叛軍紛紛倒戈,李多祚等叛將被當場格殺,政變失敗。皇太子李重俊則在逃亡途中被親信殺害。
這一年,多次發生政變的玄武門被改名為神武門,玄武樓被改名為製勝樓。韋皇後則獲封尊號為順天翊聖皇後,她當女帝的心更加迫切了。
從唐中宗複辟以來,韋皇後就一直努力仿效武則天替皇帝理政,隻可惜她有野心和暴行,卻沒有武則天的政治才能,其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她一邊陷害宗室忠良為自己鋪路,一邊賣官鬻爵中飽私囊。她與自己的兩個女兒安樂公主、長寧公主仗勢專擅朝政,大肆收受賄賂。不論屠夫酒徒,亦或盜賊奴婢,隻要交三十萬錢,就能夠獲得由唐中宗親筆敕書任命的官位,經她們之手任命的各類官員總計數千人之多。
輕輕鬆鬆搞到這麽多錢,在房陵山林中飽吃苦頭的韋皇後和女兒們開始揮霍無度。
安樂公主曾找她爹,請求將昆明池賜給她作為私家池沼,被拒絕。安樂公主很不高興,於是自己動手開鑿定昆池,麵積綿延數裏,堆砌石頭模仿華山,溪水九折迴旋,石階石橋,中有石泉噴水。又造寶爐鏤刻怪獸神鳥,上麵鑲嵌無數珊瑚珠寶。安樂公主還在洛陽昭成寺中造了一座百寶香爐。爐高三尺,雕刻有諸天、麒麟、鸞鳳、白鶴等仙佛瑞獸,爐身嵌著各種珍珠、瑪瑙、珊瑚、寶石。
她擁有兩件極其珍貴的百鳥裙,采集百鳥羽毛織成,顏色鮮豔無比,變幻無窮,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其本色。她將其中一件獻給韋皇後,深得喜愛。於是百官、百姓之家紛紛仿效,以致“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穀,掃地無遺。”
這簡直是生態大災難。
然而光是奢靡享受,對這兩位女性來說遠遠不夠,因為她們想要的更多。
公元710年7月3日,唐中宗李顯無故駕崩。十六歲的幼子李重茂(695年-714年)被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六位皇帝,史稱唐殤帝,韋太後臨朝稱製。
關於唐中宗之死,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被自己的夫人和女兒合謀下毒而死。也有人認為,這對母女並沒有害死唐中宗的現實動機和需要,唐中宗應該是死於家族遺傳病風疾。
但這次風疾來得如此突然和蹊蹺,以至更多人不得不偏向陰謀論。如果按誰獲益最大誰嫌疑最大的原則推論,迄今為止麵目模糊的安國相王李旦也顯得非常可疑。不過從李旦再次登基為帝後的表現來看,他的嫌疑也小得可憐。
此時的唐朝宮廷已是潛流暗湧。
根據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聯合起草的遺詔,以李重茂為帝,由李旦輔政,韋太後攝政,算是盡量平衡了諸方勢力。但宰相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等人紛紛勸進韋太後沿用武則天慣例登基稱帝,且當時守衛宮城的南北禁衛軍以及尚書省諸司,都已在韋氏子弟控製之下。
如此看來,韋太後的機會也許真的來了。但誰知短短六年之間,繼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後,唐朝宮廷發動了第三次政變。
這一次發動政變的人,名叫李隆基。他當時的身份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臨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