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王用出征,用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君王領兵出征,獎勵殺死敵人的將士,抓獲很多俘虜,沒有災殃。
公元710年7月21日,唐中宗駕崩不足一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瞞著相王李旦發動唐隆政變。這是一代帝王李隆基第一次領軍廝殺,但他仿佛已經曆無數沙場征戰一般,指揮若定,調度有方,一舉誅殺韋太後、安樂公主,徹底覆滅韋氏集團。著名女官上官婉兒也死於亂軍之中。
次日淩晨,李隆基出宮拜見李旦,稟明政變經過並叩頭謝罪。李旦流淚抱著他說:“大唐宗廟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勞!”
安國相王李旦來到宮中,與唐殤帝李重茂登上城樓安撫百姓,並免去全城百姓一半賦稅。不日,唐殤帝下詔傳位於叔叔李旦。李旦堅辭無果後,第二次登基為帝。
禪位儀式頗為戲劇。
其時尚處國喪期間,皇帝龍椅座東朝西,正對著唐中宗的梓宮,旁邊則恭站著相王李旦。
太平公待群臣就位,當即宣布:皇帝為穩定國家局勢,決定禪位於相王李旦。
唐殤帝李重茂聞言,一時百感交集,不知所措。於是傳位詔書已宣讀完畢,新帝等著登基,故帝卻依然呆坐龍椅不動。這就頗為尷尬了。
幸好太平公主反應快,趕緊搶到禦座前說:“孩子,這個位置不屬於你了!”一把把他拉下來,又走到棺材邊拉著李旦坐上龍椅,然後走下去率領群臣山唿萬歲。
唐隆政變的最終結果是,唐殤帝李重茂即位不足一月即禪位,唐睿宗李旦複辟,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也變得更大了。
皆大歡喜,除了唐中宗一脈。
太平公主(665年-713年)也是一個傳奇女性。她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親妹妹。
她身體豐腴,方額廣頤,而且“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的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因此非常寵愛她,經常和她商議政事,但要求她保密。她先後參與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連續擁立唐中宗和唐睿宗複位。
唐中宗李顯複位以後,太平公主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因此與安樂公主的矛盾激化。她擁立唐睿宗複位以後,權勢達到頂峰。
凡遇朝政大事,唐睿宗必征詢她的意見。
一般來說,凡是太平公主同意的,唐睿宗也會同意。但並非沒有例外,因為唐睿宗還有另外一個需要重視的人。
於是每當宰相奏事,唐睿宗總有經典兩問。第一問,這事和太平公主商量過嗎?第二問,這事和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的肯定答複後,唐睿宗才會簽字畫敕,表示同意。
所謂三郎,就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皇太子李隆基。
唐睿宗的原意,也許是想給予兩位從龍功臣充分的尊重,但結果卻不可避免地導致兩人出現矛盾,引起權爭。
率先出手的人當然是太平公主,因為她年紀更大,且正統的皇位繼承人是李隆基而不是她。
為保住權勢地位,太平公主開始散布流言,聲稱李隆基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為此,唐睿宗不得不詔告天下臣民,以平息流言蜚語。
太平公主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她派人監視李隆基,並事無巨細報知唐睿宗,這讓李隆基越來越感到不安。
不久,太平公主自覺時機已成熟,開始聯絡朋黨準備勸諫唐睿宗廢黜太子。她打算拉攏宰相韋安石參與,卻被拒絕。
太平公主的作為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唐睿宗曾為此秘密召見韋安石,詢問他朝廷百官是否大多已歸附太子。
韋安石的迴答是:這種亡國之言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迷惑。
很不幸,太平公主當時正在隔間偷聽君臣對話,她開始散布各種流言,試圖將他陷害下獄。很幸運,另一位宰相郭元振舍命相救,兩人一起被貶謫外放。
太平公主著急了,開始不按套路出牌。
公元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在宣政殿光範門前,公然攔住各位宰相,勸說他們改立太子。宰相們大驚失色,宋璟更是大聲質問: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莫大的功勞,公主為什麽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眼見太平公主與皇太子的矛盾愈演愈烈,唐睿宗頒布詔書命太子監國。
公元712年9月,天現彗星。太平公主趁機向唐睿宗進言說,彗星出現意味著著除舊布新,預示皇太子將要成為天子。
她的本意是暗指太子篡位,借此引起李旦猜忌,但不料弄巧成拙。
經曆過無數權爭的唐睿宗早已心灰意懶,竟然順水推舟決定傳德避災。他禪位於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以及軍政大事的決定權,並且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朝賀。
唐睿宗的讓位,竟然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
其時的太平公主擁有強大勢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她再度公然提出廢掉皇帝,但因宰相陸象先強烈反對而未果。
太平公主想要權力,李隆基也想要權力,於是武則天之後的大唐宮廷爆發了第四次宮廷政變。
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崔湜、太子少保薛稷等人合謀,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中下毒,並準備以禦林軍從北麵、以南衙兵從南麵起兵奪權。
公元713年7月29日,李隆基搶在太平公主之前發動了先天政變。他親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隻以武裝家兵三百餘人騎馬便將太平公主黨羽誅殺殆盡,太平公主則被賜死。
唐睿宗自此正式歸政,李隆基終於徹底掌握皇權,改年號開元。
我們拭目以待吧!中國兩千年封建帝製的最鼎盛時代即將到來。
君王領兵出征,獎勵殺死敵人的將士,抓獲很多俘虜,沒有災殃。
公元710年7月21日,唐中宗駕崩不足一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瞞著相王李旦發動唐隆政變。這是一代帝王李隆基第一次領軍廝殺,但他仿佛已經曆無數沙場征戰一般,指揮若定,調度有方,一舉誅殺韋太後、安樂公主,徹底覆滅韋氏集團。著名女官上官婉兒也死於亂軍之中。
次日淩晨,李隆基出宮拜見李旦,稟明政變經過並叩頭謝罪。李旦流淚抱著他說:“大唐宗廟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勞!”
安國相王李旦來到宮中,與唐殤帝李重茂登上城樓安撫百姓,並免去全城百姓一半賦稅。不日,唐殤帝下詔傳位於叔叔李旦。李旦堅辭無果後,第二次登基為帝。
禪位儀式頗為戲劇。
其時尚處國喪期間,皇帝龍椅座東朝西,正對著唐中宗的梓宮,旁邊則恭站著相王李旦。
太平公待群臣就位,當即宣布:皇帝為穩定國家局勢,決定禪位於相王李旦。
唐殤帝李重茂聞言,一時百感交集,不知所措。於是傳位詔書已宣讀完畢,新帝等著登基,故帝卻依然呆坐龍椅不動。這就頗為尷尬了。
幸好太平公主反應快,趕緊搶到禦座前說:“孩子,這個位置不屬於你了!”一把把他拉下來,又走到棺材邊拉著李旦坐上龍椅,然後走下去率領群臣山唿萬歲。
唐隆政變的最終結果是,唐殤帝李重茂即位不足一月即禪位,唐睿宗李旦複辟,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權勢也變得更大了。
皆大歡喜,除了唐中宗一脈。
太平公主(665年-713年)也是一個傳奇女性。她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親妹妹。
她身體豐腴,方額廣頤,而且“喜權勢”,武則天認為她的長相、性格都像自己,因此非常寵愛她,經常和她商議政事,但要求她保密。她先後參與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連續擁立唐中宗和唐睿宗複位。
唐中宗李顯複位以後,太平公主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因此與安樂公主的矛盾激化。她擁立唐睿宗複位以後,權勢達到頂峰。
凡遇朝政大事,唐睿宗必征詢她的意見。
一般來說,凡是太平公主同意的,唐睿宗也會同意。但並非沒有例外,因為唐睿宗還有另外一個需要重視的人。
於是每當宰相奏事,唐睿宗總有經典兩問。第一問,這事和太平公主商量過嗎?第二問,這事和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的肯定答複後,唐睿宗才會簽字畫敕,表示同意。
所謂三郎,就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皇太子李隆基。
唐睿宗的原意,也許是想給予兩位從龍功臣充分的尊重,但結果卻不可避免地導致兩人出現矛盾,引起權爭。
率先出手的人當然是太平公主,因為她年紀更大,且正統的皇位繼承人是李隆基而不是她。
為保住權勢地位,太平公主開始散布流言,聲稱李隆基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為此,唐睿宗不得不詔告天下臣民,以平息流言蜚語。
太平公主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她派人監視李隆基,並事無巨細報知唐睿宗,這讓李隆基越來越感到不安。
不久,太平公主自覺時機已成熟,開始聯絡朋黨準備勸諫唐睿宗廢黜太子。她打算拉攏宰相韋安石參與,卻被拒絕。
太平公主的作為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唐睿宗曾為此秘密召見韋安石,詢問他朝廷百官是否大多已歸附太子。
韋安石的迴答是:這種亡國之言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迷惑。
很不幸,太平公主當時正在隔間偷聽君臣對話,她開始散布各種流言,試圖將他陷害下獄。很幸運,另一位宰相郭元振舍命相救,兩人一起被貶謫外放。
太平公主著急了,開始不按套路出牌。
公元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在宣政殿光範門前,公然攔住各位宰相,勸說他們改立太子。宰相們大驚失色,宋璟更是大聲質問: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莫大的功勞,公主為什麽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眼見太平公主與皇太子的矛盾愈演愈烈,唐睿宗頒布詔書命太子監國。
公元712年9月,天現彗星。太平公主趁機向唐睿宗進言說,彗星出現意味著著除舊布新,預示皇太子將要成為天子。
她的本意是暗指太子篡位,借此引起李旦猜忌,但不料弄巧成拙。
經曆過無數權爭的唐睿宗早已心灰意懶,竟然順水推舟決定傳德避災。他禪位於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以及軍政大事的決定權,並且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朝賀。
唐睿宗的讓位,竟然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
其時的太平公主擁有強大勢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門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於她。她再度公然提出廢掉皇帝,但因宰相陸象先強烈反對而未果。
太平公主想要權力,李隆基也想要權力,於是武則天之後的大唐宮廷爆發了第四次宮廷政變。
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崔湜、太子少保薛稷等人合謀,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中下毒,並準備以禦林軍從北麵、以南衙兵從南麵起兵奪權。
公元713年7月29日,李隆基搶在太平公主之前發動了先天政變。他親率太仆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隻以武裝家兵三百餘人騎馬便將太平公主黨羽誅殺殆盡,太平公主則被賜死。
唐睿宗自此正式歸政,李隆基終於徹底掌握皇權,改年號開元。
我們拭目以待吧!中國兩千年封建帝製的最鼎盛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