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交錯,恭敬謹慎,沒有災禍。
我們若將“履錯然”理解為步履錯亂,當然也對,沒有毛病。但我們將其理解為步履交錯,似乎也沒有問題,而且看起來似乎更切合原意。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禮節名叫趨禮。晚輩從長輩麵前走過時,要低頭彎腰、小步快走,以示禮敬。
我們步履交錯,疾步而趨,恭敬而謹慎,長輩自然不會無故嗬斥你,豈不是沒有災禍?
我們延伸來看,不止是晚輩對長輩、學生對師長,也不止是地位低者對地位高者,才需要小步快走,保持必要的尊敬和謹慎。
其實,長輩對晚輩,師長對學生,地位高者對地位低者,也需要保持必要的禮貌和謙虛,一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則有諸如手足腹心、土芥寇仇這種更加激進的說法。
即使地位至高如帝王,也有他必須要敬畏的東西。這種東西,有人管它叫天道,有人管它叫民意。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
英雄怎麽造時勢?
順應時勢,因勢利導,直到水到渠成。千萬不能逆勢而為,否則結果必然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武太後可能早就想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正統女皇帝,但她保持了必要的謙恭和謹慎,並未一味胡幹蠻來,頂風而上。她采取了一種小步快走的方法,一點點地試探民意,扭轉民心。
唐高宗崩,太子李顯登基為唐中宗,武太後臨朝稱製。中書令裴炎受遺詔輔政。此時所有政事皆決於武太後,而唐中宗本可安穩做他的名義皇帝。
但他想要的顯然不隻是名分。
唐中宗的皇後韋香兒(卒於710年7月)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性。唐中宗打算重用韋皇後的親戚以組成自己的權力集團,於是很快將其父親韋玄貞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打算晉升為侍中。
侍中是門下省長官,妥妥的宰相。
輔政大臣、中書令裴炎認為此舉不妥。
理論上來說,唐中宗如果想要奪權,就必須恭敬謹慎地拉攏裴炎,至少不能將他推到武太後那一邊去。但唐中宗沒有這麽做,他大怒之餘口不擇言,說:“我將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何況侍中一職?”
裴炎非常恐懼,便稟告太後武則天,決定廢黜皇帝。武則天裴炎聞言默然不語,命裴炎與宰相劉禕之、羽林將軍程務挺等領軍入宮,宣布太後懿旨。李顯隻當了五十五天皇帝,被廢為廬陵王。
他的弟弟,武太後的第四個兒子李旦(662年6月-716年7月)被立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仍然臨朝稱製。
大家看,她還是不著急,仍然在不動聲色的布局造勢,同時試探民意。
當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令旗幟皆改從金色,並改易官服顏色和職省名稱,將中書門下改成了鳳閣鸞台,並賜宮城名太初宮。
事實證明,李顯浪費了一個大好助力,因為裴炎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
武則天剛剛改元,徐敬業便以扶立廬陵王李顯為名在揚州舉兵,十天內聚集十萬部眾。裴炎則趁機進言,請武太後還政於皇帝,叛軍必會自行瓦解。
這話說得沒有毛病,因為唐睿宗李旦已經二十多歲了。他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大傻子,太後沒事臨朝稱什麽製?
隻可惜武則天不愛聽。
她將裴炎關入詔獄,判了他一個謀反的殺頭重罪,並抄沒其家產,但他家中竟然毫無積蓄。不久,所有為他辯護過的官員也相繼獲罪,或流放,或死罪。直到武則天死後,唐睿宗李旦重新登基為帝,才為裴炎平反,追贈太尉,賜諡號為忠。
徐敬業很快兵敗,武則天發現民意是一個很有趣很微妙的東西。
民意如水,隻要能讓水流保持平穩暢通,他們並不在意漂浮在水麵上的船究竟長什麽樣,掛什麽旗。作為一艘大船的船長,她更應該關注的,是大副,是水手。也就是說,隻要宗室、官吏們沒有不同意見,大事可成。
公元686年正月,武則天再次試探,下詔表示要還政於皇帝。
唐睿宗為什麽叫唐睿宗呢?睿智,聰明啊!
兩年前裴炎因提出還政而被嘎到,現在母後主動提出還政,這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唐睿宗清楚得很。
他不想步三哥李顯的後塵,於是極力推辭,固請母後繼續臨朝。武則天於是順水推舟,繼續把持朝政。
結果是風平浪靜。
再過兩年,武太後的好侄子武承嗣聲稱從洛水中發現一塊潔白如玉的石頭,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
武則天欣然將白石命名為“天授聖圖”,又為自己加尊號聖母神皇。唐睿宗李旦愁眉苦臉地陪著母親親臨洛水,參加“拜洛受圖”大典。
武太後之心,昭然若揭啊!於是李唐宗室紛紛起兵。隻可惜他們的戰鬥力都不行,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常樂公主等等,李唐宗室幾乎被殺光。
武太後越殺越有信心。
她經再次確認,發現民意如天道,以聖人、萬物為芻狗。老百姓隻要安居樂業,根本不會管朝廷上那些勾心鬥角的事。
至於宗室和大臣們,不服的殺了就是,多的是人想要這些位子。
妥了。
公元690年,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恭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們也紛紛勸進。
這和當年王莽篡漢何其相似?
唐睿宗李旦見狀,也上表請母後稱帝,並請賜武姓。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
李旦戰戰兢兢,終於還是走了三哥李顯的老路。他被降為皇嗣,遷居東宮,視同為皇太子, 因賜姓武氏姓名改為“武輪”。
他的地位看起來比三哥李顯更高,但他似乎不如李顯過得自在。因為作為皇嗣,他成了武氏諸王以及酷吏的重點攻擊目標。
李顯過得其實也很煎熬。
繼徐敬業之後,李唐宗室很多人都打著他的旗號起兵反武。幸好他是大周女帝的親生兒子,而且已對她不再構成威脅,否則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李顯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十堰房縣),身邊隻有韋氏陪伴著。兩人每日擔驚受怕,相依為命,也算嚐盡了人間苦楚。
而在繁花似錦的東都洛陽,大周女帝的時代來了。
我們若將“履錯然”理解為步履錯亂,當然也對,沒有毛病。但我們將其理解為步履交錯,似乎也沒有問題,而且看起來似乎更切合原意。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禮節名叫趨禮。晚輩從長輩麵前走過時,要低頭彎腰、小步快走,以示禮敬。
我們步履交錯,疾步而趨,恭敬而謹慎,長輩自然不會無故嗬斥你,豈不是沒有災禍?
我們延伸來看,不止是晚輩對長輩、學生對師長,也不止是地位低者對地位高者,才需要小步快走,保持必要的尊敬和謹慎。
其實,長輩對晚輩,師長對學生,地位高者對地位低者,也需要保持必要的禮貌和謙虛,一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則有諸如手足腹心、土芥寇仇這種更加激進的說法。
即使地位至高如帝王,也有他必須要敬畏的東西。這種東西,有人管它叫天道,有人管它叫民意。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
英雄怎麽造時勢?
順應時勢,因勢利導,直到水到渠成。千萬不能逆勢而為,否則結果必然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武太後可能早就想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正統女皇帝,但她保持了必要的謙恭和謹慎,並未一味胡幹蠻來,頂風而上。她采取了一種小步快走的方法,一點點地試探民意,扭轉民心。
唐高宗崩,太子李顯登基為唐中宗,武太後臨朝稱製。中書令裴炎受遺詔輔政。此時所有政事皆決於武太後,而唐中宗本可安穩做他的名義皇帝。
但他想要的顯然不隻是名分。
唐中宗的皇後韋香兒(卒於710年7月)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性。唐中宗打算重用韋皇後的親戚以組成自己的權力集團,於是很快將其父親韋玄貞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打算晉升為侍中。
侍中是門下省長官,妥妥的宰相。
輔政大臣、中書令裴炎認為此舉不妥。
理論上來說,唐中宗如果想要奪權,就必須恭敬謹慎地拉攏裴炎,至少不能將他推到武太後那一邊去。但唐中宗沒有這麽做,他大怒之餘口不擇言,說:“我將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何況侍中一職?”
裴炎非常恐懼,便稟告太後武則天,決定廢黜皇帝。武則天裴炎聞言默然不語,命裴炎與宰相劉禕之、羽林將軍程務挺等領軍入宮,宣布太後懿旨。李顯隻當了五十五天皇帝,被廢為廬陵王。
他的弟弟,武太後的第四個兒子李旦(662年6月-716年7月)被立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仍然臨朝稱製。
大家看,她還是不著急,仍然在不動聲色的布局造勢,同時試探民意。
當年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令旗幟皆改從金色,並改易官服顏色和職省名稱,將中書門下改成了鳳閣鸞台,並賜宮城名太初宮。
事實證明,李顯浪費了一個大好助力,因為裴炎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
武則天剛剛改元,徐敬業便以扶立廬陵王李顯為名在揚州舉兵,十天內聚集十萬部眾。裴炎則趁機進言,請武太後還政於皇帝,叛軍必會自行瓦解。
這話說得沒有毛病,因為唐睿宗李旦已經二十多歲了。他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大傻子,太後沒事臨朝稱什麽製?
隻可惜武則天不愛聽。
她將裴炎關入詔獄,判了他一個謀反的殺頭重罪,並抄沒其家產,但他家中竟然毫無積蓄。不久,所有為他辯護過的官員也相繼獲罪,或流放,或死罪。直到武則天死後,唐睿宗李旦重新登基為帝,才為裴炎平反,追贈太尉,賜諡號為忠。
徐敬業很快兵敗,武則天發現民意是一個很有趣很微妙的東西。
民意如水,隻要能讓水流保持平穩暢通,他們並不在意漂浮在水麵上的船究竟長什麽樣,掛什麽旗。作為一艘大船的船長,她更應該關注的,是大副,是水手。也就是說,隻要宗室、官吏們沒有不同意見,大事可成。
公元686年正月,武則天再次試探,下詔表示要還政於皇帝。
唐睿宗為什麽叫唐睿宗呢?睿智,聰明啊!
兩年前裴炎因提出還政而被嘎到,現在母後主動提出還政,這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唐睿宗清楚得很。
他不想步三哥李顯的後塵,於是極力推辭,固請母後繼續臨朝。武則天於是順水推舟,繼續把持朝政。
結果是風平浪靜。
再過兩年,武太後的好侄子武承嗣聲稱從洛水中發現一塊潔白如玉的石頭,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
武則天欣然將白石命名為“天授聖圖”,又為自己加尊號聖母神皇。唐睿宗李旦愁眉苦臉地陪著母親親臨洛水,參加“拜洛受圖”大典。
武太後之心,昭然若揭啊!於是李唐宗室紛紛起兵。隻可惜他們的戰鬥力都不行,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常樂公主等等,李唐宗室幾乎被殺光。
武太後越殺越有信心。
她經再次確認,發現民意如天道,以聖人、萬物為芻狗。老百姓隻要安居樂業,根本不會管朝廷上那些勾心鬥角的事。
至於宗室和大臣們,不服的殺了就是,多的是人想要這些位子。
妥了。
公元690年,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恭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們也紛紛勸進。
這和當年王莽篡漢何其相似?
唐睿宗李旦見狀,也上表請母後稱帝,並請賜武姓。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
李旦戰戰兢兢,終於還是走了三哥李顯的老路。他被降為皇嗣,遷居東宮,視同為皇太子, 因賜姓武氏姓名改為“武輪”。
他的地位看起來比三哥李顯更高,但他似乎不如李顯過得自在。因為作為皇嗣,他成了武氏諸王以及酷吏的重點攻擊目標。
李顯過得其實也很煎熬。
繼徐敬業之後,李唐宗室很多人都打著他的旗號起兵反武。幸好他是大周女帝的親生兒子,而且已對她不再構成威脅,否則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李顯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十堰房縣),身邊隻有韋氏陪伴著。兩人每日擔驚受怕,相依為命,也算嚐盡了人間苦楚。
而在繁花似錦的東都洛陽,大周女帝的時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