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魚貫而入,宮人受寵,沒有不利。
五胡十六國是一段亂哄哄的曆史,胡族各部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替之頻繁,曆史罕見。中國北方的穩定,還要等到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現在,請讓我們將目光再度放迴西晉。
因為賈南風和八王之亂,西晉亂成了一鍋粥,而文化也在腐朽中覓得新機。
當玄學在士族中蔚然成風時,道教及佛教卻逐步下沉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胡族南下又帶來了清新雄壯的騎牧文化。各種新文化紛至遝來,進一步打破了儒學獨尊的地位,促使西晉文化走向多元化。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西晉一朝短短五十年,腐敗的文化土地上開始孕育新芽,也開出了三朵奇異的新花。這三朵奇葩,便是中醫學的《脈經》、《甲乙經》,和地理學的《禹貢地域圖》。
《脈經》是西晉太醫令王叔和的醫學巨著。它集秦漢以前脈學之大成,科學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詳辨脈象及其主病。它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在中醫學史上首次係統歸納了二十四種脈象,對後世脈學發展影響極大。
王叔和是高平(今山東省鄒城)人,出生於公元210年,那時候還是東漢。生逢亂世,家境貧微的王叔和缺衣少食,漸漸養成了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並以行醫治病謀生。長大之後,他的醫術越來越高超,名氣也越來越大。
三十二歲那年,他被征召入宮,成為曹魏宮廷的太醫令,相當於太醫院的院長。西晉建立後,他又成了西晉宮廷的太醫令,深蒙聖寵。
有了長期飯票,解決了溫飽問題,他更加心無旁騖的研究醫術。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取得的成就不止是著述《脈經》。醫聖張仲景的醫學理論能傳承至今,王叔和同樣功不可沒。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因多年戰亂而散佚,幾近失傳。王叔和決心重新修複這本曠世醫書。他廣泛搜集張仲景舊論,將所得重新整理編次為《傷寒論》。可能因為收集的材料不全,該書隻記載有傷寒部分的內容。至於雜病部分,要等到唐朝才被人從一本破損不堪的古籍中挖掘整理成書,取名為《金匱要略》。
《傷寒論》加上《金匱要略》,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傷寒雜病論》。
《甲乙經》的作者是皇甫謐(215年-282年)。與王叔和不同,皇甫謐出身名門世族,是東漢名將皇甫嵩的曾孫。他精擅醫術,尤以針灸見長。觀其一生,以著述、治病為業,安貧樂道,淡泊名利。
皇甫謐的表哥梁柳當上了城陽太守,即將赴任,有人勸他為其餞行。皇甫謐不同意,他的理由是:梁柳沒有當官時到我家來,我迎送他時連門都不出,請他吃飯時也隻不過上一點鹹菜。如今他當上了郡守,我要是專門為他餞行,豈不是看重郡守之位而輕視梁柳?
嗐,聽起來還蠻有道理!
皇甫謐本無需趨炎附勢,因為他有的是機會做官。晉武帝時期,朝廷累次征召他入朝,不去。晉武帝司馬炎不禁讚歎道:皇甫謐沈靜履素,守學好古,與流俗異趣。後親賜他醫書一車。
皇甫謐累官不仕,但“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魏晉之朝,若論著書之多,皇甫謐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他創作的《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被譽為中醫針灸學之祖。書中詳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俞穴的部位和總數,並介紹了針灸操作方法,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該書至今仍是醫者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
此外,皇甫謐還創作了《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郡國誌》《國都城記》等文史著作,對三皇五帝到曹魏數千年間的帝王世係及重要事件作了較為詳盡的梳理。其文集《皇甫謐集》《玄晏春秋》《鬼穀之注》等反對言過其實,華美浮誇,在崇尚唯美的西晉可謂獨樹—幟。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中國曆史上有據可考的最早的曆史地圖集,由裴秀主編完成。
裴秀(224年-271年)出身河東裴氏,他的祖父裴茂官至東漢尚書令,父親裴潛則為曹魏光祿大夫。西晉建立後,裴秀官至司空,位居三公,算得上位極人臣。
但他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地圖學。而他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六體”。“製圖六體”初見於《禹貢地域圖》的序言,它為中國傳統平麵地圖的繪製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裴秀贏得了“中國傳統地圖學奠基人”的稱號。
所謂製圖六體,即指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包括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裏(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和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裴秀指出,六者必須互相參考,綜合考量,否則就不能繪製出準確反映地形地貌的地圖。
他以《禹貢》為基礎,以“製圖六體”為方法,繪製出了《禹貢地域圖》。
《尚書·禹貢》據說是大禹創作的中國區域地理著述,凡1193字,分天下為九州。九州本為大禹構建的一種政治區劃圖,但同時也記載了山川、土地、物產、道路以及各部落的地理人文信息。
裴秀認為《禹貢》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遠,後世多有改變,已漸至混淆不清。於是詳細考證、甄別、注解,並作古今地名對照,繪製出《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最精確、最詳實的地圖,科學描繪出了西晉的山脈水文分布及行政區劃。這次實踐,體現了裴秀在製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
不幸的是,《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現已失傳。幸運的是,該圖的序言被保存在《晉書·裴秀傳》及《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文獻之中,得以流傳至今。
因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裴秀被譽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他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並為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的雙璧。
為紀念他,每兩年評選一次的中國地圖學界最高獎被命名為裴秀獎。 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正麵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裴秀環形山”。
魚貫而入,宮人受寵,沒有不利。
五胡十六國是一段亂哄哄的曆史,胡族各部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替之頻繁,曆史罕見。中國北方的穩定,還要等到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現在,請讓我們將目光再度放迴西晉。
因為賈南風和八王之亂,西晉亂成了一鍋粥,而文化也在腐朽中覓得新機。
當玄學在士族中蔚然成風時,道教及佛教卻逐步下沉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胡族南下又帶來了清新雄壯的騎牧文化。各種新文化紛至遝來,進一步打破了儒學獨尊的地位,促使西晉文化走向多元化。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西晉一朝短短五十年,腐敗的文化土地上開始孕育新芽,也開出了三朵奇異的新花。這三朵奇葩,便是中醫學的《脈經》、《甲乙經》,和地理學的《禹貢地域圖》。
《脈經》是西晉太醫令王叔和的醫學巨著。它集秦漢以前脈學之大成,科學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詳辨脈象及其主病。它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在中醫學史上首次係統歸納了二十四種脈象,對後世脈學發展影響極大。
王叔和是高平(今山東省鄒城)人,出生於公元210年,那時候還是東漢。生逢亂世,家境貧微的王叔和缺衣少食,漸漸養成了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並以行醫治病謀生。長大之後,他的醫術越來越高超,名氣也越來越大。
三十二歲那年,他被征召入宮,成為曹魏宮廷的太醫令,相當於太醫院的院長。西晉建立後,他又成了西晉宮廷的太醫令,深蒙聖寵。
有了長期飯票,解決了溫飽問題,他更加心無旁騖的研究醫術。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取得的成就不止是著述《脈經》。醫聖張仲景的醫學理論能傳承至今,王叔和同樣功不可沒。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因多年戰亂而散佚,幾近失傳。王叔和決心重新修複這本曠世醫書。他廣泛搜集張仲景舊論,將所得重新整理編次為《傷寒論》。可能因為收集的材料不全,該書隻記載有傷寒部分的內容。至於雜病部分,要等到唐朝才被人從一本破損不堪的古籍中挖掘整理成書,取名為《金匱要略》。
《傷寒論》加上《金匱要略》,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傷寒雜病論》。
《甲乙經》的作者是皇甫謐(215年-282年)。與王叔和不同,皇甫謐出身名門世族,是東漢名將皇甫嵩的曾孫。他精擅醫術,尤以針灸見長。觀其一生,以著述、治病為業,安貧樂道,淡泊名利。
皇甫謐的表哥梁柳當上了城陽太守,即將赴任,有人勸他為其餞行。皇甫謐不同意,他的理由是:梁柳沒有當官時到我家來,我迎送他時連門都不出,請他吃飯時也隻不過上一點鹹菜。如今他當上了郡守,我要是專門為他餞行,豈不是看重郡守之位而輕視梁柳?
嗐,聽起來還蠻有道理!
皇甫謐本無需趨炎附勢,因為他有的是機會做官。晉武帝時期,朝廷累次征召他入朝,不去。晉武帝司馬炎不禁讚歎道:皇甫謐沈靜履素,守學好古,與流俗異趣。後親賜他醫書一車。
皇甫謐累官不仕,但“考晉時著書之富,無若皇甫謐者。”魏晉之朝,若論著書之多,皇甫謐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他創作的《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被譽為中醫針灸學之祖。書中詳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俞穴的部位和總數,並介紹了針灸操作方法,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該書至今仍是醫者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
此外,皇甫謐還創作了《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郡國誌》《國都城記》等文史著作,對三皇五帝到曹魏數千年間的帝王世係及重要事件作了較為詳盡的梳理。其文集《皇甫謐集》《玄晏春秋》《鬼穀之注》等反對言過其實,華美浮誇,在崇尚唯美的西晉可謂獨樹—幟。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中國曆史上有據可考的最早的曆史地圖集,由裴秀主編完成。
裴秀(224年-271年)出身河東裴氏,他的祖父裴茂官至東漢尚書令,父親裴潛則為曹魏光祿大夫。西晉建立後,裴秀官至司空,位居三公,算得上位極人臣。
但他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地圖學。而他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六體”。“製圖六體”初見於《禹貢地域圖》的序言,它為中國傳統平麵地圖的繪製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裴秀贏得了“中國傳統地圖學奠基人”的稱號。
所謂製圖六體,即指繪製地圖的六項原則,包括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裏(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和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裴秀指出,六者必須互相參考,綜合考量,否則就不能繪製出準確反映地形地貌的地圖。
他以《禹貢》為基礎,以“製圖六體”為方法,繪製出了《禹貢地域圖》。
《尚書·禹貢》據說是大禹創作的中國區域地理著述,凡1193字,分天下為九州。九州本為大禹構建的一種政治區劃圖,但同時也記載了山川、土地、物產、道路以及各部落的地理人文信息。
裴秀認為《禹貢》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遠,後世多有改變,已漸至混淆不清。於是詳細考證、甄別、注解,並作古今地名對照,繪製出《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最精確、最詳實的地圖,科學描繪出了西晉的山脈水文分布及行政區劃。這次實踐,體現了裴秀在製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
不幸的是,《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現已失傳。幸運的是,該圖的序言被保存在《晉書·裴秀傳》及《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文獻之中,得以流傳至今。
因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裴秀被譽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他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並為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的雙璧。
為紀念他,每兩年評選一次的中國地圖學界最高獎被命名為裴秀獎。 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正麵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裴秀環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