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困蒙,吝。


    限製啟蒙,處境艱難。


    孩子們天性活潑好動,有好奇心,有探索欲。他們坐不住,喜歡四處奔跑、到處探險。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支持他們,在遵守各種紀律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勇敢地嚐試。我們不應該隨意限製孩子們的行動,而要鼓勵孩子們別患得患失,不要因為害怕失敗、害怕犯錯而失去進取心。


    失敗乃成功之母,孩子們在不斷地跌倒爬起中學會走路,在咿咿呀呀中學會講話,在不知道打壞了多少個碗和勺子後學會自己吃飯。孩子們會在不斷地試錯中找到正確的方法,在風雨和挫折中變得更加堅強勇敢。所以,我們的孩子不能選擇在舒適區裏故步自封。孩子們如果拒絕接收新的事物,就失去了快快成長的機會,就會漸漸落後於同學,處境會越來越艱難。


    這一爻也可以理解為處境艱難,為學不易。很多古人家境貧寒,卻仍然克服萬難艱苦求學。


    西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講述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他小時候勤奮好學,因為家裏窮買不起書,就隻好白天幹活,晚上借書來讀。他買不起蠟燭,就在牆上挖出一條縫,借著鄰居家的燭光認真學習。匡衡後來以《詩》著稱於世,在漢元帝時官至丞相。


    古人關於刻苦學習的故事還有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孫敬懸梁,蘇秦刺股。直到現在,我們還用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成語來形容不畏艱難發奮學習的人。


    古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好時光。


    六五:童蒙,吉。


    天真無邪的兒童可以啟蒙,吉利。


    孩子是懵懂無知的,也是天真單純的。正因為懵懂無知,才更需要學習,才更需要接收啟蒙教育。正因為天真單純,孩子們不會有太多複雜的想法,對世間萬物充滿純粹的好奇。因為好奇,孩子們可以用開放的心態接收啟蒙教育,不會有太多雜念幹擾他們的學習。


    孔融(公元153年-公元208年),字文舉,孔子的二十世孫,東漢末期名士。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幼年時就顯露出驚人的才氣。相傳他四歲時就懂得禮讓,吃梨時隻吃最小的,把大梨讓給其他兄弟。孔融十歲左右,就隨父親到洛陽拜訪名士李膺。因李府門人阻攔,孔融對門人說: “我是李家的親戚。” 李膺接到通報後接見了他,問:“我們有什麽親戚關係呀?” 孔融迴答說:“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因此我們是世交呀!”當時李府有很多賓客,聽了孔融的答複後都感到驚奇,覺得這孩子太聰明了。隻有太中大夫陳煒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了哦。孔融反應很快,立刻反駁說:“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煒被懟得無話可說。孔融後來以文學名世,位列建安七子之首


    孩子們單純、執著、感興趣、心無旁騖,他們的目標往往更加清晰,更加明確。所以,我們要盡量幫助孩子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和他們一起去驚喜地發現世間所有美好。孩子們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鼓勵他們不畏困難敢於鑽研,要鼓勵他們敢於提問敢於探索,敢於嚐試著用各種思路和各種方法去尋找答案。這樣堅持下去,孩子們就會懂得越來越多,成績也會越來越好。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要驚醒愚昧無知的人,但不宜采用過激的行動,利於用正確的方法改變壞習氣。


    很多孩子想快快成長,希望一口氣學會所有知識。他們什麽都想做到最好,想比同學們跳得高,想比同學們跑得快,希望字寫得最漂亮,希望歌唱得最動聽。有這樣的夢想當然是好的,但是欲速則不達,凡事不能操之過急。孩子沒必要樹立過高的目標,否則一旦無法實現,信心會受到打擊。孩子也沒必要沒日沒夜、廢寢忘食的學習,這麽做不僅會搞壞孩子的身體,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北宋大文學家王安石講過一個傷仲永的故事。他在故事中迴憶道,江西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時不學而能,天生會寫詩。同縣的人覺得這個孩子一定會有出息,於是善待他的父親,還有人願意花錢買他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覺得有利可圖,於是每天帶著小仲永四處炫耀,卻不為他找老師,讓他更係統地學習。於是方仲永的才能漸漸消失,後來和普通人沒有什麽分別了。王安石歎息道,方仲永的天資那麽好,因為沒有接受好的教育而淪落為一般人,何況那些天資平凡的人呢?


    我們一定要重視正確的教育和學習。學習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有所取舍,分清主次,要勞逸結合,合理製定作息時間,要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製定學習計劃。當然,學習最緊要是持之以恆。貴有恆,又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恐怕一日曝十日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孩子們來說,首先要保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其次要保證認真做好家庭作業和課堂作業,再次要認真做好預習和複習。隻要做好這三點,孩子最少能取得八十分以上的良好成績。在做好這三點的基礎上,再根據個人的特點適當做延展性的學習和閱讀,同時發展一到兩項興趣愛好。興趣不需要太多,因為貪多嚼不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