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轉身從旁邊取出一瓶水,擰開喝了一口,盧彪繼續說道:“拳擊的最終目的,就是把握出拳時機,沒有機會時要創造有利的出拳機會,使自己的拳力盡可能的作用在對方身上,形成殺傷力巨大的致命重拳,一拳就能結束戰鬥,ko對手,要不然,就算你能在拳靶上打出兩噸的拳力,那也隻是一個數字,沒有絲毫用處。”
有道理!
太極武術中,有一個非常有用的技能,叫做四兩撥千斤,其實就是卸力的結果。
聽起來很玄乎,其實道理很簡單,拳台上最常見的就是被重拳ko,而被擊中的拳手一般是倒地,很少看到被直接打死,至於腦袋被打爆的情況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當然,如果對手倒地昏迷後,繼續用重拳對著腦袋猛砸的話,相信會把頭骨打裂,但拳台上是有裁判的,絕不容許發生這種情況。
此刻,王奔終於明白前世經常看到一些評論,說巔峰時期的拳王泰森,他能一拳打出接近一噸的力量,甚至一拳打死一頭牛,很多人嗤之以鼻。
開玩笑,泰森有這麽重的拳頭,怎麽在拳台上沒看到有人被他打死?
問題就在這裏,這裏說的拳力,是指在拳靶上打出的力量,並非有效作用在對方身上的有效力。
“卸力”和“有效作用力”,說實話,在拳擊的一些書籍中有介紹,王奔以前也接觸過一些。
以柔克剛,卸力這些理論,王奔以前練習的拳法中就有,老爺子還專門介紹過‘卸力’。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雖然實戰力在世界競技舞台上建樹不大,但理論知識極其豐富,就以‘卸力’來說,形意拳中指的是通過移動身體和肌肉膨脹,將擊打在身體上的力量消除化解,俗稱‘化勁’。
如果修煉到‘化勁’境界,能輕易消除化解對方的攻擊,實力非常可怕。不過,理論歸理論,真正要修煉那個層次談何容易。
拳擊中的‘卸力’,與中華武術中的‘化勁’‘以柔克剛’有異曲同工之妙,原理差不多。
看來,自己以前修煉的拳法不少技巧能用在拳擊上,或許,把中華武術的一些精髓融合到拳擊中,殺傷力將變得更為巨大。
比如形意拳中的寸勁,鑽拳,崩拳,炮拳,劈拳,太極拳中的吐納之術,以靜製動等等,這些如果應用到拳擊中……
想到這裏,王奔心裏激動起來。
在常人眼中,中華武術是花架子,表演功夫,但王奔練了十三年,很明白武術的根本。
沒錯,在世界競技搏擊大賽中,武術幾乎沒有任何戰績,唯一能有那麽一點點聲望的還是‘散打’,國外稱之為“中國自由踢打格鬥術”,可是,散打並非純正的中華武術,它是七十年代才成立,融合了泰拳,空手道,武術等多種技擊之術。
記得在一片報道中看過,八十年代初期,官方擺下擂台以散打約戰民間武術高人,當時很多傳統武術流派對散打不屑一顧,說這四不像的散打,哪裏能稱之為功夫,與雜耍差不多,其中就有太極拳,鐵線拳,少林拳,形意拳等各門各派的宗師級別高手。
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哪些民間的高手,武術家,一代宗師,在體校的散打隊員手下幾乎不堪一擊。
當時,那些所謂的武林人士很不爽,麵子上有些難看,賽後叫囂道,說是拳台上帶著拳套,與武術不相符,無法發揮出武術的攻擊力。後來,在體校的建議下,特意安排了幾場徒手散打對傳統武術比賽,而且在比賽前,為了怕出現傷亡,特別要求散打隊員不得使用肘擊和膝頂這些殺傷力巨大的招式。
結果,形式沒有任何改觀,傳統武術幾乎不堪一擊,最後,大家集體失聲,這件事不了了之。
但是,在王奔的眼中,武術並非一無是處,它的理論集任何技擊流派之上,實戰不行,那是因為在修煉武術時,缺乏真正的實戰訓練。
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位武術宗師,在擂台上擊敗體重超過自己一倍以上的外國大力士,那個時候,沒人說中華武術是表演套路,沒人說武術是花架子,原因就在這裏,那些宗師高手從小就是在實戰中成長的。他們都是經過血戰的洗禮,來不得半點虛假。
所以,武學沒有高低之分,而關鍵的還是看修煉的人。
王奔親眼見過老爺子施展掌功,一掌劈出,速度快若閃電,幾寸厚的大理石劈成碎片,掌力幾乎超過大鐵錘,如果擊打在人身體上的話,隻要時機到位,相信一出手就能使對方非死即殘。
實戰,是提高武術境界的最佳途徑,現在社會提倡文明,禁止打架鬥毆,所以中華武術沒落成必然趨勢。
拳擊比賽,是擂台實戰,如果能把武術精髓融合到拳擊中,或許,這是提高武術技擊之路的另一條途徑。
想到這些,王奔陷入沉思之中。
接下來,盧彪開始正式教王奔拳擊的基本功。
身為一個拳擊手,第一步就是正確握拳,由於拳擊手戴著拳套,握拳與武術握拳有些差別。
王奔仔細聽著,很快就被拳擊運動深深吸引。
握拳很關鍵,進可攻,退可守,既要強有力的擊打對手,又要保證不傷到自己的手指。
在拳台上,經常出現拳擊手打到一半,出拳位置不對,傷到手指,導致後續無法用力,最後失去了比賽勝利。
所以,握拳很重要,這裏麵還包括握拳擊打的方式,與對方接觸的攻擊點位置。
這一點王奔深有體會,前世讀中學時,有一次與人打架,一不小心打到對方的牙齒,雖然對方牙齒斷了兩顆,但他自己卻疼了幾乎一個月,手指差一點骨折,關節腫的像個饅頭。
盧彪教得很仔細,拳頭握緊,四指成一個平麵,大拇指貼緊食指關節,拳頭與手腕成直線。
擊拳時,攻擊到自己拳頭的接觸點,必須是四指平麵,拳頭其他位置不能出現與目標相碰,否則容易傷到拳頭,尤其是大拇指關節部位。而且拳擊手不能用手背攻擊對手,否則視為犯規。
等王奔基本掌握握拳姿勢後,盧彪開始教他纏繃帶。
這一點與傳統武術不同,一般武術中,很少會出現手上纏繃帶,泰拳中最常見。
繃帶的目的,是使手指能夠緊貼在一起,使受力集中,能有效降低手指受傷的概率,另外,更能使攻擊力量集中。
轉身從旁邊取出一瓶水,擰開喝了一口,盧彪繼續說道:“拳擊的最終目的,就是把握出拳時機,沒有機會時要創造有利的出拳機會,使自己的拳力盡可能的作用在對方身上,形成殺傷力巨大的致命重拳,一拳就能結束戰鬥,ko對手,要不然,就算你能在拳靶上打出兩噸的拳力,那也隻是一個數字,沒有絲毫用處。”
有道理!
太極武術中,有一個非常有用的技能,叫做四兩撥千斤,其實就是卸力的結果。
聽起來很玄乎,其實道理很簡單,拳台上最常見的就是被重拳ko,而被擊中的拳手一般是倒地,很少看到被直接打死,至於腦袋被打爆的情況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當然,如果對手倒地昏迷後,繼續用重拳對著腦袋猛砸的話,相信會把頭骨打裂,但拳台上是有裁判的,絕不容許發生這種情況。
此刻,王奔終於明白前世經常看到一些評論,說巔峰時期的拳王泰森,他能一拳打出接近一噸的力量,甚至一拳打死一頭牛,很多人嗤之以鼻。
開玩笑,泰森有這麽重的拳頭,怎麽在拳台上沒看到有人被他打死?
問題就在這裏,這裏說的拳力,是指在拳靶上打出的力量,並非有效作用在對方身上的有效力。
“卸力”和“有效作用力”,說實話,在拳擊的一些書籍中有介紹,王奔以前也接觸過一些。
以柔克剛,卸力這些理論,王奔以前練習的拳法中就有,老爺子還專門介紹過‘卸力’。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雖然實戰力在世界競技舞台上建樹不大,但理論知識極其豐富,就以‘卸力’來說,形意拳中指的是通過移動身體和肌肉膨脹,將擊打在身體上的力量消除化解,俗稱‘化勁’。
如果修煉到‘化勁’境界,能輕易消除化解對方的攻擊,實力非常可怕。不過,理論歸理論,真正要修煉那個層次談何容易。
拳擊中的‘卸力’,與中華武術中的‘化勁’‘以柔克剛’有異曲同工之妙,原理差不多。
看來,自己以前修煉的拳法不少技巧能用在拳擊上,或許,把中華武術的一些精髓融合到拳擊中,殺傷力將變得更為巨大。
比如形意拳中的寸勁,鑽拳,崩拳,炮拳,劈拳,太極拳中的吐納之術,以靜製動等等,這些如果應用到拳擊中……
想到這裏,王奔心裏激動起來。
在常人眼中,中華武術是花架子,表演功夫,但王奔練了十三年,很明白武術的根本。
沒錯,在世界競技搏擊大賽中,武術幾乎沒有任何戰績,唯一能有那麽一點點聲望的還是‘散打’,國外稱之為“中國自由踢打格鬥術”,可是,散打並非純正的中華武術,它是七十年代才成立,融合了泰拳,空手道,武術等多種技擊之術。
記得在一片報道中看過,八十年代初期,官方擺下擂台以散打約戰民間武術高人,當時很多傳統武術流派對散打不屑一顧,說這四不像的散打,哪裏能稱之為功夫,與雜耍差不多,其中就有太極拳,鐵線拳,少林拳,形意拳等各門各派的宗師級別高手。
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哪些民間的高手,武術家,一代宗師,在體校的散打隊員手下幾乎不堪一擊。
當時,那些所謂的武林人士很不爽,麵子上有些難看,賽後叫囂道,說是拳台上帶著拳套,與武術不相符,無法發揮出武術的攻擊力。後來,在體校的建議下,特意安排了幾場徒手散打對傳統武術比賽,而且在比賽前,為了怕出現傷亡,特別要求散打隊員不得使用肘擊和膝頂這些殺傷力巨大的招式。
結果,形式沒有任何改觀,傳統武術幾乎不堪一擊,最後,大家集體失聲,這件事不了了之。
但是,在王奔的眼中,武術並非一無是處,它的理論集任何技擊流派之上,實戰不行,那是因為在修煉武術時,缺乏真正的實戰訓練。
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位武術宗師,在擂台上擊敗體重超過自己一倍以上的外國大力士,那個時候,沒人說中華武術是表演套路,沒人說武術是花架子,原因就在這裏,那些宗師高手從小就是在實戰中成長的。他們都是經過血戰的洗禮,來不得半點虛假。
所以,武學沒有高低之分,而關鍵的還是看修煉的人。
王奔親眼見過老爺子施展掌功,一掌劈出,速度快若閃電,幾寸厚的大理石劈成碎片,掌力幾乎超過大鐵錘,如果擊打在人身體上的話,隻要時機到位,相信一出手就能使對方非死即殘。
實戰,是提高武術境界的最佳途徑,現在社會提倡文明,禁止打架鬥毆,所以中華武術沒落成必然趨勢。
拳擊比賽,是擂台實戰,如果能把武術精髓融合到拳擊中,或許,這是提高武術技擊之路的另一條途徑。
想到這些,王奔陷入沉思之中。
接下來,盧彪開始正式教王奔拳擊的基本功。
身為一個拳擊手,第一步就是正確握拳,由於拳擊手戴著拳套,握拳與武術握拳有些差別。
王奔仔細聽著,很快就被拳擊運動深深吸引。
握拳很關鍵,進可攻,退可守,既要強有力的擊打對手,又要保證不傷到自己的手指。
在拳台上,經常出現拳擊手打到一半,出拳位置不對,傷到手指,導致後續無法用力,最後失去了比賽勝利。
所以,握拳很重要,這裏麵還包括握拳擊打的方式,與對方接觸的攻擊點位置。
這一點王奔深有體會,前世讀中學時,有一次與人打架,一不小心打到對方的牙齒,雖然對方牙齒斷了兩顆,但他自己卻疼了幾乎一個月,手指差一點骨折,關節腫的像個饅頭。
盧彪教得很仔細,拳頭握緊,四指成一個平麵,大拇指貼緊食指關節,拳頭與手腕成直線。
擊拳時,攻擊到自己拳頭的接觸點,必須是四指平麵,拳頭其他位置不能出現與目標相碰,否則容易傷到拳頭,尤其是大拇指關節部位。而且拳擊手不能用手背攻擊對手,否則視為犯規。
等王奔基本掌握握拳姿勢後,盧彪開始教他纏繃帶。
這一點與傳統武術不同,一般武術中,很少會出現手上纏繃帶,泰拳中最常見。
繃帶的目的,是使手指能夠緊貼在一起,使受力集中,能有效降低手指受傷的概率,另外,更能使攻擊力量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