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鬆林又一次成了楊嶺村的榜樣,有功名做不官了,還可以開作坊惠顧鄉裏。
大清早,村口聚集了十五個壯勞力,都是些有手藝的實誠漢子,村長考慮的很周全,通知他們時說好三十文一天,管三頓飯的原因是要起早摸黑趕工。
宋天保是主事人,安排六個人去後山伐木材,三個人跟著楊銀根壘灶台,其他人和他一起清理地上的灌木雜草,村口這塊地高低不平談不上多好,離官道近進進出出倒是很方便。
楊梅坐上許多田趕的馬車去蓮塘鎮采買,白米五十斤,十五花肉外加兩根大腿骨,豆腐三板,蔬菜地裏有,時間不能耽擱太久,趕緊迴家準備早飯。
砍伐木材就在小山坡後麵的大山,第一批木材運送下山時,楊梅叫大家吃早飯,人太多飯桌搬到院子中間,用大海碗盛好的豬肉燉粉條擺滿桌子,另一邊的石桌上還放了一大盆,灶鍋裏還在燉煮,二十來個人的份量很難把握,多做些有剩下的中午吃。
誰都沒見過粉條,農家人的早飯大多是粗麵饃饃菜糊糊,哪裏見過這麽豐盛的,油亮亮的粉條上麵是大塊五花肉,還有豆腐和蔬菜,香味彌漫到了院子外麵,大家顧不得客氣端起碗就吃,坐著蹲著站著的都有,唿吱吱的聲音此起彼伏,吃得快的已經添第二碗了。
“啥吃食這麽好吃?我們這地能種嗎?”終於有人開口說話了。
宋天保得意跟大家介紹:“這個叫粉條是薯麵做的,我們蓋作坊就是為了做粉條,你們誰家有薯麵想賣的都送我這來,四文一斤有多少收多少,賣給糧鋪也是這個價,還不用跑老遠路。”
番薯不好存放,做成薯麵能多放置一些時間,農家人主要靠這個果腹,家家戶戶都有,糧鋪收的不多,畢竟買的人少,四文錢一斤還得是熟人才收,挑到城裏零賣倒是能高出一文錢,可是銷量有限。
聽說是薯麵做的,幾個人才慢慢的咀嚼,好像真是有番薯的味道。
“大家閑時多多開荒,我們這的地很適合種番薯,作坊明年也會收番薯,做薯麵粉條都請村裏人幫工,而且大部分都是女人,不耽擱各家的地裏活。”楊鬆林的這番話很是鼓舞人心,個個肚裏揣著小心思,想著村子邊緣的荒地那塊大些,早點下手開出來,番薯下種後不需要花大功夫伺候,收迴家就是銀子,多好的事傻子才不幹。
上山砍伐的人運送了兩輪木材,開始在灶台上方搭遮陽棚,留兩個人砍伐毛竹,楊銀根幾個人壘好灶台,又找了塊相對平緩的位置打木樁,地麵高低不平,鏟平是來不及了,隻能靠木樁的長短掌控平麵,木橫杆鑿些淺槽防止曬竿滑動。
楊梅坐上馬車又一次進了蓮塘鎮,按寫好的單子買了五口大鐵鍋,不同規格的木盆木桶好幾個,木匠鋪子的掌櫃夥計忙得團團轉,暫時買六匹白布做袋子,大水缸準備兩口,食材還要多備些,大老爺們的飯量一個比一個猛。
迴家時馬車後麵還跟著一輛送貨的牛車,車上的貨物堆得老高老高。一群看熱鬧的婦人嘰嘰喳喳詢問:“梅子啊,你家的作坊是做吃食的吧,買這麽多鍋呀盆呀桶的。”
“是啊三嬸子,有空幫忙縫幾個布袋吧,袋口要貫麻繩,就是這樣子的。”說著拿了個樣品抖了抖,時間緊沒工夫閑聊,直接分派活計。
好幾個人轉身離開,楊梅把布匹搬出車廂接著說:“一匹布可以做二十四個,需要六個人幫忙明天就要做完,有空的幫忙趕趕針線活。”看了一眼猶豫的婦人們想繼續說又停住了。
“我拿一匹迴去做吧,叫兒媳婦幫一把明早給你做完。”這個三嬸子是宋天保堂叔家的,嘴快手快心腸熱,即便是得罪過一些人,但還是蠻受人尊重。
接著幾個和梅子相好的婦人也跟著上前拿布匹,旁邊一個小媳婦猶豫著拿過一匹布。“我也做一匹吧,可能要晚兩個時辰送來。”小媳婦叫菊花,婆婆是個厲害角色,在家沒少被磋磨,這活一接估計又得受不少嘮叨。
六個人抱著布匹迴家,楊梅故意走到大門口說:“謝謝你們了,布袋的加工費兩文錢一個,我忘了買線,幹脆一匹布算五十文工錢吧。”
婦人們轉過身,臉上立刻綻放出笑顏。“早知道是這麽好的差事我全都抱迴去,全家人不吃不睡也給你趕做出來,”三嬸子的話逗樂了大家,很多附和的笑聲中,不難聽出幾分苦澀與後悔。
緊接著楊梅又說了一句,“明天交了布袋直接來作坊做工吧,二十文一天不管飯,可能要幹兩三個月,跟家裏人商量好了再來哦。”
“我換兒媳婦來成啵?”三嬸子的嘴就是快,這邊話音剛落她的話就跟出來了。
“可以,一家一個可以換人,不想來的也不強求。”誰腦子被驢踢了,家門口掙二十文一天,這等好事哪找去。
“梅子姐,我也想到你家作坊做工成啵?”一個嫁進村不久的小媳婦期期艾艾走近她,夫家姓楊所以叫姐。
“還需要幾個人,得去和村長說,不知道他安排好了沒有。”肯定不能馬上答應,大哥說做工的人由村長定,剛剛叫的六個得趕緊跟村長解釋。
宋德華趕著驢車迴村,第一時間見到楊鬆林,水都沒喝一口拿出地契和剩下的銀子興奮的說:“舉人老爺的人緣真好,主薄差爺聽說是你要買地,馬上請示知縣大人,結果每畝地按五百文算,加契稅總共是十四兩一百七十五文,這是餘下的十兩八百二十五文”
楊鬆林拿出一錠五兩銀子塞給村長。“德華叔,這是你幫我省下的,咱們二一添作五。”
辦地契時的確是他和主薄說了一嘴,楊鬆林在吉水縣做了三年縣臣,升遷途中遇到土匪腿受傷,後來開了家書院,現在迴來開作坊報答鄉親。主薄四十多歲,曾經得到過縣臣的關照,立刻就稟報知縣大人。
宋德華怎麽也不肯收這銀子,主薄都畢恭畢敬的一文都不多收,他還是鄉裏鄉親的,早上吃的豬肉燉粉條迴味了一路,這個作坊說不定將來會給村子帶來大變化,作為村長應該感激才是。
家裏一下子多了十幾個人吃飯,楊梅忙不過來就請隔壁楊二嬸幫忙,中午是大米飯紅燒肉冬瓜骨頭湯,再炒兩個蔬菜,品種不多每個菜的份量足,雖說農家人一年到頭吃不著幾頓白米飯,可粉條的味更難舍,剛剛吃完午飯就惦記下一頓了。
“晚飯能不能還吃粉條呀?”提建議的是宋小寶,宋天保的親二哥。
宋天保有三兄弟他最小,分家時大哥占著長子長孫外加贍養父母,十畝良田二十畝旱地得了七成,二哥兩成他一成,茅草屋子也隻有一間,要不是楊梅的陪嫁田地,日子不知道得苦成啥樣,氣得他幹脆搬進嶽父空出來的屋子,對誰都說自己是上門女婿。
楊鬆林接到上任文書後,決定提前嫁妹妹,除了祖屋,家裏的六畝水田三畝旱地全給楊梅作了陪嫁,全村人又是一片讚歎羨慕。
宋天保的爹娘可能也是因為老三媳婦陪嫁多才少給的,可謂是父母難做天難做,風霜雨雪陰晴日月都會被人抱怨,可況是人,公與不公自在人心。
宋天保也就是嘴上說說,爹娘的養老錢三節禮一點沒少給,二哥家孩子多田地少,日子過得艱難,他也沒有能力關照多少,給了那間分到的土坯草屋算是幫襯吧。
開作坊請幫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二哥,手足親情打斷骨頭連著筋,再說,要是粉條買賣做大了,好些地方要用信得過的人,兄弟之間相互幫助皆大歡喜。
站在媳婦這邊,自稱的上門女婿做的是頂呱呱,楊氏族裏的大事小情都替大舅哥扛著,該出力的出力,該出錢的時候也不含糊,
對媳婦好就更不用說了,沒人見過楊梅下地幹活,農忙時節搶時間就請花錢幫工,村裏的大姑娘小媳婦羨慕的不得了。
還有那個貧困戶二伯家,明麵上叫小龍放牛掙幾斤米糧,私底下多給好幾斤,過年節還要送點葷菜接濟。
夕陽西下,村口小山坡上一排稻草蓋的遮陽棚格外惹眼,靠西位置依次排了五個爐灶,兩口裝水的大缸立在棚前,東邊暫時放些盆桶竹墊之類的用具,竹竿截好集中堆放,不遠處是一行行排放整齊的晾曬杆,作坊準備就緒,明天這裏就能看見粉條啦。
勞累了一天,領了工錢期待的是晚飯,灶房飄出報鍋香味,蔥薑蒜辣椒加紅燒肉的湯汁,幹炒出鍋的粉條太折騰人了。
楊梅端出來雖然是大海碗可沒有盛滿。“炒粉條一鍋太多攪不動,你們慢慢吃,灶間還在弄直到大家吃撐。”
三嬸子家推了一板車薯麵來賣,聞著粉條味兒不等楊梅招唿,自己跑到灶間端起碗就吃,還不忘給搬薯麵的老頭一碗,嘴裏不滿的嘮叨。“曉得有這好吃的粉條就空肚子過來,我這碗吃不下的要帶迴家去的哦,”惹得一眾人哈哈大笑。
大清早,村口聚集了十五個壯勞力,都是些有手藝的實誠漢子,村長考慮的很周全,通知他們時說好三十文一天,管三頓飯的原因是要起早摸黑趕工。
宋天保是主事人,安排六個人去後山伐木材,三個人跟著楊銀根壘灶台,其他人和他一起清理地上的灌木雜草,村口這塊地高低不平談不上多好,離官道近進進出出倒是很方便。
楊梅坐上許多田趕的馬車去蓮塘鎮采買,白米五十斤,十五花肉外加兩根大腿骨,豆腐三板,蔬菜地裏有,時間不能耽擱太久,趕緊迴家準備早飯。
砍伐木材就在小山坡後麵的大山,第一批木材運送下山時,楊梅叫大家吃早飯,人太多飯桌搬到院子中間,用大海碗盛好的豬肉燉粉條擺滿桌子,另一邊的石桌上還放了一大盆,灶鍋裏還在燉煮,二十來個人的份量很難把握,多做些有剩下的中午吃。
誰都沒見過粉條,農家人的早飯大多是粗麵饃饃菜糊糊,哪裏見過這麽豐盛的,油亮亮的粉條上麵是大塊五花肉,還有豆腐和蔬菜,香味彌漫到了院子外麵,大家顧不得客氣端起碗就吃,坐著蹲著站著的都有,唿吱吱的聲音此起彼伏,吃得快的已經添第二碗了。
“啥吃食這麽好吃?我們這地能種嗎?”終於有人開口說話了。
宋天保得意跟大家介紹:“這個叫粉條是薯麵做的,我們蓋作坊就是為了做粉條,你們誰家有薯麵想賣的都送我這來,四文一斤有多少收多少,賣給糧鋪也是這個價,還不用跑老遠路。”
番薯不好存放,做成薯麵能多放置一些時間,農家人主要靠這個果腹,家家戶戶都有,糧鋪收的不多,畢竟買的人少,四文錢一斤還得是熟人才收,挑到城裏零賣倒是能高出一文錢,可是銷量有限。
聽說是薯麵做的,幾個人才慢慢的咀嚼,好像真是有番薯的味道。
“大家閑時多多開荒,我們這的地很適合種番薯,作坊明年也會收番薯,做薯麵粉條都請村裏人幫工,而且大部分都是女人,不耽擱各家的地裏活。”楊鬆林的這番話很是鼓舞人心,個個肚裏揣著小心思,想著村子邊緣的荒地那塊大些,早點下手開出來,番薯下種後不需要花大功夫伺候,收迴家就是銀子,多好的事傻子才不幹。
上山砍伐的人運送了兩輪木材,開始在灶台上方搭遮陽棚,留兩個人砍伐毛竹,楊銀根幾個人壘好灶台,又找了塊相對平緩的位置打木樁,地麵高低不平,鏟平是來不及了,隻能靠木樁的長短掌控平麵,木橫杆鑿些淺槽防止曬竿滑動。
楊梅坐上馬車又一次進了蓮塘鎮,按寫好的單子買了五口大鐵鍋,不同規格的木盆木桶好幾個,木匠鋪子的掌櫃夥計忙得團團轉,暫時買六匹白布做袋子,大水缸準備兩口,食材還要多備些,大老爺們的飯量一個比一個猛。
迴家時馬車後麵還跟著一輛送貨的牛車,車上的貨物堆得老高老高。一群看熱鬧的婦人嘰嘰喳喳詢問:“梅子啊,你家的作坊是做吃食的吧,買這麽多鍋呀盆呀桶的。”
“是啊三嬸子,有空幫忙縫幾個布袋吧,袋口要貫麻繩,就是這樣子的。”說著拿了個樣品抖了抖,時間緊沒工夫閑聊,直接分派活計。
好幾個人轉身離開,楊梅把布匹搬出車廂接著說:“一匹布可以做二十四個,需要六個人幫忙明天就要做完,有空的幫忙趕趕針線活。”看了一眼猶豫的婦人們想繼續說又停住了。
“我拿一匹迴去做吧,叫兒媳婦幫一把明早給你做完。”這個三嬸子是宋天保堂叔家的,嘴快手快心腸熱,即便是得罪過一些人,但還是蠻受人尊重。
接著幾個和梅子相好的婦人也跟著上前拿布匹,旁邊一個小媳婦猶豫著拿過一匹布。“我也做一匹吧,可能要晚兩個時辰送來。”小媳婦叫菊花,婆婆是個厲害角色,在家沒少被磋磨,這活一接估計又得受不少嘮叨。
六個人抱著布匹迴家,楊梅故意走到大門口說:“謝謝你們了,布袋的加工費兩文錢一個,我忘了買線,幹脆一匹布算五十文工錢吧。”
婦人們轉過身,臉上立刻綻放出笑顏。“早知道是這麽好的差事我全都抱迴去,全家人不吃不睡也給你趕做出來,”三嬸子的話逗樂了大家,很多附和的笑聲中,不難聽出幾分苦澀與後悔。
緊接著楊梅又說了一句,“明天交了布袋直接來作坊做工吧,二十文一天不管飯,可能要幹兩三個月,跟家裏人商量好了再來哦。”
“我換兒媳婦來成啵?”三嬸子的嘴就是快,這邊話音剛落她的話就跟出來了。
“可以,一家一個可以換人,不想來的也不強求。”誰腦子被驢踢了,家門口掙二十文一天,這等好事哪找去。
“梅子姐,我也想到你家作坊做工成啵?”一個嫁進村不久的小媳婦期期艾艾走近她,夫家姓楊所以叫姐。
“還需要幾個人,得去和村長說,不知道他安排好了沒有。”肯定不能馬上答應,大哥說做工的人由村長定,剛剛叫的六個得趕緊跟村長解釋。
宋德華趕著驢車迴村,第一時間見到楊鬆林,水都沒喝一口拿出地契和剩下的銀子興奮的說:“舉人老爺的人緣真好,主薄差爺聽說是你要買地,馬上請示知縣大人,結果每畝地按五百文算,加契稅總共是十四兩一百七十五文,這是餘下的十兩八百二十五文”
楊鬆林拿出一錠五兩銀子塞給村長。“德華叔,這是你幫我省下的,咱們二一添作五。”
辦地契時的確是他和主薄說了一嘴,楊鬆林在吉水縣做了三年縣臣,升遷途中遇到土匪腿受傷,後來開了家書院,現在迴來開作坊報答鄉親。主薄四十多歲,曾經得到過縣臣的關照,立刻就稟報知縣大人。
宋德華怎麽也不肯收這銀子,主薄都畢恭畢敬的一文都不多收,他還是鄉裏鄉親的,早上吃的豬肉燉粉條迴味了一路,這個作坊說不定將來會給村子帶來大變化,作為村長應該感激才是。
家裏一下子多了十幾個人吃飯,楊梅忙不過來就請隔壁楊二嬸幫忙,中午是大米飯紅燒肉冬瓜骨頭湯,再炒兩個蔬菜,品種不多每個菜的份量足,雖說農家人一年到頭吃不著幾頓白米飯,可粉條的味更難舍,剛剛吃完午飯就惦記下一頓了。
“晚飯能不能還吃粉條呀?”提建議的是宋小寶,宋天保的親二哥。
宋天保有三兄弟他最小,分家時大哥占著長子長孫外加贍養父母,十畝良田二十畝旱地得了七成,二哥兩成他一成,茅草屋子也隻有一間,要不是楊梅的陪嫁田地,日子不知道得苦成啥樣,氣得他幹脆搬進嶽父空出來的屋子,對誰都說自己是上門女婿。
楊鬆林接到上任文書後,決定提前嫁妹妹,除了祖屋,家裏的六畝水田三畝旱地全給楊梅作了陪嫁,全村人又是一片讚歎羨慕。
宋天保的爹娘可能也是因為老三媳婦陪嫁多才少給的,可謂是父母難做天難做,風霜雨雪陰晴日月都會被人抱怨,可況是人,公與不公自在人心。
宋天保也就是嘴上說說,爹娘的養老錢三節禮一點沒少給,二哥家孩子多田地少,日子過得艱難,他也沒有能力關照多少,給了那間分到的土坯草屋算是幫襯吧。
開作坊請幫工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二哥,手足親情打斷骨頭連著筋,再說,要是粉條買賣做大了,好些地方要用信得過的人,兄弟之間相互幫助皆大歡喜。
站在媳婦這邊,自稱的上門女婿做的是頂呱呱,楊氏族裏的大事小情都替大舅哥扛著,該出力的出力,該出錢的時候也不含糊,
對媳婦好就更不用說了,沒人見過楊梅下地幹活,農忙時節搶時間就請花錢幫工,村裏的大姑娘小媳婦羨慕的不得了。
還有那個貧困戶二伯家,明麵上叫小龍放牛掙幾斤米糧,私底下多給好幾斤,過年節還要送點葷菜接濟。
夕陽西下,村口小山坡上一排稻草蓋的遮陽棚格外惹眼,靠西位置依次排了五個爐灶,兩口裝水的大缸立在棚前,東邊暫時放些盆桶竹墊之類的用具,竹竿截好集中堆放,不遠處是一行行排放整齊的晾曬杆,作坊準備就緒,明天這裏就能看見粉條啦。
勞累了一天,領了工錢期待的是晚飯,灶房飄出報鍋香味,蔥薑蒜辣椒加紅燒肉的湯汁,幹炒出鍋的粉條太折騰人了。
楊梅端出來雖然是大海碗可沒有盛滿。“炒粉條一鍋太多攪不動,你們慢慢吃,灶間還在弄直到大家吃撐。”
三嬸子家推了一板車薯麵來賣,聞著粉條味兒不等楊梅招唿,自己跑到灶間端起碗就吃,還不忘給搬薯麵的老頭一碗,嘴裏不滿的嘮叨。“曉得有這好吃的粉條就空肚子過來,我這碗吃不下的要帶迴家去的哦,”惹得一眾人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