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一整天都在為作坊忙碌,剛歇會就有兩個小媳婦找上門,一個新嫁進來的說婆婆總是針對她,做什麽都不滿意,還不如出去做工,免得婆媳撕破臉丈夫為難,是個懂道理有主意的;另一個被婆婆小姑子欺負很了,聽說作坊要人,跑到村長家裏哭求,做工的人都安排好了,哭哭啼啼把村長媳婦的心都哭的軟塌塌。
天都黑了,沒辦法再跑一趟,看能不能增加兩個人。楊鬆林聽明白村長的意思,馬上同意再壘一個灶台,稱讚村長為村民排憂解難勞苦功高。
宋德華歎口氣說:“原本是照顧村裏的貧困戶,楊財水家應該第一個考慮,可是家裏老的老小的小實在沒法安置。”
楊鬆林一震,楊財水是他的二伯,是爹爹的堂兄,從小到大兩人關係最親厚,老的老小的小是什麽意思?
“堂兄堂嫂都去世了,家裏隻有二伯兩個老人苦撐著,四個孩子中大丫十一歲二丫九歲大龍七歲小龍四歲,二伯快六十歲了,二伯娘身子骨也不好,幾年來都是村長照顧,族人幫襯才勉強過來。”楊梅也很難受,楊財水是他爹的堂兄,平時總是借著大龍幫忙放牛給幾斤糙米雜糧。
“我想現在過去看看。”村長陪著兄弟倆敲響楊財水的院門,家裏沒有點燈,一個佝僂著身子的老人打開籬笆門,楊鬆林差不多哽咽的叫了聲二伯。
“鬆林啊,聽說你迴來很忙,就沒過去打擾,你爹娘身體還好吧?啥時候迴來兄弟見上一麵。”老人的聲音沒什麽起伏,就像是拉家常一樣。
這個飽經磨難的老人,被生活壓得隻有一口氣在喘息,可心裏還牽掛身在異鄉的親人。“二伯,我爹娘很快就會迴來的,到時候你們好好嘮嘮。”
“那好那好,就在這院子坐吧,外麵亮堂。”說著搬來幾個小板凳,天保把一紮粉條和一盒點心遞給他,老人雙手尷尬的捧著,嘴裏喃喃的念叨,咋這破費咋這破費。
“二伯,明天作坊開始做粉條,每天要很多燒柴,我想讓兩孩子把旁邊的樹枝砍了嗮柴,還要一個孩子專門看火添柴,一起算三十文一天,你看行嗎?”
楊鬆林的話剛落,老人就激動的站起來。“小孩子咋能掙這麽多呢,少點少點,我知道你是想幫二伯,我記下了我記下了。”
一家子老弱病殘,別人隻幫的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得想法子讓他們自己立起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一歲的女孩不小了,自己的義子十三歲就撐開了一片天,可他不知道那是一個來自二十一世紀,受過高等教育的靈魂。
時間太匆忙,家常話有空了再聊,幾人很快就起身離開。宋天保累了一天,晚上還要跟著許多田學調料汁,稀裏糊塗忙半夜,天剛蒙蒙亮又跟著楊銀根學揉麵,確實是很辛苦,
有希望就有動力,想著不起眼的薯麵經過自己的手一步一步變成粉條,然後變成銀錠子,心裏別提多帶勁。
吃過早飯,上工的人陸陸續續到了,四個男人十四個女人加三個孩子,該交待的事情一定要先說,宋天保清了清嗓音說:“都是一個村子的鄉親,做事我是信得過你們的,可還是要叮囑幾句:我們是做吃食,手一定要幹淨,不能有長指甲,特別是頭發要注意,等會給你們發一塊布做包巾,迴家自己縫個邊,下工前要清洗用具打掃場地,從今天起我們要在一起做工,很多事要大家要相互合作,我們都是知根知底的同村人,不管私下交情咋樣,在這都得聽我安排。”
宋天保還真有幾分領導才能,大家都是鄉裏鄉親的,自己的親二哥也在其中,賴話說在前麵,交情歸交情,想自作主張不聽安排的盡早離開。
停頓了片刻,宋天保覺得每個人的工錢要明確說出來,這個很重要免得背後議論紛紛。“工錢月末發,男的三十文一天,女的二十文一天,大丫三個孩子一人十文,做的多有獎賞。”
簡短的開工儀式後,幾個男人把揉好的兩桶麵和料汁,用牛車運到作坊,接著跟楊銀根學揉麵,許多田示範篩麵衝麵及晾曬的整個過程,女人們站在旁邊看直了眼,薯麵變成粉條的過程,就是這麽盆鍋桶倒騰一下,接著兩個人一組上手練習。
許多田雖然是孩子,畢竟這個年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指導這些七嘴八舌的女人真是有些為難,尤其是小媳婦,想指點一下手法,馬上就躲的遠遠的,實在尷尬。
五口大鍋同時篩麵,兩個人一組自由搭配,大丫帶著大龍去旁邊砍柴,二丫圍著幾個爐灶添柴,留兩人清洗竹竿,另外兩個人把晾好的薯麵杆放到嗮架上。
許多田來來迴迴的觀察,還真發現了點小問題,五個人手臂繞粉條的長短相差太大,嗮幹後碼放運送不方便也不好看,這個問題很好解決,讓她們聚到一起統一繞粉條的長度就可以。
第一天做粉條吃開工飯很有必要,揉好的麵都做完了,太陽正當頭,天保端來一盆湯汁,楊梅提了一籃子碗筷。“大家都來嚐嚐自己做的粉條,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吃法。”這種吃法對湯汁的依賴較多,用了大骨熬湯調製,辣椒蔬菜切得很小。
楊梅從木桶裏撈出涼透的粉條,放到竹簍瀝幹水分,然後放進碗裏澆上湯汁拌勻,順手遞到小龍手裏。“你嚐嚐,太辣就換一碗湯汁少的。”
小龍接過大丫送上的筷子,不管不顧的吃的唿哧唿哧響,一碗粉條見底了才抬起頭。“好吃、好吃,我還要一碗。”平常家裏的薯麵糊糊都要加野菜,記憶中沒吃過這麽好的東西。
大丫學著梅子姐的做法幫二丫拌了一碗,自己那碗還沒入口,小龍的空碗就伸了過來,終於吃到嘴裏的時候,眼淚不由自主流了下來,想著自己吃這麽好的東西,爺奶弟弟卻吃在野菜糊糊,心裏虧疚的難受。
“大丫怎麽了?是不是辣的難受?”楊梅一直擔心他們吃不好,想著讓他們到家裏去吃不辣的。
“很好吃,謝謝梅子姐,謝謝天保姐夫。”懂事的孩子,心裏滿滿的都是感激,她好想說帶一碗迴家,話到嘴邊又咽了迴去。
“有話就對姐說,等會迴家盛碗湯汁帶半盆粉條迴去,讓家裏幾個人都嚐嚐,一定看著爺爺奶奶兩個人吃飽,記住了。”楊梅不僅嘴上交待,還親自盛了碗滿滿的湯汁,裝了大半盆粉條。
姐弟三人高興極了,大龍飛快跑迴家報信去,大丫端著半盆粉條,小丫雙手端著湯汁,生怕灑落一滴,今天全家人都能飽飽吃一頓,而且還是從沒聽說過好東西,一定要給爺爺奶奶吃兩大碗。
涼棚裏大家吃得盡歡,熱熱鬧鬧打趣了好一陣,宋天保發話了。“大家吃完飯清洗用具打掃完場地就迴家休息,申時再過來收。”
所有的盆桶竹竿等東西都派上了用場,遮陽棚東邊空出的地方鋪上竹墊,到時候曬幹的粉條一起堆在上麵,稱重捆綁不會沾上髒物。
夕陽下,女人們的花頭巾成了作坊的一道風景線,搓繩稱重捆紮碼放說說笑笑,男人們一手抓三四根嗮竿,穿梭在嗮架與涼棚之間,差不多半個時辰全部粉條運送到宋天保家,總共八百七十多斤,第一天能達到這個數還不錯。
作坊現在是敞開的,用具不好天天搬運,晚上得派人守夜,大水缸也要裝滿了,用竹墊蓋著遮擋灰蟲,調料汁要提前幾個時辰準備,這個守夜的人隻能是天保最合適。
第二天增加了一個灶台篩麵,大家的操作流程也熟練起來,捆紮後竟然做了一千五百多斤,就在大家興奮之際,兩輛馬車停在作坊前,楊鬆林知道這是按約定時間來拉粉條的白府人。
兩千斤粉條裝上車,宋天保握著四十兩沉甸甸的銀子神遊,隻聽見一車夫小聲問:“沒有涼豆腐嗎?”他們可是聽說粉條作坊涼豆腐好吃又解暑,都爭搶著要來,沒想到什麽都沒有,隻好厚著臉皮要。
什麽涼豆腐,從來沒見過,楊銀根很快反應過來,連忙上去接話。“對不起了兩位小哥,這幾天太忙沒來得及準備,明天一定有。”
望著馬車離開,工人們把作坊規整好迴家去,宋天保還在糾結涼豆腐。“姑爺不用擔心,明天去藥鋪買一斤薄荷,再買幾斤白糖就行,我和二少爺都知道怎麽做。”楊銀根平時話很少,該出力的時候自會主動出手。
於是,大家每天都能吃到傳說中的涼豆腐,白府的車夫更是吃了個盡興,趕車的人總是不斷出現新麵孔。
孫學文的娘每天買涼豆腐進賬幾百文,楊鬆林想到今年作坊隻能做一個多月,貧困家庭得不到明顯的改善,跟妹妹嘀咕一陣子,隨後楊梅就去了二伯家,第二天早上,楊財水帶著孫子孫女砍柴嗮柴,中午架著天保家的牛車出村,車上是大丫和裝著涼豆腐的木桶,個把多時辰迴到村子,大丫和大家一起收完粉條,又帶著弟妹收幹柴,一個半大女孩子從早幹到晚,臉上卻是笑嘻嘻的。
有一天楊財水迴村的馬車上是一袋袋薯麵。“天保,這些薯麵是丫兒舅舅家的,我說了四文一斤,都是親戚就作主收了,你來過下稱吧,村子上還有好幾家要賣,我說要迴來問問。”今天涼豆腐做多了,鎮上走完一圈就去了附近村子,兩文錢的新鮮吃食莊戶人家還是買得起。
楊梅原本打算明天集日去鎮子上收薯麵,這下問題全解決了。“二伯,你可是幫了我的大忙,有多少薯麵都收,自己送過來還是托您帶來都行。”後來楊財水迴村的牛車都是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還得專程拉一趟。
作坊的事務基本穩定,每天出產兩千多斤粉條,四十兩銀子的進賬,宋天保樂的總是露著後牙槽,楊鬆林拜別族親長輩,帶著楊銀根許多田離開了。
天都黑了,沒辦法再跑一趟,看能不能增加兩個人。楊鬆林聽明白村長的意思,馬上同意再壘一個灶台,稱讚村長為村民排憂解難勞苦功高。
宋德華歎口氣說:“原本是照顧村裏的貧困戶,楊財水家應該第一個考慮,可是家裏老的老小的小實在沒法安置。”
楊鬆林一震,楊財水是他的二伯,是爹爹的堂兄,從小到大兩人關係最親厚,老的老小的小是什麽意思?
“堂兄堂嫂都去世了,家裏隻有二伯兩個老人苦撐著,四個孩子中大丫十一歲二丫九歲大龍七歲小龍四歲,二伯快六十歲了,二伯娘身子骨也不好,幾年來都是村長照顧,族人幫襯才勉強過來。”楊梅也很難受,楊財水是他爹的堂兄,平時總是借著大龍幫忙放牛給幾斤糙米雜糧。
“我想現在過去看看。”村長陪著兄弟倆敲響楊財水的院門,家裏沒有點燈,一個佝僂著身子的老人打開籬笆門,楊鬆林差不多哽咽的叫了聲二伯。
“鬆林啊,聽說你迴來很忙,就沒過去打擾,你爹娘身體還好吧?啥時候迴來兄弟見上一麵。”老人的聲音沒什麽起伏,就像是拉家常一樣。
這個飽經磨難的老人,被生活壓得隻有一口氣在喘息,可心裏還牽掛身在異鄉的親人。“二伯,我爹娘很快就會迴來的,到時候你們好好嘮嘮。”
“那好那好,就在這院子坐吧,外麵亮堂。”說著搬來幾個小板凳,天保把一紮粉條和一盒點心遞給他,老人雙手尷尬的捧著,嘴裏喃喃的念叨,咋這破費咋這破費。
“二伯,明天作坊開始做粉條,每天要很多燒柴,我想讓兩孩子把旁邊的樹枝砍了嗮柴,還要一個孩子專門看火添柴,一起算三十文一天,你看行嗎?”
楊鬆林的話剛落,老人就激動的站起來。“小孩子咋能掙這麽多呢,少點少點,我知道你是想幫二伯,我記下了我記下了。”
一家子老弱病殘,別人隻幫的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得想法子讓他們自己立起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一歲的女孩不小了,自己的義子十三歲就撐開了一片天,可他不知道那是一個來自二十一世紀,受過高等教育的靈魂。
時間太匆忙,家常話有空了再聊,幾人很快就起身離開。宋天保累了一天,晚上還要跟著許多田學調料汁,稀裏糊塗忙半夜,天剛蒙蒙亮又跟著楊銀根學揉麵,確實是很辛苦,
有希望就有動力,想著不起眼的薯麵經過自己的手一步一步變成粉條,然後變成銀錠子,心裏別提多帶勁。
吃過早飯,上工的人陸陸續續到了,四個男人十四個女人加三個孩子,該交待的事情一定要先說,宋天保清了清嗓音說:“都是一個村子的鄉親,做事我是信得過你們的,可還是要叮囑幾句:我們是做吃食,手一定要幹淨,不能有長指甲,特別是頭發要注意,等會給你們發一塊布做包巾,迴家自己縫個邊,下工前要清洗用具打掃場地,從今天起我們要在一起做工,很多事要大家要相互合作,我們都是知根知底的同村人,不管私下交情咋樣,在這都得聽我安排。”
宋天保還真有幾分領導才能,大家都是鄉裏鄉親的,自己的親二哥也在其中,賴話說在前麵,交情歸交情,想自作主張不聽安排的盡早離開。
停頓了片刻,宋天保覺得每個人的工錢要明確說出來,這個很重要免得背後議論紛紛。“工錢月末發,男的三十文一天,女的二十文一天,大丫三個孩子一人十文,做的多有獎賞。”
簡短的開工儀式後,幾個男人把揉好的兩桶麵和料汁,用牛車運到作坊,接著跟楊銀根學揉麵,許多田示範篩麵衝麵及晾曬的整個過程,女人們站在旁邊看直了眼,薯麵變成粉條的過程,就是這麽盆鍋桶倒騰一下,接著兩個人一組上手練習。
許多田雖然是孩子,畢竟這個年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指導這些七嘴八舌的女人真是有些為難,尤其是小媳婦,想指點一下手法,馬上就躲的遠遠的,實在尷尬。
五口大鍋同時篩麵,兩個人一組自由搭配,大丫帶著大龍去旁邊砍柴,二丫圍著幾個爐灶添柴,留兩人清洗竹竿,另外兩個人把晾好的薯麵杆放到嗮架上。
許多田來來迴迴的觀察,還真發現了點小問題,五個人手臂繞粉條的長短相差太大,嗮幹後碼放運送不方便也不好看,這個問題很好解決,讓她們聚到一起統一繞粉條的長度就可以。
第一天做粉條吃開工飯很有必要,揉好的麵都做完了,太陽正當頭,天保端來一盆湯汁,楊梅提了一籃子碗筷。“大家都來嚐嚐自己做的粉條,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吃法。”這種吃法對湯汁的依賴較多,用了大骨熬湯調製,辣椒蔬菜切得很小。
楊梅從木桶裏撈出涼透的粉條,放到竹簍瀝幹水分,然後放進碗裏澆上湯汁拌勻,順手遞到小龍手裏。“你嚐嚐,太辣就換一碗湯汁少的。”
小龍接過大丫送上的筷子,不管不顧的吃的唿哧唿哧響,一碗粉條見底了才抬起頭。“好吃、好吃,我還要一碗。”平常家裏的薯麵糊糊都要加野菜,記憶中沒吃過這麽好的東西。
大丫學著梅子姐的做法幫二丫拌了一碗,自己那碗還沒入口,小龍的空碗就伸了過來,終於吃到嘴裏的時候,眼淚不由自主流了下來,想著自己吃這麽好的東西,爺奶弟弟卻吃在野菜糊糊,心裏虧疚的難受。
“大丫怎麽了?是不是辣的難受?”楊梅一直擔心他們吃不好,想著讓他們到家裏去吃不辣的。
“很好吃,謝謝梅子姐,謝謝天保姐夫。”懂事的孩子,心裏滿滿的都是感激,她好想說帶一碗迴家,話到嘴邊又咽了迴去。
“有話就對姐說,等會迴家盛碗湯汁帶半盆粉條迴去,讓家裏幾個人都嚐嚐,一定看著爺爺奶奶兩個人吃飽,記住了。”楊梅不僅嘴上交待,還親自盛了碗滿滿的湯汁,裝了大半盆粉條。
姐弟三人高興極了,大龍飛快跑迴家報信去,大丫端著半盆粉條,小丫雙手端著湯汁,生怕灑落一滴,今天全家人都能飽飽吃一頓,而且還是從沒聽說過好東西,一定要給爺爺奶奶吃兩大碗。
涼棚裏大家吃得盡歡,熱熱鬧鬧打趣了好一陣,宋天保發話了。“大家吃完飯清洗用具打掃完場地就迴家休息,申時再過來收。”
所有的盆桶竹竿等東西都派上了用場,遮陽棚東邊空出的地方鋪上竹墊,到時候曬幹的粉條一起堆在上麵,稱重捆綁不會沾上髒物。
夕陽下,女人們的花頭巾成了作坊的一道風景線,搓繩稱重捆紮碼放說說笑笑,男人們一手抓三四根嗮竿,穿梭在嗮架與涼棚之間,差不多半個時辰全部粉條運送到宋天保家,總共八百七十多斤,第一天能達到這個數還不錯。
作坊現在是敞開的,用具不好天天搬運,晚上得派人守夜,大水缸也要裝滿了,用竹墊蓋著遮擋灰蟲,調料汁要提前幾個時辰準備,這個守夜的人隻能是天保最合適。
第二天增加了一個灶台篩麵,大家的操作流程也熟練起來,捆紮後竟然做了一千五百多斤,就在大家興奮之際,兩輛馬車停在作坊前,楊鬆林知道這是按約定時間來拉粉條的白府人。
兩千斤粉條裝上車,宋天保握著四十兩沉甸甸的銀子神遊,隻聽見一車夫小聲問:“沒有涼豆腐嗎?”他們可是聽說粉條作坊涼豆腐好吃又解暑,都爭搶著要來,沒想到什麽都沒有,隻好厚著臉皮要。
什麽涼豆腐,從來沒見過,楊銀根很快反應過來,連忙上去接話。“對不起了兩位小哥,這幾天太忙沒來得及準備,明天一定有。”
望著馬車離開,工人們把作坊規整好迴家去,宋天保還在糾結涼豆腐。“姑爺不用擔心,明天去藥鋪買一斤薄荷,再買幾斤白糖就行,我和二少爺都知道怎麽做。”楊銀根平時話很少,該出力的時候自會主動出手。
於是,大家每天都能吃到傳說中的涼豆腐,白府的車夫更是吃了個盡興,趕車的人總是不斷出現新麵孔。
孫學文的娘每天買涼豆腐進賬幾百文,楊鬆林想到今年作坊隻能做一個多月,貧困家庭得不到明顯的改善,跟妹妹嘀咕一陣子,隨後楊梅就去了二伯家,第二天早上,楊財水帶著孫子孫女砍柴嗮柴,中午架著天保家的牛車出村,車上是大丫和裝著涼豆腐的木桶,個把多時辰迴到村子,大丫和大家一起收完粉條,又帶著弟妹收幹柴,一個半大女孩子從早幹到晚,臉上卻是笑嘻嘻的。
有一天楊財水迴村的馬車上是一袋袋薯麵。“天保,這些薯麵是丫兒舅舅家的,我說了四文一斤,都是親戚就作主收了,你來過下稱吧,村子上還有好幾家要賣,我說要迴來問問。”今天涼豆腐做多了,鎮上走完一圈就去了附近村子,兩文錢的新鮮吃食莊戶人家還是買得起。
楊梅原本打算明天集日去鎮子上收薯麵,這下問題全解決了。“二伯,你可是幫了我的大忙,有多少薯麵都收,自己送過來還是托您帶來都行。”後來楊財水迴村的牛車都是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還得專程拉一趟。
作坊的事務基本穩定,每天出產兩千多斤粉條,四十兩銀子的進賬,宋天保樂的總是露著後牙槽,楊鬆林拜別族親長輩,帶著楊銀根許多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