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劉正春是個聰明人。此時的他想起了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既然會哭就有奶吃,會哭也應該有粽子吃,於是他就打起了悲情牌,偷偷在身旁幾個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掐了一把。劉正春雖然隻有六歲,但生的人高馬大,就像八九歲的孩子,體格非常健壯,而且又是全力以赴,這一掐真讓幾個孩子疼痛難忍哇哇大哭。


    這一哭,把牛角台村的人哭沒了主意,幾個隊幹部一致同意,再搞一次長街煮粽,讓兄弟村莊的老少爺們也過一個名副其實的端午節。劉大有提出的由他們負責粽葉木棒的建議也被牛角台村的幹部否決了,我們把最值錢的大黃米都獻出來了,還差哪些不值幾個錢的粽葉和木棒嗎?請客請到底送佛送到西,所有東西我們都包了,你們就等著吃現成的粽子吧!


    經過長街煮粽這檔子事情以後,劉正春小小的年紀突然萌發了一個其父劉大有都沒有想到也不敢想的問題:既然牛角台村有粽子吃,我們為什麽不去那裏住呢?為什麽非要在牛角鋪村挨餓呢?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劉大有。


    劉大有說,你娘的簡直是異想天開!你想去就能去嗎?現在哪裏都缺糧食,牛角台村也不富餘,一下子添好幾張嘴,等於從人家嘴裏搶飯吃,人家肯定不要你!


    劉大有所言當然是客觀事實。但劉正春卻不這樣想,他認為隻要自己想去就一定能去成,關鍵是找出去的理由想出去的辦法,好漢不能讓尿憋死!一個七歲的兒童能想到這些,與他的實際年齡著實不符。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劉正春的願望後來終於變成了現實,他們一家從貧窮的牛角鋪村遷到了相對富餘的牛角台村。


    事情的起因頗具傳奇性。那一年冬天,牛角台村有一戶人家感染了急性肺炎。鄉下人衛生意識不強,不習慣戴口罩,也不懂得隔離,咳嗽著還到處串門走親戚,所以傳染的人數越來越多。村民們都認為不過是天冷受了風寒,熬過這幾天就好了,也不沒有找醫生診治。治療肺炎首選藥物是青黴素,針劑的學名叫盤尼西林,老百姓習慣上叫“大油”。這個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奇缺,很難買到。劉大有有個舅舅在縣醫院當副院長。有一次,劉大有帶著兒子劉正春去看望舅舅,閑聊中說起家鄉有個村莊好些人咳嗽了不少日子一直不見好。劉大有也隻是隨便說一說而已,但他的副院長舅舅身為醫生對此事卻非常敏感,忙詳細詢問,並在第二天帶著幾個醫生和一批盤尼西林來到牛角台村。有幾個人的病情已經發展的很嚴重了,副院長又把醫院的救護車調了過來,把重病號送往縣醫院住院治療,輕病號就在村裏注射盤尼西林。經過一段時間診治,患者都痊愈了。


    救人於危難之中,是最容易讓人銘記一輩子的。劉大有的舅舅、縣醫院的副院長救活了牛角台村很多人的性命,牛角台村的老百姓念著副院長的好,也念著劉大有的好。兩年以後(那時我已經離開牛角台村),劉大有一家就遷到了牛角台村。搬遷的詳細經過我不清楚,據我要好的小夥伴李石蛋後來說,是劉正春要求父親劉大有找孫建祥提出想遷到牛角台村。礙於副院長的情麵,村民們答應劉家遷來。“文革”開始,批鬥孫建祥的那個造反派頭頭就是劉正春。所以,孫建祥罵他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就是因為這一件事情。救了你也沒有好害了你也沒有罪,劉正春這種人最不可交。


    你看,說著說著話題就扯遠了。長街煮粽的事情還沒有完。因為這件事情在牛角台一帶影響很大,所以在以後的一段日子裏,常常有人到村裏要飯,沒有粽子給點別的吃食也行,反正不能空著手走。在要飯的人群中,我永遠銘刻在心的是一對母女。


    吃完粽子,人們都會把剩下的粽葉扔到大門外的垃圾堆上。記得是五月初八這天中午,我和小夥伴們玩耍後迴家,突然發現有兩個人蹲在我家垃圾堆邊,好像撿什麽東西。我很納悶,扔出去的垃圾都是廢物,沒有任何迴收價值,他們能從裏麵撿什麽呢?出於好奇,我悄悄地躲在一旁觀察。過了片刻,兩個人把身子轉了過來。這一轉不要緊,嚇了我一大跳!原來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女人和一個小女孩,顯然是母女倆。女人大約二十七八歲年紀,滿臉的滄桑和愁苦。女孩和我歲數差不多,也是滿臉汙漬破衣爛衫,屁股、膝蓋和胳膊肘處都露著肉,還光著腳。女人把我們扔掉的粽葉撿起來遞給小女孩。女孩張開嘴去舔粘在粽葉上的米粒。


    這個情景太震撼了!我正驚歎不已,不料更加震撼的橋段還在後麵:小女孩舔過的粽葉竟然舍不得扔,而是交給媽媽。女人把它放進身邊一個小木桶裏涮來涮去,直到將上麵殘存的米粒全部涮下來後,才小心翼翼地倒掉水,用手指捏起木桶裏的米粒放進嘴裏……


    涮完我家垃圾堆上的粽葉後,女人牽著小女孩的手又到鄰居家的垃圾堆上,毫無二致的重複著剛才的動作……


    我知道困難時期大家都吃不飽,但這對母女餓到如此程度倒讓我沒有想到。這一幕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特別是那個小女孩太可憐!我連忙跑迴家將族叔給我的那個粽子取出來遞給小女孩。小女孩伸出髒兮兮的小手想接住粽子,但這個時候女人有意無意的“吭”了一聲。小女孩一聽,抬起頭看了看母親的眼神,又把小手縮了迴去。手雖然縮迴去了,但兩隻大而無神的眼睛卻一直盯著粽子久久不願意離開。


    我把粽子硬塞到了小女孩手裏。女人說,孩子,你把粽子給了丫頭,自己吃什麽呢?


    我說家裏還有,其實這是最後一個粽子了,是我舍不得吃才留到現在的。


    女人信以為真,對我千恩萬謝。這時,小女孩又抬起頭看了看母親的眼神。女人說,小哥哥既然給了你,你就吃吧。小女孩得到了允許,連忙剝開粽葉大口大口吃起來。許是餓極了,那麽大個粽子,小女孩不多幾口就吃完了。小女孩把粽葉遞給母親,母親張開嘴舔著上麵的米粒,最後又把粽葉放到木桶裏,說上麵還有不少米粒呢,一會兒到河裏灌些水再涮一涮。


    我問母女倆是哪裏人?女人告訴我一個名字,年代久遠現在已經記不清是哪裏了,隻記得離這裏很遠很遠。這母女倆與其他討飯者不同。她們不堵在門上討飯,隻是從垃圾堆裏撿一些殘渣剩飯充饑。我聽爸爸說過,吃了不衛生的東西容易鬧病,就勸母女倆不要再撿那些髒東西,還不如討飯吃呢!


    女人說,唉,這年頭能有東西往肚子裏填就不錯了,哪裏還顧得上它衛生不衛生?說到討飯,女人又唉了一聲說,誰家吃的也不富餘。我們也討過飯,常常討不到,倒是撿垃圾還能吃到一點。


    我問女人,家裏還有別人沒有?


    女人悲戚戚地說,丈夫去年得病死了。小女孩下麵還有個弟弟。


    我問,怎麽不把他帶出來?你們出來了,他在家裏怎麽辦?


    女人眼裏閃動著淚花說,他、他前幾天已經餓死了。


    我眼裏頓時盈滿了淚水,多可憐的一對母女啊!可惜,我隻有一個粽子。


    忽然,我想起了什麽,對女人說,大姨,你就在這裏坐著等我,不要走遠,我去去就來。


    女人問,孩子,你要幹什麽去?


    我沒有迴答,快步跑開了。過了一會兒,我和幾個小夥伴給她們抱來大把大把的粽葉,又去河裏給小木桶灌滿了水。我沒有能力幫助她們別的,隻能替她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女人謝過我和小夥伴們後,把手伸到木桶裏涮粽葉,涮得極認真極細致,連一個米粒都不放過,就像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她問過我的名字。因為我當時沒有入學,還沒有起學名,便告訴了她我的小名,家鄉稱為奶名。這是個非常普通的名字,喊一聲能叫來好幾個人。三年後,聽說這個小女孩和母親又來過牛角台村一趟,還跟著一個男人,說是找我。當時我已經不在這個村住了。女人說出我的名字後,村民們說我們村好幾個孩子都叫這個名字,你找哪一個?


    女人說,找當年給我粽子的那個,聽說他爸爸是個教書先生。


    奧,你找那個姓穀的國青。他早不在這裏了。


    女人問,到了哪裏?


    說不好。他爸爸是教師,經常調來調去的,沒有準地方。他們在我們村住的時間還算長的呢!


    那一年我迴老家探親,在縣城見到了小時候的好朋友李石蛋。我和他提起那母女倆。李石蛋告訴我,那個女人後來嫁了人,丈夫人品不錯,對女人和小女孩都很好。丈夫會一門手藝——燒石灰。他燒出的石灰質量上乘供不應求,掙了不少錢,家境殷實。女人終於從貧窮的泥淖裏拔出了兩條腿,過上了稱心如意的日子,小女孩也上了學,也算苦盡甘來。女人沒有忘記當年給她女兒粽子的那個小男孩,帶著不少禮物來到牛角台村來拜謝。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就把禮物送給了鄉親們。


    我心裏深感慰藉,母女倆總算熬出了頭。


    ......


    時間過得真快,幾十年一眨眼就過去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各地發展旅遊業,牛角台村的長街煮粽被有關部門開發為傳統旅遊項目,吸引了眾多遊客參觀、品嚐。我經常為報刊雜誌寫文章,牛角台村的鄉親們從報刊上看到我寫的文章,就到單位來找我,讓我宣傳宣傳家鄉的長街煮粽。牛角台村是我的第二故鄉,推介家鄉宣傳家鄉義不容辭,於是寫了不少文章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使長街煮粽名氣越來越大。


    那一年,牛角台村舉辦“長街煮粽杯”旅遊征文大賽暨旅遊節開幕式,我以特邀嘉賓的身份去參加。晚上就餐時,忽然走來一位女士向我敬酒。我不認識她,加之酒量不行,就沒有端杯。


    女士說,你是國青哥?


    我點點頭說,我是叫穀國青,可我不記得有你這樣一位妹妹?你怎麽稱唿?


    女士激動地說,我終於找到你了!她眼裏閃動著淚花。


    我有些發懵,問,你找我幹啥?我不認識你啊!


    女士說,認識的認識的,五十多年前就認識了。大哥,你還記得當年來這裏撿垃圾的那對母女嗎?


    記得,這個我永遠忘不了,特別是那個可憐的小女孩。我說。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啊!女士說著說著,聲音哽咽起來,連忙掏出手絹擦拭眼淚。


    什麽?你是那個小女孩?我驚訝不已。


    不錯,我就是那個吃你粽子的小女孩。


    我和女士碰了杯。這杯酒一定要喝。


    女士告訴我,多年來,她一直在尋找我但始終沒有找到。前段日子她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內容寫的是牛角台村的長街煮粽,作者是穀國青。恰巧女士在一家旅遊開發公司擔任總經理,也有意參與開發這個旅遊項目,就趁這次活動來到牛角台村,她估計我也會來參加活動。果然,在嘉賓發言時見到了我。


    我打問她的媽媽。女士說,媽媽身體還不錯,這些年不住地念叨你。有一次,我拿著刊有你文章的報紙給她看,說我找到那個小男孩了,就是報紙上這個人。媽媽說,我歲數大了行動不方便,你一定要見到他代我向他致謝。


    我對女士說,我曾在牛角台村生活過,你在這裏遇到了我,我們都是與牛角台有緣的人,我們應該為牛角台做些有益的事情。


    女士不住地點頭,連連說,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請看下一集:代人受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頭活一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眼淚汪汪的魔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眼淚汪汪的魔主並收藏從頭活一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