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到醴陵的第一炮便這樣放完了,非但無火無光,連個響都沒有。
秋收的工作全部交給向朗,他理政多年,這方麵經驗豐富,足以勝任。接著又給鄧艾王雙派了個大活——集中訓練縣卒。鄧王二人不明所以,但公子有令他倆必須執行。醴陵有城防軍三百,還有在縣衙聽差的皂隸三十九人。王雙將這些人集中安置在臨時駐地,統一訓練管理。鄧艾則率領部隊接管城防,負責縣城的保衛工作。
楊戲送來的賬冊劉禪看過一次便放在一旁。漁家出身的他很清楚,這些紙麵的數字未必靠得住,要了解真實情況,還得靠調查研究。
第二天一早,劉禪便找到楊戲,約他一起微服私訪。同行的還有傅燦,也是在辯論會上露過臉的,被派來跟著楊縣令實習。
三人換上最不起眼的服飾,既不安排車駕也不安排隨從,騎著兩匹駑馬便出了城門。楊戲獨乘一匹,傅燦與劉禪共乘一匹,三人二馬直奔黃宣的莊園而去。
打蛇打七寸,黃宣作為縣內最大的地主,又當了這麽多年的縣令,他不鬆口,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配合。這道理劉禪門清,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搞清楚黃家的底細,摸準他的脈。
“楊先生,黃宣與長沙黃氏有何關係?”劉禪在路上也沒閑著,向楊戲打聽黃宣的來曆。
“公子所料不差。黃宣乃黃氏小宗,是漢升將軍的堂弟。”
“哦?那他平日與黃老將軍可有來往?”聽說黃宣是黃忠的親戚,劉禪立刻加了小心。
“黃將軍在長沙時與黃宣常有往來。將軍之子多病,常年求醫尋藥,入不敷出時多得黃宣接濟,二人情誼甚佳。”
“哦。”
劉禪哦了一聲,沒再多說。黃宣與黃忠有這層關係,處理起他來就更得注意分寸。若不管不顧地寒了黃忠的心,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黃氏莊園位於醴陵縣城以北四十裏,三人一路停停走走,趕到村子時天已交黑。楊戲想找家農戶買食買宿,不想連敲了幾戶人家都無人開門。
“這卻怪了,明明到了飯時,為何家家都沒人呢?”傅燦不禁疑惑。
楊戲和劉禪也沒見過這種事,更沒辦法迴答傅燦。
“既然沒人,接著往前走吧。”
劉禪這樣提議,另外兩人也無異議。再走一段,轉過一座小山包,前方閃出一片燈火。隻見一片曬穀場上掛滿了燈籠,底下聚集著全村老少,或三或五一群,邊圍著擺在地上的飯菜吃,邊嘰嘰喳喳地聊著段子,時而爆出哄堂大笑,看上去好不喜慶。
“怎麽?這村子裏有喜事?”
劉禪隨口冒出一句。在他的印象裏,隻有辦喜事的時候村裏人才會聚得這麽整齊。
楊戲看看傅燦,兩人心裏都在打鼓,這樣的場麵他倆也是頭一迴碰上。楊戲身為縣令,這種情況他當然得站出來,於是甩鞍下馬,把韁繩交在傅燦手中,一路步行過去打探消息。
“大兄,吾等是過路的客商。敢問村中聚集可是有甚喜事?”
楊戲在村民中找了個麵相老實的中年人問詢,言辭相當客氣。那人正在聊天吃飯,忽見一人氣質不凡,對著自己一頓和顏悅色,趕忙丟下飯碗站起身來,抹了抹嘴邊的湯汁,還禮搭話:“貴客多禮,小人卻不敢當。此處名溪頭村,吾等主家姓黃,乃本縣首善。其人愛民好施,每月十五便在這曬穀場請全村老幼共進晚餐,故而聚集於此。”
地主請農戶吃飯,還每月請一次,這不是咄咄怪事麽?楊戲有點發懵,不知道眼前這景象有啥機關。但看著飯食,想到自己仨人都還餓著,不得不舔著臉開口:“不瞞大兄,吾與伴當趕了一日的路,既困且饑,可否賣些飯食與我,再容我等留宿一夜,該算多少錢但憑尊意。”
那農夫聽了,斂容答道:“遠來是客,見麵為親。吃頓飯睡一宿,本為待客之道,哪有收錢的道理?況且這些飯食本是黃公相贈,我等焉能買賣?”
說罷轉頭去找鄉親,把那沒怎麽動過的飯菜搜羅一些,讓幾個人騰出塊空地擺好,拱手對楊戲道:“村野之所,無甚美味,先生可招同伴來將就將就。”
楊戲有些感動,這村中民風如此淳樸,絕非窮山惡水。由此觀之,黃宣似乎確是良紳。不過現在下結論尚早,還是先吃飽再說。想到此,與村民們打聲招唿,重新返迴來處,引傅燦與劉禪同來用飯。
聽聞黃家還有這種義舉,劉禪和傅燦也是一腦門官司。二人一言不發,跟著楊戲來到曬穀場,與那圍坐的村民寒暄過後便席地而坐,就著飯菜吃將起來。
這村中似乎不常有外人,村民們不再如方才那般隨意。鄰近的不時投來好奇的眼光,都在肚子裏揣摩這兩大一小的來曆。
“敢問大兄姓名,幾時到這溪頭村居住的?”
楊戲隨便夾了口菜,邊嚼邊和方才那中年人聊起天來。那人也已坐下,聞言嘿嘿笑一聲:“小人祖上姓李,家中行二,村裏人叫俺李仲。自記事起便與祖父、父親在此務農,卻不知祖上何年到此。”
“如此說來,這村裏的事李叔定然都知曉的了?”這次開口的是劉禪,近乎直接把李仲套成了李叔。
李仲讓這孩子一聲叔叫得好不親切,立刻咧起大嘴:“不敢當不敢當。這是誰家娃兒,怪叫人歡喜。”
傅燦心想這小公子還真不認生,直接跟人家攀起親戚來了。趕忙捂著嘴輕咳一聲,替公子答道:“此乃吾二人主公之子,因天晚無處落腳,卻須叨擾李兄了。”
李仲連忙擺手客氣:“哪裏話哪裏話。貴客若不嫌棄,盡管在我家歇息便是,叨擾二字卻休提起。”
說罷指了指身旁的婦人與兩個小夥子,笑曰:“這是賤內,那是小人兩個兒子。還有個老大今年二十,去縣裏服了兵役,不在此處。”
“李叔,這村裏的農戶都是黃家的租戶麽?”劉禪眨著他那雙人畜無害的大眼睛再次發問。
“迴公子,正是。這村裏二百餘戶,皆為黃氏耕作,世代如此。”
正說話間,遠處響起一陣鑼聲。隻見一個小廝邊敲銅鑼邊扯著嗓子吆喝:“眾鄉親聽好,主家說了,那新政已被縣府停了,若再有官員來,還和前次一般鬧法,務必要上麵收迴成命。若漲了租,大家都吃虧,切記!切記!”
聽到這聲吆喝,楊戲、傅燦和劉禪心裏都有了底。這些地主煽動村民對抗改革,這迴算是實錘了。
劉禪不肯罷休,繼續跟李仲挖素材:“李叔,這人喊的是啥意思?啥新政、官員的?漲租是咋迴事?”
李仲沒想到這孩子好奇心這麽強,臉上表情逐漸凝重,歎口氣說:“三位有所不知。我等在這溪頭村勞作,收得糧食一半抵了地租,一半用來果腹,年年如此,倒也安生。今年縣城不知來個什麽官,竟要加征田稅。這稅加上去,地租必也得漲。如此一來,我們這些窮漢豈得夠吃?黃公等一眾豪紳向上陳情不果,便來找咱們商議。那還有啥商議的?縣裏不管俺們死活,俺們隻得與官爺們鬧,鬧到不加稅,天下太平。”
“豈有此理!”
劉禪還沒搭話,傅燦已忍不住憤怒,一拳砸向身旁的土地。他氣得是黃宣等人歪曲事實抹黑新政,但在李仲看來卻是在抱怨官府,遂擺手來勸:“先生切勿動氣。這官府不是曆來如此麽?那京城裏的皇帝、縣府內的高官,要吃要用要玩,不夠用了可不都得來向咱農戶找補?哎,生就這個命,隻得認了便是。”
傅燦讓李仲噎得吐也不是咽也不是,臉漲得通紅。沒張嘴先看到劉禪示意,隻得垂下頭來,閉口不言。
劉禪接著問李仲:“李叔,那按以往的地租,這村裏的農戶衣食可能保證?”
“唉——”,迴答之前,李仲先長長歎了口氣:“若年年都似這幾載風調雨順,倒也混得過去。就怕哪日有了災害,說不得,能不餓死便是萬幸。”
“唉——”,又一聲長歎,這次發聲的卻是楊戲。他貴為一方家主,一直向往著治國理政。可直到今日坐在了農民中間,才真正體會到民生的艱難和治理的艱巨。
想到此楊戲抬眼看了看劉禪,暗想:“公子果然不凡。若非他帶我二人來此,這等民情坐在縣衙裏便想破了腦袋也別想搞清楚。”
天色完全暗下來,村民們也吃得七七八八。仍有餘興的人們不舍地收拾著瓦罐碗筷,邊聊邊結伴迴家。劉禪與楊戲、傅燦也隨著李仲一家來到他們的住處。
這是兩間草屋圍就的小院,一間是李仲夫婦的房間,另一間則是三個兒子的臥房。李仲媳婦張羅著讓倆兒子搬到自己這邊來,騰出房間給劉禪三人用。三人一時又感激又不忍,想要推辭再找歇腳處,卻禁不住李仲一家盛情挽留,隻得住下。
是夜,兩大一小三個人和衣而臥,誰都沒法入眠。這一刻,無論是楊戲還是傅燦,都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盡管明知會碰到黃宣這類人的眀槍暗箭,盡管現在連邁出第一步的方案都還沒有,僅憑李仲一家這樣的農戶辛勞悲慘的現狀,這一切都應當改變,也必須改變!
“漢律田賦三十抽一,荊州連年大戰財政吃緊,也僅漲至逢十抽一。黃宣等人卻敢抽取一半,長此以往,國無養軍之糧、民無果腹之餐,天下必至大亂。”楊戲翻來覆去,沒忍住講了出來。
傅燦立刻接上,忿忿然曰:“此等蟲豸,蛀蝕國本,舔食民膏,罪不可赦!不殺之天理難容!”
劉禪見二位上了頭,坐起來示意他倆噤聲,小聲勸道:“溪頭村的情況與諸葛軍師考察的埠河鄉類似,可見這種事絕非個例。解決這問題靠殺人是不行的,隻有把新政做成了才有可能。此事迴去再說,目下不可多言。”
楊傅二人這才閉嘴,對著黑暗使勁眨巴眼睛,不知過了多久才先後睡去。
次日天明,三人早早起身。在劉禪的授意下,傅燦往被褥裏留下兩貫銅錢,然後辭別李仲一家去黃氏的田地察看。到了地方抬頭望去,那一大片稻田根本看不到頭。水稻已長得老高,穗粒飽滿,眼看就要熟了。地裏的水也已放空,隻等稻黃便可收割。
未到收成之日,田間不見農人勞作,隻有一位老者坐在陌上,手中拎著根竹杖,孤零零地守著莊稼。
劉禪使個眼色,跑去與那老翁並排坐下,從懷裏取出個葫蘆遞給他,口稱:“老翁喝水,一大早您在作甚?”
老人見是個娃娃,臉上露出笑容,接過葫蘆喝了一口又遞還給劉禪,笑答:“老漢在此守田,防備山彘或野鳥偷食。”
“這片都是黃家的地麽?這得有多少呀?”
“哈哈,可不是。不光村裏,出了村向北,整片地都是黃家的,卻不知有多少。聽黃公門裏人講,總有一萬五六千畝。”
“什麽?!”
楊戲和傅燦再次震驚。不是驚訝數字本身,而是驚訝它比注冊的多了許多。
劉禪趕忙遞眼色,就怕兩人露餡。
“看這樣子又要豐收了吧。黃家有這麽多地,家裏存糧得有多少。”
“哈,你這小娃娃卻也內行。可不是麽,黃家的糧倉隻怕比縣裏的還滿。往年遇上欠收,縣裏拿不出賑災糧,都是黃公用自家的存糧救濟,善呐!”
傅燦聞言一愣,脫口問:“用自家糧替公家救災?竟有這事?”
老人大笑:“要不怎麽叫首善呢?黃公本就是此地父母官,因那什麽新政得罪了上麵,這才罷職還鄉。也不知這新來的縣令行不行,萬一碰上災荒,他也能像黃公這般拿出糧食來麽?唉,我看是沒戲——”
老人有一句沒一句地念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直說得楊戲滿臉通紅。心想我楊氏家主也不是白當的,救濟糧誰拿不出?一旁的傅燦聽得好笑,轉過頭去張大了嘴使勁吸氣,隻怕笑出聲來惹上司難堪。
劉禪話問得差不多了,將手中的葫蘆放進老人懷中,道:“老翁且坐,我等告辭了,這葫蘆留給您解渴。”
說罷招唿楊戲、傅燦上馬,轉頭迴縣城去,隻留下那老者忙不迭地起身致謝,看他們的背影消失在朝霞之中。
秋收的工作全部交給向朗,他理政多年,這方麵經驗豐富,足以勝任。接著又給鄧艾王雙派了個大活——集中訓練縣卒。鄧王二人不明所以,但公子有令他倆必須執行。醴陵有城防軍三百,還有在縣衙聽差的皂隸三十九人。王雙將這些人集中安置在臨時駐地,統一訓練管理。鄧艾則率領部隊接管城防,負責縣城的保衛工作。
楊戲送來的賬冊劉禪看過一次便放在一旁。漁家出身的他很清楚,這些紙麵的數字未必靠得住,要了解真實情況,還得靠調查研究。
第二天一早,劉禪便找到楊戲,約他一起微服私訪。同行的還有傅燦,也是在辯論會上露過臉的,被派來跟著楊縣令實習。
三人換上最不起眼的服飾,既不安排車駕也不安排隨從,騎著兩匹駑馬便出了城門。楊戲獨乘一匹,傅燦與劉禪共乘一匹,三人二馬直奔黃宣的莊園而去。
打蛇打七寸,黃宣作為縣內最大的地主,又當了這麽多年的縣令,他不鬆口,其他人根本不可能配合。這道理劉禪門清,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搞清楚黃家的底細,摸準他的脈。
“楊先生,黃宣與長沙黃氏有何關係?”劉禪在路上也沒閑著,向楊戲打聽黃宣的來曆。
“公子所料不差。黃宣乃黃氏小宗,是漢升將軍的堂弟。”
“哦?那他平日與黃老將軍可有來往?”聽說黃宣是黃忠的親戚,劉禪立刻加了小心。
“黃將軍在長沙時與黃宣常有往來。將軍之子多病,常年求醫尋藥,入不敷出時多得黃宣接濟,二人情誼甚佳。”
“哦。”
劉禪哦了一聲,沒再多說。黃宣與黃忠有這層關係,處理起他來就更得注意分寸。若不管不顧地寒了黃忠的心,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黃氏莊園位於醴陵縣城以北四十裏,三人一路停停走走,趕到村子時天已交黑。楊戲想找家農戶買食買宿,不想連敲了幾戶人家都無人開門。
“這卻怪了,明明到了飯時,為何家家都沒人呢?”傅燦不禁疑惑。
楊戲和劉禪也沒見過這種事,更沒辦法迴答傅燦。
“既然沒人,接著往前走吧。”
劉禪這樣提議,另外兩人也無異議。再走一段,轉過一座小山包,前方閃出一片燈火。隻見一片曬穀場上掛滿了燈籠,底下聚集著全村老少,或三或五一群,邊圍著擺在地上的飯菜吃,邊嘰嘰喳喳地聊著段子,時而爆出哄堂大笑,看上去好不喜慶。
“怎麽?這村子裏有喜事?”
劉禪隨口冒出一句。在他的印象裏,隻有辦喜事的時候村裏人才會聚得這麽整齊。
楊戲看看傅燦,兩人心裏都在打鼓,這樣的場麵他倆也是頭一迴碰上。楊戲身為縣令,這種情況他當然得站出來,於是甩鞍下馬,把韁繩交在傅燦手中,一路步行過去打探消息。
“大兄,吾等是過路的客商。敢問村中聚集可是有甚喜事?”
楊戲在村民中找了個麵相老實的中年人問詢,言辭相當客氣。那人正在聊天吃飯,忽見一人氣質不凡,對著自己一頓和顏悅色,趕忙丟下飯碗站起身來,抹了抹嘴邊的湯汁,還禮搭話:“貴客多禮,小人卻不敢當。此處名溪頭村,吾等主家姓黃,乃本縣首善。其人愛民好施,每月十五便在這曬穀場請全村老幼共進晚餐,故而聚集於此。”
地主請農戶吃飯,還每月請一次,這不是咄咄怪事麽?楊戲有點發懵,不知道眼前這景象有啥機關。但看著飯食,想到自己仨人都還餓著,不得不舔著臉開口:“不瞞大兄,吾與伴當趕了一日的路,既困且饑,可否賣些飯食與我,再容我等留宿一夜,該算多少錢但憑尊意。”
那農夫聽了,斂容答道:“遠來是客,見麵為親。吃頓飯睡一宿,本為待客之道,哪有收錢的道理?況且這些飯食本是黃公相贈,我等焉能買賣?”
說罷轉頭去找鄉親,把那沒怎麽動過的飯菜搜羅一些,讓幾個人騰出塊空地擺好,拱手對楊戲道:“村野之所,無甚美味,先生可招同伴來將就將就。”
楊戲有些感動,這村中民風如此淳樸,絕非窮山惡水。由此觀之,黃宣似乎確是良紳。不過現在下結論尚早,還是先吃飽再說。想到此,與村民們打聲招唿,重新返迴來處,引傅燦與劉禪同來用飯。
聽聞黃家還有這種義舉,劉禪和傅燦也是一腦門官司。二人一言不發,跟著楊戲來到曬穀場,與那圍坐的村民寒暄過後便席地而坐,就著飯菜吃將起來。
這村中似乎不常有外人,村民們不再如方才那般隨意。鄰近的不時投來好奇的眼光,都在肚子裏揣摩這兩大一小的來曆。
“敢問大兄姓名,幾時到這溪頭村居住的?”
楊戲隨便夾了口菜,邊嚼邊和方才那中年人聊起天來。那人也已坐下,聞言嘿嘿笑一聲:“小人祖上姓李,家中行二,村裏人叫俺李仲。自記事起便與祖父、父親在此務農,卻不知祖上何年到此。”
“如此說來,這村裏的事李叔定然都知曉的了?”這次開口的是劉禪,近乎直接把李仲套成了李叔。
李仲讓這孩子一聲叔叫得好不親切,立刻咧起大嘴:“不敢當不敢當。這是誰家娃兒,怪叫人歡喜。”
傅燦心想這小公子還真不認生,直接跟人家攀起親戚來了。趕忙捂著嘴輕咳一聲,替公子答道:“此乃吾二人主公之子,因天晚無處落腳,卻須叨擾李兄了。”
李仲連忙擺手客氣:“哪裏話哪裏話。貴客若不嫌棄,盡管在我家歇息便是,叨擾二字卻休提起。”
說罷指了指身旁的婦人與兩個小夥子,笑曰:“這是賤內,那是小人兩個兒子。還有個老大今年二十,去縣裏服了兵役,不在此處。”
“李叔,這村裏的農戶都是黃家的租戶麽?”劉禪眨著他那雙人畜無害的大眼睛再次發問。
“迴公子,正是。這村裏二百餘戶,皆為黃氏耕作,世代如此。”
正說話間,遠處響起一陣鑼聲。隻見一個小廝邊敲銅鑼邊扯著嗓子吆喝:“眾鄉親聽好,主家說了,那新政已被縣府停了,若再有官員來,還和前次一般鬧法,務必要上麵收迴成命。若漲了租,大家都吃虧,切記!切記!”
聽到這聲吆喝,楊戲、傅燦和劉禪心裏都有了底。這些地主煽動村民對抗改革,這迴算是實錘了。
劉禪不肯罷休,繼續跟李仲挖素材:“李叔,這人喊的是啥意思?啥新政、官員的?漲租是咋迴事?”
李仲沒想到這孩子好奇心這麽強,臉上表情逐漸凝重,歎口氣說:“三位有所不知。我等在這溪頭村勞作,收得糧食一半抵了地租,一半用來果腹,年年如此,倒也安生。今年縣城不知來個什麽官,竟要加征田稅。這稅加上去,地租必也得漲。如此一來,我們這些窮漢豈得夠吃?黃公等一眾豪紳向上陳情不果,便來找咱們商議。那還有啥商議的?縣裏不管俺們死活,俺們隻得與官爺們鬧,鬧到不加稅,天下太平。”
“豈有此理!”
劉禪還沒搭話,傅燦已忍不住憤怒,一拳砸向身旁的土地。他氣得是黃宣等人歪曲事實抹黑新政,但在李仲看來卻是在抱怨官府,遂擺手來勸:“先生切勿動氣。這官府不是曆來如此麽?那京城裏的皇帝、縣府內的高官,要吃要用要玩,不夠用了可不都得來向咱農戶找補?哎,生就這個命,隻得認了便是。”
傅燦讓李仲噎得吐也不是咽也不是,臉漲得通紅。沒張嘴先看到劉禪示意,隻得垂下頭來,閉口不言。
劉禪接著問李仲:“李叔,那按以往的地租,這村裏的農戶衣食可能保證?”
“唉——”,迴答之前,李仲先長長歎了口氣:“若年年都似這幾載風調雨順,倒也混得過去。就怕哪日有了災害,說不得,能不餓死便是萬幸。”
“唉——”,又一聲長歎,這次發聲的卻是楊戲。他貴為一方家主,一直向往著治國理政。可直到今日坐在了農民中間,才真正體會到民生的艱難和治理的艱巨。
想到此楊戲抬眼看了看劉禪,暗想:“公子果然不凡。若非他帶我二人來此,這等民情坐在縣衙裏便想破了腦袋也別想搞清楚。”
天色完全暗下來,村民們也吃得七七八八。仍有餘興的人們不舍地收拾著瓦罐碗筷,邊聊邊結伴迴家。劉禪與楊戲、傅燦也隨著李仲一家來到他們的住處。
這是兩間草屋圍就的小院,一間是李仲夫婦的房間,另一間則是三個兒子的臥房。李仲媳婦張羅著讓倆兒子搬到自己這邊來,騰出房間給劉禪三人用。三人一時又感激又不忍,想要推辭再找歇腳處,卻禁不住李仲一家盛情挽留,隻得住下。
是夜,兩大一小三個人和衣而臥,誰都沒法入眠。這一刻,無論是楊戲還是傅燦,都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盡管明知會碰到黃宣這類人的眀槍暗箭,盡管現在連邁出第一步的方案都還沒有,僅憑李仲一家這樣的農戶辛勞悲慘的現狀,這一切都應當改變,也必須改變!
“漢律田賦三十抽一,荊州連年大戰財政吃緊,也僅漲至逢十抽一。黃宣等人卻敢抽取一半,長此以往,國無養軍之糧、民無果腹之餐,天下必至大亂。”楊戲翻來覆去,沒忍住講了出來。
傅燦立刻接上,忿忿然曰:“此等蟲豸,蛀蝕國本,舔食民膏,罪不可赦!不殺之天理難容!”
劉禪見二位上了頭,坐起來示意他倆噤聲,小聲勸道:“溪頭村的情況與諸葛軍師考察的埠河鄉類似,可見這種事絕非個例。解決這問題靠殺人是不行的,隻有把新政做成了才有可能。此事迴去再說,目下不可多言。”
楊傅二人這才閉嘴,對著黑暗使勁眨巴眼睛,不知過了多久才先後睡去。
次日天明,三人早早起身。在劉禪的授意下,傅燦往被褥裏留下兩貫銅錢,然後辭別李仲一家去黃氏的田地察看。到了地方抬頭望去,那一大片稻田根本看不到頭。水稻已長得老高,穗粒飽滿,眼看就要熟了。地裏的水也已放空,隻等稻黃便可收割。
未到收成之日,田間不見農人勞作,隻有一位老者坐在陌上,手中拎著根竹杖,孤零零地守著莊稼。
劉禪使個眼色,跑去與那老翁並排坐下,從懷裏取出個葫蘆遞給他,口稱:“老翁喝水,一大早您在作甚?”
老人見是個娃娃,臉上露出笑容,接過葫蘆喝了一口又遞還給劉禪,笑答:“老漢在此守田,防備山彘或野鳥偷食。”
“這片都是黃家的地麽?這得有多少呀?”
“哈哈,可不是。不光村裏,出了村向北,整片地都是黃家的,卻不知有多少。聽黃公門裏人講,總有一萬五六千畝。”
“什麽?!”
楊戲和傅燦再次震驚。不是驚訝數字本身,而是驚訝它比注冊的多了許多。
劉禪趕忙遞眼色,就怕兩人露餡。
“看這樣子又要豐收了吧。黃家有這麽多地,家裏存糧得有多少。”
“哈,你這小娃娃卻也內行。可不是麽,黃家的糧倉隻怕比縣裏的還滿。往年遇上欠收,縣裏拿不出賑災糧,都是黃公用自家的存糧救濟,善呐!”
傅燦聞言一愣,脫口問:“用自家糧替公家救災?竟有這事?”
老人大笑:“要不怎麽叫首善呢?黃公本就是此地父母官,因那什麽新政得罪了上麵,這才罷職還鄉。也不知這新來的縣令行不行,萬一碰上災荒,他也能像黃公這般拿出糧食來麽?唉,我看是沒戲——”
老人有一句沒一句地念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直說得楊戲滿臉通紅。心想我楊氏家主也不是白當的,救濟糧誰拿不出?一旁的傅燦聽得好笑,轉過頭去張大了嘴使勁吸氣,隻怕笑出聲來惹上司難堪。
劉禪話問得差不多了,將手中的葫蘆放進老人懷中,道:“老翁且坐,我等告辭了,這葫蘆留給您解渴。”
說罷招唿楊戲、傅燦上馬,轉頭迴縣城去,隻留下那老者忙不迭地起身致謝,看他們的背影消失在朝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