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喜,心想這小子來得正是時候。伏龍鳳雛是我的左膀右臂,他倆鬧翻了我這戲可怎麽唱?
當下想也不想,急令公子入內。
孔明與龐統當真停止了爭吵。在徒弟麵前,師父總是要顧及形象的。喧鬧的房間頓時安靜下來,一主二臣重新坐好、各自飲茶,再無其他動靜。
少時,劉禪與鄧艾王雙一起入內,劉禪在前、鄧王在後,齊齊向劉備行禮。
“孩兒便要出發去往醴陵,特來向父親辭行。”
原來三個娃娃是來辭行的,此事還得從頭說起。
張靜怡去醴陵開設產房有段日子了,劉禪一直放心不下。向朗那邊又是千頭萬緒不得要領,兩件事加在一起,公子禪自然是坐不住的。於是向老爹請命,要親自去醴陵一趟。劉備明白三縣的緊要,便派鄧艾率本屯人馬隨同前往,既能保護兒子又能給他撐腰。
這是一早定好的事,辭行本就是走個過場。但眼下魏延的問題沒有定論,左將軍便逮著機會詢問兒子的意見。不管劉禪有沒有主意,起碼有他在,他兩位師父不會一直吵下去。
“為父有事問你。”
“啊?爹爹欲問何事?”劉禪本以為打個招唿就走,不想老爹來這麽一句,不禁有些愕然。
“魏文長擅自偷襲石陽,汝知否?此事你怎麽看?”
一聽是這事,王雙按捺不住率先喊出聲來:“這有啥可說的?俺師父不損片甲斬將奪旗,此等功勞不賞而何?”
劉備點點頭,沒有正麵迴答,瞄了一眼孔明接著說:“雖然有功,但無令自專,有違軍法,該當如何?”
王雙想爭辯,卻被鄧艾拉住衣角,這才把嘴閉住。劉禪眨巴眨巴眼睛,笑問:“原來是這事。敢問魏將軍違抗了哪條軍法?”
熟悉刑罰的孔明一臉嚴肅,不等主公迴答便開口:“未有符詔擅自出兵者,以叛軍罪,當誅。”
隻一句話,眾人便能聽出孔明的怒氣。他這人做事認真到幾乎刻板的程度,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抗命行為自是深惡痛絕。
但若真個因此懲處魏延,那造成的負麵影響恐怕就不是軍法兩個字能夠解決的了。對於士兵而言,戰功是至高無上的,若打了勝仗還要受罰,那定會寒了所有將士的心。
這種事無論如何也不能發生!
在場的幾人裏,隻有劉備和劉禪父子真正了解魏延的價值。劉禪很想為魏延說點啥,但礙於眼前堅持懲戒的是自己的師父,雖有心辯解,卻礙於師徒之情不能明說,隻得轉頭向鄧艾求救。
鄧艾會意,略微思索,拱手朗聲作答:“軍師之言甚是,然而並不適用於魏將軍。”
“哦?為何?速速講來。”孔明沒來得及張嘴,快繃不住的左將軍先追問起來。這也不奇怪,魏延是劉備的愛將,剛剛孔明說個“誅”字,是真把左將軍給惹急了。
鄧艾默默組織一下語言,緩緩言道:“魏將軍領命之時尚在江夏,距公安數百裏之遙。戰機忽至,如何能夠上報?為將者,因敵而變,順勢而行,豈有錯失良機而縱敵之理?兵書雲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又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理也。若因功獲罪,日後戰陣之上誰肯用命?茲事體大,盼軍師察之。”
鄧艾這辯詞說得不軟不硬卻字字在理,孔明想反駁竟一時找不出話頭。諸葛軍師麵子上雖不好看,心裏卻挺高興,暗想鄧艾這孩子真不簡單,幾年前講話還磕磕絆絆,現在竟能長篇大論,把自己這根曾辨倒過江東諸賢的舌頭懟得啞口無言。
“哈哈哈哈——”龐統眯起一對鳳眼,釋放出爽朗的笑聲,高聲稱讚:“恭喜主公,鄧艾此子日後必堪大用。孔明,莫再堅持了,若處置魏延,軍心必亂。”
孔明有些動搖。以他的智慧自然明白龐統絕非空穴來風,鄧艾與王雙的態度足以反映出普通士兵的心理。但自己從來都是法大於天,如果在這件事上和了稀泥,那以後的工作還怎麽做?
氣氛一下子尷尬起來,事情又重新迴到了起點。
劉禪察言觀色,大概看明白了孔明師父的心思。其實師父心裏已經鬆動了,隻是需要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公子禪靈光一閃,想到唐初的李靖曾率精騎突襲頡利可汗,由於軍紀問題遭禦史大夫蕭瑀的彈劾,李世民一邊下旨貶斥,一邊照舊讓李靖指揮大軍,最終大破突厥立下奇功。
想到此,公子禪呲著牙蹦了起來,把自己剛剛找到的台階端出來給眾人:“事已至此,既要明正法紀,又要論功行賞。不如將魏延降職一級懲其抗命、再升職兩級彰其戰功,所得繳獲依戰功分發。豈非皆大歡喜?”
這是先罰後賞、虛降實升,一個淺薄得不能再淺薄的小伎倆。但對於眼下的困境,它卻是個兩全其美的法子。首先它兼顧了所有人的立場,其次是從公子嘴裏講出來,無論官員還是士兵,誰都沒法再來跟這娃娃掰扯。
總之,目前看來,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左將軍看一眼諸葛亮、再看一眼龐統,伏龍鳳雛雙雙點頭,此事便定了下來。
於是劉禪、鄧艾、王雙重新辭行,在三位長輩的注視下退出廳堂,與等在外麵的孫夫人、若蟬若娟及鄧母一一道別。
出了府門,帶上等在外麵的部隊向醴陵進發。
——
醴陵位於湘贛之間,是華東與西南的重要通道。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間雜少量平原、水域。地勢南北高、東西低,像兩塊階梯拱起的台麵。
這裏與茶陵、攸縣一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降水豐沛,適宜農作物生長。美中不足的是平原麵積略少,可耕地稍顯不足。
這也是最令向朗頭疼的地方。
按照計劃,改革的第一步是以土地吸引自耕農,使其擺脫對地主的依附,然後再逼迫失去了勞動力的地主們配合新政。可到此一看,平原地區的土地早就被地主們占盡了,無主的都是些山坡丘陵,坡度或急或緩,難以有序耕種,灌溉起來也是大麻煩,壓根就不具備開發條件。拿這種隻能長草的土地,你別說是吸引農民,連豬都吸引不來。
向朗揣著劉禪當初給的武林秘籍,本以為一到任就可以大展拳腳。不想來了大半年,竟是諸事不順,雷聲雨點全都不響。這可愁壞了向先生,腦門上的青筋都給憋了出來。
首戰不利!這對士氣的打擊非同一般。他手下這幾十號人可都盯著呢,再這樣不吭不哈,人心可真就散了!到那時隻怕是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這改革大業立刻就得夭折一半!
向朗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他一刻也不敢耽擱,急忙給孔明去信說明情況。孔明看了信卻是不慌不忙,也不作任何指示,直接差人把信轉給了劉禪。
劉禪的反應可想而知。向朗的計劃是他給製定的,現在人家一籌莫展,他這個狗頭軍師的臉往哪兒擱?這便急著要往醴陵趕,既是挽救改革的事業,也是挽救自己的聲譽。
來歸來,可不白來。與公子禪隨行的除了鄧艾的部隊,還有商務司的銅板。改革需要資金,這道理劉禪比誰都清楚。辦法再多,拿不出錢也是抓瞎。十六駕馬車拉著五百萬銖錢,這還隻是前期投資,便是劉禪此行的底氣。
有錢又有人,文能搞項目,武能抓壞蛋,否則這塊連向朗都搞不定的硬茬,你還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能給它啃下來。
收到消息,向朗大喜過望,早早便安排人出城迎接。驛路之上,隻見一隊人馬旗幟鮮明、步伐穩健,就連那些拉銅錢的馬車看起來都威風凜凜。
“可算有人撐腰了。”
向朗鬆了口氣,腦袋裏閃過這個念頭,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禮,唱諾道:“治掾從事、三縣督政使向朗,攜醴陵縣及各督政官員,恭迎公子大駕。”
“恭迎公子大駕。”向朗身後的一眾官員跟著一起施禮,陣容倒也像那麽迴事。
劉禪高坐在車架上,沒有像往日那般平易近人,麵無表情地迴了句:“諸公免禮,且往縣衙議事。”便示意鄧艾指揮部隊進城。
向朗明白公子這是在立威,隻有立住了威後麵的事才好開展。其他人卻不明所以,隻覺得這娃娃年歲不大架子卻大得緊,對向從事這位副掾主也沒個好臉色。再看那一屯兵士,一個個兇神惡煞的,看得人直發怵,真不知主公派這幼子來此究竟是何打算。
人馬物資安頓已畢,公子禪進了縣衙大堂。年僅四歲的小人兒高坐主位,在一眾地方官看來多少有些不協調。但沒人敢小瞧這娃兒,除了他的身份,還有傳聞中的事跡。就算這兩樣你都不在乎,那隨行的一百精卒也能時刻提醒你放規矩點兒。
此時的劉禪早已見慣大場麵,應付這區區小縣自不在話下。他也不著急,從容地理了理衣袖,用平和的語氣問向朗:“向先生,新政目前是個什麽情況?”
話問得很幹脆,開口便直入主題。向朗早有準備,側目去看醴陵縣令。這縣令劉禪認得,正是四大家主中那個完全不想做生意隻想著做官的楊戲。醴陵原先的縣令姓黃名宣字顯揚,屬長沙黃氏。在這縣令的位子上已坐了七八年。他自己家就是縣裏的大地主,向朗來此改革,黃縣令陽奉陰違、帶頭消極對抗,被向朗告在孔明那裏,諸葛軍師便找到在官學辯論會上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楊戲,問他有沒有興趣到醴陵赴任。
楊戲做夢都想從政,現在天上掉下這麽大一塊餅他還能不接著?當即領命動身,來到醴陵配合向朗工作。
見向朗示意,楊戲忙命人取出賬冊,一一碼放在劉禪案前,躬身迴答:“向督使到縣以來,改革諸事阻力甚大,頗難推行。故命屬下等先摸查土地情況,別尋他法。此為縣內在冊耕地數據,請公子過目。”
劉禪沒有去動賬冊,抬頭問楊戲:“楊先生既為縣宰,縣內之事必了然於胸,還請先生為我講講。”
“諾。醴陵縣在冊耕地二十萬畝,其中良田十萬。地主四十八戶,擁地五千畝以上十一戶,以前任縣令黃氏良田一萬畝為最。全縣三千八百八十戶,計一萬六千九百餘人,其中青壯勞力五千餘。去歲共繳田賦七萬兩千石,算賦(即成年人頭稅)一百二十萬錢,口賦(未成年人頭稅)十三萬錢,更賦(兵役稅)一百一十六萬錢,總計丁賦二百四十九萬錢。”
公子聞言點頭:“諸公既對縣情這般熟稔,為何新政卻施行不下去呢?阻力究竟在何處?”
“這——”
楊戲聞言語塞,他搞不清楚公子這句話是真在提問還是責難,“這”了一聲便不敢開口,抬眼去向上司求助。
向朗會意,接過話來:“稟公子,新政欲將丁稅納入田賦,這些地主如何肯幹?黃宣在位時便組織眾人,以加稅漲租為名煽動農戶對抗官府。督導員到了村裏人人憎惡、寸步難行。眼下又逢秋收,他們又以收成要挾,但不如意,便鬧著罷收罷繳。一時無可奈何。”
劉禪又點了點頭,還是沒有表態,隻輕輕說道:“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急於一刻。眼下秋糧將熟,確保收成乃是頭等大事。新政可先放放,於三縣張榜,稅賦政策一切照舊,先收了糧食再說。”
“諾。”
眾官員齊聲答應,各自退去。本以為主公派個公子來是要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地改革,不想這娃娃譜擺得挺大,卻是中看不中用。竟然啥舉措也沒有,一句照舊便完事了。
官員們心裏又好氣又好笑,你是主公派來的,你說啥就是啥。一切照舊這還不好辦,咱們按部就班便是,該幹啥幹啥。
楊戲滿腹狐疑,不明白公子禪這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隻好去看向朗。向朗是個老政務,了解其中深意,對公子又多了幾分敬重。搞政務最忌好高騖遠,一切必須務實。公子禪年僅四歲,卻能分清楚收糧與政改的輕重緩急,可比那一幹公務員幹練多了。再年長些,這小主公還不知會有多少驚喜。
因此他也不吃驚,給了楊縣令一個肯定的眼神,笑答:“公子言之有理。秋收乃當前第一要務,宜穩不宜變。文然須多加用心,切不可疏漏。”
“這——,楊戲明白。”
當下想也不想,急令公子入內。
孔明與龐統當真停止了爭吵。在徒弟麵前,師父總是要顧及形象的。喧鬧的房間頓時安靜下來,一主二臣重新坐好、各自飲茶,再無其他動靜。
少時,劉禪與鄧艾王雙一起入內,劉禪在前、鄧王在後,齊齊向劉備行禮。
“孩兒便要出發去往醴陵,特來向父親辭行。”
原來三個娃娃是來辭行的,此事還得從頭說起。
張靜怡去醴陵開設產房有段日子了,劉禪一直放心不下。向朗那邊又是千頭萬緒不得要領,兩件事加在一起,公子禪自然是坐不住的。於是向老爹請命,要親自去醴陵一趟。劉備明白三縣的緊要,便派鄧艾率本屯人馬隨同前往,既能保護兒子又能給他撐腰。
這是一早定好的事,辭行本就是走個過場。但眼下魏延的問題沒有定論,左將軍便逮著機會詢問兒子的意見。不管劉禪有沒有主意,起碼有他在,他兩位師父不會一直吵下去。
“為父有事問你。”
“啊?爹爹欲問何事?”劉禪本以為打個招唿就走,不想老爹來這麽一句,不禁有些愕然。
“魏文長擅自偷襲石陽,汝知否?此事你怎麽看?”
一聽是這事,王雙按捺不住率先喊出聲來:“這有啥可說的?俺師父不損片甲斬將奪旗,此等功勞不賞而何?”
劉備點點頭,沒有正麵迴答,瞄了一眼孔明接著說:“雖然有功,但無令自專,有違軍法,該當如何?”
王雙想爭辯,卻被鄧艾拉住衣角,這才把嘴閉住。劉禪眨巴眨巴眼睛,笑問:“原來是這事。敢問魏將軍違抗了哪條軍法?”
熟悉刑罰的孔明一臉嚴肅,不等主公迴答便開口:“未有符詔擅自出兵者,以叛軍罪,當誅。”
隻一句話,眾人便能聽出孔明的怒氣。他這人做事認真到幾乎刻板的程度,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抗命行為自是深惡痛絕。
但若真個因此懲處魏延,那造成的負麵影響恐怕就不是軍法兩個字能夠解決的了。對於士兵而言,戰功是至高無上的,若打了勝仗還要受罰,那定會寒了所有將士的心。
這種事無論如何也不能發生!
在場的幾人裏,隻有劉備和劉禪父子真正了解魏延的價值。劉禪很想為魏延說點啥,但礙於眼前堅持懲戒的是自己的師父,雖有心辯解,卻礙於師徒之情不能明說,隻得轉頭向鄧艾求救。
鄧艾會意,略微思索,拱手朗聲作答:“軍師之言甚是,然而並不適用於魏將軍。”
“哦?為何?速速講來。”孔明沒來得及張嘴,快繃不住的左將軍先追問起來。這也不奇怪,魏延是劉備的愛將,剛剛孔明說個“誅”字,是真把左將軍給惹急了。
鄧艾默默組織一下語言,緩緩言道:“魏將軍領命之時尚在江夏,距公安數百裏之遙。戰機忽至,如何能夠上報?為將者,因敵而變,順勢而行,豈有錯失良機而縱敵之理?兵書雲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又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理也。若因功獲罪,日後戰陣之上誰肯用命?茲事體大,盼軍師察之。”
鄧艾這辯詞說得不軟不硬卻字字在理,孔明想反駁竟一時找不出話頭。諸葛軍師麵子上雖不好看,心裏卻挺高興,暗想鄧艾這孩子真不簡單,幾年前講話還磕磕絆絆,現在竟能長篇大論,把自己這根曾辨倒過江東諸賢的舌頭懟得啞口無言。
“哈哈哈哈——”龐統眯起一對鳳眼,釋放出爽朗的笑聲,高聲稱讚:“恭喜主公,鄧艾此子日後必堪大用。孔明,莫再堅持了,若處置魏延,軍心必亂。”
孔明有些動搖。以他的智慧自然明白龐統絕非空穴來風,鄧艾與王雙的態度足以反映出普通士兵的心理。但自己從來都是法大於天,如果在這件事上和了稀泥,那以後的工作還怎麽做?
氣氛一下子尷尬起來,事情又重新迴到了起點。
劉禪察言觀色,大概看明白了孔明師父的心思。其實師父心裏已經鬆動了,隻是需要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公子禪靈光一閃,想到唐初的李靖曾率精騎突襲頡利可汗,由於軍紀問題遭禦史大夫蕭瑀的彈劾,李世民一邊下旨貶斥,一邊照舊讓李靖指揮大軍,最終大破突厥立下奇功。
想到此,公子禪呲著牙蹦了起來,把自己剛剛找到的台階端出來給眾人:“事已至此,既要明正法紀,又要論功行賞。不如將魏延降職一級懲其抗命、再升職兩級彰其戰功,所得繳獲依戰功分發。豈非皆大歡喜?”
這是先罰後賞、虛降實升,一個淺薄得不能再淺薄的小伎倆。但對於眼下的困境,它卻是個兩全其美的法子。首先它兼顧了所有人的立場,其次是從公子嘴裏講出來,無論官員還是士兵,誰都沒法再來跟這娃娃掰扯。
總之,目前看來,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左將軍看一眼諸葛亮、再看一眼龐統,伏龍鳳雛雙雙點頭,此事便定了下來。
於是劉禪、鄧艾、王雙重新辭行,在三位長輩的注視下退出廳堂,與等在外麵的孫夫人、若蟬若娟及鄧母一一道別。
出了府門,帶上等在外麵的部隊向醴陵進發。
——
醴陵位於湘贛之間,是華東與西南的重要通道。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間雜少量平原、水域。地勢南北高、東西低,像兩塊階梯拱起的台麵。
這裏與茶陵、攸縣一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降水豐沛,適宜農作物生長。美中不足的是平原麵積略少,可耕地稍顯不足。
這也是最令向朗頭疼的地方。
按照計劃,改革的第一步是以土地吸引自耕農,使其擺脫對地主的依附,然後再逼迫失去了勞動力的地主們配合新政。可到此一看,平原地區的土地早就被地主們占盡了,無主的都是些山坡丘陵,坡度或急或緩,難以有序耕種,灌溉起來也是大麻煩,壓根就不具備開發條件。拿這種隻能長草的土地,你別說是吸引農民,連豬都吸引不來。
向朗揣著劉禪當初給的武林秘籍,本以為一到任就可以大展拳腳。不想來了大半年,竟是諸事不順,雷聲雨點全都不響。這可愁壞了向先生,腦門上的青筋都給憋了出來。
首戰不利!這對士氣的打擊非同一般。他手下這幾十號人可都盯著呢,再這樣不吭不哈,人心可真就散了!到那時隻怕是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這改革大業立刻就得夭折一半!
向朗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他一刻也不敢耽擱,急忙給孔明去信說明情況。孔明看了信卻是不慌不忙,也不作任何指示,直接差人把信轉給了劉禪。
劉禪的反應可想而知。向朗的計劃是他給製定的,現在人家一籌莫展,他這個狗頭軍師的臉往哪兒擱?這便急著要往醴陵趕,既是挽救改革的事業,也是挽救自己的聲譽。
來歸來,可不白來。與公子禪隨行的除了鄧艾的部隊,還有商務司的銅板。改革需要資金,這道理劉禪比誰都清楚。辦法再多,拿不出錢也是抓瞎。十六駕馬車拉著五百萬銖錢,這還隻是前期投資,便是劉禪此行的底氣。
有錢又有人,文能搞項目,武能抓壞蛋,否則這塊連向朗都搞不定的硬茬,你還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能給它啃下來。
收到消息,向朗大喜過望,早早便安排人出城迎接。驛路之上,隻見一隊人馬旗幟鮮明、步伐穩健,就連那些拉銅錢的馬車看起來都威風凜凜。
“可算有人撐腰了。”
向朗鬆了口氣,腦袋裏閃過這個念頭,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禮,唱諾道:“治掾從事、三縣督政使向朗,攜醴陵縣及各督政官員,恭迎公子大駕。”
“恭迎公子大駕。”向朗身後的一眾官員跟著一起施禮,陣容倒也像那麽迴事。
劉禪高坐在車架上,沒有像往日那般平易近人,麵無表情地迴了句:“諸公免禮,且往縣衙議事。”便示意鄧艾指揮部隊進城。
向朗明白公子這是在立威,隻有立住了威後麵的事才好開展。其他人卻不明所以,隻覺得這娃娃年歲不大架子卻大得緊,對向從事這位副掾主也沒個好臉色。再看那一屯兵士,一個個兇神惡煞的,看得人直發怵,真不知主公派這幼子來此究竟是何打算。
人馬物資安頓已畢,公子禪進了縣衙大堂。年僅四歲的小人兒高坐主位,在一眾地方官看來多少有些不協調。但沒人敢小瞧這娃兒,除了他的身份,還有傳聞中的事跡。就算這兩樣你都不在乎,那隨行的一百精卒也能時刻提醒你放規矩點兒。
此時的劉禪早已見慣大場麵,應付這區區小縣自不在話下。他也不著急,從容地理了理衣袖,用平和的語氣問向朗:“向先生,新政目前是個什麽情況?”
話問得很幹脆,開口便直入主題。向朗早有準備,側目去看醴陵縣令。這縣令劉禪認得,正是四大家主中那個完全不想做生意隻想著做官的楊戲。醴陵原先的縣令姓黃名宣字顯揚,屬長沙黃氏。在這縣令的位子上已坐了七八年。他自己家就是縣裏的大地主,向朗來此改革,黃縣令陽奉陰違、帶頭消極對抗,被向朗告在孔明那裏,諸葛軍師便找到在官學辯論會上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楊戲,問他有沒有興趣到醴陵赴任。
楊戲做夢都想從政,現在天上掉下這麽大一塊餅他還能不接著?當即領命動身,來到醴陵配合向朗工作。
見向朗示意,楊戲忙命人取出賬冊,一一碼放在劉禪案前,躬身迴答:“向督使到縣以來,改革諸事阻力甚大,頗難推行。故命屬下等先摸查土地情況,別尋他法。此為縣內在冊耕地數據,請公子過目。”
劉禪沒有去動賬冊,抬頭問楊戲:“楊先生既為縣宰,縣內之事必了然於胸,還請先生為我講講。”
“諾。醴陵縣在冊耕地二十萬畝,其中良田十萬。地主四十八戶,擁地五千畝以上十一戶,以前任縣令黃氏良田一萬畝為最。全縣三千八百八十戶,計一萬六千九百餘人,其中青壯勞力五千餘。去歲共繳田賦七萬兩千石,算賦(即成年人頭稅)一百二十萬錢,口賦(未成年人頭稅)十三萬錢,更賦(兵役稅)一百一十六萬錢,總計丁賦二百四十九萬錢。”
公子聞言點頭:“諸公既對縣情這般熟稔,為何新政卻施行不下去呢?阻力究竟在何處?”
“這——”
楊戲聞言語塞,他搞不清楚公子這句話是真在提問還是責難,“這”了一聲便不敢開口,抬眼去向上司求助。
向朗會意,接過話來:“稟公子,新政欲將丁稅納入田賦,這些地主如何肯幹?黃宣在位時便組織眾人,以加稅漲租為名煽動農戶對抗官府。督導員到了村裏人人憎惡、寸步難行。眼下又逢秋收,他們又以收成要挾,但不如意,便鬧著罷收罷繳。一時無可奈何。”
劉禪又點了點頭,還是沒有表態,隻輕輕說道:“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急於一刻。眼下秋糧將熟,確保收成乃是頭等大事。新政可先放放,於三縣張榜,稅賦政策一切照舊,先收了糧食再說。”
“諾。”
眾官員齊聲答應,各自退去。本以為主公派個公子來是要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地改革,不想這娃娃譜擺得挺大,卻是中看不中用。竟然啥舉措也沒有,一句照舊便完事了。
官員們心裏又好氣又好笑,你是主公派來的,你說啥就是啥。一切照舊這還不好辦,咱們按部就班便是,該幹啥幹啥。
楊戲滿腹狐疑,不明白公子禪這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隻好去看向朗。向朗是個老政務,了解其中深意,對公子又多了幾分敬重。搞政務最忌好高騖遠,一切必須務實。公子禪年僅四歲,卻能分清楚收糧與政改的輕重緩急,可比那一幹公務員幹練多了。再年長些,這小主公還不知會有多少驚喜。
因此他也不吃驚,給了楊縣令一個肯定的眼神,笑答:“公子言之有理。秋收乃當前第一要務,宜穩不宜變。文然須多加用心,切不可疏漏。”
“這——,楊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