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當然不急。
因為他壓根也沒打算動手!不過這氣勢卻比動手還要嚇人。
真戲假唱真亦假,假戲真作假愈真。佯攻,就得做的比真攻還像真的。
首先是霍峻率水師掩護運輸艦在襄陽城北的渡口次第排開,一個挨一個地往上麵搬運大型攻城器械。襄陽守軍則分成幾股輪流到江邊演練武裝強渡。城頭每隔一個時辰擂一次鼓,鼓聲響起便換一撥人上船。從日出直練到深夜,片刻不曾消停。
張飛的部隊也沒閑著,在宜城驛這邊同樣是敲鑼打鼓,仿佛過年一般。戰士們穿的盔明甲亮跑到河邊操練隊列,對岸的曹兵數一數,十個人倒有六個被甲。手裏端著的都是軍械司研製的最新武器,在陽光下閃著冷豔,看得人心裏直打寒顫。
樊城集體破防!麵對這樣的組合式擾民,誰又能心平氣和地跟沒事人一樣?不理他,萬一真打過來呢?理吧,就這樣一直光打雷不下雨,你能有多少精力天天擱這兒繃著?
不消七八日功夫,北岸自文聘以下個個都成了熊貓眼。莫說士氣,現在連睡眠都成了問題。文聘沒法子,隻好不斷催促徐晃和許褚的援軍早日到達。滿寵見狀,自告奮勇去向夏侯淵求援——他畢竟做過夏侯的副手,說話比文聘好使。
不過這一次副手也不好使了,啥手都不好使!
對漢水的動靜夏侯淵還真是不如何在意。他的任務是有事時支援樊城,但現在不是還沒事麽?說實話,夏侯淵壓根也不認為荊州軍真敢打過來。以劉備的個性,除非到了生死關頭,否則絕不會幹這種魚死網破的蠢事。滿寵把情況說得越嚴重,夏侯將軍就越是有條不紊。自己把本職工作做好便是,何必去淌樊城的渾水?即便真的阻止了荊州的偷襲,那功勞也是文聘的,他夏侯將軍才不願拿自己的熱臉去貼這降將的冷屁股。
不急、也不緩,一切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當然,若守在漢水的是他,那他大概也不會這麽鬆弛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屁股決定腦袋,這話是不錯的。即使是一個鍋吃飯的同袍,也是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算計。
文聘提心吊膽了七天,好歹有驚無險地等到了徐晃的援軍。文將軍長長舒一口氣,立刻把指揮權移交上去。他這迴可算是解脫了,終於可以吃吃喝喝,還能美美睡個飽覺。
徐晃從未見過如此急著下班之人!
心中雖有疑慮,但事卻不能不做。等安頓好部隊、研究過局勢,他才明白文聘的苦衷。
北軍沒有水師啊!關羽隻要不過河,他們就隻能幹瞪眼。人家別說在對岸打鼓,就是在對岸打屁股,你也沒他辦法!
“關羽莫非是虛張聲勢,其實無意攻打樊城?”緩過勁來的文聘恢複了冷靜,把憋在心裏的疑惑講了出來。
徐晃也是這樣想,但又能怎麽辦呢?樊城過去是南陽盆地,一片大平原,向北推進到宛城便可進逼許都。這形勢就跟當初自家大軍逼迫張飛有些雷同,隻不過時過境遷,如今力量對比已經掉了個兒而已。以今天的兵力再跟張飛打一仗,能打得過嗎?
徐晃心裏沒底。
樊城加強了兵力,合肥自然便減輕了壓力。由於部隊調動,曹軍暫緩了圍城,給了東吳難得的轉移時間。城內的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騰空了合肥城的物資,全部搬上船撤往濡須口,去新築的城塢守禦。
把兵力全部收縮迴來,孫權這才又有了安全感。濡須口的地形不利於騎兵展開,在這裏,擁有水麵優勢的吳軍比在合肥作戰把握大得多。
曹操那裏休整了三天,第四日一早重新開始攻城。部隊甫一靠近,才發現城上虛插旌旗,合肥早已是一座空城。
曹丞相真是哭笑不得。
猛攻了數月,最終以這樣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入城,實在令人唏噓。往好處想,守住了中原的門戶,對穩定北方至關重要;往壞處想,東吳戰力未損,誰知道他還會不會打迴來?
但無論如何,此刻總算是從懸崖邊上抽迴了一隻腳。
接下來的問題是,孫、劉在濡須口和樊城陳兵列陣,應該要先對付哪個呢?
這當然得開會討論。
賈詡已是首席智囊,再次被第一個問及。先生操著他那標誌性的波瀾不驚的表情,細聲作答:“丞相整頓大軍,自潼關轉戰於此,東西數千裏,耗時一年有餘。今複奪合肥,中原無憂,隻宜重兵堅守,不可輕出。孫權屢敗,士氣已盡。現屯兵於濡須,不過虛張聲勢,其主力不久必迴江東;至於樊城,乃劉備之疑兵,不足為慮。”
賈詡的意見獲得一致讚同。打了一整年的仗,部隊的確是打不動了。況且吳軍守著濡須口,就跟劉備守著襄陽一樣,隻有出動水軍才能挫動。可這水軍你讓曹丞相上哪給他變出來?
這根本就不是想不想打的問題,而是壓根就打不成。
曹操思慮片刻,心雖不甘,卻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隻得同意。
“命張遼統兵一萬駐守合肥,曹仁統兵一萬駐守六安。李典駐店埠,樂進駐元疃。四支人馬互為唿應,以防東吳進犯。其餘各部移師宛城,聽候調度。令徐晃都督樊城,遷文聘於石陽(今武漢黃陂)、滿寵於安陸(今漢川),以防孫劉跨江突襲。”
“諾!”
——
曹軍撤了!曹軍真的撤了!
除了留下三萬精銳鎮守合肥,其餘大軍皆已調迴。
得知這個消息,在濡須口的孫權總算把心放迴到了肚子裏。說實話,他的境況也不樂觀,張昭隔幾日便來信催促,抱怨消耗甚巨,要求早日停戰,否則老頭就要撂挑子歸隱了。
吳軍又等了三天,一遍遍反複派出探子核實消息。完全確認後才留下呂蒙甘寧,又派魯肅移師蕪湖以為後應,其餘大軍則班師迴京口休整。
東線硝煙散盡,西邊也就沒必要硬挺了。劉備本來就是配合孫權搞牽製,現在孫權都跑了,他還鬧個什麽勁兒?遂下令各部隊歸建,重新迴到正常狀態。
合肥、襄陽、潼關,亂了許久的世界漸漸恢複平靜,一場聲勢浩大的倒曹運動緩緩落下了帷幕。局勢趨於和緩之際,忽然又冒出一位大哥,再次玩了一把心跳,吸引一大波眼球。
這個人當然不是劉禪(嘿嘿,失望吧?),而是在江夏待機的魏延魏文長。
收到撤軍的命令,魏延便對著地圖陷入深深的思考。鄧忠卓膺不敢多問,隻好瞪著眼悶聲不語。
思慮良久,魏將軍喃喃道:“卻是個機會。”
鄧忠不解,低聲追問:“將軍何意?”
魏延輕輕抬了抬嘴角,指著地圖道:“曹操設重兵於合肥、樊城,又將文聘調至石陽,沿江布防,旨在休戰。今賊軍餘力已盡,人心思歸,焉得不鬆懈?趁文聘還在路上,我等趁夜渡過江北,偷襲石陽守軍,搶一分算一分,燒一寸是一寸,殺一個少一個。然後再迴轉公安,豈不痛快?”
鄧忠、卓膺聞言,愣了半晌。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不佩服魏延的膽量。違抗軍令、偷襲敵營,這都是掉腦袋的事。即便成功了也很可能被安個陣前抗命的罪名拉去斬首;萬一出了紕漏,那更是罪加一等死定了。這等費力不討好的事,虧他想得出來。
“將軍,怕不得先請示主公?”卓膺很坦率,用疑問句表達出否定句的效果。
魏延點點頭,又擺擺手:“來不及了。文聘必已在半路,稍一遲疑,待他趕到軍營,便再無機會。”
“但——,擅自行動,隻怕會——”
卓膺還想再勸,魏延知他心思,在心裏暗暗合計幾遍,忽然大笑:“兵以利動,貴勝而不貴久。戰機稍縱即逝,若瞻前顧後以致貽誤,悔之不及也。主公明達,必通此理。縱有怪罪,魏某一人承擔,爾等無須顧慮。”
主將都如此任謗任怨,部下還顧慮個啥?卓鄧二人雙雙抱拳行禮,斬釘截鐵般迴答:“但憑將軍吩咐。”
——
天至子時,星月稍眀。這支本該迴程的隊伍趁夜北渡,穿過東吳的防區,進入到曹軍的領地。
石陽位於長江北岸三十裏,乃西北低山地帶向東北丘陵地帶過渡的一段階梯式平原。北接大別山南麓,南臨長江,扼守著長江江麵南北曲折的拐點,是岸防的重要一環。
在平原腹地、距江岸七八裏的地方,便是曹軍的營寨。外側以土牆包圍,輔以壕溝,內設了望塔及箭台,工事完備,易守難攻。
不過呢,正如魏延預料的那樣,馬放南山,哪還有枕戈待旦的心思?曹軍官兵從上至下一片鬆懈,巡邏執勤不過是走個過場,沒人拿它當真。
這正是荊州軍的機會。
三更過後,這支幾百人的小部隊悄悄靠近營寨,順利幹掉營門的守衛,衝進去一陣亂殺亂燒亂搶。曹軍直接被人幹廢,心想不是說好了休戰麽?這咋還有人襲營呢?這還有沒有規則啊?裁判呢?你管不管?
裁判當然是不管的,戰爭也沒有規則。喊殺聲從四麵響起,石陽大寨亂作一團。驚醒了的曹軍官兵們一個個褲子都來不及扒拉,便光著腚一路向北頭也不迴地逃竄而去。
荊州軍未料到敵人如此不堪一擊,當下隻管燒殺搶掠,絲毫不肯停手。還是魏延謹慎,怕耽擱太久被援軍纏住,破壞一陣便果斷收手,率部撤向西南,帶著戰利品登上早已備好的船隻,歡天喜地迴師公安。
文聘的運氣的確不佳。作為新任的石陽主將,他人還沒到,老窩便讓人給端了。此刻離目的地還有數裏,迎候在路旁的不是盔明甲亮的隊列,卻是一顆顆光鮮亮麗的屁股,在朝陽的映照下此起彼伏,也稱得上是奇風異景了。
“唉——”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文聘長歎一聲,感慨良多。自己在樊城如履薄冰,好容易全身而退。不想這一劫未落在樊城,卻渡在了此處。這營寨被大火燒掉一半,糧草軍械更不知損失多少,再加上這群屁股,全都無精打采的,哪還有一丁點兒軍營的樣子?
文仲業隻得硬著頭皮擦屁股善後,等待上麵的處理。這邊魏延迴到公安,將偷襲石陽寨如實上報給司馬所——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否則戰利品就不能分發給將士們。
得知魏延擅自調動部隊實施偷襲,司馬所內立刻炸開了鍋。自龐統以下分成三派意見。一派意見認為魏延抓住戰機給敵軍以重創,以結果而言,當論功行賞;第二派以為魏延陣前抗命,其罪當誅。雖重創曹軍,然功不抵過,應予懲戒;第三派則認為功過相抵,應就此放過、不予追究。
三派爭論許久,始終無法取得共識。沒奈何,隻得寫表上報給左將軍定奪。
公文送到劉備案前,玄德看了也是一陣頭疼。論心跡他當然支持魏延。戰爭永遠隻看結果,破一千條軍規也抵不上一場勝利,打贏了,錯的也是對的。魏延不損一兵一卒,非但重創曹營,還帶迴許多繳獲,這可不是動動嘴皮子背個軍規就能背出來的。
心裏這樣想,嘴上卻不能這麽說。軍法畢竟也不是擺設,否則誰都來違反一下,那部隊還不徹底亂套?於是一頭是愛將,一頭是規矩,一根筋成了兩頭堵,賞也不妥、罰也不妥,實實令人作難。
劉備急得來迴搓手,思前想後,還是命人把伏龍鳳雛兩位軍師請來商議。
孔明與龐統平日裏總是英雄所見略同,但這一迴兩位英雄的所見非但不同,還有些水火不容。孔明一向執法嚴明,堅持要嚴懲魏延違抗軍令的行為;龐統則認為魏延能夠隨機應變,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雖有抗命之嫌,卻也有戰勝之功,以功抵過,還應嘉獎。
二人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著說著便爭執起來。卻是苦了陪坐的劉備,他與兩位軍師相處日久,深知這兩位都是較真的脾氣,故而不敢表態,隻敢悶聲聽著。
正在不可開交之時,門外忽然有人來報:“稟將軍,公子禪求見。”
因為他壓根也沒打算動手!不過這氣勢卻比動手還要嚇人。
真戲假唱真亦假,假戲真作假愈真。佯攻,就得做的比真攻還像真的。
首先是霍峻率水師掩護運輸艦在襄陽城北的渡口次第排開,一個挨一個地往上麵搬運大型攻城器械。襄陽守軍則分成幾股輪流到江邊演練武裝強渡。城頭每隔一個時辰擂一次鼓,鼓聲響起便換一撥人上船。從日出直練到深夜,片刻不曾消停。
張飛的部隊也沒閑著,在宜城驛這邊同樣是敲鑼打鼓,仿佛過年一般。戰士們穿的盔明甲亮跑到河邊操練隊列,對岸的曹兵數一數,十個人倒有六個被甲。手裏端著的都是軍械司研製的最新武器,在陽光下閃著冷豔,看得人心裏直打寒顫。
樊城集體破防!麵對這樣的組合式擾民,誰又能心平氣和地跟沒事人一樣?不理他,萬一真打過來呢?理吧,就這樣一直光打雷不下雨,你能有多少精力天天擱這兒繃著?
不消七八日功夫,北岸自文聘以下個個都成了熊貓眼。莫說士氣,現在連睡眠都成了問題。文聘沒法子,隻好不斷催促徐晃和許褚的援軍早日到達。滿寵見狀,自告奮勇去向夏侯淵求援——他畢竟做過夏侯的副手,說話比文聘好使。
不過這一次副手也不好使了,啥手都不好使!
對漢水的動靜夏侯淵還真是不如何在意。他的任務是有事時支援樊城,但現在不是還沒事麽?說實話,夏侯淵壓根也不認為荊州軍真敢打過來。以劉備的個性,除非到了生死關頭,否則絕不會幹這種魚死網破的蠢事。滿寵把情況說得越嚴重,夏侯將軍就越是有條不紊。自己把本職工作做好便是,何必去淌樊城的渾水?即便真的阻止了荊州的偷襲,那功勞也是文聘的,他夏侯將軍才不願拿自己的熱臉去貼這降將的冷屁股。
不急、也不緩,一切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當然,若守在漢水的是他,那他大概也不會這麽鬆弛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屁股決定腦袋,這話是不錯的。即使是一個鍋吃飯的同袍,也是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算計。
文聘提心吊膽了七天,好歹有驚無險地等到了徐晃的援軍。文將軍長長舒一口氣,立刻把指揮權移交上去。他這迴可算是解脫了,終於可以吃吃喝喝,還能美美睡個飽覺。
徐晃從未見過如此急著下班之人!
心中雖有疑慮,但事卻不能不做。等安頓好部隊、研究過局勢,他才明白文聘的苦衷。
北軍沒有水師啊!關羽隻要不過河,他們就隻能幹瞪眼。人家別說在對岸打鼓,就是在對岸打屁股,你也沒他辦法!
“關羽莫非是虛張聲勢,其實無意攻打樊城?”緩過勁來的文聘恢複了冷靜,把憋在心裏的疑惑講了出來。
徐晃也是這樣想,但又能怎麽辦呢?樊城過去是南陽盆地,一片大平原,向北推進到宛城便可進逼許都。這形勢就跟當初自家大軍逼迫張飛有些雷同,隻不過時過境遷,如今力量對比已經掉了個兒而已。以今天的兵力再跟張飛打一仗,能打得過嗎?
徐晃心裏沒底。
樊城加強了兵力,合肥自然便減輕了壓力。由於部隊調動,曹軍暫緩了圍城,給了東吳難得的轉移時間。城內的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騰空了合肥城的物資,全部搬上船撤往濡須口,去新築的城塢守禦。
把兵力全部收縮迴來,孫權這才又有了安全感。濡須口的地形不利於騎兵展開,在這裏,擁有水麵優勢的吳軍比在合肥作戰把握大得多。
曹操那裏休整了三天,第四日一早重新開始攻城。部隊甫一靠近,才發現城上虛插旌旗,合肥早已是一座空城。
曹丞相真是哭笑不得。
猛攻了數月,最終以這樣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入城,實在令人唏噓。往好處想,守住了中原的門戶,對穩定北方至關重要;往壞處想,東吳戰力未損,誰知道他還會不會打迴來?
但無論如何,此刻總算是從懸崖邊上抽迴了一隻腳。
接下來的問題是,孫、劉在濡須口和樊城陳兵列陣,應該要先對付哪個呢?
這當然得開會討論。
賈詡已是首席智囊,再次被第一個問及。先生操著他那標誌性的波瀾不驚的表情,細聲作答:“丞相整頓大軍,自潼關轉戰於此,東西數千裏,耗時一年有餘。今複奪合肥,中原無憂,隻宜重兵堅守,不可輕出。孫權屢敗,士氣已盡。現屯兵於濡須,不過虛張聲勢,其主力不久必迴江東;至於樊城,乃劉備之疑兵,不足為慮。”
賈詡的意見獲得一致讚同。打了一整年的仗,部隊的確是打不動了。況且吳軍守著濡須口,就跟劉備守著襄陽一樣,隻有出動水軍才能挫動。可這水軍你讓曹丞相上哪給他變出來?
這根本就不是想不想打的問題,而是壓根就打不成。
曹操思慮片刻,心雖不甘,卻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隻得同意。
“命張遼統兵一萬駐守合肥,曹仁統兵一萬駐守六安。李典駐店埠,樂進駐元疃。四支人馬互為唿應,以防東吳進犯。其餘各部移師宛城,聽候調度。令徐晃都督樊城,遷文聘於石陽(今武漢黃陂)、滿寵於安陸(今漢川),以防孫劉跨江突襲。”
“諾!”
——
曹軍撤了!曹軍真的撤了!
除了留下三萬精銳鎮守合肥,其餘大軍皆已調迴。
得知這個消息,在濡須口的孫權總算把心放迴到了肚子裏。說實話,他的境況也不樂觀,張昭隔幾日便來信催促,抱怨消耗甚巨,要求早日停戰,否則老頭就要撂挑子歸隱了。
吳軍又等了三天,一遍遍反複派出探子核實消息。完全確認後才留下呂蒙甘寧,又派魯肅移師蕪湖以為後應,其餘大軍則班師迴京口休整。
東線硝煙散盡,西邊也就沒必要硬挺了。劉備本來就是配合孫權搞牽製,現在孫權都跑了,他還鬧個什麽勁兒?遂下令各部隊歸建,重新迴到正常狀態。
合肥、襄陽、潼關,亂了許久的世界漸漸恢複平靜,一場聲勢浩大的倒曹運動緩緩落下了帷幕。局勢趨於和緩之際,忽然又冒出一位大哥,再次玩了一把心跳,吸引一大波眼球。
這個人當然不是劉禪(嘿嘿,失望吧?),而是在江夏待機的魏延魏文長。
收到撤軍的命令,魏延便對著地圖陷入深深的思考。鄧忠卓膺不敢多問,隻好瞪著眼悶聲不語。
思慮良久,魏將軍喃喃道:“卻是個機會。”
鄧忠不解,低聲追問:“將軍何意?”
魏延輕輕抬了抬嘴角,指著地圖道:“曹操設重兵於合肥、樊城,又將文聘調至石陽,沿江布防,旨在休戰。今賊軍餘力已盡,人心思歸,焉得不鬆懈?趁文聘還在路上,我等趁夜渡過江北,偷襲石陽守軍,搶一分算一分,燒一寸是一寸,殺一個少一個。然後再迴轉公安,豈不痛快?”
鄧忠、卓膺聞言,愣了半晌。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不佩服魏延的膽量。違抗軍令、偷襲敵營,這都是掉腦袋的事。即便成功了也很可能被安個陣前抗命的罪名拉去斬首;萬一出了紕漏,那更是罪加一等死定了。這等費力不討好的事,虧他想得出來。
“將軍,怕不得先請示主公?”卓膺很坦率,用疑問句表達出否定句的效果。
魏延點點頭,又擺擺手:“來不及了。文聘必已在半路,稍一遲疑,待他趕到軍營,便再無機會。”
“但——,擅自行動,隻怕會——”
卓膺還想再勸,魏延知他心思,在心裏暗暗合計幾遍,忽然大笑:“兵以利動,貴勝而不貴久。戰機稍縱即逝,若瞻前顧後以致貽誤,悔之不及也。主公明達,必通此理。縱有怪罪,魏某一人承擔,爾等無須顧慮。”
主將都如此任謗任怨,部下還顧慮個啥?卓鄧二人雙雙抱拳行禮,斬釘截鐵般迴答:“但憑將軍吩咐。”
——
天至子時,星月稍眀。這支本該迴程的隊伍趁夜北渡,穿過東吳的防區,進入到曹軍的領地。
石陽位於長江北岸三十裏,乃西北低山地帶向東北丘陵地帶過渡的一段階梯式平原。北接大別山南麓,南臨長江,扼守著長江江麵南北曲折的拐點,是岸防的重要一環。
在平原腹地、距江岸七八裏的地方,便是曹軍的營寨。外側以土牆包圍,輔以壕溝,內設了望塔及箭台,工事完備,易守難攻。
不過呢,正如魏延預料的那樣,馬放南山,哪還有枕戈待旦的心思?曹軍官兵從上至下一片鬆懈,巡邏執勤不過是走個過場,沒人拿它當真。
這正是荊州軍的機會。
三更過後,這支幾百人的小部隊悄悄靠近營寨,順利幹掉營門的守衛,衝進去一陣亂殺亂燒亂搶。曹軍直接被人幹廢,心想不是說好了休戰麽?這咋還有人襲營呢?這還有沒有規則啊?裁判呢?你管不管?
裁判當然是不管的,戰爭也沒有規則。喊殺聲從四麵響起,石陽大寨亂作一團。驚醒了的曹軍官兵們一個個褲子都來不及扒拉,便光著腚一路向北頭也不迴地逃竄而去。
荊州軍未料到敵人如此不堪一擊,當下隻管燒殺搶掠,絲毫不肯停手。還是魏延謹慎,怕耽擱太久被援軍纏住,破壞一陣便果斷收手,率部撤向西南,帶著戰利品登上早已備好的船隻,歡天喜地迴師公安。
文聘的運氣的確不佳。作為新任的石陽主將,他人還沒到,老窩便讓人給端了。此刻離目的地還有數裏,迎候在路旁的不是盔明甲亮的隊列,卻是一顆顆光鮮亮麗的屁股,在朝陽的映照下此起彼伏,也稱得上是奇風異景了。
“唉——”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文聘長歎一聲,感慨良多。自己在樊城如履薄冰,好容易全身而退。不想這一劫未落在樊城,卻渡在了此處。這營寨被大火燒掉一半,糧草軍械更不知損失多少,再加上這群屁股,全都無精打采的,哪還有一丁點兒軍營的樣子?
文仲業隻得硬著頭皮擦屁股善後,等待上麵的處理。這邊魏延迴到公安,將偷襲石陽寨如實上報給司馬所——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否則戰利品就不能分發給將士們。
得知魏延擅自調動部隊實施偷襲,司馬所內立刻炸開了鍋。自龐統以下分成三派意見。一派意見認為魏延抓住戰機給敵軍以重創,以結果而言,當論功行賞;第二派以為魏延陣前抗命,其罪當誅。雖重創曹軍,然功不抵過,應予懲戒;第三派則認為功過相抵,應就此放過、不予追究。
三派爭論許久,始終無法取得共識。沒奈何,隻得寫表上報給左將軍定奪。
公文送到劉備案前,玄德看了也是一陣頭疼。論心跡他當然支持魏延。戰爭永遠隻看結果,破一千條軍規也抵不上一場勝利,打贏了,錯的也是對的。魏延不損一兵一卒,非但重創曹營,還帶迴許多繳獲,這可不是動動嘴皮子背個軍規就能背出來的。
心裏這樣想,嘴上卻不能這麽說。軍法畢竟也不是擺設,否則誰都來違反一下,那部隊還不徹底亂套?於是一頭是愛將,一頭是規矩,一根筋成了兩頭堵,賞也不妥、罰也不妥,實實令人作難。
劉備急得來迴搓手,思前想後,還是命人把伏龍鳳雛兩位軍師請來商議。
孔明與龐統平日裏總是英雄所見略同,但這一迴兩位英雄的所見非但不同,還有些水火不容。孔明一向執法嚴明,堅持要嚴懲魏延違抗軍令的行為;龐統則認為魏延能夠隨機應變,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雖有抗命之嫌,卻也有戰勝之功,以功抵過,還應嘉獎。
二人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著說著便爭執起來。卻是苦了陪坐的劉備,他與兩位軍師相處日久,深知這兩位都是較真的脾氣,故而不敢表態,隻敢悶聲聽著。
正在不可開交之時,門外忽然有人來報:“稟將軍,公子禪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