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吳侯被動結束休假,傳令擊鼓升帳。
經過清點,一萬後備軍被幹掉及殘廢的幾達兩成,還有兩千多輕重傷員,能救迴多少尚未可知。大量的人員物資損失還在其次,更要命的是部隊的士氣受到嚴重打擊。如果後方都沒法安穩,那這場仗還有什麽盼頭?
大帳內,軍官們站列兩旁,等著迎接吳侯那完全可以預期的憤怒。但也並非所有人都犯嘀咕,還有兩個大個子泰然自若,絲毫不受戰敗的影響。
一個是黑臉的周泰,一個是紅臉的關公。
“賊夜襲得手,非一人之罪。自孤以下,各營懈怠日久,以為必勝,此全軍之過也。今當亡羊補牢,痛改前非,凡各營之防務,須每日清查,逐級上報。遇有隱瞞不報者,軍法從事。”
“諾。”
軍官們齊聲答諾。聽主公這口氣不是秋後算賬,而是要總結教訓、查漏補缺,大家心裏踏實不少。
“關將軍昨夜乃至,對戰局有何見解?”
交待完過場,吳侯才真正進入他的主題。關羽既然來了,就得榨幹他身上的每一滴價值,否則昨晚這口氣如何能夠咽下?
關羽眯著鳳眼,斜看向孫權,心想你這娃娃好不曉事,關某昨夜才救了你,你卻一口一個“乃至”。你又不是我爹,我有啥必要緊趕慢趕著來替你拚命?
想是這樣想,嘴上還得客氣:“張遼深通兵略、勇冠三軍,李典樂進亦皆名將。與其弄巧,不如力敵之。今既結大軍於此,圍而攻之可也。”
“將軍之言深合兵法。然我軍至此月餘,數敗於遼,士氣萎靡不振。將軍之兵銳氣正盛,還請勿辭勞苦,率所部合圍城池,以全聯盟之意。”
孫權的要求完全在關羽的意料之中,但他不打算拒絕。合肥的戰鬥關鍵在於牽製曹軍注意力,為奪取襄陽創造機會。
因此盡快攻城才是重點。
雲長習慣性地捋了捋胡須,表現出難得的隨和:“關某此來,本為相助吳侯。今既有令,某這便整軍出發。”
“好!公速至前線,聽子敬調遣。但願將軍旗開得勝,立不世之功,勿墮左將軍之名。”
關羽領了命,轉身出去了。孫權則扭頭小聲問身邊的親信:“給魯都督的信送去了麽?”
那人趕忙湊上來低聲迴答:“稟侯爺,一早便派快船送去了。”
孫權點點頭,沒再言語,接著處理別的事情。
逍遙津,吳軍大帳。
都督魯肅看罷吳侯的來信,不知該作何感想。張遼繞過自己突襲吳侯,他這個前線總指揮渾然不覺,怎麽說都是失職。幸好天佑江東,關羽的及時出現挽救了戰局,否則這場仗也就沒得打了。但這孫劉聯盟卻沒有看上去那麽穩固,因為信的最後要求魯肅盡量讓荊州軍去和曹軍硬拚。
望著帳頂,魯都督不住搖頭歎氣。這個主公堅忍果毅、聰慧過人,又禮賢下士。可一旦涉及到劉備就會失了分寸。關羽畢竟剛剛救了他的命,他卻背地裏這樣算計人家,這讓一向光明磊落的魯肅十分為難。
但站在吳侯的角度,這似乎也說得過去。畢竟因為劉備的泄密,吳軍還沒開戰就損失了數千將士,這筆債總得有人來還。
情感歸情感,工作歸工作。該做的事還是得做。
放下信,魯肅做出了安排。
首先分出一萬人,由董襲、潘璋二將率領,迴援濡須口,確保吳侯安全;而後傳令各寨,限期做好攻城準備,並擴大巡邏範圍,防止敵軍再次偷渡;最後調動攻城部隊,把敵人防守最嚴密的南門騰出來,交給關羽去啃。
關公打了半輩子仗,從來都是主攻。但這一次他隻是客串,結果還要打主攻,隻能說咖位太大不允許低調。
見到魯肅領了軍令,雲長雖覺得諷刺,卻不屑於爭辯。他帶著周倉先去城池四周探查,再迴到自己營中思考對策。
南大門正對巢湖,是整個城防最嚴密的區域。因為經水路運來的重型器械用在這裏最方便省事。但現在情況變了,吳軍調走了全部的衝車、發石機和雲梯車,隻給荊州軍留下飛梯三十架。飛梯這東西類似於現代單梯,前端裝著兩個木輪,攻城時把有輪的一端靠著城牆推上去,士兵再沿梯子攀上城頭作戰。這東西輕便易攜帶,也能當便橋跨過護城河,但它幾乎沒有防禦能力,用它攻城傷亡肯定小不了。
周倉越想越氣,就差哇哇給對麵的曹軍知道:“江東這群搓鳥,真不把咱當人麽?千裏迢迢來替他攻城,他卻將攻城器具搬個幹淨,就讓咱們用這破爛去送死?這是憋著壞要害咱哪!將軍,不如拍拍屁股迴轉江陵,何苦受這鳥氣?”
周倉說出了荊州軍全體官兵的心裏話,這明擺著就是欺負人麽。關羽當然也氣,但若真這麽走了,那主公交待的任務怎麽辦?
為了大局,隻能忍耐!
“休得胡言!汝是怕城上的曹軍不知道咱們的底細麽?去各營清點軍械物資,到我帳中匯報。”關羽板起臉來。
“諾!”
周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家關老大。讓雲長一訓,他也隻能低聲答諾,忍氣吞聲下去辦差。
當晚,關羽召集部曲在帳內開作戰會議,內容當然是探討明天的攻城戰。人到齊後,雲長先問副將向寵:“巨違,魯子敬傳令明日攻城,今我軍器械不足,該當如何?”
向寵,字巨違,襄陽宜城人。他是主持新政的向朗的侄子,自幼喜好武事。劉琮降曹,他與叔叔向朗一同南下投奔劉備。劉備見他很有軍事素養,性格又溫和,跟誰都合得來,因此分給關雲長做副將。關羽心高氣傲,對下屬往往嚴苛過度,但同向寵配合得很好,也很重視他的意見。
向寵見上司發問,拱手答道:“將軍,東吳欲借曹軍之手削弱我軍,我們可不能上當。既然器械全無,咱們正好消極待命。明日鼓聲響起,讓弟兄們去做做樣子,那城頭的曹軍沒事做,自會分去其他各門,與吳軍拚個死活。”
軍官們低聲嘀咕一陣,紛紛點頭表示讚成。關羽也點了頭,但眉頭卻始終緊鎖著,小聲問:“主意不錯,但這分寸卻須拿捏得剛好。若被東吳抓住把柄,來個以正軍法,豈非要吃個啞巴虧?”
周倉憋悶了一天,心情這才開朗,壓著嗓門偷笑:“將軍隻管放心,假拚命那是黃巾軍的法寶。您把這任務交給俺,保證江東那群水耗子看不出破綻來。”
次日卯時,三軍吃飽了肚子,開始列隊做最後的準備。寨門緩緩打開,警戒部隊首先出寨,攻城部隊緊隨其後,將攻城器具一一推出放好,等待進攻的命令。
荊州軍這裏就沒什麽攻城器具了。周倉人高馬大站在最前麵,身後是一千兩百名身著重甲的武士。每四十人一組,二十個架起飛梯,另外二十個在頭頂舉起鐵盾,防備城上的弩矢攻擊。
鼓聲從中軍開始響起,逐漸向各營擴散。聽到信號的部隊開始行動起來。首先發動的是投石機,不過它們的威力不足以破壞城牆,而是用來打擊城頭的守軍。遠程攻擊過後,攻城車輛被緩緩推向城牆,隱蔽在車輛後的戰士們跟隨著前進。弩手端起機弩,警惕地瞄向城頭,隨時準備迴應來自上方的攻擊。
城上的曹軍也沒閑著。躲過投石機的轟炸,弓手便以城垛為掩護,向逐漸靠近的吳軍車輛發射火箭。弩手則專門瞄準暴露在外的吳軍士兵射擊。
箭矢如雨,從城上飄向城下,或從地麵撲上城頭。攻守雙方都開始出現傷亡,但曹軍居高臨下,傷亡人數比敵軍少得多。不過這並不能阻止吳軍的靠近,雲梯車停到攻擊位置,車廂內的戰士拉動繩索,將折疊起來的上半段拉起,隨著梯子的重心跨過轉軸,梯身在重力的作用下靠上城頭,頂端的掛鉤狠狠嵌入城磚的縫隙,形成一個穩固的攀登通道。
雲梯搭好,地麵的弓弩手立刻加大了射擊頻次,用密集的箭雨掩護己方攀城的戰士不被敵軍射殺。與此同時,衝車對準城門加快了速度,試圖在首次撞擊中造成盡可能多的破壞。
守軍開始用滾木對抗雲梯上的敵人,對付衝車則是單純用石塊砸。作為防守的一方,城牆的高度本身就是一種加持。滾木和擂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完成勢能向動能的轉化,轉化的同時給下麵仰攻的吳軍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傷亡。
當然,這些戰況在南門這裏統統沒有出現。
作為城防的重點區域,南門是李典親自在主持。但從攻擊一開始,李將軍就發現了問題。首先是完全沒有攻城車輛,隻有重甲步兵排成個烏龜殼也似的陣型緩緩向牆邊移動。等到了牆邊推起飛梯,也不見一個人上來。這群祖宗架好梯子後不進反退,躲在滾木的攻擊範圍以外繼續保持著烏龜殼的造型。
李典傻眼了。他打過不少攻城戰,但無論作為攻方還是守方,可從沒見過像現在這樣的局麵。這攻城的不上來,難道要我守城的下去?這可真是豈有此理!
莫非這夥人是疑兵?故意在這裏演戲,牽製我防衛力量,以期在別的地方實現突破?
李將軍開始合理地胡思亂想,越想越覺得有道理。但你讓他完全不理會下麵的龜殼,他卻也不敢冒這個險。
總不能就這樣傻等著一直僵持下去吧?這也不是他李典的風格呀。想到此,李典喚過身邊的親兵,派他們去其他幾個城門了解情況,好證實自己的猜想。
果不其然,南門這裏放鴿子的同時,其他幾個門的戰況可用慘烈形容。攻守雙方都在拚命,傷亡隨著時間不斷地積累,殘肢和鮮血將城上城下都變成了人間地獄。
“媽的!上當了!”
李典暗罵一聲,認定了自己的猜測。下麵這幫人再怎麽演,沒有攻城器具卻是事實。無論如何,車輛是不可能迅速移動的。這讓李典有了些底氣,於是將兵力分出一半,由副將帶領,去支援戰鬥最激烈的東門。
進攻東門的主將是呂蒙。此人目不識丁,自行伍中成長起來,憑借著作戰勇猛一步步升為軍官。然而指揮和衝鋒對將領的要求截然不同,僅靠勇敢和鬼機靈是很難成為合格的指揮員的。
孫權為此經常教育呂蒙,空閑時要多讀點書,有了文化才能帶好兵。呂蒙初時不以為然,總拿沒時間來搪塞,直到吳侯發怒,訓斥道,讓你讀書是學道理,又不是讓你考博士,你跟我扯啥廢話?我堂堂江東之主,事情不比你多?我都能抽空看書,你怎麽就沒時間了?聽說曹操每逢大戰,書卷從不離身,做指揮員的就該這樣啊,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你才能開闊眼界開闊思路,才能打勝仗麽。
挨過這頓罵,呂蒙總算開了竅。從此認真讀書自學,不再是以前那個大老粗的樣子。有一次魯肅路過呂蒙的防區,心血來潮進去視察,兩人說起軍事見聞,呂蒙對答如流,唬得上司險些掉下眼珠子來。驚問這才幾個月沒見,你咋成這樣了?哪學的一套一套的?呂蒙笑答,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首長您幾個月沒見我了,變個樣有啥稀奇?從此魯肅對呂蒙徹底改觀,開始大力培養提拔此人,隱隱有繼承統帥之意。
說迴戰局。
東門的作戰與眾不同,特點就是一個快字。呂蒙給部隊下了死命令,不管什麽傷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衝擊城門、衝擊城牆,不給敵人反應的時間。
如此一來,這裏的戰況便最為激烈,傷亡也最巨大。但同時給守軍造成的壓力也最強。
李典的援軍趕到東門時,吳軍已有百十來號人成功登城,正在擴大占領麵積,給後續部隊跟上爭取時間。
“將軍高見,再遲片刻隻怕這裏便要失守。”李典的副將這樣想著,手上卻不敢懈怠,招唿部下立刻投入戰鬥,把突進來的這一小股敵人給壓迴去。
“殺!”
喊殺聲從城頭響起,憋了半天的部隊終於找到了釋放口,對著剛剛登上城頭的吳軍發泄過去。那東吳的將士拚殺了半天,體力幾達極限,哪裏擋得住這一支生力軍的衝鋒?沒多久就被人重新壓迴城下,眼看就要突破的城防又讓人家瞬間補了迴去。
經過清點,一萬後備軍被幹掉及殘廢的幾達兩成,還有兩千多輕重傷員,能救迴多少尚未可知。大量的人員物資損失還在其次,更要命的是部隊的士氣受到嚴重打擊。如果後方都沒法安穩,那這場仗還有什麽盼頭?
大帳內,軍官們站列兩旁,等著迎接吳侯那完全可以預期的憤怒。但也並非所有人都犯嘀咕,還有兩個大個子泰然自若,絲毫不受戰敗的影響。
一個是黑臉的周泰,一個是紅臉的關公。
“賊夜襲得手,非一人之罪。自孤以下,各營懈怠日久,以為必勝,此全軍之過也。今當亡羊補牢,痛改前非,凡各營之防務,須每日清查,逐級上報。遇有隱瞞不報者,軍法從事。”
“諾。”
軍官們齊聲答諾。聽主公這口氣不是秋後算賬,而是要總結教訓、查漏補缺,大家心裏踏實不少。
“關將軍昨夜乃至,對戰局有何見解?”
交待完過場,吳侯才真正進入他的主題。關羽既然來了,就得榨幹他身上的每一滴價值,否則昨晚這口氣如何能夠咽下?
關羽眯著鳳眼,斜看向孫權,心想你這娃娃好不曉事,關某昨夜才救了你,你卻一口一個“乃至”。你又不是我爹,我有啥必要緊趕慢趕著來替你拚命?
想是這樣想,嘴上還得客氣:“張遼深通兵略、勇冠三軍,李典樂進亦皆名將。與其弄巧,不如力敵之。今既結大軍於此,圍而攻之可也。”
“將軍之言深合兵法。然我軍至此月餘,數敗於遼,士氣萎靡不振。將軍之兵銳氣正盛,還請勿辭勞苦,率所部合圍城池,以全聯盟之意。”
孫權的要求完全在關羽的意料之中,但他不打算拒絕。合肥的戰鬥關鍵在於牽製曹軍注意力,為奪取襄陽創造機會。
因此盡快攻城才是重點。
雲長習慣性地捋了捋胡須,表現出難得的隨和:“關某此來,本為相助吳侯。今既有令,某這便整軍出發。”
“好!公速至前線,聽子敬調遣。但願將軍旗開得勝,立不世之功,勿墮左將軍之名。”
關羽領了命,轉身出去了。孫權則扭頭小聲問身邊的親信:“給魯都督的信送去了麽?”
那人趕忙湊上來低聲迴答:“稟侯爺,一早便派快船送去了。”
孫權點點頭,沒再言語,接著處理別的事情。
逍遙津,吳軍大帳。
都督魯肅看罷吳侯的來信,不知該作何感想。張遼繞過自己突襲吳侯,他這個前線總指揮渾然不覺,怎麽說都是失職。幸好天佑江東,關羽的及時出現挽救了戰局,否則這場仗也就沒得打了。但這孫劉聯盟卻沒有看上去那麽穩固,因為信的最後要求魯肅盡量讓荊州軍去和曹軍硬拚。
望著帳頂,魯都督不住搖頭歎氣。這個主公堅忍果毅、聰慧過人,又禮賢下士。可一旦涉及到劉備就會失了分寸。關羽畢竟剛剛救了他的命,他卻背地裏這樣算計人家,這讓一向光明磊落的魯肅十分為難。
但站在吳侯的角度,這似乎也說得過去。畢竟因為劉備的泄密,吳軍還沒開戰就損失了數千將士,這筆債總得有人來還。
情感歸情感,工作歸工作。該做的事還是得做。
放下信,魯肅做出了安排。
首先分出一萬人,由董襲、潘璋二將率領,迴援濡須口,確保吳侯安全;而後傳令各寨,限期做好攻城準備,並擴大巡邏範圍,防止敵軍再次偷渡;最後調動攻城部隊,把敵人防守最嚴密的南門騰出來,交給關羽去啃。
關公打了半輩子仗,從來都是主攻。但這一次他隻是客串,結果還要打主攻,隻能說咖位太大不允許低調。
見到魯肅領了軍令,雲長雖覺得諷刺,卻不屑於爭辯。他帶著周倉先去城池四周探查,再迴到自己營中思考對策。
南大門正對巢湖,是整個城防最嚴密的區域。因為經水路運來的重型器械用在這裏最方便省事。但現在情況變了,吳軍調走了全部的衝車、發石機和雲梯車,隻給荊州軍留下飛梯三十架。飛梯這東西類似於現代單梯,前端裝著兩個木輪,攻城時把有輪的一端靠著城牆推上去,士兵再沿梯子攀上城頭作戰。這東西輕便易攜帶,也能當便橋跨過護城河,但它幾乎沒有防禦能力,用它攻城傷亡肯定小不了。
周倉越想越氣,就差哇哇給對麵的曹軍知道:“江東這群搓鳥,真不把咱當人麽?千裏迢迢來替他攻城,他卻將攻城器具搬個幹淨,就讓咱們用這破爛去送死?這是憋著壞要害咱哪!將軍,不如拍拍屁股迴轉江陵,何苦受這鳥氣?”
周倉說出了荊州軍全體官兵的心裏話,這明擺著就是欺負人麽。關羽當然也氣,但若真這麽走了,那主公交待的任務怎麽辦?
為了大局,隻能忍耐!
“休得胡言!汝是怕城上的曹軍不知道咱們的底細麽?去各營清點軍械物資,到我帳中匯報。”關羽板起臉來。
“諾!”
周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家關老大。讓雲長一訓,他也隻能低聲答諾,忍氣吞聲下去辦差。
當晚,關羽召集部曲在帳內開作戰會議,內容當然是探討明天的攻城戰。人到齊後,雲長先問副將向寵:“巨違,魯子敬傳令明日攻城,今我軍器械不足,該當如何?”
向寵,字巨違,襄陽宜城人。他是主持新政的向朗的侄子,自幼喜好武事。劉琮降曹,他與叔叔向朗一同南下投奔劉備。劉備見他很有軍事素養,性格又溫和,跟誰都合得來,因此分給關雲長做副將。關羽心高氣傲,對下屬往往嚴苛過度,但同向寵配合得很好,也很重視他的意見。
向寵見上司發問,拱手答道:“將軍,東吳欲借曹軍之手削弱我軍,我們可不能上當。既然器械全無,咱們正好消極待命。明日鼓聲響起,讓弟兄們去做做樣子,那城頭的曹軍沒事做,自會分去其他各門,與吳軍拚個死活。”
軍官們低聲嘀咕一陣,紛紛點頭表示讚成。關羽也點了頭,但眉頭卻始終緊鎖著,小聲問:“主意不錯,但這分寸卻須拿捏得剛好。若被東吳抓住把柄,來個以正軍法,豈非要吃個啞巴虧?”
周倉憋悶了一天,心情這才開朗,壓著嗓門偷笑:“將軍隻管放心,假拚命那是黃巾軍的法寶。您把這任務交給俺,保證江東那群水耗子看不出破綻來。”
次日卯時,三軍吃飽了肚子,開始列隊做最後的準備。寨門緩緩打開,警戒部隊首先出寨,攻城部隊緊隨其後,將攻城器具一一推出放好,等待進攻的命令。
荊州軍這裏就沒什麽攻城器具了。周倉人高馬大站在最前麵,身後是一千兩百名身著重甲的武士。每四十人一組,二十個架起飛梯,另外二十個在頭頂舉起鐵盾,防備城上的弩矢攻擊。
鼓聲從中軍開始響起,逐漸向各營擴散。聽到信號的部隊開始行動起來。首先發動的是投石機,不過它們的威力不足以破壞城牆,而是用來打擊城頭的守軍。遠程攻擊過後,攻城車輛被緩緩推向城牆,隱蔽在車輛後的戰士們跟隨著前進。弩手端起機弩,警惕地瞄向城頭,隨時準備迴應來自上方的攻擊。
城上的曹軍也沒閑著。躲過投石機的轟炸,弓手便以城垛為掩護,向逐漸靠近的吳軍車輛發射火箭。弩手則專門瞄準暴露在外的吳軍士兵射擊。
箭矢如雨,從城上飄向城下,或從地麵撲上城頭。攻守雙方都開始出現傷亡,但曹軍居高臨下,傷亡人數比敵軍少得多。不過這並不能阻止吳軍的靠近,雲梯車停到攻擊位置,車廂內的戰士拉動繩索,將折疊起來的上半段拉起,隨著梯子的重心跨過轉軸,梯身在重力的作用下靠上城頭,頂端的掛鉤狠狠嵌入城磚的縫隙,形成一個穩固的攀登通道。
雲梯搭好,地麵的弓弩手立刻加大了射擊頻次,用密集的箭雨掩護己方攀城的戰士不被敵軍射殺。與此同時,衝車對準城門加快了速度,試圖在首次撞擊中造成盡可能多的破壞。
守軍開始用滾木對抗雲梯上的敵人,對付衝車則是單純用石塊砸。作為防守的一方,城牆的高度本身就是一種加持。滾木和擂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完成勢能向動能的轉化,轉化的同時給下麵仰攻的吳軍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傷亡。
當然,這些戰況在南門這裏統統沒有出現。
作為城防的重點區域,南門是李典親自在主持。但從攻擊一開始,李將軍就發現了問題。首先是完全沒有攻城車輛,隻有重甲步兵排成個烏龜殼也似的陣型緩緩向牆邊移動。等到了牆邊推起飛梯,也不見一個人上來。這群祖宗架好梯子後不進反退,躲在滾木的攻擊範圍以外繼續保持著烏龜殼的造型。
李典傻眼了。他打過不少攻城戰,但無論作為攻方還是守方,可從沒見過像現在這樣的局麵。這攻城的不上來,難道要我守城的下去?這可真是豈有此理!
莫非這夥人是疑兵?故意在這裏演戲,牽製我防衛力量,以期在別的地方實現突破?
李將軍開始合理地胡思亂想,越想越覺得有道理。但你讓他完全不理會下麵的龜殼,他卻也不敢冒這個險。
總不能就這樣傻等著一直僵持下去吧?這也不是他李典的風格呀。想到此,李典喚過身邊的親兵,派他們去其他幾個城門了解情況,好證實自己的猜想。
果不其然,南門這裏放鴿子的同時,其他幾個門的戰況可用慘烈形容。攻守雙方都在拚命,傷亡隨著時間不斷地積累,殘肢和鮮血將城上城下都變成了人間地獄。
“媽的!上當了!”
李典暗罵一聲,認定了自己的猜測。下麵這幫人再怎麽演,沒有攻城器具卻是事實。無論如何,車輛是不可能迅速移動的。這讓李典有了些底氣,於是將兵力分出一半,由副將帶領,去支援戰鬥最激烈的東門。
進攻東門的主將是呂蒙。此人目不識丁,自行伍中成長起來,憑借著作戰勇猛一步步升為軍官。然而指揮和衝鋒對將領的要求截然不同,僅靠勇敢和鬼機靈是很難成為合格的指揮員的。
孫權為此經常教育呂蒙,空閑時要多讀點書,有了文化才能帶好兵。呂蒙初時不以為然,總拿沒時間來搪塞,直到吳侯發怒,訓斥道,讓你讀書是學道理,又不是讓你考博士,你跟我扯啥廢話?我堂堂江東之主,事情不比你多?我都能抽空看書,你怎麽就沒時間了?聽說曹操每逢大戰,書卷從不離身,做指揮員的就該這樣啊,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你才能開闊眼界開闊思路,才能打勝仗麽。
挨過這頓罵,呂蒙總算開了竅。從此認真讀書自學,不再是以前那個大老粗的樣子。有一次魯肅路過呂蒙的防區,心血來潮進去視察,兩人說起軍事見聞,呂蒙對答如流,唬得上司險些掉下眼珠子來。驚問這才幾個月沒見,你咋成這樣了?哪學的一套一套的?呂蒙笑答,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首長您幾個月沒見我了,變個樣有啥稀奇?從此魯肅對呂蒙徹底改觀,開始大力培養提拔此人,隱隱有繼承統帥之意。
說迴戰局。
東門的作戰與眾不同,特點就是一個快字。呂蒙給部隊下了死命令,不管什麽傷亡,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衝擊城門、衝擊城牆,不給敵人反應的時間。
如此一來,這裏的戰況便最為激烈,傷亡也最巨大。但同時給守軍造成的壓力也最強。
李典的援軍趕到東門時,吳軍已有百十來號人成功登城,正在擴大占領麵積,給後續部隊跟上爭取時間。
“將軍高見,再遲片刻隻怕這裏便要失守。”李典的副將這樣想著,手上卻不敢懈怠,招唿部下立刻投入戰鬥,把突進來的這一小股敵人給壓迴去。
“殺!”
喊殺聲從城頭響起,憋了半天的部隊終於找到了釋放口,對著剛剛登上城頭的吳軍發泄過去。那東吳的將士拚殺了半天,體力幾達極限,哪裏擋得住這一支生力軍的衝鋒?沒多久就被人重新壓迴城下,眼看就要突破的城防又讓人家瞬間補了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