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
喊殺聲再次響起。趁吳軍混亂之際,張遼揮手向孫權的位置發起了衝鋒。雖止三百騎兵,此刻卻是勢不可擋。張文遠一馬當先,奔跑在隊伍的最前麵。身後的戰士擎起手中的鐵槊,三百人構成一支鋒利箭頭,撲哧一聲刺進敵人的軀體。
孫權就這麽呆呆地看著曹軍從自己正麵突破,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一點點逼近。
“完了!”
孫權腦中閃出這兩個字,開始後悔沒聽魯肅和甘寧的勸阻。但事到如今,後悔又有什麽用呢?
千鈞一發之際,一個巨大的身影忽然擋在孫權前麵。這人足有九尺高,肩寬背闊,手足寬大,肌肉爆棚,孔武有力。大嗓門咧開,聲量絲毫不輸曹軍的鼓號聲。
隻聽他大喊一聲:“主公速速上船,周泰在此擋住敵軍!”
周泰!
聽到這個名字,看到這個身影,孫權絕望的心情稍稍得以平複。此人是吳侯自行伍中提拔起來的將領,因偏愛他的勇猛和忠誠,孫權把周泰安排在身邊,做了自己的保安隊長。
一念之差,天壤之別。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卻在關鍵時刻救了吳侯的命。
隻見周泰一手擎起鐵盾,一手掄起戰斧,迎著敵軍反衝過去。一邊衝一邊吆喝同伴:“聚攏!聚攏起來!結起陣型才有活路!”
周泰的喊聲給絕望中的吳軍士兵點亮了一絲希望,散亂的隊型開始慢慢聚集,在吳侯與曹軍之間形成一堵人牆。雖仍不足以抵消張遼的攻勢,卻明顯遲滯了敵軍的速度。
攻擊受阻,對騎兵而言絕對是壞消息。張遼略感不快,卻沒有動搖前進的決心。他認定前麵的人就是孫權,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這一擊也要得手!
看看曹軍的戰馬將到身前,周泰左膀用力,把手上的鐵盾插入泥土,再用肩膀頂住,形成一塊屏障。準備用一人之力硬扛三百騎兵的衝擊。但張遼卻不肯在這裏停下,因為孫權才是他的目標。
張文遠猛拉韁繩,胯下戰馬突然變向,繞過周泰的鐵盾,“刷”的一聲衝進周泰身後的人牆。“撲哧”,巨大的動能透過槍尖,直接戮穿吳軍戰士的身體,把剛剛結成的陣型捅出一個缺口來。
但張遼身後的騎士就沒那麽幸運了。倉促之間來不及轉彎,一頭撞上周泰的大盾,戰馬被硬生生撞停,戰士則飛出鞍橋,擦著周泰的腦門摔在地上,再也動彈不得。
巨大的衝擊力也令周泰難以支撐。但他沒時間思考,迅速撒開鐵盾,借著碰撞的反作用力順勢後撤,向張遼的戰馬跳出兩步,猛揮大斧,朝那匹馬的馬股狠狠剁下去。
張遼聽見風聲,幾乎是本能的將鐵槊向後一撐,用槊纂去阻止可能到來的攻擊。隻聽“鏜”的一聲,槊纂打在鐵斧的側麵,雖未能阻止斧頭的攻勢,卻成功地改變了它的去向,讓自己戰馬的屁股堪堪躲過一劫。
周泰的斧頭砍偏了,等卸了勢再舉起時,後麵的曹軍已陸續殺到。
“保護主公!”
周將軍大喝一聲,竟不顧敵人刺來的槍頭,把手中的戰斧橫向掄開,硬生生將那戰馬的馬腿齊膝斬斷。
“聿——”
斷了腿的戰馬痛苦地嘶鳴著,撲倒在地麵。周泰見這一招有效,連聲大叫,提醒戰友:“斬馬腿!斬馬腿!”
吳軍將士們反應過來,紛紛拔出刀去斬曹軍戰馬的馬腿。這一來,張遼的人可就危險了。馬腿是戰馬最脆弱的部分,一旦受傷便無法繼續移動。
而速度是騎兵的生命。
張遼暗歎一口氣,抬眼再看,孫權已退迴船上。遠處戰場揚起一抹沙塵,顯然是吳軍的後援部隊到了。
“撤!”
戰場經驗豐富的張遼果斷地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曹軍騎兵看見主將的手勢,一齊調轉馬頭,向來時的方向退了迴去。
來得快、去得更快。整個戰鬥的過程時間極短。張遼就像一道洪水,猛地衝到麵前,又唿啦一聲跑開。留下的隻是東吳將士遍地的殘軀以及此起彼伏的哀嚎聲。
周泰這才唿出一口氣。方才的一撞讓他氣血翻湧,是硬忍著沒有發作。現在敵軍撤退了,他一口老血噴出,坐在地上使勁兒喘著粗氣,渾身劇烈的酸痛。
甘寧這才攏住殘兵。一麵組織陣型,一麵組織救援。待呂蒙的援軍趕到,他才有時間安撫部隊統計戰果,然後登船去向孫權請罪。
孫權拿著傷亡數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他的一時意氣,三千江東子弟永遠地留在了逍遙津。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他的大部隊甚至都沒有機會在合肥的泥土上踩一腳。
吳侯對著戰報沉默良久。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眼神越過甘寧的肩膀,在船舷外那被陽光和鮮血染紅了的大地上定焦許久,才嚅嚅著擠出三個字:“這麽多?”
甘寧不知如何作答,隻能屈膝跪倒,俯首聽令。
孫權迴過神來,先扶起甘寧,而後再歎一口氣:“唉——,閉目塞聽,以致大敗。興霸,你是對的,孤錯了。”
撲通一聲,甘寧再次跪倒,泣涕曰:“甘寧身為先鋒,未能及時發現敵情,以致曹軍殺到毫無準備。今損兵折將,請受軍法。”
孫權聞言搖頭苦笑:“若你該當軍法,孤又該當什麽?算了,還是說說現在該怎麽辦吧。”
“主公,我軍士氣盡失,絕難再戰。隻有先退迴濡須口,整頓過後再做打算。”
“唿——”,吳侯做了個深唿吸。他心裏一千個不情願,但理智最終戰勝了麵子。
“好吧,撤軍濡須口。”
——
東吳水師撤了。來的時候有多躊躇滿誌,走的時候就有多心灰意冷。魯肅在濡須口坐鎮,聽說吳侯大敗,吃了一驚。趕忙派韓當前去接應,他自己則加強警戒,以防敵人反撲。
張遼沒有反撲。
他很清楚即使偷襲得手也並未從根本上逆轉局勢,眼下敵我力量對比依舊是敵眾我寡。即便首戰勝利士氣大增,也不能說就贏定了孫權。
趁吳軍休整的時機,合肥城也增強了防衛能力。無論是城牆的加固還是守城工具的準備,都在沒日沒夜地趕工。好在敵軍似乎被嚇破了膽,一次失利就跑得無影無蹤,給守城工作爭取了不少寶貴的時間。
合肥的援軍也陸續趕到,雖然比起吳軍來力量依舊很小,但形勢總歸是在慢慢向好。
——
吳軍退迴濡須口之後,孫權主動承擔了戰敗的責任。他沒有遷怒於人,反而重賞了甘寧、呂蒙、周泰三將。尤其是周泰,吳侯親自斟酒,讓周泰脫去上衣,指著那一身的傷疤挨個詢問。
“這是怎麽來的?這是哪場戰鬥負的傷?”
周泰一一作答,答出一個就喝一口酒,直喝的酩酊大醉、人事不省,也沒把那一身的傷疤數完。望著眼前這個滿身疤痕喝大了的壯漢,吳侯放下手裏的酒具,撫著周泰寬厚的脊背,淚流滿麵。
“君以死事孤,孤敢不以兄弟待君?”
消息傳出,三軍落淚。將士們紛紛請戰,要求重戰逍遙津,誓雪前恥,誓取合肥。
“軍心尚可!”
看到思想工作起到了效果,吳侯甚覺欣慰。但這一迴他吸取了教訓,不再獨斷專行,而是先召開軍事會議,廣泛聽取意見。
甘寧第一個站出來發言:“稟主公,前次戰敗,我軍已成哀兵。今部隊鬥誌高昂,可以再戰。”
“興霸之言是也。我軍在濡須口整頓多日,上下皆欲出戰。曹軍雖勝了一陣,兵力依舊不足。我當以樓船射住陣腳,重裝部隊登岸建立防線,然後才紮下營寨準備攻城。”呂蒙補充發言,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其餘眾將也都躍躍欲試,紛紛請為前部。孫權看向魯肅,魯肅微微點頭,吳侯遂下決心。
“呂蒙、甘寧。”
“末將在。”
“仍以你二人為前部,領兵兩萬至逍遙津下寨。子敬率中軍隨後前往會合。孤就坐鎮濡須口,靜候諸位佳音。”
孫權這次徹底學乖了。上迴搶著當先鋒,現在連去都不去了。專業的事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他孫二爺就隻有守家才稱得上專業。
吳軍再次整裝。
與上一次不同的是,沒有了人多勢眾的優越感,軍營裏每天喊得最多的口號全都是“活捉張遼”和“一雪前恥”。
再抵逍遙津,已是十一月中,距離上次慘敗過去了整整一個月。甘寧不敢托大,船隻靠近陸地前先派出小部隊搜索湖岸,以防曹軍埋伏。
呂蒙的戰船靠岸拋錨後,並未急著登陸。而是利用戰船的掩護,以弓弩在岸邊建立起一塊警戒區域。甘寧親率重裝步兵登岸,在弩矢的射距範圍內圍成一道防線。後續部隊登上灘頭,抓緊時間打樁築牆,為大部隊登陸先構築一個簡易的防禦設施。
張遼沒有突襲。這種事第一次好使,再來就不靈了。他和李典、樂進二人站在城頭,隱隱約約能看到吳軍的動作。
“將軍,吳軍去而複返,咱們該當如何?”樂進感覺出氣氛與上次不同,開口詢問張遼。
張遼麵色凝重,沒有立刻迴答。他靜靜地觀察了許久,歎口氣道:“敵軍此次異常謹慎,再不給我偷襲的機會,接下來的隻怕會是一場惡戰。”
張遼內心非常清楚,當對手不急於發動進攻而是有條不紊地做著各種準備工作的時候,就更能說明其誌在必得的決心。吳軍現下的姿態就是如此,打算用巨大的兵力優勢一點一點地磨光合肥的防禦力量,最後再一口吞下。
“將軍,賊陳兵設寨,意在久戰。我等還須做長遠打算。”
“曼成之言甚善。吾這便寫信與丞相及周邊縣府,做好長期對峙的準備。二位將軍須時時查點城防,不可有絲毫疏漏。”
“諾!”
正如李典預言的一樣,東吳軍隊有條不紊地建起一個又一個據點,然後以此為基礎逐漸擴大控製範圍,最終連成一座堅固的防禦設施。營寨建好後,貨船開始將攻城用的器械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上岸。
張遼不禁頭皮發麻。
東吳顯然吸取了教訓,因此行動得緩慢而穩健。不追求速勝,但要確保萬無一失。即使隻是打個木樁也安排了重甲部隊實施警戒,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連一絲襲擾的機會都找不到。
消極防禦嗎?那結果就是注定的。巨大的兵力差距決定了己方根本沒有對耗的本錢。即便把周圍能調動的兵力全部集中起來,依然還是處於巨大的劣勢之中。
放棄呢?那更不可能。合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可以放棄,那他張文遠也不需要冒著被全殲的風險用八百騎去衝擊人家的數萬大軍了。
怎麽辦呢?
就在張遼急得肝火旺盛的時候,新的軍情報了上來。東吳主力部隊在魯肅的指揮下到達逍遙津渡口。至此,吳軍已有八萬餘人兵臨城下,和己方的兵力對比幾達十比一。
除此之外,另一個消息引起了張遼的注意。吳侯孫權並未隨大軍行動,而是率後備部隊留在了濡須口。得知這個情況,張將軍趕忙拿出地圖研究起來。
李典與樂進找到主將匯報城防情況的時候,勤務兵已將晚飯熱過兩遍,可還是一口也沒動過。樂進見狀,不得不勸解:“文遠,退敵固然要緊,可也不能不吃飯呀!”
張遼聞言忽地抬頭,似是完全沒有察覺到二人的到來。扭頭看了看飯菜,才發覺肚皮已經癟了,不由哈哈大笑:“太過專注,竟忘了吃飯。”
說罷拿起碗筷,使勁兒撥拉兩口,邊嚼邊對李典、樂進說:“曼成、文謙,汝二人來看。吳軍八萬主力堵在合肥城下,準備強攻城池,慢慢拖死我軍。我若困守於此,必敗無疑。”
李典看看地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對策,抬頭問:“將軍可有辦法?”
“嘿!有是有,卻十分冒險。不過在此幹等也是一死,倒不如拚一拚。”話題雖然沉重,但張遼迴答得十分輕鬆。他早年在雁門與匈奴作戰,坐以待斃從來都不是他的性格。
聽說有辦法,李樂二人來了精神,雙雙睜大了眼睛,齊聲問:“是什麽辦法?”
喊殺聲再次響起。趁吳軍混亂之際,張遼揮手向孫權的位置發起了衝鋒。雖止三百騎兵,此刻卻是勢不可擋。張文遠一馬當先,奔跑在隊伍的最前麵。身後的戰士擎起手中的鐵槊,三百人構成一支鋒利箭頭,撲哧一聲刺進敵人的軀體。
孫權就這麽呆呆地看著曹軍從自己正麵突破,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一點點逼近。
“完了!”
孫權腦中閃出這兩個字,開始後悔沒聽魯肅和甘寧的勸阻。但事到如今,後悔又有什麽用呢?
千鈞一發之際,一個巨大的身影忽然擋在孫權前麵。這人足有九尺高,肩寬背闊,手足寬大,肌肉爆棚,孔武有力。大嗓門咧開,聲量絲毫不輸曹軍的鼓號聲。
隻聽他大喊一聲:“主公速速上船,周泰在此擋住敵軍!”
周泰!
聽到這個名字,看到這個身影,孫權絕望的心情稍稍得以平複。此人是吳侯自行伍中提拔起來的將領,因偏愛他的勇猛和忠誠,孫權把周泰安排在身邊,做了自己的保安隊長。
一念之差,天壤之別。這一個小小的舉動,卻在關鍵時刻救了吳侯的命。
隻見周泰一手擎起鐵盾,一手掄起戰斧,迎著敵軍反衝過去。一邊衝一邊吆喝同伴:“聚攏!聚攏起來!結起陣型才有活路!”
周泰的喊聲給絕望中的吳軍士兵點亮了一絲希望,散亂的隊型開始慢慢聚集,在吳侯與曹軍之間形成一堵人牆。雖仍不足以抵消張遼的攻勢,卻明顯遲滯了敵軍的速度。
攻擊受阻,對騎兵而言絕對是壞消息。張遼略感不快,卻沒有動搖前進的決心。他認定前麵的人就是孫權,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這一擊也要得手!
看看曹軍的戰馬將到身前,周泰左膀用力,把手上的鐵盾插入泥土,再用肩膀頂住,形成一塊屏障。準備用一人之力硬扛三百騎兵的衝擊。但張遼卻不肯在這裏停下,因為孫權才是他的目標。
張文遠猛拉韁繩,胯下戰馬突然變向,繞過周泰的鐵盾,“刷”的一聲衝進周泰身後的人牆。“撲哧”,巨大的動能透過槍尖,直接戮穿吳軍戰士的身體,把剛剛結成的陣型捅出一個缺口來。
但張遼身後的騎士就沒那麽幸運了。倉促之間來不及轉彎,一頭撞上周泰的大盾,戰馬被硬生生撞停,戰士則飛出鞍橋,擦著周泰的腦門摔在地上,再也動彈不得。
巨大的衝擊力也令周泰難以支撐。但他沒時間思考,迅速撒開鐵盾,借著碰撞的反作用力順勢後撤,向張遼的戰馬跳出兩步,猛揮大斧,朝那匹馬的馬股狠狠剁下去。
張遼聽見風聲,幾乎是本能的將鐵槊向後一撐,用槊纂去阻止可能到來的攻擊。隻聽“鏜”的一聲,槊纂打在鐵斧的側麵,雖未能阻止斧頭的攻勢,卻成功地改變了它的去向,讓自己戰馬的屁股堪堪躲過一劫。
周泰的斧頭砍偏了,等卸了勢再舉起時,後麵的曹軍已陸續殺到。
“保護主公!”
周將軍大喝一聲,竟不顧敵人刺來的槍頭,把手中的戰斧橫向掄開,硬生生將那戰馬的馬腿齊膝斬斷。
“聿——”
斷了腿的戰馬痛苦地嘶鳴著,撲倒在地麵。周泰見這一招有效,連聲大叫,提醒戰友:“斬馬腿!斬馬腿!”
吳軍將士們反應過來,紛紛拔出刀去斬曹軍戰馬的馬腿。這一來,張遼的人可就危險了。馬腿是戰馬最脆弱的部分,一旦受傷便無法繼續移動。
而速度是騎兵的生命。
張遼暗歎一口氣,抬眼再看,孫權已退迴船上。遠處戰場揚起一抹沙塵,顯然是吳軍的後援部隊到了。
“撤!”
戰場經驗豐富的張遼果斷地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曹軍騎兵看見主將的手勢,一齊調轉馬頭,向來時的方向退了迴去。
來得快、去得更快。整個戰鬥的過程時間極短。張遼就像一道洪水,猛地衝到麵前,又唿啦一聲跑開。留下的隻是東吳將士遍地的殘軀以及此起彼伏的哀嚎聲。
周泰這才唿出一口氣。方才的一撞讓他氣血翻湧,是硬忍著沒有發作。現在敵軍撤退了,他一口老血噴出,坐在地上使勁兒喘著粗氣,渾身劇烈的酸痛。
甘寧這才攏住殘兵。一麵組織陣型,一麵組織救援。待呂蒙的援軍趕到,他才有時間安撫部隊統計戰果,然後登船去向孫權請罪。
孫權拿著傷亡數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他的一時意氣,三千江東子弟永遠地留在了逍遙津。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他的大部隊甚至都沒有機會在合肥的泥土上踩一腳。
吳侯對著戰報沉默良久。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眼神越過甘寧的肩膀,在船舷外那被陽光和鮮血染紅了的大地上定焦許久,才嚅嚅著擠出三個字:“這麽多?”
甘寧不知如何作答,隻能屈膝跪倒,俯首聽令。
孫權迴過神來,先扶起甘寧,而後再歎一口氣:“唉——,閉目塞聽,以致大敗。興霸,你是對的,孤錯了。”
撲通一聲,甘寧再次跪倒,泣涕曰:“甘寧身為先鋒,未能及時發現敵情,以致曹軍殺到毫無準備。今損兵折將,請受軍法。”
孫權聞言搖頭苦笑:“若你該當軍法,孤又該當什麽?算了,還是說說現在該怎麽辦吧。”
“主公,我軍士氣盡失,絕難再戰。隻有先退迴濡須口,整頓過後再做打算。”
“唿——”,吳侯做了個深唿吸。他心裏一千個不情願,但理智最終戰勝了麵子。
“好吧,撤軍濡須口。”
——
東吳水師撤了。來的時候有多躊躇滿誌,走的時候就有多心灰意冷。魯肅在濡須口坐鎮,聽說吳侯大敗,吃了一驚。趕忙派韓當前去接應,他自己則加強警戒,以防敵人反撲。
張遼沒有反撲。
他很清楚即使偷襲得手也並未從根本上逆轉局勢,眼下敵我力量對比依舊是敵眾我寡。即便首戰勝利士氣大增,也不能說就贏定了孫權。
趁吳軍休整的時機,合肥城也增強了防衛能力。無論是城牆的加固還是守城工具的準備,都在沒日沒夜地趕工。好在敵軍似乎被嚇破了膽,一次失利就跑得無影無蹤,給守城工作爭取了不少寶貴的時間。
合肥的援軍也陸續趕到,雖然比起吳軍來力量依舊很小,但形勢總歸是在慢慢向好。
——
吳軍退迴濡須口之後,孫權主動承擔了戰敗的責任。他沒有遷怒於人,反而重賞了甘寧、呂蒙、周泰三將。尤其是周泰,吳侯親自斟酒,讓周泰脫去上衣,指著那一身的傷疤挨個詢問。
“這是怎麽來的?這是哪場戰鬥負的傷?”
周泰一一作答,答出一個就喝一口酒,直喝的酩酊大醉、人事不省,也沒把那一身的傷疤數完。望著眼前這個滿身疤痕喝大了的壯漢,吳侯放下手裏的酒具,撫著周泰寬厚的脊背,淚流滿麵。
“君以死事孤,孤敢不以兄弟待君?”
消息傳出,三軍落淚。將士們紛紛請戰,要求重戰逍遙津,誓雪前恥,誓取合肥。
“軍心尚可!”
看到思想工作起到了效果,吳侯甚覺欣慰。但這一迴他吸取了教訓,不再獨斷專行,而是先召開軍事會議,廣泛聽取意見。
甘寧第一個站出來發言:“稟主公,前次戰敗,我軍已成哀兵。今部隊鬥誌高昂,可以再戰。”
“興霸之言是也。我軍在濡須口整頓多日,上下皆欲出戰。曹軍雖勝了一陣,兵力依舊不足。我當以樓船射住陣腳,重裝部隊登岸建立防線,然後才紮下營寨準備攻城。”呂蒙補充發言,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其餘眾將也都躍躍欲試,紛紛請為前部。孫權看向魯肅,魯肅微微點頭,吳侯遂下決心。
“呂蒙、甘寧。”
“末將在。”
“仍以你二人為前部,領兵兩萬至逍遙津下寨。子敬率中軍隨後前往會合。孤就坐鎮濡須口,靜候諸位佳音。”
孫權這次徹底學乖了。上迴搶著當先鋒,現在連去都不去了。專業的事還是得交給專業的人,他孫二爺就隻有守家才稱得上專業。
吳軍再次整裝。
與上一次不同的是,沒有了人多勢眾的優越感,軍營裏每天喊得最多的口號全都是“活捉張遼”和“一雪前恥”。
再抵逍遙津,已是十一月中,距離上次慘敗過去了整整一個月。甘寧不敢托大,船隻靠近陸地前先派出小部隊搜索湖岸,以防曹軍埋伏。
呂蒙的戰船靠岸拋錨後,並未急著登陸。而是利用戰船的掩護,以弓弩在岸邊建立起一塊警戒區域。甘寧親率重裝步兵登岸,在弩矢的射距範圍內圍成一道防線。後續部隊登上灘頭,抓緊時間打樁築牆,為大部隊登陸先構築一個簡易的防禦設施。
張遼沒有突襲。這種事第一次好使,再來就不靈了。他和李典、樂進二人站在城頭,隱隱約約能看到吳軍的動作。
“將軍,吳軍去而複返,咱們該當如何?”樂進感覺出氣氛與上次不同,開口詢問張遼。
張遼麵色凝重,沒有立刻迴答。他靜靜地觀察了許久,歎口氣道:“敵軍此次異常謹慎,再不給我偷襲的機會,接下來的隻怕會是一場惡戰。”
張遼內心非常清楚,當對手不急於發動進攻而是有條不紊地做著各種準備工作的時候,就更能說明其誌在必得的決心。吳軍現下的姿態就是如此,打算用巨大的兵力優勢一點一點地磨光合肥的防禦力量,最後再一口吞下。
“將軍,賊陳兵設寨,意在久戰。我等還須做長遠打算。”
“曼成之言甚善。吾這便寫信與丞相及周邊縣府,做好長期對峙的準備。二位將軍須時時查點城防,不可有絲毫疏漏。”
“諾!”
正如李典預言的一樣,東吳軍隊有條不紊地建起一個又一個據點,然後以此為基礎逐漸擴大控製範圍,最終連成一座堅固的防禦設施。營寨建好後,貨船開始將攻城用的器械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上岸。
張遼不禁頭皮發麻。
東吳顯然吸取了教訓,因此行動得緩慢而穩健。不追求速勝,但要確保萬無一失。即使隻是打個木樁也安排了重甲部隊實施警戒,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連一絲襲擾的機會都找不到。
消極防禦嗎?那結果就是注定的。巨大的兵力差距決定了己方根本沒有對耗的本錢。即便把周圍能調動的兵力全部集中起來,依然還是處於巨大的劣勢之中。
放棄呢?那更不可能。合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可以放棄,那他張文遠也不需要冒著被全殲的風險用八百騎去衝擊人家的數萬大軍了。
怎麽辦呢?
就在張遼急得肝火旺盛的時候,新的軍情報了上來。東吳主力部隊在魯肅的指揮下到達逍遙津渡口。至此,吳軍已有八萬餘人兵臨城下,和己方的兵力對比幾達十比一。
除此之外,另一個消息引起了張遼的注意。吳侯孫權並未隨大軍行動,而是率後備部隊留在了濡須口。得知這個情況,張將軍趕忙拿出地圖研究起來。
李典與樂進找到主將匯報城防情況的時候,勤務兵已將晚飯熱過兩遍,可還是一口也沒動過。樂進見狀,不得不勸解:“文遠,退敵固然要緊,可也不能不吃飯呀!”
張遼聞言忽地抬頭,似是完全沒有察覺到二人的到來。扭頭看了看飯菜,才發覺肚皮已經癟了,不由哈哈大笑:“太過專注,竟忘了吃飯。”
說罷拿起碗筷,使勁兒撥拉兩口,邊嚼邊對李典、樂進說:“曼成、文謙,汝二人來看。吳軍八萬主力堵在合肥城下,準備強攻城池,慢慢拖死我軍。我若困守於此,必敗無疑。”
李典看看地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對策,抬頭問:“將軍可有辦法?”
“嘿!有是有,卻十分冒險。不過在此幹等也是一死,倒不如拚一拚。”話題雖然沉重,但張遼迴答得十分輕鬆。他早年在雁門與匈奴作戰,坐以待斃從來都不是他的性格。
聽說有辦法,李樂二人來了精神,雙雙睜大了眼睛,齊聲問:“是什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