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向前三步。”劉禪麵無表情,沒有多餘的廢話,直接下達指令。
士兵們顯然還沒適應,集體愣神了好幾秒。直到隊率毛貴大聲吆喝“都他媽聾了?”,眾人才反應過來,邁開腿往前挪了三步。
待所有人站定,劉禪又下達一道命令:“一隊聽令,以身高為準,個高的站在我的右手位,個矮的站我的左手位,執行!”
隊伍再次動了起來,雖不明白這娃娃要幹啥,但現在是執行軍令,誰敢怠慢?慢軍可是死罪!
不過呢,動是動了,動的卻並不都是地方。這些士兵基本都是農夫出身,屬於純文盲,以前又沒接觸過這種指令,聽不懂才正常。
劉禪見不得章法,也不多費口舌,自己走上去直接拉人就位。直到50人從右至左按身高排列整齊,再將隊伍從中分為兩排,右邊個高的二十五人站後排,左邊個矮的二十五人站前排。
如此一調整,方才高低不齊看起來十分雜亂的隊伍瞬間齊整起來。
有了一隊做示範,二隊的做起來就簡單多了。兩隊調整完畢,隊伍排成整齊的四排,麵貌已大為改觀。
“各位,前後左右看仔細,記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後列隊就按這個位置站。”
劉禪說罷,轉身向劉封行禮複命:“報告教官,整訓部隊列隊完畢!”
“好!”劉封答應一聲,走到隊伍前大喝一聲:“鄧忠!”
鄧忠趕忙答聲“到”。
劉封接著說:“以後列隊由你監督,站錯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處罰、第三次淘汰!”
“遵令!”
接下來的時間,劉禪開始示範講解站軍姿。
抬頭、挺胸、收腹、肩部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手掌伸平緊貼大腿外側,雙腿自然伸直、膝蓋與腳跟並攏、腳尖呈60度分開,雙眼平視前方。
雖是簡單的站立,要領卻不少。士卒們邊看邊學,機靈的試幾下便像模像樣,笨的卻怎麽站都不協調。
劉禪也不著急,把站得好的八個人叫出來單獨列隊,站成一小排作模板。這一站,當真是莊嚴肅穆、威風凜凜。讓在一旁觀望的馮習大開眼界。
有了榜樣,工作就好做多了。劉禪將這八人列為今天的訓練標兵,每人得錢十文,再由這八個標兵指導其他人。這樣一來訓練熱情瞬間高漲,隻一個下午絕大部分人都能站的像模像樣了。
鄧忠等人原以為這幼子來此是鬧著玩的,不想他還真有點東西。隻是簡單的站立,這精神麵貌也能判若兩隊。
劉禪見時候差不多了,抬頭望向劉封。
劉封會意:“今日練到這裏。鄧忠,部隊帶迴,準備吃飯。”
“是!”鄧忠答應一聲,帶隊下去。
馮習這才上前向兩人抱拳:“二位公子,這練法可真讓人開眼。不過是站一站,竟像換了個人也似,當真神奇!”
劉封也是第一次見到訓練效果,心裏其實也很詫異。但他是主教官,必須表現得波瀾不驚。
“馮將軍過獎。這才是開始,難的還在後麵。”
馮習點頭稱是,客套幾句,迴去向魏延複命。
劉封這才拉過劉禪,詢問後麵的訓練內容。他作為兄長,又是主官,自然不願讓弟弟衝在前麵。這兄長脾氣雖有些急躁,但對待工作還是很認真的。
到了開飯時間,果如劉封所言,主食加倍、還有肉吃,八個標兵也拿到了賞錢。對這群人而言,這夥食別說是軍營,便在家也吃不上。一百人狼吞虎咽,邊吃邊說笑,一時好不快活。
沒挨過餓的人,體會不到食物的美好;沒受過凍的人,體會不到溫暖的珍貴。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對於底層人民而言,朝不保夕隻是常態。這有米有肉的日子,那真是過一天便算撿著一天。
按照慣例,劉封兄弟應在帳中單獨用飯。劉封不覺有他,劉禪卻堅決不接受這種安排,非要去和戰士們一起吃。劉封本不想去,但怕弟弟弄出什麽動靜,不得已隻得跟來。
兩位公子一出現,原本嘈雜的場麵瞬間安靜了下來。士卒們不知出了何事,紛紛看向二人,手裏的飯菜也顧不上了。
屯長鄧忠與兩個隊率毛貴、李順坐在一處,見狀趕忙起身,報告道:“二位公子。呃!來此有事?”
劉禪連忙擺手,衝眾人笑著說:“沒事沒事!官兵一體,我二人自當與眾弟兄同吃喝、共進退。接著吃飯!接著說!”
劉禪說罷,朝目瞪口呆的三人咧咧嘴:“鄧屯長,我胃口小,吃不了這麽多,煩勞三位幫我分分。”
劉禪邊說邊把自己碗裏的稻飯和肉分給鄧忠和毛李二人一大半,而後端著碗一屁股坐到鄧忠身旁的土堆上,自顧自大口吃起來。那架勢哪還有個公子的樣?就跟農戶家裏沒吃過肉的小子一般無二。
這個自幼長在將軍府裏的小公子,怎麽進了軍營和這些底層的糙漢在一起,卻如魚得水一般,一切表現得理所應當,絲毫不帶做作?
見劉禪這吃相,官兵們紛紛咧嘴傻笑,親切之感油然而生,自己也接著吃起來。但氛圍已沒了方才的熱鬧,再沒人敢毫無顧忌地胡說八道。鄧忠陪坐在兩位公子身旁,雖說肉香的誘惑就在麵前,可這心裏還是不免拘謹。
“老鄧,咱們這屯士卒裏,有多少人上過戰場?都打過什麽仗?”劉禪覺得氣氛有點冷,和鄧忠拉起了家常。
一聲老鄧叫的鄧忠莫名地激動,連忙站起迴答:“迴公子,咱們這——”
鄧忠剛開個頭,劉禪立刻擺手打斷他:“什麽公子不公子的。咱們現在一個隊伍裏練兵、一口鍋裏攪飯吃。在訓練場上,我是教官,你是學員;出了訓練場,大家都是弟兄。以後公事職務相稱,私下年齒相論。我管你叫老鄧,你管我叫小劉,如何?坐啊!邊吃邊說,拘束什麽?”
這番話出口,別說鄧忠,就連劉封也驚異萬分。這可是個等級森嚴的時代,貴族見了底層人民連正眼都不會瞧一下。可這貴公子卻與一幫泥腿子稱兄道弟,這舉動也算得上驚世駭俗了。
鄧忠雖不敢真管劉禪叫小劉,但小公子這平易近人的態度還是讓他十分感動。劉封雖不認同弟弟的話,但他作為主官也當有所表示,於是站起身拍拍鄧忠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鄧忠這才坐下,接著方才的話答道:“咱們這一屯人裏,七成是新兵,隻有二十來個老鳥上過戰場。若說打過什麽仗麽——”
鄧忠話沒說完,一旁的李順插過話來:“鄧頭兒自徐州跟隨主公,這裏屬他打過的仗最多。”
“哦?老鄧,你是徐州人?”得知鄧忠是個老資格,劉禪來了興趣。
“是。俺是彭城人,原在陶使君治下。主公解徐州之圍駐兵小沛,俺就成了主公的兵。那年才18歲,還是個新兵蛋子,屁也不懂。一晃快20年了。”
鄧忠嘴角微勾就算笑過,語氣中充滿了感概。
“這麽說來,鄧屯長打過的仗可真不少了。從徐州到現在,得有幾十場了吧?”劉封迴憶起這段往事,不禁也感概起來。
“迴將軍,大仗十多場,小仗記不得了。”
劉封點點頭,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在戰場上一同出生入死過的人,感情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那老毛和老李呢?你們啥時候從軍的?”劉禪又問。
毛貴趕忙迴答:“我乃襄陽人,主公初至襄陽,我跟著荊州軍過來的。”
李順跟著說:“我本是新野的獵戶,徐軍師在新野招募新兵,我就來了。”
劉禪點點頭,看著眼前這三個年紀都不算大的下級軍官。即便是資曆最淺的李順,也是經曆過赤壁之戰的老戰士了。
“那,家裏還有什麽人?”公子禪談興甚濃,又問起眾人家庭情況。
毛貴李順照實答了,隻有鄧忠一聲不吭,隻顧低頭吃飯。
“老鄧,你家裏人呢?現在何處?”劉禪不由好奇。
鄧忠抬頭看了劉禪一眼,欲言又止。身旁的毛貴見狀替他說道:“哎!老鄧他家裏、別提了。本來人不少,有爹娘和兩個兄長,還有嫂嫂侄兒。後來、哎——”
毛貴話到一半,噎住沒有繼續。劉禪心想必是有什麽傷心事,忍住了沒再追問。可旁邊的李順卻沒憋住,直接問了出來:“後來咋了?毛哥,你這話隻說一半,不是要急死個人?”
毛貴抬頭瞄了眼鄧忠,沒好氣地給了李順一個白眼。
鄧忠則看了眼劉禪,停頓片刻,咬咬牙說道:“初平四年,曹操那廝屠了彭城,爹娘被亂軍殺了。大哥帶著一家逃到徐州,才撿迴這幾條性命。誰知建安三年,曹賊二屠彭城,那一迴他們沒逃出來,隻有俺、因為隨主公從了軍,才活到現在。”
鄧忠的語氣很平靜,但聽在眾人的耳朵裏,字字都是血淚。
其他人也都沉默下來。
亂世之中,這樣的慘劇絕非個例,能讓許多人感同身受。有的士兵放下碗筷,迴憶起自己的傷心事來。
劉禪沉默半晌,抬頭說:“既然都說開了,我看不如大家都說說,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身世,說說家裏人。”
這建議立刻得到一部分人的響應。
想家是戰士之間最大的共同語言。這些柔弱的情感雖與鐵血軍營格格不入,卻是戰士內心最珍貴的部分。對於這些已許久不曾迴家,甚至不知道還迴不迴得去的人,能有個互相傾訴的機會,還有個小公子願意聽,那感覺還是很溫暖的。
於是眾人挨個起立介紹家庭情況。有口齒伶俐說得好的,也有嘴笨說不好的,便引來一陣哄笑。等所有人說完,大家手裏的飯碗早幹空了。
聽過許多故事,劉禪感觸良多。
他放下碗站起來,用自己最大的音量總結發言:“弟兄們!咱們這屯隊伍裏,有北方人、有南方人,有荊州的、有外州的。我問一句,大家聚在一起風餐露宿,過著腦袋別褲腰的日子,為的是啥?”
這問題讓場麵再次安靜下來,就連劉封也認真思考起來。是啊,這一場一場的奮力搏殺,還有未來無數未知的風險,到底為了個啥呢?
多數人沉默不語,有些在想事,有些在茫然,也有好事的老兵嚷出聲來。
“服兵役又由不得自己,誰知道為啥?”
“可不是?若非不得已,誰願意去戰場與人搏命?”
“搏命?說的好聽!多少弟兄還沒搏、命就沒了,說送命還差不多!”
劉封迴頭瞅了一眼劉禪。他平時待在軍營,與這個弟弟極少接觸。可今日觀他言行,這孩子還真是一塊做軍人的好材料啊。
劉禪當然不知道劉封在想啥,眾人七嘴八舌的議論他也沒表態,就隻安安穩穩地聽著,待大家再次安靜下來才又問:“新野撤兵,為與十萬百姓同行,第二軍在白河阻擊數倍於己的曹軍,幾乎全軍覆沒。為這個,張將軍和第二軍的將士不曾有一句怨言,他們為的是什麽?當陽長阪坡,左將軍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與民緩緩同行,以至戰敗。難道左將軍不知道兵貴神速麽?他為的又是什麽?”
眾人聞言紛紛動容。尤其是李順,他本是新野人,對左將軍此舉一直心存感佩。聽小公子問起,不由激動,脫口而出:“自然是為了百姓。”
“不錯!就是為了百姓!就是為了人!隻有人,才是這天地間最尊貴的;隻有人,才值得我們流血犧牲、以命相搏。”
劉禪說的鏗鏘有力,給了李順一個大大的肯定,也讓戰士們內心躁動起來。眾人紛紛抬頭看向劉禪,聽他接著說:“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咱們在此費盡心力地訓練,為的又是什麽?”
有了前車之鑒,這迴沒人瞎嚷嚷了,大家都瞪眼盯著劉禪,等他自己揭秘。
劉禪站起來走到眾人中間環視一圈,一字一字地說道:“左將軍令我兄弟二人來此,為的是長阪坡的悲劇不再重演!為的是弟兄們都能活著迴家!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訓練場上的嚴酷,才是對戰士最大的愛護!”
士兵們顯然還沒適應,集體愣神了好幾秒。直到隊率毛貴大聲吆喝“都他媽聾了?”,眾人才反應過來,邁開腿往前挪了三步。
待所有人站定,劉禪又下達一道命令:“一隊聽令,以身高為準,個高的站在我的右手位,個矮的站我的左手位,執行!”
隊伍再次動了起來,雖不明白這娃娃要幹啥,但現在是執行軍令,誰敢怠慢?慢軍可是死罪!
不過呢,動是動了,動的卻並不都是地方。這些士兵基本都是農夫出身,屬於純文盲,以前又沒接觸過這種指令,聽不懂才正常。
劉禪見不得章法,也不多費口舌,自己走上去直接拉人就位。直到50人從右至左按身高排列整齊,再將隊伍從中分為兩排,右邊個高的二十五人站後排,左邊個矮的二十五人站前排。
如此一調整,方才高低不齊看起來十分雜亂的隊伍瞬間齊整起來。
有了一隊做示範,二隊的做起來就簡單多了。兩隊調整完畢,隊伍排成整齊的四排,麵貌已大為改觀。
“各位,前後左右看仔細,記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後列隊就按這個位置站。”
劉禪說罷,轉身向劉封行禮複命:“報告教官,整訓部隊列隊完畢!”
“好!”劉封答應一聲,走到隊伍前大喝一聲:“鄧忠!”
鄧忠趕忙答聲“到”。
劉封接著說:“以後列隊由你監督,站錯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處罰、第三次淘汰!”
“遵令!”
接下來的時間,劉禪開始示範講解站軍姿。
抬頭、挺胸、收腹、肩部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手掌伸平緊貼大腿外側,雙腿自然伸直、膝蓋與腳跟並攏、腳尖呈60度分開,雙眼平視前方。
雖是簡單的站立,要領卻不少。士卒們邊看邊學,機靈的試幾下便像模像樣,笨的卻怎麽站都不協調。
劉禪也不著急,把站得好的八個人叫出來單獨列隊,站成一小排作模板。這一站,當真是莊嚴肅穆、威風凜凜。讓在一旁觀望的馮習大開眼界。
有了榜樣,工作就好做多了。劉禪將這八人列為今天的訓練標兵,每人得錢十文,再由這八個標兵指導其他人。這樣一來訓練熱情瞬間高漲,隻一個下午絕大部分人都能站的像模像樣了。
鄧忠等人原以為這幼子來此是鬧著玩的,不想他還真有點東西。隻是簡單的站立,這精神麵貌也能判若兩隊。
劉禪見時候差不多了,抬頭望向劉封。
劉封會意:“今日練到這裏。鄧忠,部隊帶迴,準備吃飯。”
“是!”鄧忠答應一聲,帶隊下去。
馮習這才上前向兩人抱拳:“二位公子,這練法可真讓人開眼。不過是站一站,竟像換了個人也似,當真神奇!”
劉封也是第一次見到訓練效果,心裏其實也很詫異。但他是主教官,必須表現得波瀾不驚。
“馮將軍過獎。這才是開始,難的還在後麵。”
馮習點頭稱是,客套幾句,迴去向魏延複命。
劉封這才拉過劉禪,詢問後麵的訓練內容。他作為兄長,又是主官,自然不願讓弟弟衝在前麵。這兄長脾氣雖有些急躁,但對待工作還是很認真的。
到了開飯時間,果如劉封所言,主食加倍、還有肉吃,八個標兵也拿到了賞錢。對這群人而言,這夥食別說是軍營,便在家也吃不上。一百人狼吞虎咽,邊吃邊說笑,一時好不快活。
沒挨過餓的人,體會不到食物的美好;沒受過凍的人,體會不到溫暖的珍貴。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對於底層人民而言,朝不保夕隻是常態。這有米有肉的日子,那真是過一天便算撿著一天。
按照慣例,劉封兄弟應在帳中單獨用飯。劉封不覺有他,劉禪卻堅決不接受這種安排,非要去和戰士們一起吃。劉封本不想去,但怕弟弟弄出什麽動靜,不得已隻得跟來。
兩位公子一出現,原本嘈雜的場麵瞬間安靜了下來。士卒們不知出了何事,紛紛看向二人,手裏的飯菜也顧不上了。
屯長鄧忠與兩個隊率毛貴、李順坐在一處,見狀趕忙起身,報告道:“二位公子。呃!來此有事?”
劉禪連忙擺手,衝眾人笑著說:“沒事沒事!官兵一體,我二人自當與眾弟兄同吃喝、共進退。接著吃飯!接著說!”
劉禪說罷,朝目瞪口呆的三人咧咧嘴:“鄧屯長,我胃口小,吃不了這麽多,煩勞三位幫我分分。”
劉禪邊說邊把自己碗裏的稻飯和肉分給鄧忠和毛李二人一大半,而後端著碗一屁股坐到鄧忠身旁的土堆上,自顧自大口吃起來。那架勢哪還有個公子的樣?就跟農戶家裏沒吃過肉的小子一般無二。
這個自幼長在將軍府裏的小公子,怎麽進了軍營和這些底層的糙漢在一起,卻如魚得水一般,一切表現得理所應當,絲毫不帶做作?
見劉禪這吃相,官兵們紛紛咧嘴傻笑,親切之感油然而生,自己也接著吃起來。但氛圍已沒了方才的熱鬧,再沒人敢毫無顧忌地胡說八道。鄧忠陪坐在兩位公子身旁,雖說肉香的誘惑就在麵前,可這心裏還是不免拘謹。
“老鄧,咱們這屯士卒裏,有多少人上過戰場?都打過什麽仗?”劉禪覺得氣氛有點冷,和鄧忠拉起了家常。
一聲老鄧叫的鄧忠莫名地激動,連忙站起迴答:“迴公子,咱們這——”
鄧忠剛開個頭,劉禪立刻擺手打斷他:“什麽公子不公子的。咱們現在一個隊伍裏練兵、一口鍋裏攪飯吃。在訓練場上,我是教官,你是學員;出了訓練場,大家都是弟兄。以後公事職務相稱,私下年齒相論。我管你叫老鄧,你管我叫小劉,如何?坐啊!邊吃邊說,拘束什麽?”
這番話出口,別說鄧忠,就連劉封也驚異萬分。這可是個等級森嚴的時代,貴族見了底層人民連正眼都不會瞧一下。可這貴公子卻與一幫泥腿子稱兄道弟,這舉動也算得上驚世駭俗了。
鄧忠雖不敢真管劉禪叫小劉,但小公子這平易近人的態度還是讓他十分感動。劉封雖不認同弟弟的話,但他作為主官也當有所表示,於是站起身拍拍鄧忠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鄧忠這才坐下,接著方才的話答道:“咱們這一屯人裏,七成是新兵,隻有二十來個老鳥上過戰場。若說打過什麽仗麽——”
鄧忠話沒說完,一旁的李順插過話來:“鄧頭兒自徐州跟隨主公,這裏屬他打過的仗最多。”
“哦?老鄧,你是徐州人?”得知鄧忠是個老資格,劉禪來了興趣。
“是。俺是彭城人,原在陶使君治下。主公解徐州之圍駐兵小沛,俺就成了主公的兵。那年才18歲,還是個新兵蛋子,屁也不懂。一晃快20年了。”
鄧忠嘴角微勾就算笑過,語氣中充滿了感概。
“這麽說來,鄧屯長打過的仗可真不少了。從徐州到現在,得有幾十場了吧?”劉封迴憶起這段往事,不禁也感概起來。
“迴將軍,大仗十多場,小仗記不得了。”
劉封點點頭,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在戰場上一同出生入死過的人,感情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那老毛和老李呢?你們啥時候從軍的?”劉禪又問。
毛貴趕忙迴答:“我乃襄陽人,主公初至襄陽,我跟著荊州軍過來的。”
李順跟著說:“我本是新野的獵戶,徐軍師在新野招募新兵,我就來了。”
劉禪點點頭,看著眼前這三個年紀都不算大的下級軍官。即便是資曆最淺的李順,也是經曆過赤壁之戰的老戰士了。
“那,家裏還有什麽人?”公子禪談興甚濃,又問起眾人家庭情況。
毛貴李順照實答了,隻有鄧忠一聲不吭,隻顧低頭吃飯。
“老鄧,你家裏人呢?現在何處?”劉禪不由好奇。
鄧忠抬頭看了劉禪一眼,欲言又止。身旁的毛貴見狀替他說道:“哎!老鄧他家裏、別提了。本來人不少,有爹娘和兩個兄長,還有嫂嫂侄兒。後來、哎——”
毛貴話到一半,噎住沒有繼續。劉禪心想必是有什麽傷心事,忍住了沒再追問。可旁邊的李順卻沒憋住,直接問了出來:“後來咋了?毛哥,你這話隻說一半,不是要急死個人?”
毛貴抬頭瞄了眼鄧忠,沒好氣地給了李順一個白眼。
鄧忠則看了眼劉禪,停頓片刻,咬咬牙說道:“初平四年,曹操那廝屠了彭城,爹娘被亂軍殺了。大哥帶著一家逃到徐州,才撿迴這幾條性命。誰知建安三年,曹賊二屠彭城,那一迴他們沒逃出來,隻有俺、因為隨主公從了軍,才活到現在。”
鄧忠的語氣很平靜,但聽在眾人的耳朵裏,字字都是血淚。
其他人也都沉默下來。
亂世之中,這樣的慘劇絕非個例,能讓許多人感同身受。有的士兵放下碗筷,迴憶起自己的傷心事來。
劉禪沉默半晌,抬頭說:“既然都說開了,我看不如大家都說說,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身世,說說家裏人。”
這建議立刻得到一部分人的響應。
想家是戰士之間最大的共同語言。這些柔弱的情感雖與鐵血軍營格格不入,卻是戰士內心最珍貴的部分。對於這些已許久不曾迴家,甚至不知道還迴不迴得去的人,能有個互相傾訴的機會,還有個小公子願意聽,那感覺還是很溫暖的。
於是眾人挨個起立介紹家庭情況。有口齒伶俐說得好的,也有嘴笨說不好的,便引來一陣哄笑。等所有人說完,大家手裏的飯碗早幹空了。
聽過許多故事,劉禪感觸良多。
他放下碗站起來,用自己最大的音量總結發言:“弟兄們!咱們這屯隊伍裏,有北方人、有南方人,有荊州的、有外州的。我問一句,大家聚在一起風餐露宿,過著腦袋別褲腰的日子,為的是啥?”
這問題讓場麵再次安靜下來,就連劉封也認真思考起來。是啊,這一場一場的奮力搏殺,還有未來無數未知的風險,到底為了個啥呢?
多數人沉默不語,有些在想事,有些在茫然,也有好事的老兵嚷出聲來。
“服兵役又由不得自己,誰知道為啥?”
“可不是?若非不得已,誰願意去戰場與人搏命?”
“搏命?說的好聽!多少弟兄還沒搏、命就沒了,說送命還差不多!”
劉封迴頭瞅了一眼劉禪。他平時待在軍營,與這個弟弟極少接觸。可今日觀他言行,這孩子還真是一塊做軍人的好材料啊。
劉禪當然不知道劉封在想啥,眾人七嘴八舌的議論他也沒表態,就隻安安穩穩地聽著,待大家再次安靜下來才又問:“新野撤兵,為與十萬百姓同行,第二軍在白河阻擊數倍於己的曹軍,幾乎全軍覆沒。為這個,張將軍和第二軍的將士不曾有一句怨言,他們為的是什麽?當陽長阪坡,左將軍不顧眾將反對,堅持與民緩緩同行,以至戰敗。難道左將軍不知道兵貴神速麽?他為的又是什麽?”
眾人聞言紛紛動容。尤其是李順,他本是新野人,對左將軍此舉一直心存感佩。聽小公子問起,不由激動,脫口而出:“自然是為了百姓。”
“不錯!就是為了百姓!就是為了人!隻有人,才是這天地間最尊貴的;隻有人,才值得我們流血犧牲、以命相搏。”
劉禪說的鏗鏘有力,給了李順一個大大的肯定,也讓戰士們內心躁動起來。眾人紛紛抬頭看向劉禪,聽他接著說:“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咱們在此費盡心力地訓練,為的又是什麽?”
有了前車之鑒,這迴沒人瞎嚷嚷了,大家都瞪眼盯著劉禪,等他自己揭秘。
劉禪站起來走到眾人中間環視一圈,一字一字地說道:“左將軍令我兄弟二人來此,為的是長阪坡的悲劇不再重演!為的是弟兄們都能活著迴家!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訓練場上的嚴酷,才是對戰士最大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