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曹植,再說曹操的本誌令。劉禪對這些扭扭捏捏的官麵文章沒什麽興趣,也不想出聲朗讀。
“曹操讓縣是——假,固權是真。”鄧艾這迴首先發言,引來徐庶另眼相看。暗想這小子能有這般見識,未來可期。
劉禪語氣略帶戲謔:“曹操與漢室的矛盾快要藏不住了。天子曾為曹操撐起一麵正義的大旗,但如今,隻怕越來越像曹丞相的絆腳石了。”
徐庶歎了口氣,不是為漢室,而是感歎眼前這倆孩子。
“左將軍後繼有人,公子又有賢士相伴,他日若執掌權柄,天下還不如措衽席?”徐庶忍不住開始了遐想。
劉禪怎知徐庶的心思,接著說:“可以想見,待曹氏迴到許都,那些忠於大漢的臣子們日子該不好過了。”
“正是。不把他們清理幹淨,曹操怎能安心將大權交與其子。”徐庶頗為讚同。
“所以就更得幫幫曹衝公子,提前給他們通個氣,讓這些人明哲保身,以待時機。”
“公子放心,我在許都,此事交我來做。”徐庶心領神會。
吃完了飯、聊完了天,劉禪再去內堂向徐母告辭,而後與鄧艾王雙一起迴去。
鄧艾問起曹府的事,劉禪的頭立刻大了起來,搖得撥浪鼓也似:“現下還想不到好辦法,過兩日再去曹府,先設法跟大姐說上話。其他的再等機會,急切不得。”
再說劉備,與孫權在京口會麵,結果說了一堆塑料話,一句實在的都沒有。劉備大為失望,心想你這小屁孩專程寫信來請,到了卻淨說些無關痛癢的閑事,莫不是戲弄於我?
左將軍心頭不快,他又哪裏知道自己這位大舅哥的難處?劉備到京口的事都是周瑜自作主張,給孫權弄了個措手不及。能說幾句閑話已經很給劉備麵子了,否則依著周瑜把劉備扣下,兩家當時便得動起手來。
吃完喝完,戲演的也差不多了。劉備見沒啥正事便起身告辭,孫權巴不得他快走,連客氣一下都沒有,馬上讓魯肅送客。
上了船,左將軍還是摸不透吳侯的意思,轉頭問陪同而來的龐統:“士元,今日這宴會不覺得奇怪麽?吳侯東拉西扯,似無相邀之意。”
龐統當然也看出來了,點頭道:“此事隻怕另有隱情。既摸不透孫權的底,還是早迴公安為上,免得有甚變故。”
劉備走了,孫權的怒火卻再也壓抑不住,一股腦發了出來。
“周公瑾如此行事,狂妄至極!在他眼裏還有孤這個主公麽?”一向城府極深的孫權,若不是氣到了極點,絕不會用這麽失態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一旁的魯肅隻能躬身不語。他還能說啥?周瑜這麽幹他當然是反對的,但在孫權的氣頭上去給自己這位好友落井下石,這種事魯肅能幹得出?故此隻能沉默。
孫權罵了一陣,見魯肅一言不發,漸漸也泄了氣。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半晌,抬頭對魯肅說:“子敬,你且迴去。此事就此作罷,再勿提起。”
“諾。”魯肅答應一聲,退下去了。
大廳裏剩下孫權,仰頭看看房頂的大梁,歎息道:“公瑾啊公瑾,你當真要如此逼我麽?”
“來人,傳周善密室來見。”孫權默默思慮良久,似乎下了決心。
劉備逛了一趟京口,白吃白喝一頓又迴到了公安。消息傳到江陵,周瑜便坐不住了。他就怕孫權不同意自己的計劃,這才來了個先斬後奏。本想著劉備送到嘴邊了,以孫權貪便宜沒夠的性格總不能輕易放人吧?不曾想這位主公還真爭氣,偏偏就不要這個便宜。
“主公啊,你看不出劉備早晚必成禍患麽?”周瑜仰天歎息,命人準備船隻,他要去京口麵見孫權,講講憋了許久的話。
從江陵到京口,水路兩千餘裏,順風順水,船隻也要走七天。
孫權對周瑜的到來並不意外。他那邊一登船,消息就提前到了京口。吳侯親自去碼頭迎接,給足了周瑜麵子。
“公瑾,赤壁之後再未相見,孤時常想念。”接風宴上,孫權頗為感概:“身上傷勢如何?可都痊愈了?”
“蒙主公掛念,已無妨礙。”
“好!公瑾乃江東柱石,須多加保重。唉,當初若無你與子敬力排眾議,江東早被子布等送與曹賊了。哪還有你我今日之會?”
“主公,子布乃江東重臣。主政以來民生漸佳、府庫充盈。赤壁之戰一時不察,亦人之常情。望主公勿以此怠慢張公,枉屈賢才。”
“公瑾放心,子布孤之師也,豈有枉屈之理。”
客套話說到這裏也就差不多了,對話這才轉入正題,周瑜便問起劉備來。
“主公,前次劉備詣京口,主公可曾收到末將的書信?”
孫權心想就知道你要提這事,我不問你,你還有臉來問我?可麵上還是和顏悅色。
“收是收到了,但扣押劉備太過荒誕。荊南四郡兵馬已近十萬,若行此事,必引得孫劉內亂。倘曹操趁機南下,奈何?孤與子敬商議良久,以為此計不可行。”
孫權這番話周瑜早就料到,他來也不是興師問罪的。反正劉備已經迴去,打草驚蛇,再想把他弄來也沒可能了。
“主公,曹操坐擁整個北方,江東若不發展,早晚不保。北軍新敗失了銳氣,我當趁此良機盡力擴張,以圖加強實力。困守窮山,終非長久之計。”
孫權聞言沉默片刻,問道:“依公瑾之見,又當如何?”
“赤壁之後,三軍休整至今,此用兵之時。請主公下令,將柴桑與夏口之兵集結於江陵。末將請領軍西進,攻占巴蜀,使長江盡為我所有。然後剪滅劉備,收複交趾,統一南方,與曹操劃江而治。”
“公瑾,巴蜀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且路途遙遠,大軍難以為繼。若曹操趁虛而入,江東何以自保?此事過於冒險,怕不可行。”
孫權謹慎慣了,周瑜這建議太過大膽,成功固然收益巨大,但失敗了卻是萬劫不複,他可不敢孤注一擲。
“主公,赤壁之敗曹操水軍盡失,如何還會再來?他即或用兵,也是向西去打馬超張魯。至於巴蜀,雖地勢不利於我,然劉璋闇弱,蜀中之人多有不滿。我軍大兵壓境,再使人聯絡蜀中懷異心之人以為內應,取之易耳。”
“這——”,孫權被周瑜噎住,不知還能找出什麽理由來拒絕。其實理由的確是有,還是最主要的,隻是孫權說不出口。周瑜不請示就擅自對劉備動手,把軍隊都交給他,教孫權怎麽放心?
“事關重大,尚需與子布商議。公瑾一路勞頓,且去歇息,此事來日再議。”孫權一時找不到理由,隻好使出拖字訣。周瑜見主公這麽說,也不好再多說,隻得施禮退下。
周瑜迴去了,孫權可沒法迴去。大都督這迴是來將他這吳侯的軍來了,他哪裏還睡得著覺?當即命人把張昭、張紘二人找來商議此事。
這二張都是一把年紀,平時都在自己家裏辦公,一般不用來見孫權。聽說吳侯來請,知道肯定出事了,急忙命人備車,趕到侯府。
“主公,召老臣前來,有何要事?”二張見到對方,都有些錯愕,不知出了什麽大事。
“子布、子綱,公瑾自江陵來,要我將江東兵馬全部交與他指揮,西取巴蜀。召卿等來,便是聽聽你們的意見。”孫權語氣十分平靜,絲毫看不出方才與周瑜鬥過心眼。
張昭聞言大吃一驚。心想周公瑾你好大的膽量,就咱東吳這點實力,你說拿下巴蜀就拿下巴蜀?要是拿不下呢?北邊有曹操,南邊有劉備,西邊再加個劉璋,你這不是作死麽?
“主公,此事如何做得?就算要奪西川,也得先把荊州拿下來吧?隔著劉備去打劉璋,若他兩家左右夾擊,我軍豈非隻有等死的份兒?公瑾向來善於用兵,為何出此下策?”
孫權聞言冷笑:“這還不清楚麽?大軍到了江陵,打不打西川還不是公瑾一句話?”
張紘明白了孫權真正的意思,原來拿不拿得下西川還在其次,主公最擔心的是周瑜擁兵自重啊。
“主公之意,是怕公瑾——”張紘話到一半,沒有說完。孫權幹脆認了,點頭道:“前次誆騙劉備,公瑾便不把孤放在眼裏。如今又要將大軍交於他手,誰能保證不會做出事來?”
孫權到底還是克製了,起碼沒明說懷疑周瑜造反。不過說不說也不打緊,要緊的是孫權認定周瑜心懷不軌了。
“主公,此事要慎之再慎啊。公瑾統領部隊多年,江淮舊部皆聽其號令,若逼得過分了,隻怕激起兵變。”張紘不得不提醒孫權,千萬不可衝動。
孫權聞言冷笑,一瞬間又恢複了冷靜。
“子綱勿慮。公瑾於東吳有大功,孤不會對他發難。至於西征之事,議議再說吧。二公且迴,容我再細思之。”
“諾。”張昭、張紘答應一聲,行禮退下。
孫權坐迴到案前,拿出一塊絹帛,盯了許久,取出毛筆寫了起來。
次日,吳侯召集群臣,商議周瑜的建議。得知這麽大膽的軍事行動,在場的一片嘩然。
頭一個反對的是魯肅,出班奏道:“主公,此絕非上策。益州遠塞,間有劉備,千裏用兵,安得保全?況連年征戰,民生凋敝,山越叛亂殷鑒不遠,再耗民力,將動搖國本,此事切不可行!”
顧雍也站出反對:“主公,益州劉璋與我素無嫌隙,師出無名,怎能取勝?若將東吳健兒盡陷於西川,江東危矣。”
緊接著,一班文臣紛紛出列,清一色地反對出兵。張昭和張紘昨夜已經表達過意見,便沒有作聲。
周瑜見一班文臣口徑一致地跟自己作對,仿佛赤壁重演,又好氣又好笑。底下那些武將是想打仗的,但出來跟這群讀書人鬥嘴他們哪是對手,故而幹脆閉口不言,隻等周瑜發話。
文臣們嚷嚷完了,周瑜才開口:“諸公所言,常也。今日之勢,權也。北方水軍盡失、隴蜀爭鬥不止,若不趁此西進,全長江而有之,待曹操、劉備緩過勁來,我江東還能再向何處擴張?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主公不可猶豫!”
若論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江東諸人都不是周瑜的對手。再加上他的超然地位,他的話旁人縱想反駁也難以開口。連張昭和張紘都不願跟周瑜硬剛,更何況其他人?
“公瑾之言,深合孤意。即命公瑾返迴江陵,柴桑與夏口諸部皆由公瑾節製,即日準備,發兵西川!”
孫權再次當眾力挺,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就仿佛赤壁大戰的重演。主公發了話,雖然這迴沒砍桌角,大家還是很識趣地沉默,這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周瑜心情大好,一刻也不多留,馬上辭別吳侯啟程重返江陵,準備去為江東完成他這輩子最大的一場行動。
按理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周都督接下這個大項目,本該神清氣爽、躍躍欲試才對。可自打離了京口,公瑾便感覺一日不如一日。
乏力不說,還全身酸痛,頭腦也不似往常那麽好使了,時常一發呆就是大半晌。到了後來上吐下瀉,才幾天時間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下去。
隨身的小校都嚇傻了,誰見過大都督這副模樣?即便是在戰場上中了曹軍的箭,周都督那也是英姿勃發、精氣十足。可現在,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幾個小校商量一下,不敢隱瞞,趕緊去給吳侯報信。
周瑜自己從未有過這種感覺。他正值壯年,此刻卻明顯覺察到力量在從體內流走。
“這、這是怎麽了?”周公瑾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當體力和智力都不受控製的時候,這位叱詫風雲的大將軍開始慌了,一股從未有過的恐懼湧上心頭,揮之不去。
周瑜躺在船艙內,迷迷糊糊地想起了劉禪。當初在江陵,這孩子給自己診脈,說一切如常時那奇怪的眼神,以及堅持要找張仲景來確認一遍。當時自己雖有懷疑,卻也不曾多想。可今日——,莫非這娃娃當時便已料定今日之事?
周瑜突然感覺脊背發涼,如果這一切不是自己的幻想,那這個劉禪該有多可怕?想著想著,再次昏了過去。
船到巴陵,部下們不敢再走了。此時的周都督已陷入深度昏迷,叫都叫不醒的那種。眾人不敢再拖,慌忙上岸,在巴陵將都督安置下來,一邊找醫生一邊通知吳侯和小喬夫人。
但這一切都於事無補。
建安十五年八月,昏迷了三天的周瑜停止了唿吸,結束了他三十六年的精彩而短暫的人生。
“曹操讓縣是——假,固權是真。”鄧艾這迴首先發言,引來徐庶另眼相看。暗想這小子能有這般見識,未來可期。
劉禪語氣略帶戲謔:“曹操與漢室的矛盾快要藏不住了。天子曾為曹操撐起一麵正義的大旗,但如今,隻怕越來越像曹丞相的絆腳石了。”
徐庶歎了口氣,不是為漢室,而是感歎眼前這倆孩子。
“左將軍後繼有人,公子又有賢士相伴,他日若執掌權柄,天下還不如措衽席?”徐庶忍不住開始了遐想。
劉禪怎知徐庶的心思,接著說:“可以想見,待曹氏迴到許都,那些忠於大漢的臣子們日子該不好過了。”
“正是。不把他們清理幹淨,曹操怎能安心將大權交與其子。”徐庶頗為讚同。
“所以就更得幫幫曹衝公子,提前給他們通個氣,讓這些人明哲保身,以待時機。”
“公子放心,我在許都,此事交我來做。”徐庶心領神會。
吃完了飯、聊完了天,劉禪再去內堂向徐母告辭,而後與鄧艾王雙一起迴去。
鄧艾問起曹府的事,劉禪的頭立刻大了起來,搖得撥浪鼓也似:“現下還想不到好辦法,過兩日再去曹府,先設法跟大姐說上話。其他的再等機會,急切不得。”
再說劉備,與孫權在京口會麵,結果說了一堆塑料話,一句實在的都沒有。劉備大為失望,心想你這小屁孩專程寫信來請,到了卻淨說些無關痛癢的閑事,莫不是戲弄於我?
左將軍心頭不快,他又哪裏知道自己這位大舅哥的難處?劉備到京口的事都是周瑜自作主張,給孫權弄了個措手不及。能說幾句閑話已經很給劉備麵子了,否則依著周瑜把劉備扣下,兩家當時便得動起手來。
吃完喝完,戲演的也差不多了。劉備見沒啥正事便起身告辭,孫權巴不得他快走,連客氣一下都沒有,馬上讓魯肅送客。
上了船,左將軍還是摸不透吳侯的意思,轉頭問陪同而來的龐統:“士元,今日這宴會不覺得奇怪麽?吳侯東拉西扯,似無相邀之意。”
龐統當然也看出來了,點頭道:“此事隻怕另有隱情。既摸不透孫權的底,還是早迴公安為上,免得有甚變故。”
劉備走了,孫權的怒火卻再也壓抑不住,一股腦發了出來。
“周公瑾如此行事,狂妄至極!在他眼裏還有孤這個主公麽?”一向城府極深的孫權,若不是氣到了極點,絕不會用這麽失態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一旁的魯肅隻能躬身不語。他還能說啥?周瑜這麽幹他當然是反對的,但在孫權的氣頭上去給自己這位好友落井下石,這種事魯肅能幹得出?故此隻能沉默。
孫權罵了一陣,見魯肅一言不發,漸漸也泄了氣。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半晌,抬頭對魯肅說:“子敬,你且迴去。此事就此作罷,再勿提起。”
“諾。”魯肅答應一聲,退下去了。
大廳裏剩下孫權,仰頭看看房頂的大梁,歎息道:“公瑾啊公瑾,你當真要如此逼我麽?”
“來人,傳周善密室來見。”孫權默默思慮良久,似乎下了決心。
劉備逛了一趟京口,白吃白喝一頓又迴到了公安。消息傳到江陵,周瑜便坐不住了。他就怕孫權不同意自己的計劃,這才來了個先斬後奏。本想著劉備送到嘴邊了,以孫權貪便宜沒夠的性格總不能輕易放人吧?不曾想這位主公還真爭氣,偏偏就不要這個便宜。
“主公啊,你看不出劉備早晚必成禍患麽?”周瑜仰天歎息,命人準備船隻,他要去京口麵見孫權,講講憋了許久的話。
從江陵到京口,水路兩千餘裏,順風順水,船隻也要走七天。
孫權對周瑜的到來並不意外。他那邊一登船,消息就提前到了京口。吳侯親自去碼頭迎接,給足了周瑜麵子。
“公瑾,赤壁之後再未相見,孤時常想念。”接風宴上,孫權頗為感概:“身上傷勢如何?可都痊愈了?”
“蒙主公掛念,已無妨礙。”
“好!公瑾乃江東柱石,須多加保重。唉,當初若無你與子敬力排眾議,江東早被子布等送與曹賊了。哪還有你我今日之會?”
“主公,子布乃江東重臣。主政以來民生漸佳、府庫充盈。赤壁之戰一時不察,亦人之常情。望主公勿以此怠慢張公,枉屈賢才。”
“公瑾放心,子布孤之師也,豈有枉屈之理。”
客套話說到這裏也就差不多了,對話這才轉入正題,周瑜便問起劉備來。
“主公,前次劉備詣京口,主公可曾收到末將的書信?”
孫權心想就知道你要提這事,我不問你,你還有臉來問我?可麵上還是和顏悅色。
“收是收到了,但扣押劉備太過荒誕。荊南四郡兵馬已近十萬,若行此事,必引得孫劉內亂。倘曹操趁機南下,奈何?孤與子敬商議良久,以為此計不可行。”
孫權這番話周瑜早就料到,他來也不是興師問罪的。反正劉備已經迴去,打草驚蛇,再想把他弄來也沒可能了。
“主公,曹操坐擁整個北方,江東若不發展,早晚不保。北軍新敗失了銳氣,我當趁此良機盡力擴張,以圖加強實力。困守窮山,終非長久之計。”
孫權聞言沉默片刻,問道:“依公瑾之見,又當如何?”
“赤壁之後,三軍休整至今,此用兵之時。請主公下令,將柴桑與夏口之兵集結於江陵。末將請領軍西進,攻占巴蜀,使長江盡為我所有。然後剪滅劉備,收複交趾,統一南方,與曹操劃江而治。”
“公瑾,巴蜀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且路途遙遠,大軍難以為繼。若曹操趁虛而入,江東何以自保?此事過於冒險,怕不可行。”
孫權謹慎慣了,周瑜這建議太過大膽,成功固然收益巨大,但失敗了卻是萬劫不複,他可不敢孤注一擲。
“主公,赤壁之敗曹操水軍盡失,如何還會再來?他即或用兵,也是向西去打馬超張魯。至於巴蜀,雖地勢不利於我,然劉璋闇弱,蜀中之人多有不滿。我軍大兵壓境,再使人聯絡蜀中懷異心之人以為內應,取之易耳。”
“這——”,孫權被周瑜噎住,不知還能找出什麽理由來拒絕。其實理由的確是有,還是最主要的,隻是孫權說不出口。周瑜不請示就擅自對劉備動手,把軍隊都交給他,教孫權怎麽放心?
“事關重大,尚需與子布商議。公瑾一路勞頓,且去歇息,此事來日再議。”孫權一時找不到理由,隻好使出拖字訣。周瑜見主公這麽說,也不好再多說,隻得施禮退下。
周瑜迴去了,孫權可沒法迴去。大都督這迴是來將他這吳侯的軍來了,他哪裏還睡得著覺?當即命人把張昭、張紘二人找來商議此事。
這二張都是一把年紀,平時都在自己家裏辦公,一般不用來見孫權。聽說吳侯來請,知道肯定出事了,急忙命人備車,趕到侯府。
“主公,召老臣前來,有何要事?”二張見到對方,都有些錯愕,不知出了什麽大事。
“子布、子綱,公瑾自江陵來,要我將江東兵馬全部交與他指揮,西取巴蜀。召卿等來,便是聽聽你們的意見。”孫權語氣十分平靜,絲毫看不出方才與周瑜鬥過心眼。
張昭聞言大吃一驚。心想周公瑾你好大的膽量,就咱東吳這點實力,你說拿下巴蜀就拿下巴蜀?要是拿不下呢?北邊有曹操,南邊有劉備,西邊再加個劉璋,你這不是作死麽?
“主公,此事如何做得?就算要奪西川,也得先把荊州拿下來吧?隔著劉備去打劉璋,若他兩家左右夾擊,我軍豈非隻有等死的份兒?公瑾向來善於用兵,為何出此下策?”
孫權聞言冷笑:“這還不清楚麽?大軍到了江陵,打不打西川還不是公瑾一句話?”
張紘明白了孫權真正的意思,原來拿不拿得下西川還在其次,主公最擔心的是周瑜擁兵自重啊。
“主公之意,是怕公瑾——”張紘話到一半,沒有說完。孫權幹脆認了,點頭道:“前次誆騙劉備,公瑾便不把孤放在眼裏。如今又要將大軍交於他手,誰能保證不會做出事來?”
孫權到底還是克製了,起碼沒明說懷疑周瑜造反。不過說不說也不打緊,要緊的是孫權認定周瑜心懷不軌了。
“主公,此事要慎之再慎啊。公瑾統領部隊多年,江淮舊部皆聽其號令,若逼得過分了,隻怕激起兵變。”張紘不得不提醒孫權,千萬不可衝動。
孫權聞言冷笑,一瞬間又恢複了冷靜。
“子綱勿慮。公瑾於東吳有大功,孤不會對他發難。至於西征之事,議議再說吧。二公且迴,容我再細思之。”
“諾。”張昭、張紘答應一聲,行禮退下。
孫權坐迴到案前,拿出一塊絹帛,盯了許久,取出毛筆寫了起來。
次日,吳侯召集群臣,商議周瑜的建議。得知這麽大膽的軍事行動,在場的一片嘩然。
頭一個反對的是魯肅,出班奏道:“主公,此絕非上策。益州遠塞,間有劉備,千裏用兵,安得保全?況連年征戰,民生凋敝,山越叛亂殷鑒不遠,再耗民力,將動搖國本,此事切不可行!”
顧雍也站出反對:“主公,益州劉璋與我素無嫌隙,師出無名,怎能取勝?若將東吳健兒盡陷於西川,江東危矣。”
緊接著,一班文臣紛紛出列,清一色地反對出兵。張昭和張紘昨夜已經表達過意見,便沒有作聲。
周瑜見一班文臣口徑一致地跟自己作對,仿佛赤壁重演,又好氣又好笑。底下那些武將是想打仗的,但出來跟這群讀書人鬥嘴他們哪是對手,故而幹脆閉口不言,隻等周瑜發話。
文臣們嚷嚷完了,周瑜才開口:“諸公所言,常也。今日之勢,權也。北方水軍盡失、隴蜀爭鬥不止,若不趁此西進,全長江而有之,待曹操、劉備緩過勁來,我江東還能再向何處擴張?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主公不可猶豫!”
若論軍事理論和軍事實踐,江東諸人都不是周瑜的對手。再加上他的超然地位,他的話旁人縱想反駁也難以開口。連張昭和張紘都不願跟周瑜硬剛,更何況其他人?
“公瑾之言,深合孤意。即命公瑾返迴江陵,柴桑與夏口諸部皆由公瑾節製,即日準備,發兵西川!”
孫權再次當眾力挺,這樣的情景並不陌生,就仿佛赤壁大戰的重演。主公發了話,雖然這迴沒砍桌角,大家還是很識趣地沉默,這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周瑜心情大好,一刻也不多留,馬上辭別吳侯啟程重返江陵,準備去為江東完成他這輩子最大的一場行動。
按理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周都督接下這個大項目,本該神清氣爽、躍躍欲試才對。可自打離了京口,公瑾便感覺一日不如一日。
乏力不說,還全身酸痛,頭腦也不似往常那麽好使了,時常一發呆就是大半晌。到了後來上吐下瀉,才幾天時間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下去。
隨身的小校都嚇傻了,誰見過大都督這副模樣?即便是在戰場上中了曹軍的箭,周都督那也是英姿勃發、精氣十足。可現在,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幾個小校商量一下,不敢隱瞞,趕緊去給吳侯報信。
周瑜自己從未有過這種感覺。他正值壯年,此刻卻明顯覺察到力量在從體內流走。
“這、這是怎麽了?”周公瑾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當體力和智力都不受控製的時候,這位叱詫風雲的大將軍開始慌了,一股從未有過的恐懼湧上心頭,揮之不去。
周瑜躺在船艙內,迷迷糊糊地想起了劉禪。當初在江陵,這孩子給自己診脈,說一切如常時那奇怪的眼神,以及堅持要找張仲景來確認一遍。當時自己雖有懷疑,卻也不曾多想。可今日——,莫非這娃娃當時便已料定今日之事?
周瑜突然感覺脊背發涼,如果這一切不是自己的幻想,那這個劉禪該有多可怕?想著想著,再次昏了過去。
船到巴陵,部下們不敢再走了。此時的周都督已陷入深度昏迷,叫都叫不醒的那種。眾人不敢再拖,慌忙上岸,在巴陵將都督安置下來,一邊找醫生一邊通知吳侯和小喬夫人。
但這一切都於事無補。
建安十五年八月,昏迷了三天的周瑜停止了唿吸,結束了他三十六年的精彩而短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