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孔明隨魯肅到了京口,一直被安排在驛館。非但孫權沒見著,就連自己的親哥哥諸葛瑾也沒來探望過。孔明正想此事,驛館的理事進來稟報:“諸葛先生,魯大人差人告知先生,吳侯請先生明日早會見麵一敘,望先生莫誤了時辰。”
孔明迴一聲明白,懸著的這顆心才稍稍放下。當前的形勢,雖說東吳也有傾覆之危,但到底沒有江夏那般緊迫。況且東吳實力遠比江夏強大,想和人家結盟,隻怕沒那麽沒那麽容易。
次日一早,孔明早早起來,用過早飯,收拾停當。門外有人來請,孔明隨他出門,坐上馬車,往府衙而去。
江東原本的治所在吳郡,孫策在此受封吳侯,因此江東也稱東吳。孫權繼位後,為了方便攻略荊州,便於京口前山築城,將治所遷到此處。
孔明坐在車裏,輕輕撩起窗簾一角,見京口城依山而建,自山麓而上,以青石鋪路、青磚築牆。依據地勢將整座城池分為三層,每層高十五丈、寬六丈,城牆上築有石樓,用於防禦。
沿著甬道穿過重重城門,府衙位於最高一層的內城,為純木結構建造,外看三層,內看兩層。圓木為椽,青瓦覆頂,飛簷翅角,水戧套獸。外塗漆紅,內飾箔金,丹墀為地,雲母為屏。
台上正中,吳主孫權端坐於前。孔明步入大堂,抬眼看孫權模樣,見他年紀雖輕,卻不怒自威。一雙碧眼時時閃著智慧,更有掩飾不住的野心。頭戴冠冕,身著侯服,紫髯微曲,嘴角輕揚。
孔明心想:“孫權相貌不凡,野心頗大。若正麵相勸,此人必得寸進尺,占盡便宜。”
想罷心裏有了主意,先向孫權施禮:“漢左將軍麾下,軍師諸葛亮拜見吳侯。”
孫權也在打量孔明,見孔明儀表堂堂,聲音洪亮,印象不錯。迴道:“諸葛先生遠來是客,無須多禮。”
說罷命人設席,請孔明坐下議事。
孔明剛剛坐好,孫權便開口問道:“聞左將軍與曹操激戰於新野,未知詳情如何?”
“稟吳侯。曹操勢大,新野兵少,難與匹敵。本欲棄城而走,然十數萬百姓誓與同行,我主仁德,不忍相棄,故令張翼德率軍數千於白河阻敵,殺得曹仁、徐晃輩心驚膽戰。今與公子劉琦合兵於夏口,蟄伏以待時,故令亮來江東,麵議抗曹事宜。”
孫權心想我問你曹軍虛實,你跟我得瑟啥?聽孔明這口氣,是在吹他新野的戰力如何了不起了?
張昭在下麵看孫權臉色不好,明白孫權的心思,站出來向孔明問道:“張昭乃江東微末之士,有一事不明請教孔明先生。”
孫權見張昭插話,也不作聲,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孔明迴頭看張昭,笑答:“子布先生名揚天下,亮亦聞之,請教二字實不敢當。先生何事不明,不妨直說。”
“如此,得罪了。左將軍與曹操同時起兵,亦曾占據州郡。此後曹操橫掃兗豫、兼並河北、擁立漢帝、位極人臣。左將軍則屢戰屢敗,先失徐州,寄寓劉表,再丟新野,敗逃夏口,今匯合劉琦數萬烏合,曹兵一至,覆沒隻在頃刻。遣公至此,求救於江東,尚自誇口,豈不自慚?”
堂下頓時響起一片哄笑,就連孫權聽了也忍不住咧了咧嘴,感覺挺過癮。
孔明聞言,心想你這哪是問話,分明是吵架。輕搖羽扇,略一思索,從容笑道:“操脅持天子,傾軋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公皆為漢臣,世受漢恩,見有此悖逆之人,不奮起撻伐,猶自稱羨,有何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左將軍兵微將寡,不敵曹操虎狼之師,何慚之有?高祖昔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戢羽,自此乃有大漢四百年江山。所以勝敗乃兵家常事,豈坐談客所能妄論?至於吾來京口,此子敬赴當陽與我主會麵,力促兩家聯手,共抗曹操。此唇亡齒寒之勢,豈江夏一家之危?左將軍若敗,江東焉能保全?今張公不顧大義,專以刻薄之言挖苦來使,豈非取死之道乎?”
一席話說的張昭憤懣不已,胸前白須都要炸開來,卻找不出話來反駁。孫權見張昭吃癟,心想這個孔明好一張利嘴,趕忙出言緩和:“孔明先生所言甚是,曹操日前遣人修書一封與江東,言辭多有不遜。我江東智能之士亦多不忿。”
“哦?信中所言如何?可否與亮一觀?”
孫權點點頭,把桌案上那封信交於魯肅,遞給孔明。孔明展開看罷,遞還魯肅,笑曰:“看來曹操把左將軍當做對手,卻不把吳侯放在眼中。不知吳侯將欲作何打算?”
孫權聞言閉口不言,張昭見狀著急,怕主公上了孔明的當。想要再說,可剛才給孔明氣的一口氣倒不過來,無法開口,隻得拿眼神去看旁邊的顧雍。顧雍會意,出班奏道:“主公,曹軍數十萬眾,又得荊州水師相助,江東勢單力孤,難與一戰。劉備兵敗而來,欲借江東之兵續命,主公切不可上孔明之當,將東吳子弟送與他人做嫁衣啊!”
孫權沒理顧雍,卻看向孔明:“孔明先生,左將軍現有多少兵馬,與東吳聯手抗曹,可有把握?”
孔明瞄了一眼身材高大的顧雍,迴頭朝孫權笑道:“左將軍雖敗,尚有新野征募的上萬精卒。而江夏亦有數萬精兵。劉琮降曹,荊襄思慕劉景升恩澤者不在少數,其必以大公子劉琦馬首是瞻,吳侯若能聯手,則又多一分勝算。”
孫權聽罷沒有迴答,在心裏暗暗合計。他想的不是聯合抗曹,而是孔明那句“荊襄思慕劉景升恩澤者,必以劉琦馬首是瞻”。心說聯手抗曹是可以,可若抗完曹荊州成了劉琦與劉備的,那豈不是應了元歎之言,給他劉備做了嫁衣?
孔明見孫權沉凝不語,幹脆用話激他:“曹軍已進抵江陵,旦夕將至夏口。將軍宜早決斷。若能舉六郡之眾與曹軍抗衡,則及早準備兵馬糧草船隻,以備戰事;若不能敵,何不趁曹軍未至,早早上表乞降,以免刀兵之禍?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心,臨事不決,患得患失,禍至無日矣!”
孫權聞孔明此言,心中不快,反唇相譏道:“若以先生之言,左將軍為何不降曹操?”
底下文武又是一般哄笑,不料孔明非但不惱,反而仰天長笑:“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我主堂堂漢胄,英雄之名遠播,仁義著於四海?事所不濟,天也,豈得托身為賊乎?”
孔明這一番調侃,孫權麵子可就掛不住了。你誇左將軍英雄也就是了,卻先勸孫權降曹又說降曹沒出息,這不是當麵打臉麽?孫權再有涵養這會兒也忍不住了,哼地一聲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堂前一班文武人人噤若寒蟬,心想諸葛瑾這個弟弟膽子好大,竟然當著這麽多人羞辱吳侯,就這還想來聯合東吳?這不是吃飽了撐的麽?
孫權走了,眾人待著也沒意思了,一個個退出大堂。魯肅走到孔明麵前,斥道:“孔明,汝代左將軍前來聯吳,為何當麵辱我主公?若非我主寬懷有禮,方才必令先生難堪。”
孔明大笑:“子敬,吳侯之意吾已知之。你道吳侯真欲降曹耶?我料聯盟必成。吳侯適才所慮,荊州而已。吾故以言語相激,以試其心耳。”
魯肅疑惑:“先生何以知我主不欲降曹?”
“若欲降曹,何必見我,又問江夏軍馬?曹操此來多犯兵家之忌,人數雖眾,卻無甚可怕。隻要孫劉協力抵抗,曹軍必敗。”
“請先生試言,曹操犯了何忌?”
“曹軍遠來疲敝,此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北軍不習水戰,舍鞍馬,就舟楫,與吳越爭衡,此以弱敵強;荊州軍民不得已依附,迫於勢耳,其心未服。未破江夏,卻投書恐嚇江東,足見其外強中幹,不足慮也。”
魯肅聞言大喜,向孔明施禮,急忙閃進後堂去見孫權。孫權正在後麵生悶氣,見了魯肅,狠狠說道:“孔明欺人太甚,吾不欲再見此人,著他迴江夏吧。”
魯肅道:“肅亦責備孔明,不料其笑言主公已決意一戰,所慮者荊州而已。適才出言相試耳。”
說罷,把剛剛孔明的話複述了一遍,孫權聞言,轉怒為喜,忙令魯肅請孔明內堂敘事,又命人擺酒招待。
孫權舉杯向孔明示意,說了心裏話:“吾不以六郡之地予操,此計決矣。然破操之後,形勢又將如何?”
孔明心想你還是真貪呀,想想人家劉琮吧,雞飛蛋打的下場。還破操之後如何?破操之後,你能保住江東就拜佛求神了,還想啥呢?嘴上說的卻是:“曹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孔明這意思再清楚不過,你吳侯要是想保住江東,跟我聯合就是唯一的選擇。至於荊州麽,本來就不是你的,你想想得了,要拿得靠本事。
孫權聞言沉默片刻,魯肅又勸,凡事有個主次,江東都要不保了,你還有時間心疼荊州?孫權想想也對,點頭道:“此事便這麽定了,隻是子布等人尚需勸誡。吾已召公瑾來此,有他在,江東方可一心抗曹。”
孔明迴一聲明白,懸著的這顆心才稍稍放下。當前的形勢,雖說東吳也有傾覆之危,但到底沒有江夏那般緊迫。況且東吳實力遠比江夏強大,想和人家結盟,隻怕沒那麽沒那麽容易。
次日一早,孔明早早起來,用過早飯,收拾停當。門外有人來請,孔明隨他出門,坐上馬車,往府衙而去。
江東原本的治所在吳郡,孫策在此受封吳侯,因此江東也稱東吳。孫權繼位後,為了方便攻略荊州,便於京口前山築城,將治所遷到此處。
孔明坐在車裏,輕輕撩起窗簾一角,見京口城依山而建,自山麓而上,以青石鋪路、青磚築牆。依據地勢將整座城池分為三層,每層高十五丈、寬六丈,城牆上築有石樓,用於防禦。
沿著甬道穿過重重城門,府衙位於最高一層的內城,為純木結構建造,外看三層,內看兩層。圓木為椽,青瓦覆頂,飛簷翅角,水戧套獸。外塗漆紅,內飾箔金,丹墀為地,雲母為屏。
台上正中,吳主孫權端坐於前。孔明步入大堂,抬眼看孫權模樣,見他年紀雖輕,卻不怒自威。一雙碧眼時時閃著智慧,更有掩飾不住的野心。頭戴冠冕,身著侯服,紫髯微曲,嘴角輕揚。
孔明心想:“孫權相貌不凡,野心頗大。若正麵相勸,此人必得寸進尺,占盡便宜。”
想罷心裏有了主意,先向孫權施禮:“漢左將軍麾下,軍師諸葛亮拜見吳侯。”
孫權也在打量孔明,見孔明儀表堂堂,聲音洪亮,印象不錯。迴道:“諸葛先生遠來是客,無須多禮。”
說罷命人設席,請孔明坐下議事。
孔明剛剛坐好,孫權便開口問道:“聞左將軍與曹操激戰於新野,未知詳情如何?”
“稟吳侯。曹操勢大,新野兵少,難與匹敵。本欲棄城而走,然十數萬百姓誓與同行,我主仁德,不忍相棄,故令張翼德率軍數千於白河阻敵,殺得曹仁、徐晃輩心驚膽戰。今與公子劉琦合兵於夏口,蟄伏以待時,故令亮來江東,麵議抗曹事宜。”
孫權心想我問你曹軍虛實,你跟我得瑟啥?聽孔明這口氣,是在吹他新野的戰力如何了不起了?
張昭在下麵看孫權臉色不好,明白孫權的心思,站出來向孔明問道:“張昭乃江東微末之士,有一事不明請教孔明先生。”
孫權見張昭插話,也不作聲,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孔明迴頭看張昭,笑答:“子布先生名揚天下,亮亦聞之,請教二字實不敢當。先生何事不明,不妨直說。”
“如此,得罪了。左將軍與曹操同時起兵,亦曾占據州郡。此後曹操橫掃兗豫、兼並河北、擁立漢帝、位極人臣。左將軍則屢戰屢敗,先失徐州,寄寓劉表,再丟新野,敗逃夏口,今匯合劉琦數萬烏合,曹兵一至,覆沒隻在頃刻。遣公至此,求救於江東,尚自誇口,豈不自慚?”
堂下頓時響起一片哄笑,就連孫權聽了也忍不住咧了咧嘴,感覺挺過癮。
孔明聞言,心想你這哪是問話,分明是吵架。輕搖羽扇,略一思索,從容笑道:“操脅持天子,傾軋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公皆為漢臣,世受漢恩,見有此悖逆之人,不奮起撻伐,猶自稱羨,有何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左將軍兵微將寡,不敵曹操虎狼之師,何慚之有?高祖昔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戢羽,自此乃有大漢四百年江山。所以勝敗乃兵家常事,豈坐談客所能妄論?至於吾來京口,此子敬赴當陽與我主會麵,力促兩家聯手,共抗曹操。此唇亡齒寒之勢,豈江夏一家之危?左將軍若敗,江東焉能保全?今張公不顧大義,專以刻薄之言挖苦來使,豈非取死之道乎?”
一席話說的張昭憤懣不已,胸前白須都要炸開來,卻找不出話來反駁。孫權見張昭吃癟,心想這個孔明好一張利嘴,趕忙出言緩和:“孔明先生所言甚是,曹操日前遣人修書一封與江東,言辭多有不遜。我江東智能之士亦多不忿。”
“哦?信中所言如何?可否與亮一觀?”
孫權點點頭,把桌案上那封信交於魯肅,遞給孔明。孔明展開看罷,遞還魯肅,笑曰:“看來曹操把左將軍當做對手,卻不把吳侯放在眼中。不知吳侯將欲作何打算?”
孫權聞言閉口不言,張昭見狀著急,怕主公上了孔明的當。想要再說,可剛才給孔明氣的一口氣倒不過來,無法開口,隻得拿眼神去看旁邊的顧雍。顧雍會意,出班奏道:“主公,曹軍數十萬眾,又得荊州水師相助,江東勢單力孤,難與一戰。劉備兵敗而來,欲借江東之兵續命,主公切不可上孔明之當,將東吳子弟送與他人做嫁衣啊!”
孫權沒理顧雍,卻看向孔明:“孔明先生,左將軍現有多少兵馬,與東吳聯手抗曹,可有把握?”
孔明瞄了一眼身材高大的顧雍,迴頭朝孫權笑道:“左將軍雖敗,尚有新野征募的上萬精卒。而江夏亦有數萬精兵。劉琮降曹,荊襄思慕劉景升恩澤者不在少數,其必以大公子劉琦馬首是瞻,吳侯若能聯手,則又多一分勝算。”
孫權聽罷沒有迴答,在心裏暗暗合計。他想的不是聯合抗曹,而是孔明那句“荊襄思慕劉景升恩澤者,必以劉琦馬首是瞻”。心說聯手抗曹是可以,可若抗完曹荊州成了劉琦與劉備的,那豈不是應了元歎之言,給他劉備做了嫁衣?
孔明見孫權沉凝不語,幹脆用話激他:“曹軍已進抵江陵,旦夕將至夏口。將軍宜早決斷。若能舉六郡之眾與曹軍抗衡,則及早準備兵馬糧草船隻,以備戰事;若不能敵,何不趁曹軍未至,早早上表乞降,以免刀兵之禍?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心,臨事不決,患得患失,禍至無日矣!”
孫權聞孔明此言,心中不快,反唇相譏道:“若以先生之言,左將軍為何不降曹操?”
底下文武又是一般哄笑,不料孔明非但不惱,反而仰天長笑:“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我主堂堂漢胄,英雄之名遠播,仁義著於四海?事所不濟,天也,豈得托身為賊乎?”
孔明這一番調侃,孫權麵子可就掛不住了。你誇左將軍英雄也就是了,卻先勸孫權降曹又說降曹沒出息,這不是當麵打臉麽?孫權再有涵養這會兒也忍不住了,哼地一聲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堂前一班文武人人噤若寒蟬,心想諸葛瑾這個弟弟膽子好大,竟然當著這麽多人羞辱吳侯,就這還想來聯合東吳?這不是吃飽了撐的麽?
孫權走了,眾人待著也沒意思了,一個個退出大堂。魯肅走到孔明麵前,斥道:“孔明,汝代左將軍前來聯吳,為何當麵辱我主公?若非我主寬懷有禮,方才必令先生難堪。”
孔明大笑:“子敬,吳侯之意吾已知之。你道吳侯真欲降曹耶?我料聯盟必成。吳侯適才所慮,荊州而已。吾故以言語相激,以試其心耳。”
魯肅疑惑:“先生何以知我主不欲降曹?”
“若欲降曹,何必見我,又問江夏軍馬?曹操此來多犯兵家之忌,人數雖眾,卻無甚可怕。隻要孫劉協力抵抗,曹軍必敗。”
“請先生試言,曹操犯了何忌?”
“曹軍遠來疲敝,此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北軍不習水戰,舍鞍馬,就舟楫,與吳越爭衡,此以弱敵強;荊州軍民不得已依附,迫於勢耳,其心未服。未破江夏,卻投書恐嚇江東,足見其外強中幹,不足慮也。”
魯肅聞言大喜,向孔明施禮,急忙閃進後堂去見孫權。孫權正在後麵生悶氣,見了魯肅,狠狠說道:“孔明欺人太甚,吾不欲再見此人,著他迴江夏吧。”
魯肅道:“肅亦責備孔明,不料其笑言主公已決意一戰,所慮者荊州而已。適才出言相試耳。”
說罷,把剛剛孔明的話複述了一遍,孫權聞言,轉怒為喜,忙令魯肅請孔明內堂敘事,又命人擺酒招待。
孫權舉杯向孔明示意,說了心裏話:“吾不以六郡之地予操,此計決矣。然破操之後,形勢又將如何?”
孔明心想你還是真貪呀,想想人家劉琮吧,雞飛蛋打的下場。還破操之後如何?破操之後,你能保住江東就拜佛求神了,還想啥呢?嘴上說的卻是:“曹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孔明這意思再清楚不過,你吳侯要是想保住江東,跟我聯合就是唯一的選擇。至於荊州麽,本來就不是你的,你想想得了,要拿得靠本事。
孫權聞言沉默片刻,魯肅又勸,凡事有個主次,江東都要不保了,你還有時間心疼荊州?孫權想想也對,點頭道:“此事便這麽定了,隻是子布等人尚需勸誡。吾已召公瑾來此,有他在,江東方可一心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