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本在陸口練兵,劉琮降曹,周瑜當然也收到了消息。他知道事關重大,不等孫權來召就已經上路趕往京口。因此孫權的調令還沒出城,就在城門口被周瑜堵住。
周瑜領了調令,自迴府邸休息。孔明與吳侯定好了盟約,也打算返迴江夏向劉備複命。臨走之前,約了哥哥諸葛瑾來日拜會,見個麵再走。
當夜,吳侯孫權便將諸葛瑾召至侯府,問道:“令弟有王佐之才,何必大材小用,去為劉備效力?子瑜不如勸其留在京口,一則東吳得一賢才,二則公兄弟可以相聚,豈非兩便?”
諸葛瑾心說不帶你這麽誇人的啊,你這是誇我弟呢還是罵我呢?意思就我不是王佐之才唄?卻表現的一臉平靜,迴道:“忠臣不仕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舍弟既已追隨左將軍,便斷不會投效他人。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望主公勿相為難。”
孫權聽罷,歎了口氣:“子瑜真誠實君子,得卿相助,吾之福也。既如此,吾略備薄禮,煩卿轉交令弟,表我聯盟之意。”
諸葛瑾道一聲“諾”,迴家去了。
次日早會,文武來到大堂,見周瑜早早立於堂前,眾人一陣議論。文官們紛紛去看張昭,不知道周瑜來京口何意。張昭也不知道啊,隻好頻頻搖頭示意。
武將們聽了好幾天的投降言論,憋著一肚子氣,見都督來了,找到了主心骨,興奮得個個眼冒綠光。周瑜還是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臉上掛著招牌似的微笑,看見誰都跟人打招唿,一點架子也沒有。
少時,孫權轉出堂前,就坐於帥位。向周瑜點頭示意,問道:“公瑾遠來辛苦,曹軍大兵壓境,日前修書恐嚇。子布等勸吾降曹,吾左右為難,特請卿來為我一決。”
周瑜聞言,先不表態,向孫權鞠躬施禮,問道:“曹操之書可在?瑜乞一觀。”
從人過來,把那封信交給周瑜,周瑜看罷,笑道:“曹操欺我東吳無人耶?”
說罷,將書信還給孫權,轉身去問張昭:“子布先生主張降曹,不知有何理由?”
張昭見周瑜發問,便將前日投降的理由又講了一遍,無非還是什麽逆旨啦、兵力懸殊啦、失去天險啦之類。
周瑜也不插話,等張昭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才向孫權進言:“子布所言,乃書生之見,主公若依之,平白斷送了父兄基業,有何麵目見破虜將軍與伯符於地下?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主公據有六郡,兵精糧足,操不來,吾等尚要北進許都,解救天子,況其自來送死乎?操此來,數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馬超、韓遂為其後患,此一忌也;時至隆冬,人無糧食、馬無蒿草,此二忌也;曹軍皆北人,不習水戰,此三忌也;遠涉江湖,不習水土,易生疾病,此四忌也。曹軍有此四忌,雖眾亦不堪一擊。瑜不才,請得數萬精兵,願為主公破之。”
周瑜這一番論述振聾發聵、擲地有聲,把那一排聽膩了曹操不可戰勝論的武將聽得熱血沸騰,一個個挺身而出,向孫權請命:“吾等願隨都督出戰,與曹賊決死!”
周瑜的表態可與其他人不同,作為東吳最高軍事長官,他的意見就是軍隊的意見。張昭等人雖不完全認同,卻也隻能三緘其口,不再爭辯。
孫權看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啪的一聲拍案而起,抽出佩劍將桌案一角砍斷,沉聲道:“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今數雄已滅,獨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敢有再言降曹者,與此案同。”
說罷,取下佩劍,就拜周瑜為總指揮,領水師三萬,西進迎敵。周瑜令了劍印,轉身喝令眾文武:“今領主公劍印,領軍討賊。大戰在即,非常之時,一切依軍法七禁令五十四斬,違者嚴懲,諸君勿殆。”
這三萬水師並不在京口,其實從得到曹操南下荊州的消息那天,孫權就已經在悄悄地做戰爭準備了。水師一個月前就由呂蒙、甘寧、淩統、董襲率領,駐紮在了柴桑,隻等總指揮來調度。
所以周瑜從京口出來沒帶一兵一卒,而是與吳軍的高級將領程普、韓當等人乘一艘快船去千裏之外的柴桑接收部隊,然後才逆流而上,迎擊曹軍。
江夏這邊,劉備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孔明去東吳合縱,音信全無。這邊又有從人來報,軍師徐庶暈倒在房中。玄德聞言大驚,急忙跑去徐庶房中探望,郎中已經診斷過,對玄德說:“徐大人急火攻心,一時暈厥,無性命之憂。”玄德聞言,內心稍安。招來左右問話,軍師這是什麽情況。有人站出來說,方才有人送一封信與徐軍師,軍師看過便暈倒過去,吾等不敢隱瞞,急忙尋醫者並報將軍。
劉備聞言,料想這信不一般。命人取來一看,原來是江陵寄來的曹操的親筆信。
“元直先生如晤,
群星聚於穎分,賢才出於洛水。
公之大名,操亦知之。
想公幼年,執劍任俠,守義殺人,江湖流落,何其壯哉!及年稍長,折節向學,六經之道,融會貫通,何其智哉!
今天子在許,欲興國事。朝廷思賢能,如饑似渴。以公之才,何必棄梧桐而就枯枝,舍鸞鳳而求昏鴉?明珠暗投,誠為可歎!
元直之母,失散於當陽,幸得我軍救護,目下已在許都。公若棄暗投明,當表公為右中郎將,上可報效陛下,下可侍奉晨昏,此人倫之至也。
令母年邁,膝下無人。元直至孝,豈忍棄家慈於千裏,使終老孤獨?況國家賦稅,皆民之血汗,亦無與人養親之理。
盼公大義,以忠孝為念,早日赴許履新。
操必大開中門,倒屣相迎。
漢丞相領冀州牧 操”
玄德看完來信,也想馬上昏死過去。曹操這是耍流氓無下限啊,綁架了徐母並以其為質脅迫徐庶投降。世上還有比這更不要臉的事麽?
玄德放下信,迴頭看看昏迷中的徐庶,搖頭歎息。
自從到了江夏,得知母親被曹軍所擒,徐庶一直就在硬撐著主持軍政,就算沒有這封信的刺激,他這個狀態又能維持多久?
劉備揮揮手命眾人散去,親手關上房門,讓徐庶先好好睡上一覺。糜竺等人聽說軍師病了也都來探望,被劉備攔在門外。
“主公,元直近日操勞過度,可要當心身體啊。”大敵當前,總參謀長病倒,糜竺急得直跺腳。
“唉——”,劉備歎一口氣,把曹操的來信告知眾人,一群人聽了大驚失色。孫乾馬上提議:“主公,元直自新野來此,我軍底細,他一清二楚。若去投奔曹操,豈非使操盡知虛實?況徐軍師孫吳之才,主公失此臂膀,何以與操爭天下?”
劉備又歎了口氣,道:“公佑啊,汝之言吾豈不知。然母子之情,人倫之至親,吾若強留元直,豈非陷徐母於險境?用其子而害其母,雖禽獸不為也。曹操可以不擇手段,吾卻不可。傳吾令,明日擺宴,為元直踐行,送他去許都與母親團聚。”
孫乾急道:“主公,此非常之時。江夏危局,有似累卵,主公不可不三思而行啊!”
“不必多言。元直秉性吾深信不疑,縱見了曹操,我軍之虛實,亦不會使彼知道。吾意決矣,公等各去準備吧。”
房外劉備乾綱獨斷,房內的徐庶已醒,聽到主公的這一番話,徐庶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思來想去,不如自己悄悄離開,免得主公難做。於是推開案頭的竹簡,提筆留書一封:
“主公親啟:
庶年少輕狂,後有誌於天下。得遇主公,仁義昭昭,平生之幸也。所以能夠為主公運籌謀劃者,憑此方寸心耳。今家母為操所獲,餘方寸已亂,縱不去,亦難以有助於此。
今曹軍盡屯於江陵,所以未立刻東進者,蓋中原之兵疲敝,而荊州之軍新降,難以整合也。庶料曹軍東進,快則一月,遲則三月。我當趁此時機,合兵於江夏,整飭於夏口,連結孫權,暗合霍峻。
待內外之機成熟,主公可遣書至江陵,使峻約荊州舊部為內應。水軍與吳軍逆江而上,阻曹軍水路。主公可領精卒沿江岸西進,直取江陵。水陸並進、裏應外合,雖孫武再世、吳起複生,斷無扭轉戰局之理。
庶碌碌庸才,得知遇之恩,委以重任。不料半途而廢,深感慚愧。願主公弘毅致遠,終成大業。庶到許,終生不與操設一謀,我軍軍情,亦絕無一字泄露。
臨別之際,涕淚縱橫,不知所雲。
軍師中郎將 徐庶”
寫罷辭別信,徐庶放下筆墨,草草收拾了些盤纏,連夜離開,往許都尋母去了。第二天一早,劉備來看徐庶,敲了半天門無人答應。劉備推門而入,不見徐庶身影,但見桌案上鋪著竹簡。上前拿起一看,才知徐庶已連夜離開。
劉備看著臨別之言,邊讀邊流淚。元直啊!何必連夜出走,使我不得相送一程?臨別之言,尚在掛懷荊州戰事,如此才德兼備之士,蒼天何忍使我得而複失?
玄德流著眼淚,把徐庶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默默地收起。這裏麵寫的都是最高軍事機密,不能讓外人看到,隻有等孔明從東吳迴來,再做定奪了。
周瑜領了調令,自迴府邸休息。孔明與吳侯定好了盟約,也打算返迴江夏向劉備複命。臨走之前,約了哥哥諸葛瑾來日拜會,見個麵再走。
當夜,吳侯孫權便將諸葛瑾召至侯府,問道:“令弟有王佐之才,何必大材小用,去為劉備效力?子瑜不如勸其留在京口,一則東吳得一賢才,二則公兄弟可以相聚,豈非兩便?”
諸葛瑾心說不帶你這麽誇人的啊,你這是誇我弟呢還是罵我呢?意思就我不是王佐之才唄?卻表現的一臉平靜,迴道:“忠臣不仕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舍弟既已追隨左將軍,便斷不會投效他人。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望主公勿相為難。”
孫權聽罷,歎了口氣:“子瑜真誠實君子,得卿相助,吾之福也。既如此,吾略備薄禮,煩卿轉交令弟,表我聯盟之意。”
諸葛瑾道一聲“諾”,迴家去了。
次日早會,文武來到大堂,見周瑜早早立於堂前,眾人一陣議論。文官們紛紛去看張昭,不知道周瑜來京口何意。張昭也不知道啊,隻好頻頻搖頭示意。
武將們聽了好幾天的投降言論,憋著一肚子氣,見都督來了,找到了主心骨,興奮得個個眼冒綠光。周瑜還是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臉上掛著招牌似的微笑,看見誰都跟人打招唿,一點架子也沒有。
少時,孫權轉出堂前,就坐於帥位。向周瑜點頭示意,問道:“公瑾遠來辛苦,曹軍大兵壓境,日前修書恐嚇。子布等勸吾降曹,吾左右為難,特請卿來為我一決。”
周瑜聞言,先不表態,向孫權鞠躬施禮,問道:“曹操之書可在?瑜乞一觀。”
從人過來,把那封信交給周瑜,周瑜看罷,笑道:“曹操欺我東吳無人耶?”
說罷,將書信還給孫權,轉身去問張昭:“子布先生主張降曹,不知有何理由?”
張昭見周瑜發問,便將前日投降的理由又講了一遍,無非還是什麽逆旨啦、兵力懸殊啦、失去天險啦之類。
周瑜也不插話,等張昭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才向孫權進言:“子布所言,乃書生之見,主公若依之,平白斷送了父兄基業,有何麵目見破虜將軍與伯符於地下?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主公據有六郡,兵精糧足,操不來,吾等尚要北進許都,解救天子,況其自來送死乎?操此來,數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馬超、韓遂為其後患,此一忌也;時至隆冬,人無糧食、馬無蒿草,此二忌也;曹軍皆北人,不習水戰,此三忌也;遠涉江湖,不習水土,易生疾病,此四忌也。曹軍有此四忌,雖眾亦不堪一擊。瑜不才,請得數萬精兵,願為主公破之。”
周瑜這一番論述振聾發聵、擲地有聲,把那一排聽膩了曹操不可戰勝論的武將聽得熱血沸騰,一個個挺身而出,向孫權請命:“吾等願隨都督出戰,與曹賊決死!”
周瑜的表態可與其他人不同,作為東吳最高軍事長官,他的意見就是軍隊的意見。張昭等人雖不完全認同,卻也隻能三緘其口,不再爭辯。
孫權看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啪的一聲拍案而起,抽出佩劍將桌案一角砍斷,沉聲道:“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今數雄已滅,獨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敢有再言降曹者,與此案同。”
說罷,取下佩劍,就拜周瑜為總指揮,領水師三萬,西進迎敵。周瑜令了劍印,轉身喝令眾文武:“今領主公劍印,領軍討賊。大戰在即,非常之時,一切依軍法七禁令五十四斬,違者嚴懲,諸君勿殆。”
這三萬水師並不在京口,其實從得到曹操南下荊州的消息那天,孫權就已經在悄悄地做戰爭準備了。水師一個月前就由呂蒙、甘寧、淩統、董襲率領,駐紮在了柴桑,隻等總指揮來調度。
所以周瑜從京口出來沒帶一兵一卒,而是與吳軍的高級將領程普、韓當等人乘一艘快船去千裏之外的柴桑接收部隊,然後才逆流而上,迎擊曹軍。
江夏這邊,劉備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孔明去東吳合縱,音信全無。這邊又有從人來報,軍師徐庶暈倒在房中。玄德聞言大驚,急忙跑去徐庶房中探望,郎中已經診斷過,對玄德說:“徐大人急火攻心,一時暈厥,無性命之憂。”玄德聞言,內心稍安。招來左右問話,軍師這是什麽情況。有人站出來說,方才有人送一封信與徐軍師,軍師看過便暈倒過去,吾等不敢隱瞞,急忙尋醫者並報將軍。
劉備聞言,料想這信不一般。命人取來一看,原來是江陵寄來的曹操的親筆信。
“元直先生如晤,
群星聚於穎分,賢才出於洛水。
公之大名,操亦知之。
想公幼年,執劍任俠,守義殺人,江湖流落,何其壯哉!及年稍長,折節向學,六經之道,融會貫通,何其智哉!
今天子在許,欲興國事。朝廷思賢能,如饑似渴。以公之才,何必棄梧桐而就枯枝,舍鸞鳳而求昏鴉?明珠暗投,誠為可歎!
元直之母,失散於當陽,幸得我軍救護,目下已在許都。公若棄暗投明,當表公為右中郎將,上可報效陛下,下可侍奉晨昏,此人倫之至也。
令母年邁,膝下無人。元直至孝,豈忍棄家慈於千裏,使終老孤獨?況國家賦稅,皆民之血汗,亦無與人養親之理。
盼公大義,以忠孝為念,早日赴許履新。
操必大開中門,倒屣相迎。
漢丞相領冀州牧 操”
玄德看完來信,也想馬上昏死過去。曹操這是耍流氓無下限啊,綁架了徐母並以其為質脅迫徐庶投降。世上還有比這更不要臉的事麽?
玄德放下信,迴頭看看昏迷中的徐庶,搖頭歎息。
自從到了江夏,得知母親被曹軍所擒,徐庶一直就在硬撐著主持軍政,就算沒有這封信的刺激,他這個狀態又能維持多久?
劉備揮揮手命眾人散去,親手關上房門,讓徐庶先好好睡上一覺。糜竺等人聽說軍師病了也都來探望,被劉備攔在門外。
“主公,元直近日操勞過度,可要當心身體啊。”大敵當前,總參謀長病倒,糜竺急得直跺腳。
“唉——”,劉備歎一口氣,把曹操的來信告知眾人,一群人聽了大驚失色。孫乾馬上提議:“主公,元直自新野來此,我軍底細,他一清二楚。若去投奔曹操,豈非使操盡知虛實?況徐軍師孫吳之才,主公失此臂膀,何以與操爭天下?”
劉備又歎了口氣,道:“公佑啊,汝之言吾豈不知。然母子之情,人倫之至親,吾若強留元直,豈非陷徐母於險境?用其子而害其母,雖禽獸不為也。曹操可以不擇手段,吾卻不可。傳吾令,明日擺宴,為元直踐行,送他去許都與母親團聚。”
孫乾急道:“主公,此非常之時。江夏危局,有似累卵,主公不可不三思而行啊!”
“不必多言。元直秉性吾深信不疑,縱見了曹操,我軍之虛實,亦不會使彼知道。吾意決矣,公等各去準備吧。”
房外劉備乾綱獨斷,房內的徐庶已醒,聽到主公的這一番話,徐庶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思來想去,不如自己悄悄離開,免得主公難做。於是推開案頭的竹簡,提筆留書一封:
“主公親啟:
庶年少輕狂,後有誌於天下。得遇主公,仁義昭昭,平生之幸也。所以能夠為主公運籌謀劃者,憑此方寸心耳。今家母為操所獲,餘方寸已亂,縱不去,亦難以有助於此。
今曹軍盡屯於江陵,所以未立刻東進者,蓋中原之兵疲敝,而荊州之軍新降,難以整合也。庶料曹軍東進,快則一月,遲則三月。我當趁此時機,合兵於江夏,整飭於夏口,連結孫權,暗合霍峻。
待內外之機成熟,主公可遣書至江陵,使峻約荊州舊部為內應。水軍與吳軍逆江而上,阻曹軍水路。主公可領精卒沿江岸西進,直取江陵。水陸並進、裏應外合,雖孫武再世、吳起複生,斷無扭轉戰局之理。
庶碌碌庸才,得知遇之恩,委以重任。不料半途而廢,深感慚愧。願主公弘毅致遠,終成大業。庶到許,終生不與操設一謀,我軍軍情,亦絕無一字泄露。
臨別之際,涕淚縱橫,不知所雲。
軍師中郎將 徐庶”
寫罷辭別信,徐庶放下筆墨,草草收拾了些盤纏,連夜離開,往許都尋母去了。第二天一早,劉備來看徐庶,敲了半天門無人答應。劉備推門而入,不見徐庶身影,但見桌案上鋪著竹簡。上前拿起一看,才知徐庶已連夜離開。
劉備看著臨別之言,邊讀邊流淚。元直啊!何必連夜出走,使我不得相送一程?臨別之言,尚在掛懷荊州戰事,如此才德兼備之士,蒼天何忍使我得而複失?
玄德流著眼淚,把徐庶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默默地收起。這裏麵寫的都是最高軍事機密,不能讓外人看到,隻有等孔明從東吳迴來,再做定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