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古稱九江。位於豫章郡長江中遊下段的南岸,北臨長江,東接廬山。境內有大片的衝積平原,氣候溫暖濕潤,非常利於農作物生長。
柴桑城是東吳西線的軍事重鎮,由都督周瑜親自坐鎮,目標就是江夏的黃祖。此時江夏內亂,吳侯孫權感覺有機會了,這才不辭勞苦,親臨柴桑。
此時孫權正端坐在帥案前,注視著眼前這個曾讓自己吃了無數次虧的悍將。
“甘寧,我東吳與江夏累次作戰,屢屢被你重創。現你從江夏來投,一無人引薦,二不帶家屬,叫吾如何相信於你?”
甘寧低著頭,一顆汗珠從額頭滾到地上,強打精神高聲說道:“吳侯容稟,甘寧昔日任職於荊州,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但盡軍人本分而已。今黃祖昏聵,有功不賞,專以斂財。江夏守軍軍紀渙散、軍備不整,已是外強中幹、不堪一擊。吳侯累次兵發黃祖,欲報父仇不得,甘寧今日來投,願做前部,引吳軍克江夏,斬黃祖以為投名狀,表甘寧誠意。”
“嗯!果真如此自然是好,但我怎麽知道其中是否有詐呢?”
“吳侯如不信,待甘寧畫江夏布防圖獻上,請吳侯派人前往核對,如有差池,請斬末將首級。”
“好!既如此甘將軍先下去歇息,稍後再請來商議。”
甘寧退下了,孫權看看兩旁的手下,目光停在身邊一位相貌出眾的儒生身上,笑道:“公瑾,依你之見,這甘寧是真降還是詐降?”
這儒生正是東吳兵馬大都督周瑜周公瑾,見孫權發問,答曰:“主公不必問甘寧真偽,隻問江夏守軍的現況是否如甘寧所言,已如此不堪?”
“這不會有假。江夏那邊已有內線送來消息,不光江夏守軍疏於訓練,而且還有水軍軍官私下聯絡我們,欲倒賣軍械軍糧。”
“既然如此,主公還猶豫什麽?江夏既生內亂,便是我軍奇襲的良機。甘寧出走,若讓黃祖反應過來加強了守備,可就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那要到何日才能報破虜將軍之仇?”
“好!既如此便盡速做好出征準備,及早發兵!”
“遵令!”
東吳官兵上上下下去做出征準備,有一個人卻坐不住了,這便是東吳的政務大管家張昭。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為避戰亂逃到揚州,被孫策征辟為長史,從此主管江東一應文功武備之事。乃至於許都的官員都隻知江東有一張昭而不知有孫策。
孫策遇刺,孫權繼位,又是張昭率領百官效忠於孫權,他也因此成為江東文官的領袖。
張昭正在處理政務,忽然發現軍隊在做戰前準備,不禁吃了一驚。他管理著東吳的錢糧物資,有軍事行動他應該第一個知道才對。於是顧不得手頭的工作,急忙跑來見孫權,詢問什麽情況。
孫權不以為意,就把甘寧投降、周瑜建議突襲江夏的事說了一遍,張昭聞言勸諫道:“主公,黃祖駐守江夏十餘年,根深蒂固,豈會一朝崩潰?不如再等等,等它再亂一些才動手,代價小得多。現在去,損失了部隊劃不來呀。”
孫權聽了心裏不快,但礙於張昭的麵子又不好發作,淡淡答道:“黃祖與我有殺父之仇,今遇良機豈可錯失?有公瑾指揮,料無意外,請先生勿慮,做好物資供應即可。”
張昭見主公搬出了父仇,不好再勸。歎了口氣點頭答應,迴去接著辦公了。
第三日淩晨,軍隊整裝待發。吳侯孫權親自送到碼頭,看周瑜登上戰艦,揮師北上。周瑜為前軍都督,也就是前敵總指揮;淩統為先鋒,率快船於前方開道;呂蒙指揮水軍主力隨後跟上;董襲作為預備隊跟在最後;甘寧則守在周瑜身邊,隨時向周瑜匯報江夏的軍情。
天色依舊昏暗,江麵之上什麽也看不清楚。淩統的快船頂著水流向江夏方向突進,自以為能偷襲得手,卻不料對麵已有了準備。
這是怎麽迴事?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為甘寧失蹤,打了一輩子仗的黃祖敏銳地意識到這也許是被偷襲的前兆。於是命令水師都督陳就率戰船封鎖江麵,令遊擊將軍張碩駕樓船於江麵巡弋,以防萬一。
可巧不巧,一片黑暗之中,淩統的快船一頭撞上了張碩的船隊。
快船之所以被稱作快船,就是因為吃水淺載重小航速快。淩統率領的這五艘快船水兵總共不足二百人,那荊州水師的樓船,一艘起碼能裝下千人,這一碰上,東吳還有好果子吃?
按常理的確是這樣,但今天這一仗卻注定不能按常理出牌。一是因為淩統勇氣過人、臨危不懼,揮手招唿部下棄快艇上樓船,直接跟江夏水兵近身肉搏;二是因為張碩的樓船突在最前,正好被淩統登上。由於船上守衛數量不多,黑暗之中被東吳水師一頓亂殺,自己先亂了。其他幾艘戰艦紛紛後撤,把個主將丟給敵人,被淩統將張碩當場斬殺,來不及逃走的都做了東吳的俘虜。
消息傳到兩軍主帥手裏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黃祖眼看首戰失利,不敢冒險,傳令陳就結陣後撤至夏口。以艨艟堵住江麵,再在兩岸的高台上布置隊伍,等待吳軍攻擊。
周瑜看看荊州軍的架勢,皺了皺眉頭,轉頭問甘寧:“江夏城中果然軍械緊張嗎?”
“迴都督,江夏城中的軍械一大半都被黃祖私下賣了換錢,裝備缺口大半,絕無虛言。”
周瑜點點頭,便令呂蒙進行試探性攻擊。呂蒙領了將令,指揮四艘艨艟排成鋒矢陣向夏口衝擊。看看即將接近敵船,隻見江麵上江夏水師的戰艦一邊放箭一邊緩緩後退,將東吳船隻完全引進凹口。突然一陣鼓響,兩岸高台之上弩箭橫飛,炮石亂打,衝著吳艦劈頭蓋臉地砸了下來。
呂蒙大叫不好,趕快找個遮蔽物躲下,一邊大喊鳴金,招唿友艦後撤。這如何還來得及?等那四艘戰船晃晃悠悠好容易退出夏口,船上的東吳水軍已經死傷大半,留下一船一船的殘肢和屍體,以及不絕於耳的哀嚎聲。
周瑜臉色鐵青,扭頭望向甘寧。甘寧徹底懵逼,這迴連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不是領著吳軍往圈套裏鑽了。
“畜生!”船上響起一聲暴喝,先鋒淩統抄起一把戰斧就朝甘寧腦袋劈來。甘寧心說你娘,讓他劈死肯定不行;還手萬一傷了對方自己更說不清,無奈隻能閃躲。
“住手!”周瑜大喊一聲,製止了淩統。淩統手雖停了,嘴卻不肯停,兩眼通紅向周都督爭辯:“甘寧前次將末將父親射殺,今日又引我水師進入埋伏,此人不死,何以告慰死去的將士?”
甘寧連忙跪倒,向周瑜請命:“大都督,甘寧所說絕無半字虛言,都督若不信,甘寧願帶頭衝陣。”
“放屁!你這是想跑!”淩統繼續懷疑模式。
周瑜擺擺手,讓自己冷靜下來,看著甘寧突然下令:“傳令,董襲所部披雙甲,執雙盾,強攻夏口。呂蒙率水軍主力跟進,待前軍突破夏口便跟上接應。淩統所部隨呂蒙出擊,進入夏口後立刻登陸,進擊江夏。”
周瑜將令一發,各部便依令行事。淩統心有不甘,也隻能道聲得令下去指揮部隊。
周瑜一雙眼睛盯著甘寧不放,說:“甘寧。”
甘寧虎軀一震,抱拳行禮:“末將在。”
“你隨董襲一起衝陣,隻要衝進去就算成功。”
“甘寧領命!”
周瑜轉身上了船樓,甘寧畢恭畢敬地施了個軍禮,去做戰鬥準備了。他心裏清楚,這是他自證清白的唯一的機會。
很快,三千預備隊在董襲、甘寧的帶領下,身披兩層重甲,再舉起兩副大盾護住頭頂,就像用一個巨大的烏龜殼把人員裹在裏麵。
戰鼓聲響起,董襲下令戰船向夏口開進。到了凹口,飛石弓矢如約砸了下來,但卻威力大減。吳軍在層層防護之下有條不紊地把中箭受傷的戰士拖下船艙,硬頂著箭雨把戰船開進了夏口。
隨著船隻慢慢駛進凹口,來自上方的攻擊逐漸減少。董襲大喝一聲,戰士們掀開盾牌,脫去外甲,亮出兵器準備廝殺。靠舷、登船、肉搏。這是甘寧唯一的機會,他不作他想,飛身一躍,搶在所有人的前麵跳上敵船。
甘寧的誠意,就是他那些昔日戰友的腦袋。雖說有些不忍,但此刻他也顧不得那麽多了。揮舞著戰刀一路往上殺,見人就砍毫不留情。
你說巧不巧?董襲甘寧跳上來的,偏偏又是江夏水軍都督陳就的指揮艦。陳就見吳軍殺上自己的戰艦,心裏吃了一驚。等看清楚領頭之人竟是甘寧,不由勃然大怒。喝道:“甘寧匹夫,投敵叛國,合當速死。”
說罷挺槍來刺。
甘寧也不搭話,悶不做聲地揮刀迎上。董襲跟在後麵沒有插手,把江夏兵解決完了,就安安靜靜地看他二人單打。
陳就雖不是泛泛之輩,但畢竟自己這邊大勢已去,心裏少了底氣。與甘寧戰了十幾個迴合,一不留神被一刀劈中,當場陣亡。
江夏水軍就這樣在兵力占優的情形下輸掉了戰鬥。黃祖得到消息的時候半信半疑,不敢相信十七年都沒讓東吳攻破的夏口竟然一朝失守。
眼看吳軍就要圍城,黃祖之子黃射急忙拉上父親棄城逃命。
但東吳絕不會放過黃祖的,殺死黃祖就是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之一。前線的指揮官一得知黃祖出逃的消息,不等周瑜下令就率部追了過來。
黃祖此時已是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了。他在馬上感慨萬千,後悔自己這幾年隻知斂財把部隊搞得全無戰鬥力。最後雞飛蛋打,錢沒了,這條命能不能保住還在兩可之間。
一切都晚了!
看看身後緊追不舍的吳軍,再看看身邊的兒子,黃祖突然慘烈地一笑,對黃射說:“兒啊,你不要迴頭,直奔襄陽,替為父向景升兄請罪。”
黃射大吃一驚,喊道:“父親,兒子給你斷後,你先走。”
“算了吧,東吳費這麽大勁,無非是要我的腦袋給孫堅報仇,我不死他們絕不會幹休。為父丟了江夏,本就是死罪,一死換你平安,不吃虧。”
“父親,咱們一起逃,未必逃不出去!”
“逃不出的,這就是命!快走吧!”
黃祖不管黃射的苦苦哀求,往兒子戰馬的屁股上踢了一腳。自己卻撥轉馬頭,揮舞戰錘向追兵殺來。
追來的吳軍將領名叫馮則,看清楚黃祖一人迎麵殺來,當即下令不用管別人,隻管捉拿黃祖。
黃祖雖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但抱著一顆必死之心,要想抓他也不是手到擒來。錘砸馬踏搞死了十幾名吳軍才被人刺中戰馬甩到地上。見黃祖落地,吳軍官兵一哄而上,亂刀砍下。等馮則把人拉開的時候,黃祖早已氣絕。
馮則愣了一會兒,命人割下黃祖的首級,提著去找周瑜領功。江夏城內的戰鬥也漸漸平息,本就沒什麽戰意的荊州兵又沒了主帥,很快就繳械投降,整個江夏被東吳一舉拿下。
江夏之戰結束了。東吳雖大獲全勝,卻也付出了陣亡三千的代價。戰果和黃祖的腦袋一同承到孫權的案上時,孫權心疼的不得了。
“也許當初張昭的建議是對的。”孫權心裏這麽想,臉上卻平靜如水。
“傳令,封甘寧為折衝將軍,任呂蒙副將,共同執掌水軍。陣亡將士每人撫恤絹十匹糧十鬥,所有官兵加俸一成。將黃祖的首級裝殮,拿去祭拜先父。”
“主公,我軍雖拿下江夏,但若留軍據守,錢糧物資都需從東吳跨江轉運,遷延時日,耗費巨大。我們怕是撐不起啊。”張昭給孫權適時提醒,怕這個年輕的主公好大喜功,幹了賠錢的買賣。
“子布言之有理。占領江夏時機尚不成熟,命周瑜將江夏所有百姓降卒,糧食軍械,金錢絹帛,統統運往柴桑。隻留一座空城給劉表。”
“臣張昭領命!”
柴桑城是東吳西線的軍事重鎮,由都督周瑜親自坐鎮,目標就是江夏的黃祖。此時江夏內亂,吳侯孫權感覺有機會了,這才不辭勞苦,親臨柴桑。
此時孫權正端坐在帥案前,注視著眼前這個曾讓自己吃了無數次虧的悍將。
“甘寧,我東吳與江夏累次作戰,屢屢被你重創。現你從江夏來投,一無人引薦,二不帶家屬,叫吾如何相信於你?”
甘寧低著頭,一顆汗珠從額頭滾到地上,強打精神高聲說道:“吳侯容稟,甘寧昔日任職於荊州,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但盡軍人本分而已。今黃祖昏聵,有功不賞,專以斂財。江夏守軍軍紀渙散、軍備不整,已是外強中幹、不堪一擊。吳侯累次兵發黃祖,欲報父仇不得,甘寧今日來投,願做前部,引吳軍克江夏,斬黃祖以為投名狀,表甘寧誠意。”
“嗯!果真如此自然是好,但我怎麽知道其中是否有詐呢?”
“吳侯如不信,待甘寧畫江夏布防圖獻上,請吳侯派人前往核對,如有差池,請斬末將首級。”
“好!既如此甘將軍先下去歇息,稍後再請來商議。”
甘寧退下了,孫權看看兩旁的手下,目光停在身邊一位相貌出眾的儒生身上,笑道:“公瑾,依你之見,這甘寧是真降還是詐降?”
這儒生正是東吳兵馬大都督周瑜周公瑾,見孫權發問,答曰:“主公不必問甘寧真偽,隻問江夏守軍的現況是否如甘寧所言,已如此不堪?”
“這不會有假。江夏那邊已有內線送來消息,不光江夏守軍疏於訓練,而且還有水軍軍官私下聯絡我們,欲倒賣軍械軍糧。”
“既然如此,主公還猶豫什麽?江夏既生內亂,便是我軍奇襲的良機。甘寧出走,若讓黃祖反應過來加強了守備,可就很難再有這樣的機會了。那要到何日才能報破虜將軍之仇?”
“好!既如此便盡速做好出征準備,及早發兵!”
“遵令!”
東吳官兵上上下下去做出征準備,有一個人卻坐不住了,這便是東吳的政務大管家張昭。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為避戰亂逃到揚州,被孫策征辟為長史,從此主管江東一應文功武備之事。乃至於許都的官員都隻知江東有一張昭而不知有孫策。
孫策遇刺,孫權繼位,又是張昭率領百官效忠於孫權,他也因此成為江東文官的領袖。
張昭正在處理政務,忽然發現軍隊在做戰前準備,不禁吃了一驚。他管理著東吳的錢糧物資,有軍事行動他應該第一個知道才對。於是顧不得手頭的工作,急忙跑來見孫權,詢問什麽情況。
孫權不以為意,就把甘寧投降、周瑜建議突襲江夏的事說了一遍,張昭聞言勸諫道:“主公,黃祖駐守江夏十餘年,根深蒂固,豈會一朝崩潰?不如再等等,等它再亂一些才動手,代價小得多。現在去,損失了部隊劃不來呀。”
孫權聽了心裏不快,但礙於張昭的麵子又不好發作,淡淡答道:“黃祖與我有殺父之仇,今遇良機豈可錯失?有公瑾指揮,料無意外,請先生勿慮,做好物資供應即可。”
張昭見主公搬出了父仇,不好再勸。歎了口氣點頭答應,迴去接著辦公了。
第三日淩晨,軍隊整裝待發。吳侯孫權親自送到碼頭,看周瑜登上戰艦,揮師北上。周瑜為前軍都督,也就是前敵總指揮;淩統為先鋒,率快船於前方開道;呂蒙指揮水軍主力隨後跟上;董襲作為預備隊跟在最後;甘寧則守在周瑜身邊,隨時向周瑜匯報江夏的軍情。
天色依舊昏暗,江麵之上什麽也看不清楚。淩統的快船頂著水流向江夏方向突進,自以為能偷襲得手,卻不料對麵已有了準備。
這是怎麽迴事?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為甘寧失蹤,打了一輩子仗的黃祖敏銳地意識到這也許是被偷襲的前兆。於是命令水師都督陳就率戰船封鎖江麵,令遊擊將軍張碩駕樓船於江麵巡弋,以防萬一。
可巧不巧,一片黑暗之中,淩統的快船一頭撞上了張碩的船隊。
快船之所以被稱作快船,就是因為吃水淺載重小航速快。淩統率領的這五艘快船水兵總共不足二百人,那荊州水師的樓船,一艘起碼能裝下千人,這一碰上,東吳還有好果子吃?
按常理的確是這樣,但今天這一仗卻注定不能按常理出牌。一是因為淩統勇氣過人、臨危不懼,揮手招唿部下棄快艇上樓船,直接跟江夏水兵近身肉搏;二是因為張碩的樓船突在最前,正好被淩統登上。由於船上守衛數量不多,黑暗之中被東吳水師一頓亂殺,自己先亂了。其他幾艘戰艦紛紛後撤,把個主將丟給敵人,被淩統將張碩當場斬殺,來不及逃走的都做了東吳的俘虜。
消息傳到兩軍主帥手裏的時候,天色已經大亮。黃祖眼看首戰失利,不敢冒險,傳令陳就結陣後撤至夏口。以艨艟堵住江麵,再在兩岸的高台上布置隊伍,等待吳軍攻擊。
周瑜看看荊州軍的架勢,皺了皺眉頭,轉頭問甘寧:“江夏城中果然軍械緊張嗎?”
“迴都督,江夏城中的軍械一大半都被黃祖私下賣了換錢,裝備缺口大半,絕無虛言。”
周瑜點點頭,便令呂蒙進行試探性攻擊。呂蒙領了將令,指揮四艘艨艟排成鋒矢陣向夏口衝擊。看看即將接近敵船,隻見江麵上江夏水師的戰艦一邊放箭一邊緩緩後退,將東吳船隻完全引進凹口。突然一陣鼓響,兩岸高台之上弩箭橫飛,炮石亂打,衝著吳艦劈頭蓋臉地砸了下來。
呂蒙大叫不好,趕快找個遮蔽物躲下,一邊大喊鳴金,招唿友艦後撤。這如何還來得及?等那四艘戰船晃晃悠悠好容易退出夏口,船上的東吳水軍已經死傷大半,留下一船一船的殘肢和屍體,以及不絕於耳的哀嚎聲。
周瑜臉色鐵青,扭頭望向甘寧。甘寧徹底懵逼,這迴連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不是領著吳軍往圈套裏鑽了。
“畜生!”船上響起一聲暴喝,先鋒淩統抄起一把戰斧就朝甘寧腦袋劈來。甘寧心說你娘,讓他劈死肯定不行;還手萬一傷了對方自己更說不清,無奈隻能閃躲。
“住手!”周瑜大喊一聲,製止了淩統。淩統手雖停了,嘴卻不肯停,兩眼通紅向周都督爭辯:“甘寧前次將末將父親射殺,今日又引我水師進入埋伏,此人不死,何以告慰死去的將士?”
甘寧連忙跪倒,向周瑜請命:“大都督,甘寧所說絕無半字虛言,都督若不信,甘寧願帶頭衝陣。”
“放屁!你這是想跑!”淩統繼續懷疑模式。
周瑜擺擺手,讓自己冷靜下來,看著甘寧突然下令:“傳令,董襲所部披雙甲,執雙盾,強攻夏口。呂蒙率水軍主力跟進,待前軍突破夏口便跟上接應。淩統所部隨呂蒙出擊,進入夏口後立刻登陸,進擊江夏。”
周瑜將令一發,各部便依令行事。淩統心有不甘,也隻能道聲得令下去指揮部隊。
周瑜一雙眼睛盯著甘寧不放,說:“甘寧。”
甘寧虎軀一震,抱拳行禮:“末將在。”
“你隨董襲一起衝陣,隻要衝進去就算成功。”
“甘寧領命!”
周瑜轉身上了船樓,甘寧畢恭畢敬地施了個軍禮,去做戰鬥準備了。他心裏清楚,這是他自證清白的唯一的機會。
很快,三千預備隊在董襲、甘寧的帶領下,身披兩層重甲,再舉起兩副大盾護住頭頂,就像用一個巨大的烏龜殼把人員裹在裏麵。
戰鼓聲響起,董襲下令戰船向夏口開進。到了凹口,飛石弓矢如約砸了下來,但卻威力大減。吳軍在層層防護之下有條不紊地把中箭受傷的戰士拖下船艙,硬頂著箭雨把戰船開進了夏口。
隨著船隻慢慢駛進凹口,來自上方的攻擊逐漸減少。董襲大喝一聲,戰士們掀開盾牌,脫去外甲,亮出兵器準備廝殺。靠舷、登船、肉搏。這是甘寧唯一的機會,他不作他想,飛身一躍,搶在所有人的前麵跳上敵船。
甘寧的誠意,就是他那些昔日戰友的腦袋。雖說有些不忍,但此刻他也顧不得那麽多了。揮舞著戰刀一路往上殺,見人就砍毫不留情。
你說巧不巧?董襲甘寧跳上來的,偏偏又是江夏水軍都督陳就的指揮艦。陳就見吳軍殺上自己的戰艦,心裏吃了一驚。等看清楚領頭之人竟是甘寧,不由勃然大怒。喝道:“甘寧匹夫,投敵叛國,合當速死。”
說罷挺槍來刺。
甘寧也不搭話,悶不做聲地揮刀迎上。董襲跟在後麵沒有插手,把江夏兵解決完了,就安安靜靜地看他二人單打。
陳就雖不是泛泛之輩,但畢竟自己這邊大勢已去,心裏少了底氣。與甘寧戰了十幾個迴合,一不留神被一刀劈中,當場陣亡。
江夏水軍就這樣在兵力占優的情形下輸掉了戰鬥。黃祖得到消息的時候半信半疑,不敢相信十七年都沒讓東吳攻破的夏口竟然一朝失守。
眼看吳軍就要圍城,黃祖之子黃射急忙拉上父親棄城逃命。
但東吳絕不會放過黃祖的,殺死黃祖就是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之一。前線的指揮官一得知黃祖出逃的消息,不等周瑜下令就率部追了過來。
黃祖此時已是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了。他在馬上感慨萬千,後悔自己這幾年隻知斂財把部隊搞得全無戰鬥力。最後雞飛蛋打,錢沒了,這條命能不能保住還在兩可之間。
一切都晚了!
看看身後緊追不舍的吳軍,再看看身邊的兒子,黃祖突然慘烈地一笑,對黃射說:“兒啊,你不要迴頭,直奔襄陽,替為父向景升兄請罪。”
黃射大吃一驚,喊道:“父親,兒子給你斷後,你先走。”
“算了吧,東吳費這麽大勁,無非是要我的腦袋給孫堅報仇,我不死他們絕不會幹休。為父丟了江夏,本就是死罪,一死換你平安,不吃虧。”
“父親,咱們一起逃,未必逃不出去!”
“逃不出的,這就是命!快走吧!”
黃祖不管黃射的苦苦哀求,往兒子戰馬的屁股上踢了一腳。自己卻撥轉馬頭,揮舞戰錘向追兵殺來。
追來的吳軍將領名叫馮則,看清楚黃祖一人迎麵殺來,當即下令不用管別人,隻管捉拿黃祖。
黃祖雖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但抱著一顆必死之心,要想抓他也不是手到擒來。錘砸馬踏搞死了十幾名吳軍才被人刺中戰馬甩到地上。見黃祖落地,吳軍官兵一哄而上,亂刀砍下。等馮則把人拉開的時候,黃祖早已氣絕。
馮則愣了一會兒,命人割下黃祖的首級,提著去找周瑜領功。江夏城內的戰鬥也漸漸平息,本就沒什麽戰意的荊州兵又沒了主帥,很快就繳械投降,整個江夏被東吳一舉拿下。
江夏之戰結束了。東吳雖大獲全勝,卻也付出了陣亡三千的代價。戰果和黃祖的腦袋一同承到孫權的案上時,孫權心疼的不得了。
“也許當初張昭的建議是對的。”孫權心裏這麽想,臉上卻平靜如水。
“傳令,封甘寧為折衝將軍,任呂蒙副將,共同執掌水軍。陣亡將士每人撫恤絹十匹糧十鬥,所有官兵加俸一成。將黃祖的首級裝殮,拿去祭拜先父。”
“主公,我軍雖拿下江夏,但若留軍據守,錢糧物資都需從東吳跨江轉運,遷延時日,耗費巨大。我們怕是撐不起啊。”張昭給孫權適時提醒,怕這個年輕的主公好大喜功,幹了賠錢的買賣。
“子布言之有理。占領江夏時機尚不成熟,命周瑜將江夏所有百姓降卒,糧食軍械,金錢絹帛,統統運往柴桑。隻留一座空城給劉表。”
“臣張昭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