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之中,諸葛亮、諸葛均、徐庶三人圍席而坐,邊飲邊談。
“元直此來,怕不止是尋訪故交,而是另有原由吧。”
“嗬嗬,君既知,何必再問。”徐庶笑著搖頭,從衣袖裏取出一塊竹製令牌遞給孔明:“不瞞你,吾已投在左將軍劉備帳下,現在新野效力。玄德公胸懷大誌、仁厚過人,世之明主。”
孔明接過那塊木牌,不禁哂笑:“如此說來,元直是奉左將軍之命來邀我出仕了?”
“哈哈哈哈,非也。孔明世之奇才、豈可招之?吾何至於如此糊塗。我主欲在新野辦一場盛宴,誠邀在荊州賦閑之名士赴宴。一則表示求賢若渴之意,二則拜聽抵禦曹軍之法。這木牌便是請柬。諸葛先生胸藏錦繡,賞徐某個麵子如何?”
諸葛亮聞言斂去笑容,摩挲著那塊木牌稍作思考,爽快答應:“我也正想出去走走,久聞劉玄德大名未曾蒙麵,去見見也好。但亮才疏學淺,恐難有良策以酬左將軍。”
“無妨,你隻答應赴宴便可,我這一趟便沒白跑。對了,若邀好友同去最好,越多越好。”見諸葛亮答應了邀請,徐庶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情大好。
“吾之好友非元直好友耶?不過崔、石、孟三夫子而已。我當邀之同往,但去不去卻在各人。”
“這我便不管了。我有隨行軍士一隊駐紮於村外,但徐某今夜可就要在此叨擾啦,明日一早就走。”
“明日就走?何事如此匆忙?”
“我這一趟本是去潁川接老母來新野的,特意繞至此處便是邀你赴宴。公既應允,自當抓緊趕路。”
“哦?元直急於接走令堂,其中似有隱情。”
“哈,好你個孔明,你我如此熟稔,何須這般考我?袁紹已死,河北分崩離析,曹操必能消滅袁氏統一北方。屆時揮兵南下,我主首當其衝。我不先將老娘接走,豈非留與曹操作人質?”
“元直既知曹軍將要南下,還將令堂接去新野?曹軍若來,新野豈可久守?”
“新野的確兵微將寡。但曹操遠在烏桓,數月之間難以迴轉。我若利用好這段時間整頓兵馬、蓄積力量。屆時再與劉景升並力抗曹,未必沒有勝算。當年張繡用賈詡之計於宛城大敗曹操,可見事在人為,曹操也非百戰百勝。”
諸葛亮聞言,麵色略沉,徐徐言道:“此一時彼一時。劉表多病,又有二子相爭,危局不遜於袁紹。若沒了襄陽的支持,左將軍焉能獨力抗曹?元直尚需早做打算,以免事急難以應對。”
徐庶聞言也沉默了下來,對孔明由衷佩服:“孔明之言,發人深省。待接迴母親,我便仔細籌劃此事。”
“均有一事不明,請教二位兄長。”諸葛均也加入了討論。
“叔衡也有高見?好極,好極。且說來聽聽。”
“二位兄長,曹操勢大,又動以朝廷之名,天下英雄無處用武矣。劉將軍何苦與之為敵?何不依附於曹操,再做打算?”
“豈有此理?”徐庶還沒說話,諸葛亮先教訓起弟弟來:“初平年間,曹操兵伐陶謙,每克一城必屠之。彭城、傅陽、取慮、睢陵、夏丘皆遭荼毒,凡殺男女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此等民賊,天下人共戮之,豈可與之同流合汙?”
“叔衡啊,且聽我講個故事。此番前來,我主命麾下大將趙子龍隨吾同往。昨夜我與子龍交談,問他為何投我主而非袁紹。子龍道,當年左將軍向公孫瓚借兵以解徐州之圍,瓚問何必多事,左將軍答,綱常不舉而天下亂矣。操以私怨伐朝廷之臣,屠戮百姓以泄私憤,若任其所為,百姓何辜、漢室何存?雖明知不敵,亦願赴死。
世間竟有此等胸襟者,豈曹操可比?關張等人隨左將軍征戰二十餘載,屢戰屢敗,從未動搖,蓋因其德。庶往新野,亦因其德。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何必以成敗而論英雄?”
諸葛亮、諸葛均聞言肅然起敬。諸葛均向徐庶拱手致歉:“元直兄所言甚是,小子淺薄兄等勿怪。”
孔明則端起酒杯小酌一口,笑道:“若左將軍當真如元直所言,是為漢室之幸。但是否言過其實,我尚需觀察。”
“哈哈哈,這有何難,你隻去赴宴便可知之。”徐庶說到這裏,似乎是困了,捂著嘴巴打了個哈欠:“趕了一天的路著實乏了,我先歇息啦。”
徐庶說罷起身去偏房睡覺了,一點兒也沒把自己當外人。諸葛亮暗暗搖頭,對諸葛均說:“天色不早,你也去歇息吧,這裏明日待你家嫂收拾。”
“諾。兄長,左將軍仁德如此,兄長可有意投之?”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凡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劉備是何等人待我去新野見過才知。你在家專心讀書,不可荒廢功課。”
諸葛均答應一聲也下去了。
孔明轉去後堂,見妻子黃月英捧著副竹簡發呆,不禁發笑:“月英,不早了,明日再看吧。”
黃月英聽見丈夫的聲音,立刻放下手裏的竹簡問他:“與元直相談甚歡?許久未見你飲酒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少飲幾杯聊以助興。元直已投效左將軍劉備,言辭頗有招募之意。”
“夫君何意?”
“讀聖賢書,任天下事。世有虞舜,豈無八愷?我兄弟耕讀於此,當以天下為己任,怎可空老泉林。吾欲往新野赴宴,且看劉玄德是否果如元直所言。”
“若是呢?你可願投效?”
孔明笑了笑,沒有迴答妻子的問題,撫著妻子的背柔聲說:“不早了,睡吧。”
次日,徐庶出了臥龍村,與趙雲匯合繼續前往潁川。孔明則收拾停當,去找自己的好友崔均、石韜和孟建,邀他們一同前往新野。
崔均字州平,乃太尉崔烈之子。初平三年,崔烈為董卓所害,崔均輔佐袁紹聯絡關東諸侯聯兵伐董,聯軍失敗後便來到荊州避禍。石韜字廣元,潁川人;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再加上徐元直和孔明,五人本為好友。
徐庶雖沒有明說,但孔明何等聰明,料到徐庶意在邀請四友同去新野,隻因抽不開身所以獨尋孔明一人罷了。
孔明先到崔州平處,說明來意後崔州平欣然應邀。二人又來到孟公威家裏,恰好石廣元也在。孔明說明來意,石韜卻不以為然:
“左將軍劉備寄居於新野,自身難保,投之無望,不如休去。”
孔明笑曰:“人言劉備仁義著於天下,更有徐元直盛讚,去看個究竟何妨?況且盛宴之上,美酒任飲,好過你總來蹭公威兄的酒喝。”
石廣元還沒搭話,孟公威先跳了起來:“正是!正是!孔明此言甚合我意,這老兒動不動就來我這裏找酒,正該送去新野。”
說罷四人哈哈大笑,第二日就聯袂動身,同往新野赴宴。
再說新野城,自從徐庶走後劉備就再沒時間泡在家裏陪老婆孩子了。因為地裏的小麥已經成熟,必須趁著這幾日天晴把麥子收了。若誤了收成,後麵的日子可就沒法過了。劉備下令軍隊停止一切訓練,除了少數負責城防的,其餘全部都去田間幫助搶收。
自劉備以下,無論官兵、不分文武,人人都被劃分了責任田,不能按時完成的按軍法處置。
於是天不亮,田埂間就響起了軍隊的號令聲,與農戶一道開始割麥。過去一年風調雨順,小麥長勢喜人,隻要能順利收獲,妥妥就是個豐年。
收麥子是個古老的工程,從先古時代傳下來的流程至今也沒能被改進多少。第一步當然就是收割,五千軍士按戰鬥分組,人手一把鐮刀和磨石,在農夫的指引下把熟透了的麥子一一割倒,而後分批裝車拉去麥場。
麥場是專門平整出來的一大塊硬地,收來的小麥就放在這裏晾曬。曬到正午時分水分完全曬幹,再由耕牛拉著數百斤的石滾來迴碾壓進行脫粒。
脫粒過後,秸稈和麥粒將完全分離。然後將秸稈清走,麥粒集中堆放。接著就由內行的老農兩個人一組編隊,一個使木鍁一鍁一鍁地把麥粒翻到空中,借助風力進行揚塵;另一個則拿著掃帚把麥粒堆裏揚出來的雜物掃掉。
揚完了灰收割工作才算大體完成,接下來就是裝袋、運輸、儲存。
整個過程幾乎全靠人力,所以人數決定了效果。新野人口鮮薄,若非劉備領著數千精壯幫忙,絕不可能幾天時間就收拾妥當。
糧食十分之一入了庫,其他的作為口糧由農民們各自拉迴。往年收糧襄陽都會派人來督辦,劉備是無權幹涉的。但今年劉表多病,荊襄大族們又忙著幫二公子劉琮擠兌他大哥劉琦,因此沒人顧得上新野。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今年就自收自用了,免得受蔡氏轄製。
收完了糧食又要準備種秋糧,這個工作交給簡雍去做,無須左將軍親曆親為。軍隊也各自迴營,該訓練訓練、該巡邏巡邏,一切照常。
看著一囷囷堆滿的糧倉,劉備心裏踏實許多。轉頭命人叫來廖化,撥給他一千精兵日夜不停嚴加守衛,確保糧食安全。
新野城這幾日多了許多生麵孔,因為再過幾日就是聚賢宴召開的日子,陸陸續續已經來了不少赴宴的士人。糜竺一一安頓好了,趕來請示劉備:“主公,後日便是開宴之日,徐軍師不見迴轉,咱們是等他還是如期舉行?”
“新野至潁川五百餘裏,軍師攜母同行,速度不會太快,趕不及也正常。宴會如期舉行,把人請來了卻晾在一旁,何其失禮?”
糜竺道一聲遵命,繼續他的準備工作去了。
“元直此來,怕不止是尋訪故交,而是另有原由吧。”
“嗬嗬,君既知,何必再問。”徐庶笑著搖頭,從衣袖裏取出一塊竹製令牌遞給孔明:“不瞞你,吾已投在左將軍劉備帳下,現在新野效力。玄德公胸懷大誌、仁厚過人,世之明主。”
孔明接過那塊木牌,不禁哂笑:“如此說來,元直是奉左將軍之命來邀我出仕了?”
“哈哈哈哈,非也。孔明世之奇才、豈可招之?吾何至於如此糊塗。我主欲在新野辦一場盛宴,誠邀在荊州賦閑之名士赴宴。一則表示求賢若渴之意,二則拜聽抵禦曹軍之法。這木牌便是請柬。諸葛先生胸藏錦繡,賞徐某個麵子如何?”
諸葛亮聞言斂去笑容,摩挲著那塊木牌稍作思考,爽快答應:“我也正想出去走走,久聞劉玄德大名未曾蒙麵,去見見也好。但亮才疏學淺,恐難有良策以酬左將軍。”
“無妨,你隻答應赴宴便可,我這一趟便沒白跑。對了,若邀好友同去最好,越多越好。”見諸葛亮答應了邀請,徐庶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心情大好。
“吾之好友非元直好友耶?不過崔、石、孟三夫子而已。我當邀之同往,但去不去卻在各人。”
“這我便不管了。我有隨行軍士一隊駐紮於村外,但徐某今夜可就要在此叨擾啦,明日一早就走。”
“明日就走?何事如此匆忙?”
“我這一趟本是去潁川接老母來新野的,特意繞至此處便是邀你赴宴。公既應允,自當抓緊趕路。”
“哦?元直急於接走令堂,其中似有隱情。”
“哈,好你個孔明,你我如此熟稔,何須這般考我?袁紹已死,河北分崩離析,曹操必能消滅袁氏統一北方。屆時揮兵南下,我主首當其衝。我不先將老娘接走,豈非留與曹操作人質?”
“元直既知曹軍將要南下,還將令堂接去新野?曹軍若來,新野豈可久守?”
“新野的確兵微將寡。但曹操遠在烏桓,數月之間難以迴轉。我若利用好這段時間整頓兵馬、蓄積力量。屆時再與劉景升並力抗曹,未必沒有勝算。當年張繡用賈詡之計於宛城大敗曹操,可見事在人為,曹操也非百戰百勝。”
諸葛亮聞言,麵色略沉,徐徐言道:“此一時彼一時。劉表多病,又有二子相爭,危局不遜於袁紹。若沒了襄陽的支持,左將軍焉能獨力抗曹?元直尚需早做打算,以免事急難以應對。”
徐庶聞言也沉默了下來,對孔明由衷佩服:“孔明之言,發人深省。待接迴母親,我便仔細籌劃此事。”
“均有一事不明,請教二位兄長。”諸葛均也加入了討論。
“叔衡也有高見?好極,好極。且說來聽聽。”
“二位兄長,曹操勢大,又動以朝廷之名,天下英雄無處用武矣。劉將軍何苦與之為敵?何不依附於曹操,再做打算?”
“豈有此理?”徐庶還沒說話,諸葛亮先教訓起弟弟來:“初平年間,曹操兵伐陶謙,每克一城必屠之。彭城、傅陽、取慮、睢陵、夏丘皆遭荼毒,凡殺男女數十萬,泗水為之不流。此等民賊,天下人共戮之,豈可與之同流合汙?”
“叔衡啊,且聽我講個故事。此番前來,我主命麾下大將趙子龍隨吾同往。昨夜我與子龍交談,問他為何投我主而非袁紹。子龍道,當年左將軍向公孫瓚借兵以解徐州之圍,瓚問何必多事,左將軍答,綱常不舉而天下亂矣。操以私怨伐朝廷之臣,屠戮百姓以泄私憤,若任其所為,百姓何辜、漢室何存?雖明知不敵,亦願赴死。
世間竟有此等胸襟者,豈曹操可比?關張等人隨左將軍征戰二十餘載,屢戰屢敗,從未動搖,蓋因其德。庶往新野,亦因其德。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何必以成敗而論英雄?”
諸葛亮、諸葛均聞言肅然起敬。諸葛均向徐庶拱手致歉:“元直兄所言甚是,小子淺薄兄等勿怪。”
孔明則端起酒杯小酌一口,笑道:“若左將軍當真如元直所言,是為漢室之幸。但是否言過其實,我尚需觀察。”
“哈哈哈,這有何難,你隻去赴宴便可知之。”徐庶說到這裏,似乎是困了,捂著嘴巴打了個哈欠:“趕了一天的路著實乏了,我先歇息啦。”
徐庶說罷起身去偏房睡覺了,一點兒也沒把自己當外人。諸葛亮暗暗搖頭,對諸葛均說:“天色不早,你也去歇息吧,這裏明日待你家嫂收拾。”
“諾。兄長,左將軍仁德如此,兄長可有意投之?”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凡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劉備是何等人待我去新野見過才知。你在家專心讀書,不可荒廢功課。”
諸葛均答應一聲也下去了。
孔明轉去後堂,見妻子黃月英捧著副竹簡發呆,不禁發笑:“月英,不早了,明日再看吧。”
黃月英聽見丈夫的聲音,立刻放下手裏的竹簡問他:“與元直相談甚歡?許久未見你飲酒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少飲幾杯聊以助興。元直已投效左將軍劉備,言辭頗有招募之意。”
“夫君何意?”
“讀聖賢書,任天下事。世有虞舜,豈無八愷?我兄弟耕讀於此,當以天下為己任,怎可空老泉林。吾欲往新野赴宴,且看劉玄德是否果如元直所言。”
“若是呢?你可願投效?”
孔明笑了笑,沒有迴答妻子的問題,撫著妻子的背柔聲說:“不早了,睡吧。”
次日,徐庶出了臥龍村,與趙雲匯合繼續前往潁川。孔明則收拾停當,去找自己的好友崔均、石韜和孟建,邀他們一同前往新野。
崔均字州平,乃太尉崔烈之子。初平三年,崔烈為董卓所害,崔均輔佐袁紹聯絡關東諸侯聯兵伐董,聯軍失敗後便來到荊州避禍。石韜字廣元,潁川人;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再加上徐元直和孔明,五人本為好友。
徐庶雖沒有明說,但孔明何等聰明,料到徐庶意在邀請四友同去新野,隻因抽不開身所以獨尋孔明一人罷了。
孔明先到崔州平處,說明來意後崔州平欣然應邀。二人又來到孟公威家裏,恰好石廣元也在。孔明說明來意,石韜卻不以為然:
“左將軍劉備寄居於新野,自身難保,投之無望,不如休去。”
孔明笑曰:“人言劉備仁義著於天下,更有徐元直盛讚,去看個究竟何妨?況且盛宴之上,美酒任飲,好過你總來蹭公威兄的酒喝。”
石廣元還沒搭話,孟公威先跳了起來:“正是!正是!孔明此言甚合我意,這老兒動不動就來我這裏找酒,正該送去新野。”
說罷四人哈哈大笑,第二日就聯袂動身,同往新野赴宴。
再說新野城,自從徐庶走後劉備就再沒時間泡在家裏陪老婆孩子了。因為地裏的小麥已經成熟,必須趁著這幾日天晴把麥子收了。若誤了收成,後麵的日子可就沒法過了。劉備下令軍隊停止一切訓練,除了少數負責城防的,其餘全部都去田間幫助搶收。
自劉備以下,無論官兵、不分文武,人人都被劃分了責任田,不能按時完成的按軍法處置。
於是天不亮,田埂間就響起了軍隊的號令聲,與農戶一道開始割麥。過去一年風調雨順,小麥長勢喜人,隻要能順利收獲,妥妥就是個豐年。
收麥子是個古老的工程,從先古時代傳下來的流程至今也沒能被改進多少。第一步當然就是收割,五千軍士按戰鬥分組,人手一把鐮刀和磨石,在農夫的指引下把熟透了的麥子一一割倒,而後分批裝車拉去麥場。
麥場是專門平整出來的一大塊硬地,收來的小麥就放在這裏晾曬。曬到正午時分水分完全曬幹,再由耕牛拉著數百斤的石滾來迴碾壓進行脫粒。
脫粒過後,秸稈和麥粒將完全分離。然後將秸稈清走,麥粒集中堆放。接著就由內行的老農兩個人一組編隊,一個使木鍁一鍁一鍁地把麥粒翻到空中,借助風力進行揚塵;另一個則拿著掃帚把麥粒堆裏揚出來的雜物掃掉。
揚完了灰收割工作才算大體完成,接下來就是裝袋、運輸、儲存。
整個過程幾乎全靠人力,所以人數決定了效果。新野人口鮮薄,若非劉備領著數千精壯幫忙,絕不可能幾天時間就收拾妥當。
糧食十分之一入了庫,其他的作為口糧由農民們各自拉迴。往年收糧襄陽都會派人來督辦,劉備是無權幹涉的。但今年劉表多病,荊襄大族們又忙著幫二公子劉琮擠兌他大哥劉琦,因此沒人顧得上新野。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今年就自收自用了,免得受蔡氏轄製。
收完了糧食又要準備種秋糧,這個工作交給簡雍去做,無須左將軍親曆親為。軍隊也各自迴營,該訓練訓練、該巡邏巡邏,一切照常。
看著一囷囷堆滿的糧倉,劉備心裏踏實許多。轉頭命人叫來廖化,撥給他一千精兵日夜不停嚴加守衛,確保糧食安全。
新野城這幾日多了許多生麵孔,因為再過幾日就是聚賢宴召開的日子,陸陸續續已經來了不少赴宴的士人。糜竺一一安頓好了,趕來請示劉備:“主公,後日便是開宴之日,徐軍師不見迴轉,咱們是等他還是如期舉行?”
“新野至潁川五百餘裏,軍師攜母同行,速度不會太快,趕不及也正常。宴會如期舉行,把人請來了卻晾在一旁,何其失禮?”
糜竺道一聲遵命,繼續他的準備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