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李密與王伯當正率軍行走之際,忽有箭雨射來。李密登時中箭,王伯當舍身護住李密。這時,卻見兩邊草叢中又湧出無數人馬殺將過來。此時,周圍將士早已亂作一團,哪還有心應戰,紛紛繳械投降。盛彥師親自來到軍前察看,發現李密與王伯當二人早被射得如刺蝟一般,一命嗚唿了。這才傳令將士用馬背馱著李、王二人屍體返迴熊州。史萬寶得知盛彥師斬了李密與王伯當,大喜,忙上表到長安奏報。


    奏表傳到長安,恰值安興貴也派人前來奏報:安興貴與安修仁已聯合當地胡人殺了李軌,占據河西。李淵連接到兩份奏表,大喜過望。當即晉爵安氏兄弟均為國公,全權處理河西善後事宜。又進爵盛彥師為葛國公,鎮守穀州。又召建成、世民及裴寂商議道:“今李密授首,恐李世積心生不安。當以何計安撫。”


    裴寂道:“可一麵降表安撫,一麵晉升其官爵。方可安撫其心。”


    建成道:“倘若如此,則是朝廷疑之而逼使其反也。父皇隻需降旨一道,告知李密被斬原由即可。”


    世民道:“大郎所言極是。兒臣以為,李世積必不肯為李密叛唐。應將李密首級傳至黎陽,並降旨告知原由,使李世積知我軍威;同時令李世積從速運糧至淮安王軍中,以示陛下對他並無猜疑之心。”


    原來,此前李淵已令淮安王李神通率軍經略宇文化及,如今正值兩軍交鋒之際,如果李淵在此時將運送糧草之任交付李世積,則足以證明李淵對他的信任。而如果李世積不肯從命,也無非會導致李神通的失敗,但這並不能動搖唐朝的根基。李淵聞聽秦王之計,不由得點頭道:“二郎所言極是,就依你計而行吧。”


    便遣使來到黎陽。李世積得知使者將到,忙召張亮、郭孝恪商議。張亮得知李淵要李世積運糧到李神通軍中,喜道:“李神通正與宇文化及交戰,李淵令將軍運糧,足見其對我們無猜忌之心。”


    郭孝恪卻幾次欲言又止。因為他認為,李世積歸唐,不將奏表獻於李淵,反交於李密,這一來是為了給李密下個套,二來也是向世人表明李世積是一位忠義之人。可如今李淵將李密首級傳至黎陽,卻讓李世積左右為難,如果李世積因此叛唐,則有違初衷;如果李世積不肯為了李密叛唐,則很容易讓人識破李世積的心機。但自己在向李世積獻計之時,李世積並未公然認可,所以此時也不好開口。李世積見郭孝恪神情猶豫,便已知其意,沉吟片刻,方才道:“我等雖是魏公舊部,但如今已然歸唐,即為唐臣。大丈夫不可反複無常,縱然李淵疑我,我終不叛唐。隻是我等與魏公君臣一場,不可有始無終。我當奏明長安,請皇上允許我依禮為魏公發葬。倘若皇上不允,世積有死而已。”


    於是,先命郭孝恪率領一萬軍馬運糧草到李神通軍中,然後方才派人到長安請求李淵允許自己依禮發葬李密。李淵見到李世積的奏表,心中暗道:“果不出二郎所料。”又對群臣道:“李世積真乃忠純之人也!朕當全其忠義之節!”


    便令人將李密屍體送至黎陽,令李世積下葬。李密屍體送到黎陽時,李世積令全軍盡都縞素,出城二十裏相迎。見到李密屍體,李世積撲上去放聲痛哭了好一陣。全軍將士見狀,莫不為之落淚,紛紛讚揚李世積:“真乃全忠全義之人也。”


    隨後,李世積令人按照君臣之禮,將李密葬於黎陽山南。


    卻說郭孝恪押著糧草一路趕往聊城。原來宇文化及自從被李密戰敗後,就轉向了魏縣,並向魏州發起了攻擊,但卻久攻不下。而與此同時,他所占領的城池,卻不斷被群雄攻占。李神通、竇建德和破了李密後的王世充各率本部向他發動攻擊,宇文化及在此危機之際,不思努力扭轉局勢,反而幹脆自暴自棄,對屬下道:“人早晚必死,豈可枉活一世!何況我手中既有傳國玉璽,何不效袁術,做了皇帝再死!”


    於是,自立為帝,國號大許,年號天壽。在魏縣修宮築苑,稱孤道寡起來。卻不料如此一來,更惹得天下群起而攻之。就在他皇帝寶座還沒坐熱之時,李神通卻率軍來攻魏縣了。宇文化及屢次出兵,連戰連敗,不得不放棄魏縣,轉向聊城。直到此時,宇文化及才不得不聽從三弟宇文士及和封德懿之計,舍出從江都帶來的無數財帛珍寶前去招納各路豪傑。所幸此時李密新敗於王世充,原屬其下的各路豪傑如今大多成了無主之軍,故此先後有幾路軍馬貪圖財帛接受了招降。卻不料宇文士及尚未迴返,李神通卻率軍來攻聊城。宇文化及在屢敗之後,又糧草斷絕,不由得感到絕望,便派人向李神通投降。但李神通卻貪圖屠城之利,以“若允許其投降,無以賞賜三軍”為由,拒絕允降。而恰在此時,宇文化及卻派人運來了大批糧草到聊城,同時還招納了兩支隊伍來支援聊城。這兩支隊伍就是王薄與朱粲所率領的李密舊部。王薄本是江湖豪傑,隋末天下大亂,王薄率眾起義,占山為王。李密攻占洛口後,歸附李密。此人武藝高強,在江湖中頗為有名。朱粲原本是地方一霸,手使一杆厚背砍山刀,重八十斤,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生性殘忍,殺人如麻,所到之處,劫掠無遺。更為恐怖的是,每當他率軍離去時,總是隻帶走細軟,卻將糧草一把火燒盡。故此在他經常出入的地區,莫不千裏荒蕪。沒了糧食,他便下令吃人,還常對人講:“世間美味,無過人肉。隻要有人,就不愁沒有軍糧。”故此他的軍隊所到之處,莫不遇到各地的拚死抵抗。因此,朱粲很快便無處存身了。恰在此時,宇文士及前來招納朱粲。朱粲自思別無去處,便也歸降了宇文士及。宇文士及便讓封德懿率著這兩支隊伍趕到了聊城。這樣一來,宇文化及的隊伍立即從不足二萬擴充到五萬餘眾,又有了糧草。這樣李神通也就錯過了滅亡宇文化及的最佳時會。


    郭孝恪來到李神通軍中時,李神通正為久攻聊城不下、糧草又已困乏而發愁,見郭孝恪到來,便將近來戰況告知郭孝恪,隨後又道:“如今聊城兵多糧廣,恐難以攻克。本王正打算暫迴相州,再作商議。”


    郭孝恪聞言,勸道:“聊城軍馬雖眾,但多是新到之人,其心不一,難以為戰。大王若能揮軍猛攻,敵軍必不能堅守。”


    李神通道:“將軍之言雖有道理,但新到之王薄、朱粲,俱是驍賊。尤其是朱粲,甚是兇猛,前日一戰,斬了我十幾員大將。隻怕再久留於此,有敗亡之禍。”


    郭孝恪又道:“朱粲不過一勇匹夫,何足道哉!末將此番運糧而來,多用牛車。依末將之計,大王明日可出城挑戰,卻布下火牛陣,待敵軍出城,便可以火牛陣破敵,再乘勢攻城,必能成功。”


    李神通聞言,大喜道:“妙計!”


    次日,李神通出寨挑戰。但見聊城城門大開,宇文智及統率著三四萬人馬出城列陣。隻見宇文智及身邊擁著兩員大將,一人身材健壯,手持馬矟,正是王薄。另一位身高八尺,虎背熊腰,麵目兇惡,正是吃人賊朱粲。隻見他手持厚背砍山刀,胯下一匹棕黃色汗血寶馬,名喚“黃驃驄”,渾身上下無一根雜毛。原來這馬本是楊廣坐騎,後被宇文化及所得,朱粲來投後,宇文化及為籠絡他,故以此馬相贈。李神通見到宇文智及,便高聲叫罵:“弑君之賊,何不快快下馬就縛。”


    敵陣中王薄聞言大怒,催馬出戰,李神通見狀,迴頭喝道:“誰替我擒下此賊?”


    話音未落,但見軍中殺出一人,金盔金甲,手持馬矟,直取王薄,正是軍中大將公孫朗。二人戰了二十餘合,王薄手起一矟,正中公孫朗心窩,登時落馬身亡。王薄又收迴馬矟,高聲叫道:“誰還敢來送死?”


    卻見唐軍陣中又殺出一員大將,一身熟銅盔甲,手使雙刀,直取王薄。正是大將貝州刺史趙君德。此人本是李密手下大將,李密破敗後,與王君廓一道投了李神通。二人在陣前大戰了四五十合,未分勝負。這時,朱粲在陣中按捺不住,舞刀便來戰趙君德。二人戰了三十餘合,趙君德抵敵不住,撥馬便迴。這時,卻見唐軍陣門大開,從陣中湧出五六百頭公牛,每頭牛後尾都拴著一束塗滿膏油的草,牛群兩旁與後麵圍繞著載滿石頭的糧車,原來這些牛未經訓練,郭孝恪怕它們返身迴闖唐陣,故此用糧車圍繞,使他們隻能衝向前方。待來到陣前,早有人將牛尾油草點燃,那火迅速燃及牛身,這群牛一則被燒疼,二則也是恐懼,登時拚命衝向敵軍,偶有返身的,也被石車擋住。隻好再返身衝向敵陣。數百頭牛黑壓壓一片,發瘋般直衝敵陣,朱粲慌亂中揮刀砍倒了兩三頭牛,卻見後麵牛群蜂擁而至,也不由得慌了手腳,縱馬逃走。那牛群在敵陣中一陣狂衝亂撞,敵軍猝不及防,頓時大亂。李神通一聲令下,唐軍乘勢衝殺過去,敵軍瞬間大亂,紛紛逃奔城內。李神通見城上守禦未備,立即傳令攻城。霎時間,雲梯高搭,衝杆齊上。唐軍紛紛滾滾,衝向城頭。不一時,趙君德與王君廓各率數十勇士殺上城頭,與守軍拚殺作一處。後麵唐軍見狀,頓時勇氣倍增,紛紛登上雲梯、衝杆,湧向城頭。眼見城上形勢危急,卻不料忽從城下傳來鳴金之聲。眾將士正衝鋒之際,忽聽到鳴金收兵的將令,不覺各自愕然,但既是將令,不得不從,隻好紛紛撤迴。已經衝上城頭的王君廓和趙君德麵麵相覷,王君廓忍不住破口大罵:“混賬!混賬!”


    趙君德也忍住罵道:“在如此小人麾下作戰,如何立得戰功?”


    原來這趙君德與王君廓自來到李神通麾下後,一直得不到重用,這二人又天性桀驁不馴,故此一向與李神通關係不睦。此時,李神通見二人要立大功,登時妒心大起,竟然不顧大局,鳴金收兵。趙、王二人明知如此,卻也無奈,隻得撤迴。王君廓怒氣衝衝地來到李神通麵前,質問道:“城池將破,為何鳴金?”


    李神通道:“敵軍大多入城,城上隻有你二人,本王隻恐你等有失,故此收兵。本王寧肯不取聊城,卻不可失猛將。”


    王君廓與趙君德聞言,著實氣了個倒仰,卻無話可講,隻得悻悻離去。李神通望著二人的背影,臉上露出一絲冷笑。


    隨後數日,李神通又發起了幾次攻勢,但此時城上卻有了防備,趙、王二將又不肯再出力苦戰,故此唐軍始終未能攻下聊城。恰在此時,卻傳來消息,說竇建德已率大軍來攻聊城了。李神通自知不是竇建德對手,隻好傳令撤離聊城,暫迴相州休整。


    原來,宇文化及稱帝後,也曾派人招納竇建德。此時,竇建德正與羅藝在幽州作戰,見到宇文化及派來的使者,大怒道:“我是隋臣,宇文化及弑君之賊,我與他不共戴天,今又敢擅自稱帝,我必滅之。”


    於是,便留下王伏寶與羅藝相持,自己卻率大軍迴到樂壽。休整數月後,便調集大軍開赴聊城討宇文化及了。大軍開拔之前,竇建德已經了解道李神通在圍攻聊城,他本以為會與唐軍有一場戰爭,可半途之中,卻得知李神通已撤離了聊城。這讓竇建德大大鬆了一口氣,於是傳令從速進軍。大軍來到距聊城尚有百裏處之關家坡,卻見坡上已安下營寨。竇建德當即下令大軍停止前進,派人前往寨前打探,隻見關家坡上連營十數裏,各營都樹著鬥大的“許”字大旗。斥候連忙迴寨報知竇建德。竇建德尚未開口,卻見宋正本一旁建議道:“此地易守難攻,主公不可繼續進攻。”


    淩敬也道:“主公可作勢擇地安營,卻暗中埋伏下軍馬。敵軍見我安寨未成,必主動前來求戰。主公即可一戰破之。”


    竇建德依其計,令曹旦與高雅賢各率本部人馬埋伏於營寨兩側。眼看著營寨將要安紮完畢,卻見遠處陣陣煙塵卷地而來。竇建德急令大軍布列成陣,隻見敵陣之前,一位戎裝之人,身邊排列著十幾位大將,正是宇文化及三弟宇文士及。


    原來,李神通剛剛撤離聊城,宇文士及便率著新招來的五萬多人馬迴到了聊城。此時,宇文化及麾下加上原有人馬已八萬有餘。得知竇建德正率軍趕來,封德懿獻計道:“竇建德遠來疲敝,我等不可坐待其前來攻城,示之以怯。可出兵先到關家坡安下營寨,一則可顯我兵威,提振士氣,二則可據有利地勢破敵。”


    宇文化及正因連續苦戰而魂飛魄散,聞聽此計,正中下懷,立即派宇文士及與封德懿率軍六萬出城在關家坡安下營寨。封德懿本以為竇建德見到營寨會來進攻,卻見竇軍準備安營紮寨,便獻計道:“竇建德遠來疲敝,我軍應立即與之交戰,不可令其休整後再戰。”


    於是,待竇軍安營將半,人不思戰之際,率軍殺出大寨。


    此刻,竇建德見到宇文士及,便縱馬出列道:“弑君逆賊,何不下馬就縛!也好饒你不死。”


    宇文士及也出陣罵道:“爾等草寇,本當遠避深山,苟求活命。竟敢沐猴而冠,稱王稱霸。今日又來犯我疆界,實是自尋死路。今日本將軍就要送爾等去見閻王。誰願替我擒下竇建德老賊?”


    話音未落,但見朱粲催動寶馬黃驃驄,殺出陣來。竇軍陣中也有一將殺出,敵住朱粲。眾人看時,卻是大將王勇。二人鬥了四五個迴合,朱粲手起刀落,斬王勇於馬下。竇軍陣中頓時惹惱了一員大將。此人姓王,名玉龍,乃河北名將,他還有三位兄弟,分別是王玉虎、王玉彪、王玉豹,各個武藝高強,號稱王家四虎,名震幽州。此番竇建德討羅藝,四兄弟投奔了竇建德,被委以將軍之職。


    這王玉龍殺出陣來,與朱粲戰了十來個迴合,刀法漸亂。竇軍陣中王玉虎等三兄弟見狀,急各擺兵刃殺出助陣。這朱粲力敵四將,全然不懼。戰到四五十合,朱粲突然虛晃一刀,撥馬便走。王玉龍初到竇軍,正要建功,豈肯放他逃去,縱馬便追,其他三兄弟也都隨後趕上。眼見得王玉龍漸漸趕上朱粲,卻不料朱粲突然迴馬一刀,王玉龍躲閃不及,被攔腰砍作兩截。緊隨在王玉龍身後的王玉豹見狀大驚,急欲上前,卻早被朱粲縱馬趕來,複又一刀,斬於馬下。剩下的王玉虎、王玉彪見兩位兄弟戰死,登時殺過來要為他們報仇。三人又戰了二三十合,朱粲忽手起一刀,隻見王玉虎人頭猛地飛出,在地上滾出了十幾步遠。王玉彪料知不是對手,急撥馬逃迴。朱粲一催戰馬,瞬間趕上,手起刀落,王玉彪頓時魂歸地府。朱粲連斬四將,並未暫停,縱馬飛向竇軍陣前。直到此時,竇軍眾將方才醒悟,陣中大將劉黑闥揮刀殺出,敵住朱粲。二人便在陣前大戰了四五十合,劉黑闥又抵敵不住,撥馬便逃。朱粲乘勢直闖竇軍。宇文士及見此情景,將令旗一揮,大軍立即衝向竇軍。兩軍頓時一場混戰。恰在此時,隻聽到竇軍中一陣號炮響起,便見戰場兩側煙塵大作,兩支軍馬直殺過來。左麵一支軍馬旗幟上寫著高字,正是高雅賢之軍;右麵一支軍馬旗幟上寫著曹字,正是曹旦之軍。兩支軍馬殺到,頓時將宇文軍馬圍在核心。宇文士及正在中軍指揮作戰,忽見得敵軍從三麵包抄過來,忙要分兵抵敵,卻見竇軍中一員猛將手持雙槍,一馬當先直闖本陣,左衝右突,所向披靡。正是蘇定方。宇文士及一時不知所措。一旁封德懿見勢不妙,忙與衛隊護著宇文士及逃去。卻見蘇定方率軍隨後追來,幸好元武達殺來,護住士及。卻見曹旦與高雅賢又揮軍趕到,將宇文士及團團圍住。危機之中,忽見竇軍一陣大亂,一將殺來,定睛看時,正是朱粲殺到。


    原來朱粲衝入竇軍後,卻被王琮攔住去路。二人戰了二三十,未分勝敗。這時,殷秋又加入戰團。朱粲又自知鬥不過二將,又見身後宇文大軍已亂,隻得撥馬返迴。恰遇士及被困,便殺過來救出士及,奪路逃走。眾人逃迴聊城,清點人馬,發現又損失了一萬餘人。宇文化及得知又戰敗,大驚失色道:“這該如何是好?”


    封德懿道:“陛下不必驚慌,當從速布置防禦,與敵軍決戰。”


    宇文化及道:“一切都交由愛卿與士及處置吧。”


    封德懿與宇文化及走出大殿,低聲道:“今竇建德兵臨城下,我軍人心不一,恐難以久守。殿下需早作準備。”


    士及道:“一旦城池失陷,我等投往關中歸降李淵如何?”


    封德懿道:“今雖群雄並起,然得天下者必是李淵父子。隻怕我等身負弑君之名,李淵不肯相容。”


    宇文士及道:“我與李淵,素有舊交,他應不會不收留我等。且不投關中,也無其他去處,隻能一試了。”


    封德懿道:“也隻好如此了。”


    二人商議已定,便去組織軍隊守城。


    卻說竇建德來到來到聊城後,見城上早有防禦,便傳令暫時不發動進攻,先安營紮寨休整一日。次日,才組織軍隊對城上發起進攻。但連續攻城兩日,卻未能攻克。這時,宋正本出來獻計:“聊城防禦嚴密,守軍之中多有隋帝禁衛之士,驃勇善戰,久攻雖可攻克,但傷亡必眾。不若圍而不攻。待其糧草斷絕,新來之軍當生異誌,必有內訌,屆時破之如反掌。”


    淩敬也道:“大王可將聊城團團圍住,每日射招降書與城內,使城中將士知大王仁愛,必厚待降者,並聲討宇文兄弟之罪。如此,城中不久必生內訌。”


    竇建德立即采納了二人之計,傳令三軍設長圍將聊城圍困得水泄不通。每日又令五百射手將招降書射入城中,聲稱城中凡有降者,無論何人,都赦免其罪,並保護其財產,且先來投降者必有重賞。數日後,果然右人翻城來降。竇建德大喜,便對這些來降者加官進爵,並到聊城附近喊話,勸城中將士早早來降。城中將士本來還有疑慮,此時見到這些降者都得到封賞,登時更加人心浮動。這日夜晚,竇建德正在大帳處理軍務,忽來人報告,說是城中將領王薄派人求見。竇建德大喜,立即召見了來人,細加盤問,果然是王薄派然前來請降。來人還告知竇建德:今夜王薄負責守護南城門,竇建德大喜,急召集眾人商議。宋正本道:“還需防其詐降。”


    淩敬道:“大王無需多慮,當速派人馬攻取城池。”


    王琮立即出列道:“既然恐其有詐,末將願率軍先入城。”


    竇建德道:“王將軍可率一支軍馬伏於城下觀變,可令定方先入城去。”


    於是蘇定方先率一千人馬為前鋒,王琮率五千人馬伏於城旁,其餘大軍均做好準備,相機而動。


    蘇定方率軍來到聊城南門,城門果然大開,蘇定方便率軍衝進城去,王薄率軍迎接。蘇定方料知王薄是真心投誠,便一麵令人點燃篝火報了平安,一麵與王薄一同呐喊著衝入城中。王琮與其餘軍馬也都隨後殺入城來,城中頓時殺聲四起,一片大亂。宇文士及匆匆逃出府邸,正好與封德懿相遇。封德懿道:“南門王薄降了竇建德,我等可速往北門與朱粲商議。”


    不料二人一同來到北門,卻見這裏並無人把守。原來,今夜本來由朱粲把守北門,可這朱粲雖然驍勇,卻並不甘心為宇文化及賣命。此時眼見竇軍大勢已去,幹脆率領本部人馬逃出聊城,另尋出路了。宇文士及與封德懿正不知如何是好,卻見又有一支數百人的隊伍趕到。二人看時,卻是左衛大將軍楊恭仁。原來這楊恭仁本是隋室宗親,此人文武雙全,頗有威望,因此楊廣在世時,對他頗有猜忌之心,二人關係一向不睦。所以宇文化及弑殺楊廣後並未加害於他,反而封他為左衛大將軍,以籠絡人心。此時,楊恭仁聽到城內大亂,便率人準備迎敵。又聽說北門無人防守,他擔心竇軍乘勢攻城,便趕來守護城門。不想在此與宇文士及相遇。封德懿見到楊恭仁,內心大喜,便與他商議:“眼見城池已破,皇上隻怕難逃此劫。我三人留在此處,同死無益。不如一同逃往長安歸附唐朝如何?”


    宇文士及與封德懿早有定謀,自然不會反對封德懿的建議,而楊恭仁雖是忠厚之人,但宇文化及畢竟是篡奪了他老楊家的江山,他也不會死忠於宇文化及,故此也無異議。於是,三人便撇下了城內君臣,僅率著這三百來人逃往關中。三人剛走,竇建德大軍便趕來將聊城四門圍得水泄不通。城內其餘眾人一個沒跑,全被擒獲。


    此次攻克聊城,竇建德收獲甚豐。不僅俘虜了宇文化及的數萬人馬,還將隨宇文化及同來的蕭皇後和隋煬帝的孫子楊正道及隋朝舊臣一並擒獲。這些隋朝舊臣中,雖不乏誤國奸臣,但也不乏一時精英。其中就有大臣裴矩與虞世南。這裴矩也是隋朝名臣,此人雖缺乏骨鯁之氣,但文才過人,尤其是深諳朝廷禮儀,各項典章製度。虞世南出身世家,為人孝悌,博學多聞,素有“五經庫”之美譽,朝野知名。竇建德得此二人,如獲至寶。需知竇建德雖口稱忠於隋朝,其實胸懷大誌,如今已打下如此大的基業,哪有不想稱帝建國的道理?隻不過他自認為時機尚不成熟而已。而如今竟得了裴矩、虞世南,他未來開基建國便有了得力助手,怎能不高興。此外他還得到了一個世人莫不覬覦的寶貝——傳國玉璽。這玉璽自秦朝以來,就被視為皇權的象征。曆代皇帝不得這塊玉璽,便被稱為白板天子,亦即無印皇帝,也就是非正統皇帝,因而得不到世人的完全認可。所以能得到這塊玉璽者,也往往被視為天命所歸。當然,這也無非是當時的一種觀念而已,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坐穩天下,絕不可能取決於這塊玉璽。當年袁術和眼下的宇文化及就是因為得到了這塊玉璽產生了非分之想,結果反招來了殺身滅家之禍。但不論如何,得到這塊傳國玉璽,還是讓竇建德的屬下群臣欣喜若狂。但竇建德本人卻並未將這塊玉璽太當迴事,他隻是讓人收起了玉璽,便與群臣商議善後。首先,他令人將蕭太後及楊廣之孫楊正道依禮厚加供養,又封楊正道為鄖國公。朝臣中除了幾個參與弑殺楊廣者如宇文化及一族及元武達、許弘仁、楊士覽等被處死之外,其餘一律賜以官位。至於隋朝宮女千餘人,一律遣散。另有隋軍禁衛之士近萬人,願留者留下,不願留者一律發放錢糧,任其所往。於是,境內臣民,莫不稱頌建德是仁義君主。國中大臣更因建德已得玉璽而勸他建國稱帝。但竇建德堅辭不肯,反而遣使前往洛陽報捷,並與王世充結好。皇泰主楊侗大喜,封竇建德為夏國王。於是竇建德封齊善行為左仆射,曹旦為右仆射,宋正本為中書令,淩敬為中書侍郎,王伏寶為征北大將軍,又封裴矩為侍中,虞世南為門下侍郎,使之一同幫助自己定朝儀,製律令,並參讚軍機。其餘將佐,也各有封賞。至此,竇建德雖未稱帝,卻一切皆依天子模式行事。也算是建國了。


    卻說此時的東都洛陽,形勢已與前時大不相同。這王世充在殺掉元文都之初,猶覺得地位不穩,對皇泰主態度還算恭順。可隨著逐漸將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後,他的態度便益發跋扈了。尤其是打敗李密之後,王世充又乘勢占據了虎牢關、汴州、亳州及襄陽等地,使得王世充的實力迅速擴展至河南、江北的廣大地區,王世充本人更是威望大增,他的野心也就開始顯露無遺。於是,他便開始著手謀朝篡位了。他先是逼迫皇泰主楊侗封他為鄭王,隨後又與杜淹等心腹密謀強迫皇泰主加給自己九錫之禮。可就在此時,從聊城逃出的朱粲卻流竄到河南一帶到處燒殺劫掠、攻城略地。王世充在登基之前,自然不肯讓臥榻之側有人打擾,便決定先剿滅朱粲,再篡位稱帝。於是召集僚佐商議道:“今李密破滅,境內稍安,不期朱粲又來作亂。不知何人願去剿滅此賊?”


    話音剛落,卻見有二人同時出列道:“我願前去生擒此賊。”


    不知這二人究竟是誰?且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魂之一統山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夫195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夫1950並收藏貞觀魂之一統山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