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始畢正要率軍出發,卻忽然一頭栽於馬下。軍中頓時大亂,左右之人連忙上前扶起始畢。始畢歇息片刻,自覺無事,以為隻是因史蜀胡悉之死一時傷心過度所致。故此並未放在心上,便要再次上馬出發。這時,隻見阿史社爾上前勸道:“大可汗一向體魄健壯,今日何以忽跌落馬下?不如暫罷南征,請名醫診斷明白,再出兵不遲。”
始畢道:“不過是忽聞大軍師死訊,一時傷心過度所致。你不必小題大做,隻管按時出發。”
於是,大軍便開向夏州。始畢本以為身上這點兒不適感會很快消失,卻不料一路之上,愈覺病勢沉重,到了夏州時,更感到無法支撐,隻得臥床修養。梁師都為他在境內遍求名醫診治,隻是不見有絲毫好轉跡象。這一日,始畢自料大限已到,便令人先召長子什缽苾來見,隨後又令人傳召二弟俟利弗設與賀魯。不一時,便有一位青年走入屋內,隻見此人二十左右年紀,身高七尺有餘,身材矯健,麵目清秀,頗有幾分漢人模樣,正是始畢與漢族女子所生之子什缽苾。始畢見到什缽苾,不覺一陣心酸,忍不住伸手將他拉住,哽咽道:“我兒,為父此番不能再迴汗庭了。”
說罷,不覺淚下。什缽苾忙強忍住淚水安慰道:“父汗盡管寬心,不久定能痊愈。”
說著,也隨著淚如雨下。始畢強打起精神道:“我兒且收淚。為父有幾句話要講,望我兒牢記於心。今為父必不能久活於世,我兒雖然勇鍵,年紀尚輕,且你母親乃是漢人,我若使你繼承汗位,眾心必不肯服。如此,則我汗國危矣!故我欲令你二叔父繼承汗位。隻是今後恐難免有小人從中挑撥,使你心懷不忿,與你二叔父抗禮。果真如此,你命休矣!還望為父死後,我兒凡事謹慎,不可妄為。”
什缽苾忙道:“孩兒謹記父汗教誨。”
說話之間,俟利弗設與賀魯也進入屋內。始畢拉住俟利弗設的手道:“為兄這病必將不起。我死之後,將汗國與什缽苾托付於賢弟。望賢弟善待我兒,努力治理汗國,使之日益繁榮昌盛。賀魯需竭力輔佐二弟。二弟,為兄有一部兵書,你若能讀懂,則足以征討四方,為我汗國開疆拓土。”說著,從枕邊抽出一部用黃綢布包裹著的李靖的那部兵書,交給了俟利弗設,俟利弗設連忙接過書。這時,忽有人來報:“梁師都帶來一位神醫來為大可汗診病。”
始畢聞言,淒然一笑:“縱是真有神仙降世,也難治我病了。”
俟利弗設等忙道:“大可汗休如此講。”
忙請梁師都與醫生入內為始畢診治。那神醫先請始畢伸出左手,為他診脈,但見他眉頭漸漸皺起,繼而又診了右手,半響方道:“大可汗身邊可有可疑之人?”
見眾人一臉迷惑,那神醫繼續道:“或許是小人診斷有誤,隻是看脈相卻是中毒之症。”
眾人聞言,不覺愕然。始畢在片刻驚疑後,忽似有所悟,轉頭向侍者問道:“你們可知西門聰死前,病狀是否與大軍師一般?”
侍者答道:“據奴才所知,頗有些相似。”
始畢登時神色大變,猛然轉向身邊的俟利弗設,卻見他正在翻閱李靖兵書,便使盡全身之力撲上前去,劈手奪過兵書,道:“此書不可再看。你速去洗了手換了衣裳再來見我。”又轉向侍者道:“速去將它燒毀。”
做完這一切後,始畢忽又癱躺下去,喘息不止。俟利弗設不解道:“大哥這是何意?”
此時始畢已無力再講話,隻是兩眼緊盯住俟利弗設,費力地搖頭。眾人見狀,盡皆大惑不解。可他們那裏知道,此時始畢已斷定西門聰、史蜀胡悉之死與自己的病情都肯定與李靖兵書有關。更確切的講,李靖的兵書上必定有毒,他與胡悉和西門聰都中了李靖的毒計。而事實上,始畢的推測也真沒有錯。原來,李靖自從第一次見到西門聰,便對他有所疑慮。因此故意表現出對西門聰十分欣賞的神情與之無話不談。人性便是如此,在別人與你相親相近、無話不談之際,你必定容易放鬆警惕,說出不該說的話來。而西門聰在李靖的熱情感染之下,也不覺放鬆警惕之心,因此在講到史蜀胡悉時讚頌之情溢於言表,隨後又若有所失地停頓了一下,後來又畫蛇添足的做出掩飾。李靖當時都看在眼裏,卻故作不覺。其後每次在傳授西門聰兵法之際又不斷套出一些不易發覺的信息,使得李靖斷定西門聰必與史蜀胡悉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並進而推斷出他一定是史蜀胡悉派來刺殺自己的刺客。於是他故作不知,暗中卻定下了將計就計、借刀殺人之計。其實,他給西門聰的書,每頁都塗上了慢性毒藥,凡接觸此書者,數月之內,必死無疑。此外,他還故意用綿軟粘連的紙張訂書成冊,使讀者舔指翻閱,以增毒性。他料定西門聰得到這部書,必定要獻給史蜀胡悉,史蜀胡悉得了此書又必定獻給始畢。這樣,便可一石二鳥,同時除掉始畢和史蜀胡悉。至於西門聰,他雖非李靖要殺之人,但他既是來行刺的刺客,倒也死不足惜。李靖所以未將此事告知包括張氏夫人在內的任何人,一則恐怕一旦泄密,壞了大事。二則是他深知功高震主,實為殺身之禍根。故而隻求成事之實,而不求立功之名。
可以說,李靖這一毒計是天衣無縫,始畢也本不曾有所懷疑,但西門聰與史蜀胡悉相繼死去,自己又眼見就要隨之而去了,所以當他聽說自己是中了毒,便立即斷定這本書必定有毒。但他卻不肯明言,因為他明白自己在突厥軍民心中具有神一樣的地位,如果讓人得知他是中了李靖毒計而死,就不僅會影響他自己的一世英名,而且更會削弱整個突厥汗國的士氣,增強人們對李靖的恐懼,這顯然對汗國不利。因此,他寧願把真相爛在肚子裏,也不肯講出實情,而其他人又根本不知道李靖贈書給西門聰之事,所以關於始畢與史蜀胡悉的死因,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眼看著侍者燒了兵書,俟利弗設也洗了手歸來,始畢這才放下心來。正要在開口講話,忽覺心內又是一陣翻騰,一口黑血噴出,便覺得一陣天旋地轉,隻講了句:“替我照料好汗國……”便合上雙眼,再也無法睜開了。
“大可汗!”
“大可汗……”
屋內混亂了好一陣,眾人方才收住淚水。最後還是賀魯道:“我等且止住悲傷,莫誤了大事。大可汗既有遺囑,我等當依遺囑行事。俟利弗設當暫代大可汗主持軍務,處理善後。”
俟利弗設這才勉強收淚,與眾人商議後事。卻見阿史那社爾先道:“汗國不可一日無主,父親當與大葉護速迴陰山,召集各路酋長宣布大可汗遺囑,推舉可汗。其餘事務,孩兒可代父親處置。”
賀魯道:“理當如此。”
於是,俟利弗設與賀魯各率本部兵馬及可汗衛隊匆匆趕往陰山,社爾隨後將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後,方才也撤軍返迴陰山去了。眾人到了陰山,聚集各路設主、酋長,由什缽苾宣布大可汗遺囑,眾酋並無異議,便一致推舉俟利弗為新可汗,稱處羅可汗。處羅又封什缽苾為尼步設。於是始畢雖死,突厥汗國內卻一切正常,並無絲毫騷動。但是作為東亞霸主的突厥汗國之一代英主,始畢的逝世,卻不可避免地在周邊產生了極大轟動。
卻說唐朝君臣早已得知突厥要大舉犯境,一直忙於整軍備戰,卻忽有始畢可汗與史蜀胡悉的死訊傳至長安,李淵忍不住以手加額道:“真乃天佑我大唐也!”
於是召聚心腹重臣道:“始畢、胡悉已死,突厥近期必難以來犯,我當乘此良機,鞏固關內,拓展境土。不知眾愛卿有何良策?”
世民開口道:“父皇欲掃平天下,統一六合,必須先掃清西方,解除後顧之憂,然後方可舉兵東向,進取中原。自西秦破滅後,河西李軌不僅不俯首來服,反稱帝自立,與我大唐抗禮,不可不除。不如乘此良機,先出兵破河西。”
這時,隻見劉文靜又道:“秦王所言極是。隻是區區河西,不足以勞動秦王大軍,臣願率兵五萬,必能平滅李軌。”
卻見裴寂道:“臣有一計,可兵不血刃為陛下取河西。”
李淵聞言大喜:“裴監有何良策?”
裴寂道:“臣府中僚佐安興貴之兄安修仁為河西重臣,可遣其前往河西說服李軌來服?”
劉文靜不以為然道:“裴仆射欲以口舌滅一國,豈非千古奇談。”
裴寂微微一笑道:“僅憑口舌如何滅得一國。但安興貴仗國家之威靈、皇帝之神武,往說李軌,李軌安敢不俯首來降!”
裴寂這麽一講,劉文靜卻不好再反駁什麽了。李淵也擺手道:“你二人不必爭執,我等不妨先禮後兵。可令安興貴前往河西,二郎整頓軍馬,倘若李軌不降,即令二郎發兵討之。”
這時,建成也開口道:“父皇可謂算無遺策了。今日魏征也多次勸兒臣派他前往中原,說服李密舊部來附。何不令其前往一試!”
李淵大喜:“如此甚好,即令安興貴、魏征前去招撫李軌與李密舊部。”
數日後,安興貴與魏征各自率人離開長安,前往河西與中原。這裏按下安興貴暫且不表。隻說魏征率使團一路來到河南地域,打探得瓦崗舊部大將徐世積仍在黎陽鎮守,心中暗道:“魏公舊部,以徐世積為首,若能說服其歸附,則瓦崗舊部必皆自來矣。我何不先往黎陽!”
於是,先率著眾人趕奔黎陽。魏征一行上上下下足有一百餘人,招搖過市,自然瞞不過各地守軍。待其將到黎陽時,徐世積早已得到消息,便將心腹大將張亮、郭孝恪喚來商議。張亮首先建議道:“今群雄並起,非真英雄不足以安天下。李淵雄踞關內,李二郎所向無敵,破薛仁杲如探囊取物,乃真英雄也。且如今天下人皆言代隋者必李氏,天意人心,皆歸於李唐。將軍何不早日歸順,以成不世之功名!”
郭孝恪也道:“末將也以為當今群雄,無有如李二郎者,天下必歸於李氏。將軍需早投之,不可落人之後。”
徐世積沉吟道:“你二人所言雖是,隻是我聞魏公歸唐後,李淵待之甚薄。我等威名才智不及魏公,縱然歸唐,未必受重用。”
張亮道:“魏公威名才略,均非可居人下之輩,且殺翟讓而負背恩忘義之名,此足以招李淵猜忌,故不能受重用。將軍名望遜於魏公,而有大將之才,歸唐,功名富貴可唾手而得。望將軍勿再遲疑。”
這是,忽見郭孝恪冷冷一笑:“我有一計,必使李淵重用將軍,且可為翟讓將軍複仇。”
徐世積聞言一怔:“你有何策?”
郭孝恪道:“末將深知自翟將軍被害以來,將軍常有為他複仇之意。當日李密敗後不來黎陽而歸唐,正因他對將軍心存疑忌。將軍投唐之日,不可直接將所轄城邑戶籍獻於黎陽,卻交於李密,使之轉獻於李淵。如此,一則將軍獲忠義之名,使李淵更器重將軍;二則可使李密誤以為將軍與瓦崗舊部尚且忠心於他。我聞李密歸唐後一直鬱鬱不得誌,若知我等尚忠於他,必生叛唐之心而設法遠來投我。那時,將軍可將他擒獲獻於李淵,豈非大功一件!”
徐世積聞言,不禁一愕,繼而連連搖頭道:“此計太毒,斷不可用。我與魏公雖有私憾,卻不可有加害之心。且魏公既已歸唐,怎肯再生叛心!李淵也必不會令他離開長安。不過我等所守實是魏公之物,令他轉獻於李淵,確是正理。”
郭孝恪與張亮聞言,不覺相視一笑。二人都知道徐世積心機頗深,故此也再不多言。
次日,魏征來到黎陽。剛到府衙門前,卻見徐世積一行早已等在大門外。徐世積見到魏征,急闊步迎上前來,口中高聲道:“文成兄別來無恙!”便一把抱住魏征,好一陣才肯鬆開。魏征這才道:“懋功一向可好!”
二人略事寒暄,徐世積便道:“快請到衙內再敘。”
進了府衙,眾人坐定。徐世積一麵熱情招待,一麵問道:“文成兄此番大駕光臨,不知有何貴幹?”
魏征道:“既然懋功直言發問,愚兄也不必多說閑話。此番前來,便是奉大唐皇帝之命,來勸說懋功歸附大唐。”
世積道:“文成兄所言勸說,不知從何說起。世積乃魏公屬下,魏公既已歸唐,世積自然就是大唐之人,難道另投別家!自魏公歸唐,世積一直盼著天使降臨鄙地,著實望眼欲穿。世積以為是魏公與文成兄將我等兄弟忘了。”
魏征聞言忙道:“豈有此事!實不相瞞,自魏公到了長安,多曾向皇上舉薦懋功兄。隻是當時國家正忙於討滅西秦,近者又傳言突厥將大舉入侵關中,故此一時未能遣使來見懋功,還望見諒!”
世積大笑道:“小弟笑談而已,兄長不必介懷。魏公既已歸唐,此地自然當歸大唐。小弟早有親往長安之意,隻是目下亂世紛爭,小弟不敢擅離職守,恐失國家之境土。文成兄今日前來,小弟不勝之喜,必即日派人前往長安。”
二人一拍即合,魏征在黎陽歇息數日,徐世積便派郭孝恪隨魏征一同迴到長安。李淵得知徐世積願意歸附,自然歡喜。但卻發現郭孝恪並無奏表獻來,而是先去見了李密,不禁心中詫異。待見到郭孝恪詢問情由,郭孝恪答道:“徐將軍有言:‘我所轄民眾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進獻,是利主之敗,自邀其功而取富貴也。我豈可有此小人之舉。’故此令臣獻於魏公,使魏公獻於陛下。”
李淵聞言,不覺愕然。隨即道:“徐世積不忘舊主,不自邀功。真乃忠純之臣也!”
當即加封徐世積為黎州總管,掌管原有兵馬,經略虎牢關以東。並特賜徐世積姓李,以示榮寵。又加封郭孝恪為宋州刺史,輔助李世積。
卻說秦王得知徐世積歸唐消息,便與房玄齡等談及郭孝恪將土地戶籍獻於李密一事,道:“這徐世積頗有城府。當初李密兵敗洛口,此人不派人接應,李密來歸,他又不肯追隨。今魏征前往,他卻有如此作為。豈非故作姿態。”
長孫無忌道:“此不過是賣忠求名而已!”
杜如晦冷笑道:“李密以心機待下屬,其下屬亦以心機待之,何足為怪!”
房玄齡卻道:“此乃徐世積欲為翟讓報仇也,李密將死矣!”
眾人聞言,不禁愕然。隨即,秦王與杜如晦又微微點頭,隻有長孫無忌不解道:“房大人所言何意?”
秦王卻搖手阻止道:“無需多言,久後自知。”
卻說李密接到郭孝恪獻來的土地民眾名錄,心中不僅沒有高興,反而生出無限悔恨。忍不住對王伯當道:“早知懋功對我如此忠心,當初何必歸唐!”
王伯當也不禁悔恨歎息。原來,自李密歸唐後,一直對自己所得官位極不滿足,常有悔意,王伯當也同樣是一直鬱鬱寡歡。現在見李世積竟然不將所轄民眾、土地直接獻給李淵,反而先交個自己,便以為他對自己心懷忠義,不覺更加後悔了。沉默片刻,王伯當又開口道:“自主公歸唐,瓦崗舊部多不肯投王世充,足見其忠於主公。今李世積又有此舉,可知眾人莫不感念主公恩德。主公若能迴歸山東,振臂一唿,舊部必然響應。如此,大事可成矣!”
當晚李密輾轉反側,一夜未能成眠。三日後,他終於去見李淵,對他講道:“今天下大亂,人心莫不附我大唐。山東群雄,多有臣之舊部。臣自歸國家以來,蒙陛下厚恩,未能有分毫迴報。今臣願返山東,為陛下招撫舊部,必使之來附。”
李淵聞言大喜:“朕早有此意,隻恐賢弟初到長安,不願勞煩賢弟。今賢弟自願前往,則天下定矣!”
於是令李密與王伯當率舊部一千出潼關,招撫山東舊部,經略中原。這一消息傳開,朝中頓時議論紛紛,大多以為不該放李密出關。當日,李建成便來見李淵道:“李密乃當世梟雄,其心不可測。一旦重收舊部,羽翼豐滿,豈能為國家所用?”
卻見李淵冷笑道:“李密野心勃勃,不可不除,然則其千裏來歸,無故殺之,必失人望。今當令其自投死路。”
話音未落,又有裴寂來見。裴寂一見李淵,開口就道:“臣聞陛下欲令李密前往山東,此乃縱虎歸山,放鳥入林也。此一去必不肯返,而國家又多一勁敵也。”
李淵道:“我思之久矣。李密此去,若能為國效力,自然可喜;若得舊部而不返,於國家亦無不利。可令其與王世充兩強相爭,國家收卞莊刺虎之利。”
一連數日,劉文靜、陳叔達、蕭瑀等眾人紛紛前來,都勸諫李淵不可令李密前往山東。李淵卻擺出一副大義凜然之態道:“自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料李密必不負朕。且王者自有天命,若天意佑我大唐,豈區區李密所能撼動!若上天意在李密,朕留之足以為禍。朕意已決,卿等不必勸阻。”
待眾人離去,李淵又令人召秦王入殿,問道:“為父派李密前往山東,眾人皆以為此乃縱虎歸山,不知我兒意下如何?”
秦王慨然答道:“彼若果是猛虎,豈能自投籠中:若本非猛虎,又何懼其歸山!縱有不軌之圖,擒之不難。”
李淵聞言,沉默良久,方才道:“既如此,可令李密前往。”
次日,李淵又召見了李密。令其速做準備,克日前往山東。李密道:“臣此番前往山東,恐群臣必有異議。臣請陛下以一宗室王為將,臣願輔之同往。”
李淵笑道:“賢弟莫非聽到閑言碎語?不瞞賢弟,近來確有人勸朕不可放賢弟離長安。隻是大丈夫一諾,千金不易。朕以赤心待賢弟,絕不受小人離間。賢弟隻管安心前往。”
李密聞言大喜。次日離了長安,一路開往黎陽。這日,剛剛來到稠桑,忽有敕旨傳來,令李密留所部徐行,他本人單身迴長安,別有商議。李密得旨,心中暗自吃驚,急找來王伯當商議道:“你我離長安前,李淵便講有人不願我等前往山東。今行至半途,忽召我迴京師,此必是小人挑撥得逞。我若迴去,必死無疑。今桃源縣就在眼前,不如襲破此城,收其兵眾糧草,北走渡河。待其來追,我等已遠去了。隻要到達黎陽,大事必成。”
王伯當道:“今史萬寶近在熊州,知我反唐,必來阻截,恐難以成功。且徐世積雖忠心主公,但今已歸唐,其心實不可測。一旦他不肯依從,大事去矣!”
李密沉思片刻,道:“此事成敗,雖不可測,但畢竟勝過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王伯當凝視了李密片刻,道:“大丈夫不以成敗易誌。主公既已決計舉事,伯當生死相從便是了。”
李密大喜,於是殺了使者,又派人到桃源縣送信:“我奉詔返還京師,將家眷寄於貴縣。多多拜上。”
隨即又在軍中挑選出幾十名容貌俊秀又驍勇善戰的壯士,令他們穿上婦人衣服,將兵器藏在衣裙內。李密親自率領他們來到桃源縣城,縣令不知其中有詐,親自出城相迎。李密見到縣令,便滿麵春風迎上前去,待到走近時,忽然麵色一寒,喝道:“拿下!”
縣令與隨從還未弄清楚究竟,早被這群“婦人”各自從衣內取出兵刃,砍翻在地。李密一聲令下,眾人便衝入縣城,奪下了桃源縣。隨即將城內丁壯一律抓來編入軍隊,帶著錢糧離了桃源縣。對眾宣稱趕奔洛州,暗中卻匆匆進入附近山中,逃往伊州。同時派人快馬加鞭趕往伊州,通知現任伊州刺史的瓦崗舊將張善相,令其率軍迎接。
李密攻陷桃源縣的消息很快在當地傳開。熊州鎮將史萬寶聞訊大驚,急招副將盛彥師議道:“李密乃一代梟雄,又有王伯當相助,我軍兵不多,恐非其敵手。”
盛彥師笑道:“將軍不必驚慌,隻請給我數千之眾,必取其首級獻給將軍。”
史萬寶搖頭道:“將軍以何計擒他?”
盛彥師:“用兵之法,貴在隱秘,將軍不必細問。”
史萬寶又道:“給你六千人馬如何?”
盛彥師道:“兵多無益,三千人足矣。”
史萬寶也不多問,便撥給了他三千人馬。盛彥師率著人馬直接進入熊耳山南穀,但見這裏兩麵高山陡峭,樹木稀疏,中間一條山路,寬約丈餘。盛彥師指揮眾人占據險要之地,令弓弩手埋伏在兩山高處,其餘埋伏在溪穀樹林之中。然後傳令道:“李密到時,可待其半過,一齊發伏攻擊。”
眾人迷惑道:“李密逃奔洛城,將軍卻率我等到此,卻是為何?”
盛彥師笑道:“我料李密雖對外宣稱趕奔洛州,實則必走伊州投奔張善相。此等雕蟲小技,豈能瞞得過我!李密之軍,素稱悍勇,若令其先入穀口,我等實無奈他何。今我已先入山穀,李密必插翅難逃了。”
將士們聞言,半信半疑,隻好依令埋伏下來。約有一個時辰後,果見遠處塵土亂揚,一支數千人的隊伍緩緩而來,正是李密的隊伍。原來李密率軍進入山穀,疾行數日,見無人來追,便漸漸放緩行進速度。此時隊伍雖進了山穀,但李密卻沒料到會有伏兵。他眼見出了山穀,便離伊州不遠了,不由得心中高興,忍不住對王伯當道:“此番離了關中,定如飛鳥投林,猛虎入山,今後再不會受製於人了。”
王伯當也心情愉悅道:“全憑主公決斷。”
二人正聊得高興,忽聽兩麵山上響起一陣鑼鼓之聲,緊接著便有一陣亂箭射下。王伯當料知大事不好,急令人準備作戰,去見一陣箭矢射到,其中一箭正中李密,登時翻身落馬。王伯當見勢不好,當即踴身躍起,撲向李密。
不知二人性命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始畢道:“不過是忽聞大軍師死訊,一時傷心過度所致。你不必小題大做,隻管按時出發。”
於是,大軍便開向夏州。始畢本以為身上這點兒不適感會很快消失,卻不料一路之上,愈覺病勢沉重,到了夏州時,更感到無法支撐,隻得臥床修養。梁師都為他在境內遍求名醫診治,隻是不見有絲毫好轉跡象。這一日,始畢自料大限已到,便令人先召長子什缽苾來見,隨後又令人傳召二弟俟利弗設與賀魯。不一時,便有一位青年走入屋內,隻見此人二十左右年紀,身高七尺有餘,身材矯健,麵目清秀,頗有幾分漢人模樣,正是始畢與漢族女子所生之子什缽苾。始畢見到什缽苾,不覺一陣心酸,忍不住伸手將他拉住,哽咽道:“我兒,為父此番不能再迴汗庭了。”
說罷,不覺淚下。什缽苾忙強忍住淚水安慰道:“父汗盡管寬心,不久定能痊愈。”
說著,也隨著淚如雨下。始畢強打起精神道:“我兒且收淚。為父有幾句話要講,望我兒牢記於心。今為父必不能久活於世,我兒雖然勇鍵,年紀尚輕,且你母親乃是漢人,我若使你繼承汗位,眾心必不肯服。如此,則我汗國危矣!故我欲令你二叔父繼承汗位。隻是今後恐難免有小人從中挑撥,使你心懷不忿,與你二叔父抗禮。果真如此,你命休矣!還望為父死後,我兒凡事謹慎,不可妄為。”
什缽苾忙道:“孩兒謹記父汗教誨。”
說話之間,俟利弗設與賀魯也進入屋內。始畢拉住俟利弗設的手道:“為兄這病必將不起。我死之後,將汗國與什缽苾托付於賢弟。望賢弟善待我兒,努力治理汗國,使之日益繁榮昌盛。賀魯需竭力輔佐二弟。二弟,為兄有一部兵書,你若能讀懂,則足以征討四方,為我汗國開疆拓土。”說著,從枕邊抽出一部用黃綢布包裹著的李靖的那部兵書,交給了俟利弗設,俟利弗設連忙接過書。這時,忽有人來報:“梁師都帶來一位神醫來為大可汗診病。”
始畢聞言,淒然一笑:“縱是真有神仙降世,也難治我病了。”
俟利弗設等忙道:“大可汗休如此講。”
忙請梁師都與醫生入內為始畢診治。那神醫先請始畢伸出左手,為他診脈,但見他眉頭漸漸皺起,繼而又診了右手,半響方道:“大可汗身邊可有可疑之人?”
見眾人一臉迷惑,那神醫繼續道:“或許是小人診斷有誤,隻是看脈相卻是中毒之症。”
眾人聞言,不覺愕然。始畢在片刻驚疑後,忽似有所悟,轉頭向侍者問道:“你們可知西門聰死前,病狀是否與大軍師一般?”
侍者答道:“據奴才所知,頗有些相似。”
始畢登時神色大變,猛然轉向身邊的俟利弗設,卻見他正在翻閱李靖兵書,便使盡全身之力撲上前去,劈手奪過兵書,道:“此書不可再看。你速去洗了手換了衣裳再來見我。”又轉向侍者道:“速去將它燒毀。”
做完這一切後,始畢忽又癱躺下去,喘息不止。俟利弗設不解道:“大哥這是何意?”
此時始畢已無力再講話,隻是兩眼緊盯住俟利弗設,費力地搖頭。眾人見狀,盡皆大惑不解。可他們那裏知道,此時始畢已斷定西門聰、史蜀胡悉之死與自己的病情都肯定與李靖兵書有關。更確切的講,李靖的兵書上必定有毒,他與胡悉和西門聰都中了李靖的毒計。而事實上,始畢的推測也真沒有錯。原來,李靖自從第一次見到西門聰,便對他有所疑慮。因此故意表現出對西門聰十分欣賞的神情與之無話不談。人性便是如此,在別人與你相親相近、無話不談之際,你必定容易放鬆警惕,說出不該說的話來。而西門聰在李靖的熱情感染之下,也不覺放鬆警惕之心,因此在講到史蜀胡悉時讚頌之情溢於言表,隨後又若有所失地停頓了一下,後來又畫蛇添足的做出掩飾。李靖當時都看在眼裏,卻故作不覺。其後每次在傳授西門聰兵法之際又不斷套出一些不易發覺的信息,使得李靖斷定西門聰必與史蜀胡悉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並進而推斷出他一定是史蜀胡悉派來刺殺自己的刺客。於是他故作不知,暗中卻定下了將計就計、借刀殺人之計。其實,他給西門聰的書,每頁都塗上了慢性毒藥,凡接觸此書者,數月之內,必死無疑。此外,他還故意用綿軟粘連的紙張訂書成冊,使讀者舔指翻閱,以增毒性。他料定西門聰得到這部書,必定要獻給史蜀胡悉,史蜀胡悉得了此書又必定獻給始畢。這樣,便可一石二鳥,同時除掉始畢和史蜀胡悉。至於西門聰,他雖非李靖要殺之人,但他既是來行刺的刺客,倒也死不足惜。李靖所以未將此事告知包括張氏夫人在內的任何人,一則恐怕一旦泄密,壞了大事。二則是他深知功高震主,實為殺身之禍根。故而隻求成事之實,而不求立功之名。
可以說,李靖這一毒計是天衣無縫,始畢也本不曾有所懷疑,但西門聰與史蜀胡悉相繼死去,自己又眼見就要隨之而去了,所以當他聽說自己是中了毒,便立即斷定這本書必定有毒。但他卻不肯明言,因為他明白自己在突厥軍民心中具有神一樣的地位,如果讓人得知他是中了李靖毒計而死,就不僅會影響他自己的一世英名,而且更會削弱整個突厥汗國的士氣,增強人們對李靖的恐懼,這顯然對汗國不利。因此,他寧願把真相爛在肚子裏,也不肯講出實情,而其他人又根本不知道李靖贈書給西門聰之事,所以關於始畢與史蜀胡悉的死因,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眼看著侍者燒了兵書,俟利弗設也洗了手歸來,始畢這才放下心來。正要在開口講話,忽覺心內又是一陣翻騰,一口黑血噴出,便覺得一陣天旋地轉,隻講了句:“替我照料好汗國……”便合上雙眼,再也無法睜開了。
“大可汗!”
“大可汗……”
屋內混亂了好一陣,眾人方才收住淚水。最後還是賀魯道:“我等且止住悲傷,莫誤了大事。大可汗既有遺囑,我等當依遺囑行事。俟利弗設當暫代大可汗主持軍務,處理善後。”
俟利弗設這才勉強收淚,與眾人商議後事。卻見阿史那社爾先道:“汗國不可一日無主,父親當與大葉護速迴陰山,召集各路酋長宣布大可汗遺囑,推舉可汗。其餘事務,孩兒可代父親處置。”
賀魯道:“理當如此。”
於是,俟利弗設與賀魯各率本部兵馬及可汗衛隊匆匆趕往陰山,社爾隨後將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後,方才也撤軍返迴陰山去了。眾人到了陰山,聚集各路設主、酋長,由什缽苾宣布大可汗遺囑,眾酋並無異議,便一致推舉俟利弗為新可汗,稱處羅可汗。處羅又封什缽苾為尼步設。於是始畢雖死,突厥汗國內卻一切正常,並無絲毫騷動。但是作為東亞霸主的突厥汗國之一代英主,始畢的逝世,卻不可避免地在周邊產生了極大轟動。
卻說唐朝君臣早已得知突厥要大舉犯境,一直忙於整軍備戰,卻忽有始畢可汗與史蜀胡悉的死訊傳至長安,李淵忍不住以手加額道:“真乃天佑我大唐也!”
於是召聚心腹重臣道:“始畢、胡悉已死,突厥近期必難以來犯,我當乘此良機,鞏固關內,拓展境土。不知眾愛卿有何良策?”
世民開口道:“父皇欲掃平天下,統一六合,必須先掃清西方,解除後顧之憂,然後方可舉兵東向,進取中原。自西秦破滅後,河西李軌不僅不俯首來服,反稱帝自立,與我大唐抗禮,不可不除。不如乘此良機,先出兵破河西。”
這時,隻見劉文靜又道:“秦王所言極是。隻是區區河西,不足以勞動秦王大軍,臣願率兵五萬,必能平滅李軌。”
卻見裴寂道:“臣有一計,可兵不血刃為陛下取河西。”
李淵聞言大喜:“裴監有何良策?”
裴寂道:“臣府中僚佐安興貴之兄安修仁為河西重臣,可遣其前往河西說服李軌來服?”
劉文靜不以為然道:“裴仆射欲以口舌滅一國,豈非千古奇談。”
裴寂微微一笑道:“僅憑口舌如何滅得一國。但安興貴仗國家之威靈、皇帝之神武,往說李軌,李軌安敢不俯首來降!”
裴寂這麽一講,劉文靜卻不好再反駁什麽了。李淵也擺手道:“你二人不必爭執,我等不妨先禮後兵。可令安興貴前往河西,二郎整頓軍馬,倘若李軌不降,即令二郎發兵討之。”
這時,建成也開口道:“父皇可謂算無遺策了。今日魏征也多次勸兒臣派他前往中原,說服李密舊部來附。何不令其前往一試!”
李淵大喜:“如此甚好,即令安興貴、魏征前去招撫李軌與李密舊部。”
數日後,安興貴與魏征各自率人離開長安,前往河西與中原。這裏按下安興貴暫且不表。隻說魏征率使團一路來到河南地域,打探得瓦崗舊部大將徐世積仍在黎陽鎮守,心中暗道:“魏公舊部,以徐世積為首,若能說服其歸附,則瓦崗舊部必皆自來矣。我何不先往黎陽!”
於是,先率著眾人趕奔黎陽。魏征一行上上下下足有一百餘人,招搖過市,自然瞞不過各地守軍。待其將到黎陽時,徐世積早已得到消息,便將心腹大將張亮、郭孝恪喚來商議。張亮首先建議道:“今群雄並起,非真英雄不足以安天下。李淵雄踞關內,李二郎所向無敵,破薛仁杲如探囊取物,乃真英雄也。且如今天下人皆言代隋者必李氏,天意人心,皆歸於李唐。將軍何不早日歸順,以成不世之功名!”
郭孝恪也道:“末將也以為當今群雄,無有如李二郎者,天下必歸於李氏。將軍需早投之,不可落人之後。”
徐世積沉吟道:“你二人所言雖是,隻是我聞魏公歸唐後,李淵待之甚薄。我等威名才智不及魏公,縱然歸唐,未必受重用。”
張亮道:“魏公威名才略,均非可居人下之輩,且殺翟讓而負背恩忘義之名,此足以招李淵猜忌,故不能受重用。將軍名望遜於魏公,而有大將之才,歸唐,功名富貴可唾手而得。望將軍勿再遲疑。”
這是,忽見郭孝恪冷冷一笑:“我有一計,必使李淵重用將軍,且可為翟讓將軍複仇。”
徐世積聞言一怔:“你有何策?”
郭孝恪道:“末將深知自翟將軍被害以來,將軍常有為他複仇之意。當日李密敗後不來黎陽而歸唐,正因他對將軍心存疑忌。將軍投唐之日,不可直接將所轄城邑戶籍獻於黎陽,卻交於李密,使之轉獻於李淵。如此,一則將軍獲忠義之名,使李淵更器重將軍;二則可使李密誤以為將軍與瓦崗舊部尚且忠心於他。我聞李密歸唐後一直鬱鬱不得誌,若知我等尚忠於他,必生叛唐之心而設法遠來投我。那時,將軍可將他擒獲獻於李淵,豈非大功一件!”
徐世積聞言,不禁一愕,繼而連連搖頭道:“此計太毒,斷不可用。我與魏公雖有私憾,卻不可有加害之心。且魏公既已歸唐,怎肯再生叛心!李淵也必不會令他離開長安。不過我等所守實是魏公之物,令他轉獻於李淵,確是正理。”
郭孝恪與張亮聞言,不覺相視一笑。二人都知道徐世積心機頗深,故此也再不多言。
次日,魏征來到黎陽。剛到府衙門前,卻見徐世積一行早已等在大門外。徐世積見到魏征,急闊步迎上前來,口中高聲道:“文成兄別來無恙!”便一把抱住魏征,好一陣才肯鬆開。魏征這才道:“懋功一向可好!”
二人略事寒暄,徐世積便道:“快請到衙內再敘。”
進了府衙,眾人坐定。徐世積一麵熱情招待,一麵問道:“文成兄此番大駕光臨,不知有何貴幹?”
魏征道:“既然懋功直言發問,愚兄也不必多說閑話。此番前來,便是奉大唐皇帝之命,來勸說懋功歸附大唐。”
世積道:“文成兄所言勸說,不知從何說起。世積乃魏公屬下,魏公既已歸唐,世積自然就是大唐之人,難道另投別家!自魏公歸唐,世積一直盼著天使降臨鄙地,著實望眼欲穿。世積以為是魏公與文成兄將我等兄弟忘了。”
魏征聞言忙道:“豈有此事!實不相瞞,自魏公到了長安,多曾向皇上舉薦懋功兄。隻是當時國家正忙於討滅西秦,近者又傳言突厥將大舉入侵關中,故此一時未能遣使來見懋功,還望見諒!”
世積大笑道:“小弟笑談而已,兄長不必介懷。魏公既已歸唐,此地自然當歸大唐。小弟早有親往長安之意,隻是目下亂世紛爭,小弟不敢擅離職守,恐失國家之境土。文成兄今日前來,小弟不勝之喜,必即日派人前往長安。”
二人一拍即合,魏征在黎陽歇息數日,徐世積便派郭孝恪隨魏征一同迴到長安。李淵得知徐世積願意歸附,自然歡喜。但卻發現郭孝恪並無奏表獻來,而是先去見了李密,不禁心中詫異。待見到郭孝恪詢問情由,郭孝恪答道:“徐將軍有言:‘我所轄民眾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進獻,是利主之敗,自邀其功而取富貴也。我豈可有此小人之舉。’故此令臣獻於魏公,使魏公獻於陛下。”
李淵聞言,不覺愕然。隨即道:“徐世積不忘舊主,不自邀功。真乃忠純之臣也!”
當即加封徐世積為黎州總管,掌管原有兵馬,經略虎牢關以東。並特賜徐世積姓李,以示榮寵。又加封郭孝恪為宋州刺史,輔助李世積。
卻說秦王得知徐世積歸唐消息,便與房玄齡等談及郭孝恪將土地戶籍獻於李密一事,道:“這徐世積頗有城府。當初李密兵敗洛口,此人不派人接應,李密來歸,他又不肯追隨。今魏征前往,他卻有如此作為。豈非故作姿態。”
長孫無忌道:“此不過是賣忠求名而已!”
杜如晦冷笑道:“李密以心機待下屬,其下屬亦以心機待之,何足為怪!”
房玄齡卻道:“此乃徐世積欲為翟讓報仇也,李密將死矣!”
眾人聞言,不禁愕然。隨即,秦王與杜如晦又微微點頭,隻有長孫無忌不解道:“房大人所言何意?”
秦王卻搖手阻止道:“無需多言,久後自知。”
卻說李密接到郭孝恪獻來的土地民眾名錄,心中不僅沒有高興,反而生出無限悔恨。忍不住對王伯當道:“早知懋功對我如此忠心,當初何必歸唐!”
王伯當也不禁悔恨歎息。原來,自李密歸唐後,一直對自己所得官位極不滿足,常有悔意,王伯當也同樣是一直鬱鬱寡歡。現在見李世積竟然不將所轄民眾、土地直接獻給李淵,反而先交個自己,便以為他對自己心懷忠義,不覺更加後悔了。沉默片刻,王伯當又開口道:“自主公歸唐,瓦崗舊部多不肯投王世充,足見其忠於主公。今李世積又有此舉,可知眾人莫不感念主公恩德。主公若能迴歸山東,振臂一唿,舊部必然響應。如此,大事可成矣!”
當晚李密輾轉反側,一夜未能成眠。三日後,他終於去見李淵,對他講道:“今天下大亂,人心莫不附我大唐。山東群雄,多有臣之舊部。臣自歸國家以來,蒙陛下厚恩,未能有分毫迴報。今臣願返山東,為陛下招撫舊部,必使之來附。”
李淵聞言大喜:“朕早有此意,隻恐賢弟初到長安,不願勞煩賢弟。今賢弟自願前往,則天下定矣!”
於是令李密與王伯當率舊部一千出潼關,招撫山東舊部,經略中原。這一消息傳開,朝中頓時議論紛紛,大多以為不該放李密出關。當日,李建成便來見李淵道:“李密乃當世梟雄,其心不可測。一旦重收舊部,羽翼豐滿,豈能為國家所用?”
卻見李淵冷笑道:“李密野心勃勃,不可不除,然則其千裏來歸,無故殺之,必失人望。今當令其自投死路。”
話音未落,又有裴寂來見。裴寂一見李淵,開口就道:“臣聞陛下欲令李密前往山東,此乃縱虎歸山,放鳥入林也。此一去必不肯返,而國家又多一勁敵也。”
李淵道:“我思之久矣。李密此去,若能為國效力,自然可喜;若得舊部而不返,於國家亦無不利。可令其與王世充兩強相爭,國家收卞莊刺虎之利。”
一連數日,劉文靜、陳叔達、蕭瑀等眾人紛紛前來,都勸諫李淵不可令李密前往山東。李淵卻擺出一副大義凜然之態道:“自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料李密必不負朕。且王者自有天命,若天意佑我大唐,豈區區李密所能撼動!若上天意在李密,朕留之足以為禍。朕意已決,卿等不必勸阻。”
待眾人離去,李淵又令人召秦王入殿,問道:“為父派李密前往山東,眾人皆以為此乃縱虎歸山,不知我兒意下如何?”
秦王慨然答道:“彼若果是猛虎,豈能自投籠中:若本非猛虎,又何懼其歸山!縱有不軌之圖,擒之不難。”
李淵聞言,沉默良久,方才道:“既如此,可令李密前往。”
次日,李淵又召見了李密。令其速做準備,克日前往山東。李密道:“臣此番前往山東,恐群臣必有異議。臣請陛下以一宗室王為將,臣願輔之同往。”
李淵笑道:“賢弟莫非聽到閑言碎語?不瞞賢弟,近來確有人勸朕不可放賢弟離長安。隻是大丈夫一諾,千金不易。朕以赤心待賢弟,絕不受小人離間。賢弟隻管安心前往。”
李密聞言大喜。次日離了長安,一路開往黎陽。這日,剛剛來到稠桑,忽有敕旨傳來,令李密留所部徐行,他本人單身迴長安,別有商議。李密得旨,心中暗自吃驚,急找來王伯當商議道:“你我離長安前,李淵便講有人不願我等前往山東。今行至半途,忽召我迴京師,此必是小人挑撥得逞。我若迴去,必死無疑。今桃源縣就在眼前,不如襲破此城,收其兵眾糧草,北走渡河。待其來追,我等已遠去了。隻要到達黎陽,大事必成。”
王伯當道:“今史萬寶近在熊州,知我反唐,必來阻截,恐難以成功。且徐世積雖忠心主公,但今已歸唐,其心實不可測。一旦他不肯依從,大事去矣!”
李密沉思片刻,道:“此事成敗,雖不可測,但畢竟勝過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王伯當凝視了李密片刻,道:“大丈夫不以成敗易誌。主公既已決計舉事,伯當生死相從便是了。”
李密大喜,於是殺了使者,又派人到桃源縣送信:“我奉詔返還京師,將家眷寄於貴縣。多多拜上。”
隨即又在軍中挑選出幾十名容貌俊秀又驍勇善戰的壯士,令他們穿上婦人衣服,將兵器藏在衣裙內。李密親自率領他們來到桃源縣城,縣令不知其中有詐,親自出城相迎。李密見到縣令,便滿麵春風迎上前去,待到走近時,忽然麵色一寒,喝道:“拿下!”
縣令與隨從還未弄清楚究竟,早被這群“婦人”各自從衣內取出兵刃,砍翻在地。李密一聲令下,眾人便衝入縣城,奪下了桃源縣。隨即將城內丁壯一律抓來編入軍隊,帶著錢糧離了桃源縣。對眾宣稱趕奔洛州,暗中卻匆匆進入附近山中,逃往伊州。同時派人快馬加鞭趕往伊州,通知現任伊州刺史的瓦崗舊將張善相,令其率軍迎接。
李密攻陷桃源縣的消息很快在當地傳開。熊州鎮將史萬寶聞訊大驚,急招副將盛彥師議道:“李密乃一代梟雄,又有王伯當相助,我軍兵不多,恐非其敵手。”
盛彥師笑道:“將軍不必驚慌,隻請給我數千之眾,必取其首級獻給將軍。”
史萬寶搖頭道:“將軍以何計擒他?”
盛彥師:“用兵之法,貴在隱秘,將軍不必細問。”
史萬寶又道:“給你六千人馬如何?”
盛彥師道:“兵多無益,三千人足矣。”
史萬寶也不多問,便撥給了他三千人馬。盛彥師率著人馬直接進入熊耳山南穀,但見這裏兩麵高山陡峭,樹木稀疏,中間一條山路,寬約丈餘。盛彥師指揮眾人占據險要之地,令弓弩手埋伏在兩山高處,其餘埋伏在溪穀樹林之中。然後傳令道:“李密到時,可待其半過,一齊發伏攻擊。”
眾人迷惑道:“李密逃奔洛城,將軍卻率我等到此,卻是為何?”
盛彥師笑道:“我料李密雖對外宣稱趕奔洛州,實則必走伊州投奔張善相。此等雕蟲小技,豈能瞞得過我!李密之軍,素稱悍勇,若令其先入穀口,我等實無奈他何。今我已先入山穀,李密必插翅難逃了。”
將士們聞言,半信半疑,隻好依令埋伏下來。約有一個時辰後,果見遠處塵土亂揚,一支數千人的隊伍緩緩而來,正是李密的隊伍。原來李密率軍進入山穀,疾行數日,見無人來追,便漸漸放緩行進速度。此時隊伍雖進了山穀,但李密卻沒料到會有伏兵。他眼見出了山穀,便離伊州不遠了,不由得心中高興,忍不住對王伯當道:“此番離了關中,定如飛鳥投林,猛虎入山,今後再不會受製於人了。”
王伯當也心情愉悅道:“全憑主公決斷。”
二人正聊得高興,忽聽兩麵山上響起一陣鑼鼓之聲,緊接著便有一陣亂箭射下。王伯當料知大事不好,急令人準備作戰,去見一陣箭矢射到,其中一箭正中李密,登時翻身落馬。王伯當見勢不好,當即踴身躍起,撲向李密。
不知二人性命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