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薛舉父子戰敗,正逃跑之際,忽見一支唐軍殺到。原來是竇璡與杜如晦、公孫武達率軍趕來,截住了去路。薛仁杲兄弟隻得率眾人上前殺退這支唐兵,繼續逃走。世民與李靖率軍一直追殺之壟坻,方才迴軍。
此一戰,殺傷秦軍十萬,使西秦元氣大傷,薛氏父子氣焰驟減,並收複了大片被薛舉攻占的失地,極大地鞏固了唐政權在關中的統治地位。故此後人稱此戰唐朝為開國第一戰。同時,此戰又是李世民首次獨立統率大軍取得重大勝利,因此也極大地鞏固了他在唐政權的崇高地位。
薛舉逃命迴國後,不由得誌喪氣沮,又自知暴虐不得人心,不由得擔心文武群臣因此心懷二誌,便故意出言試探:“自古可有投降的皇帝?”
群臣不知他是何居心,果然便有人上當,建議他降唐。黃門侍郎褚亮出班勸道:“趙佗歸降漢朝,劉禪降了晉朝,近代也有梁帝蕭琮歸附隋朝,至今子孫富貴。英雄智者,審時度勢,轉禍為福,自古有之。”
這時,郝瑗出班厲聲道:“陛下不該發此一問,褚亮之言更是悖逆不忠。昔日漢高祖屢敗於項羽,蜀漢先主常遭困窘,皆終成大業。陛下何因一戰不利,便發亡國之問!”
薛舉忙笑道:“朕不過以此言試卿等耳。”
郝瑗又道:“隻是我軍新敗,士氣不振,需得外援,方可與李淵爭鋒。”
薛舉道:“軍師所言甚是,朕即可遣人多帶珍寶財帛到羌地結好諸酋,使之前來助我。”
郝瑗道:“陛下之計甚妙。但當今群雄,莫不結突厥而爭天下,唯陛下仗英雄之氣而不肯俯就始畢,臣以為失策。扶風之敗,我軍元氣大傷,必需強援以穩定局勢。依臣之計,莫若結好突厥,共破李淵,方能轉禍為福,成就大業。”
薛舉沉吟了好一陣,方才道:“我與突厥,屢戰而怨深,始畢豈肯助我。”
郝瑗道:“李淵父子亦曾屢破突厥,然李淵出兵關中,始畢出兵助之。兩國之交,唯有利害,何談恩仇!”
薛舉又遲疑片刻:“結好突厥,亦未嚐不可。然有二事,必不可為:一不可稱臣,二不可割地,至於金帛子女,任其所求。”
郝瑗道:“陛下欲成就偉業,何惜一屈此膝?”
薛舉堅定道:“此膝一屈,即載於史冊,為萬世之羞。朕寧亡於李淵,亦斷不肯臣於胡虜。”
郝瑗凝視了薛舉片刻,知道他絕不會答應對突厥稱臣,隻好道:“如此,臣願親往突厥,與始畢協商。”
“如此最好。”
陰山,突厥牙帳,突厥可汗與眾大酋正在會見郝瑗。始畢一臉傲慢地仰坐在座椅上,哼聲道:“薛舉既不肯稱臣於我,何敢來求我出兵相助?”
郝瑗不卑不亢道:“當今之勢,非隻我秦國有求於突厥,突厥亦需我秦國相助也。”
始畢聞言忽的坐直身子,厲聲道:“什麽!我突厥有何事需求助於爾國?”
“李淵父子,久有仁義之名,而心實狡詐,雖稱臣於可汗,實有反噬之誌。既得關中,其勢已成。今放眼中原群雄,可與之抗禮者,唯我主薛舉也。今我主又敗於其手,大可汗若坐視不理,則中原將盡入其版圖矣。此所謂養虎為患,豈大可汗之福乎!”
始畢仰天大笑:“郝使者果然巧舌如簧。薛舉若破關中,焉知其不反噬於我!”
郝瑗道:“我主乃蓋世英豪,雖不會假仁假義,卻一言九鼎。大可汗若肯出兵相助,我主願贈可汗黃金二萬兩,白銀十萬兩,絹帛十萬匹。我主若取關中,則所獲土地百姓歸我主,金銀財帛盡歸大可汗。待我主一統中原,願與大可汗劃長城而治,每年贈與大可汗白銀五十萬兩,布帛五十萬匹。”
始畢笑道:“此乃畫餅充饑耳。”
郝瑗道:“還望大可汗深思熟慮,莫要留下遺憾。”
這時,阿史德賀魯開口道:“破李淵、取關中,大可汗當自為之,何需你主相助!長安城破之日,玉帛之女自然歸大可汗所有,何須薛舉送此順水人情。”
郝瑗又道:“大可汗雖神勇無敵,但若無我主相助,縱能破李淵,損失必重。”
這時,史蜀胡悉開口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始畢看了一眼史蜀胡悉,料知他有話要講,便道:“且帶秦國使者下去歇息,待明日再議。”
待郝瑗出了牙帳,史蜀胡悉尚未開口,始畢二弟俟利弗設卻搶先對始畢道:“秦使之言,亦有道理。今李淵已據有關中,又破薛舉,我若再坐視不理,實屬養虎為患。”
始畢道:“這個我怎能不知?隻是薛舉不肯稱臣,我若出兵助之,隻怕此例一開,後來之中原群雄皆效仿之!”
俟利弗道:“何不向他加倍索取財帛!我觀中原群豪,皆重利輕義之徒,今見薛舉得虛名而損實利,必無人效仿。”
未待始畢開口,史蜀胡悉卻道:“二特勒所言極是。大可汗需發兵助薛舉,但斷不可立即出兵。”
始畢不解道:“這是為何?”
史蜀胡悉道:“薛舉素性狂傲,若非畏懼李淵,斷不會來請援兵。但其所以不肯稱臣,隻因尚有餘力也。故我若不出兵助薛舉,則其必為李淵所滅,此非我之利也;我若立即出兵,是為薛舉火中取栗也。今大可汗當告知秦使願出兵援秦,使之與李淵放膽一搏,我卻作壁上觀。如此,一則薛舉急於得我之援,必加倍貢賦。二則使之二虎相爭,我方可坐收漁利。”
始畢聞言,仰天大笑:“大軍師之計甚妙!就依你之計。”
一個新生的政權,總會麵臨諸多嚴峻考驗,而其中戰爭又是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政權的鞏固與否最終總是取決於戰場上的勝負。可以說,一切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都是用刀槍箭矢開辟的,每一座皇宮大殿都閃耀著用軍民生命鑄就的血色輝煌。李淵也毫不例外,他的成功與否同樣取決於沙場勝負。李淵進取關中的目的顯然是登基稱帝,建立新王朝。他所以假惺惺扶立一個孩子做傀儡皇帝,不過是以此觀望形勢,等待良機,而絕非誌在複興隋朝。扶風大戰與潼關戰場的勝利,使李淵在關中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極大鞏固,同時也使他敢於放開手腳直奔皇帝寶座。於是,他很快便開始采取行動了。在與一批心腹商議後,他決定讓劉文靜進入皇宮去見小皇帝楊侑。
當劉文靜來到皇宮時,楊侑正在後宮與幾個小太監玩耍,得知劉文靜與幾十人到來,頓時如五雷轟頂,呆了半晌,隻得來到正殿。見到劉文靜,忙抖著身軀躬身道:“劉愛卿所來為何?”
劉文靜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道:“陛下折煞微臣了。陛下且就坐。”
待楊侑坐定,劉文靜又以一種威嚴的口吻問道:“陛下得以坐此,誰之功也?”
楊侑心頭又是一顫:“這個……自然是唐王之功。”
劉文靜忽厲聲道:“臣聞有人欲離間唐王與陛下,陛下知否?”
楊侑聞言,登時色如死灰。李淵之心,路人皆知,後宮之中,哪能沒有人談及此事。倘若追問起來,隻怕後宮各個都難逃一死了。楊侑正不知如何迴答,卻又聽劉文靜道:“陛下意欲如何?”
“這個……全憑唐王處置。”
“此事不可問唐王。依臣之計,為防有內賊謀害唐王,不利於陛下,陛下可降詔,允許唐王劍履上殿,讚拜不名,以絕奸賊邪念。”
楊侑忙道:“朕立即令人擬詔。”
劉文靜又道:“為確保陛下安全,可令唐王選取忠誠可信之士替換宮中禁衛。另以夏誠為後宮總管,總理後宮事務。刑部尚書蕭造對陛下一片忠心,可令其兼任太保。凡朝中之事,皆需與之商議。如此,臣方可保陛下平安。此外,可加賞唐王擁戴之功,以雍州等十郡之地為其封地,唐國可置丞相以下官。加封其為相國,總理朝政,並加九錫之禮。”
“朕這就令人擬詔,一切皆依愛卿之言。”
此時的楊侑隻有一個想法,盡快讓出自己的皇帝寶座,唯求李淵能饒自己一命。劉文靜聞言,卻不肯走,一直等到詔書草擬完畢,令人傳了下去,方才率人離開大殿。
這些詔書很快便陸續公布於世。這時,普天之下的人都明白,李淵距登基稱帝、取隋朝而代之已隻有一步之遙了。然而,一向老謀深算、行事謹慎的李淵卻並不認為這最後一步可以隨意邁出。他還想再建立新功,樹立更高的威信,讓天下人都認可自己稱帝的合法性。是的,真正的權力是別人無法給與你的,它隻能來自於你自己的威望。而這威望乃是功勳不斷積累的結晶。然而,現在李淵才隻占據了關中,他在廣大的中原地區還沒有多大的影響。他要到中原去宣揚自己的聲威,讓普天之下都知道自己將要建立的唐王朝是一支天下無敵的力量,然後再登基稱帝。所以他要先出兵去攻打東都。當然,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宣揚一下國威,為自己稱帝鋪平道路,而並非真想攻取東都。
然而,他的想法卻遭到了多數重臣的反對。李建成、裴寂、劉文靜等都以為薛舉近在肘腋,此時出兵遠討東都,非國家之利。李世民更主張:“父親欲立功樹威,何不乘勝出兵滅薛舉!今李密、王世充皆在東都,破之不易。薛舉破殘之餘,若大舉討伐,可一戰成功。”
李淵道:“此事孤思之久矣,薛舉驍勇善戰,今雖敗,實力尚存,非旦夕可破也。且若逼之太甚,恐其必勾結突厥,前來侵我,此非我之利也。今薛舉新敗,無力大舉來犯。我軍正好乘此良機前往東都。不需攻克東都,隻需與李密、王世充戰而破之,使天下皆知我無敵兵威,即可速速返還。”
世民道:“我與突厥,早晚必有一戰。若總是畏手畏腳,避而不戰,何日方能一統天下。”
李淵道:“二郎莫急,今關中新定,尚不宜與突厥撕破臉皮。”
見眾人不再反對,李淵又道:“你等既無異議,可令大郎為左元帥、二郎為右元帥同率大兵十五萬東征東都。”
劉文靜道:“何不留大郎坐鎮長安,萬一薛舉來犯,也好統兵禦敵。”
李淵道:“李密、王世充皆當今之梟雄,不可輕敵。大郎二郎同去,凡事也好有個計議。關中之事,就煩勞劉司馬與裴監多多費心了。”
眾人計議已定,方才離開相國府。李淵給建成遞了個眼色,建成會意,便留了下來。李淵見眾人已退去,方才語重心長道:“大郎,此番出兵你為左元帥,實則為主帥;二郎為右元帥,實則為副元帥。你一定要打他一兩個勝仗再迴來,以建功立威。”
李建成忙道:“孩兒明白。”
“不,你不明白。你可知為父為何令你與二郎同往東都?”
李建成一臉迷茫道:“父親有何深意?”
李淵道:“今關中雖定,然則要掃平群雄,一統天下,正不知要有多少征戰。讓他人統兵,為父實難放心。故統兵出征之事,全靠你與二郎了。隻是你今日為世子,不久便是太子,未來是要繼承為父之位的。”
建成聞言,不覺惶惑,忙道:“孩兒豈敢做此想!”
李淵並不理他,繼續道:“故若讓統一天下之功盡歸二郎,實非你與國家之福啊!”
建成聞言色變:“天下未定,父親何出此言,莫非有小人從中挑撥!二郎與孩兒手足情深,斷不會作他想。”
李淵望著建成搖頭道:“此事目下雖無,卻難保日後不有。為父隻是防患於未然耳。”
建成道:“父親務必斷此念頭。若是連二郎也不肯信任,父親與誰共取天下。且孩兒絕無貪圖大位之心,隻要天下歸於我家,孩兒寧願將這世子之位讓與二郎。”
李淵長歎一聲道:“我兒還是太過天真啊!隻怕二郎之心不同於你心啊。”
“孩兒願意性命擔保,二郎必無異心。”
“你之所言,雖甚乖我意,但你能作如此想,為父卻甚感欣慰。也罷,萬事皆憑天命吧!”
卻說世民迴到秦公府,召集李靖、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四人,將李淵的想法告訴給他們。沉默了好一陣後,還是房玄齡先開口道:“隻怕薛舉此時已設法與突厥勾結了。始畢野心勃勃,斷然不會坐視我強大。我若此時東征東都,始畢必與薛舉共同進犯關中。”
世民聞言一怔,卻見杜如晦道:“玄齡所言極是。”
世民道:“隻是父王主意已定,恐難更改。”
眾人麵麵相覷,李靖道:“扶風經如晦經營,城堅池固,如今又糧穀廣積,薛舉若來進犯關中,必不再來扶風,而應取道涇州。秦公若率大軍東征,必以良將率重兵鎮涇州。”
說著,抬頭掃了一眼杜如晦。如晦會意,便道:“我願前往涇州。”
李靖又轉向世民道:“扶風也需增加兵力,以防萬一。且秦公此去,必須速戰速迴。”
世民道:“隻好如此吧!”
眾人既已議定,又商定了一些具體安排,正要散去,卻見長孫無忌猶猶豫豫道:“秦公用兵遠勝於世子,且關中亦需大將坐鎮,唐王何必讓你二人同去東征?其中恐另有深意呀。”
世民聞言,先是一愕,忽厲聲道:“天下未定,你何發此亡國之言!”
說著,用目光掃向另外三人,卻見三人各自低頭不語。很顯然,這三人是同意無忌看法的。世民不覺心頭一顫,卻又咬牙斷然道:“大郎寬仁友悌,斷不會做出不利於世民之事。”
見四人仍無話,他隻好頹然擺擺手道:“你等暫且迴去做準備吧。”
隋大業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18年正月,李建成、李世民統率關中十五萬大軍開赴東都洛陽。此時,唐軍威名已經遠播關外,故建成所到之處,多有郡縣來附。建成均加撫慰,令其各守城池,以待李淵加封。這一日,唐軍兵臨東都,便在瓔珞門前擺開陣勢。卻見王世充等一幹東都大員齊聚城頭,對著城下高聲喊道:“爾等何來?”李建成聞言,便令人到城下傳言:“聞聽逆賊李密圍攻東都多日,東都困窘,特來救百姓脫離苦海。”
王世充笑道:“唐王來否?”
建成又傳言道:“關中政務繁忙,父王難以脫身。特令建成與二弟世民前來。”
王世充哈哈大笑:“李密一代梟雄,唐王自來尚恐非其對手,派你等兩個娃娃前來,豈非送死!速速迴去告知爾父,東都有我在,不必他掛懷。”
建成聞言,也哈哈大笑:“關中諸事繁忙,父王本不願插手東都之事,隻是李密圍城日久,將軍無計破敵,致使東都危如累卵,一旦為李密所破,實乃我大隋之損失。故此方才派建成前來。還望將軍打開城門,讓建成入城,與越王共商破敵良策。”
王世充聞言大怒:“小子休要花言巧語,李淵名為隋臣,實乃叛賊。竊據京師,心懷盜國之誌。此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乃大隋忠臣,豈可將東都交付你手!速速離去,否則必殺你個片甲不迴!”
建成道:“王將軍可謂圖窮匕見矣!當今天下動亂,百姓塗炭,皆因你等佞臣蒙蔽盛聰。今又竊據東都,荼毒百姓,意圖不逞,誰人不知!建成今日之來,特為取爾首級,使東都百姓複見天日也。”
王世充聞言,益發怒火填胸,忍不住迴身道:“誰替我去取李建成首級?”
卻見王玄應、王玄恕及霍舉三位猛將道:“末將願往!”
王世充便令三將率軍一萬,出城來戰唐軍。那王玄應出城後,縱馬出列高聲罵道:“叛賊李建成,速來送死。”
唐軍陣中,早惹惱了猛將李客師,飛馬殺出,直取王玄應。卻被霍舉殺出敵住。二人戰不到二十合,李客師手起一槍,將霍舉挑落馬下。那邊王玄應與王玄恕大怒,一起殺出陣來,唐陣中早有段誌玄、公孫武達殺到,替下客師,戰住二人。戰了二三十合,不分勝敗。恰在此時,隻見城南煙塵大作,卷地而來。待塵埃漸落,方才看清軍中打著魏字大旗,方知是李密也率軍殺到。隻見魏軍在遠處布列成陣,卻並不肯衝殺過來。建成對世民道:“李密這是想坐觀我與王世充鷸蚌相爭,以便收漁人之利呀。”
話音未落,隻聽得東都城內響起一陣鳴金之聲。王玄應、王玄恕便脫離戰團,撤軍迴城了。建成明知李密要坐山觀虎鬥,自然不會追殺,便留下劉弘基率軍五萬以備城中隋軍。自己卻與世民一同開向魏軍。兩軍相遇,但見魏軍黑壓壓鋪天蓋地,足有十幾萬。忽見陣中一人縱馬來到陣前,身高一丈,形態矯健,穿戴一身黃銅盔甲,胯下駿馬,手中長槍,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正是魏軍第一猛將秦瓊。隻見他趕奔陣前,將手中長槍一擲,早有半截入地。隨即高聲喊道:“你那唐軍眾將,可有能拔出此槍之人?”
說罷,轉身便迴。唐軍將士見了,一時各個震驚,無人上前。需知這秦瓊陣前擲槍之舉,並非兒戲,這一槍擲下,足見其膀上千鈞之力,普通之人定然難以將這槍拔出。若是著名猛將上前,拔不出這槍,自不待言,即使是下馬棄兵,全力拔出,也不免大失顏麵,且頗損己方威勢。除非有人氣力勝過秦瓊,上前從容拔出此槍,方才能夠大振軍威。故此秦瓊常用此一招來震懾敵膽,鼓舞本軍鬥誌。片刻之後,卻見唐軍中忽縱馬飛出一人,正是猛將段誌玄。隻見他來到秦瓊槍前,在馬上將右手錘交於左手,伸出右臂猛力一拔,卻見那杆長槍紋絲未動。魏軍陣中,頓時響起一陣哄笑。誌玄不覺滿臉羞紅,不由得將雙錘一齊掛於馬上,伸兩臂全力一拔,那槍便晃了兩晃,再又一拔,那槍便被拔出幾近半尺。此時,唐軍陣中倒還平靜,魏軍陣中卻響起一片驚唿之聲。需知秦瓊每每在兩軍陣前用這一招,卻從未有人能夠在馬上便將槍拔出,故此魏軍不由得歎服誌玄神力。那邊秦瓊眼見誌玄要將槍拔出,豈能坐視不理。抽出背後雙鐧,便衝向誌玄。世民在陣中見了,唯恐誌玄有失,忙縱馬挺槍替下誌玄。秦瓊乘勢來到槍前,伸臂一拔,便操槍在手,直取世民。二人剛一交手,世民頓感槍勢沉重,直如當年與阿史那賀魯相鬥一般。忙打起精神,全力應戰。二人便在陣前戰了十來個迴合,不分勝負。唐軍陣中,李建成見秦瓊如此神勇,世民又戰他不下,唯恐世民有失,恨不能上前替迴世民,卻情知去也無益,正待喚人相助,卻見李靖早已縱馬上前,口中唿道:“右元帥且退。”
世民正與秦瓊大戰,忽聽得耳畔有人唿喚,聲音雖然不高,卻如洪鍾般撼人心魄,知是李靖,便撥馬迴歸本陣。秦瓊廝殺正酣之際,突覺一片凜凜神威排山倒海般壓迫而來。抬頭看時,卻是李靖一馬殺到,正要上前搭話,卻不料火麒麟飛奔而至,李靖一杆大槍早已向咽喉刺來。秦瓊一見槍勢沉猛,忙奮力擺槍撥開。待兩般兵刃相交,李靖卻忽將手中槍一纏,反將秦瓊之槍纏至外側,隨即大槍便向秦瓊攔腰掃來。秦瓊急將長槍直立護身,卻見李靖已將大槍撤迴。秦瓊剛要挺槍反攻,卻見李靖那杆大槍早又刺近心窩。秦瓊隻好擺槍招架。倏忽之間,二人已交手二三十合,秦瓊僅迴擊了四五招。但秦瓊雖守多攻少,卻也招架自如,故而一時難分勝負。隻是秦瓊眼見得被李靖占了上風,不由得內心羞惱,於是撥馬便走。李靖隨後便追。那秦瓊戰馬如何比得上火麒麟,瞬間便被趕上。卻見秦瓊坐下戰馬突然一個側跑,便憑空橫移出三五尺遠,一杆槍已刺近李靖前胸——正是秦瓊絕技迴馬槍。原來這迴馬槍的奧妙之處,全在坐騎的這個側跑,因為對手追趕你之際,必然全神貫注於前方,而這一個側跑卻讓被追者連人帶馬瞬間橫移,出槍的方向隨之改變,所以能產生出敵不意的奇效。秦瓊本以為這一槍縱然不能傷了李靖性命,也足以讓自己強占先機。不料長槍未及李靖近身,卻見李靖手中大槍一纏一撥,便將這長槍蕩開,順勢橫掃,那槍早近秦瓊腰際。秦瓊不及迴槍招架,慌忙中一個鐙裏藏身,大槍便如飛掃過,隻聽得“哧啦”一聲,秦瓊戰袍左袖已被劃破一角,登時驚出一身冷汗。李靖一招搶占先機,緊接著便一連刺出十幾槍,槍槍隻在秦瓊要害處弄影。直殺得秦瓊左支右絀,冷汗直冒。魏軍陣中羅士信與秦瓊兄弟情深,見此情景,忙策馬挺槍前來助戰。李靖明知羅士信殺到,卻隻作不知,忽地以槍為棍砸向秦瓊。秦瓊不敢怠慢,橫槍向上一架。李靖卻借兩般兵器相撞的一蕩之力,反槍砸向羅士信。與此同時,已將戰馬兜轉過來。羅士信但覺一陣勁風襲來,勁如刀割,急忙舉槍招架,卻不料在兩槍相交的瞬間,李靖陡然將大槍用力下壓,羅士信忽覺兩臂一軟,原本高舉過頂的長槍直接被壓到頸項以下,李靖順勢將槍一推,刺向羅士信咽喉。嚇得羅士信連忙縮頭藏身,同時奮力舉手中長槍托起李靖的大槍。隻見大槍過處,早有一縷盔纓飄落。士信一愕之間,李靖卻就勢將大槍迴掃,剛好架開秦瓊刺來的一槍。
原來這李靖槍法有其自創的三大絕技:第一招便是“幻影追魂槍”,乃是最能一招致命的真正絕技。當年阿史德賀魯隻因各種機緣巧合,才得以槍下逃生。但是,使用“幻影追魂槍”,需瞬間調動全身內力,因而頗耗元氣。如果連用兩次,即會暫時消耗近一半的戰力,連用三次,即必須暫時退出戰鬥。而且每次將此招使全後,若不立即運氣調息,便會有損身體。可戰場之上,又哪有時間調息?此外,還有一點:隋末之際,佛教已經流行,李靖本人對佛學也頗為信奉,因而他雖身在戎行,卻不願親手殺人。所以,若非萬不得已,李靖是不會亮出這一致命殺招的。第二招便是剛才對秦瓊兩次使用的纏槍之法,喚作靈蛇纏身。雖因秦瓊躲閃迅疾且槍法已臻化境,方才躲過一劫,卻仍被李靖一招搶占先機,自己招招受製。但是使用此招,也需有一前提,就是自己的力量至少不輸於對手。第三招即是對羅士信這一招,喚作巨蟒吐信。雖然砸下這一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真正致命的卻是隨後刺向咽喉的一槍。這一招可兩用:如果力量大於對手,即可如方才李靖一般出招。如果力量小於對手,則需在兩般兵器相交前的瞬間,突然抽槍讓過對手迎來的兵器,然後再刺向對手咽喉。這一淩厲殺招,非同小可,天下極少有人能躲過。羅士信所以能在槍下全身,一來是由於其武藝高強,天生神力,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一旁有秦瓊相助,令李靖無法將招數使滿。
三人戰在一處,轉眼之間又鬥了二十餘合。李靖卻依舊攻勢不減,隻不過此時已是虛招多,實招少了。見此情景,魏軍中又惹惱了少年英雄裴行儼。隻見他口中高叫:“兩位虎將卻鬥不過一李靖,傳將出去,豈不讓人恥笑我魏軍無人!今日必殺李靖,以壯軍威。”說罷,催馬舞雙錘直取李靖。李靖見裴行儼殺到,不退反進。縱馬向前,挺槍刺向裴行儼。裴行儼將雙錘一對,正好夾住了來搶。卻不料李靖突然橫槍一抖,裴行儼但覺兩臂一震,手中雙錘登時分向兩邊,險些脫手。李靖乘勢推槍向前,直刺裴行儼咽喉。裴行儼忙閃身躲避,此時秦瓊、羅士信已各挺長槍從左右兩側同時刺向李靖。李靖也不招架,反而將大槍橫掃向羅士信頭頂。羅士信急忙抽槍招架,李靖卻忽將手中槍迴抽,用槍尾撥開了秦瓊刺來的一槍。隨後卻不返身,而是一連兩槍逼退羅士信,同時兩腿一夾,火麒麟早已從裴行儼與羅士信之間衝了過去。秦瓊等三人以為李靖要逃,正待追趕,卻不料李靖又一踅戰馬,殺了迴來。四人殺作一處,恰似天神鬥法。這邊李靖手中一杆大槍,舞得漫天青影飄忽,直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及。攻時,有雷霆動於九天之勢;守時,有昆侖橫臥大地之形。那邊,三虎將也各逞英雄,將手中兵器舞得風雨不透。兩軍將士隻是眼見得寒影如織、塵團亂轉,耳聽得馬蹄雜遝、金鐵交鳴,卻辨不清哪裏有槍,何處是錘,更看不見人身馬影。不覺各個瞠目結舌,忘了上前助戰。
一時之間,雙方又戰了五六十合。三虎不僅未將李靖殺敗,而且根本未能將李靖困在核心。喜得唐陣中觀戰的李建成一疊聲叫好,道:“二郎,你果然是獨具慧眼,識得真英雄。”
此時的李世民心中一麵對李靖的槍法神奇敬服不已,一麵又對秦瓊等三人的勇猛善戰讚歎有加,一時竟起了收服之念。因此他既深恐李靖有失,又擔心李靖一時性起,使出“幻影追魂槍”要了三人性命。於是急令鳴金召迴李靖。
魏軍陣中,李密見李靖獨鬥三虎,卻似乎絲毫不落下風,唯恐折了本軍銳氣,不由得心中暗急。有心再派人前去助戰。可這四人直鬥得兵風如割,殺氣漫天,平常將領如何能夠近前。便忍不住將目光投向身旁的另一位虎將單雄信,卻不料單雄信低頭隻作不見。李密心知單雄信素與秦瓊等三人不睦,故而樂得看他們笑話。正覺無奈,卻聽得唐軍中響起鳴金之聲。
此時,李靖久戰三將,已是暗覺吃力,再戰下去,隻怕是必敗無疑。此刻聞聽鳴金之聲,立即盡力將大槍一揮,在半空中畫出一道弧光,登時逼退三人,撥馬便迴。秦瓊等三人竟然也未追趕。裴行儼不禁掩麵長歎:“自今而後,再無麵目誇勝言勇矣!”撥馬而迴。秦瓊與羅士信也麵麵相覷,垂頭喪氣迴向本陣。
此一戰,叫作李靖戰三虎。此戰,在場眾人隻見得三虎被李靖殺得袍破盔殘,卻不知再戰下去,李靖必敗無疑。故此,民間便有李靖一人馴三虎的傳言。自此以後,李靖威震寰宇,天下英雄無不聞風喪膽。
卻說秦瓊等三人看看迴到本陣,忽見一箭閃過,直射向李靖。原來是王伯當在軍中見秦瓊等三隻猛虎竟不能勝得李靖一人,著實讓魏軍銳氣盡折,便暗施冷箭,想要射殺李靖,為魏軍挽迴顏麵。這李靖眼看迴到本軍,忽聞腦後風聲,急閃身躲避,卻忽又聽得耳後“哢”的箭矢折斷之聲,急迴頭看時,卻見有兩段斷箭墜地,另有一箭斜飛而去。原來李靖大戰三虎之際,客師擔心哥哥有失,有心發箭相助,卻見四人殺得一片金光鐵影,哪裏分得出誰是李靖,隻好扣箭於弦,以便找時機發箭。又恐箭矢多了誤傷了哥哥,故此並未使用連珠三射,隻在弓上搭了一枝箭。此刻忽見有箭矢射向李靖,便發箭射斷來箭。客師見哥哥無事,急又取箭在手,弓開箭出,便有三道寒光同時射向秦瓊等三人。此時三人已迴到本軍陣前,忽聽得腦後風聲,秦瓊閃避的快,那枝箭便從頭側射過,正中麵前一人,登時翻身落馬。裴行儼急迴錘撥打來箭,那枝箭與錘相撞,登時斜飛出去,正從行儼耳邊彈過,驚得行儼出了一身冷汗。士信忙低頭俯身避箭,卻還有些遲了,被那箭貼甲劃落幾片甲葉後,又射中前方一將戰馬。疼得那馬翻蹄尥蹶,將主人掀翻於地。惹得軍前一陣騷亂。這時,隻見客師又抽箭在手,要射王伯當。那王伯當在陣前看得真切,不由得頭皮發炸,忙閃身隱入軍中。這時,世民不想引起一場鏖戰,忙喝住客師,來到陣前,對李密道:“魏公一向可好?”
李密答道:“秦公別來無恙?”
世民道:“世民素慕魏公高名,特來與公會獵逐鹿,不期一旁有坐觀者。不知魏公意下如何?”
李密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怎會看不清眼下形勢。事實上,他見王世充退迴城去,便有意收兵。但既然興師動眾來到沙場,又怎可一言不發便撤軍迴寨。故此才打算讓秦瓊陣前揚威,以便震懾唐軍,然後再體麵地提出各自退兵建議。卻不料半道殺出李靖、李客師哥倆來,反使他弄巧成拙。此時見世民有罷戰之意,自然無不同意,便上前道:“秦公,你我皆是智者,豈可自為鷸蚌,令他人漁利。不如各自收兵,若是有緣,他日自有相逢之時。”
世民便道:“真乃英雄所見略同,世民也正是此意。”
於是各自罷兵迴營。
迴到大寨後,李建成與世民商議道:“今日一戰,足見東都、李密皆為勁敵,非旦夕可破。且王世充、李密俱存坐收漁利之心,我豈甘為鷸蚌!關中根本之地,我二人皆來此地,必啟薛舉覬覦之心。且李先生兄弟斬將鬥敵,足使中原知我軍威。不如乘勢班師凱旋。”
世民道:“大哥所言極是。今我新定關中,縱然攻克東都,亦不能守。不如及早班師。”
王長諧聞言,起身道:“二位元帥所言雖是,但我十幾萬大軍到此,未嚐真正一戰,即便旋師,豈非徒自勞民傷財。”
世民道:“無妨,我撤軍之時,東都必來追殺。正好一戰破之,以樹我軍威。”
房玄齡在一旁道:“三王陵正是伏兵之所。”
李建成道:“此計甚妙,便在三王陵設伏,以破東都軍。”
次日,唐軍休兵一日,到了夜間,忽然拔寨而起,臨行之前,還特地亂丟些甲兵器械,然後匆匆撤軍離去。待到天明,東都守軍發現唐軍一時撤離,忙報於留守府,越王楊侗便召集眾文武官員商議。太府卿元文都道:“李建成突然倉皇離去,必是關中有變,其軍心必亂。率軍追擊,必獲全勝。”
王世充出列道:“敵軍離去,必定有備。李密又有坐收漁利之心,我等不可輕出。”
元文都笑道:“想是王將軍吃了李密幾次大虧,心中怕了。隻是若事事都存個怕字,便不用爭戰廝殺了。”
王世充聞言,一時語塞。略一遲疑,便微微一笑,退迴班列。這時一旁的王道誠卻怒聲道:“我王家將身經百戰,何曾怕過。末將便請率軍追擊李建成。”
王世充看向王道誠,欲言又止。越王楊侗道:“可令光祿大夫段達率軍三萬追擊李建成,王將軍可隨段大夫前往。”
於是,楊侗便令段達率大將跋野綱、韋津並王道誠等及三萬精兵去追擊唐軍。段達領命,率軍一路疾行,剛剛來到三王陵,卻聽得一陣號炮之聲,便見前麵一支約萬餘人的軍馬殺出,為首一將金盔金甲,器宇軒昂,正是李世民。左有段誌玄,右有公孫武達,一同來到陣前,笑吟吟道:“來者可是東都兵馬?世民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段達心內大驚,口中猶自道:“李世民,本官特來拿你。誰與我拿下此賊?”
話音未落,早見身後王道誠、韋津二將並馬殺出,直取世民。世民身邊誌玄、武達也縱馬迎上前去,世民卻退迴本軍。隻見四將在陣前戰了二三十合,未分勝敗。原來這王道誠在王家將同輩中乃是佼佼者,武力僅次於王玄恕,韋津也是東都城內著名虎將,二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故能與誌玄、武達大戰多時。此時隋軍陣中跋野綱見王、韋二將戰敵將不下,挺槍便要上前助戰。世民見狀,一聲令下,唐軍便衝上前去。這時,忽見隋軍陣後塵頭大起,史萬寶、呂紹宗、任瓌、盛彥師又率二萬兵馬呐喊著衝上前來。段達急欲分兵迎敵,卻見世民已率軍殺到,雙方頓時展開混戰。世民身先士卒衝入隋軍,一陣衝突,隋軍頓時大亂。段達見本軍被圍,本已心中驚慌,此時又見世民如此神勇,更加不知所措。戰不多時,隋軍大敗。王道誠等隻好保著段達突圍而出,逃往東都。世民揮軍便追。這段達等逃不出五裏,卻見眼前煙塵又起,一支唐軍迎麵殺來,為首一將正是李客師,口中高喊:“隋將還不下馬受擒!”
段達等見了,莫不色如死灰。
不知眾人性命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此一戰,殺傷秦軍十萬,使西秦元氣大傷,薛氏父子氣焰驟減,並收複了大片被薛舉攻占的失地,極大地鞏固了唐政權在關中的統治地位。故此後人稱此戰唐朝為開國第一戰。同時,此戰又是李世民首次獨立統率大軍取得重大勝利,因此也極大地鞏固了他在唐政權的崇高地位。
薛舉逃命迴國後,不由得誌喪氣沮,又自知暴虐不得人心,不由得擔心文武群臣因此心懷二誌,便故意出言試探:“自古可有投降的皇帝?”
群臣不知他是何居心,果然便有人上當,建議他降唐。黃門侍郎褚亮出班勸道:“趙佗歸降漢朝,劉禪降了晉朝,近代也有梁帝蕭琮歸附隋朝,至今子孫富貴。英雄智者,審時度勢,轉禍為福,自古有之。”
這時,郝瑗出班厲聲道:“陛下不該發此一問,褚亮之言更是悖逆不忠。昔日漢高祖屢敗於項羽,蜀漢先主常遭困窘,皆終成大業。陛下何因一戰不利,便發亡國之問!”
薛舉忙笑道:“朕不過以此言試卿等耳。”
郝瑗又道:“隻是我軍新敗,士氣不振,需得外援,方可與李淵爭鋒。”
薛舉道:“軍師所言甚是,朕即可遣人多帶珍寶財帛到羌地結好諸酋,使之前來助我。”
郝瑗道:“陛下之計甚妙。但當今群雄,莫不結突厥而爭天下,唯陛下仗英雄之氣而不肯俯就始畢,臣以為失策。扶風之敗,我軍元氣大傷,必需強援以穩定局勢。依臣之計,莫若結好突厥,共破李淵,方能轉禍為福,成就大業。”
薛舉沉吟了好一陣,方才道:“我與突厥,屢戰而怨深,始畢豈肯助我。”
郝瑗道:“李淵父子亦曾屢破突厥,然李淵出兵關中,始畢出兵助之。兩國之交,唯有利害,何談恩仇!”
薛舉又遲疑片刻:“結好突厥,亦未嚐不可。然有二事,必不可為:一不可稱臣,二不可割地,至於金帛子女,任其所求。”
郝瑗道:“陛下欲成就偉業,何惜一屈此膝?”
薛舉堅定道:“此膝一屈,即載於史冊,為萬世之羞。朕寧亡於李淵,亦斷不肯臣於胡虜。”
郝瑗凝視了薛舉片刻,知道他絕不會答應對突厥稱臣,隻好道:“如此,臣願親往突厥,與始畢協商。”
“如此最好。”
陰山,突厥牙帳,突厥可汗與眾大酋正在會見郝瑗。始畢一臉傲慢地仰坐在座椅上,哼聲道:“薛舉既不肯稱臣於我,何敢來求我出兵相助?”
郝瑗不卑不亢道:“當今之勢,非隻我秦國有求於突厥,突厥亦需我秦國相助也。”
始畢聞言忽的坐直身子,厲聲道:“什麽!我突厥有何事需求助於爾國?”
“李淵父子,久有仁義之名,而心實狡詐,雖稱臣於可汗,實有反噬之誌。既得關中,其勢已成。今放眼中原群雄,可與之抗禮者,唯我主薛舉也。今我主又敗於其手,大可汗若坐視不理,則中原將盡入其版圖矣。此所謂養虎為患,豈大可汗之福乎!”
始畢仰天大笑:“郝使者果然巧舌如簧。薛舉若破關中,焉知其不反噬於我!”
郝瑗道:“我主乃蓋世英豪,雖不會假仁假義,卻一言九鼎。大可汗若肯出兵相助,我主願贈可汗黃金二萬兩,白銀十萬兩,絹帛十萬匹。我主若取關中,則所獲土地百姓歸我主,金銀財帛盡歸大可汗。待我主一統中原,願與大可汗劃長城而治,每年贈與大可汗白銀五十萬兩,布帛五十萬匹。”
始畢笑道:“此乃畫餅充饑耳。”
郝瑗道:“還望大可汗深思熟慮,莫要留下遺憾。”
這時,阿史德賀魯開口道:“破李淵、取關中,大可汗當自為之,何需你主相助!長安城破之日,玉帛之女自然歸大可汗所有,何須薛舉送此順水人情。”
郝瑗又道:“大可汗雖神勇無敵,但若無我主相助,縱能破李淵,損失必重。”
這時,史蜀胡悉開口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始畢看了一眼史蜀胡悉,料知他有話要講,便道:“且帶秦國使者下去歇息,待明日再議。”
待郝瑗出了牙帳,史蜀胡悉尚未開口,始畢二弟俟利弗設卻搶先對始畢道:“秦使之言,亦有道理。今李淵已據有關中,又破薛舉,我若再坐視不理,實屬養虎為患。”
始畢道:“這個我怎能不知?隻是薛舉不肯稱臣,我若出兵助之,隻怕此例一開,後來之中原群雄皆效仿之!”
俟利弗道:“何不向他加倍索取財帛!我觀中原群豪,皆重利輕義之徒,今見薛舉得虛名而損實利,必無人效仿。”
未待始畢開口,史蜀胡悉卻道:“二特勒所言極是。大可汗需發兵助薛舉,但斷不可立即出兵。”
始畢不解道:“這是為何?”
史蜀胡悉道:“薛舉素性狂傲,若非畏懼李淵,斷不會來請援兵。但其所以不肯稱臣,隻因尚有餘力也。故我若不出兵助薛舉,則其必為李淵所滅,此非我之利也;我若立即出兵,是為薛舉火中取栗也。今大可汗當告知秦使願出兵援秦,使之與李淵放膽一搏,我卻作壁上觀。如此,一則薛舉急於得我之援,必加倍貢賦。二則使之二虎相爭,我方可坐收漁利。”
始畢聞言,仰天大笑:“大軍師之計甚妙!就依你之計。”
一個新生的政權,總會麵臨諸多嚴峻考驗,而其中戰爭又是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政權的鞏固與否最終總是取決於戰場上的勝負。可以說,一切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都是用刀槍箭矢開辟的,每一座皇宮大殿都閃耀著用軍民生命鑄就的血色輝煌。李淵也毫不例外,他的成功與否同樣取決於沙場勝負。李淵進取關中的目的顯然是登基稱帝,建立新王朝。他所以假惺惺扶立一個孩子做傀儡皇帝,不過是以此觀望形勢,等待良機,而絕非誌在複興隋朝。扶風大戰與潼關戰場的勝利,使李淵在關中的統治地位得到了極大鞏固,同時也使他敢於放開手腳直奔皇帝寶座。於是,他很快便開始采取行動了。在與一批心腹商議後,他決定讓劉文靜進入皇宮去見小皇帝楊侑。
當劉文靜來到皇宮時,楊侑正在後宮與幾個小太監玩耍,得知劉文靜與幾十人到來,頓時如五雷轟頂,呆了半晌,隻得來到正殿。見到劉文靜,忙抖著身軀躬身道:“劉愛卿所來為何?”
劉文靜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吻道:“陛下折煞微臣了。陛下且就坐。”
待楊侑坐定,劉文靜又以一種威嚴的口吻問道:“陛下得以坐此,誰之功也?”
楊侑心頭又是一顫:“這個……自然是唐王之功。”
劉文靜忽厲聲道:“臣聞有人欲離間唐王與陛下,陛下知否?”
楊侑聞言,登時色如死灰。李淵之心,路人皆知,後宮之中,哪能沒有人談及此事。倘若追問起來,隻怕後宮各個都難逃一死了。楊侑正不知如何迴答,卻又聽劉文靜道:“陛下意欲如何?”
“這個……全憑唐王處置。”
“此事不可問唐王。依臣之計,為防有內賊謀害唐王,不利於陛下,陛下可降詔,允許唐王劍履上殿,讚拜不名,以絕奸賊邪念。”
楊侑忙道:“朕立即令人擬詔。”
劉文靜又道:“為確保陛下安全,可令唐王選取忠誠可信之士替換宮中禁衛。另以夏誠為後宮總管,總理後宮事務。刑部尚書蕭造對陛下一片忠心,可令其兼任太保。凡朝中之事,皆需與之商議。如此,臣方可保陛下平安。此外,可加賞唐王擁戴之功,以雍州等十郡之地為其封地,唐國可置丞相以下官。加封其為相國,總理朝政,並加九錫之禮。”
“朕這就令人擬詔,一切皆依愛卿之言。”
此時的楊侑隻有一個想法,盡快讓出自己的皇帝寶座,唯求李淵能饒自己一命。劉文靜聞言,卻不肯走,一直等到詔書草擬完畢,令人傳了下去,方才率人離開大殿。
這些詔書很快便陸續公布於世。這時,普天之下的人都明白,李淵距登基稱帝、取隋朝而代之已隻有一步之遙了。然而,一向老謀深算、行事謹慎的李淵卻並不認為這最後一步可以隨意邁出。他還想再建立新功,樹立更高的威信,讓天下人都認可自己稱帝的合法性。是的,真正的權力是別人無法給與你的,它隻能來自於你自己的威望。而這威望乃是功勳不斷積累的結晶。然而,現在李淵才隻占據了關中,他在廣大的中原地區還沒有多大的影響。他要到中原去宣揚自己的聲威,讓普天之下都知道自己將要建立的唐王朝是一支天下無敵的力量,然後再登基稱帝。所以他要先出兵去攻打東都。當然,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宣揚一下國威,為自己稱帝鋪平道路,而並非真想攻取東都。
然而,他的想法卻遭到了多數重臣的反對。李建成、裴寂、劉文靜等都以為薛舉近在肘腋,此時出兵遠討東都,非國家之利。李世民更主張:“父親欲立功樹威,何不乘勝出兵滅薛舉!今李密、王世充皆在東都,破之不易。薛舉破殘之餘,若大舉討伐,可一戰成功。”
李淵道:“此事孤思之久矣,薛舉驍勇善戰,今雖敗,實力尚存,非旦夕可破也。且若逼之太甚,恐其必勾結突厥,前來侵我,此非我之利也。今薛舉新敗,無力大舉來犯。我軍正好乘此良機前往東都。不需攻克東都,隻需與李密、王世充戰而破之,使天下皆知我無敵兵威,即可速速返還。”
世民道:“我與突厥,早晚必有一戰。若總是畏手畏腳,避而不戰,何日方能一統天下。”
李淵道:“二郎莫急,今關中新定,尚不宜與突厥撕破臉皮。”
見眾人不再反對,李淵又道:“你等既無異議,可令大郎為左元帥、二郎為右元帥同率大兵十五萬東征東都。”
劉文靜道:“何不留大郎坐鎮長安,萬一薛舉來犯,也好統兵禦敵。”
李淵道:“李密、王世充皆當今之梟雄,不可輕敵。大郎二郎同去,凡事也好有個計議。關中之事,就煩勞劉司馬與裴監多多費心了。”
眾人計議已定,方才離開相國府。李淵給建成遞了個眼色,建成會意,便留了下來。李淵見眾人已退去,方才語重心長道:“大郎,此番出兵你為左元帥,實則為主帥;二郎為右元帥,實則為副元帥。你一定要打他一兩個勝仗再迴來,以建功立威。”
李建成忙道:“孩兒明白。”
“不,你不明白。你可知為父為何令你與二郎同往東都?”
李建成一臉迷茫道:“父親有何深意?”
李淵道:“今關中雖定,然則要掃平群雄,一統天下,正不知要有多少征戰。讓他人統兵,為父實難放心。故統兵出征之事,全靠你與二郎了。隻是你今日為世子,不久便是太子,未來是要繼承為父之位的。”
建成聞言,不覺惶惑,忙道:“孩兒豈敢做此想!”
李淵並不理他,繼續道:“故若讓統一天下之功盡歸二郎,實非你與國家之福啊!”
建成聞言色變:“天下未定,父親何出此言,莫非有小人從中挑撥!二郎與孩兒手足情深,斷不會作他想。”
李淵望著建成搖頭道:“此事目下雖無,卻難保日後不有。為父隻是防患於未然耳。”
建成道:“父親務必斷此念頭。若是連二郎也不肯信任,父親與誰共取天下。且孩兒絕無貪圖大位之心,隻要天下歸於我家,孩兒寧願將這世子之位讓與二郎。”
李淵長歎一聲道:“我兒還是太過天真啊!隻怕二郎之心不同於你心啊。”
“孩兒願意性命擔保,二郎必無異心。”
“你之所言,雖甚乖我意,但你能作如此想,為父卻甚感欣慰。也罷,萬事皆憑天命吧!”
卻說世民迴到秦公府,召集李靖、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四人,將李淵的想法告訴給他們。沉默了好一陣後,還是房玄齡先開口道:“隻怕薛舉此時已設法與突厥勾結了。始畢野心勃勃,斷然不會坐視我強大。我若此時東征東都,始畢必與薛舉共同進犯關中。”
世民聞言一怔,卻見杜如晦道:“玄齡所言極是。”
世民道:“隻是父王主意已定,恐難更改。”
眾人麵麵相覷,李靖道:“扶風經如晦經營,城堅池固,如今又糧穀廣積,薛舉若來進犯關中,必不再來扶風,而應取道涇州。秦公若率大軍東征,必以良將率重兵鎮涇州。”
說著,抬頭掃了一眼杜如晦。如晦會意,便道:“我願前往涇州。”
李靖又轉向世民道:“扶風也需增加兵力,以防萬一。且秦公此去,必須速戰速迴。”
世民道:“隻好如此吧!”
眾人既已議定,又商定了一些具體安排,正要散去,卻見長孫無忌猶猶豫豫道:“秦公用兵遠勝於世子,且關中亦需大將坐鎮,唐王何必讓你二人同去東征?其中恐另有深意呀。”
世民聞言,先是一愕,忽厲聲道:“天下未定,你何發此亡國之言!”
說著,用目光掃向另外三人,卻見三人各自低頭不語。很顯然,這三人是同意無忌看法的。世民不覺心頭一顫,卻又咬牙斷然道:“大郎寬仁友悌,斷不會做出不利於世民之事。”
見四人仍無話,他隻好頹然擺擺手道:“你等暫且迴去做準備吧。”
隋大業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18年正月,李建成、李世民統率關中十五萬大軍開赴東都洛陽。此時,唐軍威名已經遠播關外,故建成所到之處,多有郡縣來附。建成均加撫慰,令其各守城池,以待李淵加封。這一日,唐軍兵臨東都,便在瓔珞門前擺開陣勢。卻見王世充等一幹東都大員齊聚城頭,對著城下高聲喊道:“爾等何來?”李建成聞言,便令人到城下傳言:“聞聽逆賊李密圍攻東都多日,東都困窘,特來救百姓脫離苦海。”
王世充笑道:“唐王來否?”
建成又傳言道:“關中政務繁忙,父王難以脫身。特令建成與二弟世民前來。”
王世充哈哈大笑:“李密一代梟雄,唐王自來尚恐非其對手,派你等兩個娃娃前來,豈非送死!速速迴去告知爾父,東都有我在,不必他掛懷。”
建成聞言,也哈哈大笑:“關中諸事繁忙,父王本不願插手東都之事,隻是李密圍城日久,將軍無計破敵,致使東都危如累卵,一旦為李密所破,實乃我大隋之損失。故此方才派建成前來。還望將軍打開城門,讓建成入城,與越王共商破敵良策。”
王世充聞言大怒:“小子休要花言巧語,李淵名為隋臣,實乃叛賊。竊據京師,心懷盜國之誌。此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乃大隋忠臣,豈可將東都交付你手!速速離去,否則必殺你個片甲不迴!”
建成道:“王將軍可謂圖窮匕見矣!當今天下動亂,百姓塗炭,皆因你等佞臣蒙蔽盛聰。今又竊據東都,荼毒百姓,意圖不逞,誰人不知!建成今日之來,特為取爾首級,使東都百姓複見天日也。”
王世充聞言,益發怒火填胸,忍不住迴身道:“誰替我去取李建成首級?”
卻見王玄應、王玄恕及霍舉三位猛將道:“末將願往!”
王世充便令三將率軍一萬,出城來戰唐軍。那王玄應出城後,縱馬出列高聲罵道:“叛賊李建成,速來送死。”
唐軍陣中,早惹惱了猛將李客師,飛馬殺出,直取王玄應。卻被霍舉殺出敵住。二人戰不到二十合,李客師手起一槍,將霍舉挑落馬下。那邊王玄應與王玄恕大怒,一起殺出陣來,唐陣中早有段誌玄、公孫武達殺到,替下客師,戰住二人。戰了二三十合,不分勝敗。恰在此時,隻見城南煙塵大作,卷地而來。待塵埃漸落,方才看清軍中打著魏字大旗,方知是李密也率軍殺到。隻見魏軍在遠處布列成陣,卻並不肯衝殺過來。建成對世民道:“李密這是想坐觀我與王世充鷸蚌相爭,以便收漁人之利呀。”
話音未落,隻聽得東都城內響起一陣鳴金之聲。王玄應、王玄恕便脫離戰團,撤軍迴城了。建成明知李密要坐山觀虎鬥,自然不會追殺,便留下劉弘基率軍五萬以備城中隋軍。自己卻與世民一同開向魏軍。兩軍相遇,但見魏軍黑壓壓鋪天蓋地,足有十幾萬。忽見陣中一人縱馬來到陣前,身高一丈,形態矯健,穿戴一身黃銅盔甲,胯下駿馬,手中長槍,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正是魏軍第一猛將秦瓊。隻見他趕奔陣前,將手中長槍一擲,早有半截入地。隨即高聲喊道:“你那唐軍眾將,可有能拔出此槍之人?”
說罷,轉身便迴。唐軍將士見了,一時各個震驚,無人上前。需知這秦瓊陣前擲槍之舉,並非兒戲,這一槍擲下,足見其膀上千鈞之力,普通之人定然難以將這槍拔出。若是著名猛將上前,拔不出這槍,自不待言,即使是下馬棄兵,全力拔出,也不免大失顏麵,且頗損己方威勢。除非有人氣力勝過秦瓊,上前從容拔出此槍,方才能夠大振軍威。故此秦瓊常用此一招來震懾敵膽,鼓舞本軍鬥誌。片刻之後,卻見唐軍中忽縱馬飛出一人,正是猛將段誌玄。隻見他來到秦瓊槍前,在馬上將右手錘交於左手,伸出右臂猛力一拔,卻見那杆長槍紋絲未動。魏軍陣中,頓時響起一陣哄笑。誌玄不覺滿臉羞紅,不由得將雙錘一齊掛於馬上,伸兩臂全力一拔,那槍便晃了兩晃,再又一拔,那槍便被拔出幾近半尺。此時,唐軍陣中倒還平靜,魏軍陣中卻響起一片驚唿之聲。需知秦瓊每每在兩軍陣前用這一招,卻從未有人能夠在馬上便將槍拔出,故此魏軍不由得歎服誌玄神力。那邊秦瓊眼見誌玄要將槍拔出,豈能坐視不理。抽出背後雙鐧,便衝向誌玄。世民在陣中見了,唯恐誌玄有失,忙縱馬挺槍替下誌玄。秦瓊乘勢來到槍前,伸臂一拔,便操槍在手,直取世民。二人剛一交手,世民頓感槍勢沉重,直如當年與阿史那賀魯相鬥一般。忙打起精神,全力應戰。二人便在陣前戰了十來個迴合,不分勝負。唐軍陣中,李建成見秦瓊如此神勇,世民又戰他不下,唯恐世民有失,恨不能上前替迴世民,卻情知去也無益,正待喚人相助,卻見李靖早已縱馬上前,口中唿道:“右元帥且退。”
世民正與秦瓊大戰,忽聽得耳畔有人唿喚,聲音雖然不高,卻如洪鍾般撼人心魄,知是李靖,便撥馬迴歸本陣。秦瓊廝殺正酣之際,突覺一片凜凜神威排山倒海般壓迫而來。抬頭看時,卻是李靖一馬殺到,正要上前搭話,卻不料火麒麟飛奔而至,李靖一杆大槍早已向咽喉刺來。秦瓊一見槍勢沉猛,忙奮力擺槍撥開。待兩般兵刃相交,李靖卻忽將手中槍一纏,反將秦瓊之槍纏至外側,隨即大槍便向秦瓊攔腰掃來。秦瓊急將長槍直立護身,卻見李靖已將大槍撤迴。秦瓊剛要挺槍反攻,卻見李靖那杆大槍早又刺近心窩。秦瓊隻好擺槍招架。倏忽之間,二人已交手二三十合,秦瓊僅迴擊了四五招。但秦瓊雖守多攻少,卻也招架自如,故而一時難分勝負。隻是秦瓊眼見得被李靖占了上風,不由得內心羞惱,於是撥馬便走。李靖隨後便追。那秦瓊戰馬如何比得上火麒麟,瞬間便被趕上。卻見秦瓊坐下戰馬突然一個側跑,便憑空橫移出三五尺遠,一杆槍已刺近李靖前胸——正是秦瓊絕技迴馬槍。原來這迴馬槍的奧妙之處,全在坐騎的這個側跑,因為對手追趕你之際,必然全神貫注於前方,而這一個側跑卻讓被追者連人帶馬瞬間橫移,出槍的方向隨之改變,所以能產生出敵不意的奇效。秦瓊本以為這一槍縱然不能傷了李靖性命,也足以讓自己強占先機。不料長槍未及李靖近身,卻見李靖手中大槍一纏一撥,便將這長槍蕩開,順勢橫掃,那槍早近秦瓊腰際。秦瓊不及迴槍招架,慌忙中一個鐙裏藏身,大槍便如飛掃過,隻聽得“哧啦”一聲,秦瓊戰袍左袖已被劃破一角,登時驚出一身冷汗。李靖一招搶占先機,緊接著便一連刺出十幾槍,槍槍隻在秦瓊要害處弄影。直殺得秦瓊左支右絀,冷汗直冒。魏軍陣中羅士信與秦瓊兄弟情深,見此情景,忙策馬挺槍前來助戰。李靖明知羅士信殺到,卻隻作不知,忽地以槍為棍砸向秦瓊。秦瓊不敢怠慢,橫槍向上一架。李靖卻借兩般兵器相撞的一蕩之力,反槍砸向羅士信。與此同時,已將戰馬兜轉過來。羅士信但覺一陣勁風襲來,勁如刀割,急忙舉槍招架,卻不料在兩槍相交的瞬間,李靖陡然將大槍用力下壓,羅士信忽覺兩臂一軟,原本高舉過頂的長槍直接被壓到頸項以下,李靖順勢將槍一推,刺向羅士信咽喉。嚇得羅士信連忙縮頭藏身,同時奮力舉手中長槍托起李靖的大槍。隻見大槍過處,早有一縷盔纓飄落。士信一愕之間,李靖卻就勢將大槍迴掃,剛好架開秦瓊刺來的一槍。
原來這李靖槍法有其自創的三大絕技:第一招便是“幻影追魂槍”,乃是最能一招致命的真正絕技。當年阿史德賀魯隻因各種機緣巧合,才得以槍下逃生。但是,使用“幻影追魂槍”,需瞬間調動全身內力,因而頗耗元氣。如果連用兩次,即會暫時消耗近一半的戰力,連用三次,即必須暫時退出戰鬥。而且每次將此招使全後,若不立即運氣調息,便會有損身體。可戰場之上,又哪有時間調息?此外,還有一點:隋末之際,佛教已經流行,李靖本人對佛學也頗為信奉,因而他雖身在戎行,卻不願親手殺人。所以,若非萬不得已,李靖是不會亮出這一致命殺招的。第二招便是剛才對秦瓊兩次使用的纏槍之法,喚作靈蛇纏身。雖因秦瓊躲閃迅疾且槍法已臻化境,方才躲過一劫,卻仍被李靖一招搶占先機,自己招招受製。但是使用此招,也需有一前提,就是自己的力量至少不輸於對手。第三招即是對羅士信這一招,喚作巨蟒吐信。雖然砸下這一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真正致命的卻是隨後刺向咽喉的一槍。這一招可兩用:如果力量大於對手,即可如方才李靖一般出招。如果力量小於對手,則需在兩般兵器相交前的瞬間,突然抽槍讓過對手迎來的兵器,然後再刺向對手咽喉。這一淩厲殺招,非同小可,天下極少有人能躲過。羅士信所以能在槍下全身,一來是由於其武藝高強,天生神力,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一旁有秦瓊相助,令李靖無法將招數使滿。
三人戰在一處,轉眼之間又鬥了二十餘合。李靖卻依舊攻勢不減,隻不過此時已是虛招多,實招少了。見此情景,魏軍中又惹惱了少年英雄裴行儼。隻見他口中高叫:“兩位虎將卻鬥不過一李靖,傳將出去,豈不讓人恥笑我魏軍無人!今日必殺李靖,以壯軍威。”說罷,催馬舞雙錘直取李靖。李靖見裴行儼殺到,不退反進。縱馬向前,挺槍刺向裴行儼。裴行儼將雙錘一對,正好夾住了來搶。卻不料李靖突然橫槍一抖,裴行儼但覺兩臂一震,手中雙錘登時分向兩邊,險些脫手。李靖乘勢推槍向前,直刺裴行儼咽喉。裴行儼忙閃身躲避,此時秦瓊、羅士信已各挺長槍從左右兩側同時刺向李靖。李靖也不招架,反而將大槍橫掃向羅士信頭頂。羅士信急忙抽槍招架,李靖卻忽將手中槍迴抽,用槍尾撥開了秦瓊刺來的一槍。隨後卻不返身,而是一連兩槍逼退羅士信,同時兩腿一夾,火麒麟早已從裴行儼與羅士信之間衝了過去。秦瓊等三人以為李靖要逃,正待追趕,卻不料李靖又一踅戰馬,殺了迴來。四人殺作一處,恰似天神鬥法。這邊李靖手中一杆大槍,舞得漫天青影飄忽,直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及。攻時,有雷霆動於九天之勢;守時,有昆侖橫臥大地之形。那邊,三虎將也各逞英雄,將手中兵器舞得風雨不透。兩軍將士隻是眼見得寒影如織、塵團亂轉,耳聽得馬蹄雜遝、金鐵交鳴,卻辨不清哪裏有槍,何處是錘,更看不見人身馬影。不覺各個瞠目結舌,忘了上前助戰。
一時之間,雙方又戰了五六十合。三虎不僅未將李靖殺敗,而且根本未能將李靖困在核心。喜得唐陣中觀戰的李建成一疊聲叫好,道:“二郎,你果然是獨具慧眼,識得真英雄。”
此時的李世民心中一麵對李靖的槍法神奇敬服不已,一麵又對秦瓊等三人的勇猛善戰讚歎有加,一時竟起了收服之念。因此他既深恐李靖有失,又擔心李靖一時性起,使出“幻影追魂槍”要了三人性命。於是急令鳴金召迴李靖。
魏軍陣中,李密見李靖獨鬥三虎,卻似乎絲毫不落下風,唯恐折了本軍銳氣,不由得心中暗急。有心再派人前去助戰。可這四人直鬥得兵風如割,殺氣漫天,平常將領如何能夠近前。便忍不住將目光投向身旁的另一位虎將單雄信,卻不料單雄信低頭隻作不見。李密心知單雄信素與秦瓊等三人不睦,故而樂得看他們笑話。正覺無奈,卻聽得唐軍中響起鳴金之聲。
此時,李靖久戰三將,已是暗覺吃力,再戰下去,隻怕是必敗無疑。此刻聞聽鳴金之聲,立即盡力將大槍一揮,在半空中畫出一道弧光,登時逼退三人,撥馬便迴。秦瓊等三人竟然也未追趕。裴行儼不禁掩麵長歎:“自今而後,再無麵目誇勝言勇矣!”撥馬而迴。秦瓊與羅士信也麵麵相覷,垂頭喪氣迴向本陣。
此一戰,叫作李靖戰三虎。此戰,在場眾人隻見得三虎被李靖殺得袍破盔殘,卻不知再戰下去,李靖必敗無疑。故此,民間便有李靖一人馴三虎的傳言。自此以後,李靖威震寰宇,天下英雄無不聞風喪膽。
卻說秦瓊等三人看看迴到本陣,忽見一箭閃過,直射向李靖。原來是王伯當在軍中見秦瓊等三隻猛虎竟不能勝得李靖一人,著實讓魏軍銳氣盡折,便暗施冷箭,想要射殺李靖,為魏軍挽迴顏麵。這李靖眼看迴到本軍,忽聞腦後風聲,急閃身躲避,卻忽又聽得耳後“哢”的箭矢折斷之聲,急迴頭看時,卻見有兩段斷箭墜地,另有一箭斜飛而去。原來李靖大戰三虎之際,客師擔心哥哥有失,有心發箭相助,卻見四人殺得一片金光鐵影,哪裏分得出誰是李靖,隻好扣箭於弦,以便找時機發箭。又恐箭矢多了誤傷了哥哥,故此並未使用連珠三射,隻在弓上搭了一枝箭。此刻忽見有箭矢射向李靖,便發箭射斷來箭。客師見哥哥無事,急又取箭在手,弓開箭出,便有三道寒光同時射向秦瓊等三人。此時三人已迴到本軍陣前,忽聽得腦後風聲,秦瓊閃避的快,那枝箭便從頭側射過,正中麵前一人,登時翻身落馬。裴行儼急迴錘撥打來箭,那枝箭與錘相撞,登時斜飛出去,正從行儼耳邊彈過,驚得行儼出了一身冷汗。士信忙低頭俯身避箭,卻還有些遲了,被那箭貼甲劃落幾片甲葉後,又射中前方一將戰馬。疼得那馬翻蹄尥蹶,將主人掀翻於地。惹得軍前一陣騷亂。這時,隻見客師又抽箭在手,要射王伯當。那王伯當在陣前看得真切,不由得頭皮發炸,忙閃身隱入軍中。這時,世民不想引起一場鏖戰,忙喝住客師,來到陣前,對李密道:“魏公一向可好?”
李密答道:“秦公別來無恙?”
世民道:“世民素慕魏公高名,特來與公會獵逐鹿,不期一旁有坐觀者。不知魏公意下如何?”
李密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怎會看不清眼下形勢。事實上,他見王世充退迴城去,便有意收兵。但既然興師動眾來到沙場,又怎可一言不發便撤軍迴寨。故此才打算讓秦瓊陣前揚威,以便震懾唐軍,然後再體麵地提出各自退兵建議。卻不料半道殺出李靖、李客師哥倆來,反使他弄巧成拙。此時見世民有罷戰之意,自然無不同意,便上前道:“秦公,你我皆是智者,豈可自為鷸蚌,令他人漁利。不如各自收兵,若是有緣,他日自有相逢之時。”
世民便道:“真乃英雄所見略同,世民也正是此意。”
於是各自罷兵迴營。
迴到大寨後,李建成與世民商議道:“今日一戰,足見東都、李密皆為勁敵,非旦夕可破。且王世充、李密俱存坐收漁利之心,我豈甘為鷸蚌!關中根本之地,我二人皆來此地,必啟薛舉覬覦之心。且李先生兄弟斬將鬥敵,足使中原知我軍威。不如乘勢班師凱旋。”
世民道:“大哥所言極是。今我新定關中,縱然攻克東都,亦不能守。不如及早班師。”
王長諧聞言,起身道:“二位元帥所言雖是,但我十幾萬大軍到此,未嚐真正一戰,即便旋師,豈非徒自勞民傷財。”
世民道:“無妨,我撤軍之時,東都必來追殺。正好一戰破之,以樹我軍威。”
房玄齡在一旁道:“三王陵正是伏兵之所。”
李建成道:“此計甚妙,便在三王陵設伏,以破東都軍。”
次日,唐軍休兵一日,到了夜間,忽然拔寨而起,臨行之前,還特地亂丟些甲兵器械,然後匆匆撤軍離去。待到天明,東都守軍發現唐軍一時撤離,忙報於留守府,越王楊侗便召集眾文武官員商議。太府卿元文都道:“李建成突然倉皇離去,必是關中有變,其軍心必亂。率軍追擊,必獲全勝。”
王世充出列道:“敵軍離去,必定有備。李密又有坐收漁利之心,我等不可輕出。”
元文都笑道:“想是王將軍吃了李密幾次大虧,心中怕了。隻是若事事都存個怕字,便不用爭戰廝殺了。”
王世充聞言,一時語塞。略一遲疑,便微微一笑,退迴班列。這時一旁的王道誠卻怒聲道:“我王家將身經百戰,何曾怕過。末將便請率軍追擊李建成。”
王世充看向王道誠,欲言又止。越王楊侗道:“可令光祿大夫段達率軍三萬追擊李建成,王將軍可隨段大夫前往。”
於是,楊侗便令段達率大將跋野綱、韋津並王道誠等及三萬精兵去追擊唐軍。段達領命,率軍一路疾行,剛剛來到三王陵,卻聽得一陣號炮之聲,便見前麵一支約萬餘人的軍馬殺出,為首一將金盔金甲,器宇軒昂,正是李世民。左有段誌玄,右有公孫武達,一同來到陣前,笑吟吟道:“來者可是東都兵馬?世民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段達心內大驚,口中猶自道:“李世民,本官特來拿你。誰與我拿下此賊?”
話音未落,早見身後王道誠、韋津二將並馬殺出,直取世民。世民身邊誌玄、武達也縱馬迎上前去,世民卻退迴本軍。隻見四將在陣前戰了二三十合,未分勝敗。原來這王道誠在王家將同輩中乃是佼佼者,武力僅次於王玄恕,韋津也是東都城內著名虎將,二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故能與誌玄、武達大戰多時。此時隋軍陣中跋野綱見王、韋二將戰敵將不下,挺槍便要上前助戰。世民見狀,一聲令下,唐軍便衝上前去。這時,忽見隋軍陣後塵頭大起,史萬寶、呂紹宗、任瓌、盛彥師又率二萬兵馬呐喊著衝上前來。段達急欲分兵迎敵,卻見世民已率軍殺到,雙方頓時展開混戰。世民身先士卒衝入隋軍,一陣衝突,隋軍頓時大亂。段達見本軍被圍,本已心中驚慌,此時又見世民如此神勇,更加不知所措。戰不多時,隋軍大敗。王道誠等隻好保著段達突圍而出,逃往東都。世民揮軍便追。這段達等逃不出五裏,卻見眼前煙塵又起,一支唐軍迎麵殺來,為首一將正是李客師,口中高喊:“隋將還不下馬受擒!”
段達等見了,莫不色如死灰。
不知眾人性命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