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刑場之上,李綱再次令人將李靖押到麵前,開口問道:“李靖,你知罪嗎?”
李靖話未出口,卻忽聽遠處傳來一連串霹靂般喊聲:“刀下留人!刀下留人……”
又過了好一會兒,方見兩匹戰馬,一匹純白如雪,一匹赤紅似火,飛一般狂奔至法場中心。正是李世民與公孫武達。隻見李世民滾身下了戰馬,口中猶自喊著:“刀下留人……”一見李綱,又說了一句“刀下留人”,一眼掃見李靖,便忽地癱坐在地。李綱一見世民,心中大喜,忙起身道:“右都督。”
世民又說了一句:“刀下留人!”
李綱道:“此事非是老夫所能做主。”
世民喘息了好一陣方才站起身來道:“這是自然。”又轉身一把抱住李靖道:“恩公受屈,實乃世民之過。”
李靖隻是伸手拍了拍世民後背,卻一言不發。世民又道:“待我稟明父親,即刻就迴。”說著,翻身上馬,剛走出幾步,又返身對李綱道:“我迴來之前,切不可行刑。”
又轉向公孫武達道:“你就在此護住恩公,若敢有人欲對他不利,隻管替我打死。”
說罷,方才便匆匆離去。
來到留守府前,世民徑奔官衙大廳。此時李淵正忙著與眾文武商議如何論功行賞,當提到何潘仁時,李淵不由得兩眼微紅,對裴寂道:“潘仁老母必厚加撫恤。此外,潘仁所有俸祿依舊按時給予其老母。”
恰在此時,卻見世民闖進廳內,開口便厲聲問道:“父親,為何要斬恩公?”
一旁的眾文武從未見過世民這樣對李淵講話,不禁愕然。李淵頓時麵沉似水,略一遲疑,便向裴寂遞了個眼色。裴寂忙示意眾人退下。李淵故意在眾人尚未離去時,義正辭嚴道:“劉司馬攻上長安城頭時,李靖竟正與衛文昇共同指揮守城,顯然是這廝心持兩端。此等奸邪之徒,不斬何為!”
此時,世民也自覺不妥,將語氣略微緩和下來道:“父親差矣!恩公身在城內,若不與衛文昇虛與委蛇,如何能使公孫武達出城助我破陣。”
李淵張口結舌半晌,眼見眾人已離去,方才壓低聲音道:“我兒休要執拗。李靖那廝才略如此,豈能久居人下。不如借此機會除之,以絕後患。”
世民道:“父親深意,孩兒豈能不知。然則李藥師心懷忠純,斷非背義反叛之人。且欲成非常之事者,必有非常之胸襟。古人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父親豈可以無端猜疑,自毀幹城之將!”
李淵見世民一再反駁自己,便帶著責備的口吻道:“事關社稷大計,我兒切不可意氣用事。”
“孩兒力保恩公,豈有私心。今天下群雄並起,得賢才者得天下。恩公才略卓絕,天下皆知。且身未來投,已立大功。父親若無端殺之,則天下賢才,誰肯再來投奔。此乃自棄天下也。”
李淵沉吟半晌,忽斷然道:“他事盡可從你意,隻有此事萬萬不可。”
“父親他事盡可不從孩兒,唯此事需聽從孩兒一次!”
李淵又憤憤地盯住世民好一陣,忽然一甩袍袖,轉身便向後堂走去。
“父親!”卻見世民忽然跪倒在地,“父親若非斬恩公不可,不如……”
世民本想說“不如先斬世民”,但陡然感到此話一旦出口,便再無迴旋餘地了。略一遲疑之際,忽然想起方才房玄齡所言。便將語氣再度緩和道:“父親,李藥師若存爭雄天下之誌,何待今日!”
世民方才雖沒有把話講全,但李淵是何等人物,又怎能不明白他要說什麽?一時氣得麵紅耳赤。忽聽世民此話,先是一怔,隨之神色變暖:“此話亦有道理。”
世民繼續道:“從李端所言,可知天下大勢,盡在李藥師度中。且當時李氏兄弟二人僅兩杆槍,一囊箭,即保三原一縣平安。若在那時登高一唿,豈無從者,又何必此時屈身與衛文昇等為伍,以助我破陣!”
李淵連連點頭道:“我兒所言甚是。如此,你可親去傳我命令,立即放了李藥師。”
“多謝父親!”
世民說罷,起身便走。這時,劉文靜與裴寂從後堂走來,劉文靜意味深長地歎了口氣:“大將軍,隻怕縱虎容易擒虎難啊!”
李淵目送著世民的背影,喃喃道:“若不放了李靖,隻怕是二郎非我兒也。”
裴寂隻是搖頭道:“天意呀,天意!”
卻說世民離了留守府,立即返迴法場,一麵令公孫武達率一隊人馬去到張夫人叔叔府上向張氏夫人報平安,並留在張府守護,不得讓義軍騷擾;一麵帶著李靖迴到長安唐國公府。原來,這李淵一族世代在朝中為官,李淵本人原本也是京官,故此在長安本有府邸。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使後,雖舉家遷至河東,但京師的府邸卻留了下來,以備有人迴長安時暫住。此時義軍剛剛攻取長安,各級官員府邸尚未安置,故此世民便將李靖帶迴府中。迴到國公府後,世民急一麵令人準備香湯請李靖沐浴,一麵令人準備酒宴為李靖壓驚接風。浴罷,世民又令人找了一套自己的衣服讓李靖穿了。見酒席尚未辦好,世民便忙不迭地將李靖引入寢房,先讓李靖在榻上坐定,然後納頭便要拜李靖。慌得李靖急起身扶住道:“公子萬萬不可!”
世民便道:“都是世民慮事不周,致使恩公受此奇冤大辱!還望恩公以宇宙之心胸,海涵世民彌天之罪。”
李靖道:“此亦劫數使然,非公子之過。望公子不必再提此事。”
世民便請李靖上了臥榻,促膝交心道:“恩公才略蓋世,必有淩霄之誌。不知世民可能有所裨益否?”
李靖忙又起身道:“公子今為三軍統帥,當示將士以無私。李靖今後需效力於帳下,故望公子不可再稱李靖恩公。”
世民聞言,點頭道:“恩公所言極是。”略一沉吟道,“如此,今後世民便稱恩公為先生如何?”
“李靖亦不敢當。”
世民立即道:“軍中雖不可有私,然則敬賢之意卻斷不可無。世民便稱恩公為先生了。”
李靖也不再爭論,便接著世民的話頭道:“公子問李靖胸中之誌,李靖不敢相瞞。同族相殺,李靖以為恥。助大將軍與公子一統天下,亦屬形勢使然。李靖生平,唯願掃北虜,靖沙漠,蕩四夷,令日月所照之地盡在我華夏域內,大地所載之族皆為李氏臣妾。還望公子日後成全,使李靖此願得嚐。”
世民起身撫掌讚道:“此亦世民之誌也。待日後世民助父親掃平群雄,一統山河之後,定助恩……先生嚐此鴻鵠之願。”
李靖立即起身拜道:“李靖謝過主公!”
世民忽聽李靖改口稱自己為主公,不覺一愕,隨即會意:李靖這一改口,實際是已經確認了世民與自己的附屬關係。他是決心要在自己帳下效力了。世民內心暗喜,急伸手扶住李靖:“你我心意相通,先生不需客套。”
說罷,二人又略一沉吟,世民又道:“今已取長安,當圖王業,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李靖略一思索道:“守信、重人、任勢而已。凡此三事,行之則民心可附,賢才可集,境土可拓,天下可治。自古之得江山、治天下者,唯此三事耳。”
世民聞言,不覺一愕。早在太原時,身邊便不斷有人勸他要重視人才,實行仁政。其後,房玄齡又對他講了立信的重要,他也明白了其中道理。而李靖所講的守信與房玄齡的立信不知是否有所不同。至於重人,如果僅僅是意味著勸他行仁政,重賢才的話,就未免太過泛泛,這絕非李靖的風格。他不禁又道:“願聞其詳。”
李靖從容道:“守信,乃治國之本。君無信,則國無威。君無信而國無威,則君臣相疑,上下相猜,鄰裏不相和,父子不相親,舍己一人,他人盡為賊矣。如此,則何以立國治民,何以一天下而開太平!重人者,乃順天而敬人也。夫人性如水,君王如器。聖王以人遇臣民,則臣民為人;庸主以牛馬待臣民,則臣民皆為牛馬矣!為人,則賢而知義;為牛馬,則愚而無恥。臣民賢則國力強,國力強則無往不利;知義則眾相愛,眾相愛則天下太平矣。臣民愚則國力弱,國力弱則無以成事;無恥則眾相害,眾相害天下難安。是故周以人待臣民而國祚八百,秦漢以來,糞土臣民,故多旋踵而亡。兩漢雖享國四百載,又豈堪與周相比乎!且劉淵、石勒之徒一旦奮起,則如虎狼之入羊群,萬裏中原,轉瞬山河破碎,蒼生塗炭。豈非臣民愚而無恥所致乎!任勢者,把握機遇,順勢而動也。夫天下大勢,順之則成,逆之則敗。然成敗之機,在於轉瞬之間。此隨時而變,不可預言也。”
世民聞言,沉思片刻道:“守信、任勢,世民受教矣。然則重人,世民猶有所惑。昔漢重王莽而莽篡漢,魏重仲達而司馬亡魏。以此觀之,漢魏之亡,豈非在於重人而非輕人乎!且司馬南遷,由八王亂政,此亦與輕人無涉。”
“漢魏視臣民如牛馬,故臣民愚而不知義。臣民不知義,故王莽、仲達篡逆而天下坐視。向使漢魏視民如傷,待天下人皆如待王莽、仲達,二人何從而為篡逆之事?臣民愚,則國力弱,故劉、石侵淩而中原束手。”
世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問:“先生所謂人者,天下人乎?若行重人之策,則天下無王莽、仲達之徒乎?”
“此非靖所敢斷言也。靖之思慮,僅及此耳。都督天縱英才,當為社稷思萬代不易之策。”
其實,李靖所講並非虛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有些問題確實是他所無法解釋的。當然,有些話他也不敢對李世民明言。李世民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對於這個問題,他還需深思熟慮。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李靖所講的話,他是聽進去了,並且在日後打江山、治天下的過程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攻取長安後,李淵麵臨著兩個迫在眉睫的任務:安定人心和建立政權。為此,他在攻克長安的次日,便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與長安百姓約法十二條,廢除隋朝的一切暴政,實行仁政。二是處死了宇文成及等十幾名罪大惡極的奸臣和掘毀李氏祖墳和宗廟的主謀。書到此處,讀者或許不免疑惑:廢除暴政是安定人心,可殺人報仇難道也是安定人心?事實上,這還真是安定人心的必要舉措。因為根據人們的經驗,一個新政權的誕生,總是會對前政權做出清算,然後才能徹底翻篇。李淵如果不殺掉這些人,就會有更多人會懷疑自己也會被列入懲罰名單而惶惶不可終日。故此李淵便下令殺了宇文成及等人,以使餘者安心。
隨後,李淵又將代王楊侑迎至大興殿即皇帝位,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改元為義寧。作為“迴報”,楊侑立即以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爵唐王。並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令李淵在此處理政務。從表麵上看,李淵是兌現了他在入關前廢昏立明的承諾,但明眼人卻一看便知,這場“莊嚴隆重”的鬧劇不過是李淵取隋朝而代之的前奏而已,新興的唐政權由此就算是誕生了。這個政權姓李,他將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究竟是榮耀和太平還是屈辱與不幸,還需拭目以待。
新政權建立後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建立自己的文武班底。李淵開丞相府以管理新政權的一切軍政要務。以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輔弼李淵總理軍國大事。李綱為司錄,專掌選舉官員事務。以竇威為錄事參軍,負責製定禮儀。以陳叔達主簿,專掌機密。蕭瑀民部尚書,輔佐丞相府治國理民。
原來李綱拖延時間救下李靖後,李淵雖明知他在其中故意做了手腳,壞了自己的大事,但卻並未因此怨恨李綱,反而更加欣賞他的剛正和智慧,因此予以重用。這蕭瑀便是雁門之圍向楊廣獻計讓義成公主將騙始畢可汗迴國的那個蕭瑀。他本是南梁武帝嫡派子孫,入隋後世代貴胄,與楊廣和李淵都有姻親關係。本為合池郡太守,李淵入關,舉城來投。竇威是李淵已故夫人竇氏之堂弟,為人遠見卓識且學識淵博。李淵入關後,來投義軍,為李淵所重用。同時,李淵也沒忘了自己的兒子和兄弟們,很快便封建成為唐國世子。以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國公,負責恢複長安城內秩序,保護京師安全,並負責統管關中各路兵馬。封李元吉為齊公,鎮守太原。又以堂弟李孝恭為山南道招撫大使,招撫巴蜀各郡。以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招撫山東、河南、河北郡縣。同時,令李世民加緊練兵,以防薛舉來侵。這些賢才和子侄同心協力輔佐李淵,治理關中,使得關中氣象煥然一新。四方郡縣莫不聞風歸附。
在李淵日理萬機之際,李世民也沒閑著。他一麵讓李靖幫助自己整軍練兵,一麵與房玄齡一起招賢納士,廣攬人才。李靖盡展才智,助世民整軍練兵,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軍隊便大有進步。房玄齡也是悉心竭力,幫助世民四處訪名士,求賢才,很快便為世民招攬到關中名士姚思廉、顏師古、令狐德芬、傅奕、劉林甫、孫伏伽、鄭元璹,武將侯君集、盛彥師、秦武通、張士貴等賢才。世民心中甚是欣慰,根據他們的才智,有的推薦給李淵,有的被他直接留在了秦公府。但有一點,卻讓他心中一直極為鬱悶。那就是他一直想讓李淵封李靖為秦公府長史,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李淵卻一直找借口推三阻四,不肯加封李靖。雖然李靖倒也並未有何怨言,但世民心中卻十分愧疚。
這一日,世民決心再去找李淵解決此事,便到大丞相府來見李淵。將一應事務稟明之後又講道:“近日李藥師助孩兒整軍練兵,成效頗著。且他來長安日久,久不加封,恐冷了人心,還望父親速下令委任他一個職位才好。”
李淵笑道:“此事為父早有打算。李藥師國士無雙,若隻在秦公府任職,著實委屈了他。不如暫且在你府中為賓客,待日後立下大功,再加官進爵不遲。”
世民聞言,雖知這話不過是托詞,卻十分無奈,好在李淵還允許李靖留在秦公府,自己便有辦法讓他發揮所長,故此也不再爭辯。見世民一時無語,李淵也不願在此事糾纏,忙又換了話題:“我兒來的正好,為父正有事欲與你相商。前日大郎來報,說他在潼關與屈突通相持日久,尚無破敵之計,恐需你前去相助。潼關乃關中門戶,斷不可有失。隻是昨日扶風太守竇璡差人來報,自我取長安後,薛舉便兵犯扶風境界,卻被唐弼所阻。但近日風聞唐弼已被薛舉收買,降了西秦。倘果真如此,則必不日來侵扶風。薛舉父子,悍如猛虎,又近在臥榻之側,豈可不防。為父以為,此兩處早晚必需用兵。孰先孰後,還需當機立斷。不知我兒有何打算?”
原來,這扶風郡地處要衝,為關中門戶,乃是薛舉父子進取關中的一大障礙。故此,李淵入關之前先令世民略地渭北,而扶風即是最為關鍵之處。當時鎮守扶風的正是李淵已故之竇夫人的堂弟竇璡。故此世民大軍未倒,竇璡便前來歸附,李淵便令其繼續鎮守扶風。此時薛舉勢力漸大,已自稱西秦皇帝,本欲占據關中,奪取天下。得知李淵入關,不免眼紅,而此時恰好宇文成及又派人前來請求援兵,答應殺敗李淵後,與薛舉平分關中之地。而薛舉雖不屑與宇文成及平分秋色,卻有心乘勢獨霸關中,便一口應承了宇文成及的請求,立即征調兵馬,準備大舉進關。卻不料李淵義軍氣勢如虹,自己還未出兵,李淵已攻取了長安,且關中郡縣,莫不望風歸附,轉眼之間,整個關中已在其掌握之中了。薛舉自然心中憤怒,便發兵進取關中,其首要目標就是扶風。不想先鋒軍剛到扶風郡境內,卻在汧源遇到一個難纏的對手——唐弼。這唐弼本是一夥亂世賊盜。大業十年時起兵造反,一時之間,竟聚眾十萬。因為當時有“隋朝將亡,李氏當取而代之”的傳言,故此這唐弼為聚攏人心,擴充勢力,便扶持了個叫李宏芝的人做傀儡皇帝。他本人卻自稱唐王,執掌實權。李世民略地渭北時,他表麵表示臣服,實則依舊割據一方,保持著李宏芝與自己的帝王之號。西秦大軍壓境,唐弼自恃強大,便來了個堅壁固守,無意中竟起到了扶風屏障的作用。秦軍先鋒薛仁杲見唐弼軍力不弱,且擔心他一旦在危急時刻歸附李淵,便派遣使團到唐弼處許以高官厚祿,並承諾保持唐弼唐王的封號,繼續割據扶風之地。唐弼利令智昏,便答應了薛仁杲的條件,殺了李宏芝,投降了薛仁杲。這就使得扶風立即陷入危險境地。竇璡預感到薛舉不久必來侵犯扶風,故此派人到長安,一則為通報當地情勢,二則請兵增援。
世民聞言,立即道:“父親盡管放心,此事孩兒已有成算。薛舉,心腹之患;屈突通,癬疥之疾。且長安既下,屈突通已不足為懼。大郎身為世子,乃國之根本,不可久居於外。當令劉文靜前往潼關替迴大郎,並令段誌玄率兵二萬與之同往,如此,足破屈突通之軍。孩兒且留在關中,積穀練兵。薛舉若敢來送死,正好一戰破之。”
李淵略思片刻,道:“我兒之計甚合我意。今朝中政務,無需你費心;軍中之事,皆委之於你。如何決斷,你先與藥師、玄齡等商議。”
世民道:“孩兒明白。。”
世民迴到秦公府後,立即將李靖、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招至府中,商議用兵方略。
長孫無忌首先道:“屈突通才略平庸,潼關不足為慮。扶風乃關中門戶,不可失也。當速發兵前往增援。”
房玄齡道:“屈突通所以兵臨潼關,乃欲救長安也,今長安已為我所取,屈突通勢屈智窮矣!令劉文靜前往潼關,足以破之。扶風城池堅固,兵將不少,屬下所擔憂者,薛舉父子悍勇善戰,竇璡才略平庸,恐非其敵手。且扶風初附於我便遇強寇,必人心搖動。故此我大軍趕往扶風之前,必得一良將助竇璡守城,方可保扶風無虞。”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放著藥師先生在此,還去找誰?”
房玄齡略微一怔:“先生此時恐不宜離長安。”
世民也立即道:“先生需助我整軍練兵,不可須臾離我左右。”
眾人議論之際,李靖一直一言未發,因為他不想搶先發話,隻要別人能想到的,他就沒必要再多講廢話。所以直到此時,方才道:“隴右人性悍勇,薛舉父子猛如虎狼,今兵多將廣,又得羌人之助,此勁敵也,不可輕忽。我軍多新募之兵,若不嚴加操練,恐難保必勝。故近日屬下新創一陣法,欲以此訓練三軍,以破薛舉。”
世民道:“先生便以此陣法訓練三軍,扶風可另選良將前往。”
房玄齡又道:“屬下保舉一人,可助竇璡確保扶風無虞。”
世民與長孫無忌齊聲道:“何人?”
玄齡道:“此人才略過人,深曉兵機,尤善守城之術……”
世民不待玄齡說完,便搶先問道:“莫非杜陵杜克明乎?”
玄齡笑道:“秦公英明。”
原來這杜克明姓杜,名如晦,字克明,京兆府杜陵縣人士。出身世宦之家,誌存高遠,果決明斷,不事產業,風流自認。博覽群書而但觀大略,尤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十分器重,曾對人講:“此子王佐之才也,久後必成大器。”提攜他為滏陽尉。如晦卻深感官場汙濁,又不肯為五鬥米折腰,便棄官歸鄉。早在攻克長安之前,房玄齡便多次向世民推薦過此人。進入長安後,又馬上派人到到杜陵探聽消息,得知杜如晦果然在家閑居,便要立即動身去請如晦來長安。但世民見玄齡對如晦如此器重,便決定自己與玄齡一同去請如晦,卻因公務繁忙,延誤至今。但世民心中一直記著此事,此刻見玄齡極口誇讚一人,便料定必是杜如晦。
此時,見玄齡在此關鍵時刻,又極力推薦杜如晦,世民便立刻對玄齡道:“你可速去準備,明日我二人便前往杜陵去請克明先生。”
卻說房玄齡領了世民之令,便返身迴到府中,去做準備。不想他前腳剛走進府院大門,便有一位穿著寒酸儒士模樣的人揚長而來。見到守門家人,便大剌剌問道:“敢問這裏可是房玄齡府上?”
守門家人答道:“正是。”
“速去告知你家主人,說杜陵杜如晦親自前來見他,讓他速來迎接。”
守門家人見他言辭無禮,又打扮寒酸,心中不禁不悅,但知道此時主人家正在助秦公招賢納士,故此隻能暗中痛罵,口中卻不敢怠慢:“先生請少待。”
便轉身進了大門。如晦心中不由得暗自佩服:仆人如此,主人可知矣。
書到此處,需做個交代:這杜如晦本是世宦之家,縱是破落了,也不至於如此寒酸打扮出門見人,又言辭如此少禮。其實,這其中有個緣故。原來這房玄齡與杜如晦祖上皆世代為官,兩家先人同朝任職,頗有些不睦。其後房玄齡與杜如晦又同時受到吏部侍郎高孝基的器重,常出入其門。這兩位青年才俊誌趣相投,才情相近,且均非氣量狹窄之人,故此不免惺惺相惜,皆有相互親近之心。但礙於兩家小有嫌隙,故此不得親近。房玄齡一向為人謹厚有禮,唯恐言語不慎,傷了如晦,故此一向對杜如晦敬而遠之。而如晦見玄齡如此,便以為玄齡有輕視自己之心。因而二人之間似乎又增添了些隔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也逐漸成熟,杜如晦便對當時的房玄齡所為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免心存遺憾。近日得知李淵父子入長安,招賢納士,杜如晦便來長安相投。動身之前,有朋友告知他房玄齡已成為李世民心腹,勸他莫再來自取其辱。可杜如晦卻道:“普天之下,知如晦者莫若玄齡,知玄齡者莫若如晦。我今番前往長安,必先見玄齡而後見李世民。且我聞李世民乃蓋世英雄,故此欲輔之共成大業。彼若以國士遇如晦,當助其打下個太平世界;若其以常人相待,世間豈無留爺之處!”遂故意穿上一身寒酸衣袍來見房玄齡。
卻說那守門家人走入大門,不一時,便見房玄齡從門內快步奔來,一見杜如晦,口中便道:“賢弟,想殺玄齡了。”
說著,上前挽住如晦左手道:“快請府內說話。”
剛剛踏入門內,玄齡又道:“愚兄與秦公,正欲明日同到杜陵請賢弟相助,卻不料賢弟竟然先一步到了。秦公若知,必定大喜。”
杜如晦聞聽玄齡之言,忍不住答道:“小弟常笑孔明惺惺作態,必待先主三顧而後出草廬。大丈夫當磊磊落落,得遇知己,即當肝膽相照,共成大業,豈可效諸葛孔明自作奇貨,居而後賣!小弟此來,欲與兄共輔秦公,定天下,開太平,立不世之功而名標青史也。”
房玄齡哈哈大笑:“非賢弟,無人出此言!”
二人在府中略坐,房玄齡便道:“實不相瞞,近日薛舉父子將侵扶風,秦公大兵恐一時難以趕到。故需得一良將前往扶風助竇太守守城,方能確保扶風無虞。愚兄以為,非賢弟無以當此重任,故已向秦公推薦了賢弟。目下秦公正急於求見賢弟,我二人何不這就動身前往秦府?”
“悉從兄意。”
說著,玄齡便與一身窮酸打扮的杜如晦一同來到秦公府。守門人見是玄齡,也不用通報,便讓他進了大門。二人進了秦府,便徑奔正堂而去。一路上人來人往,見到玄齡,莫不施禮問安。如晦隨玄齡來到正堂,仆人見是玄齡,便將他們引入客廳,早另有人到後堂去通報了世民。不一時,便聽得有人高聲道:“又有貴客來了?”
如晦轉頭看去,卻見一位二十上下的青年闊步走入客廳,但見此人器宇軒昂,英姿勃發,果然是英雄氣概。如晦料知定是秦公李世民,忙上前拜道:“如晦拜見秦公。”
世民忙搶上一步,扶住如晦。定睛看如晦時,卻見他不過三十二三年紀,身高八尺,體格健壯,一張白皙的方臉,長眉細目,鼻直口正,雖是一身酸儒打扮,卻遮不住他一身豪氣。世民便道:“先生莫非是克明兄,果然器宇不凡!”
如晦忙道:“如晦愧不敢當。”
世民忙請如晦坐定,又命人上茶,然後又道:“世民與玄齡正欲動身去請先生來長安,不想先生竟先到此,實是意外之喜。”
玄齡道:“屬下也是如此講,隻是克明卻道:‘丈夫之交,當肝膽相照。輔英主,成大業,使名垂史冊。莫效諸葛孔明惺惺作態,待價而沽。’”
世民聞言,哈哈大笑:“快哉!非真英雄何有此言!”
略一遲疑,世民又道:“今有一事,欲得先生相助,卻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杜如晦未待世民講明,便慨然到:“莫非助竇璡守扶風事乎?非是誇口,如晦頗通守城之術,若蒙秦公不棄,便令如晦前往,必保扶風無虞。”
世民聞言大喜:“先生若肯前往,世民無憂矣!隻是先生剛到長安,便使先生身陷險境,著實令世民內心不安。”
如晦道:“秦公何出此言!倘若世無危難,秦公要我等何用!”
世民聞言,不禁撫掌讚歎道:“無怪玄齡極口盛讚先生,果然豪邁。既如此,就暫請先生在我秦公府屈就司兵參軍,立即前往扶風。”
如晦從容起身道:“如晦多謝秦公信任!”
秦公府司兵參軍,品位並不算高,但以李世民的特殊身份而言,他帳下的司兵參軍,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這足以說明李世民對杜如晦的重視。如晦見李世民如此用人,不由得心中暗自佩服,同時對自己能與房玄齡這樣的君子同僚共事而感到慶幸。
這時,世民又對房玄齡,“公孫武達忠勇可靠,可令他率一千鐵騎保護如晦同往扶風。”又轉向如晦,“先生價值百倍於扶風,若扶風實不可守,即可棄城與武達同返長安,切切保重。”
如晦聞言,不由得心頭一熱,忙起身拜謝;“如晦必竭盡犬馬之力以報秦公知遇之恩。”
世民與眾人計議已定,便迴稟了李淵。李淵見沒有什麽不妥之處,便於次日令劉文靜與段誌玄率兵兩萬前往潼關,杜如晦與公孫武達率二千鐵騎趕往扶風。
卻說杜如晦與公孫武達率兵二千,星夜趕往扶風。不數日,便來到扶風城內。此時,竇璡正為守城之事愁眉不展。原來唐弼自降了薛仁杲後自以為得計,不由得得意忘形,飄飄然起來。可薛氏父子又是何等人物,要想在他手中討得便宜,豈非與虎謀皮!他們所以會以優厚條件誘使唐弼降附,不過是要乘唐弼疏於防範之際,將其一舉兼並。結果見唐弼果然中計,薛仁杲便立即親率三萬精銳偷襲了汧源城。唐弼措手不及,便率著數百親兵押著西秦使團三十來人逃至扶風,投奔了竇璡。薛舉兼並了唐弼之軍,勢力更加壯大,自稱有軍三十萬。聲稱要精選二十萬大軍前來攻取扶風。而扶風城池雖堅,但糧草甚少,且城中軍民無不懼怕薛氏父子威名,聽說他們要來,頓時人心惶惶,全無固誌。此外,唐弼來降,是否其中有詐,也是竇璡不得不擔心的事。故此近幾日來,竇璡一直如坐針氈。聞聽杜如晦到來,竇璡如見救星,忙迎入府衙,將詳情告知。
如晦聞言,不由得心中暗喜:真乃天助我也!口中卻道:“秦公真乃神算!”
竇璡聞言不覺一怔,道:“秦公如何神算?”
如晦道:“實不相瞞,秦公早已料定薛仁杲必定會乘唐弼無備,襲取汧源,並料知唐弼若得脫身,必定來投扶風。故此在如晦來此之前,便已下令,如若唐弼來投,必盡殺之。唐弼諸人及薛仁杲使團現在何處?當即刻斬之以絕後患。”
竇璡吃驚道:“薛氏父子生性殘暴不仁,今若殺其使者,必生怨毒之心。且唐弼之眾皆已降於薛舉,唐弼隨從皆此輩父兄子侄,殺之徒增仇恨,無益於守城。且萬一城池被攻破,軍民無遺類矣!”
如晦笑道:“此乃秦公成算,我二人依計而行便是。”
其實,如晦此舉乃是他本人之意,與世民毫無關係。但杜如晦一則擔心竇璡得知此計出於自己,會執意反對;二則也是要讓人感到世民神機妙算,一切盡在其掌握之中,從而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故此才說這是出自世民之意。
見竇璡還在遲疑,如晦又道:“太守不必擔憂,一切盡在秦公度中。但此事宜早不宜遲,遲則恐生他變。應即刻令人行刑,且令公孫武達與扶風將士同去,以防不測。”
竇璡無奈,隻好派人與公孫武達等一同將薛舉使團成員與唐弼及其隨從一並處死。
處死了唐弼諸人後,杜如晦又讓竇璡一麵向全城宣布秦公很快就會率大軍趕來增援,讓大家不必驚慌;一麵聚集城中百姓與守城將士連夜在城內沿城牆深挖塹壕,挖出的土一律裝在草包、瓦罐中運往城頭。眾人請問緣故,杜如晦卻笑而不答,隻講道:“你等隻管照辦,到時便知。”一時之間,惹得扶風城內怨言四起。莫不大罵竇璡和杜如晦掘塹勞人,斬使招禍。有些人得知如晦殺了唐弼和薛仁杲使團成員,甚至放聲大哭:
“殺了此輩,薛仁杲豈能饒了我等!”
“我一家老小性命休矣!”
“城池若破,全城老幼必無遺類矣!”
事到如今,竇璡不禁開始後悔起來,便瞞著杜如晦令人星夜趕往長安將城內情況報知世民。
未知世民如何處置杜如晦,且聽下迴分解。
李靖話未出口,卻忽聽遠處傳來一連串霹靂般喊聲:“刀下留人!刀下留人……”
又過了好一會兒,方見兩匹戰馬,一匹純白如雪,一匹赤紅似火,飛一般狂奔至法場中心。正是李世民與公孫武達。隻見李世民滾身下了戰馬,口中猶自喊著:“刀下留人……”一見李綱,又說了一句“刀下留人”,一眼掃見李靖,便忽地癱坐在地。李綱一見世民,心中大喜,忙起身道:“右都督。”
世民又說了一句:“刀下留人!”
李綱道:“此事非是老夫所能做主。”
世民喘息了好一陣方才站起身來道:“這是自然。”又轉身一把抱住李靖道:“恩公受屈,實乃世民之過。”
李靖隻是伸手拍了拍世民後背,卻一言不發。世民又道:“待我稟明父親,即刻就迴。”說著,翻身上馬,剛走出幾步,又返身對李綱道:“我迴來之前,切不可行刑。”
又轉向公孫武達道:“你就在此護住恩公,若敢有人欲對他不利,隻管替我打死。”
說罷,方才便匆匆離去。
來到留守府前,世民徑奔官衙大廳。此時李淵正忙著與眾文武商議如何論功行賞,當提到何潘仁時,李淵不由得兩眼微紅,對裴寂道:“潘仁老母必厚加撫恤。此外,潘仁所有俸祿依舊按時給予其老母。”
恰在此時,卻見世民闖進廳內,開口便厲聲問道:“父親,為何要斬恩公?”
一旁的眾文武從未見過世民這樣對李淵講話,不禁愕然。李淵頓時麵沉似水,略一遲疑,便向裴寂遞了個眼色。裴寂忙示意眾人退下。李淵故意在眾人尚未離去時,義正辭嚴道:“劉司馬攻上長安城頭時,李靖竟正與衛文昇共同指揮守城,顯然是這廝心持兩端。此等奸邪之徒,不斬何為!”
此時,世民也自覺不妥,將語氣略微緩和下來道:“父親差矣!恩公身在城內,若不與衛文昇虛與委蛇,如何能使公孫武達出城助我破陣。”
李淵張口結舌半晌,眼見眾人已離去,方才壓低聲音道:“我兒休要執拗。李靖那廝才略如此,豈能久居人下。不如借此機會除之,以絕後患。”
世民道:“父親深意,孩兒豈能不知。然則李藥師心懷忠純,斷非背義反叛之人。且欲成非常之事者,必有非常之胸襟。古人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父親豈可以無端猜疑,自毀幹城之將!”
李淵見世民一再反駁自己,便帶著責備的口吻道:“事關社稷大計,我兒切不可意氣用事。”
“孩兒力保恩公,豈有私心。今天下群雄並起,得賢才者得天下。恩公才略卓絕,天下皆知。且身未來投,已立大功。父親若無端殺之,則天下賢才,誰肯再來投奔。此乃自棄天下也。”
李淵沉吟半晌,忽斷然道:“他事盡可從你意,隻有此事萬萬不可。”
“父親他事盡可不從孩兒,唯此事需聽從孩兒一次!”
李淵又憤憤地盯住世民好一陣,忽然一甩袍袖,轉身便向後堂走去。
“父親!”卻見世民忽然跪倒在地,“父親若非斬恩公不可,不如……”
世民本想說“不如先斬世民”,但陡然感到此話一旦出口,便再無迴旋餘地了。略一遲疑之際,忽然想起方才房玄齡所言。便將語氣再度緩和道:“父親,李藥師若存爭雄天下之誌,何待今日!”
世民方才雖沒有把話講全,但李淵是何等人物,又怎能不明白他要說什麽?一時氣得麵紅耳赤。忽聽世民此話,先是一怔,隨之神色變暖:“此話亦有道理。”
世民繼續道:“從李端所言,可知天下大勢,盡在李藥師度中。且當時李氏兄弟二人僅兩杆槍,一囊箭,即保三原一縣平安。若在那時登高一唿,豈無從者,又何必此時屈身與衛文昇等為伍,以助我破陣!”
李淵連連點頭道:“我兒所言甚是。如此,你可親去傳我命令,立即放了李藥師。”
“多謝父親!”
世民說罷,起身便走。這時,劉文靜與裴寂從後堂走來,劉文靜意味深長地歎了口氣:“大將軍,隻怕縱虎容易擒虎難啊!”
李淵目送著世民的背影,喃喃道:“若不放了李靖,隻怕是二郎非我兒也。”
裴寂隻是搖頭道:“天意呀,天意!”
卻說世民離了留守府,立即返迴法場,一麵令公孫武達率一隊人馬去到張夫人叔叔府上向張氏夫人報平安,並留在張府守護,不得讓義軍騷擾;一麵帶著李靖迴到長安唐國公府。原來,這李淵一族世代在朝中為官,李淵本人原本也是京官,故此在長安本有府邸。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使後,雖舉家遷至河東,但京師的府邸卻留了下來,以備有人迴長安時暫住。此時義軍剛剛攻取長安,各級官員府邸尚未安置,故此世民便將李靖帶迴府中。迴到國公府後,世民急一麵令人準備香湯請李靖沐浴,一麵令人準備酒宴為李靖壓驚接風。浴罷,世民又令人找了一套自己的衣服讓李靖穿了。見酒席尚未辦好,世民便忙不迭地將李靖引入寢房,先讓李靖在榻上坐定,然後納頭便要拜李靖。慌得李靖急起身扶住道:“公子萬萬不可!”
世民便道:“都是世民慮事不周,致使恩公受此奇冤大辱!還望恩公以宇宙之心胸,海涵世民彌天之罪。”
李靖道:“此亦劫數使然,非公子之過。望公子不必再提此事。”
世民便請李靖上了臥榻,促膝交心道:“恩公才略蓋世,必有淩霄之誌。不知世民可能有所裨益否?”
李靖忙又起身道:“公子今為三軍統帥,當示將士以無私。李靖今後需效力於帳下,故望公子不可再稱李靖恩公。”
世民聞言,點頭道:“恩公所言極是。”略一沉吟道,“如此,今後世民便稱恩公為先生如何?”
“李靖亦不敢當。”
世民立即道:“軍中雖不可有私,然則敬賢之意卻斷不可無。世民便稱恩公為先生了。”
李靖也不再爭論,便接著世民的話頭道:“公子問李靖胸中之誌,李靖不敢相瞞。同族相殺,李靖以為恥。助大將軍與公子一統天下,亦屬形勢使然。李靖生平,唯願掃北虜,靖沙漠,蕩四夷,令日月所照之地盡在我華夏域內,大地所載之族皆為李氏臣妾。還望公子日後成全,使李靖此願得嚐。”
世民起身撫掌讚道:“此亦世民之誌也。待日後世民助父親掃平群雄,一統山河之後,定助恩……先生嚐此鴻鵠之願。”
李靖立即起身拜道:“李靖謝過主公!”
世民忽聽李靖改口稱自己為主公,不覺一愕,隨即會意:李靖這一改口,實際是已經確認了世民與自己的附屬關係。他是決心要在自己帳下效力了。世民內心暗喜,急伸手扶住李靖:“你我心意相通,先生不需客套。”
說罷,二人又略一沉吟,世民又道:“今已取長安,當圖王業,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李靖略一思索道:“守信、重人、任勢而已。凡此三事,行之則民心可附,賢才可集,境土可拓,天下可治。自古之得江山、治天下者,唯此三事耳。”
世民聞言,不覺一愕。早在太原時,身邊便不斷有人勸他要重視人才,實行仁政。其後,房玄齡又對他講了立信的重要,他也明白了其中道理。而李靖所講的守信與房玄齡的立信不知是否有所不同。至於重人,如果僅僅是意味著勸他行仁政,重賢才的話,就未免太過泛泛,這絕非李靖的風格。他不禁又道:“願聞其詳。”
李靖從容道:“守信,乃治國之本。君無信,則國無威。君無信而國無威,則君臣相疑,上下相猜,鄰裏不相和,父子不相親,舍己一人,他人盡為賊矣。如此,則何以立國治民,何以一天下而開太平!重人者,乃順天而敬人也。夫人性如水,君王如器。聖王以人遇臣民,則臣民為人;庸主以牛馬待臣民,則臣民皆為牛馬矣!為人,則賢而知義;為牛馬,則愚而無恥。臣民賢則國力強,國力強則無往不利;知義則眾相愛,眾相愛則天下太平矣。臣民愚則國力弱,國力弱則無以成事;無恥則眾相害,眾相害天下難安。是故周以人待臣民而國祚八百,秦漢以來,糞土臣民,故多旋踵而亡。兩漢雖享國四百載,又豈堪與周相比乎!且劉淵、石勒之徒一旦奮起,則如虎狼之入羊群,萬裏中原,轉瞬山河破碎,蒼生塗炭。豈非臣民愚而無恥所致乎!任勢者,把握機遇,順勢而動也。夫天下大勢,順之則成,逆之則敗。然成敗之機,在於轉瞬之間。此隨時而變,不可預言也。”
世民聞言,沉思片刻道:“守信、任勢,世民受教矣。然則重人,世民猶有所惑。昔漢重王莽而莽篡漢,魏重仲達而司馬亡魏。以此觀之,漢魏之亡,豈非在於重人而非輕人乎!且司馬南遷,由八王亂政,此亦與輕人無涉。”
“漢魏視臣民如牛馬,故臣民愚而不知義。臣民不知義,故王莽、仲達篡逆而天下坐視。向使漢魏視民如傷,待天下人皆如待王莽、仲達,二人何從而為篡逆之事?臣民愚,則國力弱,故劉、石侵淩而中原束手。”
世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問:“先生所謂人者,天下人乎?若行重人之策,則天下無王莽、仲達之徒乎?”
“此非靖所敢斷言也。靖之思慮,僅及此耳。都督天縱英才,當為社稷思萬代不易之策。”
其實,李靖所講並非虛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有些問題確實是他所無法解釋的。當然,有些話他也不敢對李世民明言。李世民也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對於這個問題,他還需深思熟慮。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李靖所講的話,他是聽進去了,並且在日後打江山、治天下的過程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攻取長安後,李淵麵臨著兩個迫在眉睫的任務:安定人心和建立政權。為此,他在攻克長安的次日,便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與長安百姓約法十二條,廢除隋朝的一切暴政,實行仁政。二是處死了宇文成及等十幾名罪大惡極的奸臣和掘毀李氏祖墳和宗廟的主謀。書到此處,讀者或許不免疑惑:廢除暴政是安定人心,可殺人報仇難道也是安定人心?事實上,這還真是安定人心的必要舉措。因為根據人們的經驗,一個新政權的誕生,總是會對前政權做出清算,然後才能徹底翻篇。李淵如果不殺掉這些人,就會有更多人會懷疑自己也會被列入懲罰名單而惶惶不可終日。故此李淵便下令殺了宇文成及等人,以使餘者安心。
隨後,李淵又將代王楊侑迎至大興殿即皇帝位,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改元為義寧。作為“迴報”,楊侑立即以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爵唐王。並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令李淵在此處理政務。從表麵上看,李淵是兌現了他在入關前廢昏立明的承諾,但明眼人卻一看便知,這場“莊嚴隆重”的鬧劇不過是李淵取隋朝而代之的前奏而已,新興的唐政權由此就算是誕生了。這個政權姓李,他將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究竟是榮耀和太平還是屈辱與不幸,還需拭目以待。
新政權建立後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建立自己的文武班底。李淵開丞相府以管理新政權的一切軍政要務。以裴寂為丞相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輔弼李淵總理軍國大事。李綱為司錄,專掌選舉官員事務。以竇威為錄事參軍,負責製定禮儀。以陳叔達主簿,專掌機密。蕭瑀民部尚書,輔佐丞相府治國理民。
原來李綱拖延時間救下李靖後,李淵雖明知他在其中故意做了手腳,壞了自己的大事,但卻並未因此怨恨李綱,反而更加欣賞他的剛正和智慧,因此予以重用。這蕭瑀便是雁門之圍向楊廣獻計讓義成公主將騙始畢可汗迴國的那個蕭瑀。他本是南梁武帝嫡派子孫,入隋後世代貴胄,與楊廣和李淵都有姻親關係。本為合池郡太守,李淵入關,舉城來投。竇威是李淵已故夫人竇氏之堂弟,為人遠見卓識且學識淵博。李淵入關後,來投義軍,為李淵所重用。同時,李淵也沒忘了自己的兒子和兄弟們,很快便封建成為唐國世子。以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國公,負責恢複長安城內秩序,保護京師安全,並負責統管關中各路兵馬。封李元吉為齊公,鎮守太原。又以堂弟李孝恭為山南道招撫大使,招撫巴蜀各郡。以李神通為山東道安撫大使,招撫山東、河南、河北郡縣。同時,令李世民加緊練兵,以防薛舉來侵。這些賢才和子侄同心協力輔佐李淵,治理關中,使得關中氣象煥然一新。四方郡縣莫不聞風歸附。
在李淵日理萬機之際,李世民也沒閑著。他一麵讓李靖幫助自己整軍練兵,一麵與房玄齡一起招賢納士,廣攬人才。李靖盡展才智,助世民整軍練兵,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軍隊便大有進步。房玄齡也是悉心竭力,幫助世民四處訪名士,求賢才,很快便為世民招攬到關中名士姚思廉、顏師古、令狐德芬、傅奕、劉林甫、孫伏伽、鄭元璹,武將侯君集、盛彥師、秦武通、張士貴等賢才。世民心中甚是欣慰,根據他們的才智,有的推薦給李淵,有的被他直接留在了秦公府。但有一點,卻讓他心中一直極為鬱悶。那就是他一直想讓李淵封李靖為秦公府長史,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李淵卻一直找借口推三阻四,不肯加封李靖。雖然李靖倒也並未有何怨言,但世民心中卻十分愧疚。
這一日,世民決心再去找李淵解決此事,便到大丞相府來見李淵。將一應事務稟明之後又講道:“近日李藥師助孩兒整軍練兵,成效頗著。且他來長安日久,久不加封,恐冷了人心,還望父親速下令委任他一個職位才好。”
李淵笑道:“此事為父早有打算。李藥師國士無雙,若隻在秦公府任職,著實委屈了他。不如暫且在你府中為賓客,待日後立下大功,再加官進爵不遲。”
世民聞言,雖知這話不過是托詞,卻十分無奈,好在李淵還允許李靖留在秦公府,自己便有辦法讓他發揮所長,故此也不再爭辯。見世民一時無語,李淵也不願在此事糾纏,忙又換了話題:“我兒來的正好,為父正有事欲與你相商。前日大郎來報,說他在潼關與屈突通相持日久,尚無破敵之計,恐需你前去相助。潼關乃關中門戶,斷不可有失。隻是昨日扶風太守竇璡差人來報,自我取長安後,薛舉便兵犯扶風境界,卻被唐弼所阻。但近日風聞唐弼已被薛舉收買,降了西秦。倘果真如此,則必不日來侵扶風。薛舉父子,悍如猛虎,又近在臥榻之側,豈可不防。為父以為,此兩處早晚必需用兵。孰先孰後,還需當機立斷。不知我兒有何打算?”
原來,這扶風郡地處要衝,為關中門戶,乃是薛舉父子進取關中的一大障礙。故此,李淵入關之前先令世民略地渭北,而扶風即是最為關鍵之處。當時鎮守扶風的正是李淵已故之竇夫人的堂弟竇璡。故此世民大軍未倒,竇璡便前來歸附,李淵便令其繼續鎮守扶風。此時薛舉勢力漸大,已自稱西秦皇帝,本欲占據關中,奪取天下。得知李淵入關,不免眼紅,而此時恰好宇文成及又派人前來請求援兵,答應殺敗李淵後,與薛舉平分關中之地。而薛舉雖不屑與宇文成及平分秋色,卻有心乘勢獨霸關中,便一口應承了宇文成及的請求,立即征調兵馬,準備大舉進關。卻不料李淵義軍氣勢如虹,自己還未出兵,李淵已攻取了長安,且關中郡縣,莫不望風歸附,轉眼之間,整個關中已在其掌握之中了。薛舉自然心中憤怒,便發兵進取關中,其首要目標就是扶風。不想先鋒軍剛到扶風郡境內,卻在汧源遇到一個難纏的對手——唐弼。這唐弼本是一夥亂世賊盜。大業十年時起兵造反,一時之間,竟聚眾十萬。因為當時有“隋朝將亡,李氏當取而代之”的傳言,故此這唐弼為聚攏人心,擴充勢力,便扶持了個叫李宏芝的人做傀儡皇帝。他本人卻自稱唐王,執掌實權。李世民略地渭北時,他表麵表示臣服,實則依舊割據一方,保持著李宏芝與自己的帝王之號。西秦大軍壓境,唐弼自恃強大,便來了個堅壁固守,無意中竟起到了扶風屏障的作用。秦軍先鋒薛仁杲見唐弼軍力不弱,且擔心他一旦在危急時刻歸附李淵,便派遣使團到唐弼處許以高官厚祿,並承諾保持唐弼唐王的封號,繼續割據扶風之地。唐弼利令智昏,便答應了薛仁杲的條件,殺了李宏芝,投降了薛仁杲。這就使得扶風立即陷入危險境地。竇璡預感到薛舉不久必來侵犯扶風,故此派人到長安,一則為通報當地情勢,二則請兵增援。
世民聞言,立即道:“父親盡管放心,此事孩兒已有成算。薛舉,心腹之患;屈突通,癬疥之疾。且長安既下,屈突通已不足為懼。大郎身為世子,乃國之根本,不可久居於外。當令劉文靜前往潼關替迴大郎,並令段誌玄率兵二萬與之同往,如此,足破屈突通之軍。孩兒且留在關中,積穀練兵。薛舉若敢來送死,正好一戰破之。”
李淵略思片刻,道:“我兒之計甚合我意。今朝中政務,無需你費心;軍中之事,皆委之於你。如何決斷,你先與藥師、玄齡等商議。”
世民道:“孩兒明白。。”
世民迴到秦公府後,立即將李靖、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招至府中,商議用兵方略。
長孫無忌首先道:“屈突通才略平庸,潼關不足為慮。扶風乃關中門戶,不可失也。當速發兵前往增援。”
房玄齡道:“屈突通所以兵臨潼關,乃欲救長安也,今長安已為我所取,屈突通勢屈智窮矣!令劉文靜前往潼關,足以破之。扶風城池堅固,兵將不少,屬下所擔憂者,薛舉父子悍勇善戰,竇璡才略平庸,恐非其敵手。且扶風初附於我便遇強寇,必人心搖動。故此我大軍趕往扶風之前,必得一良將助竇璡守城,方可保扶風無虞。”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放著藥師先生在此,還去找誰?”
房玄齡略微一怔:“先生此時恐不宜離長安。”
世民也立即道:“先生需助我整軍練兵,不可須臾離我左右。”
眾人議論之際,李靖一直一言未發,因為他不想搶先發話,隻要別人能想到的,他就沒必要再多講廢話。所以直到此時,方才道:“隴右人性悍勇,薛舉父子猛如虎狼,今兵多將廣,又得羌人之助,此勁敵也,不可輕忽。我軍多新募之兵,若不嚴加操練,恐難保必勝。故近日屬下新創一陣法,欲以此訓練三軍,以破薛舉。”
世民道:“先生便以此陣法訓練三軍,扶風可另選良將前往。”
房玄齡又道:“屬下保舉一人,可助竇璡確保扶風無虞。”
世民與長孫無忌齊聲道:“何人?”
玄齡道:“此人才略過人,深曉兵機,尤善守城之術……”
世民不待玄齡說完,便搶先問道:“莫非杜陵杜克明乎?”
玄齡笑道:“秦公英明。”
原來這杜克明姓杜,名如晦,字克明,京兆府杜陵縣人士。出身世宦之家,誌存高遠,果決明斷,不事產業,風流自認。博覽群書而但觀大略,尤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十分器重,曾對人講:“此子王佐之才也,久後必成大器。”提攜他為滏陽尉。如晦卻深感官場汙濁,又不肯為五鬥米折腰,便棄官歸鄉。早在攻克長安之前,房玄齡便多次向世民推薦過此人。進入長安後,又馬上派人到到杜陵探聽消息,得知杜如晦果然在家閑居,便要立即動身去請如晦來長安。但世民見玄齡對如晦如此器重,便決定自己與玄齡一同去請如晦,卻因公務繁忙,延誤至今。但世民心中一直記著此事,此刻見玄齡極口誇讚一人,便料定必是杜如晦。
此時,見玄齡在此關鍵時刻,又極力推薦杜如晦,世民便立刻對玄齡道:“你可速去準備,明日我二人便前往杜陵去請克明先生。”
卻說房玄齡領了世民之令,便返身迴到府中,去做準備。不想他前腳剛走進府院大門,便有一位穿著寒酸儒士模樣的人揚長而來。見到守門家人,便大剌剌問道:“敢問這裏可是房玄齡府上?”
守門家人答道:“正是。”
“速去告知你家主人,說杜陵杜如晦親自前來見他,讓他速來迎接。”
守門家人見他言辭無禮,又打扮寒酸,心中不禁不悅,但知道此時主人家正在助秦公招賢納士,故此隻能暗中痛罵,口中卻不敢怠慢:“先生請少待。”
便轉身進了大門。如晦心中不由得暗自佩服:仆人如此,主人可知矣。
書到此處,需做個交代:這杜如晦本是世宦之家,縱是破落了,也不至於如此寒酸打扮出門見人,又言辭如此少禮。其實,這其中有個緣故。原來這房玄齡與杜如晦祖上皆世代為官,兩家先人同朝任職,頗有些不睦。其後房玄齡與杜如晦又同時受到吏部侍郎高孝基的器重,常出入其門。這兩位青年才俊誌趣相投,才情相近,且均非氣量狹窄之人,故此不免惺惺相惜,皆有相互親近之心。但礙於兩家小有嫌隙,故此不得親近。房玄齡一向為人謹厚有禮,唯恐言語不慎,傷了如晦,故此一向對杜如晦敬而遠之。而如晦見玄齡如此,便以為玄齡有輕視自己之心。因而二人之間似乎又增添了些隔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也逐漸成熟,杜如晦便對當時的房玄齡所為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免心存遺憾。近日得知李淵父子入長安,招賢納士,杜如晦便來長安相投。動身之前,有朋友告知他房玄齡已成為李世民心腹,勸他莫再來自取其辱。可杜如晦卻道:“普天之下,知如晦者莫若玄齡,知玄齡者莫若如晦。我今番前往長安,必先見玄齡而後見李世民。且我聞李世民乃蓋世英雄,故此欲輔之共成大業。彼若以國士遇如晦,當助其打下個太平世界;若其以常人相待,世間豈無留爺之處!”遂故意穿上一身寒酸衣袍來見房玄齡。
卻說那守門家人走入大門,不一時,便見房玄齡從門內快步奔來,一見杜如晦,口中便道:“賢弟,想殺玄齡了。”
說著,上前挽住如晦左手道:“快請府內說話。”
剛剛踏入門內,玄齡又道:“愚兄與秦公,正欲明日同到杜陵請賢弟相助,卻不料賢弟竟然先一步到了。秦公若知,必定大喜。”
杜如晦聞聽玄齡之言,忍不住答道:“小弟常笑孔明惺惺作態,必待先主三顧而後出草廬。大丈夫當磊磊落落,得遇知己,即當肝膽相照,共成大業,豈可效諸葛孔明自作奇貨,居而後賣!小弟此來,欲與兄共輔秦公,定天下,開太平,立不世之功而名標青史也。”
房玄齡哈哈大笑:“非賢弟,無人出此言!”
二人在府中略坐,房玄齡便道:“實不相瞞,近日薛舉父子將侵扶風,秦公大兵恐一時難以趕到。故需得一良將前往扶風助竇太守守城,方能確保扶風無虞。愚兄以為,非賢弟無以當此重任,故已向秦公推薦了賢弟。目下秦公正急於求見賢弟,我二人何不這就動身前往秦府?”
“悉從兄意。”
說著,玄齡便與一身窮酸打扮的杜如晦一同來到秦公府。守門人見是玄齡,也不用通報,便讓他進了大門。二人進了秦府,便徑奔正堂而去。一路上人來人往,見到玄齡,莫不施禮問安。如晦隨玄齡來到正堂,仆人見是玄齡,便將他們引入客廳,早另有人到後堂去通報了世民。不一時,便聽得有人高聲道:“又有貴客來了?”
如晦轉頭看去,卻見一位二十上下的青年闊步走入客廳,但見此人器宇軒昂,英姿勃發,果然是英雄氣概。如晦料知定是秦公李世民,忙上前拜道:“如晦拜見秦公。”
世民忙搶上一步,扶住如晦。定睛看如晦時,卻見他不過三十二三年紀,身高八尺,體格健壯,一張白皙的方臉,長眉細目,鼻直口正,雖是一身酸儒打扮,卻遮不住他一身豪氣。世民便道:“先生莫非是克明兄,果然器宇不凡!”
如晦忙道:“如晦愧不敢當。”
世民忙請如晦坐定,又命人上茶,然後又道:“世民與玄齡正欲動身去請先生來長安,不想先生竟先到此,實是意外之喜。”
玄齡道:“屬下也是如此講,隻是克明卻道:‘丈夫之交,當肝膽相照。輔英主,成大業,使名垂史冊。莫效諸葛孔明惺惺作態,待價而沽。’”
世民聞言,哈哈大笑:“快哉!非真英雄何有此言!”
略一遲疑,世民又道:“今有一事,欲得先生相助,卻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杜如晦未待世民講明,便慨然到:“莫非助竇璡守扶風事乎?非是誇口,如晦頗通守城之術,若蒙秦公不棄,便令如晦前往,必保扶風無虞。”
世民聞言大喜:“先生若肯前往,世民無憂矣!隻是先生剛到長安,便使先生身陷險境,著實令世民內心不安。”
如晦道:“秦公何出此言!倘若世無危難,秦公要我等何用!”
世民聞言,不禁撫掌讚歎道:“無怪玄齡極口盛讚先生,果然豪邁。既如此,就暫請先生在我秦公府屈就司兵參軍,立即前往扶風。”
如晦從容起身道:“如晦多謝秦公信任!”
秦公府司兵參軍,品位並不算高,但以李世民的特殊身份而言,他帳下的司兵參軍,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這足以說明李世民對杜如晦的重視。如晦見李世民如此用人,不由得心中暗自佩服,同時對自己能與房玄齡這樣的君子同僚共事而感到慶幸。
這時,世民又對房玄齡,“公孫武達忠勇可靠,可令他率一千鐵騎保護如晦同往扶風。”又轉向如晦,“先生價值百倍於扶風,若扶風實不可守,即可棄城與武達同返長安,切切保重。”
如晦聞言,不由得心頭一熱,忙起身拜謝;“如晦必竭盡犬馬之力以報秦公知遇之恩。”
世民與眾人計議已定,便迴稟了李淵。李淵見沒有什麽不妥之處,便於次日令劉文靜與段誌玄率兵兩萬前往潼關,杜如晦與公孫武達率二千鐵騎趕往扶風。
卻說杜如晦與公孫武達率兵二千,星夜趕往扶風。不數日,便來到扶風城內。此時,竇璡正為守城之事愁眉不展。原來唐弼自降了薛仁杲後自以為得計,不由得得意忘形,飄飄然起來。可薛氏父子又是何等人物,要想在他手中討得便宜,豈非與虎謀皮!他們所以會以優厚條件誘使唐弼降附,不過是要乘唐弼疏於防範之際,將其一舉兼並。結果見唐弼果然中計,薛仁杲便立即親率三萬精銳偷襲了汧源城。唐弼措手不及,便率著數百親兵押著西秦使團三十來人逃至扶風,投奔了竇璡。薛舉兼並了唐弼之軍,勢力更加壯大,自稱有軍三十萬。聲稱要精選二十萬大軍前來攻取扶風。而扶風城池雖堅,但糧草甚少,且城中軍民無不懼怕薛氏父子威名,聽說他們要來,頓時人心惶惶,全無固誌。此外,唐弼來降,是否其中有詐,也是竇璡不得不擔心的事。故此近幾日來,竇璡一直如坐針氈。聞聽杜如晦到來,竇璡如見救星,忙迎入府衙,將詳情告知。
如晦聞言,不由得心中暗喜:真乃天助我也!口中卻道:“秦公真乃神算!”
竇璡聞言不覺一怔,道:“秦公如何神算?”
如晦道:“實不相瞞,秦公早已料定薛仁杲必定會乘唐弼無備,襲取汧源,並料知唐弼若得脫身,必定來投扶風。故此在如晦來此之前,便已下令,如若唐弼來投,必盡殺之。唐弼諸人及薛仁杲使團現在何處?當即刻斬之以絕後患。”
竇璡吃驚道:“薛氏父子生性殘暴不仁,今若殺其使者,必生怨毒之心。且唐弼之眾皆已降於薛舉,唐弼隨從皆此輩父兄子侄,殺之徒增仇恨,無益於守城。且萬一城池被攻破,軍民無遺類矣!”
如晦笑道:“此乃秦公成算,我二人依計而行便是。”
其實,如晦此舉乃是他本人之意,與世民毫無關係。但杜如晦一則擔心竇璡得知此計出於自己,會執意反對;二則也是要讓人感到世民神機妙算,一切盡在其掌握之中,從而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故此才說這是出自世民之意。
見竇璡還在遲疑,如晦又道:“太守不必擔憂,一切盡在秦公度中。但此事宜早不宜遲,遲則恐生他變。應即刻令人行刑,且令公孫武達與扶風將士同去,以防不測。”
竇璡無奈,隻好派人與公孫武達等一同將薛舉使團成員與唐弼及其隨從一並處死。
處死了唐弼諸人後,杜如晦又讓竇璡一麵向全城宣布秦公很快就會率大軍趕來增援,讓大家不必驚慌;一麵聚集城中百姓與守城將士連夜在城內沿城牆深挖塹壕,挖出的土一律裝在草包、瓦罐中運往城頭。眾人請問緣故,杜如晦卻笑而不答,隻講道:“你等隻管照辦,到時便知。”一時之間,惹得扶風城內怨言四起。莫不大罵竇璡和杜如晦掘塹勞人,斬使招禍。有些人得知如晦殺了唐弼和薛仁杲使團成員,甚至放聲大哭:
“殺了此輩,薛仁杲豈能饒了我等!”
“我一家老小性命休矣!”
“城池若破,全城老幼必無遺類矣!”
事到如今,竇璡不禁開始後悔起來,便瞞著杜如晦令人星夜趕往長安將城內情況報知世民。
未知世民如何處置杜如晦,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