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聞褚蒜子最終決定出麵代替桓溫輔政之後,桓溫很高興,畢竟褚蒜子跟自己還是一條心的,由褚蒜子輔政,桓溫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徹底放下心來,專心考慮攻伐之事了。


    於是乎,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桓溫率領臨時拚湊起來的五萬大軍,從江陵出發,順著當年自己滅蜀的老路,浩浩蕩蕩的向益州進發。


    由於此時桓溫手下老的將領都在其他地方參加滅秦之戰,桓溫沒有辦法,隻得帶著新提拔的年輕將領率軍出戰,這些將領雖然年輕,但是因為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戰鬥經驗也十分豐富,而桓溫此次選擇帶他們出征,也是想給年輕人一些鍛煉的機會,提拔新的將領,也是為了防止老將領坐大,通過提拔年輕將領來平衡老將領的影響力,也算是桓溫的獨特發明了。


    桓溫本想像上次那樣來個突然襲擊,通過長江水路直達涪陵,然後通過涪陵登陸,直取成都。


    然而,前秦政權不同於成漢政權,成漢皇帝昏聵無能,東晉大軍已經深入蜀地數百裏才知道敵人來攻,慌忙派出大軍抵抗,而前秦在苻堅的治理下政治開明、國力蒸蒸日上,兩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更重要的是,前秦在情報方麵也非常厲害,也擁有像蝶眼台一樣的間諜組織,前秦政權的間諜組織名叫懸鏡司,雖然規模上不如桓溫的蝶眼台龐大,但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已成了規模,全國各地主要的大城市和關隘都有懸鏡司人員的存在。這些間諜人員的能力一點也不在蝶眼使者之下,因此在桓溫剛剛抵達江陵之時前秦就已經知曉,更何況桓溫率領五萬大軍入蜀這麽大的事呢?


    因此在桓溫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前秦就已經開始做出重要的戰略部署,當然,這個戰略部署也是經過了苻堅手下諸多大臣猛將的反複推演得來的。


    經過研判,冠軍將軍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皆認為桓溫最終的登陸地點並不應該是在涪陵,而應該是在樂山,樂山雖然不如涪陵距離成都近,但是樂山有自己天然的優勢。


    首先樂山地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匯處,岷江由北偏東向南流,青衣江由西北匯入,大渡河由西偏南而來;通過這三條大江,就可以抵達益州境內主要的郡縣,所以慕容垂、姚萇的研判是桓溫應該不會像第一次攻打成漢那樣冒險千裏進軍直插成都,因為明眼人都知道秦軍的戰鬥力要比成漢軍強太多了,二者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即便是桓溫真的突擊到了成都城下,也不可能像上次哪樣僥幸勝利,反而極有可能會因為孤軍深入敵境而被全殲,桓溫已經不是二十年前初出茅廬的桓溫,此時的他手握天下大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再冒這樣的風險了。


    慕容垂和姚萇猜的沒錯,桓溫最終目標確實不是涪陵而是樂山,其實桓溫此次入蜀作戰準備了兩套方案,一套是如上次攻伐成漢那樣,率軍長驅直入,直達涪陵,從涪陵登陸進軍成都;另一套就是如慕容垂和姚萇所言,攻占樂山,然後從樂山派兵傳檄益州各地,號召依舊臣服於東晉的地方勢力起兵攻打秦軍。


    其實,桓溫自己也是在賭,那就是賭秦軍會自行撤退,畢竟東晉的北路軍和西路軍已經攻入秦國腹地,前秦國內的形勢不容樂觀,苻堅當時之所以反攻進入梁益二州其實更多的是想逼東晉退兵,所以桓溫的想法是,通過虛張聲勢,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馬上要從涪陵登陸,直取成都這樣的新聞,來給苻堅製造壓力。


    若是苻堅頂不住壓力率軍出益州,那怕是僅僅隻是撤出成都,桓溫那麽就敢真的在涪陵登陸,然後重新複製當年長驅直入成都的經典案例。


    而若是苻堅頂住壓力繼續堅守成都的話,那麽桓溫就會走第二套方案,也就是慕容垂和姚萇所猜測的那一套方案,率軍攻占樂山,然後從樂山兵分多路,順著河流以朝廷名義召集益州其他郡縣起兵反秦,畢竟東晉王朝在益州統治了二十多年,根基已經很深,而且這次秦軍也僅僅隻是占據了成都、廣漢、梓潼等少數幾個城市,其他大部分地區還是在晉朝官員的控製之下,因此桓溫隻要把這些地方勢力整合在一起,在益州依然可以組成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再結合從荊州調來的部隊,就可以在兵力上壓過秦軍,這樣的話就會對秦軍造成很大的威脅,收複益州依然有很大把握。


    桓溫自認為自己算無遺策,不管苻堅是撤軍還是堅守,桓溫都有把握擊敗秦軍,收複益州失地,而且根據蝶眼使者傳迴來的情報來看,秦軍也確實在向樂山移動,妄圖想在樂山阻止桓溫登陸。


    其實,對於桓溫的計策秦軍當中並不是沒有人看不出,而是看出來了卻被苻堅給選擇性忽視了,這個看出來的人就是號稱天下第一謀士的王猛,王猛一眼就看出當前秦軍的問題所在,那就是進軍太快、太過順利,而且孤軍深入敵境,雖然明麵上占據了益州的首府和周邊幾個大郡,但是益州大部分地區依然在晉軍手裏,而且秦軍號召力也不行,雖然也派人出去勸降了,但是影響者寥寥無幾,根本就構不成氣候,若是一個郡縣一個郡縣的去攻占的話,又會曠日持久,這就違背了當初反攻梁益二州的初衷。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王猛從戰略的角度認為,當前秦國主要任務還是擊退北西二路大軍對秦國的圍攻,所以不益在益州消耗太多的兵力和精力,因此王猛主張讓出成都、廣漢、梓潼等地,將大軍撤至涪水關、綿竹關和劍閣這三處險要關隘,王猛之所以選擇撤至這三處關隘,主要還是因為這三處關隘易守難攻,隻需要派少量兵力就可以據關守衛,而且還是是梁州與益州的分界處,隻要守住了這三處關隘就能保住梁州,王猛的想法就是利用少量兵力牽製住桓溫的大軍,然後主力部隊趕緊悄悄的退迴秦國國內,集中精力解決另外兩路伐秦大軍才是上策。


    然而,王猛的戰略眼光實在是太高,高到其他人根本就看不出,在他們看來,自己打下了成都就是占據了益州,其他的郡縣雖然在晉軍手裏,但是已然構不成氣候了,況且桓溫的那五萬大軍還是臨時拚湊起來的,戰鬥力根本就不可能跟苻堅親自率領的秦軍主力相提並論。


    所以苻堅及其一眾將領皆認為,秦軍在當前優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撤出成都會嚴重影響軍隊的士氣,所以苻堅才會沒有聽從王猛的建議,選擇了慕容垂和姚萇的建議,率軍趕到樂山,選擇在樂山這個地方與桓溫來場主力大決戰,準備一舉消滅晉軍主力,然後再迴師關中,迎戰其他二路伐秦大軍。


    看著秦軍上下一片亢奮的樣子,王猛十分的著急,因為此次苻堅反攻梁益二州可以說是帶了整個秦國最精銳的部隊,不但有能征善戰的武將,還有眾多的文臣,甚至連太子和其他皇子也一並前來,若是被晉軍圍困在了益州地界,那麽極有可能會被晉軍一鍋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謀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頭阿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頭阿愣並收藏謀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