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令王猛沒有想到的是,王猛向苻堅進言的越甚,苻堅反而越懷疑王猛的用心,原因無他,皆是慕容垂與姚萇等將領在苻堅麵前詆毀王猛的緣故,王猛是個純粹的前秦官員,身後沒有部族勢力的支持,所以對於王猛來說,苻堅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因此王猛唯有用心的輔佐苻堅,才能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而慕容垂與姚萇則不同,他們一個出身前燕皇族,一個是羌族世襲領袖,身後都有大批的本部族將士支持自己,自己本部族的利益高於一切,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暫時委身於前秦隻是權益之計,一有機會就會立刻獨立出去。
而對於他們這些胡族出身的將領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王猛,王猛因為天生的才能,對待苻堅又忠心耿耿,因此為了秦國大計,總是利用各種辦法打壓這些胡族領袖,而慕容垂就差點因為金刀計而死在王猛的手下,所以這些胡族領袖與王猛之間的關係一起很緊張。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胡族領袖一有機會及會在苻堅麵前詆毀王猛,這讓一直對王猛信任有加的苻堅也漸漸的開始對王猛有了其他的看法,開始漸漸的不再像以前那樣緊密無間了。
其實苻堅一向心軟,對投靠來的其他民族的將領都十分的寬容,這也就造成了秦軍內部又因為民族不同而分成了很多的派係,這也為將來秦軍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所以,正是基於這些種種原因,雖然王猛竭力的主張苻堅撤退,但是苻堅就是不答應,這讓王猛十分的無奈,盡管王猛隱約的感覺到此次大戰兇多吉少,但是皇帝的命令又不得不聽從,所以盡管有一百個不情願,但是最終王猛還是跟從苻堅一同到達了樂山縣。
跟隨苻堅一同到達樂山的,還有前秦的二十萬大軍,雖然苻堅自持兵多將廣而對晉軍產生的藐視心理,但是丞相王猛卻深知這二十萬大軍是多麽的不堪一擊。
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二十萬大軍成分實在太過複雜,屬於部隊中堅力量的氐部士兵其實隻有區區的五萬,這五萬氐族士兵由鎮國將軍鄧羌率領,對苻堅忠心耿耿,屬於前秦的絕對主力。
除了這五萬氐族士兵外,還有冠軍將軍慕容垂率領的鮮卑慕容部士兵四萬餘人,揚武將軍姚萇率領的羌族士兵三萬餘人,建義將軍翟斌率領的丁零族士兵三萬餘人,以及前秦軍隊攻打梁益二州時收降的部隊漢族士兵五萬餘人,這些由各部族組成的部隊共同湊成了苻堅所謂的二十萬大軍。
由於苻堅的懷柔政策,準許這些投降的部隊繼續保持原來的建製,甚至還允許原來的將領繼續統領他們,雖然苻堅想以此來感化這些投降部族,盡最大的努力讓他們用心為前秦政權服務。
然後這些胡族部隊畢竟有本民族的利益訴求,盡管他們在表麵臣服於前秦,但是在自己部族利益麵前,一切的仁義道德都無濟於事,而苻堅的懷柔政策又恰巧造成了這些胡族勢力尾大不掉,而這也是丞相王猛一直主力削弱這些胡族勢力的原因,可惜的苻堅一直聽不進去。
而在桓溫得知苻堅已經加強了涪陵的防禦,並且也沒有要退出益州打算的時候,也隻能執行第二套方案,隻不過他沒有選擇直接攻打樂山縣,而是像王猛所猜測的那樣,率軍從岷江經三江口來到了青衣江,然後準備在青衣江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往益州各地收隴部隊,在益州發動對前秦部隊的大反攻,但是沒有想到剛過樂山縣城,就在青衣江北岸發現了大批的前秦士兵早已等候在哪裏了。
看著這漫山遍野的前秦士兵,桓溫嚇了一大跳,一來他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中了前秦的埋伏,前秦士兵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二來他不知道這些秦軍士兵的數量是多少,自己是否有能力一戰。
同樣嚇一跳的還是前秦皇帝苻堅,其實他也是剛剛率軍抵達這裏,本想自己親自察看一下地形,結果卻誤打誤撞的碰到了桓溫率領的晉軍主力經過這裏,幸好青衣江河寬水急,前秦軍隊船支又不足,因此無法攻打江麵上的晉軍,兩軍就這樣隻能隔江相望,誰也不敢主動發起進攻。
其實當前的局麵對桓溫十分的不利,首先從兵力上來說,晉軍隻有五萬餘人,而且這五萬餘人還是桓溫搜刮的荊州各地郡縣的地方保安部隊、民團勢力、地方大族的府兵等等,戰鬥力自然不如正規軍。
其次是效仿問題,此次桓溫所帶的將領都是年輕將領,其中遊擊將軍高衡和前軍督護田洛雖然皆出自於北府軍,戰鬥力強悍,但是那是在北府軍整體戰鬥力都強悍的情況下進行的,現在的部隊戰鬥力肯定是要遠低於北府軍的,這就很考驗將領的智慧了,右衛將軍龔正雖然是老將軍了,自彭城之戰時就一直跟隨桓溫,但是自滅成漢之戰後就一直在地方上任職,再沒有參與其他的戰鬥,此次桓溫實在沒辦法了,才重新啟用他,所以戰鬥力也是要打問號的。
但是,桓溫又深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場遭遇戰是無法避免的了,為此,桓溫決定以自己為誘餌,采用虛張聲勢的方式,來迷惑秦軍。
於是,桓溫決定派出使者乘小船前往秦軍營地,首先向苻堅表明了身份,然後又向苻堅表明自己現在在水中無法出戰,因此要求秦軍退出青衣江河畔,以便騰出地方讓晉軍登陸,然後雙方再展開決戰。
苻堅在聽聞桓溫就在江中某船之上時,大喜過望,因此連忙召集諸將商議,麵對桓溫這條大魚,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因此紛紛表示可以讓出河畔位置,在晉軍登陸立足未穩之際再出兵阻擊,則大事可成。
唯有王猛堅決反對這個計策,王猛與桓溫早前相識,深知桓溫的能力和魄力,桓溫是短兵相交的天才,越在危急關頭越能暴力出超強戰鬥力,況且河畔地域狹小,大部隊無法展開,秦軍的兵力優勢發揮不出來,反而有利於桓溫發揮自己的優勢。
因此王猛建議,要麽在晉軍快要靠岸之時,半渡而擊,要麽就直接撤出十裏地,讓晉軍完全登陸之後,在寬闊的地域再與晉軍決戰。
然而可惜的是,苻堅再次否決了王猛的建議,他認為半渡而擊不符合自己一貫的光明磊落的作風,那樣做的話會讓天下人恥笑,因為他對王猛說道:“朕有百萬雄兵,光是把馬鞭投入江中,就可以截斷大江,還怕桓溫區區幾萬大軍不成?”
正是苻堅出於對自己部隊的一貫自信,他還是覺得讓出河畔之地進行決戰最為恰當,因此便命信使迴去向桓溫複信,表示自己原因讓出河畔之地,讓桓溫率領晉軍大膽登陸。
桓溫在聽到信使的迴話之後,不由的微微一笑,其實這隻是桓溫的權宜之計,桓溫深知自己的兵力不足,士兵都是新招募的,戰鬥力不行,登陸就是個死,因此便虛張聲勢,假意讓秦軍撤出河畔之地,以便自己登陸後與對方決戰;而本意卻是想在等秦軍後撤之時,便命晉軍開足馬力立即撤出青衣江,經三江交匯處轉至泯江上,以便甩開秦軍。
由於秦軍沒有船隻,而青衣江與泯江又在樂山交匯,晉軍走水路還好說,而秦軍若是要從陸路追擊的話,還要從樂山繞一個大圈,即便是騎兵再快,也快不過走水路的晉軍,桓溫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來脫離秦軍。
然後,事情的發展總是超出人們的想像,就在苻堅下令部隊撤出河畔之地,桓溫也命令船隊後隊改前隊,前隊改後隊掩護前隊撤退,隻令信號旗一下,就立即後撤的時候。
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
而慕容垂與姚萇則不同,他們一個出身前燕皇族,一個是羌族世襲領袖,身後都有大批的本部族將士支持自己,自己本部族的利益高於一切,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暫時委身於前秦隻是權益之計,一有機會就會立刻獨立出去。
而對於他們這些胡族出身的將領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王猛,王猛因為天生的才能,對待苻堅又忠心耿耿,因此為了秦國大計,總是利用各種辦法打壓這些胡族領袖,而慕容垂就差點因為金刀計而死在王猛的手下,所以這些胡族領袖與王猛之間的關係一起很緊張。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胡族領袖一有機會及會在苻堅麵前詆毀王猛,這讓一直對王猛信任有加的苻堅也漸漸的開始對王猛有了其他的看法,開始漸漸的不再像以前那樣緊密無間了。
其實苻堅一向心軟,對投靠來的其他民族的將領都十分的寬容,這也就造成了秦軍內部又因為民族不同而分成了很多的派係,這也為將來秦軍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所以,正是基於這些種種原因,雖然王猛竭力的主張苻堅撤退,但是苻堅就是不答應,這讓王猛十分的無奈,盡管王猛隱約的感覺到此次大戰兇多吉少,但是皇帝的命令又不得不聽從,所以盡管有一百個不情願,但是最終王猛還是跟從苻堅一同到達了樂山縣。
跟隨苻堅一同到達樂山的,還有前秦的二十萬大軍,雖然苻堅自持兵多將廣而對晉軍產生的藐視心理,但是丞相王猛卻深知這二十萬大軍是多麽的不堪一擊。
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二十萬大軍成分實在太過複雜,屬於部隊中堅力量的氐部士兵其實隻有區區的五萬,這五萬氐族士兵由鎮國將軍鄧羌率領,對苻堅忠心耿耿,屬於前秦的絕對主力。
除了這五萬氐族士兵外,還有冠軍將軍慕容垂率領的鮮卑慕容部士兵四萬餘人,揚武將軍姚萇率領的羌族士兵三萬餘人,建義將軍翟斌率領的丁零族士兵三萬餘人,以及前秦軍隊攻打梁益二州時收降的部隊漢族士兵五萬餘人,這些由各部族組成的部隊共同湊成了苻堅所謂的二十萬大軍。
由於苻堅的懷柔政策,準許這些投降的部隊繼續保持原來的建製,甚至還允許原來的將領繼續統領他們,雖然苻堅想以此來感化這些投降部族,盡最大的努力讓他們用心為前秦政權服務。
然後這些胡族部隊畢竟有本民族的利益訴求,盡管他們在表麵臣服於前秦,但是在自己部族利益麵前,一切的仁義道德都無濟於事,而苻堅的懷柔政策又恰巧造成了這些胡族勢力尾大不掉,而這也是丞相王猛一直主力削弱這些胡族勢力的原因,可惜的苻堅一直聽不進去。
而在桓溫得知苻堅已經加強了涪陵的防禦,並且也沒有要退出益州打算的時候,也隻能執行第二套方案,隻不過他沒有選擇直接攻打樂山縣,而是像王猛所猜測的那樣,率軍從岷江經三江口來到了青衣江,然後準備在青衣江分出一部分兵力前往益州各地收隴部隊,在益州發動對前秦部隊的大反攻,但是沒有想到剛過樂山縣城,就在青衣江北岸發現了大批的前秦士兵早已等候在哪裏了。
看著這漫山遍野的前秦士兵,桓溫嚇了一大跳,一來他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中了前秦的埋伏,前秦士兵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二來他不知道這些秦軍士兵的數量是多少,自己是否有能力一戰。
同樣嚇一跳的還是前秦皇帝苻堅,其實他也是剛剛率軍抵達這裏,本想自己親自察看一下地形,結果卻誤打誤撞的碰到了桓溫率領的晉軍主力經過這裏,幸好青衣江河寬水急,前秦軍隊船支又不足,因此無法攻打江麵上的晉軍,兩軍就這樣隻能隔江相望,誰也不敢主動發起進攻。
其實當前的局麵對桓溫十分的不利,首先從兵力上來說,晉軍隻有五萬餘人,而且這五萬餘人還是桓溫搜刮的荊州各地郡縣的地方保安部隊、民團勢力、地方大族的府兵等等,戰鬥力自然不如正規軍。
其次是效仿問題,此次桓溫所帶的將領都是年輕將領,其中遊擊將軍高衡和前軍督護田洛雖然皆出自於北府軍,戰鬥力強悍,但是那是在北府軍整體戰鬥力都強悍的情況下進行的,現在的部隊戰鬥力肯定是要遠低於北府軍的,這就很考驗將領的智慧了,右衛將軍龔正雖然是老將軍了,自彭城之戰時就一直跟隨桓溫,但是自滅成漢之戰後就一直在地方上任職,再沒有參與其他的戰鬥,此次桓溫實在沒辦法了,才重新啟用他,所以戰鬥力也是要打問號的。
但是,桓溫又深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場遭遇戰是無法避免的了,為此,桓溫決定以自己為誘餌,采用虛張聲勢的方式,來迷惑秦軍。
於是,桓溫決定派出使者乘小船前往秦軍營地,首先向苻堅表明了身份,然後又向苻堅表明自己現在在水中無法出戰,因此要求秦軍退出青衣江河畔,以便騰出地方讓晉軍登陸,然後雙方再展開決戰。
苻堅在聽聞桓溫就在江中某船之上時,大喜過望,因此連忙召集諸將商議,麵對桓溫這條大魚,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因此紛紛表示可以讓出河畔位置,在晉軍登陸立足未穩之際再出兵阻擊,則大事可成。
唯有王猛堅決反對這個計策,王猛與桓溫早前相識,深知桓溫的能力和魄力,桓溫是短兵相交的天才,越在危急關頭越能暴力出超強戰鬥力,況且河畔地域狹小,大部隊無法展開,秦軍的兵力優勢發揮不出來,反而有利於桓溫發揮自己的優勢。
因此王猛建議,要麽在晉軍快要靠岸之時,半渡而擊,要麽就直接撤出十裏地,讓晉軍完全登陸之後,在寬闊的地域再與晉軍決戰。
然而可惜的是,苻堅再次否決了王猛的建議,他認為半渡而擊不符合自己一貫的光明磊落的作風,那樣做的話會讓天下人恥笑,因為他對王猛說道:“朕有百萬雄兵,光是把馬鞭投入江中,就可以截斷大江,還怕桓溫區區幾萬大軍不成?”
正是苻堅出於對自己部隊的一貫自信,他還是覺得讓出河畔之地進行決戰最為恰當,因此便命信使迴去向桓溫複信,表示自己原因讓出河畔之地,讓桓溫率領晉軍大膽登陸。
桓溫在聽到信使的迴話之後,不由的微微一笑,其實這隻是桓溫的權宜之計,桓溫深知自己的兵力不足,士兵都是新招募的,戰鬥力不行,登陸就是個死,因此便虛張聲勢,假意讓秦軍撤出河畔之地,以便自己登陸後與對方決戰;而本意卻是想在等秦軍後撤之時,便命晉軍開足馬力立即撤出青衣江,經三江交匯處轉至泯江上,以便甩開秦軍。
由於秦軍沒有船隻,而青衣江與泯江又在樂山交匯,晉軍走水路還好說,而秦軍若是要從陸路追擊的話,還要從樂山繞一個大圈,即便是騎兵再快,也快不過走水路的晉軍,桓溫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來脫離秦軍。
然後,事情的發展總是超出人們的想像,就在苻堅下令部隊撤出河畔之地,桓溫也命令船隊後隊改前隊,前隊改後隊掩護前隊撤退,隻令信號旗一下,就立即後撤的時候。
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