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上次在荊州時的覆轍,在推行土斷第三步之時,桓溫決定以司馬丕的名義直接向全國頒發法令:“實編戶,王公以下皆正土斷白籍。大閱戶人,嚴法禁止藏戶。”意思就是說,除了皇族成員以外,其餘人員皆要斷了代表僑寄戶口的白籍,而要入代表正式戶口的黃籍,同時,對於有大量雇農的大戶人員,必須要配合人口普查,不但藏匿人員,一定要據實上報。
同時,桓溫又借助司馬丕的名義下令將之前各地檢閱戶口時的800白籍戶口編入所在郡縣,嚴行法禁,因為興寧二年是庚戌年,故此製也被稱之為庚戌製,此次土斷也被稱之為庚戌土斷。
可以說,桓溫以法令的形式推行土斷著實嚇倒了全天下的士族們,雖然這些士族們本身都是免於納稅的,但是他們又都藏有大量的白籍人口,現在要他們把這些白籍人口交出來,自然就損壞了他們的利益。
因此,這些士家大族們開始紛紛隱藏自己莊園裏的白籍,不但如此,還在政府清查之時或虎以委蛇、或刻意隱瞞、或提前轉移,總之就是想著各種辦法來阻止清查工作的進行。
因為白籍人口的隱蔽性和士家大族們本身就很強勢,大多數官員都不敢得罪他們,這也讓清查工作難以開展,這讓桓溫很是苦惱。
由於政府層麵上的工作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正常開展,桓溫決定啟用一些江湖人士來推進此事,於是,之前由蝶眼台張盛扶持的江湖門派江左盟就派上了用場,桓溫命令張盛啟用江左盟潛入這些士家大族的莊園裏秘密調查他們的部曲、佃客、奴婢的戶籍身份,並編製成冊,待時機成熟後交給官府,然後由官府再依據名冊據實查證。
就這樣,經過江左盟等江湖人士的秘密調查,各地政府基本上都掌握了所屬郡縣裏士家大族們手裏所掌握的白籍人口數量,可以說整個士族階層不論大小都有藏匿、瞞報白籍人口的事情,按照律令,他們都應該被逮捕,但是那樣的話也就意味著桓溫站到了整個士族階層的對立麵。
這顯然不是桓溫所想要的,為了避免站在整個士族階層的對立麵,桓溫決定重點打擊一批,暗地裏放過一批的策略和方式來推進土斷,對於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士族,比如高平郗氏、汝南周氏、陳留江氏,桓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他們多少交出點白籍戶口就不再深糾,而對於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潁川荀氏這些頂尖門閥,桓溫則選擇了重點打擊。
當然,大家也不可能把他們全部手裏的白籍戶口全部清繳,因為這些家族的勢力實在太大,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清繳,所以隻能是能挖出多少就挖出多少,等到他們主動求饒的時候,桓溫也就適可而止了。
這並非桓溫不夠強硬,或者說是在耍兩麵派,而是基於事實所作出的考量。
當年晉元帝司馬睿在王導的勸說下準備南下江東之時,為了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王異出給的策略就是“務必善待南下士族,盡收其俊,以為已用。”而正是因為這個策略,才使這些南下的北方士族遠離故土後,緊緊圍繞在司馬睿組成的政治集團周圍,幫助司馬越建立東晉政權。
也就是說,善待南下的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共享特權是東晉的立國之本,若是這個根本被破壞了,那麽東晉的統治必然不會牢固。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南遷的北方士族大多是一宗之主,擁有大量本族居民跟隨,比如東晉太尉郗鑒就是“親率子弟並閭裏士庶千餘家”南遷江東,一個家族就有千餘口,更何況那麽多的士族都跟隨南遷,其攜帶了附庸部曲隊伍就極其龐大了。
這些南下士族遠離了故土之後,便出現了經濟危機,因為他們失去了原本位於北方的大量土地,如何在南方妥善安置這些北方士族,就成了東晉王朝的當務之急。
所以,為了避免損毀北方士族利益,增加北方士族的參政權,通過設置僑置州縣,讓北方士族及其附庸“原封不動”地在原有行政區劃名義下生存,也就成了東晉王朝的必然選擇。
南渡的北方士族失去了北方的田產,便不得不在南方重新購置,僑置州縣後,北方士族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吞並大量土地。
從當時司徒府的統計來看,當時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穎川瘐氏等北方士族,在南方地區購置了大量田產,建造了大量鄉野別墅,同時不斷地收納流民,不斷的壯大自身經濟實力。
這些依附於大族之下的百姓可以名正言順地逃避國家課役,從而使得北方大族迅速恢複經濟實力。
所以,撤銷、合並僑置郡縣本就對士族階層很大的打擊,現在又要打擊依附於他們的白籍人口,這就相當於先打掉了他們的政治基礎,又打擊他們的經濟基礎,這必然會引起士族階層的強烈反彈,這也是晉成帝時期推行土斷不能徹底的根本原因。
所以,本著不能把人逼死的想法,桓溫才會選擇不徹底查清士族家中的白籍戶口,就是怕把他們給逼急了。
因為士族們的不配合,雖然桓溫手裏握有他們的底細,但還是不敢硬逼,所以雙方就一直這麽僵持著,土斷工作也一直不見起色,而恰在此時,京城和地方分別發生了兩件事情,給事情帶來了新的轉機。
第一件事情是根據江左盟提供的線索,彭城王司馬玄上報的白籍戶口比實際白籍戶口要少了五戶,意思就是說,彭城王司馬玄私藏了五個白籍戶。
第二件事情是會稽郡餘姚縣縣令山遐,推行土斷卓有成效,短短八十餘天就查處惡意隱藏的戶口一萬多戶,而當時整個餘姚縣的總人口也不過四萬戶左右。
在清查過程中,有一個名叫虞喜的士族惡意隱藏了大量白籍戶口,本來應該依法進行懲治,但因為虞喜出身著名的會稽虞氏,屬於是士族階層,雖然山遐是縣令,但是因為俱怕士族階層的報複,所以拿他毫無辦法,最終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這事這樣過去也就過算了,畢竟山遐已經清查出了一萬多戶,本身就已經很有成績了,但是其他的被清查戶不甘心,於是便聯合虞喜一起搞山遐,因為虞喜的哥哥虞預在中央擔任散騎常待,而會稽郡太守王琛出身琅琊王氏,本身就反對土斷,所以二人就聯手,一起誣陷山遐,最終山遐被免職。
這兩件事情的發生給了桓溫殺雞儆猴的機會,於是桓溫決定拿這兩件事情開刀。
對於第一件事情,桓溫很幹脆,直接以“藏匿五戶”的罪名將彭城王司馬玄逮捕,並交由廷尉治罪。
彭城王的始封王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子司馬權,與其他西晉藩國伴隨西晉滅亡就國祚斷絕不同,彭城王國挺過了永嘉之亂,第四代彭城王司馬雄追隨晉元帝南渡江東,順利的將彭城國延續到了東晉,所以彭城王備受推崇。
現在堂堂的彭城王隻因為藏匿了五戶就被下獄治罪,對其他人的震撼不可謂不大。
對於第二件事則更簡單粗暴,桓溫直接以皇帝司馬丕的名義下詔褒獎山遐的政績,同時提拔山遐會稽內吏,以徇私舞弊罪免去散騎常待虞預、會稽太守王琛二人的官職,同時將涉嫌隱匿戶口的虞喜直接判了個斬立決。
桓溫對這兩件事情的處理對士族階層的震撼不可謂不大,尤其是第二件事,虞喜雖然還沒有出仕為官,但是會稽虞氏也算是士族階層了,是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將領虞翻的後人,連出身河內山氏的山遐都不敢招惹他,要知道,山遐可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的後人,也算是士族階層了,連山遐都不想招惹虞喜,而桓溫卻直接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給定了個斬立決,這直接讓還想對抗土斷政策的士族們傻了眼,畢竟在性命和財富麵前,還是保命重要。
同時,桓溫又借助司馬丕的名義下令將之前各地檢閱戶口時的800白籍戶口編入所在郡縣,嚴行法禁,因為興寧二年是庚戌年,故此製也被稱之為庚戌製,此次土斷也被稱之為庚戌土斷。
可以說,桓溫以法令的形式推行土斷著實嚇倒了全天下的士族們,雖然這些士族們本身都是免於納稅的,但是他們又都藏有大量的白籍人口,現在要他們把這些白籍人口交出來,自然就損壞了他們的利益。
因此,這些士家大族們開始紛紛隱藏自己莊園裏的白籍,不但如此,還在政府清查之時或虎以委蛇、或刻意隱瞞、或提前轉移,總之就是想著各種辦法來阻止清查工作的進行。
因為白籍人口的隱蔽性和士家大族們本身就很強勢,大多數官員都不敢得罪他們,這也讓清查工作難以開展,這讓桓溫很是苦惱。
由於政府層麵上的工作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正常開展,桓溫決定啟用一些江湖人士來推進此事,於是,之前由蝶眼台張盛扶持的江湖門派江左盟就派上了用場,桓溫命令張盛啟用江左盟潛入這些士家大族的莊園裏秘密調查他們的部曲、佃客、奴婢的戶籍身份,並編製成冊,待時機成熟後交給官府,然後由官府再依據名冊據實查證。
就這樣,經過江左盟等江湖人士的秘密調查,各地政府基本上都掌握了所屬郡縣裏士家大族們手裏所掌握的白籍人口數量,可以說整個士族階層不論大小都有藏匿、瞞報白籍人口的事情,按照律令,他們都應該被逮捕,但是那樣的話也就意味著桓溫站到了整個士族階層的對立麵。
這顯然不是桓溫所想要的,為了避免站在整個士族階層的對立麵,桓溫決定重點打擊一批,暗地裏放過一批的策略和方式來推進土斷,對於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士族,比如高平郗氏、汝南周氏、陳留江氏,桓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他們多少交出點白籍戶口就不再深糾,而對於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潁川荀氏這些頂尖門閥,桓溫則選擇了重點打擊。
當然,大家也不可能把他們全部手裏的白籍戶口全部清繳,因為這些家族的勢力實在太大,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清繳,所以隻能是能挖出多少就挖出多少,等到他們主動求饒的時候,桓溫也就適可而止了。
這並非桓溫不夠強硬,或者說是在耍兩麵派,而是基於事實所作出的考量。
當年晉元帝司馬睿在王導的勸說下準備南下江東之時,為了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王異出給的策略就是“務必善待南下士族,盡收其俊,以為已用。”而正是因為這個策略,才使這些南下的北方士族遠離故土後,緊緊圍繞在司馬睿組成的政治集團周圍,幫助司馬越建立東晉政權。
也就是說,善待南下的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共享特權是東晉的立國之本,若是這個根本被破壞了,那麽東晉的統治必然不會牢固。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南遷的北方士族大多是一宗之主,擁有大量本族居民跟隨,比如東晉太尉郗鑒就是“親率子弟並閭裏士庶千餘家”南遷江東,一個家族就有千餘口,更何況那麽多的士族都跟隨南遷,其攜帶了附庸部曲隊伍就極其龐大了。
這些南下士族遠離了故土之後,便出現了經濟危機,因為他們失去了原本位於北方的大量土地,如何在南方妥善安置這些北方士族,就成了東晉王朝的當務之急。
所以,為了避免損毀北方士族利益,增加北方士族的參政權,通過設置僑置州縣,讓北方士族及其附庸“原封不動”地在原有行政區劃名義下生存,也就成了東晉王朝的必然選擇。
南渡的北方士族失去了北方的田產,便不得不在南方重新購置,僑置州縣後,北方士族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吞並大量土地。
從當時司徒府的統計來看,當時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穎川瘐氏等北方士族,在南方地區購置了大量田產,建造了大量鄉野別墅,同時不斷地收納流民,不斷的壯大自身經濟實力。
這些依附於大族之下的百姓可以名正言順地逃避國家課役,從而使得北方大族迅速恢複經濟實力。
所以,撤銷、合並僑置郡縣本就對士族階層很大的打擊,現在又要打擊依附於他們的白籍人口,這就相當於先打掉了他們的政治基礎,又打擊他們的經濟基礎,這必然會引起士族階層的強烈反彈,這也是晉成帝時期推行土斷不能徹底的根本原因。
所以,本著不能把人逼死的想法,桓溫才會選擇不徹底查清士族家中的白籍戶口,就是怕把他們給逼急了。
因為士族們的不配合,雖然桓溫手裏握有他們的底細,但還是不敢硬逼,所以雙方就一直這麽僵持著,土斷工作也一直不見起色,而恰在此時,京城和地方分別發生了兩件事情,給事情帶來了新的轉機。
第一件事情是根據江左盟提供的線索,彭城王司馬玄上報的白籍戶口比實際白籍戶口要少了五戶,意思就是說,彭城王司馬玄私藏了五個白籍戶。
第二件事情是會稽郡餘姚縣縣令山遐,推行土斷卓有成效,短短八十餘天就查處惡意隱藏的戶口一萬多戶,而當時整個餘姚縣的總人口也不過四萬戶左右。
在清查過程中,有一個名叫虞喜的士族惡意隱藏了大量白籍戶口,本來應該依法進行懲治,但因為虞喜出身著名的會稽虞氏,屬於是士族階層,雖然山遐是縣令,但是因為俱怕士族階層的報複,所以拿他毫無辦法,最終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這事這樣過去也就過算了,畢竟山遐已經清查出了一萬多戶,本身就已經很有成績了,但是其他的被清查戶不甘心,於是便聯合虞喜一起搞山遐,因為虞喜的哥哥虞預在中央擔任散騎常待,而會稽郡太守王琛出身琅琊王氏,本身就反對土斷,所以二人就聯手,一起誣陷山遐,最終山遐被免職。
這兩件事情的發生給了桓溫殺雞儆猴的機會,於是桓溫決定拿這兩件事情開刀。
對於第一件事情,桓溫很幹脆,直接以“藏匿五戶”的罪名將彭城王司馬玄逮捕,並交由廷尉治罪。
彭城王的始封王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子司馬權,與其他西晉藩國伴隨西晉滅亡就國祚斷絕不同,彭城王國挺過了永嘉之亂,第四代彭城王司馬雄追隨晉元帝南渡江東,順利的將彭城國延續到了東晉,所以彭城王備受推崇。
現在堂堂的彭城王隻因為藏匿了五戶就被下獄治罪,對其他人的震撼不可謂不大。
對於第二件事則更簡單粗暴,桓溫直接以皇帝司馬丕的名義下詔褒獎山遐的政績,同時提拔山遐會稽內吏,以徇私舞弊罪免去散騎常待虞預、會稽太守王琛二人的官職,同時將涉嫌隱匿戶口的虞喜直接判了個斬立決。
桓溫對這兩件事情的處理對士族階層的震撼不可謂不大,尤其是第二件事,虞喜雖然還沒有出仕為官,但是會稽虞氏也算是士族階層了,是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將領虞翻的後人,連出身河內山氏的山遐都不敢招惹他,要知道,山遐可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的後人,也算是士族階層了,連山遐都不想招惹虞喜,而桓溫卻直接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給定了個斬立決,這直接讓還想對抗土斷政策的士族們傻了眼,畢竟在性命和財富麵前,還是保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