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桓溫廢黜皇族親王,誅殺異己之後,朝廷為了安撫住桓溫,避免桓溫繼續擴大打擊範圍,於是在褚蒜子的建議下,朝廷又進封桓溫為侍中、錄尚書事,同時又將揚州牧一職也給了他。
侍中是朝廷重臣的加銜,曹魏時期的司馬懿、曹爽等權臣執政時期都加銜侍中。
而錄尚書事的意思就是可以對尚書台的事務進行幹涉,職權很大,東漢以來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等重臣錄尚書事,在曆史上也是權臣的必備頭銜。
東晉朝廷把這兩個重要頭銜都給了桓溫,實際上已經認同了桓溫權臣的身份。
然而桓溫卻並沒有接受侍中和錄尚書事的職務,而隻接受了揚州牧的身份。
實際上桓溫做為穿越者,對於些這些頭銜看的並不是很重,在他看來,掌握實際的權力才最重要,其他的都是虛的。
而之所以接受揚州牧的身份,是因為州牧是地方實權,而揚州因為是京畿之地,曆來都是朝廷親自把握,從不設州牧,隻設刺史。
刺史和州牧最大的區別就是刺史的等級比較低,而州牧的等級比較高,一般而講,州牧的職權範圍比較廣泛,除了管理本州的行政、軍事、司法等事務外,還可以處理一些地方性的事務,如災害救濟、民生保障等。
而刺史的職權範圍則比較局限,主要負責本地區的行政、軍事等事務。
一般一個州設了刺史就不會設州牧,因為兩者職權有很多重疊的地方。
而現在東晉朝廷選擇把揚州也讓了出來,讓州牧和刺史同時存在,實際上是已經被桓溫的此番操作給嚇破了膽,認為再留著此地也無用,所以就幹脆全部給了桓溫。
當然,在全部給桓溫的同時,朝廷為了臉麵,還是保留了刺史的職銜,依然由王坦之擔任,但是實際上都是桓溫說了算。
而桓溫在接受了揚州牧之後,整個東晉所有管轄州理論上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裏了,東晉朝廷在事實上已經被桓溫給架空了,所以那些侍中、錄尚書事的頭銜對桓溫來說也就毫無疑義,還不如做個高姿態直接辭讓了。
桓溫因為還在牽掛著前線的戰事,所以在處理完京城的事務之後,就立即準備迴到前線。
他在臨走之前為了防止反桓溫勢力的反撲,便任命四弟桓秘為散騎常待,領中護軍,任命禁軍首領毛安之為右衛將軍,二人共同負責京城衛戍和皇宮宿衛。
同時,桓溫覺得被貶到廣陵的沈勁是個人材,雖然之前反對過自己,但是人材難得,為了牽製揚州刺史王坦之,桓溫又任命沈勁為揚州別駕。
沉淪了大半輩子的沈勁沒有想到自己拚命向朝廷效忠得來的是被拋棄,反而是自己的敵人提拔了自己,感動之餘,沈勁從心眼裏佩服桓溫,從此也成為桓溫的死忠之一。
在安排完這些事情之後,桓溫就馬不停蹄的迴到了洛陽前線,剛迴到洛陽不久,桓溫便聽到了讓他懊悔不已的事情:仇池國被前秦滅了。
原來,上一任仇池公楊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楊纂,楊纂繼位後,一改之前向前秦東晉都稱臣的傳統,選擇隻向東晉稱臣,並與前秦斷絕往來,這引起了前秦的不滿,但是因為苻堅剛剛繼位,還在忙著整理內政,無暇顧及仇池,所以剛開始的時候隻是口頭譴責,並沒有興兵討伐。
後來上一任仇池公楊世的弟弟楊統起兵叛亂,討伐侄子楊纂,仇池大亂,苻堅瞅準機會,派前秦的梁州刺史楊安率軍五萬從略陽討伐仇池國,楊纂也派出五萬人在鷲峽抵禦,但是最終還是被前秦軍隊擊敗,楊纂被迫向前秦投降。
楊纂投降之後,因為楊纂與苻堅皆同屬氐人,所以苻堅並沒有為難他,隻是把他遷居到長安居住,同時任命楊安鎮守仇池。
立國七十五年的仇池國正式滅亡。
有意思的是,這個滅亡仇池國的梁州刺史楊安,正是更上一任仇池國君主楊國之子。
算起來楊安應該是現仇池國主楊纂的堂爺爺,楊國被堂叔楊俊殺死後,楊俊自立為國主,楊國之子楊安為了避禍,投奔時任前秦東海王的苻堅,苻堅十分欣賞他,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了他的大兒子楊定,二人結為兒女親家。
苻堅登基稱帝後,又任命楊安為梁州刺史,都督益、梁州諸軍事的身份,楊安沒有辜負苻堅的期望,最終率秦軍滅亡了仇池,報了父仇。
仇池國是因仇池山而得名,仇池山據傳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和神話傳說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是白馬氐人的故鄉,這裏的氐人善於養馬,所以非常崇拜馬神,因為早期以白馬為圖騰,所以被稱為白馬氐人。
他們崇拜的白馬神、馬王爺都是三隻眼睛,據說神話傳說中三隻眼睛的二郎神楊戩的原型就是根據白馬氐人崇拜的馬王爺的形象演化而來的。
白馬氐人的首領楊氏家族本是略陽清水氐人,自秦漢時期就定居隴右。到了楊騰這一代,正值東漢末年,黃巾亂起,楊騰也如同中原各地軍閥一般,割據白馬自立。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麵逐漸清晰,涼州的馬超反叛曹操,害死了在朝中做官的老爸馬騰,楊家最開始跟著馬超當叛亂分子,結果扛不住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攻勢,不得已又跟著馬超投了劉備。
轉眼又是幾十年,到了楊騰五世孫楊飛龍的時候,西晉結束三國時代。楊飛龍審時度勢向西晉王朝投降,得了個征西將軍的名號,率部族迴到了略陽祖籍閑居。
實際上無論是蜀漢還是西晉時期,作為部落豪族的楊家都是以半獨立的姿態依附於龐大的政權。劉家和司馬家的君主也心知肚明,便給予他們“自治”的權力,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不鬧事就好。
誰成想後來八王之亂,中原亂成了一鍋粥,居於扶風的氐人齊萬年因為不滿西晉的欺壓也率眾發動起義,白馬氐人首領,楊飛龍的繼任者,養子楊茂搜為了不讓齊萬年擾亂自己的故鄉而從略陽率領四千家部落重迴仇池抵禦齊萬山,楊茂搜自封為右賢王,這標誌著仇池政權正式建立。
仇池政權建立後,很多躲避關中地區戰亂的人紛紛來投奔楊茂搜,楊茂搜對他們都接納安撫,仇池國逐漸興盛起來,
楊茂搜去世後,兒子楊難敵繼位,恰巧前趙崛起,前趙君主劉曜攻入長安滅掉西晉之後,又順勢攻打仇池國,楊難敵率軍抵禦劉曜失敗,退保仇池城。劉曜進攻仇池城,因其軍中爆發疾病而遣使者遊說楊難敵,楊難敵為自保隻得向前趙稱藩,仇池國得以延續。
而後仇池國內部不斷發生叛亂,今天弟殺兄,明天叔殺侄的,局勢動蕩不安,但是因為仇池國地勢偏僻,國土狹小,境內又多山,易守難攻,所以幾個大強權都看不上這裏,這也是仇池國能夠得已延續七十五年的關鍵,否則的話早就被滅了。
前秦滅掉仇池國後讓桓溫很是難堪,因為仇池國向東晉稱臣,仇池地區也就是東晉名義上的領土,仇池公是東晉的臣子。
現在前秦滅掉了仇池國,在舊仇池的領土上設立了陰平、武都二郡,實際上就是奪取了東晉的領土,桓溫作為東晉朝廷都督中外的大將軍,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便決定以此為借口,在洛陽聚集兵力,準備西征前秦。
侍中是朝廷重臣的加銜,曹魏時期的司馬懿、曹爽等權臣執政時期都加銜侍中。
而錄尚書事的意思就是可以對尚書台的事務進行幹涉,職權很大,東漢以來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等重臣錄尚書事,在曆史上也是權臣的必備頭銜。
東晉朝廷把這兩個重要頭銜都給了桓溫,實際上已經認同了桓溫權臣的身份。
然而桓溫卻並沒有接受侍中和錄尚書事的職務,而隻接受了揚州牧的身份。
實際上桓溫做為穿越者,對於些這些頭銜看的並不是很重,在他看來,掌握實際的權力才最重要,其他的都是虛的。
而之所以接受揚州牧的身份,是因為州牧是地方實權,而揚州因為是京畿之地,曆來都是朝廷親自把握,從不設州牧,隻設刺史。
刺史和州牧最大的區別就是刺史的等級比較低,而州牧的等級比較高,一般而講,州牧的職權範圍比較廣泛,除了管理本州的行政、軍事、司法等事務外,還可以處理一些地方性的事務,如災害救濟、民生保障等。
而刺史的職權範圍則比較局限,主要負責本地區的行政、軍事等事務。
一般一個州設了刺史就不會設州牧,因為兩者職權有很多重疊的地方。
而現在東晉朝廷選擇把揚州也讓了出來,讓州牧和刺史同時存在,實際上是已經被桓溫的此番操作給嚇破了膽,認為再留著此地也無用,所以就幹脆全部給了桓溫。
當然,在全部給桓溫的同時,朝廷為了臉麵,還是保留了刺史的職銜,依然由王坦之擔任,但是實際上都是桓溫說了算。
而桓溫在接受了揚州牧之後,整個東晉所有管轄州理論上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裏了,東晉朝廷在事實上已經被桓溫給架空了,所以那些侍中、錄尚書事的頭銜對桓溫來說也就毫無疑義,還不如做個高姿態直接辭讓了。
桓溫因為還在牽掛著前線的戰事,所以在處理完京城的事務之後,就立即準備迴到前線。
他在臨走之前為了防止反桓溫勢力的反撲,便任命四弟桓秘為散騎常待,領中護軍,任命禁軍首領毛安之為右衛將軍,二人共同負責京城衛戍和皇宮宿衛。
同時,桓溫覺得被貶到廣陵的沈勁是個人材,雖然之前反對過自己,但是人材難得,為了牽製揚州刺史王坦之,桓溫又任命沈勁為揚州別駕。
沉淪了大半輩子的沈勁沒有想到自己拚命向朝廷效忠得來的是被拋棄,反而是自己的敵人提拔了自己,感動之餘,沈勁從心眼裏佩服桓溫,從此也成為桓溫的死忠之一。
在安排完這些事情之後,桓溫就馬不停蹄的迴到了洛陽前線,剛迴到洛陽不久,桓溫便聽到了讓他懊悔不已的事情:仇池國被前秦滅了。
原來,上一任仇池公楊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楊纂,楊纂繼位後,一改之前向前秦東晉都稱臣的傳統,選擇隻向東晉稱臣,並與前秦斷絕往來,這引起了前秦的不滿,但是因為苻堅剛剛繼位,還在忙著整理內政,無暇顧及仇池,所以剛開始的時候隻是口頭譴責,並沒有興兵討伐。
後來上一任仇池公楊世的弟弟楊統起兵叛亂,討伐侄子楊纂,仇池大亂,苻堅瞅準機會,派前秦的梁州刺史楊安率軍五萬從略陽討伐仇池國,楊纂也派出五萬人在鷲峽抵禦,但是最終還是被前秦軍隊擊敗,楊纂被迫向前秦投降。
楊纂投降之後,因為楊纂與苻堅皆同屬氐人,所以苻堅並沒有為難他,隻是把他遷居到長安居住,同時任命楊安鎮守仇池。
立國七十五年的仇池國正式滅亡。
有意思的是,這個滅亡仇池國的梁州刺史楊安,正是更上一任仇池國君主楊國之子。
算起來楊安應該是現仇池國主楊纂的堂爺爺,楊國被堂叔楊俊殺死後,楊俊自立為國主,楊國之子楊安為了避禍,投奔時任前秦東海王的苻堅,苻堅十分欣賞他,把自己的大女兒嫁給了他的大兒子楊定,二人結為兒女親家。
苻堅登基稱帝後,又任命楊安為梁州刺史,都督益、梁州諸軍事的身份,楊安沒有辜負苻堅的期望,最終率秦軍滅亡了仇池,報了父仇。
仇池國是因仇池山而得名,仇池山據傳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和神話傳說中刑天葬首的地方,是白馬氐人的故鄉,這裏的氐人善於養馬,所以非常崇拜馬神,因為早期以白馬為圖騰,所以被稱為白馬氐人。
他們崇拜的白馬神、馬王爺都是三隻眼睛,據說神話傳說中三隻眼睛的二郎神楊戩的原型就是根據白馬氐人崇拜的馬王爺的形象演化而來的。
白馬氐人的首領楊氏家族本是略陽清水氐人,自秦漢時期就定居隴右。到了楊騰這一代,正值東漢末年,黃巾亂起,楊騰也如同中原各地軍閥一般,割據白馬自立。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麵逐漸清晰,涼州的馬超反叛曹操,害死了在朝中做官的老爸馬騰,楊家最開始跟著馬超當叛亂分子,結果扛不住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攻勢,不得已又跟著馬超投了劉備。
轉眼又是幾十年,到了楊騰五世孫楊飛龍的時候,西晉結束三國時代。楊飛龍審時度勢向西晉王朝投降,得了個征西將軍的名號,率部族迴到了略陽祖籍閑居。
實際上無論是蜀漢還是西晉時期,作為部落豪族的楊家都是以半獨立的姿態依附於龐大的政權。劉家和司馬家的君主也心知肚明,便給予他們“自治”的權力,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不鬧事就好。
誰成想後來八王之亂,中原亂成了一鍋粥,居於扶風的氐人齊萬年因為不滿西晉的欺壓也率眾發動起義,白馬氐人首領,楊飛龍的繼任者,養子楊茂搜為了不讓齊萬年擾亂自己的故鄉而從略陽率領四千家部落重迴仇池抵禦齊萬山,楊茂搜自封為右賢王,這標誌著仇池政權正式建立。
仇池政權建立後,很多躲避關中地區戰亂的人紛紛來投奔楊茂搜,楊茂搜對他們都接納安撫,仇池國逐漸興盛起來,
楊茂搜去世後,兒子楊難敵繼位,恰巧前趙崛起,前趙君主劉曜攻入長安滅掉西晉之後,又順勢攻打仇池國,楊難敵率軍抵禦劉曜失敗,退保仇池城。劉曜進攻仇池城,因其軍中爆發疾病而遣使者遊說楊難敵,楊難敵為自保隻得向前趙稱藩,仇池國得以延續。
而後仇池國內部不斷發生叛亂,今天弟殺兄,明天叔殺侄的,局勢動蕩不安,但是因為仇池國地勢偏僻,國土狹小,境內又多山,易守難攻,所以幾個大強權都看不上這裏,這也是仇池國能夠得已延續七十五年的關鍵,否則的話早就被滅了。
前秦滅掉仇池國後讓桓溫很是難堪,因為仇池國向東晉稱臣,仇池地區也就是東晉名義上的領土,仇池公是東晉的臣子。
現在前秦滅掉了仇池國,在舊仇池的領土上設立了陰平、武都二郡,實際上就是奪取了東晉的領土,桓溫作為東晉朝廷都督中外的大將軍,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便決定以此為借口,在洛陽聚集兵力,準備西征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