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一看連陳留王都站出來求情了,便知道此事辦的確實有點不得人心,若是繼續堅持的話,有可能把滿朝公卿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麵上,這顯示不是桓溫想要的,而且把皇帝逼的太急了也不太好,於是便歎了口氣,決定放武陵王一馬。
而桓溫之所以對陳留王的意見這麽在意,很大程度在於陳留王的身份,陳留王的始封王是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曹奐是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初被封為常道鄉公,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弑殺之後,司馬昭與眾臣商議,決定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後來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陳留王雖然也是王,但是跟其他王不同,其他王都是皇親宗室,因為宗親血緣關係而被封的王,而陳留王則是因為中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政治傳統——二王三恪製度而被封的王。
二王三恪起源於堯舜時期,具體成型於西周,屬於五禮之中的賓禮,在每次改朝換代之際,新的統治者為了表示寬宏大度,同時也為了籠絡前朝遺民,突顯繼承前朝統治的合法性,對於放棄政權的前朝統治者的後裔,往往要給予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這些人是不被視其為臣子的,而是稱之為賓,意思就是他們在我們這裏是客人,所以他們不需要履行臣子的職責,朝見天子時,這些人不用臣禮,而是賓禮。
比如堯死後,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不視之為臣子。
舜死後,夏禹封丹朱於唐,封舜子商均於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周武王滅亡商朝後,本著“滅人之國,不絕其祀”的原則,封商紂王之子武庚為王,繼續祭祀商朝宗廟,在武庚叛亂被誅之後,又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在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授予諸侯國五等爵位當中最高等的公爵,並特準其在領地裏照行商朝之政,並用天子禮樂供奉商朝宗祀。
在加封商朝貴族的同時,周朝還加封黃帝的後裔為祝國之君,堯的後裔為薊國之君,舜的後裔為陳國之君,夏朝的後裔為杞國之君。
上述封國中,黃帝的後裔封祝國、堯的後裔封薊國被稱為“二王”之製,虞舜後裔封陳國、夏朝後裔封杞國、商朝後裔封宋國被稱為“三恪”之製,加起來合稱“二王三恪” 製,至此,二王三恪製度最終成形。
這些封國都有各自的領土、戶籍、軍隊和政府,周朝對他們的加封沒有半點虛假,他們的生存時間也都很長,這些國家也都成了周朝忠實的諸侯,其中宋國的國君宋襄公為了擁戴周天子恢複周朝統治秩序,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受傷而亡。
由此看來,最初的“二王三恪”製是真誠的,也是成功的。
但是周朝以後,隨著貴族精神的喪失,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二王三恪”製越來越虛假、越來越形式化,但還是頑強地沿續下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執行“二王三恪”製度,他將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遷往隴西,廢為庶人。對六國之君也盡數斬殺,由於不行“二王三恪”之製,且對六國之君過度殘暴,陳勝吳廣大起義後,六國貴族紛紛響應,導致秦朝的迅速敗亡。
西漢建立後,吸取了秦朝不尊“二王三恪”製度的教訓,重新恢複了“二王三恪”之製,但其含金量大大縮水。漢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但是食邑僅三千戶。由於孔子是商王後裔,所以封孔子後裔為殷紹嘉公,食邑一千六百七十戶,供奉商朝宗祀,至於之前滅亡的六國和秦國,以絕後為理由,不再分封,隻是確定了一些專門的守墳戶,為各國祖陵守墓。
東漢光武帝時期,封孔子後裔孔安為宋公,封周朝後裔姬武為衛公,繼續執行“二王三恪”製度。
曹魏代漢之後,曹丕對漢獻帝行“二王三恪”製度,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位列所有諸侯王之上,立都城於濁鹿,向曹魏皇帝奏事不必稱臣,接受皇帝的詔書可以不拜。在封地內仍行漢朝正朔,可用天子儀仗祭祀宗廟。
漢獻帝退位後又活了14年,去世後“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葬”,由此可見曹魏政權對漢朝後裔還是挺厚道的。
西晉取代曹魏後,也繼續執行“二王三恪”製度。除了繼續承認曹魏冊封的山陽公國的同時,又冊封退位後的魏元帝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立都城於鄴城,可使用天子旌旗,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封蜀漢末帝劉禪為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封孫吳末帝孫皓為歸命侯,賜田三十頃,歲給穀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經過永嘉之亂,奉商朝正朔的宋公國、奉周朝正朔的衛公國、奉東漢正朔的山陽公國以奉蜀漢正朔的安樂公國先後被胡人所滅,陳留王一脈也不知所綜,在司馬睿重建晉朝之後,深感沒有二王三恪製度無法彰顯其合法的統治地位,於是便決定重封陳留王,可是由於曹奐無後,於是派便人尋找曹魏後裔,至到晉成帝年間,才找到自稱是曹操玄孫的曹勱,於是曹勱便被封為新的陳留王,作為二王三恪製度的延續,曹勱死後又將王位傳給了世子曹恢。
而其他政權當中,割據益州的成漢國皇帝李雄立劉禪之弟劉永的孫子劉玄為新的安樂公,奉劉禪之祀,後來在桓溫攻滅成漢國之後不知所蹤。
由此可見,桓溫之所以對曹恢的意見這麽在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恢在晉朝屬於賓,也就是說現在這件事情連賓客都看不下去了,桓溫的臉上自然是掛不住,也就不再堅持誅殺司馬皇族。
但是桓溫是鐵了心要立威於朝堂,雖然不再堅持誅殺武陵王,但是也不可能就輕饒了他們,於是便改奏請黜廢司馬曦及他的3個兒子,全家遷徙到新安郡;黜免新蔡王司馬晃為庶人,將他貶到衡陽;
司馬昱見桓溫終於改變主意,不由的大鬆了一口氣,雖然司馬曦因此而丟掉了爵位,但到底是保住了性命,司馬昱總算是保住了宗族骨肉的性命,但是桓溫也達到了削弱皇室勢力的目的。
從此宗室親王當中,再也沒有人敢挑頭對抗桓溫了。
而對於不是皇族的殷氏、庾氏就在劫難逃了,桓溫下令將他們全部滿門抄斬。其中著作郎殷涓是殷浩之子,被滅三族;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皆是前丞相庾冰之子,被滅三族;
曾經顯赫一時的陳郡殷氏、穎川庾氏兩大家族,就此徹底沒落;
桓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廢黜皇室宗親,誅滅兩大高門望族,威勢顯赫到了極點,之前反對過桓溫的不管是皇族宗親還是其他的士家大族都被震懾的肝膽懼裂,害怕的要命,之前一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高官們甚至遠遠的望見了桓溫都開始叩拜,這讓桓溫心裏十分的受用。
而桓溫之所以對陳留王的意見這麽在意,很大程度在於陳留王的身份,陳留王的始封王是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曹奐是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初被封為常道鄉公,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弑殺之後,司馬昭與眾臣商議,決定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後來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陳留王雖然也是王,但是跟其他王不同,其他王都是皇親宗室,因為宗親血緣關係而被封的王,而陳留王則是因為中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政治傳統——二王三恪製度而被封的王。
二王三恪起源於堯舜時期,具體成型於西周,屬於五禮之中的賓禮,在每次改朝換代之際,新的統治者為了表示寬宏大度,同時也為了籠絡前朝遺民,突顯繼承前朝統治的合法性,對於放棄政權的前朝統治者的後裔,往往要給予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這些人是不被視其為臣子的,而是稱之為賓,意思就是他們在我們這裏是客人,所以他們不需要履行臣子的職責,朝見天子時,這些人不用臣禮,而是賓禮。
比如堯死後,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不視之為臣子。
舜死後,夏禹封丹朱於唐,封舜子商均於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周武王滅亡商朝後,本著“滅人之國,不絕其祀”的原則,封商紂王之子武庚為王,繼續祭祀商朝宗廟,在武庚叛亂被誅之後,又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在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授予諸侯國五等爵位當中最高等的公爵,並特準其在領地裏照行商朝之政,並用天子禮樂供奉商朝宗祀。
在加封商朝貴族的同時,周朝還加封黃帝的後裔為祝國之君,堯的後裔為薊國之君,舜的後裔為陳國之君,夏朝的後裔為杞國之君。
上述封國中,黃帝的後裔封祝國、堯的後裔封薊國被稱為“二王”之製,虞舜後裔封陳國、夏朝後裔封杞國、商朝後裔封宋國被稱為“三恪”之製,加起來合稱“二王三恪” 製,至此,二王三恪製度最終成形。
這些封國都有各自的領土、戶籍、軍隊和政府,周朝對他們的加封沒有半點虛假,他們的生存時間也都很長,這些國家也都成了周朝忠實的諸侯,其中宋國的國君宋襄公為了擁戴周天子恢複周朝統治秩序,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受傷而亡。
由此看來,最初的“二王三恪”製是真誠的,也是成功的。
但是周朝以後,隨著貴族精神的喪失,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二王三恪”製越來越虛假、越來越形式化,但還是頑強地沿續下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執行“二王三恪”製度,他將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遷往隴西,廢為庶人。對六國之君也盡數斬殺,由於不行“二王三恪”之製,且對六國之君過度殘暴,陳勝吳廣大起義後,六國貴族紛紛響應,導致秦朝的迅速敗亡。
西漢建立後,吸取了秦朝不尊“二王三恪”製度的教訓,重新恢複了“二王三恪”之製,但其含金量大大縮水。漢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但是食邑僅三千戶。由於孔子是商王後裔,所以封孔子後裔為殷紹嘉公,食邑一千六百七十戶,供奉商朝宗祀,至於之前滅亡的六國和秦國,以絕後為理由,不再分封,隻是確定了一些專門的守墳戶,為各國祖陵守墓。
東漢光武帝時期,封孔子後裔孔安為宋公,封周朝後裔姬武為衛公,繼續執行“二王三恪”製度。
曹魏代漢之後,曹丕對漢獻帝行“二王三恪”製度,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位列所有諸侯王之上,立都城於濁鹿,向曹魏皇帝奏事不必稱臣,接受皇帝的詔書可以不拜。在封地內仍行漢朝正朔,可用天子儀仗祭祀宗廟。
漢獻帝退位後又活了14年,去世後“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葬”,由此可見曹魏政權對漢朝後裔還是挺厚道的。
西晉取代曹魏後,也繼續執行“二王三恪”製度。除了繼續承認曹魏冊封的山陽公國的同時,又冊封退位後的魏元帝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立都城於鄴城,可使用天子旌旗,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封蜀漢末帝劉禪為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封孫吳末帝孫皓為歸命侯,賜田三十頃,歲給穀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經過永嘉之亂,奉商朝正朔的宋公國、奉周朝正朔的衛公國、奉東漢正朔的山陽公國以奉蜀漢正朔的安樂公國先後被胡人所滅,陳留王一脈也不知所綜,在司馬睿重建晉朝之後,深感沒有二王三恪製度無法彰顯其合法的統治地位,於是便決定重封陳留王,可是由於曹奐無後,於是派便人尋找曹魏後裔,至到晉成帝年間,才找到自稱是曹操玄孫的曹勱,於是曹勱便被封為新的陳留王,作為二王三恪製度的延續,曹勱死後又將王位傳給了世子曹恢。
而其他政權當中,割據益州的成漢國皇帝李雄立劉禪之弟劉永的孫子劉玄為新的安樂公,奉劉禪之祀,後來在桓溫攻滅成漢國之後不知所蹤。
由此可見,桓溫之所以對曹恢的意見這麽在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恢在晉朝屬於賓,也就是說現在這件事情連賓客都看不下去了,桓溫的臉上自然是掛不住,也就不再堅持誅殺司馬皇族。
但是桓溫是鐵了心要立威於朝堂,雖然不再堅持誅殺武陵王,但是也不可能就輕饒了他們,於是便改奏請黜廢司馬曦及他的3個兒子,全家遷徙到新安郡;黜免新蔡王司馬晃為庶人,將他貶到衡陽;
司馬昱見桓溫終於改變主意,不由的大鬆了一口氣,雖然司馬曦因此而丟掉了爵位,但到底是保住了性命,司馬昱總算是保住了宗族骨肉的性命,但是桓溫也達到了削弱皇室勢力的目的。
從此宗室親王當中,再也沒有人敢挑頭對抗桓溫了。
而對於不是皇族的殷氏、庾氏就在劫難逃了,桓溫下令將他們全部滿門抄斬。其中著作郎殷涓是殷浩之子,被滅三族;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皆是前丞相庾冰之子,被滅三族;
曾經顯赫一時的陳郡殷氏、穎川庾氏兩大家族,就此徹底沒落;
桓溫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廢黜皇室宗親,誅滅兩大高門望族,威勢顯赫到了極點,之前反對過桓溫的不管是皇族宗親還是其他的士家大族都被震懾的肝膽懼裂,害怕的要命,之前一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高官們甚至遠遠的望見了桓溫都開始叩拜,這讓桓溫心裏十分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