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桓溫進京並沒有像上次那樣大張旗鼓,而是隻率兩千輕騎兵輕裝簡行,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抵達京城健康,桓溫之所以如此低調,主要還是歸功於西中郎將沈勁的出色表現。
上次的采石磯對峙,沈勁的強勢表現讓桓溫印象深刻,桓溫沒有想到朝廷當中竟然還有如此勇敢的將領,雖然桓溫一直想著找機會教訓一下沈勁,但是礙於當前戰場形象瞬息萬變,桓溫的主要精力還是在對前燕作戰上,因此不想在京城浪費很多時間,為了避免再次與沈勁發生對峙,所以才會選擇輕裝簡行,速戰速決。
其實桓溫想多了,他有點高估了朝廷裏這幫士族勳貴們的政治智慧,在上次采石磯對峙之後,雖然沈勁表現出色,但是因為出身寒族,又是刑家的緣故,朝廷並沒有進一步重用他。
相反,因為沈勁的經曆跟桓溫有些類似,祖上都是出身刑家,揚州刺史王坦之居然害怕沈勁趁機奪取了揚州的兵權,調到廣陵擔任徒有虛名的廣陵相,這讓沈勁十分的鬱悶,也十分的無奈。
待到桓溫的部隊出現在京城附近的時候,守城官兵驚恐萬分,連忙報告給了掌管京城衛戍部隊的右衛將軍司馬縱。
司馬縱是武陵王司馬曦的長子,武陵王司馬曦是晉元帝司馬睿的第四子,丞相司馬昱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因為司馬曦還擔任著太宰的職務,雖然隻是一個虛官,但是也是三公之一。
司馬曦是反桓溫的核心人物之一,一直不甘心桓溫掌控朝廷大權,時常教育兒子司馬縱要自立自強,以便有朝一日能夠幫助司馬氏重撐大臣,不再受權臣的擺布。
而司馬縱也是一個喜歡舞槍弄棒的主,平時就喜好習武練兵,掌握政權的司馬昱覺得司馬縱是宗室當中難得的習武之人,因此將掌管京城治安的衛戍部隊交給了他掌權,同時又任命他為右衛將軍,全權負責京城及皇宮的安危。
司馬縱也利用這個機會一直在積極的練兵備戰,這讓郗超、江彪等代表桓溫勢力的官員們十分的忌憚。
但是司馬縱雖然喜歡舞槍弄棒,但是到底沒有實戰過,所以上次桓溫引兵進京之時,司馬昱本來意欲讓司馬縱領兵抵禦,奈何司馬縱懾於桓溫的威名不敢前往,司馬昱才不得不讓沈勁暫時統領衛戍部隊前往采石磯阻止桓溫進軍。
由此可見司馬縱本身就是一個外強中幹之人,此次見桓溫帶領輕騎兵突襲京城,當場就嚇尿了褲子,一個二十多歲的大男人居然是哇哇直哭的去見自己的叔叔司馬昱,在匯報之時也將桓溫的兩千輕騎兵描繪成了兩萬,枉稱黑壓壓的一大片直撲京城而來,這讓一向以穩重著稱的司馬昱也慌了神,就在司馬昱不知所措之時,下麵人來報稱桓溫進城了。
這讓司馬昱丈二摸不著頭腦,不是要攻打京城嘛?怎麽還沒開打就進城了呢?摸不清狀況的司馬昱連忙讓人再去打探,才明白桓溫原來隻帶了兩千兵進京,因為桓溫是大將軍、大司馬,掌控天下軍事,因此守城官兵不敢阻攔,在沒有得到右衛將軍司馬縱同意的情況下就打開了城門讓桓溫進了城。
桓溫進城之後並沒有前往皇宮拜見穆帝,也沒有去找司馬昱,而是徑直的前往了郗超府上,在那裏,郗超已經秘密將已經投靠桓溫的士族官員招集在了一起,桓溫此次進京就是要與他們會悟,商討如何解決穆帝及其黨羽的問題。
桓溫到達郗超府之後,郗超便立即將自己已經準備好的計謀告知了桓溫,郗超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殺人立威。”
因為要震懾的人是皇帝,所以這個殺人還不能殺普通之人,殺普通之人立不了威,必須殺地位尊貴、或者朝廷重臣才行,隻有這樣,才能徹底震懾住皇帝及其黨羽,把桓溫的威望給立起來,從此不敢再招惹桓溫。
桓溫雖然不想殺人,但是由於朝中反桓溫勢力的日益強大,為了自己北伐之時不受掣肘,在思考再三之後,最終也隻得同意了郗超的計策,決定第二天由桓溫親自出馬,首先彈劾宗室當中反桓溫最起勁的武陵王一係。
武陵王司馬曦,是晉元帝司馬睿第四子,雖然政治才能不如五弟司馬昱,但也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王爺。
司馬曦生母因為身份低微,所以司馬曦起初並不受司馬睿的重視,當時武陵哀王司馬喆無子,於是司馬睿便將司馬曦過繼給司馬喆當兒子,在司馬喆死後也就繼承了他的爵位。
司馬喆與司馬睿是親堂兄弟,司馬喆的父親是司馬澹,司馬澹與司馬睿的父親司馬覲是親兄弟,二人都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兒子。
司馬伷雖然不如他的兩個哥哥司馬師、司馬昭出名,但也很有能力,少年時就有才望,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後,被封為東莞郡王,以皇親身份在徐州鎮守抵禦吳國。
他治軍有方,深得將士愛戴,後來西晉伐吳之戰時,司馬伷與眾將奉命伐吳,率軍數萬兵出塗中,孫吳抵擋不住,吳帝孫皓不得不親自帶著皇帝璽綬到司馬伷處投降,吳國正式滅亡。
司馬伷因伐吳有功,被晉武帝司馬炎徙封為琅邪王,加開府儀同三司,並將東莞郡加封給琅邪國。所以,司馬伷是琅邪王一係的始封王。
司馬伷臨終之時上書晉武帝請求把封國分給自己的四個兒子,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批準,於是長子司馬覲承襲琅邪王爵,次子司馬澹獲封武陵王,三子司馬繇為東安王,四子司馬漼為淮陵王。
司馬覲死後,長子司馬睿承襲琅邪王爵,隨後又東渡江南稱帝建立了東晉政權,將琅邪王爵又給了兒子司馬紹,於是琅邪王爵便在東晉有了特殊的意義。
武陵王司馬澹在永嘉之亂時不幸被石勒擒獲,隨後被石勒殺害,兒子司馬喆東渡江南投靠司馬睿,司馬睿讓其承爵武陵王,可惜司馬喆無子,於是司馬睿便將司馬曦過繼給了司馬喆,同時將湘東郡贈予武陵國,作為武陵王的食邑。
盡管司馬曦被過繼給了司馬澹,但是因為血緣的關係,司馬曦依然很受曆代皇帝的重視,因此屢屢提到提拔,最終官至太宰,是名義上的文官之首。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郗超才會建議首先打擊司馬曦,司馬曦本身並沒有過錯,不太好找借口,但是他的兒子司馬縱是個突破口,司馬縱為人放蕩,喜歡舞槍弄棒,生性殘忍,而且酒後經常對左右說要除掉桓溫等話,這事人盡皆知,所以郗超建議,讓桓溫拿司馬縱開刀,殺一儆百,樹立威望。
然而桓溫則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覺得司馬縱雖然是司馬曦的長子,但是並未承爵,充其量隻是一個小小的右衛將軍,殺他並不足以立威,而司馬曦則不同,司馬曦是晉元帝司馬睿之子,當朝天子之曾叔父,丞相司馬昱之兄,而且還是太宰,位列三公,即是皇親國戚,又是朝廷重臣,德高望重,若是直接拿司馬曦開刀的話,效果自然要比殺一個司馬縱要好的話。
桓溫的話讓郗超倒吸了一口氣,郗超就算再狂妄自大,也沒有想過要動司馬曦,畢竟他的身份實在太尊貴,但是看到桓溫那堅毅的目光和嚴肅的表情,追隨桓溫多年的郗超明白,桓溫已然下定了決心,郗超自知桓溫決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到,於是便長歎了一口氣,看來這個武陵王爵位,大概率是保不住了。
上次的采石磯對峙,沈勁的強勢表現讓桓溫印象深刻,桓溫沒有想到朝廷當中竟然還有如此勇敢的將領,雖然桓溫一直想著找機會教訓一下沈勁,但是礙於當前戰場形象瞬息萬變,桓溫的主要精力還是在對前燕作戰上,因此不想在京城浪費很多時間,為了避免再次與沈勁發生對峙,所以才會選擇輕裝簡行,速戰速決。
其實桓溫想多了,他有點高估了朝廷裏這幫士族勳貴們的政治智慧,在上次采石磯對峙之後,雖然沈勁表現出色,但是因為出身寒族,又是刑家的緣故,朝廷並沒有進一步重用他。
相反,因為沈勁的經曆跟桓溫有些類似,祖上都是出身刑家,揚州刺史王坦之居然害怕沈勁趁機奪取了揚州的兵權,調到廣陵擔任徒有虛名的廣陵相,這讓沈勁十分的鬱悶,也十分的無奈。
待到桓溫的部隊出現在京城附近的時候,守城官兵驚恐萬分,連忙報告給了掌管京城衛戍部隊的右衛將軍司馬縱。
司馬縱是武陵王司馬曦的長子,武陵王司馬曦是晉元帝司馬睿的第四子,丞相司馬昱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因為司馬曦還擔任著太宰的職務,雖然隻是一個虛官,但是也是三公之一。
司馬曦是反桓溫的核心人物之一,一直不甘心桓溫掌控朝廷大權,時常教育兒子司馬縱要自立自強,以便有朝一日能夠幫助司馬氏重撐大臣,不再受權臣的擺布。
而司馬縱也是一個喜歡舞槍弄棒的主,平時就喜好習武練兵,掌握政權的司馬昱覺得司馬縱是宗室當中難得的習武之人,因此將掌管京城治安的衛戍部隊交給了他掌權,同時又任命他為右衛將軍,全權負責京城及皇宮的安危。
司馬縱也利用這個機會一直在積極的練兵備戰,這讓郗超、江彪等代表桓溫勢力的官員們十分的忌憚。
但是司馬縱雖然喜歡舞槍弄棒,但是到底沒有實戰過,所以上次桓溫引兵進京之時,司馬昱本來意欲讓司馬縱領兵抵禦,奈何司馬縱懾於桓溫的威名不敢前往,司馬昱才不得不讓沈勁暫時統領衛戍部隊前往采石磯阻止桓溫進軍。
由此可見司馬縱本身就是一個外強中幹之人,此次見桓溫帶領輕騎兵突襲京城,當場就嚇尿了褲子,一個二十多歲的大男人居然是哇哇直哭的去見自己的叔叔司馬昱,在匯報之時也將桓溫的兩千輕騎兵描繪成了兩萬,枉稱黑壓壓的一大片直撲京城而來,這讓一向以穩重著稱的司馬昱也慌了神,就在司馬昱不知所措之時,下麵人來報稱桓溫進城了。
這讓司馬昱丈二摸不著頭腦,不是要攻打京城嘛?怎麽還沒開打就進城了呢?摸不清狀況的司馬昱連忙讓人再去打探,才明白桓溫原來隻帶了兩千兵進京,因為桓溫是大將軍、大司馬,掌控天下軍事,因此守城官兵不敢阻攔,在沒有得到右衛將軍司馬縱同意的情況下就打開了城門讓桓溫進了城。
桓溫進城之後並沒有前往皇宮拜見穆帝,也沒有去找司馬昱,而是徑直的前往了郗超府上,在那裏,郗超已經秘密將已經投靠桓溫的士族官員招集在了一起,桓溫此次進京就是要與他們會悟,商討如何解決穆帝及其黨羽的問題。
桓溫到達郗超府之後,郗超便立即將自己已經準備好的計謀告知了桓溫,郗超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殺人立威。”
因為要震懾的人是皇帝,所以這個殺人還不能殺普通之人,殺普通之人立不了威,必須殺地位尊貴、或者朝廷重臣才行,隻有這樣,才能徹底震懾住皇帝及其黨羽,把桓溫的威望給立起來,從此不敢再招惹桓溫。
桓溫雖然不想殺人,但是由於朝中反桓溫勢力的日益強大,為了自己北伐之時不受掣肘,在思考再三之後,最終也隻得同意了郗超的計策,決定第二天由桓溫親自出馬,首先彈劾宗室當中反桓溫最起勁的武陵王一係。
武陵王司馬曦,是晉元帝司馬睿第四子,雖然政治才能不如五弟司馬昱,但也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王爺。
司馬曦生母因為身份低微,所以司馬曦起初並不受司馬睿的重視,當時武陵哀王司馬喆無子,於是司馬睿便將司馬曦過繼給司馬喆當兒子,在司馬喆死後也就繼承了他的爵位。
司馬喆與司馬睿是親堂兄弟,司馬喆的父親是司馬澹,司馬澹與司馬睿的父親司馬覲是親兄弟,二人都是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的兒子。
司馬伷雖然不如他的兩個哥哥司馬師、司馬昭出名,但也很有能力,少年時就有才望,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後,被封為東莞郡王,以皇親身份在徐州鎮守抵禦吳國。
他治軍有方,深得將士愛戴,後來西晉伐吳之戰時,司馬伷與眾將奉命伐吳,率軍數萬兵出塗中,孫吳抵擋不住,吳帝孫皓不得不親自帶著皇帝璽綬到司馬伷處投降,吳國正式滅亡。
司馬伷因伐吳有功,被晉武帝司馬炎徙封為琅邪王,加開府儀同三司,並將東莞郡加封給琅邪國。所以,司馬伷是琅邪王一係的始封王。
司馬伷臨終之時上書晉武帝請求把封國分給自己的四個兒子,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批準,於是長子司馬覲承襲琅邪王爵,次子司馬澹獲封武陵王,三子司馬繇為東安王,四子司馬漼為淮陵王。
司馬覲死後,長子司馬睿承襲琅邪王爵,隨後又東渡江南稱帝建立了東晉政權,將琅邪王爵又給了兒子司馬紹,於是琅邪王爵便在東晉有了特殊的意義。
武陵王司馬澹在永嘉之亂時不幸被石勒擒獲,隨後被石勒殺害,兒子司馬喆東渡江南投靠司馬睿,司馬睿讓其承爵武陵王,可惜司馬喆無子,於是司馬睿便將司馬曦過繼給了司馬喆,同時將湘東郡贈予武陵國,作為武陵王的食邑。
盡管司馬曦被過繼給了司馬澹,但是因為血緣的關係,司馬曦依然很受曆代皇帝的重視,因此屢屢提到提拔,最終官至太宰,是名義上的文官之首。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郗超才會建議首先打擊司馬曦,司馬曦本身並沒有過錯,不太好找借口,但是他的兒子司馬縱是個突破口,司馬縱為人放蕩,喜歡舞槍弄棒,生性殘忍,而且酒後經常對左右說要除掉桓溫等話,這事人盡皆知,所以郗超建議,讓桓溫拿司馬縱開刀,殺一儆百,樹立威望。
然而桓溫則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覺得司馬縱雖然是司馬曦的長子,但是並未承爵,充其量隻是一個小小的右衛將軍,殺他並不足以立威,而司馬曦則不同,司馬曦是晉元帝司馬睿之子,當朝天子之曾叔父,丞相司馬昱之兄,而且還是太宰,位列三公,即是皇親國戚,又是朝廷重臣,德高望重,若是直接拿司馬曦開刀的話,效果自然要比殺一個司馬縱要好的話。
桓溫的話讓郗超倒吸了一口氣,郗超就算再狂妄自大,也沒有想過要動司馬曦,畢竟他的身份實在太尊貴,但是看到桓溫那堅毅的目光和嚴肅的表情,追隨桓溫多年的郗超明白,桓溫已然下定了決心,郗超自知桓溫決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到,於是便長歎了一口氣,看來這個武陵王爵位,大概率是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