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政變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桓榮的第六代孫桓範,此時擔任魏國的大司農,掌管國庫穀物與貨幣的收支情況,是大將軍曹爽的重要幕僚,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趁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出城拜祭帝陵之際,聯合舊部,起兵政變並控製了京城,司馬懿本想拉隴尚在城內的桓範為自己所用,但桓範很有骨氣,他拒絕了司馬懿的任命,並偷偷的潛出城外告訴正與皇帝曹芳祭拜帝陵的曹爽,他勸曹爽千萬不要聽信司馬懿的鬼話交出兵權,而是應該率軍護送天子前往許昌,在許昌以天子的名義發布征討旗號討伐司馬懿,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如果曹爽聽從這一計策,司馬懿的奪權之路恐怕不會那麽順利。
可惜的是,曹爽兄弟沒有聽從桓範的建議,他們最終選擇了安逸,決定交出兵權,向司馬懿投降。
這讓桓範哭笑不得,自己對曹氏忠貞不二,結果曹氏自己卻毫無氣節,向司馬懿卑躬屈膝,隨大罵道:“曹真何等英雄,怎麽生出你們兄弟這樣的草包,你們就等著滅族吧!”
而事情的走向也正如桓範所料,在司馬懿徹底掌控政權之後,便背信棄義,曹爽被夷三族,桓範也全家被誅,桓氏的後世子弟或死或逃,唯恐避之不及,從此以後桓氏一落千丈,昔日賴以成名的經學家傳也丟了。
也正是從第六世開始,桓氏開始被稱之為刑家了,意思為受刑者的家族。
桓範死後,由於桓範影響力巨大,為了不滅其祀,桓氏家族從旁支過繼了一個兒子以奉其祀,這就是桓階,後來桓階投靠了司馬氏,出任濟北相,等西晉建立後,桓階的兒子桓顥又在朝廷當中擔任公府掾的小官;而桓顥就是桓溫的祖父。
桓顥之後就是桓溫的父親桓彝,桓彝最初擔任騎都尉,後來隨晉室東渡江左之後,慧眼識珠投靠了王導一族,隨又遷任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職,但是因為桓彝出身刑家,所以被當時的士家大族所鄙夷,雖然出仕為官,但始終得不到重用。
桓彝作為傳統儒學世家龍亢桓氏的子弟,經學大師桓榮的嫡係九世孫,自小就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家大族當中,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開的。
所以,桓彝為了能夠擠入東晉的上流社會,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附庸風雅成為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
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發等等時尚標誌,開始成為桓彝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彝漸漸出了名,最終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
通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名士團體“江左八達”,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
而後王敦之亂之時,桓彝又因戰功被升為散騎常待,被授予萬寧縣男的爵位,雖然男爵是古代爵位當中最低的一檔,但到底也是步入了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從此奠定了龍亢桓氏在東晉士族當中的地位。
王敦之亂平後,東晉急需政治上安定、經濟上複蘇,鑒於桓彝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太守溫嶠向皇帝力薦桓彝任宣城內史,正因為溫嶠的舉薦之恩,所以桓彝在桓溫出生之後,取了溫嶠的溫字為孩子取名,意為不忘溫嶠的恩情,同時也寓意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一個像溫嶠一樣的大英雄。
再後來,就是蘇峻之亂,桓彝被涇縣縣令江播所陷害,在涇縣被叛軍所圍困,桓彝誓死不降,最終死於叛軍之手;
再然後,桓彝長子桓溫發誓要為父報仇,緊緊跟隨江播來到豫章,在江播府外日夜蹲守十年之久,不知是因為膽怯還是江播防範的過於嚴密,始終沒有找到殺死江播的機會。
因為桓溫誓言為父報仇的話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所以在沒有殺死江播之前,桓溫是始終不能離開豫章的;這就好比關羽一樣,本可以投降東吳,但是因為忠義的名聲在外,關羽不能降,最終也被名聲所累,被殺於麥城。
再後來,陸遠從天而降,砸死了江播,圓了桓溫的複仇之夢,也讓桓溫終於從大義的名聲中解放了出來,但同時,陰錯陽差的,也被陸遠頂替了他的人生。
陸遠站在桓氏祠堂列祖列宗的牌位前久久的迴不過神來….
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吧。
最終,桓溫在留下桓雲代替自己為母守孝三年後,在同族中人羨慕的目光當中,緩緩的離開了這個陌生的地方,迴到了江陵。
迴到江陵後,桓溫本想立即進行二次北伐,結果順義太守薛珍搞的他心慌意亂。
原來,自第一次北伐從霸上撤軍之後,因為薛珍是惟一一個渡過灞水進擊長安的人,這就成了薛珍炫耀的資本,薛珍覺得自己的功績不在桓溫之下,同時由於薛珍輕鬆擊潰的前秦守軍,所以薛珍公開的質疑桓溫的決策失誤,按照薛珍的邏輯就是,既然前秦守軍如此好打,那麽桓溫為何遲遲的不攻打長安,並最終貽誤了戰機,造成了不可挽迴了損失。
薛珍的到處顯擺和造搖讓桓溫的名聲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桓溫對於下屬一向十分的愛護,所以很多官員都是從彭城開始就追隨桓溫的,對桓溫也是忠貞不二,但是經過薛珍的宣揚,讓眾人不得不懷疑開始桓溫,畢竟當年長安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始終不肯攻打長安城確實是一個說不過去的問題。
桓溫見軍中的陰謀論越演越烈,心中也是焦躁不已,看著自己的夫君如此的焦慮不安,南康公主心疼不已,隨後南康公主鼓勵桓溫殺掉薛珍:“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北伐在急,總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而毀了一鍋湯吧。”
南康公主的話最終鼓舞了桓溫,讓他做了自彭城出仕以來第一次殺部下的決定,最終,薛珍就因為那張破嘴,白白的丟掉了性命。
解決掉薛珍之後,桓溫開始正式北伐,而此時的洛陽已經被姚襄圍困了一個月有餘,為了盡快的奪取洛陽,不讓洛陽落入姚襄之手,桓溫臨時改變了行軍路線,改從南陽經魯陽攻打許昌的路線變為從淮南郡出發,經譙郡、梁郡直抵石門,最終飲馬伊水河畔,圍困洛陽。
桓溫之所以改變行軍路線,一是姚襄已經加強了西線的防禦,從魯陽攻入許昌已經變的不可能,那就不如直接避開許昌,從梁郡直插石門之後,再進攻洛陽;
第二個原因就是糧草的問題,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桓溫就是吃了糧草的大虧,所以這一次絕不能再出現糧草不濟的問題了,而之所以選擇淮南郡作為出發地一是因為淮南郡在淮河之上,北靠江南腹地,糧草充足,水係發達,可以保證糧草的及時轉運;第二一個就是淮南郡太守袁宏是自己的老熟人,袁宏當年在襄陽任太守之時就曾在自己的治下,經過了這麽多年二人已經成為好朋友,由袁宏來擔任自己的軍需官桓溫也是放心的。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桓溫就馬不停蹄的帶著五萬大軍從江陵出發,浩浩蕩蕩的向淮南前進了。
如果曹爽聽從這一計策,司馬懿的奪權之路恐怕不會那麽順利。
可惜的是,曹爽兄弟沒有聽從桓範的建議,他們最終選擇了安逸,決定交出兵權,向司馬懿投降。
這讓桓範哭笑不得,自己對曹氏忠貞不二,結果曹氏自己卻毫無氣節,向司馬懿卑躬屈膝,隨大罵道:“曹真何等英雄,怎麽生出你們兄弟這樣的草包,你們就等著滅族吧!”
而事情的走向也正如桓範所料,在司馬懿徹底掌控政權之後,便背信棄義,曹爽被夷三族,桓範也全家被誅,桓氏的後世子弟或死或逃,唯恐避之不及,從此以後桓氏一落千丈,昔日賴以成名的經學家傳也丟了。
也正是從第六世開始,桓氏開始被稱之為刑家了,意思為受刑者的家族。
桓範死後,由於桓範影響力巨大,為了不滅其祀,桓氏家族從旁支過繼了一個兒子以奉其祀,這就是桓階,後來桓階投靠了司馬氏,出任濟北相,等西晉建立後,桓階的兒子桓顥又在朝廷當中擔任公府掾的小官;而桓顥就是桓溫的祖父。
桓顥之後就是桓溫的父親桓彝,桓彝最初擔任騎都尉,後來隨晉室東渡江左之後,慧眼識珠投靠了王導一族,隨又遷任中書郎、尚書吏部郎等職,但是因為桓彝出身刑家,所以被當時的士家大族所鄙夷,雖然出仕為官,但始終得不到重用。
桓彝作為傳統儒學世家龍亢桓氏的子弟,經學大師桓榮的嫡係九世孫,自小就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家大族當中,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開的。
所以,桓彝為了能夠擠入東晉的上流社會,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附庸風雅成為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
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發等等時尚標誌,開始成為桓彝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彝漸漸出了名,最終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
通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彝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名士團體“江左八達”,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
而後王敦之亂之時,桓彝又因戰功被升為散騎常待,被授予萬寧縣男的爵位,雖然男爵是古代爵位當中最低的一檔,但到底也是步入了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從此奠定了龍亢桓氏在東晉士族當中的地位。
王敦之亂平後,東晉急需政治上安定、經濟上複蘇,鑒於桓彝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太守溫嶠向皇帝力薦桓彝任宣城內史,正因為溫嶠的舉薦之恩,所以桓彝在桓溫出生之後,取了溫嶠的溫字為孩子取名,意為不忘溫嶠的恩情,同時也寓意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一個像溫嶠一樣的大英雄。
再後來,就是蘇峻之亂,桓彝被涇縣縣令江播所陷害,在涇縣被叛軍所圍困,桓彝誓死不降,最終死於叛軍之手;
再然後,桓彝長子桓溫發誓要為父報仇,緊緊跟隨江播來到豫章,在江播府外日夜蹲守十年之久,不知是因為膽怯還是江播防範的過於嚴密,始終沒有找到殺死江播的機會。
因為桓溫誓言為父報仇的話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所以在沒有殺死江播之前,桓溫是始終不能離開豫章的;這就好比關羽一樣,本可以投降東吳,但是因為忠義的名聲在外,關羽不能降,最終也被名聲所累,被殺於麥城。
再後來,陸遠從天而降,砸死了江播,圓了桓溫的複仇之夢,也讓桓溫終於從大義的名聲中解放了出來,但同時,陰錯陽差的,也被陸遠頂替了他的人生。
陸遠站在桓氏祠堂列祖列宗的牌位前久久的迴不過神來….
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吧。
最終,桓溫在留下桓雲代替自己為母守孝三年後,在同族中人羨慕的目光當中,緩緩的離開了這個陌生的地方,迴到了江陵。
迴到江陵後,桓溫本想立即進行二次北伐,結果順義太守薛珍搞的他心慌意亂。
原來,自第一次北伐從霸上撤軍之後,因為薛珍是惟一一個渡過灞水進擊長安的人,這就成了薛珍炫耀的資本,薛珍覺得自己的功績不在桓溫之下,同時由於薛珍輕鬆擊潰的前秦守軍,所以薛珍公開的質疑桓溫的決策失誤,按照薛珍的邏輯就是,既然前秦守軍如此好打,那麽桓溫為何遲遲的不攻打長安,並最終貽誤了戰機,造成了不可挽迴了損失。
薛珍的到處顯擺和造搖讓桓溫的名聲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桓溫對於下屬一向十分的愛護,所以很多官員都是從彭城開始就追隨桓溫的,對桓溫也是忠貞不二,但是經過薛珍的宣揚,讓眾人不得不懷疑開始桓溫,畢竟當年長安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始終不肯攻打長安城確實是一個說不過去的問題。
桓溫見軍中的陰謀論越演越烈,心中也是焦躁不已,看著自己的夫君如此的焦慮不安,南康公主心疼不已,隨後南康公主鼓勵桓溫殺掉薛珍:“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北伐在急,總不能因為一顆老鼠屎而毀了一鍋湯吧。”
南康公主的話最終鼓舞了桓溫,讓他做了自彭城出仕以來第一次殺部下的決定,最終,薛珍就因為那張破嘴,白白的丟掉了性命。
解決掉薛珍之後,桓溫開始正式北伐,而此時的洛陽已經被姚襄圍困了一個月有餘,為了盡快的奪取洛陽,不讓洛陽落入姚襄之手,桓溫臨時改變了行軍路線,改從南陽經魯陽攻打許昌的路線變為從淮南郡出發,經譙郡、梁郡直抵石門,最終飲馬伊水河畔,圍困洛陽。
桓溫之所以改變行軍路線,一是姚襄已經加強了西線的防禦,從魯陽攻入許昌已經變的不可能,那就不如直接避開許昌,從梁郡直插石門之後,再進攻洛陽;
第二個原因就是糧草的問題,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桓溫就是吃了糧草的大虧,所以這一次絕不能再出現糧草不濟的問題了,而之所以選擇淮南郡作為出發地一是因為淮南郡在淮河之上,北靠江南腹地,糧草充足,水係發達,可以保證糧草的及時轉運;第二一個就是淮南郡太守袁宏是自己的老熟人,袁宏當年在襄陽任太守之時就曾在自己的治下,經過了這麽多年二人已經成為好朋友,由袁宏來擔任自己的軍需官桓溫也是放心的。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桓溫就馬不停蹄的帶著五萬大軍從江陵出發,浩浩蕩蕩的向淮南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