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母親過世的消息一秒把桓溫打迴了陸遠狀態,陸遠雖然假扮桓溫多年,但是一直對桓溫家鄉的事情知之甚少,甚至有意迴避,而讓桓溫四個弟弟出仕幫助自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畢竟在當時注重家族的情況下,自己的直係親屬是不能不用的,可是盡管陸遠重用了桓溫的弟弟們,但都把他們派往外地,避免跟自己過多的接觸,這樣也就避免了暴露自己的身份而引起的尷尬。
現在桓溫的母親孔氏過世,桓溫作為長子,是不能不出席葬禮的,盡管陸遠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礙於當時的人情事故和倫理綱常,桓溫還是決定上書朝廷,率諸弟請辭現在所有官職,以便迴家葬母,並守孝三年。
桓溫辭職的事情頓時讓朝廷慌作一團,雖然朝廷當中大部分人都在防備桓溫,但是當桓溫真的要離開的時候,這幫人又慌的不行,畢竟當今天下最能打的就是桓溫了,可以說是桓溫在支撐著東晉的半壁江山,而若是桓溫離去,天下將無人能夠頂起這個重任來,這幫人就無法繼續享受安逸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荊州兵已經成為天下勁旅,桓溫在時尚能約束,桓溫不在了難免會生亂子。
但是此時又是扳倒桓溫的大好機會,若不趁此機會扳倒桓溫,那麽等將來桓溫勢力更大的時候朝廷更加難以約束,所以朝中支持桓溫辭職的也大有人在。
於是,支持批準桓溫辭職的一派以禦史中丞王彪之為首,聯合江州刺史郗愔、兗州刺史荀羨、琅邪內史袁質等人,他們大多都是地方實力派,手中握有軍隊,桓溫的存在就如同壓在他們身上的一塊大石頭一樣,可以說桓溫不倒,他們這些地方實力派就沒有崛起的機會,所以這一派自然是希望能夠批準桓溫辭職,好有自己露頭的機會。
另一派則是以尚書監王坦之為首,聯合吏部尚書謝安、司徒左長史劉惔、光祿大夫周閔、散騎常待諸葛衡、兗州別駕羊孚等人,這些人主要是以文官為主,他們不希望桓溫辭職,因為在當前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貿然的讓桓溫請辭迴家,極有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地方勢力趁機崛起,外部勢力也會趁機入侵,弄不好連江東之地都不保。
這兩派互不相讓,彼此爭吵的很厲害,連司馬昱都無法安撫,此時穆帝已然長大,所以也參與到了討論中來,在穆帝看來,雖然朝中上下皆言桓溫是個威脅,但是桓溫卻沒有任何威脅朝廷的舉動,相反,反而為朝廷收複了大片的故土,是舉國上下皆公認的大英雄、大功臣,本著物盡其用的想法,穆帝自然是希望桓溫能夠留下來繼續為自己效力,所以便支持了王坦之一派。
雖然有了穆帝的支持,但是王彪之等人依然不依不饒,最終又拿出了“為母盡孝,乃天之大義,自武帝立國以來,未開此端”之事為由,妄圖搞個道德綁架,桓溫是長子,為母守孝天經地義,推辭不得,這就搞的司馬昱等人難以招架。
最終,還是久居佛堂的褚蒜子親自出麵,解決了這個問題,褚蒜子首先以朝廷的名義,拒絕了桓溫的辭職之請,對於王彪之所言的守孝之事,褚蒜子親自下詔改派桓溫的二弟、義成太守桓雲代溫守孝;同時又以皇太後之名,授予桓溫母親孔氏臨賀大夫人印綬,諡號為敬,在古代,隻有政績十分突出的官員才能得到朝廷賜予的諡號,而這其中能夠得到諡號的又鳳毛麟角,更何況一個平頭百姓,褚蒜子如此親自下詔辭諡,其實就是在極力的安撫桓溫,極盡拉隴之能事。
褚蒜子不僅僅給桓溫足夠的麵子,裏子也給的很足,在桓溫運送母親孔氏歸葬宛陵之時,褚蒜子又派出侍中代表朝廷前往吊祭,謁者監護喪事,十天之內,京城前往宛陵吊喪的使者往來了八次,軒蓋、車馬相望於道,相當的隆重。
可以說褚蒜子實在是個政治高手,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不但讓桓溫的聲望在家族當中如日中天,更是讓桓溫本人感動的不能自已,覺得自己有些愧對了褚蒜子的真情實意,剛剛燃起的奪權之心又給生生的磨滅了。
借著為母辦喪事之機,桓溫也借機到桓氏祠堂轉了一圈,在那裏,他見到了當時桓氏家族的族長,並從那裏了解到了桓氏更多的信息,這讓陸遠對桓溫的家族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來,這譙國桓氏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很快就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稱霸的國家,但是在管仲死後,齊桓公逐漸昏聵,任用易牙、豎刁、開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終導致齊國內亂,齊桓公也病死在宮內。
齊桓公死後,後人當中有一支為了躲避內亂便遷到了楚國譙郡一帶,為掩人耳目,這一支以齊桓公的諡號為姓氏,是為譙國桓氏的開端。
後來,譙國桓氏又分為龍亢桓氏、銍縣桓氏等支派,其中桓溫所屬的龍亢桓氏是一個經學世家,家族當中最早的牛人是漢代大儒桓榮。
桓榮年少時家境貧困,為了養活自己,一邊打工,一邊跟隨九江博士朱普學習《歐陽尚書》(漢代歐陽生所傳今文《尚書》),為了學習,整整十五年不迴家鄉,終成一位大學者。
王莽之亂時,桓榮逃匿山中授課,即便饑餓困乏,仍家學不輟。
桓氏發跡,其實就在於一個“勤”字。
東漢光武帝時,已經60歲的桓榮因其才能被弟子舉薦給漢光武帝劉秀,被劉秀召見後深得賞識,稱讚其為“真儒生也”,遂入宮擔任太子的老師。
桓榮接受劉秀的招聘後,成為了漢明帝劉莊的老師,深得劉莊的尊重,劉莊登基後,又聘請他的兒子桓鬱擔任章帝與和帝的老師,孫子桓焉又當了安帝與順帝的老師。桓氏三代人先後擔任帝師,成為東漢時期最為顯著的經學世家,榮耀備至。
從此以後,桓榮家族便致力於經學研究,子孫後代都繼承其學業,教授《尚書》,門下弟子非常的多。
但是,古人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玩政治的總是難以獨善其身。桓榮家族在傳到第六世的時候就不行了,一場曆史上著名的政變使這個累世公卿之家淪為“刑家”,子弟紛紛潛逃,隱姓埋名,一度使龍亢桓氏走向衰落。
現在桓溫的母親孔氏過世,桓溫作為長子,是不能不出席葬禮的,盡管陸遠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礙於當時的人情事故和倫理綱常,桓溫還是決定上書朝廷,率諸弟請辭現在所有官職,以便迴家葬母,並守孝三年。
桓溫辭職的事情頓時讓朝廷慌作一團,雖然朝廷當中大部分人都在防備桓溫,但是當桓溫真的要離開的時候,這幫人又慌的不行,畢竟當今天下最能打的就是桓溫了,可以說是桓溫在支撐著東晉的半壁江山,而若是桓溫離去,天下將無人能夠頂起這個重任來,這幫人就無法繼續享受安逸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荊州兵已經成為天下勁旅,桓溫在時尚能約束,桓溫不在了難免會生亂子。
但是此時又是扳倒桓溫的大好機會,若不趁此機會扳倒桓溫,那麽等將來桓溫勢力更大的時候朝廷更加難以約束,所以朝中支持桓溫辭職的也大有人在。
於是,支持批準桓溫辭職的一派以禦史中丞王彪之為首,聯合江州刺史郗愔、兗州刺史荀羨、琅邪內史袁質等人,他們大多都是地方實力派,手中握有軍隊,桓溫的存在就如同壓在他們身上的一塊大石頭一樣,可以說桓溫不倒,他們這些地方實力派就沒有崛起的機會,所以這一派自然是希望能夠批準桓溫辭職,好有自己露頭的機會。
另一派則是以尚書監王坦之為首,聯合吏部尚書謝安、司徒左長史劉惔、光祿大夫周閔、散騎常待諸葛衡、兗州別駕羊孚等人,這些人主要是以文官為主,他們不希望桓溫辭職,因為在當前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貿然的讓桓溫請辭迴家,極有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地方勢力趁機崛起,外部勢力也會趁機入侵,弄不好連江東之地都不保。
這兩派互不相讓,彼此爭吵的很厲害,連司馬昱都無法安撫,此時穆帝已然長大,所以也參與到了討論中來,在穆帝看來,雖然朝中上下皆言桓溫是個威脅,但是桓溫卻沒有任何威脅朝廷的舉動,相反,反而為朝廷收複了大片的故土,是舉國上下皆公認的大英雄、大功臣,本著物盡其用的想法,穆帝自然是希望桓溫能夠留下來繼續為自己效力,所以便支持了王坦之一派。
雖然有了穆帝的支持,但是王彪之等人依然不依不饒,最終又拿出了“為母盡孝,乃天之大義,自武帝立國以來,未開此端”之事為由,妄圖搞個道德綁架,桓溫是長子,為母守孝天經地義,推辭不得,這就搞的司馬昱等人難以招架。
最終,還是久居佛堂的褚蒜子親自出麵,解決了這個問題,褚蒜子首先以朝廷的名義,拒絕了桓溫的辭職之請,對於王彪之所言的守孝之事,褚蒜子親自下詔改派桓溫的二弟、義成太守桓雲代溫守孝;同時又以皇太後之名,授予桓溫母親孔氏臨賀大夫人印綬,諡號為敬,在古代,隻有政績十分突出的官員才能得到朝廷賜予的諡號,而這其中能夠得到諡號的又鳳毛麟角,更何況一個平頭百姓,褚蒜子如此親自下詔辭諡,其實就是在極力的安撫桓溫,極盡拉隴之能事。
褚蒜子不僅僅給桓溫足夠的麵子,裏子也給的很足,在桓溫運送母親孔氏歸葬宛陵之時,褚蒜子又派出侍中代表朝廷前往吊祭,謁者監護喪事,十天之內,京城前往宛陵吊喪的使者往來了八次,軒蓋、車馬相望於道,相當的隆重。
可以說褚蒜子實在是個政治高手,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不但讓桓溫的聲望在家族當中如日中天,更是讓桓溫本人感動的不能自已,覺得自己有些愧對了褚蒜子的真情實意,剛剛燃起的奪權之心又給生生的磨滅了。
借著為母辦喪事之機,桓溫也借機到桓氏祠堂轉了一圈,在那裏,他見到了當時桓氏家族的族長,並從那裏了解到了桓氏更多的信息,這讓陸遠對桓溫的家族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來,這譙國桓氏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齊桓公,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很快就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稱霸的國家,但是在管仲死後,齊桓公逐漸昏聵,任用易牙、豎刁、開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終導致齊國內亂,齊桓公也病死在宮內。
齊桓公死後,後人當中有一支為了躲避內亂便遷到了楚國譙郡一帶,為掩人耳目,這一支以齊桓公的諡號為姓氏,是為譙國桓氏的開端。
後來,譙國桓氏又分為龍亢桓氏、銍縣桓氏等支派,其中桓溫所屬的龍亢桓氏是一個經學世家,家族當中最早的牛人是漢代大儒桓榮。
桓榮年少時家境貧困,為了養活自己,一邊打工,一邊跟隨九江博士朱普學習《歐陽尚書》(漢代歐陽生所傳今文《尚書》),為了學習,整整十五年不迴家鄉,終成一位大學者。
王莽之亂時,桓榮逃匿山中授課,即便饑餓困乏,仍家學不輟。
桓氏發跡,其實就在於一個“勤”字。
東漢光武帝時,已經60歲的桓榮因其才能被弟子舉薦給漢光武帝劉秀,被劉秀召見後深得賞識,稱讚其為“真儒生也”,遂入宮擔任太子的老師。
桓榮接受劉秀的招聘後,成為了漢明帝劉莊的老師,深得劉莊的尊重,劉莊登基後,又聘請他的兒子桓鬱擔任章帝與和帝的老師,孫子桓焉又當了安帝與順帝的老師。桓氏三代人先後擔任帝師,成為東漢時期最為顯著的經學世家,榮耀備至。
從此以後,桓榮家族便致力於經學研究,子孫後代都繼承其學業,教授《尚書》,門下弟子非常的多。
但是,古人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玩政治的總是難以獨善其身。桓榮家族在傳到第六世的時候就不行了,一場曆史上著名的政變使這個累世公卿之家淪為“刑家”,子弟紛紛潛逃,隱姓埋名,一度使龍亢桓氏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