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後又夢見王皇後、蕭淑妃兩人了。她倆披頭散發、渾身血淋淋的,張開雙手,喊叫著向武皇後撲來。
武皇後嚇得在睡夢裏喊著“救命啊!”,猛地醒來,擦去滿額頭的汗水,從床上翻身坐起,直到天亮再無睡意。
武皇後這是連續夢見王皇後、蕭淑妃向她索命了。
武皇後懷疑王皇後、蕭淑妃的冤魂就在皇宮中,晚上隨時可以嚇唬她。
武皇後清楚自己是怎麽一步步陷害死她倆的,心裏有鬼、心虛害怕不願讓李治知道。
她瞞著李治請宮人打聽尋找有法術的人。找來了法術高明的道士郭行真。
郭行真出入各處宮室,揮舞刀劍,畫符燒符,大唿小叫,口中念念有詞,在宮中施展法術捉鬼驅邪。
李治在宮中聽到隱隱有怪叫聲,對宦官王伏勝說:
“朕隱約聽見後宮有異常怪叫聲,你去看看咋迴事,迴來告訴朕。”
王伏勝去了一迴,返報高宗李治:
“陛下,是武皇後請了道士郭行真捉鬼,怪叫聲是道士在高聲吟唱。”
李治問:“捉的什麽鬼?”
王伏勝答:
“捉的是王皇後、蕭淑妃冤魂。
宮人私下議論,她倆是被冤殺害死,怨氣鬱結不散。
她倆時時托夢給武皇後,嚇得皇後心神不安。”
李治想:王皇後蕭淑妃很可能是武氏陷害死,又聯想到武氏立為皇後以來,性情大變,驕橫跋扈,專權妄為,心中憤恨不平。
於是召見秘書少監、宰相上官儀,暗暗問他:
“你覺得武皇後怎麽樣?”
上官儀說:
“母儀天下,萬民景仰。”
李治說:“要你說實話!朕想聽實話!”
上官儀說:
“武皇後驕橫暴虐,朝臣和天下百姓都有怨言。應該廢黜她,以安定朝廷和天下臣民。”
李治說:“你起草廢皇後詔書吧。”
上官儀略微沉思一下,提筆寫道:
“自武氏授封皇後位以來,賢淑全無,驕橫專權,左右朝政,擅殺忠良,重用奸佞,禍亂蒼生,著即廢黜。切切此詔,示告天下。”
上官儀寫完草詔,剛剛退出,武皇後已匆匆走進來。
她一眼看見了墨跡未幹的詔書草稿,好奇地湊過去看,李治忙去遮藏,為時已晚。
武皇後勃然大怒地質問李治:
“陛下這是什麽意思?我朝夕參政,為陛下勞心分憂,減輕了陛下勞累,不圖有功,反倒成了過錯?
你還要恩將仇報,受小人攛掇,要廢黜我?
罷了罷了,朝上的事費心勞神,你就此廢了我罷!我從此也不管了!”
李治內心慌亂起來,急忙說:
“皇後莫動怒。我何曾有這樣的打算?
都是上官儀反複蠱惑我,讓我一時心亂。
你召道士出入宮禁,大張聲勢捉鬼驅邪,鬧得宮人很是恐慌。”
“我不告訴陛下驅鬼之事,是擔心驚擾陛下。
誰告訴陛下我召道士入宮捉鬼的?”
“宦官王伏勝。”
公孫儀和王伏勝,都曾經服侍過廢太子李忠。
武皇後囑咐許敬宗給李治上奏章說:
“據宮人舉報,今已查明,宰相上官儀,宦官王伏勝,串通廢太子李忠,密謀反叛篡位。”
李治不敢得罪武皇後,顧不上父子恩情,下了一道詔令:
“賜死廢太子李忠,侍郎上官儀、宦官王伏勝下獄待斬。”
因為謀反罪連坐,上官儀的兒子上官庭芝,也隨同父親被處死。一同被處死的還有被株連的幾十人。
664年的一天夜裏,幾個宦官騎快馬來到黔州廢太子李忠居住的小宅院。
領頭的宦官高聲喊:
“罪人李忠接旨!”
害怕刺客行刺,晚上睡覺男扮女裝,身穿粉紅色羅裙的男青年李忠,趕緊從床上爬起來,心驚膽戰地跑到院子裏跪下接旨。
領頭太監展開詔旨,大聲念道:
“庶人李忠夥同宰相上官儀、宦官王伏勝密謀反叛,大逆不道,國法難容,賜白綾自盡!”
李忠住在偏僻黔州,同朝廷不再有聯係,災禍仍然從天而降。
他本想與世無爭苟活於世,可是武皇後不想讓他再活。
宦官帶來的白綾,是父親李治對他最後的關懷。
在宦官幫助下,掛白綾於房梁,結成環狀,李忠再哆嗦著雙手,一邊流著無助的眼淚,一邊緩緩把白綾套在自己脖子上。
宦官幫他踢掉了凳子,他身體懸空,掙紮一會就不動了。
宦官們把他放下來查驗,確認他已氣絕身亡,騎馬返迴長安複命去了。
從那以後,朝政兵權全在聽命於武皇後的人手中。
李治處理朝政,武皇後垂簾聽政。
後來也不再垂簾,她和李治一左一右,並排坐兩把龍椅,並坐聽政。
給誰升官,把誰免職,殺誰關押誰,武皇後都有決定權。
阿諛奉承、順從歸附武皇後的朝臣,稱唿武皇後為“天後”。稱高宗李治和武皇後一起臨朝為“二聖臨政”。
蘇定方平西突厥後,659年,又奉命出征思結。
思結酋長都曼,一會兒叛亂,一會兒歸附,像有神經病一樣反複無常。
李治派蘇定方為安撫大使,日夜兼程趕去平叛。
蘇定方領兵掩擊都曼軍隊營帳,都曼倉惶敗逃至馬保城。
蘇定方領唐軍追到馬保城,四麵圍攻。都曼走投無路,出城投降。
蘇定方命兵士綁住都曼,千裏迢迢押到皇宮宮殿。李治免除都曼死罪。
第二年(660年)三月,新羅王金春秋向唐高宗李治求援。
金春秋是新羅國真德女王的弟弟,真德病逝,唐冊封金春秋為新羅王。
朝鮮半島三個東夷小國三足鼎立。北邊高麗最強、西南百濟次之,東南角新羅最弱小。
高麗、百濟時常聯合入侵新羅,奪取新羅三十三座城。
新羅王金春秋給唐朝上表求救,高宗李治派營州都督程名振及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前往征討,斬殺和俘獲不少敵兵。
高麗兵敗退,唐軍也班師迴朝。百濟沒有受到沉重打擊,專等著唐軍西歸,又進兵進犯新羅。
新羅再派使者向唐朝求救。李治再命蘇定方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率兵十萬人,水陸並進。
唐朝且授金春秋為蝸夷道行軍總管,令他率新羅精銳,會同蘇定方大軍,共同討伐百濟。
蘇定方自山東成山(今山東榮成海灣)千船齊發,渡過黃海至百濟國熊津江口。
唐軍到達江口,正好遇上百濟軍隊前來防堵。唐軍登陸上岸來不及整列,蘇定方領兵直接掩擊過去,殺死百濟兵四千人。
有一半百濟兵拚命迴逃,唐軍緊跟著他們腳後跟追擊。
快到百濟國首都,百濟國王扶餘義慈領全國之兵出戰。
唐軍衝入敵陣,殺得天昏地暗、紅日無光。
百濟兵潰敗,扶餘義慈本人也隨敗兵逃迴。
沿想到剛剛退入外城,唐軍也緊跟在後,連城門都來不及關閉,唐軍也已騎馬闖進外城。
扶餘義慈的大兒子扶餘隆和二兒子扶餘泰從內城領兵出來援救他爹,才把扶餘義慈接進內城,關門拒守。
蘇定方領唐軍猛烈攻城,扶餘義慈大為恐懼。
趁著那天夜晚陰天,天空望不見星星月亮,晚上黑得伸手看不見五個手指頭。
扶餘義慈和大兒子扶餘隆摸黑從城牆上放下粗壯長繩子,順著繩子從城牆上溜下來。爺兒倆結伴一路夜奔,逃藏於百濟國北部山溝村莊。
城中隻留下二兒子扶餘泰領兵守衛。
老爹和哥哥都跑了,餘泰扶心裏很不平,便在城中自立為王。
扶餘隆的兒子扶餘名文,還留在城裏,他對身邊的人說:
“逃出去的國王和太子都還活著,我叔叔扶餘泰就擁兵為王。
就算能趕走唐兵,我家親人這樣爭權火並,看來我父子也沒法活了。”
於是扶餘名文領身邊的人出城投降,城中不少百姓也從城牆上吊著繩子滑下來,投降了唐軍。
趁著守軍人心渙散,蘇定方領唐軍猛攻,指揮將士登上城牆,插上唐軍旗幟。扶餘泰見城牆已失守,沒奈何開城門投降。
扶餘義慈、扶餘隆得知首都失守,又想再往別處遠逃。
唐軍讓認識扶餘義慈和扶餘隆的百濟國人做向導,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拉網式搜捕。
他倆看到無處可逃,隻好從藏身的農民家裏出來,走到唐軍麵前跪下說:
“別搜了,我們就是扶餘義慈、扶餘隆。我們投降。”
百濟國有三十七郡,二百座城,至此全部歸唐。
唐朝下詔改設置為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選任原酋長為都督、刺史。
隻有都城是全國中心,特留郎將劉仁願居守。熊津地居險要,也派恢複官職的左衛中郎將王文度擔任都督,安撫百濟百姓。
蘇定方押送扶餘義慈父子,勝利迴師,獻俘於朝廷。
李治傳詔對百濟國王扶餘義慈父子免罪不殺。
武皇後嚇得在睡夢裏喊著“救命啊!”,猛地醒來,擦去滿額頭的汗水,從床上翻身坐起,直到天亮再無睡意。
武皇後這是連續夢見王皇後、蕭淑妃向她索命了。
武皇後懷疑王皇後、蕭淑妃的冤魂就在皇宮中,晚上隨時可以嚇唬她。
武皇後清楚自己是怎麽一步步陷害死她倆的,心裏有鬼、心虛害怕不願讓李治知道。
她瞞著李治請宮人打聽尋找有法術的人。找來了法術高明的道士郭行真。
郭行真出入各處宮室,揮舞刀劍,畫符燒符,大唿小叫,口中念念有詞,在宮中施展法術捉鬼驅邪。
李治在宮中聽到隱隱有怪叫聲,對宦官王伏勝說:
“朕隱約聽見後宮有異常怪叫聲,你去看看咋迴事,迴來告訴朕。”
王伏勝去了一迴,返報高宗李治:
“陛下,是武皇後請了道士郭行真捉鬼,怪叫聲是道士在高聲吟唱。”
李治問:“捉的什麽鬼?”
王伏勝答:
“捉的是王皇後、蕭淑妃冤魂。
宮人私下議論,她倆是被冤殺害死,怨氣鬱結不散。
她倆時時托夢給武皇後,嚇得皇後心神不安。”
李治想:王皇後蕭淑妃很可能是武氏陷害死,又聯想到武氏立為皇後以來,性情大變,驕橫跋扈,專權妄為,心中憤恨不平。
於是召見秘書少監、宰相上官儀,暗暗問他:
“你覺得武皇後怎麽樣?”
上官儀說:
“母儀天下,萬民景仰。”
李治說:“要你說實話!朕想聽實話!”
上官儀說:
“武皇後驕橫暴虐,朝臣和天下百姓都有怨言。應該廢黜她,以安定朝廷和天下臣民。”
李治說:“你起草廢皇後詔書吧。”
上官儀略微沉思一下,提筆寫道:
“自武氏授封皇後位以來,賢淑全無,驕橫專權,左右朝政,擅殺忠良,重用奸佞,禍亂蒼生,著即廢黜。切切此詔,示告天下。”
上官儀寫完草詔,剛剛退出,武皇後已匆匆走進來。
她一眼看見了墨跡未幹的詔書草稿,好奇地湊過去看,李治忙去遮藏,為時已晚。
武皇後勃然大怒地質問李治:
“陛下這是什麽意思?我朝夕參政,為陛下勞心分憂,減輕了陛下勞累,不圖有功,反倒成了過錯?
你還要恩將仇報,受小人攛掇,要廢黜我?
罷了罷了,朝上的事費心勞神,你就此廢了我罷!我從此也不管了!”
李治內心慌亂起來,急忙說:
“皇後莫動怒。我何曾有這樣的打算?
都是上官儀反複蠱惑我,讓我一時心亂。
你召道士出入宮禁,大張聲勢捉鬼驅邪,鬧得宮人很是恐慌。”
“我不告訴陛下驅鬼之事,是擔心驚擾陛下。
誰告訴陛下我召道士入宮捉鬼的?”
“宦官王伏勝。”
公孫儀和王伏勝,都曾經服侍過廢太子李忠。
武皇後囑咐許敬宗給李治上奏章說:
“據宮人舉報,今已查明,宰相上官儀,宦官王伏勝,串通廢太子李忠,密謀反叛篡位。”
李治不敢得罪武皇後,顧不上父子恩情,下了一道詔令:
“賜死廢太子李忠,侍郎上官儀、宦官王伏勝下獄待斬。”
因為謀反罪連坐,上官儀的兒子上官庭芝,也隨同父親被處死。一同被處死的還有被株連的幾十人。
664年的一天夜裏,幾個宦官騎快馬來到黔州廢太子李忠居住的小宅院。
領頭的宦官高聲喊:
“罪人李忠接旨!”
害怕刺客行刺,晚上睡覺男扮女裝,身穿粉紅色羅裙的男青年李忠,趕緊從床上爬起來,心驚膽戰地跑到院子裏跪下接旨。
領頭太監展開詔旨,大聲念道:
“庶人李忠夥同宰相上官儀、宦官王伏勝密謀反叛,大逆不道,國法難容,賜白綾自盡!”
李忠住在偏僻黔州,同朝廷不再有聯係,災禍仍然從天而降。
他本想與世無爭苟活於世,可是武皇後不想讓他再活。
宦官帶來的白綾,是父親李治對他最後的關懷。
在宦官幫助下,掛白綾於房梁,結成環狀,李忠再哆嗦著雙手,一邊流著無助的眼淚,一邊緩緩把白綾套在自己脖子上。
宦官幫他踢掉了凳子,他身體懸空,掙紮一會就不動了。
宦官們把他放下來查驗,確認他已氣絕身亡,騎馬返迴長安複命去了。
從那以後,朝政兵權全在聽命於武皇後的人手中。
李治處理朝政,武皇後垂簾聽政。
後來也不再垂簾,她和李治一左一右,並排坐兩把龍椅,並坐聽政。
給誰升官,把誰免職,殺誰關押誰,武皇後都有決定權。
阿諛奉承、順從歸附武皇後的朝臣,稱唿武皇後為“天後”。稱高宗李治和武皇後一起臨朝為“二聖臨政”。
蘇定方平西突厥後,659年,又奉命出征思結。
思結酋長都曼,一會兒叛亂,一會兒歸附,像有神經病一樣反複無常。
李治派蘇定方為安撫大使,日夜兼程趕去平叛。
蘇定方領兵掩擊都曼軍隊營帳,都曼倉惶敗逃至馬保城。
蘇定方領唐軍追到馬保城,四麵圍攻。都曼走投無路,出城投降。
蘇定方命兵士綁住都曼,千裏迢迢押到皇宮宮殿。李治免除都曼死罪。
第二年(660年)三月,新羅王金春秋向唐高宗李治求援。
金春秋是新羅國真德女王的弟弟,真德病逝,唐冊封金春秋為新羅王。
朝鮮半島三個東夷小國三足鼎立。北邊高麗最強、西南百濟次之,東南角新羅最弱小。
高麗、百濟時常聯合入侵新羅,奪取新羅三十三座城。
新羅王金春秋給唐朝上表求救,高宗李治派營州都督程名振及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前往征討,斬殺和俘獲不少敵兵。
高麗兵敗退,唐軍也班師迴朝。百濟沒有受到沉重打擊,專等著唐軍西歸,又進兵進犯新羅。
新羅再派使者向唐朝求救。李治再命蘇定方為神邱道行軍大總管,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率兵十萬人,水陸並進。
唐朝且授金春秋為蝸夷道行軍總管,令他率新羅精銳,會同蘇定方大軍,共同討伐百濟。
蘇定方自山東成山(今山東榮成海灣)千船齊發,渡過黃海至百濟國熊津江口。
唐軍到達江口,正好遇上百濟軍隊前來防堵。唐軍登陸上岸來不及整列,蘇定方領兵直接掩擊過去,殺死百濟兵四千人。
有一半百濟兵拚命迴逃,唐軍緊跟著他們腳後跟追擊。
快到百濟國首都,百濟國王扶餘義慈領全國之兵出戰。
唐軍衝入敵陣,殺得天昏地暗、紅日無光。
百濟兵潰敗,扶餘義慈本人也隨敗兵逃迴。
沿想到剛剛退入外城,唐軍也緊跟在後,連城門都來不及關閉,唐軍也已騎馬闖進外城。
扶餘義慈的大兒子扶餘隆和二兒子扶餘泰從內城領兵出來援救他爹,才把扶餘義慈接進內城,關門拒守。
蘇定方領唐軍猛烈攻城,扶餘義慈大為恐懼。
趁著那天夜晚陰天,天空望不見星星月亮,晚上黑得伸手看不見五個手指頭。
扶餘義慈和大兒子扶餘隆摸黑從城牆上放下粗壯長繩子,順著繩子從城牆上溜下來。爺兒倆結伴一路夜奔,逃藏於百濟國北部山溝村莊。
城中隻留下二兒子扶餘泰領兵守衛。
老爹和哥哥都跑了,餘泰扶心裏很不平,便在城中自立為王。
扶餘隆的兒子扶餘名文,還留在城裏,他對身邊的人說:
“逃出去的國王和太子都還活著,我叔叔扶餘泰就擁兵為王。
就算能趕走唐兵,我家親人這樣爭權火並,看來我父子也沒法活了。”
於是扶餘名文領身邊的人出城投降,城中不少百姓也從城牆上吊著繩子滑下來,投降了唐軍。
趁著守軍人心渙散,蘇定方領唐軍猛攻,指揮將士登上城牆,插上唐軍旗幟。扶餘泰見城牆已失守,沒奈何開城門投降。
扶餘義慈、扶餘隆得知首都失守,又想再往別處遠逃。
唐軍讓認識扶餘義慈和扶餘隆的百濟國人做向導,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拉網式搜捕。
他倆看到無處可逃,隻好從藏身的農民家裏出來,走到唐軍麵前跪下說:
“別搜了,我們就是扶餘義慈、扶餘隆。我們投降。”
百濟國有三十七郡,二百座城,至此全部歸唐。
唐朝下詔改設置為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選任原酋長為都督、刺史。
隻有都城是全國中心,特留郎將劉仁願居守。熊津地居險要,也派恢複官職的左衛中郎將王文度擔任都督,安撫百濟百姓。
蘇定方押送扶餘義慈父子,勝利迴師,獻俘於朝廷。
李治傳詔對百濟國王扶餘義慈父子免罪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