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交 契


    在我們所知於雪芹生平事跡的極有限的點滴之中,宗學的關係畢竟要算比較重要的一點。今姑照"宗學任職"說略加論析。 曹雪芹雖然是正白旗人,而其當差所在的宗學卻不是北京東城(白旗屬左翼,居東城)金魚胡同(後移史家胡同)的左翼宗學,而是在西城西單牌樓以北的右翼宗學。這是因為他在宗學隻是做事,並不必像學生要按本旗該屬的哪一翼來入學。然而他之所以進入右翼宗學,也必然有其引緒。大概不是因為介紹他去的那個在宗學管事的人本來是住在西城或本屬右翼四旗的,便是曹雪芹本人此時住家已在西城:兩項原因應居其一,或是兼而有之。 右翼宗學從一設立,就在瞻雲坊(俗稱西單牌樓)以北的大街路東的第四條巷子:石虎胡同。那所房子來歷很久遠:在明朝先為常州會館,後為太師周延儒的故府;入清以後成為吳三桂之子額駙(即俗稱駙馬)吳應熊的賜第;康熙十三年四月,吳三桂起兵叛清,因此應熊不久"賜死",此府當即撤廢,後來淪為右翼官房;到雍正二年,就在這裏設立了右翼宗學。--大約到幹隆二十一年或略前,右翼宗學遷往瞻雲坊以南的絨線胡同,原來的舊址成為裘曰修的賜第,--那就已是後話了(註:參看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裘文達文集·行狀》、錢大昕《潛研堂詩集》卷四《題裘漫士少宰苑東寓直圖》(丙子詩)第四首及朱一新《京師坊巷誌稿》卷上"石虎胡同"條;又後者"宣武門大街"條雲:"右翼宗學,舊在瞻雲坊北,今移絨線胡同。"按瞻雲坊北,即指西單牌樓以北的石虎胡同。)。 曹雪芹因在宗學,便結識了一些朋友。其中最重要的要數敦敏、敦誠兄弟二人,--隻因他們兩個,我們才得以知道了雪芹中年以後的一些概況。 敦敏,字子明,號懋齋,生於雍正七年(1729),比曹雪芹隻小了五歲;卒於嘉慶元年(1796)以後。敦誠,字敬亭,號鬆堂,別號慵閑子,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比曹雪芹小了十歲;卒於幹隆五十六年(1791)。他兩人本是胞兄弟,父親名瑚玐(1710-1760),但敦誠在十五歲時出繼給叔叔寧仁為嗣了。他們是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的第五世孫。 為了更好地了解曹雪芹,必須對他這兩位宗室朋友加以了解,而為了了解這兩位宗室,又必須了解一些其他的事故,所以我們這裏要提起一些老事和"舊帳"。 原來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兄弟五人,三弟名舒爾哈齊,最為重要,在明朝人的口裏曾和努爾哈赤並稱為建州都督,朝鮮史料中也並稱,而以"老哈赤""小哈赤"別之。可是努爾哈赤與弟不和,疑其有二心,竟先殺其兩子,復禁錮其本身,最後終於殺死了完事(後來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又以十六款罪狀殺了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努爾哈赤自己有十六個兒子,最喜愛的是"大福晉(忽刺溫之嫡裔烏喇貝勒之女)"所生的三個: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努爾哈赤屬意於第十四子多爾袞,想傳位於他,不想後來第八子皇太極謀得了皇位,逼死了那位烏喇母妃殉葬他父親。皇太極既死,以多爾袞和舒爾哈齊的第六子濟爾哈朗同為攝政,"扶保"他的幼子福臨(順治)為帝。入關前後,多爾袞弟兄三人功勞最大,也威權最盛,不但導致了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係派之間的磨擦衝突,而且也引起了皇太極係的疑嫉,因此福臨親政之後,就假手於濟爾哈朗,伺隙向多爾袞及其弟兄係進攻。阿濟格本來就不忿皇太極搶得皇位的事,因此當皇太極一死,他就和多鐸力勸多爾袞即位,但多爾袞未允;及順治七年末,多爾袞猝然病亡,阿濟格就又要乘機行事,奪取皇位,結果為濟爾哈朗等逮捕、削爵、幽禁、抄家,並諸子皆黜除宗室,賞給別家(仇家)作了奴隸。八年十月,阿濟格因堅決反抗這種迫害,竟要設法點火燒他那座牢獄,又企圖用刀挖掘地道越獄,為監者告發,"賜"自盡(註:談遷《北遊錄》,對阿濟格之事有極生動的紀載,為當時親在京師的見聞,可參看。)。 這就是敦敏、敦誠的"家世"來歷。


    至於多爾袞,雖然身死,勢力猶在,所以也不能倖免,轉年二月便宣布"罪狀",削奪封典,籍沒家產,黨羽都遭到窮治。--這又就是曹雪芹之始祖的旗主的下場。 所不同的是,曹家經過這次大事變,反而得以隨了正白旗轉為上三旗、併入內務府,又因了孫夫人是康熙保母的關係,得以享有了六十年的"全盛",直到第二次大事變--雍正奪位時,這才遭了殃;而阿濟格家,除了康熙元年曾將他的次子博勒赫復還宗室,追封鎮國公以外,直到康熙五十二年才將他的第三、第八、第十、第十一諸子各支賜給覺羅紅帶子、附入玉牒;博勒赫一支,即敦敏弟兄的高祖,是唯一封公的,可是到雍正年間,應該襲封的經照(敦誠的叔祖,過繼後的祖父)和恆仁(字月山,敦誠的叔父)也因"不應封"而奪爵:這就是說,他們家蒙"皇恩浩蕩",才僅僅得以從"庶人"恢復為"天潢",但又因和年羹堯是姻親而陷入了黨禍,連身嫁年家多年的姑奶奶也勒令返迴娘家,那地位也不過是"宗室平民"而已,遠不能和其他非王即公的顯貴宗親相比肩。 猶有甚者:其實這種宗室有時連"平民"也不夠,隻是一種"宗室奴隸"。對於清初的那種製度,後來的人很難想像,很多的歷史情狀沒有記載便無人了解了,如清代一位宗室描敘:"國初宗室,不如是之尊也,凡下五旗(即八旗中除去廂黃、正黃、正白三旗的其餘五旗)宗室,俱隸本旗王公包衣下當差:護衛、典儀至披甲(當兵)護軍不等,出則為之引導,處(chu)則為之守護,且有挑為哈哈珠塞(滿語幼童侍役)日供掃灑、侍巾櫛者;無論叔、伯、兄、弟,本旗王公俱奴視之;其挾嫌者、或有謀不遂者,日以鞭撻從事,其苦萬狀,其賤無倫!"(註:奕賡《佳夢軒叢著·管見所及》。)雍正因為要削減宗室王公的勢力,才下令將王府包衣佐領下的宗室置之"公中"(實在是皇帝勢力內)當差效力,不許該王公私行使令;據說諸宗室這才"幸出水火",但這仍隻是稍高一級的"宗室奴隸";直到幹隆四十七年,閑散宗室一律賞給四品頂戴,於是一時宗室才得"冠而冕之,堂且皇也。--諸王公又日益自謙,每於廣眾中見本族叔伯,必曲膝參見(按家人輩數請安行禮):百數十年來凡從前之引導者、守護者、侍巾櫛者、應掃灑者、奴視而鞭撻者,俱施施(yi)然與諸王公分庭抗禮矣!"(註:亦見《管見所及》。) 由上段敘述,我們看到了一幅生動的圖畫。敦敏、敦誠和雪芹交遊時代,上不及被奴視鞭撻,下不及"冠冕堂皇",而核其家世實際,尚遠不及曹家的門庭顯赫。盡管他們的歷史身份懸殊,卻又同樣有過奴視鞭撻的慘痛經歷,同樣由於皇室內部矛盾而遭到殘酷的迫害。敦敏借詠柳的題目,說出"龍舟南幸人安在,汴水東流路正長""忍將上苑飛花種(zhong),空付離宮亂草中"的話(附按:他弟弟敦誠看了後兩句,深恐不妥,就提筆代改為"新晴嫩綠離宮裏,翠色和煙上苑中"(變為十分含蓄隱晦了),抒寫他的"觸忤心情類轉蓬";敦誠和哥哥聯句,有"世味薄於紗,境遇冷如雹"的感慨;他們看不上那些"長安俗子笑拍手,輕肥馳過五陵東"的貴盛之流,表示"紈袴侈輕肥,布衣甘樸素";他們當然也有時不免"熱中"一番,但不久就自悔"胡為不自量,磊落負懷抱?"明白了"真妄判榮辱,靜燥分拙巧"的道理而決意"從此戀雲林,謀生非草草"了;敦誠甚至借《題枯林係蹇(驢)圖》的題目而寫出"忍使羈縻老此生,東家俯首一長鳴。阿誰為解青絲絡,風雪教他自在行!"的感慨沉痛的句子1他也能模糊地看到階級的不平而寄同情於窮苦人民:"去年大水秋無■,田家賣牛供寒飢;今年地濕宜麥隴,可奈無牛更無種(zhong)!拆屋買種借牛耕,春寒露處(chu)何為生?--君不見城中大半閑手足,婦著綺紈男食肉!"(註:以上所引詩分見敦敏《懋齋詩鈔》與敦誠《四鬆堂集》《鷦鷯庵雜記》。後不一一備註。)重要的是,城中的這些鮮衣美食的"閑手足",絕大部分正就是八旗特權階級。 由此可見,曹雪芹之所以能和敦家弟兄(註:八旗非漢姓人的習慣,署名稱名皆不著姓,而為了方便,隻將名字的第一個字假借為相當於"姓"的"領稱"。如傅恆,本姓富察氏,而稱為"傅公"、"傅相"、"傅文忠"等等。這是歷史上的特殊事例,雖本不通,但相沿如此。"敦家"雲雲,仿此。)成為好友,是他們氣味相投,談得來,--也就是說,他們的遭際、生活和思想感情當中,有許多共同的東西作為友誼的基礎。他們之間固然不能盡同,有很多差別,但是這些差別比起共同的東西來,是不如共同者重要的。他們同是牢騷憤激,不平輒鳴(當然方式不一樣),同是由於首先經歷、認識了"小政治"(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醜惡才擦亮了眼睛,進而有可能認識"大政治"(整個社會不平)的黑暗。生活在距離我們二百多年前封建社會中而出身於統治階層的曹雪芹和敦家弟兄,如果不是這樣的,那倒真是難以理解的了。所以,從當時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中間來研究、理解他們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曹雪芹小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汝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汝昌並收藏曹雪芹小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