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正像前一節裏講過的那樣,在宗學這一方麵也是無法解決"漢化"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順治朝初設宗學的第三年,皇帝就諭宗人府說:"朕思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製。……著永停其習漢字諸書。"他認為,學生們隻要通過翻譯文字,就可以來看"各項漢書"。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是行不通的。雍正朝的宗學是每翼各立一滿學、一漢學;在學的子弟,或清書,或漢書,"隨其誌願,分別教授"。但是當時規定卻形成清書教習一共隻設二人、漢書教習每十名學生即設一人的懸殊比例。這種規定(當然是由客觀需要而產生的)本身就反映了問題和矛盾。雍正十一年又增入翰林官二人,分教兩翼,"分日入學,講解經義,指授文法",這當然也是漢文的事情。幹隆三年,設總稽宗學官,又定兩翼各增漢教習二人。但到七年,便又下了一道"上諭",說:"我朝崇尚本務,原以弓馬清文為重,而宗室誼屬天潢,尤為切近;向來宗室子弟俱講究清文、精通騎射,誠恐學習漢文,不免流於漢人浮靡之習,是以世祖章皇帝(順治)諭停其習漢字諸書,所以敦本實而黜浮華也。……嗣後宗室子弟或有不能學習漢文者,應聽其專精武藝。……與其徒務章句虛文,轉致荒廢本業,不如嫻習武藝之崇實黜浮、儲為國家有用之器也。"這中間,對宗室子弟許否應鄉會試的問題,也在八年和十七年出爾反爾,既準又停。二十一年便裁撤漢教習九人,改為翻譯教習,並每翼各增騎射教習一人。二十七年裁覺羅學裏每旗漢教習一人,改為滿教習。一幹隆朝大致的政策趨勢,是很明顯的。 然而到幹隆三十七年召見宗室公(爵)寧升額,寧升額竟不能說滿語,皇帝因此命令宗人府,加強學生對滿語的學習和考試稽察,不許"仍似從前塞責"。這就暴露了以前滿語教學完全是敷衍應酬的事實真相,也說明了滿洲族人的漢化簡直是封建統治者主觀意誌所無能為力的歷史進展。 扼要地敘明了這些事勢,是因為要想理解曹雪芹這一階段的生活,必須向這方麵參考研究,尋求消息。上述兩點,對曹雪芹在宗學裏的地位、遭遇都可能有一定的關係。 但是曹雪芹究竟在宗學裏所任何職?這一問題目前還不能作出肯定答覆。 據傳說,曹雪芹作的是宗學教習(註:張永海說。)。如果事實確是這樣,那麽結合上述種種,就可以看出更多的意義來。 不過這個傳說也有一點不好解釋。
傳說中的"教習"的原語是"瑟夫"(註:據黃波拉、吳恩裕兩位的調查記錄。黃文發表於《羊城晚報》1963年4月27日-5月1日。),傳說者解為教師之義。這個解說倒是對頭的,因為清代官書也寫作"塞傅",是滿人稱唿教習的用語。但是雪芹的好友之一、宗學學生敦誠,在詩句裏提到他和雪芹在宗學時的交誼的時候,說出了"接■倒著容君傲"(註:此用李白《襄陽歌》典故。(向來解"倒著接■"為倒戴帽子,實則接■乃古代鷺羽編製之簑,即鶴氅類。我另有考,此不備及。))的話。這語式語氣,絕不像是學生對老師的關係。有人認為這應該從學生敦誠是皇室貴族而老師曹雪芹是包衣奴隸的身份來解釋。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幹隆時代,還像以前的各姓封建朝代一樣,對作老師的,不管是私家延聘還是公家指派的,禮數都特別尊重,受到特殊的厚遇(例如官中教職,品位極卑,卻隻長揖以見公卿,不行跪拜;到晚清總督大員當書院開學典禮時,還要親率諸生,先向教師行跪拜禮;皇帝皇子對師傅也要施以殊禮,絕不能和一般臣僚同樣對待(註:如《晚睛簃詩匯》卷二對幹隆帝詩的案語所說:"感舊之什,蓋於諸舊臣中擇其尤者始著於篇;師傅稱先生,字而不名,尤致敬禮。"幹隆詩雲:"設席懋勤殿,命行拜師禮。"最是佳證。《天咫偶聞》卷一:"國朝自太宗以後不立太子,皇子之幼與諸王世子共學於上書房,選詞臣有學行者,訓迪加嚴,與民間延師無異。"又卷十敘旗家家法子弟禮節最嚴,而"其敬師也亦然"。)),師生的關係和感情,是極鮮明的東西,它雖不能完全"解除"其他身份差別,但滿可以部分"抵消"或具體"壓倒"之。康、雍時代的權相太傅馬齊(註:此人是傅恆伯父,明義、明琳等人的伯 祖;是康、雍兩朝與皇室內部矛盾和內務府人員關係都很密切的人物。馬齊與弟馬武,威權傾一時,有"二馬吃盡天下草"的諺語。),不甚識字,因為所請的館師常常不按時守職,他竟然和門下諸人說:"所雇先生終不愜人意,他日當買一先生,定當差勝此也。"當時傳為笑談。敦誠卻不是這樣"保持"著"舊俗醇風"的滿洲人,他在懷念他的幾位師長如孫灝、李情、徐培等人的詩篇中,就有"鹿洞親依徽國席,龍門曾禦李君車;自為桃李公門後,不向春風更著花""依稀尚記南州客,於鵠曾經受業來""三年膏火西黌夜,一帳淒涼東館風"等句子。試拿這些和"接■倒著容君傲"的口吻來比較,那差別就極分明了;我們很難想像他對一位老師可以說出"容君傲"的話來。 看來,在宗學裏的曹雪芹不會是一位塞傅老師;而可能是一種較為高一等的雜役人員,比如抄寫、助理文墨等事的"下手"。我們可能想到,如果他是舉、貢一流的身份,豈不正合作教習的資格,宗學裏何至於把他用為雜役之流?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曹雪芹家是獲罪抄沒並且又經過其他巨變的,這種家族的子弟因為被罪懲斥而淪為雜項人員,在學校裏噹噹冷差,勉維生活,倒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在宗學任職,起訖年月,都不可考。往上推,似乎可以早到幹隆九年(1744)左右,即敦誠初入宗學的年代,但也許比這要晚一些;往下看,恐怕不會遲至幹隆二十一年(1756)以後,因為這時他已經移居到西郊山村去了.
傳說中的"教習"的原語是"瑟夫"(註:據黃波拉、吳恩裕兩位的調查記錄。黃文發表於《羊城晚報》1963年4月27日-5月1日。),傳說者解為教師之義。這個解說倒是對頭的,因為清代官書也寫作"塞傅",是滿人稱唿教習的用語。但是雪芹的好友之一、宗學學生敦誠,在詩句裏提到他和雪芹在宗學時的交誼的時候,說出了"接■倒著容君傲"(註:此用李白《襄陽歌》典故。(向來解"倒著接■"為倒戴帽子,實則接■乃古代鷺羽編製之簑,即鶴氅類。我另有考,此不備及。))的話。這語式語氣,絕不像是學生對老師的關係。有人認為這應該從學生敦誠是皇室貴族而老師曹雪芹是包衣奴隸的身份來解釋。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幹隆時代,還像以前的各姓封建朝代一樣,對作老師的,不管是私家延聘還是公家指派的,禮數都特別尊重,受到特殊的厚遇(例如官中教職,品位極卑,卻隻長揖以見公卿,不行跪拜;到晚清總督大員當書院開學典禮時,還要親率諸生,先向教師行跪拜禮;皇帝皇子對師傅也要施以殊禮,絕不能和一般臣僚同樣對待(註:如《晚睛簃詩匯》卷二對幹隆帝詩的案語所說:"感舊之什,蓋於諸舊臣中擇其尤者始著於篇;師傅稱先生,字而不名,尤致敬禮。"幹隆詩雲:"設席懋勤殿,命行拜師禮。"最是佳證。《天咫偶聞》卷一:"國朝自太宗以後不立太子,皇子之幼與諸王世子共學於上書房,選詞臣有學行者,訓迪加嚴,與民間延師無異。"又卷十敘旗家家法子弟禮節最嚴,而"其敬師也亦然"。)),師生的關係和感情,是極鮮明的東西,它雖不能完全"解除"其他身份差別,但滿可以部分"抵消"或具體"壓倒"之。康、雍時代的權相太傅馬齊(註:此人是傅恆伯父,明義、明琳等人的伯 祖;是康、雍兩朝與皇室內部矛盾和內務府人員關係都很密切的人物。馬齊與弟馬武,威權傾一時,有"二馬吃盡天下草"的諺語。),不甚識字,因為所請的館師常常不按時守職,他竟然和門下諸人說:"所雇先生終不愜人意,他日當買一先生,定當差勝此也。"當時傳為笑談。敦誠卻不是這樣"保持"著"舊俗醇風"的滿洲人,他在懷念他的幾位師長如孫灝、李情、徐培等人的詩篇中,就有"鹿洞親依徽國席,龍門曾禦李君車;自為桃李公門後,不向春風更著花""依稀尚記南州客,於鵠曾經受業來""三年膏火西黌夜,一帳淒涼東館風"等句子。試拿這些和"接■倒著容君傲"的口吻來比較,那差別就極分明了;我們很難想像他對一位老師可以說出"容君傲"的話來。 看來,在宗學裏的曹雪芹不會是一位塞傅老師;而可能是一種較為高一等的雜役人員,比如抄寫、助理文墨等事的"下手"。我們可能想到,如果他是舉、貢一流的身份,豈不正合作教習的資格,宗學裏何至於把他用為雜役之流?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曹雪芹家是獲罪抄沒並且又經過其他巨變的,這種家族的子弟因為被罪懲斥而淪為雜項人員,在學校裏噹噹冷差,勉維生活,倒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在宗學任職,起訖年月,都不可考。往上推,似乎可以早到幹隆九年(1744)左右,即敦誠初入宗學的年代,但也許比這要晚一些;往下看,恐怕不會遲至幹隆二十一年(1756)以後,因為這時他已經移居到西郊山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