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6)
6
隻有超越時間的神的意誌,才能同若幹年或若幹世紀的一係列事件有關;隻有不受任何因素影響的神,才能憑他的意誌決定人類運動的方向。至於人,他是按一定時間行動,親自參與各種事件的。
重新確立第一個被忽略的條件——時間,我們可以看到,不執行前一道命令,就不能執行後一道命令,隻有執行前一道命令才能執行後一道命令。
從來沒有一道命令是自發的,沒有一道命令適用於一係列事件;每一道命令都產生於另一道命令,每一道命令從來不是關係到一係列事件,而隻是針對事件的某一時刻。
例如,我們說拿破侖命令軍隊去打仗,我們是把一係列彼此關聯的命令收容在一個命令裏。拿破侖不能下令遠征俄國,他也從來沒有下過這樣的命令。他今天下令向維也納、向柏林、向彼得堡發出這樣那樣的公文,明天又向陸軍、海軍、兵站發出這樣那樣的指令和命令。他發出無數命令,這許多命令又形成一連串與法國軍隊進入俄國一連串事件相應的命令。
拿破侖在位期間,曾下令遠征英國,所花的力氣和時間超過任何別的計劃。雖然如此,他在位期間從沒試圖真正執行這項計劃,卻遠征他屢次認為應結成同盟的俄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前麵那些命令對一係列事件不適合,而後麵一些命令則是適合的。
命令若要得到切實的執行,人就必須發出能夠執行的命令。但是要知道什麽命令能執行,什麽命令不能執行,是辦不到的,不僅對有千百萬人參加的拿破侖遠征俄國這樣的事辦不到,就是對最簡單的事也辦不到,因為執行這樣或那樣的命令都會遇到無數阻力。每執行一道命令,總有大量命令沒有被執行。凡是不可能被執行的命令總是同事件沒有聯係,因此沒有被執行。隻有那些同一連串命令有聯係、同一連串事件相適應的命令,才能得到執行。
我們往往認為,一件事的發生是由它之前所發的命令引起的。這種錯誤觀念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隻看見事件發生了,在成千上萬道命令中,有幾道命令與事件有關並得到了執行,而忘記那些不能執行因而未被執行的命令。此外,我們在這方麵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在曆史記載中,無數不同的細小事件,例如促使法國軍隊進攻俄國的事件,根據結果被歸納成一個事件,同時又把一連串命令,相應地歸納為一個意誌的表現。
我們說:拿破侖要進攻俄國,他就進攻了。事實上,在拿破侖的全部行動中從來找不到這一類意誌的表現,我們隻看到五花八門目的不明的命令,或者說,他的意誌的表現。拿破侖發了無數命令沒有被執行,而幾道有關1812年遠征俄國的命令被執行了,並非因為這些命令有什麽特點,不同於一連串未被執行的命令,而是因為一連串未被執行的命令不適合導致法國軍隊進入俄國的事件。這好比在鏤花模板上之所以製成這樣或那樣的圖形,並非因為在圖形哪一邊上了色和怎樣上了色,而是因為模板上整個圖形都是上色的。
因此,研究命令與事件在時間上的關係,我們發現,命令絕不能成為事件的原因,但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要弄清楚這種關係是什麽,必須重新注意命令中另一個被忽略的條件,那就是命令不是出於神意,而是出於人意,而且發命令的人親自參加了事件。
發命令者和受命令者之間的關係就叫權力。這種關係包括以下幾點:
人們為了共同行動總要結成一定的團體,雖然共同行動的目的不同,但是參加行動的人們之間的關係總是相同的。
人們結合成這樣的團體,彼此之間的關係都是這樣的:絕大多數人直接參加共同行動,極少數人不直接參加共同行動。
人們為了共同行動而結成的團體中軍隊是一個極明顯的例子。
任何軍隊都是按軍銜由低級至高級組成:人數最多的是列兵,其次是班長和軍士,高級軍官人數更少,直到最後權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最高軍事當局。
軍隊組織酷似圓錐體,直徑最大的底部由列兵組成,再高一點由軍官組成,以此類推,直到圓錐體頂端就是最高統帥。
士兵人數最多,組成圓錐體的底部,是它的基礎。士兵直接刺、殺、燒、搶,他們總是從上級接受從事這些行動的命令,自己從來不發命令。軍士的人數比士兵少,他們行動比士兵少,但他們已可發號施令。軍官行動更少,但命令發得更多。將軍隻指揮軍隊,指示目標,自己簡直不使用武器。最高統帥從來不直接參加行動,隻對全軍發布總的命令。在人們從事共同行動的一切團體中——在農業、商業和一切政府機關中,人與人的關係都是如此。
因此,不必特地分解一個圓錐體的組成部分,即一支軍隊的軍銜,或任何政府機關或公共事業中由最低級到最高級的職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聯合行動的人總是結成下述關係:直接參加行動越多的人,他們的指揮權越少,他們的人數卻越大;直接參加行動越少的人,他們的指揮權越大,他們的人數卻越少;這樣從底層上升,直到最後一個人,那個人直接參加行動最少,而發號施令的機會卻最多。
發命令者和受命令者之間的這種關係,就是所謂權力的實質。
重新注意事件發生的時間這個條件,我們發現,命令隻有在同一連串相應事件有關時才被執行。重新注意發命令者和執行命令者之間的關係這個必要條件,我們發現,根據這種關係,發命令者最少參加事件,他們的活動隻限於發號施令。
6
隻有超越時間的神的意誌,才能同若幹年或若幹世紀的一係列事件有關;隻有不受任何因素影響的神,才能憑他的意誌決定人類運動的方向。至於人,他是按一定時間行動,親自參與各種事件的。
重新確立第一個被忽略的條件——時間,我們可以看到,不執行前一道命令,就不能執行後一道命令,隻有執行前一道命令才能執行後一道命令。
從來沒有一道命令是自發的,沒有一道命令適用於一係列事件;每一道命令都產生於另一道命令,每一道命令從來不是關係到一係列事件,而隻是針對事件的某一時刻。
例如,我們說拿破侖命令軍隊去打仗,我們是把一係列彼此關聯的命令收容在一個命令裏。拿破侖不能下令遠征俄國,他也從來沒有下過這樣的命令。他今天下令向維也納、向柏林、向彼得堡發出這樣那樣的公文,明天又向陸軍、海軍、兵站發出這樣那樣的指令和命令。他發出無數命令,這許多命令又形成一連串與法國軍隊進入俄國一連串事件相應的命令。
拿破侖在位期間,曾下令遠征英國,所花的力氣和時間超過任何別的計劃。雖然如此,他在位期間從沒試圖真正執行這項計劃,卻遠征他屢次認為應結成同盟的俄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前麵那些命令對一係列事件不適合,而後麵一些命令則是適合的。
命令若要得到切實的執行,人就必須發出能夠執行的命令。但是要知道什麽命令能執行,什麽命令不能執行,是辦不到的,不僅對有千百萬人參加的拿破侖遠征俄國這樣的事辦不到,就是對最簡單的事也辦不到,因為執行這樣或那樣的命令都會遇到無數阻力。每執行一道命令,總有大量命令沒有被執行。凡是不可能被執行的命令總是同事件沒有聯係,因此沒有被執行。隻有那些同一連串命令有聯係、同一連串事件相適應的命令,才能得到執行。
我們往往認為,一件事的發生是由它之前所發的命令引起的。這種錯誤觀念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隻看見事件發生了,在成千上萬道命令中,有幾道命令與事件有關並得到了執行,而忘記那些不能執行因而未被執行的命令。此外,我們在這方麵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在曆史記載中,無數不同的細小事件,例如促使法國軍隊進攻俄國的事件,根據結果被歸納成一個事件,同時又把一連串命令,相應地歸納為一個意誌的表現。
我們說:拿破侖要進攻俄國,他就進攻了。事實上,在拿破侖的全部行動中從來找不到這一類意誌的表現,我們隻看到五花八門目的不明的命令,或者說,他的意誌的表現。拿破侖發了無數命令沒有被執行,而幾道有關1812年遠征俄國的命令被執行了,並非因為這些命令有什麽特點,不同於一連串未被執行的命令,而是因為一連串未被執行的命令不適合導致法國軍隊進入俄國的事件。這好比在鏤花模板上之所以製成這樣或那樣的圖形,並非因為在圖形哪一邊上了色和怎樣上了色,而是因為模板上整個圖形都是上色的。
因此,研究命令與事件在時間上的關係,我們發現,命令絕不能成為事件的原因,但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要弄清楚這種關係是什麽,必須重新注意命令中另一個被忽略的條件,那就是命令不是出於神意,而是出於人意,而且發命令的人親自參加了事件。
發命令者和受命令者之間的關係就叫權力。這種關係包括以下幾點:
人們為了共同行動總要結成一定的團體,雖然共同行動的目的不同,但是參加行動的人們之間的關係總是相同的。
人們結合成這樣的團體,彼此之間的關係都是這樣的:絕大多數人直接參加共同行動,極少數人不直接參加共同行動。
人們為了共同行動而結成的團體中軍隊是一個極明顯的例子。
任何軍隊都是按軍銜由低級至高級組成:人數最多的是列兵,其次是班長和軍士,高級軍官人數更少,直到最後權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最高軍事當局。
軍隊組織酷似圓錐體,直徑最大的底部由列兵組成,再高一點由軍官組成,以此類推,直到圓錐體頂端就是最高統帥。
士兵人數最多,組成圓錐體的底部,是它的基礎。士兵直接刺、殺、燒、搶,他們總是從上級接受從事這些行動的命令,自己從來不發命令。軍士的人數比士兵少,他們行動比士兵少,但他們已可發號施令。軍官行動更少,但命令發得更多。將軍隻指揮軍隊,指示目標,自己簡直不使用武器。最高統帥從來不直接參加行動,隻對全軍發布總的命令。在人們從事共同行動的一切團體中——在農業、商業和一切政府機關中,人與人的關係都是如此。
因此,不必特地分解一個圓錐體的組成部分,即一支軍隊的軍銜,或任何政府機關或公共事業中由最低級到最高級的職稱,我們就可以看出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聯合行動的人總是結成下述關係:直接參加行動越多的人,他們的指揮權越少,他們的人數卻越大;直接參加行動越少的人,他們的指揮權越大,他們的人數卻越少;這樣從底層上升,直到最後一個人,那個人直接參加行動最少,而發號施令的機會卻最多。
發命令者和受命令者之間的這種關係,就是所謂權力的實質。
重新注意事件發生的時間這個條件,我們發現,命令隻有在同一連串相應事件有關時才被執行。重新注意發命令者和執行命令者之間的關係這個必要條件,我們發現,根據這種關係,發命令者最少參加事件,他們的活動隻限於發號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