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19)


    19


    讀到1812年戰爭最後階段的記載,有哪個俄國人不深深地感到懊喪、憤慨和困惑?有誰不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俄國三路大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法軍,既然法軍饑寒交迫、潰不成軍、大批投降,既然(曆史告訴我們)俄國人的目的是要阻止、切斷和俘虜全部法國人,那麽,怎麽沒把他們俘虜和消滅呢?


    既然人數少於法軍的俄軍能打一場鮑羅金諾戰役,那麽,這支軍隊已三麵包圍法軍,而目的又是要俘虜他們,怎麽沒達到這個目的呢?難道法軍真有那麽厲害,我們以優勢兵力包圍他們也不能把他們擊敗嗎?怎麽會發生這樣的事?


    曆史,所謂曆史,迴答這些問題說: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庫圖佐夫、托爾馬索夫、奇察戈夫等人沒有采取某些措施。


    那麽,為什麽他們沒有采取這些措施呢?如果他們應負沒有達到預定目的的罪責,那麽,為什麽不審判他們、處決他們呢?但即使認為俄軍失利的責任應由庫圖佐夫、奇察戈夫等人承擔,仍無法理解,俄國軍隊在克拉斯諾耶和別列津納擁有那些優越條件(俄軍兵力在那兩地都占優勢),為什麽沒有俘虜法國軍隊及其元帥、國王和皇帝,既然他們的目的就在於此?


    這個怪現象用庫圖佐夫阻止進攻(俄國軍事史家就是這樣說的)來解釋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我們知道,庫圖佐夫在維亞茲馬和塔魯季諾無法阻止俄軍的進攻。


    既然俄軍能以微弱的力量在鮑羅金諾戰勝全部敵軍,為什麽在克拉斯諾耶和別列津納擁有優勢兵力,卻敗於潰不成軍的法國人?


    如果俄國人的目的是要切斷和活捉拿破侖和他的元帥們,這個目的不僅沒有達到,而且要達到這目的的企圖每次都遭到最可恥的失敗,那麽,法國人認為戰爭最後階段是他們獲得一連串勝利,這種說法就是完全正確的,而俄國史學家認為那是我們的勝利,就完全錯了。


    盡管俄國軍事史家們對俄軍的勇敢和忠忱作了熱情的歌頌,他們若遵守邏輯,就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隻得承認,法軍退出莫斯科是拿破侖的一連串勝利,是庫圖佐夫的一連串失敗。


    不過,撇開民族自尊心不談,我們也會感覺到,這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法國人的一連串勝利卻導致他們的徹底滅亡,而俄國人的一連串失敗卻導致他們完全消滅敵軍和光複祖國。


    這個矛盾的根源在於,史學家們根據兩國皇帝和將軍的通信,根據戰報、報告、計劃之類的文件研究當時的事件,從而確定1812年戰爭最後階段的目的是要切斷和活捉拿破侖及其元帥和軍隊,其實這樣的目的是虛構的,從來不曾有過。


    這樣的目的從來不曾有過,也不可能有,因為它毫無意義,也完全不可能實現。


    這樣的目的毫無意義,因為:


    第一,拿破侖的潰軍以最快的速度逃出俄國,也就是他們做了每個俄國人所希望的事。既然法國人竭盡全力逃跑,為什麽還要對他們大動幹戈呢?


    第二,攔住全力逃跑的人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法軍沒有外因也在迅速自行滅亡,即使沒有堵截,他們也不可能在十二月間使更多的軍隊(全軍百分之一)逃離俄國國境,因此為了消滅這樣少量法軍而損失自己的兵力是沒有意義的。


    第四,要俘虜皇帝、國王和公爵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就連當時最老練的外交家(如邁斯特爾等人)也認為,俘虜這幫人會給俄軍帶來極大的困難。而俘虜整個法國軍隊就更無意義,因為俄軍到達克拉斯諾耶時自己就已減員一半,而押送這麽多俘虜需要整師的人,再說當時俄軍士兵也不能經常領到足夠的糧食,已有的俘虜也正在餓死。


    切斷和俘虜拿破侖及其軍隊這一深思熟慮的計劃,就像一個菜園主所製訂的計劃,他為了要驅逐踐踏菜園的牲口,趕到菜園門口,迎頭痛擊那頭牲口。唯一可以為菜園主行為辯護的理由是,他太氣憤了。但這對製訂計劃的人來說也並不適用,因為他們不是菜園遭踐踏的受害者。


    但是,切斷拿破侖及其軍隊是沒有意義的,而且也是辦不到的。


    這事之所以辦不到,因為:


    第一,經驗證明,在一次作戰中,縱隊行動拉長到五俄裏的距離,絕不符合計劃的要求,要奇察戈夫、庫圖佐夫和維特根施泰因及時在指定地點會師,其可能性幾乎等於零,而庫圖佐夫正是這樣考慮的,他在接到這項計劃時就說過,遠距離牽製作戰是不可能得到預期效果的。


    第二,其所以辦不到,因為要製止拿破侖軍隊撤退時的那股衝力,俄軍必須擁有比現有力量大得多的力量。


    第三,其所以辦不到,還因為“切斷”這個軍事術語毫無意義。麵包可以切斷,而軍隊是切不斷的。切斷軍隊也就是堵截它的去路,是絕對辦不到的,因為可以迂迴的地方總是很多。再說,一到黑夜就什麽也看不見,軍事學家即使拿克拉斯諾耶和別列津納的實例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隻要對方不肯就範,你就無法俘虜,就像無法捉住一隻燕子那樣,除非它自願落到你的手裏。隻有像德國人那樣按照戰略和戰術投降的人才能加以俘虜。但法國人理所當然認為不值得這樣做,因為逃跑和被俘結果都免不了一死,不是餓死就是凍死。


    第四,也是主要的一點,其所以不可能,因為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一次戰爭像1812年戰爭那樣艱苦卓絕,俄軍追擊法軍已盡了全力,如越過這個限度,將自取滅亡。


    俄軍從塔魯季諾到克拉斯諾耶行軍途中,生病和掉隊的達五萬人,相當於一個大省城的人口。沒有作戰就減員一半。


    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軍隊沒有靴子和皮大衣,缺少糧食,沒有伏特加,一連幾個月露宿在零下十五度的雪地裏;那時,白天隻有七八個小時,其餘時間都是黑夜,根本無法維持紀律;那時,人們不像在戰鬥中那樣隻有幾小時處於不講紀律的生死關頭,那時人們一連幾個月一直在同餓死和凍死搏鬥;那時,一個月軍隊中就有一半人死掉。史學家講到這一階段的戰爭,對我們說,米洛拉多維奇應當向某地側翼進軍,托爾馬索夫應當向某地進軍,奇察戈夫應當向某地轉移(在沒膝深的雪地中轉移),某某應當擊潰和切斷敵軍,等等。


    俄軍死掉一半,他們為了無愧於人民的崇高目的已竭盡全力,因此,一般俄國人坐在暖和的屋子裏,提出一些無法辦到的建議,俄國軍人對此可不能負責。


    事實和曆史記載之間所以發生令人難以理解的奇怪矛盾,就在於史學家寫的不是曆史事實,而是將軍們的美好感情和豪言壯語。


    他們感興趣的是米洛拉多維奇的言辭,這個將軍或那個將軍所獲得的獎賞和他們所作的推測。至於有五萬人留在醫院裏和墳墓裏,他們根本不關心,因為那不屬於他們研究的範圍。


    其實,隻要撇開那些報告和將軍們的計劃,而深入研究千百萬人直接參加的行動,那麽,那些原以為無法解決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獲得明確可靠的答案。


    切斷拿破侖及其軍隊這一目的,除了十來個將軍的幻想外,從來就不曾有過。這個目的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它毫無意義而又無法實現。


    人民的目的隻有一個:從侵略者手裏光複自己的國土。這個目的達到了:第一,它是自然而然達到的,因為法國人逃跑了,隻要不阻礙他們就行。第二,這個目的是靠消滅法軍的人民戰爭達到的。第三,俄國大軍緊跟逃走的法軍,隻要法軍一停步,就對它施用武力。


    俄國軍隊的行動應該像一條驅趕牲口的鞭子。有經驗的趕牲口人懂得,最好是舉起鞭子嚇唬奔走的牲口,而不是迎頭抽打它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與和平(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列夫·托爾斯泰並收藏戰爭與和平(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