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忱自然明白楚嶽峙的意思,他仍低著頭掩飾自己嘴角的笑,道:“陛下向來寬宏大量,絕非不講理之人,不像臣,當初若有誰敢說臣家人半句不是,臣雖不會武,卻也是要跟人翻臉的。”
當年他與夫君的結合,可沒少惹來周遭的風言風語,那時候他還年少,動輒與人急跟人辯駁,雖說嘴上功夫了得,言辭犀利總把人說得啞口無言,可難免就得罪不少人,最後還是要自己夫君幫忙善後。
仔細想想,若是他的夫君讓人那般說道,他當場就翻臉了,哪能像楚嶽峙那般,還壓著脾氣坐下來說話,事後也沒有另行追究,楚嶽峙雖是掌握大多數人生殺大權的皇帝,卻是從來都不曾濫殺無辜,更不會因為百姓議論之語就要將人關起來折磨。
這幾年,也正是因為楚嶽峙主張言論自由之策,故而不少退隱多時的文人墨客都一個接一個的又出來了,民間的戲曲小說,酒樓茶樓裏的說書人,都再度開始盛行,尤其是楚嶽峙廢除了對戲曲小說方麵的種種限製,近這一年來民間還湧現了好幾本傳閱度極高的小說。
自然也並非沒有老一派的老學究對此持反對態度,義正嚴詞地抨擊這是對禮學的侮辱,更是文學思想上的墮落,但是因總體走勢積極,始終還是支持的聲浪更高,曾經已經如一潭死水的文壇也得以再次興旺。
說到底,什麽是墮落?如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墮落,那麽也沒什麽不好。
楚嶽峙合上手裏的典籍,似笑非笑地抬眼瞅著涼忱,尋思這人是越來越會說話了。
將典籍放迴書架,楚嶽峙迴到禦案前,隨手翻了翻兩位大臣進殿前他在看的幾篇散文,對吳永廉說道:“吳尚書,朕聽聞,你前些日子,化名寫了幾篇散文,反響倒是不錯。”
吳永廉一怔,臉上頓時露出幾分尷尬,他一向是個守規矩的人,礙於朝廷重臣的身份,有些話平日裏自然不能說,又見如今不少人都藉文各抒己見,他按捺不住便化名參與其中。
其實楚嶽峙會知道,是理所當然的事,這種文壇與言論上的放開,本就是楚嶽峙當初最希望看到的結果,隻不過無規矩不成方圓,雖放開但也要確保沒有鄰國細作混入其中,散播一些有逆反嫌疑的內容,故而平日裏想必也有人收集整理,對在民間流傳的這些散文以及戲曲小說進行篩選,一旦發現有問題,必定是要上報。
至於他寫的幾篇散文,多半也是從行文風格遣詞造句上發現端倪,所以才特意上呈到楚嶽峙手中。
“陛下,臣一時技癢,這才提筆寫了幾篇,但臣對陛下和大蘅國絕無二心。”吳永廉知道楚嶽峙現在與他提此事,便是不打算對他追究,隻是在提醒他要注意自己尚書的身份,以免日後被有心人士翻出來大做文章。
“你這幾篇散文,朕剛剛拜讀過,觀點倒是頗為新穎,諸子百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言人人殊,朕以為如此極好。”楚嶽峙對吳永廉的學識向來尊敬有加,這三年吳永廉身為禮部尚書也時常被他召見討論禮法,他對於三年前第一次為女子立法失敗一事,一直放在心上,也一直學習研究過往禮法,想要從中尋求突破口。
“陛下此言想來也是極為熟悉《藝文誌諸子略》一文,臣鬥膽,所謂‘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吳永廉說道,這幾年下來,他也算是明白楚嶽峙想要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大蘅國,也明白楚嶽峙一直在鋪墊什麽,“陛下這幾年推行的政策,已讓前些年的封禁之象大有改善,臣以為,陛下可根據此次科考的結果,再行決定之後的政策調整。隻是陛下剛剛開始賦稅的改革,夏大人那邊也是頂住極大的壓力在推進新政,短時間內,怕是不宜再有過大的變動。”
戶部尚書夏誌軼在這次賦稅改革中自然也是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也因此被明清求那一派的人參了不少奏本,新政推行前甚至還遇刺了;楚嶽峙對此很是惱怒,私下裏派了人去保護夏誌軼不說,還讓司淵渟動用了暗衛去收拾明清求那一派的人豢養的爪牙。
明清求那一派被狠狠地拔除了兩顆磨得尖利的虎牙後,也總算是反應過來楚嶽峙是明明白白地動怒了,他們再硬剛下去,討不著好處不說,怕是還要之後被清算,賦稅改革雖讓他們利益受損,可若是為了保住部分利益而丟了腦袋,那可就不僅僅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麽簡單。
“也好,改革總也不能一直強推,總要看看效果再行調整。”楚嶽峙也是想要通過這次的科考看看這幾年官學改製的真實效果,若能通過這次的科考選出真正有用之才,在朝堂上多幾個能為他所用的臣子,加上現有的重臣,方能更好的與那些宗室以及明清求等士族出身等樹大根深的黨派抗衡。
言論以及思想上的放開,是開始,在這次科考前,提前那麽多頒下告示對科考名額進行調整,不再對考生的出身設限,明言隻要非作奸犯科者,皆可參加科舉考試,便是為了壓製朝堂上人數眾多的士族。
宗室親貴多有爵位,皇親國戚封王後得了封地,雖有限製對地方沒有實際管轄權,但總歸是有封號,隻要不作亂謀反,即便在地方上為所欲為也無人敢多言;而門閥士族也都出身高貴祖上有功,既是世代讀書的讀書人鑽研儒家受人尊敬,又多在朝廷為官浸淫官場多年,於政治上裙帶關係極為複雜,輕易動不得不說,還要默許他們與地方富賈勾結;如此一來,自然讓坐在帝位上的君王因這兩方的聯合而受到諸多牽製。
如今楚嶽峙扶持寒門學子,便是要讓庶族崛起,讓真正來自於百姓階層的文官得到說話的機會,隻有來自於百姓才更清楚底層的弊端所在,明白百姓想要的是什麽,有過切身體會才能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提出有利於百姓的議策。
“前些年司首輔解除海禁,恢複海外通商,也讓海外文化有部分得以在大蘅國國內流通,此前兵部趙尚書對火器的改進,有部分也是參考了海外流通過來的技術,可見文化與思想的開放有多重要。朕在登基後,將錦衣衛和東廠撤去,又重整內閣,就是因為過度集權的政策於大蘅國的發展而言並無好處。朕願意放權,可這些宗室親貴還有門閥士族,總是為了一己私利擋在前頭,讓朕束手束腳,如今朕可是急需為朝堂注入新鮮血液。”楚嶽峙意義深長地說道。
沒有製約的權力最容易失控,宦官不再參政、東廠和錦衣衛被撤去,就意味著權力平衡被打破,此前司淵渟身為掌印太監和東廠提督,在小心翼翼地處理朝堂腐敗的同時,也是一直在竭力平衡朝堂勢力。正如言論有好有壞卻都應當容納,勢力同樣是有好有壞隻要能平衡就沒有必須要鏟滅的道理。
在平衡被打破後,他和司淵渟推行改革也扶持朝堂上此前一直不得誌的文官以及寒門學子,就是為了讓文官集團可以取代缺失的宦官勢力,對朝堂上的宗室親貴以及門閥士族進行製衡,否則這些人若是得到壯大開始肆無忌憚,後果不堪設想。
楚嶽峙其實並非不明白宗室親貴以及門閥士族的反抗,誰會喜歡自己手上的權勢被奪走?但事實上他也並沒有要將這些人徹底打壓下去,因為一直以來,他要的都是製衡。
隻有勢力平衡,大蘅國才能長久並穩定的延世而繼。
————
作者有話說:
文中引用翻譯: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觀賞的不過九家而已;他們的言論固然不一樣,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沒落也是互相生長的;若是能修明六經的學說,觀察參考這九家言論,舍棄短處取用長處,就可以通達治理國家的各種方法。
第136章 帝王之治
二月會試,三月殿試。
在殿試上,楚嶽峙見到了鍾清衡。
那個三年前白淨的書生,似乎真如涼忱所說那般,在遊曆過後整個人的氣質都發生了改變,背脊更加挺直,就連眼神也透露出他的蛻變。
三年前,鍾清衡的眼神中充滿自傲與高高在上的睥睨,而今在殿試上的鍾清衡,眼神沉穩內斂更多一份虛懷若穀的開闊。
這一次殿試的策題是楚嶽峙所出,司淵渟並未插手。
策題所考乃是唐虞成周的官製、周禮以及秦漢唐宋的法度綱紀沿革和道德同風俗:“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夫何與我共理者不明朕心,誕謾成習,曠官不慚而越局以逞,浮靡相尚而利口惟賢。求其循理奉法憂國如家者,曾幾何人?嗟乎!文盛則質衰,言華則行薄自古記之矣。故上下以空文相加遺,而苟且塞責,敷同罔功。巡行遣矣而吏習尚偷,教化宣矣,而士風尚詭。賑恤頒矣,而民困未蘇;戎兵詰矣,而撻伐未張;慮讞詳矣,而免滯猶多;工費厘矣,而虛詈猶故。束舊章而不守,懸新詔而不遵。求治彌勞,取效彌遠,誠不足恃,法不能維,意者朕不敏不明無能風之歟?今天下之廣,生齒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趨向之異宜,道德何由而一風俗?何由而同?子諸生於經、史、時務講之熟矣,凡有裨於治道,其詳陳之毋隱。朕將親覽焉。”
參與殿試總共兩百一十三人,所有進士的答卷皆千字以上,在看完所有答卷後,楚嶽峙在鍾清衡的答卷上寫下了“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
楚嶽峙所出的策題,看似言及許多,但實際上最核心的點在開頭已經點出,那便是帝王治天下之道,楚嶽峙想要知道的便是這些經曆過官學改製之後的第一批新進士,這幾年都學到了,思想又打開了多少。
鍾清衡的答卷答得最為全麵,他首先提到禮作為教化民眾的基礎,製定的是民眾的行為準則,法是約束民眾的武器,先有禮,人不遵,才有法;然無論是禮還是法,實則皆是治理國家的工具與手段,故而選賢任能,讓能者來完善禮法,並按照皇帝的要求執行禮法極為重要。正因此,選拔以及考核官員才顯得尤為重要。
另,禮法的製定也應廣泛聽取建議,不斷完善修正,但也不能頻繁變更,否則官員及百姓都將無所適從。而如若要廣納百言,便應廣開言路,即應當開放百姓的言論自由,但也不能讓嘩眾取寵的羞恥言論招搖過市,同時官員雖有固定考課,為避免地方官吏苟且偷安,也應該廣泛聽取百姓意見。
在以上幾點之後,又談及了道德水平與社會風氣的關聯,並以此推出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才能維護好的社會風氣,也更進一步談及禮樂為致治之道,仁義為政治之本,禮法連用雖無改於禮之義,但禮卻是為製度、規範、秩序、法式。
禮法從夏商周三代時期以禮為法,再至秦時期,法出於禮而獨立,以致儒、法對立,之後再到漢以後,儒、法再度合流,以禮入法,足可見禮與法將隨朝代而產生變化,絕非從一而終,若要有好的禮法,最根本的一點便是以民為本。
此外,地方上的窮苦百姓,十室九空,他們貧困不堪卻投告無門,究其原因便是地方上仍有貪官汙吏,需得嚴懲;不僅如此,還要讓百姓的積冤得到伸張,審定判案就該把案情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開示眾,而非掩蓋黑暗甚至以權勢欺壓以及愚弄百姓。
這一份兩千餘字的答卷,可以說是字句都答在了楚嶽峙最滿意的點上,楚嶽峙看完後還把這答卷給了司淵渟看,表示若非自己在場並監考,他是真不敢相信這份答卷竟是鍾清衡寫出來的。
這世間也許的確有天生心存惡念的小人,但也有些本性純良之人在經曆人世敲打曆練後,能幡然醒悟明白這世間的醜惡並願執筆為劍衝破黑暗。
治國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而非滿足上位者的私欲,更非讓上位者狹隘的思想去禁錮百姓,所以才要集思廣益,采納切實可行的治國良思良策,定綱立紀頒布法規法令,讓各級官吏有法可依有所遵循,凡為官不正者當以嚴懲,百姓無冤才能生出吉祥之道,百姓敬愛君主相信朝廷下派的命官,自會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一來一往,如此才能成就太平安穩,君愛民,民忠君敬君崇君。
而禮法,無論是法家堅持的法製,還是儒家多年來傳承的仁義禮智信,事實上隻要是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就應當取精華去糟粕加以致用。
鍾清衡取得一甲狀元之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官從六品,主要職責為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根據吏部此前的官員考課規定,以鍾清衡為首的這批進士,都將在三年後進行考核,合格之後再行分配。
於是宴清八年,鍾清衡在通過官員考課後被授為侍讀學士,職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製度,詳正文字,備皇帝顧問。凡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可否。
萬壽節是皇帝的誕辰,取萬壽無疆之意。
隻是楚嶽峙對於自己四十歲的誕辰並不太有興致,在三月殿試之後便下旨萬壽一切從簡。
宮裏舉辦萬壽宴,菜肴共四十一道,照例也安排了歌舞表演,但在宴上楚嶽峙看都沒有看底下歌舞,隻突然想起什麽似的問在他身邊的司竹溪:“拾喜,你這個皇後做幾年了?”
“陛下,如今是宴清八年,臣妾自然也已做了八年的皇後。”司竹溪總歸是顧忌還在宴上,對楚嶽峙的稱唿以及自稱都很是謹慎。
“八年了……”楚嶽峙轉動手裏那金黃色的酒杯,若有所思道:“朕都耽擱你八年了。”
司竹溪微愣,沒想到楚嶽峙會說出這話,於是說道:“陛下,你若是醉了,就讓臣妾陪你迴寢宮吧?”
楚嶽峙隻是搖頭,他看著手中酒杯裏清澈的酒水,靜默須臾,又再仰首飲盡。
這萬壽宴在開始的時候就有一眾朝臣獻禮,司竹溪作為皇後自然也獻禮了,這些年他堅決不選秀,後宮隻有司竹溪一個皇後,極早便言身為天子應為萬民表率,他與司竹溪伉儷情深,絕不會再於後宮多增哪怕一人。
他不選秀,也就杜絕了那些想通過女兒成為外戚進而成為權臣的朝臣的小心思,皇室與世家聯姻雖能建立實際利益,然而終歸是雙刃劍,一旦控製不好隻會被掌握權力的外戚重臣挾製,前朝曆史多有教訓,他也不願去踩這個坑。
他本來就要控製宗室親貴和門閥士族,又怎會再給他們後宮選秀這個絕佳的上位機會?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再者,這後宮,說是隻有司竹溪一個皇後,可守在宮裏的人誰不知道,與他這個皇帝真正一處的始終都是內閣首輔司淵渟。他的後宮,也就隻容得下司淵渟與司竹溪,再多一人他都嫌礙眼,更是為自己平添麻煩,於他而言隻怕是百害而無一利。
八年,司竹溪賢德之名也積累得足夠高了,之前也曾安排過一出司竹溪在千秋宴上勸他選秀被他斷然迴絕的好戲,以此絕了眾人謠傳乃司竹溪善妒失德才不讓他擴充後宮的惡名。
他其實極為厭惡那些世家朝臣拚命想要往他後宮塞人的做派,一個個引經據典地辯稱皇帝該為皇室開枝散葉延綿子嗣,還說什麽如此才能保大蘅國安穩不倒。
一年一年不厭其煩地上奏本,後來他終於惱了,直接在早朝上發作,質問他們是不是想讓他生十個八個,好等皇子長大了他們就可以站隊開始帝位黨派之爭,最好再送他一個被自己兒子篡位弑殺的結局才能讓他們這些朝臣滿意?
這些朝臣,不好好想想如何為大蘅國帶來繁榮昌盛,如何給百姓更好的生活,卻成天就會賣女求榮,讓自己的女兒成為權欲爭鬥下的犧牲品。進入後宮的女人,有幾個有好下場?爭鬥一生,死生都是為了家族門楣,即便不得寵,隻要有了一個位份,便能一輩子死守在宮裏,可這樣任人擺布被當成棋子完全沒有自我的人生是何其可悲。他們自己心中沒有親情,還要將他也拖下水當一個寡情薄意的涼薄之帝,若真如了他們所願,大蘅國才真的會難以為繼!
楚嶽峙對這些事厭煩到了極致,前幾日又有不知死活的臣子暗戳戳地上奏本試探是否今年也沒有選秀之意,他是一個字都沒批就給打了迴去,然後在第二日的早朝上問那名臣子,是否想要送幾個美嬌娥入宮好讓他這個皇帝沉迷酒色不務國事,如此一來自己身為臣子也能“青史留名”?
如今他大抵是不慣著這些不幹人事的臣子,以鍾清衡為首的新臣們,他所看好看重的都已通過考課,被名正言順地授予了官職,他這幾年跟司淵渟等了又等,仔細地培養了那麽長時間,也該起來好好整治那些成天就知道仗著關係瞎蹦躂卻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朝臣了。
放下酒杯,楚嶽峙一點吃菜的心情都沒有,抬起手擺兩擺,在他身後的王忠就迎上來了,他交待道:“朕乏了,交待下去,剛剛獻禮賞的都快快辦了,這壽宴過些時辰差不多就散了吧。擺駕迴擷芳殿,朕心裏記掛著司首輔,在這坐著也不安穩。還有明日早朝就免了,但是你另外給那鍾清衡傳旨,朕要在養心殿召見他。”
司淵渟前兩日給楚慎獨授業,後來陪楚慎獨用膳時誤食了花生碎,司淵渟對花生過敏,當場就發作了,他在養心殿感到胸口痛悶直覺就是出事了急忙趕過去書堂,等他去到時呂太醫剛為司淵渟施完針。司淵渟這八年來一直小心養身,結果現下卻突然誤食花生碎過敏還引發氣喘,昏迷了一個多時辰,他差點就跟著厥過去了。
後來問清楚是禦膳房新來的宮人還沒記清主子們的飲食忌諱,這才出的岔子。他是極少會責罰宮人的皇帝,然而這次卻當真是氣壞了,那名新來的宮人被拖下去打了板子,他親自盯著,又把禦膳房痛罵了一頓,並減了尚膳監所有人半年的俸祿。
這兩日司淵渟都在養著,他也憂心了兩日,是以他到了今日生辰麵上也沒多少喜色。
“奴婢遵旨。”王忠是早就料到楚嶽峙定然又會提早退席,早已安排下去,此刻楚嶽峙開了口,他便馬上領旨讓下麵的人準備擺駕了。
司竹溪也知道楚嶽峙掛心司淵渟,她這兩日也每日都有去擷芳殿探望。
楚慎獨在過敏方麵隨司淵渟,因此那日若非司淵渟先試食,誤食花生碎過敏的便是楚慎獨。故而司竹溪對此事始終存有疑心,但見司淵渟醒來後也未多言,楚嶽峙也沒有再繼續追究,她也隻好暫時按下。
此刻聽到楚嶽峙跟王忠交待,司竹溪身為皇後自然也是隨楚嶽峙一同退席。
————
作者有話說:
文中策題是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三年三月初一策題部分截取,以及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六年策題實錄。
文中提及的論點,隻是個人在翻閱幾本書之後思考總結的淺見,沒有絕對的對錯,歡迎討論。
第137章 默默守護
司淵渟誤食花生碎引發過敏氣喘以致昏迷一事,多少還是嚇到了八歲的楚慎獨,本來楚慎獨已經獨自住在別殿,但因受到驚嚇,司竹溪這兩日把這個唯一的皇長子接迴到坤寧宮同住。
從萬壽宴退席後,楚嶽峙便讓司竹溪先迴去陪楚慎獨,自己擺駕迴擷芳殿。
擷芳殿裏一片寂靜,還能聽到萬壽宴上傳來的樂曲聲,楚嶽峙還未進殿便皺眉道:“這萬壽宴的樂曲聲怎的如此煩人,竟傳到擷芳殿來,若是驚擾到司首輔休息怎麽辦?!”
王忠在旁跟著楚嶽峙,忙迴道:“陛下放心,奴婢已經交待下去,這一曲過後便再不會奏樂了。”
因司淵渟這一病,楚嶽峙這兩日總覺焦心,脾氣也不太好,聽得王忠迴話雖沒再說什麽,但仍舊板著一張臉,神色間極是不快。
待快步穿過迴廊與花園入寢殿,一進去就見寢殿裏燈火通明,司淵渟正靠坐在床頭看經書,楚嶽峙眉心一蹙,大步上前伸手就將那經書抽走放到一邊去,道:“讓你好好休息,怎的又起來了?”
握住楚嶽峙的手拉他在床榻邊坐下,司淵渟道:“都躺了兩日了,身子骨都懶了,不過是坐起來看看經書罷了,不礙事。今日是你的生辰,我這不是等你迴來一起過麽。”
“還過什麽生辰,我現在就操心你的身體。”楚嶽峙其實是有點生司淵渟的氣,在床榻邊坐下了也沒有更親近司淵渟,隻讓他握住自己的手,“我問你,你是不是明知道那膳食有問題,還故意吃下?”
這問題他憋了兩日,還是沒能忍住問了出來。
司淵渟靜默了一下,垂下眼簾輕捏楚嶽峙的手指,道:“……我的確懷疑膳食有問題,但心中權衡那些人應當不至於膽大包天到直接下毒謀害皇長子,所以才為慎獨試食。”
那膳食裏加了花生碎可以引發過敏,也跟他所預料的相去不遠。
猛一下將手抽走,楚嶽峙忍了又忍,最後還是壓不住,怒道:“你這樣不愛惜自己,不把自己當迴事,有想過我嗎?!你每次都這樣,光嘴上說的好聽,最後都要我擔驚受怕!”
司淵渟也知道自己氣喘致昏迷是真的嚇到了楚嶽峙,以身犯險是楚嶽峙最不希望他做的事,這一次他確實有些愧對楚嶽峙,沒有可以為自己辯駁的話,隻能坦白道:“你也知道有問題,所以才沒有將那宮人打死,還留了他一口氣在。這幾日我的藥也都是林亦親自煎煮,再養幾日我也就好了。我也不是存心要你難受,試食之前,我也提前讓呂太醫準備了,不是嗎?沒有把握的事,我是斷不會做的。”
“你有懷疑,不能先跟我商量一下嗎?你知道那日你氣喘昏迷有多嚇人,你以為自己保養了八年就經得起這樣折騰了嗎?!”楚嶽峙是又痛又怒,這些情緒他壓了幾日,早朝時還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都快忍得要跟著一起內傷了!
“對不起,是我錯了,我下次再也不會了,好嗎?”司淵渟想再去握他的手好好安撫,卻被一下揮開,他看了看自己被揮開的手,再看楚嶽峙那受傷的眼神,歎了口氣,道:“你心裏也清楚我為什麽不跟你商量。慎獨的真實身世,我跟你的關係,本該是藏在這宮裏的秘密。但現在,他們對慎獨出手,不單單是在試探你,也是在試探我,換而言之,我們身邊已經有了他們的耳目,將這宮裏的事泄露出去。”
“我們都知道藏在後麵的人是誰,選現在下手,顯然就是考課之後看到我們提拔官員所以按捺不住了。”楚嶽峙如何能不懂司淵渟所言,司淵渟如今負責為楚慎獨授業,且與他長久以來都是君臣一體,朝堂之上無人不知他倚重司淵渟。而司竹溪又是皇後,司淵渟是既為外戚又為首輔重臣,加之受封鎮國侯,人脈與權勢皆有,是他手中最有力的利刃。
當年他與夫君的結合,可沒少惹來周遭的風言風語,那時候他還年少,動輒與人急跟人辯駁,雖說嘴上功夫了得,言辭犀利總把人說得啞口無言,可難免就得罪不少人,最後還是要自己夫君幫忙善後。
仔細想想,若是他的夫君讓人那般說道,他當場就翻臉了,哪能像楚嶽峙那般,還壓著脾氣坐下來說話,事後也沒有另行追究,楚嶽峙雖是掌握大多數人生殺大權的皇帝,卻是從來都不曾濫殺無辜,更不會因為百姓議論之語就要將人關起來折磨。
這幾年,也正是因為楚嶽峙主張言論自由之策,故而不少退隱多時的文人墨客都一個接一個的又出來了,民間的戲曲小說,酒樓茶樓裏的說書人,都再度開始盛行,尤其是楚嶽峙廢除了對戲曲小說方麵的種種限製,近這一年來民間還湧現了好幾本傳閱度極高的小說。
自然也並非沒有老一派的老學究對此持反對態度,義正嚴詞地抨擊這是對禮學的侮辱,更是文學思想上的墮落,但是因總體走勢積極,始終還是支持的聲浪更高,曾經已經如一潭死水的文壇也得以再次興旺。
說到底,什麽是墮落?如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墮落,那麽也沒什麽不好。
楚嶽峙合上手裏的典籍,似笑非笑地抬眼瞅著涼忱,尋思這人是越來越會說話了。
將典籍放迴書架,楚嶽峙迴到禦案前,隨手翻了翻兩位大臣進殿前他在看的幾篇散文,對吳永廉說道:“吳尚書,朕聽聞,你前些日子,化名寫了幾篇散文,反響倒是不錯。”
吳永廉一怔,臉上頓時露出幾分尷尬,他一向是個守規矩的人,礙於朝廷重臣的身份,有些話平日裏自然不能說,又見如今不少人都藉文各抒己見,他按捺不住便化名參與其中。
其實楚嶽峙會知道,是理所當然的事,這種文壇與言論上的放開,本就是楚嶽峙當初最希望看到的結果,隻不過無規矩不成方圓,雖放開但也要確保沒有鄰國細作混入其中,散播一些有逆反嫌疑的內容,故而平日裏想必也有人收集整理,對在民間流傳的這些散文以及戲曲小說進行篩選,一旦發現有問題,必定是要上報。
至於他寫的幾篇散文,多半也是從行文風格遣詞造句上發現端倪,所以才特意上呈到楚嶽峙手中。
“陛下,臣一時技癢,這才提筆寫了幾篇,但臣對陛下和大蘅國絕無二心。”吳永廉知道楚嶽峙現在與他提此事,便是不打算對他追究,隻是在提醒他要注意自己尚書的身份,以免日後被有心人士翻出來大做文章。
“你這幾篇散文,朕剛剛拜讀過,觀點倒是頗為新穎,諸子百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言人人殊,朕以為如此極好。”楚嶽峙對吳永廉的學識向來尊敬有加,這三年吳永廉身為禮部尚書也時常被他召見討論禮法,他對於三年前第一次為女子立法失敗一事,一直放在心上,也一直學習研究過往禮法,想要從中尋求突破口。
“陛下此言想來也是極為熟悉《藝文誌諸子略》一文,臣鬥膽,所謂‘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吳永廉說道,這幾年下來,他也算是明白楚嶽峙想要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大蘅國,也明白楚嶽峙一直在鋪墊什麽,“陛下這幾年推行的政策,已讓前些年的封禁之象大有改善,臣以為,陛下可根據此次科考的結果,再行決定之後的政策調整。隻是陛下剛剛開始賦稅的改革,夏大人那邊也是頂住極大的壓力在推進新政,短時間內,怕是不宜再有過大的變動。”
戶部尚書夏誌軼在這次賦稅改革中自然也是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也因此被明清求那一派的人參了不少奏本,新政推行前甚至還遇刺了;楚嶽峙對此很是惱怒,私下裏派了人去保護夏誌軼不說,還讓司淵渟動用了暗衛去收拾明清求那一派的人豢養的爪牙。
明清求那一派被狠狠地拔除了兩顆磨得尖利的虎牙後,也總算是反應過來楚嶽峙是明明白白地動怒了,他們再硬剛下去,討不著好處不說,怕是還要之後被清算,賦稅改革雖讓他們利益受損,可若是為了保住部分利益而丟了腦袋,那可就不僅僅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麽簡單。
“也好,改革總也不能一直強推,總要看看效果再行調整。”楚嶽峙也是想要通過這次的科考看看這幾年官學改製的真實效果,若能通過這次的科考選出真正有用之才,在朝堂上多幾個能為他所用的臣子,加上現有的重臣,方能更好的與那些宗室以及明清求等士族出身等樹大根深的黨派抗衡。
言論以及思想上的放開,是開始,在這次科考前,提前那麽多頒下告示對科考名額進行調整,不再對考生的出身設限,明言隻要非作奸犯科者,皆可參加科舉考試,便是為了壓製朝堂上人數眾多的士族。
宗室親貴多有爵位,皇親國戚封王後得了封地,雖有限製對地方沒有實際管轄權,但總歸是有封號,隻要不作亂謀反,即便在地方上為所欲為也無人敢多言;而門閥士族也都出身高貴祖上有功,既是世代讀書的讀書人鑽研儒家受人尊敬,又多在朝廷為官浸淫官場多年,於政治上裙帶關係極為複雜,輕易動不得不說,還要默許他們與地方富賈勾結;如此一來,自然讓坐在帝位上的君王因這兩方的聯合而受到諸多牽製。
如今楚嶽峙扶持寒門學子,便是要讓庶族崛起,讓真正來自於百姓階層的文官得到說話的機會,隻有來自於百姓才更清楚底層的弊端所在,明白百姓想要的是什麽,有過切身體會才能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提出有利於百姓的議策。
“前些年司首輔解除海禁,恢複海外通商,也讓海外文化有部分得以在大蘅國國內流通,此前兵部趙尚書對火器的改進,有部分也是參考了海外流通過來的技術,可見文化與思想的開放有多重要。朕在登基後,將錦衣衛和東廠撤去,又重整內閣,就是因為過度集權的政策於大蘅國的發展而言並無好處。朕願意放權,可這些宗室親貴還有門閥士族,總是為了一己私利擋在前頭,讓朕束手束腳,如今朕可是急需為朝堂注入新鮮血液。”楚嶽峙意義深長地說道。
沒有製約的權力最容易失控,宦官不再參政、東廠和錦衣衛被撤去,就意味著權力平衡被打破,此前司淵渟身為掌印太監和東廠提督,在小心翼翼地處理朝堂腐敗的同時,也是一直在竭力平衡朝堂勢力。正如言論有好有壞卻都應當容納,勢力同樣是有好有壞隻要能平衡就沒有必須要鏟滅的道理。
在平衡被打破後,他和司淵渟推行改革也扶持朝堂上此前一直不得誌的文官以及寒門學子,就是為了讓文官集團可以取代缺失的宦官勢力,對朝堂上的宗室親貴以及門閥士族進行製衡,否則這些人若是得到壯大開始肆無忌憚,後果不堪設想。
楚嶽峙其實並非不明白宗室親貴以及門閥士族的反抗,誰會喜歡自己手上的權勢被奪走?但事實上他也並沒有要將這些人徹底打壓下去,因為一直以來,他要的都是製衡。
隻有勢力平衡,大蘅國才能長久並穩定的延世而繼。
————
作者有話說:
文中引用翻譯: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觀賞的不過九家而已;他們的言論固然不一樣,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沒落也是互相生長的;若是能修明六經的學說,觀察參考這九家言論,舍棄短處取用長處,就可以通達治理國家的各種方法。
第136章 帝王之治
二月會試,三月殿試。
在殿試上,楚嶽峙見到了鍾清衡。
那個三年前白淨的書生,似乎真如涼忱所說那般,在遊曆過後整個人的氣質都發生了改變,背脊更加挺直,就連眼神也透露出他的蛻變。
三年前,鍾清衡的眼神中充滿自傲與高高在上的睥睨,而今在殿試上的鍾清衡,眼神沉穩內斂更多一份虛懷若穀的開闊。
這一次殿試的策題是楚嶽峙所出,司淵渟並未插手。
策題所考乃是唐虞成周的官製、周禮以及秦漢唐宋的法度綱紀沿革和道德同風俗:“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夫何與我共理者不明朕心,誕謾成習,曠官不慚而越局以逞,浮靡相尚而利口惟賢。求其循理奉法憂國如家者,曾幾何人?嗟乎!文盛則質衰,言華則行薄自古記之矣。故上下以空文相加遺,而苟且塞責,敷同罔功。巡行遣矣而吏習尚偷,教化宣矣,而士風尚詭。賑恤頒矣,而民困未蘇;戎兵詰矣,而撻伐未張;慮讞詳矣,而免滯猶多;工費厘矣,而虛詈猶故。束舊章而不守,懸新詔而不遵。求治彌勞,取效彌遠,誠不足恃,法不能維,意者朕不敏不明無能風之歟?今天下之廣,生齒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趨向之異宜,道德何由而一風俗?何由而同?子諸生於經、史、時務講之熟矣,凡有裨於治道,其詳陳之毋隱。朕將親覽焉。”
參與殿試總共兩百一十三人,所有進士的答卷皆千字以上,在看完所有答卷後,楚嶽峙在鍾清衡的答卷上寫下了“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
楚嶽峙所出的策題,看似言及許多,但實際上最核心的點在開頭已經點出,那便是帝王治天下之道,楚嶽峙想要知道的便是這些經曆過官學改製之後的第一批新進士,這幾年都學到了,思想又打開了多少。
鍾清衡的答卷答得最為全麵,他首先提到禮作為教化民眾的基礎,製定的是民眾的行為準則,法是約束民眾的武器,先有禮,人不遵,才有法;然無論是禮還是法,實則皆是治理國家的工具與手段,故而選賢任能,讓能者來完善禮法,並按照皇帝的要求執行禮法極為重要。正因此,選拔以及考核官員才顯得尤為重要。
另,禮法的製定也應廣泛聽取建議,不斷完善修正,但也不能頻繁變更,否則官員及百姓都將無所適從。而如若要廣納百言,便應廣開言路,即應當開放百姓的言論自由,但也不能讓嘩眾取寵的羞恥言論招搖過市,同時官員雖有固定考課,為避免地方官吏苟且偷安,也應該廣泛聽取百姓意見。
在以上幾點之後,又談及了道德水平與社會風氣的關聯,並以此推出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才能維護好的社會風氣,也更進一步談及禮樂為致治之道,仁義為政治之本,禮法連用雖無改於禮之義,但禮卻是為製度、規範、秩序、法式。
禮法從夏商周三代時期以禮為法,再至秦時期,法出於禮而獨立,以致儒、法對立,之後再到漢以後,儒、法再度合流,以禮入法,足可見禮與法將隨朝代而產生變化,絕非從一而終,若要有好的禮法,最根本的一點便是以民為本。
此外,地方上的窮苦百姓,十室九空,他們貧困不堪卻投告無門,究其原因便是地方上仍有貪官汙吏,需得嚴懲;不僅如此,還要讓百姓的積冤得到伸張,審定判案就該把案情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開示眾,而非掩蓋黑暗甚至以權勢欺壓以及愚弄百姓。
這一份兩千餘字的答卷,可以說是字句都答在了楚嶽峙最滿意的點上,楚嶽峙看完後還把這答卷給了司淵渟看,表示若非自己在場並監考,他是真不敢相信這份答卷竟是鍾清衡寫出來的。
這世間也許的確有天生心存惡念的小人,但也有些本性純良之人在經曆人世敲打曆練後,能幡然醒悟明白這世間的醜惡並願執筆為劍衝破黑暗。
治國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而非滿足上位者的私欲,更非讓上位者狹隘的思想去禁錮百姓,所以才要集思廣益,采納切實可行的治國良思良策,定綱立紀頒布法規法令,讓各級官吏有法可依有所遵循,凡為官不正者當以嚴懲,百姓無冤才能生出吉祥之道,百姓敬愛君主相信朝廷下派的命官,自會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一來一往,如此才能成就太平安穩,君愛民,民忠君敬君崇君。
而禮法,無論是法家堅持的法製,還是儒家多年來傳承的仁義禮智信,事實上隻要是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就應當取精華去糟粕加以致用。
鍾清衡取得一甲狀元之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官從六品,主要職責為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根據吏部此前的官員考課規定,以鍾清衡為首的這批進士,都將在三年後進行考核,合格之後再行分配。
於是宴清八年,鍾清衡在通過官員考課後被授為侍讀學士,職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製度,詳正文字,備皇帝顧問。凡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可否。
萬壽節是皇帝的誕辰,取萬壽無疆之意。
隻是楚嶽峙對於自己四十歲的誕辰並不太有興致,在三月殿試之後便下旨萬壽一切從簡。
宮裏舉辦萬壽宴,菜肴共四十一道,照例也安排了歌舞表演,但在宴上楚嶽峙看都沒有看底下歌舞,隻突然想起什麽似的問在他身邊的司竹溪:“拾喜,你這個皇後做幾年了?”
“陛下,如今是宴清八年,臣妾自然也已做了八年的皇後。”司竹溪總歸是顧忌還在宴上,對楚嶽峙的稱唿以及自稱都很是謹慎。
“八年了……”楚嶽峙轉動手裏那金黃色的酒杯,若有所思道:“朕都耽擱你八年了。”
司竹溪微愣,沒想到楚嶽峙會說出這話,於是說道:“陛下,你若是醉了,就讓臣妾陪你迴寢宮吧?”
楚嶽峙隻是搖頭,他看著手中酒杯裏清澈的酒水,靜默須臾,又再仰首飲盡。
這萬壽宴在開始的時候就有一眾朝臣獻禮,司竹溪作為皇後自然也獻禮了,這些年他堅決不選秀,後宮隻有司竹溪一個皇後,極早便言身為天子應為萬民表率,他與司竹溪伉儷情深,絕不會再於後宮多增哪怕一人。
他不選秀,也就杜絕了那些想通過女兒成為外戚進而成為權臣的朝臣的小心思,皇室與世家聯姻雖能建立實際利益,然而終歸是雙刃劍,一旦控製不好隻會被掌握權力的外戚重臣挾製,前朝曆史多有教訓,他也不願去踩這個坑。
他本來就要控製宗室親貴和門閥士族,又怎會再給他們後宮選秀這個絕佳的上位機會?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再者,這後宮,說是隻有司竹溪一個皇後,可守在宮裏的人誰不知道,與他這個皇帝真正一處的始終都是內閣首輔司淵渟。他的後宮,也就隻容得下司淵渟與司竹溪,再多一人他都嫌礙眼,更是為自己平添麻煩,於他而言隻怕是百害而無一利。
八年,司竹溪賢德之名也積累得足夠高了,之前也曾安排過一出司竹溪在千秋宴上勸他選秀被他斷然迴絕的好戲,以此絕了眾人謠傳乃司竹溪善妒失德才不讓他擴充後宮的惡名。
他其實極為厭惡那些世家朝臣拚命想要往他後宮塞人的做派,一個個引經據典地辯稱皇帝該為皇室開枝散葉延綿子嗣,還說什麽如此才能保大蘅國安穩不倒。
一年一年不厭其煩地上奏本,後來他終於惱了,直接在早朝上發作,質問他們是不是想讓他生十個八個,好等皇子長大了他們就可以站隊開始帝位黨派之爭,最好再送他一個被自己兒子篡位弑殺的結局才能讓他們這些朝臣滿意?
這些朝臣,不好好想想如何為大蘅國帶來繁榮昌盛,如何給百姓更好的生活,卻成天就會賣女求榮,讓自己的女兒成為權欲爭鬥下的犧牲品。進入後宮的女人,有幾個有好下場?爭鬥一生,死生都是為了家族門楣,即便不得寵,隻要有了一個位份,便能一輩子死守在宮裏,可這樣任人擺布被當成棋子完全沒有自我的人生是何其可悲。他們自己心中沒有親情,還要將他也拖下水當一個寡情薄意的涼薄之帝,若真如了他們所願,大蘅國才真的會難以為繼!
楚嶽峙對這些事厭煩到了極致,前幾日又有不知死活的臣子暗戳戳地上奏本試探是否今年也沒有選秀之意,他是一個字都沒批就給打了迴去,然後在第二日的早朝上問那名臣子,是否想要送幾個美嬌娥入宮好讓他這個皇帝沉迷酒色不務國事,如此一來自己身為臣子也能“青史留名”?
如今他大抵是不慣著這些不幹人事的臣子,以鍾清衡為首的新臣們,他所看好看重的都已通過考課,被名正言順地授予了官職,他這幾年跟司淵渟等了又等,仔細地培養了那麽長時間,也該起來好好整治那些成天就知道仗著關係瞎蹦躂卻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朝臣了。
放下酒杯,楚嶽峙一點吃菜的心情都沒有,抬起手擺兩擺,在他身後的王忠就迎上來了,他交待道:“朕乏了,交待下去,剛剛獻禮賞的都快快辦了,這壽宴過些時辰差不多就散了吧。擺駕迴擷芳殿,朕心裏記掛著司首輔,在這坐著也不安穩。還有明日早朝就免了,但是你另外給那鍾清衡傳旨,朕要在養心殿召見他。”
司淵渟前兩日給楚慎獨授業,後來陪楚慎獨用膳時誤食了花生碎,司淵渟對花生過敏,當場就發作了,他在養心殿感到胸口痛悶直覺就是出事了急忙趕過去書堂,等他去到時呂太醫剛為司淵渟施完針。司淵渟這八年來一直小心養身,結果現下卻突然誤食花生碎過敏還引發氣喘,昏迷了一個多時辰,他差點就跟著厥過去了。
後來問清楚是禦膳房新來的宮人還沒記清主子們的飲食忌諱,這才出的岔子。他是極少會責罰宮人的皇帝,然而這次卻當真是氣壞了,那名新來的宮人被拖下去打了板子,他親自盯著,又把禦膳房痛罵了一頓,並減了尚膳監所有人半年的俸祿。
這兩日司淵渟都在養著,他也憂心了兩日,是以他到了今日生辰麵上也沒多少喜色。
“奴婢遵旨。”王忠是早就料到楚嶽峙定然又會提早退席,早已安排下去,此刻楚嶽峙開了口,他便馬上領旨讓下麵的人準備擺駕了。
司竹溪也知道楚嶽峙掛心司淵渟,她這兩日也每日都有去擷芳殿探望。
楚慎獨在過敏方麵隨司淵渟,因此那日若非司淵渟先試食,誤食花生碎過敏的便是楚慎獨。故而司竹溪對此事始終存有疑心,但見司淵渟醒來後也未多言,楚嶽峙也沒有再繼續追究,她也隻好暫時按下。
此刻聽到楚嶽峙跟王忠交待,司竹溪身為皇後自然也是隨楚嶽峙一同退席。
————
作者有話說:
文中策題是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三年三月初一策題部分截取,以及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六年策題實錄。
文中提及的論點,隻是個人在翻閱幾本書之後思考總結的淺見,沒有絕對的對錯,歡迎討論。
第137章 默默守護
司淵渟誤食花生碎引發過敏氣喘以致昏迷一事,多少還是嚇到了八歲的楚慎獨,本來楚慎獨已經獨自住在別殿,但因受到驚嚇,司竹溪這兩日把這個唯一的皇長子接迴到坤寧宮同住。
從萬壽宴退席後,楚嶽峙便讓司竹溪先迴去陪楚慎獨,自己擺駕迴擷芳殿。
擷芳殿裏一片寂靜,還能聽到萬壽宴上傳來的樂曲聲,楚嶽峙還未進殿便皺眉道:“這萬壽宴的樂曲聲怎的如此煩人,竟傳到擷芳殿來,若是驚擾到司首輔休息怎麽辦?!”
王忠在旁跟著楚嶽峙,忙迴道:“陛下放心,奴婢已經交待下去,這一曲過後便再不會奏樂了。”
因司淵渟這一病,楚嶽峙這兩日總覺焦心,脾氣也不太好,聽得王忠迴話雖沒再說什麽,但仍舊板著一張臉,神色間極是不快。
待快步穿過迴廊與花園入寢殿,一進去就見寢殿裏燈火通明,司淵渟正靠坐在床頭看經書,楚嶽峙眉心一蹙,大步上前伸手就將那經書抽走放到一邊去,道:“讓你好好休息,怎的又起來了?”
握住楚嶽峙的手拉他在床榻邊坐下,司淵渟道:“都躺了兩日了,身子骨都懶了,不過是坐起來看看經書罷了,不礙事。今日是你的生辰,我這不是等你迴來一起過麽。”
“還過什麽生辰,我現在就操心你的身體。”楚嶽峙其實是有點生司淵渟的氣,在床榻邊坐下了也沒有更親近司淵渟,隻讓他握住自己的手,“我問你,你是不是明知道那膳食有問題,還故意吃下?”
這問題他憋了兩日,還是沒能忍住問了出來。
司淵渟靜默了一下,垂下眼簾輕捏楚嶽峙的手指,道:“……我的確懷疑膳食有問題,但心中權衡那些人應當不至於膽大包天到直接下毒謀害皇長子,所以才為慎獨試食。”
那膳食裏加了花生碎可以引發過敏,也跟他所預料的相去不遠。
猛一下將手抽走,楚嶽峙忍了又忍,最後還是壓不住,怒道:“你這樣不愛惜自己,不把自己當迴事,有想過我嗎?!你每次都這樣,光嘴上說的好聽,最後都要我擔驚受怕!”
司淵渟也知道自己氣喘致昏迷是真的嚇到了楚嶽峙,以身犯險是楚嶽峙最不希望他做的事,這一次他確實有些愧對楚嶽峙,沒有可以為自己辯駁的話,隻能坦白道:“你也知道有問題,所以才沒有將那宮人打死,還留了他一口氣在。這幾日我的藥也都是林亦親自煎煮,再養幾日我也就好了。我也不是存心要你難受,試食之前,我也提前讓呂太醫準備了,不是嗎?沒有把握的事,我是斷不會做的。”
“你有懷疑,不能先跟我商量一下嗎?你知道那日你氣喘昏迷有多嚇人,你以為自己保養了八年就經得起這樣折騰了嗎?!”楚嶽峙是又痛又怒,這些情緒他壓了幾日,早朝時還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都快忍得要跟著一起內傷了!
“對不起,是我錯了,我下次再也不會了,好嗎?”司淵渟想再去握他的手好好安撫,卻被一下揮開,他看了看自己被揮開的手,再看楚嶽峙那受傷的眼神,歎了口氣,道:“你心裏也清楚我為什麽不跟你商量。慎獨的真實身世,我跟你的關係,本該是藏在這宮裏的秘密。但現在,他們對慎獨出手,不單單是在試探你,也是在試探我,換而言之,我們身邊已經有了他們的耳目,將這宮裏的事泄露出去。”
“我們都知道藏在後麵的人是誰,選現在下手,顯然就是考課之後看到我們提拔官員所以按捺不住了。”楚嶽峙如何能不懂司淵渟所言,司淵渟如今負責為楚慎獨授業,且與他長久以來都是君臣一體,朝堂之上無人不知他倚重司淵渟。而司竹溪又是皇後,司淵渟是既為外戚又為首輔重臣,加之受封鎮國侯,人脈與權勢皆有,是他手中最有力的利刃。